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伞文学网

学记读后感(通用6篇)

admin
导读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与学生和女儿一起背诵蒙学经典,在课外还经常读同事们推荐的教育经典书籍。后来,经校长向全校教师推荐,利用寒假期间,我读了《学记》,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读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尽管初读《学记》时,感觉苦涩难懂,连有些字音也读不对。于是,边读古文边读译文,越读越觉得有

学记读后感 第1篇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与学生和女儿一起背诵蒙学经典,在课外还经常读同事们推荐的教育经典书籍。后来,经校长向全校教师推荐,利用寒假期间,我读了《学记》,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读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尽管初读《学记》时,感觉苦涩难懂,连有些字音也读不对。于是,边读古文边读译文,越读越觉得有味、实用。下面我与大家一起分享读后的感想。

在研读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处。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知道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确实,还可以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我还可以学习更多知识,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现在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必须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学记》更多的是研究教学并揭示了教学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正确指导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例如:“禁于未发”,重视预见性。为了防止一些可能干扰教学正常进行的不良现象发生,所以教师要有预见性。这让我想到两个方面,一是备课,教师要了解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并要预测学生通过这堂课能够达到的目标,充分备课,为上课做好准备。另外一方面是在管理教育学生方面,例如安全教育,要提前发现问题,如果能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我们的`工作会事半功倍。

“相观而善”,取长补短。师友之间互相观摩切磋是古人教学的重要手段。因为有句话就叫做“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这一点对于现在教育十分有指导作用,教孩子学会与别人合作,如现在我们在课堂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更长远一点,为培养孩子在将来工作中有很强的团队精神打下基础。

在《学记》的教学原则中,有一点我觉得我们教师要好好学习一下,他强调“君子之教,喻也”这与xxx首倡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含义不仅一致,而且更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记》对教师如何“喻”提出了三点要求;“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走;是督促鼓励,而不是生硬往前推;是启发独立思考而不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如果教师能掌握好这个分寸,学生就真正懂得了学习,知道了如何去学。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讲的精,像杜郎口中学要求教师在一堂课中讲课不超过十分钟。

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像我们现在的课堂,培养孩子自学能力,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提高。

学记读后感 第2篇

在还没有学过《学记》之前,就曾听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读后感。”“教学相长”,而在仔细学完《学记》后才真正领略到先人的智慧以及这篇文章的伟大。

《学记》主要讲述了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段话: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教育教学的第一原则就是禁于未发,意思是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加以防止,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意思相近,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将学生不好的萌芽不好的欲望在还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就铲除掉,并把好的一面引导给他们。结合我们自身而言,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就一定要具有这样的能力,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是学习能力最强最需要老师引导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他们的人格就将定型,我们小学老师就应该教会他们摆脱可能会形成的恶习,学会真善美。如果发然后禁则为时已晚矣,因为不好的习惯一旦根深蒂固就很难再被改变了。

第二原则当其可,意思是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进行教育,掌握教育机会,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有兴趣,给他的教育印象也会比平时更加深刻。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再学习的话就很容易力不从心了,之前xxx院长也和我们说过,很多小学女教师在工作两三年后才来考研,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即使学的再苦再累又怎么可能学的进去呢?

第三原则是不陵节而施,意思是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每个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作为一个老师不能只看到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小孩,也要顾及到一些学习知识比较慢的学生,当然最好的就是知识难度能够适应所有的学生,如果教学太过急功近利,比如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自顾自的讲,毫不顾及学生,那么这样子的'教学,实际上是毫无成效的。

第四原则相观而善,指的是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在学校里如果只知道一味的学习,而不会与人交往,没有一个朋友,只会让自己孤陋寡闻,但是择友的时候也不能选择品行不好的朋友,当然朋友也不是用来闲聊的,不过在当今社会互相切磋学术的朋友实在是不多了。

虽然《学记》是三千多年前先人的智慧,但在今日也值得我们学习效仿,作为未来的小学老师,《学记》是值得我们一生都学习的楷模。

学记读后感 第3篇

今年暑假,在教研室xxx老师指导下学习《学记》,在反复阅读了《学记》的译文和原文后,也有点的感想。《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话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作为一个老师,也许你的专业技能并不是最重要的是,但绝对是首要的。单纯记忆些零碎的知识显然是不行的。有人把教学之路比作一条河,诚然,若教育之路真的是一条河,那么要想保持河水的清澈与活力,就必须有支流的滋润和充盈,否则他就会干涸。而那些支流,就是我们在日常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反思,在反思后融于血脉的知识。为人师者所需要的,专业的知识,教学的智慧等等都可以从阅读中获得,与心灵对话,反思自己,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头脑更加的清醒,思想更加深刻;充实自己,厚积而薄发。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他关于教学方法的阐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xxx易,开而弗达则思。”这几句和现代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不谋而合,也就是说高明的教师的教学,在于善于引导: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直接呈现给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是学生成长的促动者,而不应当充当一个灌输者。我们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不懂,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我们是应当把知识宝库中的东西交给学生,但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自学能力,让他们找到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在以后没有教师的情况下,他们也能自由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学记》还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过后才能够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要做一个称职的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走“教学相长”之路。

学记读后感 第4篇

《学记》这篇文章,在没读之前并没有感到陌生,因为上学时曾学过、也背过。毕业这几年来,还从没有再读过,慢慢地就不会背了,甚至淡忘到只记住了一些备考时经常用到经常用到的话语,但也总是不求甚解,“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玉不琢,不成器”、“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等,但也总是不求甚解,只为考试拿分。寒假期间,有幸在校长的带领下又拿起了《学记师说劝学解》这本书,尤其是再读《学记》这一部分。让如今从学生到教师刚刚完成身份转换的我,有了和当初不同的心境和理解。其中论述了大量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令我深思。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也者xxx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扬学生的优点,xxx生的.缺点,纠正他们的过失,这就是教育的目的。教学路上,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他们鼓励与关爱,同时,真诚地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另外,我们自己也需要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无止境,当今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快,若是我们止步于当下,当我站在三尺讲台上,我又该如何讲授知识呢?在同学们突发奇想提出触及我们盲点的问题,我该怎么办?难道要用诸如:不要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之类的话语来打压吗?自然是不能,所以我唯有不停地学习,不断更新我所拥有的知识。书本教会我们的,远远不止课文上的那些文字,我们需要开阔我们的视野,看到更广的知识,和学生一起学习进步。

牢记经典再结合现实社会实践才能更好地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就目前来说,我读的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很多的社会实践经验与教学经验,我想将这《学记》中的理论知识珍藏,带着它一起去走我的学习教育之路,时常再看看,我相信我会有更多的收获的!

学记读后感 第5篇

教师只有真正做到知其心,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正确处理好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辩证关系,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做好铺垫。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研究指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独立性、能动性、创新性、发展性、基础性等基本特征,其中的首要特征是独立性。因此,学生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达到乐学境界,方可真正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学习本身无所谓乐和苦学,只有当学习与学生的需要有关系时,才因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变得乐学或因不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变得苦学。因此,学生是否在愉快地学习,即乐学,也正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以求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需要的和谐统一,从而使学生主体的独立性得到充分体现。

无数教改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学过程从一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教师运用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和认知因素、情意因素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全过程。因此,分析学生,熟悉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弄清楚这种认知和思维方式对学生理解新的知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障碍,以便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活动,使教学更好地切合学生的实际,这的确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准确选择知识·能力·品德最佳发展的高度。

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是必需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将了解到的这些信息同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真正和谐地统一起来,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进而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既是一个教学态度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观念转变问题,更是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

总之,只有教师在知其心方面,学生在知己心方面多进行一些研究,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耳、目、口、鼻等各感官的功能,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谈到知己心,自然地就会引出元认知的问题,而《学记》中已蕴涵了这个问题。诱思探究教学理论也提出了启动教学的反馈调控机制的反馈──内化(同化、顺应)要素。

学记读后感 第6篇

《学记》上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xxx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它的意思是:君子不但懂得教学成功的经验,又懂得教学失败的原因,就可以当好教师了。所以说教师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劝勉而不强制;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对学生诱导而不牵拉,则师生融洽;劝勉而不强制,学生才能感到学习容易;启发而不包办,学生才会自己钻研思考。能做到师生融洽,使学生感到学习容易,并能独立思考,可以说是做到了善于启发诱导了。

其中倡导的“导而弗牵”是其精神之精髓,它要求教师放下手中的“纲”,彻底放弃“师导生演”牵引教学模型,真正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扬教学民主。教师如同导游,我们只须把他们带到那儿,而其中景色之美是需要他们自己去体味。教学中,鼓励质疑,呵护求异。在课堂上,学生都开动脑筋,大胆发言,激情四射时,那隐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的种子,就一定会萌芽、生根,随之会茁壮成长起来。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课堂实施的核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不是书本的奴隶、不是老师的“应声虫”,而是一群有个性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鼓励学生对教材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去反问,就会获得更多深层次的理解。应提倡勇于质疑、主动探究、乐于合作、敢于创新的精神,使数学课充满民主、宽容和谐的气氛。作为数学教师,要正确认识教学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数学课的人文性,充分发挥教学的创造性。教师不再是“一言堂”的堂主,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而应该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的智力。

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的钥匙。xxx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那么创新教育的第一任务就是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产生疑问和好奇,具有质疑和批判的精神,进而终生具有“问题意识”。学贵生疑,产生疑问才能促进认识的深化、思维的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体,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肯定学生的大胆质疑,拥有独特的见解。

值得一提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学记》中“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素质高,就可能快速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的要旨,找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突破口,进行有效的创新意识训练。

总之,教学中应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创造和谐的气氛,激发兴趣,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将来进行发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