小伞文学网

春秋的读后感1000字(推荐3篇)

小伞
导读 白驹过隙不过一瞬,荏苒一生不过白头。都说教师是园丁、是红烛,可是在我看来,这早被用透了的词语,早已概括不出“教师”这个名词所蕴含的意味和责任。来到承德县第四中学实习已经半个多月了,也曾辛苦过,也曾劳累过,也曾开心过,也曾欣慰过。从未想过,这短短时间内的经历,竟让我感觉好似过了几度春秋。

春秋的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白驹过隙不过一瞬,荏苒一生不过白头。都说教师是园丁、是红烛,可是在我看来,这早被用透了的词语,早已概括不出“教师”这个名词所蕴含的意味和责任。

来到承德县第四中学实习已经半个多月了,也曾辛苦过,也曾劳累过,也曾开心过,也曾欣慰过。从未想过,这短短时间内的经历,竟让我感觉好似过了几度春秋。

曾经我以为的语文,是世界上最简单,最有趣的学科。古风古韵的唐诗宋词,金属质感的现代文章,悠扬婉转的元曲小调,澎湃热血的现代诗歌,无一不是语文这个“小姑娘”所特有的性格。

可是,在这个班级,我看到的却是一个紧紧密闭的蚌壳,有些孩子想要读懂她,却没有打开它的钥匙。

基础不行,可以补;能力不够,可以提;纪律不好,可以管。我愿意倾尽我的全力去教授,有人听,自是极好的。

或许辛勤劳动总是有收获的;或许这些种子里,到底还是有一些在汲取养分希望开出属于自己的绚烂,只为不负这几度春秋。

课间的'时候,我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可是我带的那个班的一个学生,却默默地来到了办公室,轻轻将一盒含片递给了我,略带局促道:“老师,这个给您……您上课也挺辛苦的,还要管纪律……这个给您。”

一种感动充盈在胸口,或许这不是什么贵重之物,可是对一个孩子来说,这却代表了他一颗想要学习的心,一颗关爱老师的心。教书育人不求回报,可是一点点小小的回应对我来说却弥足珍贵。

曾经我幻想着带着一个优秀的班级,教授他们我所有的知识。可是现在,我却喜欢上了这种陪伴着整个班级一起成长的感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看着他们一点点进步,我真的有种看着自己的孩子一点点成长的欣喜和感动,哪怕只有一点点。

我可以放弃我的课堂设想,只带着他们一笔一笔的练字;我可以放弃我的课堂进度,只带着他们一点一点从头学起;我可以放弃我的业余时间,只为了他们一字一句的分析错题;我可以放弃我曾设想的一切,只希望他们学会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或许,一点点就好。

曾经的设想或许都不会实现,但是,我希望我这半年能带给他们的,不是在我走后,他们对我的评价不过一句“上次那个老师教了什么我也不知道。”我希望,他们能知道“这个老师曾经带着我们学写字,曾经带着我们分析课文,曾经一字一句地教授我们,这叫语文”。

寒窗苦读几度春秋,他们身负霜雪披星戴月,以笔走过这数十年春秋。我希望他们能有自己的未来,自己的成功。

笔走几春秋,不忘难且艰。为师即力行,不负有心人。

春秋的读后感1000字 第2篇

历史老师的那张嘴,一开一合,那神态在脑中就刻下了,以致到今天,当其他那些曾经的老师在我记忆中渐渐淡忘的时候,对那些令我非常讨厌的历史课老师的记忆还那么深刻。

《春秋》是孔子编撰的,记录的是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76年)鲁国的历史,以及围绕鲁国所发生的一些事件。《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果没有注释将无法读懂,像《元年经》: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颇像现在《志》书的纪年条目。所以,就出现了不少注释《春秋》的书,流传到今的主要有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和榖梁赤的《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像《春秋左传》不仅对元经中提到的历史事件作了详细的交待,还把那些《春秋》元经中那些没有记载的重要历史事件作了记录,点评,也就是今人写作的议论。并说明《春秋》没有记载的原因,我细细分析,不外乎下面几点:一是不是王统认可的不记;二是,非王授命的不记,如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这里不书载的原因就是非鲁隐公授命的行动。三就是不合正义的道统的。可见,孔子的皇统、道统思想之深重。

虽然阅读才刚刚开始,但已从中觉出不小的妙处和见识、感悟,我有一想法,就是边读边记,把那些阅读中认为有益于后世的事情记录下来,不为传教,只为自得其乐。

春秋的读后感1000字 第3篇

历史老师的那张嘴,一开一合,那神态在脑中就刻下了,以致到今天,当其他那些曾经的老师在我记忆中渐渐淡忘的时候,对那些令我非常讨厌的历史课老师的记忆还那么深刻。

《春秋》是孔子编撰的,记录的是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76年)鲁国的历史,以及围绕鲁国所发生的一些事件。《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果没有注释将无法读懂,像《元年经》:“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颇像现在《志》书的纪年条目。所以,就出现了不少注释《春秋》的书,流传到今的主要有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和榖梁赤的《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像《春秋左传》不仅对元经中提到的历史事件作了详细的交待,还把那些《春秋》元经中那些没有记载的重要历史事件作了记录,点评,也就是今人写作的议论。并说明《春秋》没有记载的原因,我细细分析,不外乎下面几点:一是不是王统认可的不记;二是,非王授命的不记,如“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这里不书载的原因就是非鲁隐公授命的行动。三就是不合正义的道统的。可见,孔子的皇统、道统思想之深重。

虽然阅读才刚刚开始,但已从中觉出不小的妙处和见识、感悟,我有一想法,就是边读边记,把那些阅读中认为有益于后世的事情记录下来,不为传教,只为自得其乐。

成语充耳不闻:充耳不闻[chōng ěr bù wén],意指塞住耳朵,装作没听见。语或本《诗经·邶风·旄丘》郑玄·笺。後用“充耳不闻”形容拒绝或不愿听取别人意见。[源]《诗经·邶风·旄丘》郑玄·笺《诗经·邶风·旄丘》:“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郑玄·笺:“充耳,塞耳也。言卫之诸臣,颜色褎然,如见塞耳,无闻知也。”[典故]《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采集从周初至春秋中叶期间的歌谣作品和宗庙乐章而成,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为中国文学总集之祖。郑玄是东汉著名的经学家,治学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郑玄解说《诗经》,宗於《毛传》,如果《毛传》讲得不明确、太简略,郑氏便加以补充发挥,或者提出自己的见解。为了不和《毛传》原有注文相混,便称为“笺”,好像今天人读书有自己意见时,写在一张纸条黏在书上的“笺识”。《诗经·邶风·旄丘》这篇诗是在抗议卫国君臣对避难来卫的黎国君民不理不睬。郑玄对这里“叔兮伯兮,褎如充耳”的解说较为清楚,大意是说:“叔、伯这些卫国君臣,穿得很华丽,显出一股高高在上傲人的气势,但是对於黎国君民呼救的声音,却装作没听见。”“充耳”在此有两层意思,它本来可以指冠冕垂於耳旁的玉饰,在此又可以指声音进入了耳朵(,却不闻不问)。後来就从这里演变成“充耳不闻”这句成语,用来形容塞住耳朵,装作没听见。亦用来形容拒绝或不愿听取别人意见。

成语门户之见:门户:派别;见:成见。因派别不同而产生的成见。如:《新唐书·韦云起传》:“今朝廷多山东人,自作门户。”又如:一迁就不得,则再迁就三迁就之。此则先生门户之见也。——清·恽敬《明儒学案条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