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伞文学网

时政新闻播报稿范文(共18篇)

小伞
导读 [2]郭卓.手机新闻客户端时政新闻互动传播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6.[1]赖莉莎.手机新闻客户端的互动传播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7(8):14-15.[4]孙芳.手机新闻客户端内容经营的“长尾”策略[J].青年记者,2016(18):77-78.

时政新闻播报稿范文 第1篇

在时政教育中,学生是主体,但由于中学生往往受到年龄、知识、能力、思想方法的局限,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大事、社会新闻,在时政演讲的选题、评论、分析中难免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有的学生在时政演讲中对我国政府在联合国对有些国际问题,像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彼黑问题等表决时投弃权票,感到不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

又如由于时政演讲的题目、内容、形式都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这就难免出现从个人兴趣出发,使演讲的内容比较散,或者遗漏重大事件,或者认识发生偏差。

这就需要教师从总体上加以把握。

另外,时事追踪评析是时政演讲各种形式中较难的一种。一是重大事件、热点问题的发生、发展具有动态件、连续性和时效性;二是需要多个学生连续一段时间进行配合,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显得重要。一是要选好题目,二是要组织的学生,三是教师在过程中适当的讲评及事件结束后的小结。

时政新闻播报稿范文 第2篇

客观原因。此类报道中,地面频道的采访名额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以人大会议为例,今年的全国“两会”我们只有一组记者的名额,而且证件是属于驻地记者证,只能在代表团驻地活动。省“两会”同样如此。主办方全力保证一报两台,我们最多时也只办过三组证件。

外部环境。在这类事件面前,采访对象更看重的是卫视。相比而言,对我们则显得“有点冷”,因此在采访中会出现以下情况:一种是之前采访中就相熟了,不好意思驳面子,说就说两句;一种是被紧追得没有办法再躲,只好应付几句;还有一种就是自己本身很愿意说,但这种采访对象是“老面孔”了,一是年年就这么几个人说,二是各家媒体都是他(她)在说。

主观因素。目前,我们的时政报道还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时政报道的民生化还不够明显,特别是一些动态消息,做到最后就是一个缩减版的卫视新闻。

其次,缺乏提前策划。比如在今年的省“两会”报道之前,我们反复开了几次会议,拿出了一个方案,但最终临近会议开始,又暂缓执行。最后,仍然是属于临时抓瞎,采到啥播啥。

第三,在每一次的“两会”报道中,对于单个话题的解析我们做得比较到位,从个例的分析到政策的解读,再到代表委员的建议意见层层剖析。但是对于整个“两会”板块来说,“面”上的东西就相对缺失了一些。要知道,“两会”是代表委员各抒己见、建言献策的时候,关注的问题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地面频道报道在做好某一“点”上的报道之外,还应该增加“面”上的内容。

时政新闻播报稿范文 第3篇

我们的主要形式为:

1、一周要闻时政演讲。

内容包括国内国际,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体育等各个领域,也可讲有地方特色的内容,要求学生事先做好卡片,要求在内容相对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这种方式较适合低年级学生。

2、专题评析时政演讲。

一周要闻时政演讲由于内容多,演讲时间有限,不太可能对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因此专题评析时政演讲就成为重大事件、热点问题时政教育的较好形式。如朝鲜核问题,党的十四大、十四届二中全会、四中全会的召开,_文选第三卷的发行等。由于专题评析时政演讲有一定难度,也能体现学生的能力,适合让一些成绩较好能力较强的高中学生担任评析员。

3、时事追踪评析。

国际、国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件。任何事件都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只有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事件发的全过程,才能认清事件的本质。当国际、国内的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成为热点问题时,我们不能满足于一周要闻演讲和专题评析,而是要按期发展的线索和趋势,作连续性的评述分析。

4、时政知识介绍演讲。

时事政策教育中,往往涉及许多时政知识。如我国的复关问题,教师就有意安排同学在时政演讲时专门介绍国际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有时是学生主动讲的。由于经常进行时政知识介绍,并与国内外的重大事件相结合。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内外大事,也增加了知识面。

5、办好时政小报。

每年的几个重大节日(五一、国庆、元旦)是进行时事政策教育的重要时机,办好时政小报是一种较好的形式。小报由学生自己命题、设计、编排、摘抄、撰文。有时还举行竞赛。

时政新闻播报稿范文 第4篇

【关键词】时政新闻报道心理

受众心理,是一种受众追求自己的各种心理满足的需求。这些心理需求既包括求新心理、求知心理、求真心理,也包括对美的追求而产生的审美心理需求;还包括受众为满足社会交往的各种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接近心理需要;另外,受众还希望在逆反心理、得益心理等方面得到满足。准确把握受众心理是媒体做好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知道了受众所想、所需,媒体才能有的放矢,制作出符合受众口味的新闻产品来,从而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然而,在现实新闻工作中,受众心理还没有受到媒体的高度重视,不能把受众心理和新闻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没有从受众心理的角度研究分析受众的需要,从而在工作中处于一种盲目和一厢情愿的尴尬境地。我国媒体因为受长期以来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认识不足,思想不够解放,多年一贯制,处于应付状态,主动出击少,致使时政新闻报道形式僵化、内容狭窄空洞、套话连篇。读者不仅不爱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一种反感和排斥心理,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到党和政府宣传任务的完成,还会降低党和政府的权威以及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时政新闻难写,更难出“彩”,这是众多时政记者的切身体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时政新闻条条框框过多,各政府机关和部门的规矩也多,他们保守的做事风格,常常令好新闻只能存在记者的电脑里,无法在报上正常刊出;

其二,对于一些新闻的报道,有关部门常常以干巴巴的通稿限其口径,已到现场采访的记者空怀生动之心而无能为力;

其三,受个人功力及一时思维所限,时政新闻常失去好的新闻点未提炼出来,第二天几家媒体一比而相形见绌;

其四,新闻点提炼巧妙,新闻把握也十分准确,只是由于写作方式及能力所限,未能体现出现场感和生动感,致使一篇本可能有血有肉的时政新闻缺精少神。由于以上原因,从而导致时政新闻报道存在以下缺陷:

报道内容单一。主要局限于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别的内容极少涉及。在有的受众眼里,报纸的要闻版就是会议和领导活动版,电视的新闻节目就是领导的“自留地”。

报道形式呆板。时政新闻稿件就像批量生产一样,新闻导语、新闻主体、新闻背景位置固定,几乎没有改变。

新闻价值不高。有些时政新闻报道可以说只是领导同志的日常工作,根本没有必要报道,有些会议也只需各级传达一下就行了,也没有必要见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被淹没在领导长篇讲话之中。

可读性不强。信息含量极低,读者几乎很难在时政新闻报道中找到任何有用的信息。加上整篇充斥着领导的大话、空话、套话,让人看而生厌。

所以时政新闻报道上就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众求异心理要求时政新闻报道不能千篇一律

在评论报上的文章时曾经说过,不要太硬,太硬了,人家不爱看,而对时政新闻来说,则可以在报道手法上使其适当软化。

选取独特的角度,以小见大。时政新闻是大事,但从小角度切入,则可给人以亲切感。采取灵活多样的报道形式。报道时政新闻,除了发消息、通讯外,还可以用_花絮_、图片等,让报道可亲可感。

二、受众求新心理要求时政新闻报道要突出新闻价值

时政消息最忌讳就是形式上的程式化、内容上的概念化,而克服形式上程式化、内容上概念化的关键在于发掘新闻价值。如今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出台,2月9日_发了一份通稿。通稿的标题是:“今年财政支农资金1500亿元”。由此,一号文件的“含金量”赫然而出。

三、受众求知心理要求时政新闻报道能够传递更多的信息

在某种程度上说,深度越深,信息量就越大。时政新闻报道的深化,是我国新闻报道与时俱进、满足受众需求的产物,也是媒体对时政新闻优势的深入认识与挖掘。公务员之家

时政新闻播报稿范文 第5篇

摘 要: 时政新闻报道是电视台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时政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多年已形成定式。新形势下,时政新闻报道的改进提上日程,回归生活常态、感染观众、批评报道应该是方向。本文也将从时政新闻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时政新闻的多元转化、时政新闻的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对于时政新闻报道进行分析。

关键词: 新形势;时政新闻;新闻报道;分析

一、时政新闻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1、时政新闻的特点

(1)政策性。当每一次国家发生一定政策变化或是发生一些影响比较大或者是一些具有突发性事件的时候,时政新闻就会充分发挥其本身固有的作用,将这些变化以及变动以报道的形式在最短的时间内真实的呈现给读者,以求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而正是时政新闻的真实、及时报道,才可以更好更快的将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传达给社会,并起到良好的舆论导向作用。

有些时候,一些人会对时政新闻产生一定的误解,他们认为时政新闻所存在的重大价值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宣传政策方面,但是这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时政新闻的本质所在,通过时政新闻媒体可以更好的对重大政策变化和事件发生进行一些列的报道,可以更好的让报道内容丰富化和通俗化,以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2)解惑性。一般情况下,时政新闻报道的很多内容都是和一些党报报道重点、与人们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等等相互联系的,因此对于这些问题的正确报道和解答可以很好的帮助大家解除疑惑,这也是时政新闻具有很多的读者群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时政新闻发挥新闻媒体作用的过程中,解惑性是时政新闻的主要特点之一,因此时政新闻应该避免报道一些空洞无谓的新闻,而是应多报道一些人民大众所关心的问题、政策。从当前新闻媒体的发展现状来看,其中的民生新闻主体颇受关注,为此时政新闻也应该及时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积极学习,在以后的新闻报道中应该多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以满足大众的需求,努力使时政新闻更贴近生活、贴近大众。

(3)权威性。时政新闻本身的特点和报道的内容要求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因为时政新闻往往在一些党和国家的新闻报道中充当着重要的角 色。对于各级各部门所的政策法规是时政新闻报道的重要基础,而各省市党委主管的党报则是对媒体宣传工作的一种正确指引。通过时政新闻等新闻媒体可以更好的将党、政府的正确的理论、方针政策及时准确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这也就要求时政新闻必须必备一定的权威性。

2、 时政新闻产生的原因

(1)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政新闻的产生是具有很浓厚的政治原因的。在我国民主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面临巨大挑战的大背景下,时政新闻的存在具有着一定的必然性,社会的发展需要时政新闻进行切实准确及时的进行报道。当前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国内外的形势却在不断变化,经济社会的改革也进入到了一个瓶颈期,很多的政治经济体制都面临着巨大的改革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对时事政治进行报道势在必行。另外国家的领导阶层也可以通过时政新闻及时掌控社会舆论方向,更好的保证自己的执政地位,利于政策、方针、路线的贯彻和落实。

时政新闻播报稿范文 第6篇

[关键词]融媒体;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力;策略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及其技术的深入发展,电视时政新闻的权威性面临极大的挑战,而且其传播力受到影响,社会舆论以及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也受到极大冲击。因此,相关单位以融合创新为发展思路,借助融媒体优势,不断地探究提升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力的新策略,为其坚守舆论主阵地,巩固在新闻领域中流砥柱的地位提供保障,也为开创电视时政新闻传播新局面奠定可靠的基础。

一、融媒体时代电视时政新闻传播的新特征

(一)传播渠道多样化,传播影响力更强、范围更大

(二)主体地位平等化,参与方式更加灵活

作为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容小觑,特别是在融媒体的推动下,无论是新闻的制作、素材收集,还是新闻传播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提出了新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其传播模式的转型和升级。同时,在融媒体时代,由于受众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或电脑就能轻松获取感兴趣的时政新闻,甚至是发表评论、观点,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成为其中的“参与者”,所以媒体垄断新闻信息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当前受众与平台共同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为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提供助力。可以说,融媒体的出现拉近了电视时政新闻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也为受众参与、分享、探讨电视时政新闻提供了有效路径,使受众更愿意发挥主体作用,关注电视时政新闻传播,推动其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融媒体时代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编排结构不合理,传播力不足

电视时政新闻的编排结构会直接影响其传播质量和效果。因此,在融媒体时代,改革电视时政新闻编排结构极为重要。然而,当下部分电视时政新闻的编排思维仍是以惯性思维为主,其编排结构既缺乏创新,又缺乏与融媒体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其传播内容仍以会议或者活动为主,民生新闻所占比例较低,导致受众对电视时政新闻的关注度大大降低,难以发挥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和引导作用。

(二)选材内容缺乏针对性,不符合受众需求

电视时政新闻不仅要关注国家大事,而且要关注民生发展。因此,在选材选题方面,电视时政新闻要具有针对性,密切关注并了解、满足民生需求,这样电视时政新闻才能真正引发受众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其传播力和影响力。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电视时政新闻不仅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意识到受众主体的重要性,而且未曾真正体现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和引导价值。同时,在融媒体时代,虽然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可用的载体和平台非常多,但是因缺乏经验或安于现状等,电视时政新闻未能够有效地创新融合,没有深入了解受众需求,对个性化新闻内容涉及较少,无法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从而阻碍了电视时政新闻传播力的提升。

(三)内容质量不佳,同质化严重

时政新闻播报稿范文 第7篇

一、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更多更好地融合起来,才能从更高的层次上架起党和人民之间的桥梁

我们说民生新闻关注民生,那么与民生新闻内容风格截然不同的时政新闻是不是就不用关注民生问题了呢?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同样是新闻,为什么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在老百姓眼中的差距会那么大呢?主要是一些媒体没有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真正内涵,没有把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融合起来。

诚然,时政新闻必须讲政治,必须严格遵守报道程序,但这决不能成为固步自封、裹足不前的理由。现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我们的时政报道,是在按上级的指示搞宣传,而不是真正去做新闻,因为太中规中矩而常常陷入程式化、模式化的窠臼,因为程式化、模式化而湮没了新闻,结果导致记者不去主动地了解民众、服务群众。许多记者认为,会议和领导活动不会有真正的新闻,只要按程序报道就行了。我们不排除有些会议和领导活动确实没有新闻传播的价值,那么,是不是党委和政府召开的所有会议都是与解决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无关呢?答案是否定的,出现这一问题,关键是我们的记者只关注会议或领导活动的表面,没有看到会议和领导活动后面的深层次的东西。缺少对领导讲话精神的解读,缺少对领导讲话和活动的背景介绍,缺少对领导讲话中所关心的与人民群众反映相契合的问题的反映。

因此说,时政报道并不等于疏离群众,关键是我们怎么样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真正内涵,真正发挥新闻媒体的喉舌功能,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染,把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更多地融合起来,从群众关心的角度去报道时政新闻,从会议和领导活动中发掘和解读到群众感兴趣,急需了解和希望解决的问题。记者只要心理装着群众,把群众的利益、呼声和意见挂在心上,并带着这些问题去参加会议,报道会议,捕捉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共振点”,这样,我们的报道就会扭转脱离实际,疏离群众的局面,一定会受到党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更多更好地融合起来,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一些媒体主观地把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隔离开来,主打新闻以时政新闻为主,主要为领导服务。而另外再办一档民生类新闻节目,认为民生类新闻节目就可以抛弃一切对受众没有吸引力的报道,一切以收听(看)率至上。现在,一些媒体的所谓民生类新闻节目,报道的内容大多是一些社会新闻,如血淋淋的车祸、火灾、打架斗殴、醉酒闹事、婆媳吵架等“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东西,甚至出现“五条腿的王八”这样的新闻作为节目头条的现象。即使是真正的民生新闻也只是孤立地报道单个事件,不作深入、系统的挖掘,缺乏对新闻事件、对社会生活的整体关照,让人觉得所谓民生新闻不仅琐碎,而且肤浅,乍看挺热闹,实质上沿着新闻娱乐化的方向越陷越深,成了“市侩新闻”。

这种病症的出现对于当代中国兼具执政党舆论宣传工具功能和面向市场的大众传媒双重功能的媒体来讲是极为有害的。长期人为地将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分设,必然会导致新闻党性和人民性在媒体上的决然对立,进而导致受众对新闻媒体的怀疑和抛弃。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隔裂开来,容易把听众分为一种只关心时政大事,另一种只关心发生在老百姓身边小事的两种人群,产生的结果是经常收听时政新闻的听众反映新闻节目报道老百姓的事太少,而经常收听民生新闻节目的又反映本地有这么多大事为什么都不做报道。使新闻宣传的整体效果被大打折扣。最终完全可能使媒体陷入一种既无法实现党委政府喉舌功能,又没有办法在越来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赢得先机的被动局面。这就要求我们把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更多更好地融合起来,在更好地宣传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中心工作的前提下,更多地去关注人民生活、平民生计,报道群众的身边事,反映群众的喜怒哀乐,靠高质量的新闻赢得受众,为媒体的市场化运作,提高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三、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更多更好地融合起来,才能搭建公共平台,从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关注民生

现在许多媒体都提出了“公共新闻”的概念。所谓“公共新闻”就是在国家公共意识日益强化的大背景下对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新的阐释和传播,意在通过媒体搭建的公共平台,塑造官员的公民意识以及公民的公共意识,提高公众应对社会问题的行为能力,缓解矛盾,化解冲突。通过这个描述,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媒体力图把境外舶来的“公共新闻”理念本土化,从根本上理顺当下由于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这两种新闻模式分立而导致的混乱。因此,要解决这一混乱问题,就必须把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更好起融合起来。

时政新闻要与民生新闻融合,就必须让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更具广度和深度。关注民生但不是一味地去迎合受众,关注问题就是对新闻事实除了报道“什么”,更应该关心“为什么”、“怎么办”,新闻要对社会对民众负责并积极地引导公众来关心公共事务,共同为公共事务出谋划策。民生新闻哪里来,民生新闻不单是从街道社区来,主要是从政府部门来,民生题材包括就业、住房、医疗、教育、收入分配、社会治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的新闻就是要多跑政府部门才能得到。实际上很多民生新闻就是时政新闻的延伸报道和深度报道。

时政新闻播报稿范文 第8篇

何为时政新闻

时政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关于各级党政要员的党务、政务活动、政府行为、各类政策颁布与解读、施政纲领的与解读、政治会议召开等各类社会上所发生的有一定政治影响力的新闻事件。具体而言,各级党政要员的会见、调研、慰问、现场办公、外出政务考察、招商引资、经贸洽谈等活动,都属于时政新闻的范畴。

在认识时政新闻的概念时,也应该避免走进误区,不仅仅看新闻事件是什么,还要看除新闻报道的事实信息以外,传达了哪些方面的意见信息,意见信息所占比重如何。比如伊拉克战争过程中,对战事本身进行报道,或对各个国家的政治态度进行报道,显然是属于时政新闻;如果新闻报道以伊拉克战争为切入点,更多的内容是报道、分析战争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那就应该是经济新闻;同样,如果是报道伊拉克战争中民众的心态,这样的新闻报道应该归为社会新闻一类。

此外,要辨清的是,必须是党政要员的党务、政务活动才可能成为时政新闻。而不是泛指他们的所有活动。党政要员的个人活动是不能当作时政新闻进行报道的。

时政新闻的特点

时政新闻最鲜明的特点是它的政治性,党务、政务活动,政府行为等直接涉政的新闻,其政治性比较显然。另外,政治性也可以渗透于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当中,或者间接反映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当中。

时政新闻多带有明显的导向性。无论什么性质的国家,也无论其新闻事业的所有制形式怎样,新闻事业一个重要的功能都是引导舆论。引导受众的思考方向。这种导向功能在时政新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时政新闻往往与表达某种政治观点、政治倾向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媒体在进行报道时,也常常附有或多或少的评论,起到了剖析解读的作用,剖析解读本身就是一种思想认识的引领、渗透,而在政治上获取公众最大限度的认同,也就是最大量地占有公众的思想认识领域。

怎样写好时政新闻

第一,要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时政新闻中,会议上的反面典型、领导讲话的偶尔口误、新政策出台中可能会影响到的极少数人群的利益等,都容易出现导向的偏差。一旦记者大意,都将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记者写稿时,要注意不同媒体之间的交流,多征求上级领导的意见,自己弄不清楚的问题一定要想尽办法问个明白,如果一时不能解决,宁可避开这个问题,也要确保舆论导向正确。

第二,要把握时政新闻的取材原则。坚持客观平衡原则,尽量避免“唯政治”的报道。现实生活中,百姓已经逐渐把政治融入了生活。随着各种行政作为越来越成熟,普通百姓不再是为了安全生存才关心政治,而是为了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提高生活质量才关注政治,如果新闻媒体在进行时政新闻报道时,因强化“政治性”而忽视受众的需求,既不符合新闻规律,从宣传的角度讲也会适得其反。

第三,时政新闻要巧用素材。时政新闻往往都是“硬”新闻,它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指导性,但同时它的内容与国计民生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更加相关。被媒体播报的新闻都是经过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这本身体现的就是新闻报道的目的性。时政新闻要想很好地实现应有的社会沟通功能,用材上就要注意,在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指导下,必须明确新闻是“报道给谁看”的,“谁”看了才能实现相应的社会沟通。让“谁”看,就应该从“谁”的角度切入,这就是时政新闻的用材技巧。一篇好的时政新闻,就是通过巧用素材,既能提炼会议或领导讲话中的关注民生信息,又能体现领导对老百姓的关心关爱。

第四,善于捕捉新闻事实的细节。通常情况下,时政新闻报道较多采用“通稿”或略改“通稿”或程序化报道,很难突出自己的报道特色。所以,恰当捕捉选择紧附于主题的细节,不但对主题的突出具有强化作用,还能够显示出独特的报道视角与风格。另外,因为时政活动中自然流露的细节更具人情味,更能体现人文特点,所以最容易打动受众,也就是说,时政新闻报道中恰到好处的细节展现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第五,恰当把握新闻报道的语言风格特点。时政新闻报道受传播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随着各级党和政府行政作为的不断成熟和传播环境拓展性的变化,时政新闻报道的改革空间相对比较大,作品语言风格多样化是很重要的方面。这种“多样化”的客观依据就是时政新闻报道的核心受众群就存在着多种类型特点。根据报道内容的核心受众群的基本语言风格特点,用他们易于接受的语言进行报道是时政新闻报道需要特别重视之处。时政新闻报道应在内容上严肃而不在于“面孔”严肃,怎么把严肃的内容用受众乐于接受的“面孔”传达出来,而这“面孔”的构成要素就是新闻报道使用的语言,报道中根据核心受众群的特点,多用受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语言,少用文件语言、政治化语言,就能够让受众顺利接受新闻信息及信息所包含的各种精神实质。这样在合理用材的基础上,恰当使用语言对增强报道效果有锦上添花之功。

时政新闻播报稿范文 第9篇

时事政策教育具有时效性、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是活的国情教育。把它和教材有机结合,可以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和抽象性。时事政策教育是教材的延伸和补充。进行时事政策教育时,必须以教材中阐述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既提高对基本原理正确理解的程度,又加深了对所结合的时政问题本质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初一年级的教材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时政教育可以把层出不穷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及新风新貌引入课堂。初二年级教材是社会主义法律常识。

时政教育可以把一些守法、护法的先进事迹和一些典型案例引入课堂。初三年级教材是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时政教育主要是和基本国情、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的一些素材引进课堂。

高一年级教材是经济常识。在讲资本主义部分时,可以把资本主义国家的一 些材料如工人阶级地位状况、垄断等引进课堂;讲教材的社会主义部分时,可以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素材,如所有制结构改革、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等一些生动实例引进课堂,高二年级的教材是哲学常识,时政教育引进课堂的内容相当广泛、丰富。如怎样看待我国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就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观点。高三年级教材是政治常识。在讲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政党制度时,可以引进美、日、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些时政材料,“讲我国的国家制度。讲政党制度时。更可以联系我国这方面的一些资料。这样可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时政新闻播报稿范文 第10篇

关键词:时政热点;高中政治;复习课教学;运用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中教育在教育体系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在高中政治复习课堂实际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将时政热点新闻充分运用其中。这样能够让高中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政治课堂复习活动当中,提高他们的复习热情与欲望,让高中生可以深入挖掘与探索政治知识,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政治知识,并且将其运用在处理实际问题当中。因此,加强时政热点在高中政治复习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具备现实意义。

1高中政治复习课教学中运用时政热点内容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高中的政治学科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扮演好自身的引导者角色,不断引导高中生,让他们使用自身已经学习与掌握的政治知识对社会进行感知,并且让他们在社会当中对文化与政治等进行感受。经过学生自身的合理思考树立准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高三政治课本在编写与学生实际使用的时候会存在时间差。虽然政治课本内容在逐步更新,但是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属于理论教学,并且不断改变的时政热点新闻和政治课本之间存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所以教师要不断指引学生参与到政治课本的复习活动当中,将“新课程改革”当作是重要的引导,依照政治课本复习的具体内容,将时政热点新闻渗透其中。经过政治课本内容和时政新闻之间展开比较分析,指引高中生更加深入的掌握与挖掘政治教材知识,了解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让高中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整合起来,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认知与意识,最终形成准确的价值观念。比如,高中政治教师在具体教学的时候,可以将2017年福建省曾经发生的高等院校女生由于“校园贷”而出现的自杀事件渗透其中,将学生分成各个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当中对“校园贷”的具体情况展开探究与谈论,这样可以让高中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他们学习政治方面的有关知识,培养他们的政治素养与道德素养,让高中生可以明辨是非,提升他们的相关能力。与此同时,也要在社会、政府、高等院校以及学生的角度上展开探究与分析,一方面让高中生深入理解与掌握政治课本知识,另一方面让高中生感知到这个社会的繁杂性,这样能够有效提升高中生的防范认知与意识,指引他们树立准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2政治复习课教学中运用时政热点内容的路径

3结语

在现代化社会当中,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高中政治学科教学活动的正常展开。对于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应该了解与掌握时政热点事件。因此,在高中政治复习课程实际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将时政热点新闻充分运用其中,这样能够让高中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政治课程的复习过程当中,提升他们的复习主动性以及自觉性,这样可以培养高中生的政治素养以及综合素养,让他们在实际看待某件事情的时候可以运用辩证的思维,提升高中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与水平,这对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边洪伟.参与式时事评论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8(12):35.

[2]郑英.有效讲练,提高高三政治复习的实效性:2010年福建省高考文综政治阅卷情况分析与启示[J].基础教育研究,2016(3):50-51.

[3]秦春华.高三思想政治复习课该怎么上?———注重学科素养提高复习课实效[J].中小学德育,2016(6):58-61.

[4]赖莲英.时政热点在高中政治复习课教学中的运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226,229.

[5]郭自青.高中政治复习课教学策略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83.

时政新闻播报稿范文 第11篇

头条编排有胆识

新闻头条就是新闻的眼睛。当今的媒体,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广播,尤其是时政新闻节目,在头条的安排上,真正有新闻价值的,或者说称得上新闻头条的很少。更多的则是领导人的会议活动,又或者是号称典型的经验报道。我们来看2007年8月2日的《郑州新闻》。按照时政新闻编排的惯例,其中有三条新闻都是可以做头条的。一条是《暴雨突降郑州》;一条是紧跟其后的《郑纺机家属院发生坍塌 有关部门紧急组织抢险》;还有一条是迎接_胜利召开的《迎接_系列报道:郑东新区水域靓城规模显现》。

再说另外一条新闻:《迎接_系列报道:郑东新区水域靓城规模显现》。本条新闻从重要性和可视性,以及政治性上来说,也都具备了做头条的条件。郑东新区是郑州市一个引人关注的正在建设起来的开发区,它的建设成就令人鼓舞。用郑东新区的建设成就迎接_的召开也符合新闻报道规律,而且从现在时政新闻的普遍编排规律来看,从中央媒体到各级地方媒体,经常采取这样的经验性、成就类、典型类的新闻做头条编排。

权衡三条新闻,《郑州新闻》的编排人员在遇到重大题材时,作出了大胆的决定:把《暴雨突袭郑州》放在头条。虽然它是一条天气灾难性的新闻,但它具备头条的所有要素:新近发生(今天早上),普遍性(全市),典型性(很少有),电视画面冲击力强(电视视觉需要)。而且,有了这场暴雨头条,让观众首先感受了全市的雨情后,紧跟其后的领导现场组织抢险,也有了新闻基础。

整期节目编排条理清晰,有新意

本期《郑州新闻》采用了串珠式的编排顺序,把好看的新闻按照一定的逻辑性分散开,中间穿插时政简讯、政策咨询。每个小章节又采取了组合式集纳式的编排技巧,使整期新闻节目高潮迭起,看点不断,错落有致,合乎受众的接受心理。

从整体看大致可分为五个段落:暴雨(冲击力强),信息咨询(市民关注),迎接_报道(重要),时政简讯(任务性领导活动),出租车恢复营运,记者调查,热线新闻(社会关注度)。第一部分暴雨的报道,既有客观的全面的雨情报道(暴雨突袭郑州),又有重要领导组织抢险救灾,察看灾情的现场,以及政府召开紧急防汛会议等内容。而在4条新闻中,关于大雨和抢险救灾的报道占了6分钟,收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在第二部分中,市区内新增用地不许建设商品房、郑州市将建七大主题公园、郑州市将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全部入学、郑州市立法保护黄河湿地四条新闻信息。记者抛弃了一般会议新闻报道的模式,截取了会议上传递出来的观众应该知道、需要知道的信息进行报道。四条快节奏的民生类资讯把人们从第一部分最后一篇会议新闻的疲倦状态中解放出来。

在第三章节,新闻的节奏舒缓了下来。迎接_的重点报道――郑东新区水域靓城规模显现,美丽的电视画面令观众的身心得以放松。

最后一部分由三个篇章组成,可以说是整期新闻节目的又一个高潮。其新闻价值不言而喻。如果放在民生类新闻节目中,它们是完全可以被编排在前面的。经过两天的停运,全市出租车恢复营运。新闻对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了详尽深入的报道,主持人出镜,现场的点评更是表达了媒体对这件事的关注度,也给本条新闻增加了厚度。最后是两篇记者调查《巩义:汽车不进站强收进站费》,以及追踪性报道《坠楼男童小昊轩能说话了》。其实,仔细分析这三篇新闻的编排,也很值得肯定。

三篇新闻最后使得观众的收视心理达到高潮,出租车恢复营运是当时郑州市民最关注的事件,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收视心理。记者调查、舆论监督、客观反映……看到此时,忐忑不安的观众也逐渐恢复平静。而最后一篇充满爱心的《坠楼男童小昊轩能说话了》的报道,使新闻节奏缓缓降了下来。

对新闻传播活动而言,效果是整个传播活动的中心,实现有效传播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内容为王,有了好的新闻内容,再加上符合受众接受心理的编排,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才能成为可能,才是有价值的传播。从本期新闻节目当天的收视效果看,创下了《郑州新闻》的最高收视率。也就是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有效传播,达到了新闻传播的效果。

时政新闻播报稿范文 第12篇

一、选择合适的报道角度

1.截取某一侧面。会议作为一个整体,报道时可以采取局部切入法,先抓住一个点,或具体的一个侧面进行报道,即截取与广大观众工作、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新信息作为报道的重点,给观众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和资讯。

2.拓展广阔空间。运用与核心内容有关的其他事件的背景、缘由材料来突出报道的主题。程式化的电视会议报道,场面往往庄严而缺乏生机活力。

二、创新报道的方式方法

根据心理学原理,观众对相同信息的接受程度较差,但如果创新报道的方式方法,则接受率能够持平甚至提升。因此,电视时政新闻要想赢得观众喜爱,必须研究受众心理,变换报道的方式方法。

1.开展深度报道。对于一些重要信息,特别是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相关的重要信息,观众往往较为关注,想了解其动态以及鲜为人知的背景信息等,电视新闻理应承担这一社会责任,给观众答疑解惑。因此,要开展深度报道,通过对重要新闻报道开展背景分析、新闻链接等满足观众的特殊需求。

2.强化舆论监督。各地的民生新闻为何收视率节节攀升,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民生类新闻节目是真正维护百姓利益的,正视现实的,揭露社会丑恶和不良现象的。时政新闻是主档节目,更需要对社会现象进行冷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增强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厚度,更好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树立时政新闻的新形象。

3.关注热点难点问题。新闻报道要紧跟地方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以及广大观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工作的落实程度、问题的解决程度是百姓最关心的话题,同时也影响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不要只进行正面宣传,而回避负面新闻。

三、改变电视新闻的编排形式

电视新闻编排绝非只是简单地将各条新闻进行拼凑组合,而要根据新闻的具体内容及其特点,按照宣传报道的意图,赋予它一种特殊而又全新的效应,达到1+1>2的目的。

时政新闻播报稿范文 第13篇

【关键词】初中政治课堂;时政教学;引入策略

一、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价值

将时政新闻与初中政治课本知识相结合,创新和发展时政教学模式,对于打造高效初中政治课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将时政教学模式引入初中政治课堂的价值。第一,可以拓宽初中生的国际视野。因为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时代,国际视野的培养至关重要,而且时政新闻有很多也涉及多个领域和国家,让学生了解国际大事,提高文化品格。第二,顺应时代对教育行业提出的发展要求。新课标主张以学生为本,因此,应该及时转变“填鸭式”教学模式,将时政教学引入初中政治课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师与学生之前的互动和交流,形成良好的教学关系,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打造生动具体的初中政治课堂。第三,丰富课堂内容,实现教堂结构多样化。现如今我国初中政治课堂大多内容固定,结构单一,学生只能在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中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将时政新闻引入课堂教学中能够实现课堂内容的丰富化和课堂结构的多样化。第四,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将时政教学模式引入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可以使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操,从而为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五,增强政治教学的时效性。初中政治教师将实时的新闻热点作为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时效性,能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热点和人们主流的思想动态,也能熟练地掌握初中政治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从而加深印象,使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更有效果。

二、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方法探讨

(一)深入分析教材,选择时政新闻热点

如果教师选择的时政新闻脱离教材,就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抓不住重点,不能进行高效、有针对性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增强时政新闻和教材知识的黏合度,注意根据初中生的兴趣爱好筛选出一些能够引起他们关注的,能够让他们产生兴趣的时政内容,从而使政治教学紧随时政热点,与时俱进,加深学生对政治知识的理解。此外,初中政治教师尤其注意的是,要选择正面的时政新闻,因为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选择一些负面的时政新闻可能会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选择一些有正能量的新闻开展教学,通过积极向上的内容确保学生思想走向的正确性。

(二)利用时政导学,采用问题跟进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初中政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时政素材,并将时政素材进行整理,从而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启新课题,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投入深度学习中。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时政导学不能平铺直叙,要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对时政新闻进行加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展示,从而为新课时的学习开一个好头,激发学生对于政治课本内容和时政新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政治核心素养。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导学中采用问题跟进的方式,在时政导学过程中设置几个问题。因为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以问问题的方式进行导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后续的学习当中。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时政教学过程中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但充分利用了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问题驱动学生的思考动机,使学生对政治知识学习产生兴趣,还提高了初中政治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开展时政案例的讨论活动

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引入时政案例,并让学生和同学们一起参加讨论,可以让枯燥乏味的政治知识变得具体化、生活化。而且学生在讨论时政案例的过程中,其分析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以初中政治课本内容为基础,在课前提前准备好合适的政治新闻,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观看完成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开展讨论活动,针对刚才观看过的时政视频,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使学生熟悉社会热点和国家动态,还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将时政新闻和课本知识进行结合的统筹能力。在激烈的讨论后,教师可以请某些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方向有误、思考不全面的学生进行及时的修正和补充,确保学生理解的正确性,避免学生的政治观念发生扭曲。

(四)创建时政公众号,实现时政教学形式多样化

新媒体在教育事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媒体不但开启了媒体新纪元,也在教育事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初中政治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确保时政教学课堂方向的正确性。因此初中政治教师可以选择与初中政治课本内容密切相关的时政热点,并对这些时政热点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将整理后的,与初中政治课程相匹配的,适合初中生学习的时政新闻在学校创建的时政公众号上,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定期推送相关的时政热点新闻。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但可以更加高效地掌握初中政治课本上的内容,还能将课本知识与时政热点新闻融会贯通,从而加深自己对政治知识的理解。除此以外,学生还可以在公众号文章下方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政公众号能够将时政热点知识和政治课本内容知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大大提高了初中政治教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

三、结语

将时政新闻与初中政治课本的内容紧密结合,采用时政教学模式教学对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未来初中政治教学模式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初中政治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实现时政新闻和初中政治课本内容的多样化结合,使学生能够通过更加系统、科学的教学方式拓宽时政视野,有效提高他们的政治核心素养,促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政治知识,从而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

参考文献:

[1]柳金平.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策略探索[J].新课程,0(27).

[2]龙书堂.浅谈时政热点进课堂对提高初中政治学科教学效果的作用[J].好家长,(34).

[3]王浩奎.关于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0(14).

时政新闻播报稿范文 第14篇

xx年xx月xx日,中央局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时政》一书。中央局第七次会议指出,时政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党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体现。

《时政》一书将时政、时事等概述为时政新闻的主要主要目的。它的出现,是时政时事的特点。时政新闻不仅是、军事、文学,也是社会主义新闻的发展趋势。

时政是新闻的基本原则,它的出现,使得时政新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更具有鲜明的主题和鲜明的特点。时政新闻是时政新闻中必然表现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它的出现,不仅是时政新闻的重要出发点,也是新闻的关注点。

《时政》一书将时政的出现,从时事、地位、作用、时机、作风等方面对新闻事物进行了分析和解释。新闻中的新闻作用、新闻价值、新闻传播的特点等都可概览为时政新闻。时政新闻,一方面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对象,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的现象。新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是否适合社会、地方、地区,是否适应人类、人类和社会的需求。时政新闻,主要是指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类事物,以及社会的变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时政新闻具有时政的特点,新闻传播的价值,它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时政新闻的价值,是时政新闻的主要目的。新闻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加了解时政新闻,对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认识。《时政新闻》主要是对时政和地方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对时政新闻的发展方向做出判断的一个指导。

时政新闻,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主义生活中发现的新的、具有现实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事件。时政新闻是新闻的主要形式,它的出现,不仅是时政新闻的主要内容,也有时政新闻的主要特点。时政新闻,是新闻的特点,是时政新闻的主要内容,它的出现,是时政新闻的基本原则。时政新闻,主要是指在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进行分析、研究和探索。

时政新闻,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主义生活中发现的新的、具有现实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事件。时政新闻,主要的特点是时政新闻的主要形态,它的形态,不仅是人们在社会主义生活中发现的新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事件,也是人们在社会主义生活中发现的新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事件。

《时政新闻》主要是指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各种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新的、新的、新的社会关系。它的形态,不仅是历史的表述,也是社会发展的表述。因此,它的主要表现,是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基本方面。它的形态,不仅是新闻事件的主要特点,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基本方面。

时政新闻是新闻的主要特征。它是新闻的主要内容。它主要包括:

第一,时政新闻与现代社会关系的基本形态。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基本形态。

第三:人们的新生活。

时政新闻播报稿范文 第15篇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民主进程的推进,民众的需求越来越受重视,任何一级党委政府都会越来越注重了解民众的心声。因此,在笔者看来,时政新闻亟须引入一种平民化的视角,让其更加具有亲和力,在党委政府和普通群众之间找到结合点,让时政新闻百姓更爱看,党委政府更满意。

挖掘亮点 找准时政新闻“卖点”

事实上,很多会议中的领导人讲话,都有振奋人心的新闻点。新闻采编人员要有“慧眼”去发现,要在采访中或者参加会议时通过敏锐的观察和分析,尽快地发现新闻亮点,抓住最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深入挖掘百姓所关心的、从会议所传递出的信息,最终实现时政新闻与民生关注的有机结合。

拆除违法建筑在不少城市中是一个大难题。襄阳市在推进都市建设的过程中,强力推进违法建筑拆除工作,同样遭到了不小的阻力。2011年9月2日,记者在参加全市城管拆违工作会议时,没有泛泛地就会议报道会议程序,也没有报道市长“指出、强调、要求”,而是捕捉到市长勇当“拆市长”这一新闻卖点,并以《拆市长我当定了》为题用现场新闻的形式进行了报道。报道从市长的肺腑感言为切入点,分析了拆违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既宣传了政策,表明了市委、市政府查违拆违的态度和决心,行文避免了官样文章,无形间也拉近了市长与普通市民的距离,使整篇报道更鲜活、更有贴近性,也让市民更乐意接受,实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为推进党委政府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当前,在不少时政新闻报道中,融入了过多的领导意志,忽视了民生关注和百姓诉求,使时政新闻空泛没有亮点,很难引起读者共鸣。因此,记者必须从众多繁杂的材料和会议中,学会用百姓视角挖掘出新闻报道的亮点,新闻报道才能让受众同频共振。

摸清背景 找准时政新闻的“结合点”

襄阳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一心四城”,其中高标准建设东津新城更成为既定的目标,为何要建、建设时序如何、建成什么样的新城,各界一直有不同的声音。3月17日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都市襄阳建设动员会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应邀作《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主题报告。有关领导深入分析了襄阳在周边城市群中所处的地位后提出,襄阳要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必须要有交通枢纽支撑,必须要有新的城市中心和新的城市功能区。在一些人看来,这是一次普通的工作动员会,经过笔者深入了解,会议的重要出发点在于凝心聚力推进东津新城建设。笔者没有简单地一篇消息了之,而是通过对领导观点的深入解读,以《向东挺进决战东津》为题,用专家之言对东津新城建设的意义进行了深度剖析,既报道了中心工作,又回应了百姓关切,党委政府满意,百姓群众释疑,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善于捕捉 找准时政新闻“鲜活点”

我们处在信息爆炸资讯泛滥的时代,各类媒体资讯的海量传播让受众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如何抓住受众的眼球,实现媒体的传播价值,要求我们的新闻报道如鲜活农产品一样在第一时间呈现在受众面前,时政新闻报道亦是如此。

鲜活就不能沉闷,在表现手法上要更多地使用群众语言、动态词,更多地运用逻辑式的结构和散文式的笔法,更多地注重对新闻现场的描述,用平民化的视角拉近领导与群众之间的距离。《_》在报导汶川大地震时,曾鲜活地记述了_在灾区的活动:还差8天就满百岁的陈佳珍老人,在托老所住了5年。这次为防止堰塞湖灾害的威胁,也被转移到这里。双手合十,向老人提前祝寿,并俯下身子坐在床边贴着老人的脸大声说,祝您健康长寿。“你要努力工作啊。”老人握住_的手说。“听你的话,我会努力工作的。”认真地对老人说。现场一片笑声。这样鲜活的时政新闻将大国总理亲民的形象进行了生动的刻画,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_,拉近了人民群众同_的距离。

鲜活要善于捕捉。对新闻事实的捕捉和反映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进入新闻现场后要迅速地融入,尽快地捕捉到新闻眼和有新闻价值的东西,然后,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多层面、多角度的采访,从而写出丰富生动的现场短新闻。2月10日,是全市第二个“局长接待日”,多家单位“一把手”接访,对群众提出的问题现场研究,限时解决。笔者在现场通过深入采访,捕捉到“自闭症患儿”和“上访女孩”,通过细致地采访,以“就是一面镜子”为题进行了深入报道,使原本一个很形式的局长接待活动更加鲜活,党委政府满意,受众也爱看,从而实现了传播价值的最大化。

时政新闻播报稿范文 第16篇

3年前,呼伦贝尔电视台开办了一档新闻节目――《身边新闻》。3年来,作为以时政新闻为主的《呼伦贝尔新闻》和作为以民生新闻为主的《身边新闻》,经常在呼伦贝尔市各种重大事件的报道中“不期而遇”,两个栏目各展所能,在报道上的相得益彰不仅丰富了新闻内容,也为这两个栏目如何创新节目提供了更多的思考。

以2009年的呼伦贝尔市“两会”为例,作为《呼伦贝尔新闻》在确保当天的会议内容必须当天播发外,还要力争达到报道的内容更丰富,参与更广泛,形式更活泼,情感更贴近,以报道的创新,理念的创新提升电视新闻的影响力。报道过程中,《呼伦贝尔新闻》除了延续历年来效果明显的传统报道方式外,又增加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报道方式,首次开设了一系列具有“人文视角”的小专栏:《梁郑视点》、《我在履职》、《“两会”连着老百姓》、《数字2009》和《2010年看点》等,这些板块从民生的角度,以清新、自然、重视贴近性的报道方式,为“两会”报道增添了活力,体现了“政治议题平民化,理性主题感性化”,从而凸显了时政新闻的民生贴近性。而在“两会”期间《身边新闻》推出的《身边记者跑“两会”》,邀市民一起走进会场关注“两会”,这在以往“两会”的宣传报道中也是前所未有的一个创举。通过市民的所看、所听、所感,更直观地让全市人民对“两会”有了全新的认识,以独有的“两会”民生新闻理念诠释“记者眼中的”“两会”,并精心策划了市领导为录制节目的背景板签名这样一个有亮点的环节。更值得一提的是推出了学者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由专家来解读报告更系统、更权威、更具看点,体现了民生新闻在主流化报道上的独到之处。

创新是报道方式,对于时政新闻来说尤为重要。时政新闻由于其所承载的宣传价值,同时也附着有其他新闻样式所缺乏的政治优势和资源优势。如何将这一优势转化为竞争力?近年来,《呼伦贝尔新闻》在保证真实、准确、及时的前提下,通过积极探索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方式,尝试在时政新闻中融入民生新闻的元素,借鉴民生新闻灵活的表现手法,时政新闻报道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大众百姓,以群众的新闻诉求为切入点,最大限度地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既保持了它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完成主要领导的活动、时政会议、重要部门动态的报道这一原本的使命,同时也关注了社会、关注了民生。

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和实践,我们也积累了以下经验:

一.重大主题报道行动化、日常主题报道动态化

作为呼伦贝尔市直属电视媒体的唯一一档汉语时政新闻《呼伦贝尔新闻》,它的基本定位是:要闻总汇、资讯平台;内容定位是:强时效推出时事报道,大纵深洞悉经济波澜,多角度展现百姓生活,全方位引领新闻视线。《呼伦贝尔新闻》在重大主题、重要活动、重要会议、重大节庆、重点工程等方面的报道中,坚持策划先行,舆论造势。比如,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呼伦贝尔新闻》经过精心策划,推出了《我与共和国同龄》大型主题报道,联合13个旗市区记者站深入一线采访有代表性的共和国同龄人,用新闻当事人和亲历者的讲述,用采访者的眼光和笔触,来展现呼伦贝尔6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像这样的重大主题报道,新闻部每年都要策划。去年,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呼伦贝尔新闻》在日常报道中,共推出40多个大大小小的主题策划,其中《五区建设》、《迎盛会(下转27页)看发展》、《迎盛会看文明》、《我随书记去调研》、《小城新貌》、《大地之花》等自采内容已经成为受众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宣传品牌。

二.会议报道合并化、延伸化

如果是一般的会议或者部门会议,《呼伦贝尔新闻》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合并报道,将几条会议精炼出最主要的内容,组合成一组,提炼主题后播发;二是将会议核心内容外延,提炼出这个会议中老百姓最关注的信息,跳出会议,另外采访播发。这样的结果就是可看性增强了。

三.浓缩信息推出新闻资讯

《呼伦贝尔新闻》时长15分钟,除片头片尾,真正内容播放时间不超过12-13分钟。一般情况下,节目的用稿量都在10条左右,为了增加信息量,我们在新闻节目最后推出了《今日资讯》板块,将呼伦贝尔各地的新鲜事以短消息的形式集中播发,里面的新闻也许并不是新闻“五要素”都齐备,但是每条新闻中肯定有一些能引起观众兴趣的内容,这样快节奏、大容量的信息报道,更使得观众耳目一新,收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时政新闻播报稿范文 第17篇

关键词:手机新闻客户端;新媒体;时政新闻

1手机新闻客户端时政新闻传播的时代意义

2手机新闻客户端的时政新闻传播新现象

3手机新闻客户端的时政新闻传播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赖莉莎.手机新闻客户端的互动传播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7(8):14-15.

[2]郭卓.手机新闻客户端时政新闻互动传播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6.

[3]王霖,郭金明.手机新闻客户端个性化与发展趋势[J].新闻世界,2016(4):61-63.

[4]孙芳.手机新闻客户端内容经营的“长尾”策略[J].青年记者,2016(18):77-78.

时政新闻播报稿范文 第18篇

面对众多新兴媒体的出现,电视一枝独秀的地位岌岌可危,观众不必坐在电视机前,只要打开手机、电脑就可浏览各类资讯。那么,如何让观众重新坐回电视机前,是所有电视人都在思索的一个问题。本文就从笔者的亲身实践来梳理一下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的发展变革,或许可以从中找到些许答案。

2004年通辽电视台《都市漫话》栏目开播,是本地首档民生新闻栏目,在内蒙古自治区也只有内蒙古电视台的《都市全接触》在时间上领先于该台。民生新闻在区内尚算新笋,但在区外,早在2002年前后,“说”新闻的报道形式就已大刀阔斧地进行着。电视界首屈一指、带有里程碑意义的便是《南京零距离》。其实自打《都市漫话》亮相,一直是摸索着前进,就像厨子做菜,不停地尝试哪类菜肴适合用餐者的胃口。于是,从开播之初的每周两期、每条新闻六七分钟的“家长里短”占据主屏,到后来的民生新闻上升至公共新闻,逐渐增加深度与厚度,到现在的“说故事”,通辽电视台一路走过的每一个节点,都与中国电视发展变革的路径一致。但万变不离其宗,民生新闻始终将话筒与镜头对准老百姓关心的事儿,变的只是报道形式而已。

再来看看时政新闻。除了央视《新闻联播》外,大多数观众对本地时政新闻关注甚少。一般情况下,时政新闻都是各级电视台的重中之重,但为什么观众并不看好呢?就让笔者举两个例子,看看时政新闻不被观众看好的症结究竟在哪儿。笔者在做时政新闻时期,发现时政新闻是有模子的,一般都是某日某地召开了某会,会议就某项工作进行了部署,听取了某人的报告,报告内容是什么,某领导出席了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等等,只要把内容放进这模子里,新闻就成型了。虽说每天都有不同的时政新闻,但在观众看来却是大同小异,久而久之便失去了观看的兴趣。前段时间,通辽市召开了全市民生工作调度会议,因为民生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所以每个人都非常关注。看看记者是怎么报道这则新闻的:今天上午,我市召开了全市民生工作调度会议,副市长冯某参加会议并讲话。在全市民生工作调度会上,各市直有关部门对上半年民生工作的落实进展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会议中指出,上半年我市30件民生实事工作进展顺利,大部分实事都做得很到位,能够按照计划推进,并可以取得预期效果。下半年各市直有关部门更要以“执政为民”的务实理念抓好30件民生实事……。会议强调,民生工作是关乎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和安全稳定的头等大事,各部门要将民生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好群众利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高标准完成每一项工作,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全篇报道配发的都是会议画面,按照现在常规报道时政新闻的模式,这则新闻并没有任何问题。可民生工作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只寥寥几句就概括了全市民生工作,是不是太简略了呢?看过这篇报道,笔者对30件民生实事有些疑虑,另外,报道中并没有办理30件民生实事的工作画面,这又如何能说工作进展顺利呢?整篇报道没有真正说到民生工作究竟做了什么实事,尽说了些空话,最后还不忘“带高帽”。从以上所举例子可以看出,时政新闻节目太过呆板,给人的感觉是离百姓太远。如果这是问题的根源,那解决之道也就显而易见了,就是要拉近时政新闻与百姓的距离,那么如何拉近,便是将国家的政令方针与百姓息息相关之处呈现出来,选择贴近百姓的报道角度和报道方式。

民生新闻也是同理,一贯地拿日常琐事说事,久而久之,视觉疲劳不可避免。做民生新闻栏目也要讲究编排,同一期节目当中不能全是负面报道,否则就会有失偏颇。难道我们的社会真的这么令人沮丧吗?这自然不是电视新闻应该传递的能量。同样,琐事太多、太杂,不增加高度、广度和深度,新闻成了碎碎念,便失了公信力和影响力。重策划,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方式。举例说明。关于弃管楼如何管理的新闻,记者曾采访了居民、物业公司、房产局、相关专家,同时联系当前政策、当地改造项目、惠民工程如何申请操作等等。之所以一条新闻要采访多方声音,就是要多方位、具体地说明弃管楼的形成原因以及治理方法,这样就做到了有点有面、有事实有政策解读,让百姓看后对所报道内容有全面地了解。但如果没有详尽的前期策划,记者拿到选题就前去拍摄,必然有失当之处;如果不联系市政、城建等部门,也就等于没有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让观众难以看到前景和后续,这便是深度和广度的缺失。

民生与时政两类新闻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改变固有模式,充实内容,便能重获观众认可。比如同样是会议新闻,记者可以用小篇幅报道会议流程、内容,以大篇幅做本次会议的链接,囊括会议中的新政新举将如何惠及百姓衣食住行,以采访加解说的形式细致而直观地解读条条款款,就如同把文字变成图象,把一纸照片变成流动的视频,把黑白的影像变成彩色的呈现……更真实,更有血肉,百姓一看即懂,易于吸收,传播也就达到目的了。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只有携起手来,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发展,方可将观众重新拉回到电视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