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伞文学网

职业决策小结范文(优选7篇)

小伞
导读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对现有的生涯理论,得出大学生职业决策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准则:大学生要想作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决策,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决策风格类型。为了便于说明,笔者在本文中所用的表格均来自由曲振国主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一书。表1就是职业生涯决策风格类型测试表。大学生只要根据自

职业决策小结范文 第1篇

一、职业生涯决策的类型

大学生要想作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决策,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决策风格类型。为了便于说明,笔者在本文中所用的表格均来自由曲振国主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一书。表1就是职业生涯决策风格类型测试表。大学生只要根据自身情况作出选择并计算得分,就能够了解自己的决策风格并将其作为择业的基础。职业生涯决策风格类型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测试者可以据此判断自己所属决策类型,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冲动决策型的人在做决定时全凭感觉,较为冲动,很少会系统地收集与职业选择相关的信息。但他们一旦作出选择就很少后悔,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类型的人往往思维敏捷、行动迅速,但有时也难免会出现决策失误。依赖型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总是等待他人为自己作决定,他们不会主动收集信息并进行判断、抉择,而是抱着“安于天命”的思想,被动地接受别人的安排。这种类型的人在上学期间也许是教师、家长眼中的好学生和乖孩子,但在职场中却难以独当一面、承担重任,往往会丧失发展的机会。犹豫型的人在决策前会收集大量信息,征求多方面意见,准备较为充分,但到了该做决定时,又思前顾后,犹豫不决。这种类型的人能够认真分析、仔细考虑,但常常由于过分追求完美而把握不住机遇,事后又懊悔不已。理智型的人能够理智地分析各种利弊得失,广泛听取他人意见,及时作出决定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这种类型的人目标明确,行为果断,职业生涯发展较为顺利。决策风格无对错之分,大学生应该在认清自己决策风格类型的基础上,掌握职业生涯决策的方法,排除影响正确、有效决策的因素,以理智的头脑把握好职业生涯的每一次机遇。

二、职业生涯决策的方法

(一)平衡单法平衡单法是将重大事件的决策方向集中到四个主题上,即自我物质方面的得失,他人物质方面的得失,自我精神方面的得失,他人精神方面的得失。通过平衡单法,大学生能够系统地分析每一个选项,根据每一个选项对自身影响的大小进行加权,再根据加权后的计分排出各个选项的优先顺序,执行最优先的选项。第一步,列出可能的职业选项。大学生首先要在职业生涯决策平衡单表(见表3)中列出有意向的3—5个职业选项。第二步,判断各个职业选项的利弊得失。平衡单表中的利弊得失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自我物质方面的得失、他人物质方面的得失、个人精神方面的得失、他人精神方面的得失。具体考虑因素可以因个体情况不同而异。大学生要根据不同职业选项的利弊得失,为其赋值,通常以“+5”至“-5”的十一点量表(+5,+4,+3,+2,+1,0,-1,-2,-3,-4,-5)来赋值。第三步,各项考虑因素的加权计分。各个考虑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会因其所处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同样的考虑因素在不同情境下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也是不同的。因此,在详细列出各个考虑因素之后,要进行加权计分。第四步,计算出各个职业选项的得分。大学生要逐一计算出各个职业选项在每一考虑因素上的加权计分与累计计分,计算出各个职业选项的总分。第五步,排定各个职业选项的顺序。大学生可以依据各职业选项在总分上的高低,排定优先次序并以此作为职业生涯决策的依据。

职业决策小结范文 第2篇

有些学生尽管有很好的自我知识,也对职业世界有较多的了解,但是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常常作出了错误的决策,这是因为缺乏进行职业决策的技能。职业决策能力包括自我评价的能力、获取职业信息的能力、目标设定的能力、职业规划的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扩展资料:

一般来说,求职者在进行SWOT分析时,应遵循以下4个步骤:

第一、评估自身优点和缺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技能、天赋和能力。每个人都擅长这个领域,比如有些人喜欢做办公室文员,有些人喜欢跑市场等等,对此,我们可以做一个表格,列出自己喜欢做和不喜欢做的事情以及原因,找出强者和弱者。

第二,确定职业机会和威胁。不同的行业(包括行业内的不同组织)面临着不同的外部机会和威胁,识别这些外部因素将有助于成功地找到一份合适工作。

第三,列出未来五年的职业目标。对自己做一个SWOT分析,列出你毕业后5年内想要实现的4到5个职业目标。

第四,概述一个未来五年的职业行动计划。这一步主要涉及一些具体的事情。制定一个行动计划来实现上面第3步列出的每一个目标,并详细说明需要做什么来实现每个目标,以及何时实现。如果需要一些外部帮助,解释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以及如何得到它。

决策也是我们为了达到某个目标,在掌握充分信息和对有关情况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拟定并评估各种方案,从中选出合理方案的过程。

回顾过往,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有挑战,都会做出对应的决策。工作中的决策往往影响一时,人生发展的决策才是影响未来发展的重点。

人生经历中所做的最重要的一次决策就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留在北京,做这个决策最初的原因是为了自己的另一半,但现在回顾自己在北京度过的11年,这个决策对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活和心态上的变化。从最早来北京住在燕郊的出租房、搬到单位宿舍中到现在在北京有了自己的房子,从会计师事务所每月最早三千的工资到现在在国贸的外资企业做职业经理月薪近三万,生活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虽然我现在依然是每天两点一线、默默无闻奋战在工作岗位和家庭生活中普通人的一员,但11年北京生活磨砺出了我的坚强,相信努力奋斗就定会有所收获,也让我坚定了坚持学习,努力完善自己不断追求进步的信念,平凡的人保有不平凡的梦想,也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进入一流的院校进行学习,把自己打造成综合性人才,在未来的职业道理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一、现实中决策指标选择的调查

调查现实中10个医药项目投资决策指标选择的情况,如表1。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后得出:现实中采用净现值作为决策指标的比例为60%,采用内部报酬率作为决策指标的比例为60%,采用静态回收期作为决策指标的比例为60%,采用动态回收期作为决策指标的比例为60%,采用技术优势作为决策指标的比例为40%,采用内部附带效应作为决策指标的比例为30%,采用净利润作为决策指标的比例为10%。如图1所示。

二、决策指标的对比分析与选择

在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全面地考察投资项目与资本投资目标实现之间的相关性是一个极为紧要的环节。错误的投资决策往往就是忽略了投资项目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而斤斤计较于项目本身的有关特征因素,比如单纯技术方面的高水平等。现实中,有些投资决策往往是基于所谓的技术层面的考虑做出的。因此,要利用科学的决策指标,根据相应的决策准则选择项目,这是实施决策项目过程中一个关键性的步骤。①使用静态回收期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仅仅收回了初始投资额的本金,而没有收回投资额的机会成本。②利润指标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不同会计政策下的利润存在差异,没有扣除权益资本的成本,所以利润的增长未必意味着公司价值的增长。③将回收期这一指标作为主要的决策指标,容易造成管理人员的短视,不利公司战略投资。在医药项目这类寿命期内现金流相对稳定的投资项目,不宜将回收期作为主要的决策指标,可以作为辅助指标。

综上所述,净现值同时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市场风险,可度量“公司价值”;而内部报酬率既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及投资方案在整个寿命期内的经营情况,不依靠其他项目以外的任何信息和参数,不需要事先给出折现率即可直接求出,是一个相对值。根据调查如表1及图1可知,目前净现值和内部报酬率是医药项目投资决策中采用最为频繁的决策指标,现实中绝大多数项目选择净现值和内部报酬率作为决策指标,还是比较科学的。

在一学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课程学习后,我完成了从刚进入大学的兴奋与低效的学习与生活的状态,到今天的高效高质量地生活的蜕变。大职规这门课程帮助我们认识自我,探索工作世界,提高抉择能力,制作短期计划及中长期计划。

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意味着低效率。刚步入大学的我们,迷茫而兴奋。多年的应试教育,多年习惯于听从父母的意见,我们似乎已经失去了喜欢什么,想要什么的能力。我们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大多都是依靠父辈、朋友以及各种专家的建议来决定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不是因为热爱这个专业或者说这个行业,而选择现在就读的专业。那这样的我们对于对这个专业的了解又能有多少呢?我们有清晰的目标和计划吗?

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度,也是不够的。我们的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我们真的都清楚吗?我想答案是,不太清楚。我们不清楚自己所爱,我们不够了解自己的特性,所以,我们需要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的相关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针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所以,如果能利用好职业生涯规划,我们可以更有效而快速地找到目标继而实现自己的目标,肯定自身价值。探索自己,发现自己的特性,找到喜欢的专业。当清楚了这些后,我们才能更好地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以便在大学四年中有选择、有侧重地发展,制定计划,提高效率,过充实而满含意义的四年。

这十一节课中,我们通过MBTI、霍兰德测试探索自身性格及兴趣,更好地认识了自己,发现了自己的性格特点,长处及短处。渐渐地明白了自己的性格所适合的一些职业,自己所偏好的一些事务,自己可能胜任的工作岗位。通过这些测试我们看到自己的长处、短处和兴趣所在,利于我们在职业的道路上,选择正确的方向。

在课堂中,通过老师的一些讲解,和一些小测试,我们都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对自己进行一个分析、判断,从而进一步认识自我。例如,画生命线,在上面写出我们对过往的回首、未来的期望,它让我们懂得,每个人的生涯不同,我们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涯;很随意地画一只小猪,它的尾巴,则代表我们对异性的吸引;在一次时长8分钟的团队棉花糖的活动过程中,首先,我们小组讨论出了可施行方案,我是组长,我根据各个成员的特性,对这个活动的态度、认知度及各方面的能力和结合时间、效率方面的考虑等等,对大家进行一个分工,接着我们小组便开始了制作过程,尽管小组很团结,效率很高,但是由于技术层面,我们对于力学等方面的认知度不够,高塔总会倒,于是我们放弃高,转而求稳,最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我们的作品,它不是最高的却是最稳的。这个小体验后,我们认识到成功不仅需要选择正确的方案,还需要领队者的分工,团队的齐心协力等。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小测试,它们都在帮助我们探索自我,认知自己。

接着根据我们的理解以及对这个行业仍存在的疑惑制作了问卷调查,然后通过电话及邮件等形式,采访了相关人士(在王英老师的建议下,有对比地选择了刚入行不久的新手,和资深的专业人士)。采访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与人沟通交流一定要有礼貌,要时常为他人着想,他人才会愿意和我们交谈,帮助我们完成这次的生涯访谈。在于行业的新人与资深人士的交谈中,我们感觉新人有些浮躁,对行业的认识偏向于表面而无较深刻体会,不过我们仍然能从与他的交流中学到不少,在大学期间应该准备些什么,进入这个行业需要什么硬件设备等等;与资深人士的交流中,我们能清晰而深刻地体会到他对行业有很透彻的认识,句句是精华,句句是不容忽视的重点。

紧接着,我们小组汇总收集的资料,讨论并制作了PPT。在汇总并制作PPT过程中,我们挑选重点,要点,争取让整个PPT清晰明了,充实而不繁琐,力图让同学们轻松了解信贷行业,其中我们考虑到我们所学的行业是数学,所以我们特意提出信贷与我们数学行业的联系,宜信公司的总裁就是学数学出身,在一篇有关信贷的论文中,我们随处可见数学的踪迹。最后在课堂上,我们向老师及同学们展示了成果。

从这次活动中,我们遇到了不少麻烦,同时收获了不少。从知识方面,我们从只是听说过信贷这个代名词,到对它有一定的了解。我们经历了从一头雾水,到查阅不少资料后越发清晰的过程,从中我们明白了什么是信贷。从实践能力方面,我们学会如何从浩如烟海的资料库中抽取我们需要的重点,提高了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及表达的能力;我们学会如何制作调查表及如何交谈才会让别人乐意接受我们的调查,我们明白了繁多的题目、不明确的题意都会降低被访问者的回答诚意,提高了沟通交流的能力;我们学会了如何分工,如何合作,我们明白了一个人的力量能做好一部分事,却不能做完所有的事,提高了团队合作的能力;作为组长的我,学会了如何分配任务,如何根据大家的能力、特点及喜好去分配任务,提高了领导能力。从团队协作方面,这次活动让小组成员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我们看见了他人的闪光点向他人学习,同时与他人配合合作提高效率,增大获得成功的机率,我们的团队也越发团结而有默契了。

经过了自我探索和对工作世界的探索,我们需要综合这两方面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就业抉择,为生涯设立目标,确定大体的发展方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做决定,当然,决策总是具有风险性的,而且我们需要为其后果承担责任,所以决策难。中国的传统教育常常以统一的标准来看待我们,同时在一定层面上剥夺了我们的决策权,所以当我们进入大学这片更自由的天地,当我们自行面对纷繁复杂的选择时,我们茫然无措,无法选择。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决策的类型,决策的复杂性,了解自我的决策类型及特点,降低决策难度。在大职规的课堂上,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一些测评,反思出自我在重大问题上常用的决策风格、应对方法和情感状态,对我而言,通过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发展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今后的决策中,我会利用好自己的长处,同时避免短处,并在适当的时候寻求帮助。

抉择之后,我们需要设立目标。这些目标应当是具体、明确;可量化;可以达到但有挑战性;目标有意义、有价值、并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可控。同时,我们又可以将这些目标分为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和中期目标,而当中长期目标被划分为具体的小目标时,就有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步骤,这些都有利于管理我们的时间,提高行动的效率。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想我更好地了解了自己,我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因为我所喜欢的职业及工作岗位需要较高的文凭,所以我选择四年后读研究生,初步定位金融学研究生,我争取保研,保研不成功就选择考研,今后我将把重心放在学业上,刻苦学习,自学中级微观、中级宏观和金融经济学等课程,与学长学姐交流学习,并多与老师沟通交流。在今后有选择、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科研实践类活动,包括数学建模竞赛,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等等。

职业决策小结范文 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参考国内外各种有光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成果,以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为主线,对职业决策的理论与模型、影响职业决策困难的因素、职业决策困难干预方式、职业指导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职业决策的理论与模型

首先是职业决策精神观。在其著作《应用职业发展理论到咨询》中,把Miller-Tiedeman的毕生职业理论(LifecareerTheory)和Bloch和Richmond的相关概念结合起来,认为他们的理论代表了职业决策的精神观。持有精神观的研究者把工作看成一个能滋养一个人的精神和发展自己的场所。Miller-Tiedeman认为,个体应该重视来自选择的各个方面的信息,而不是关注对与错的答案。其次是职业决策的认知信息加工观。Peterson及其同事将信息加工理论应用到职业决策中并提出了四种假设。他们用信息加工金字塔来说明个体职业决策中的信息加工过程,认为个体的信息加工包括三个成分:知识领域、决策技巧领域和执行加工领域。最后是职业决策的PIC模型。PIC模型中涉及7个基本概念,即职业的有关方面、可选职业的核心方面、方面对个体的相对重要性、方面内水平、方面内偏好、有结构和无结构信息、敏感性分析。

Gati等人认为,职业决策过程的本质是找到与个体的偏好和能力最兼容的可选职业。在多数情况下,广泛尝试所有的可选职业是不实用的。所以,他们把职业分成具有不同目标、过程和结果的三个主要阶段:(1)预先筛选可选职业;(2)深度探索有希望的可选职业,该阶段目标是确定一些既有希望又适合个体的职业;(3)选择最适合的职业(ChoosingtheMostSuitableAlternative)。

2.影响职业决策困难的因素

职业决策专业影响

职业决策受毕业生自身专业影响。在一般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已经接受了大学为其规划安排好了的课程教育,其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并为大学生走上职业岗位做好了充分准备,有利于大学生从事相关专业,并在其相关领域有所发展乃至促进相关专业的发展。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大学专业教育直接影响大学生在走_L岗位前的实际拥有的能力。毫无疑问,拥有较高能力的大学生有更强的职业竞争能力,在职业决策上也有更广的选择余地,而能力较低的大学生则会因缺乏竞争力难以让自己获得专业对口的职业甚至要被迫选择专业不对口的职业,继而影响其对职业的决策。不同个体性格不同,能力不同,喜好不同,并且客观的社会需要也更是不尽相同,比如,有些大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是就业冷门,不易就业,或者同期毕业生太多,竞争压力过大,等等。

择业心理影响

大学毕业生择业受其择业心理影响。大学生择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在一般情况下,有些大学毕业生会希望寻求一个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待遇优握且有发展前途,让其“有面子”的工作职业;有些大学生则是希望可以回到家乡.或者是到西部地区.利用所学促使一方发展。总而言之,这和大学毕业生自身的职业价值观不同有重要关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进而影响到其职业价值观,影响到自身的职业决策。并且,不同的人择业要求不同。不同的人对不同的职业认识及态度不同,进而择业要求不同;同时,即使面对同一个职业,不同的人也会因为自身的种种因素而有不同的认识或态度,继而择业要求不同。另外,不同的人对其自身的认识评价不同,即每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不同。自我效能感最初被定义为,人对自己为获得预期结果所需施行的行为能力的信念,之后又扩展为:“人们所具有的,对影响其生活的事件施加控制所需能力的信念。”因此,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并不是指大学生实际拥有的能力,而是指其自身的情绪调控、学习潜力、自我调节及自律能力等。Taylor和Betz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职业决策的因素不仅包括职业决策技能的发展,而且包括对一些具体的职业决策能力的信心,后者更为重要。即个体的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阻碍了个体的职业探索行为和职业决策技能的发展,使得低职业决策效能者无法作出有效的职业决策。一些研究还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还调节着职业决策中的焦虑水平,应付职业决策的自我效能水平越高,决策水平就越高,焦虑水平越低。

社会环境影响

在职业决策过程中,大学生还要考虑一些外在的环境问题,比如歧视问题中的性别歧视。职业类型按性别分类,反映了社会对两性应该从事相应工作的传统观点。虽然现代的性别歧视不像几十年前那么严重,但不少职业本身带有一定的性别选择,比如多数要求重体力劳动的职业多偏向选择男性;另外,某些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时也会有性别选择,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又如乙肝歧视,一些用人单位或者职业拒绝患有肝病的大学生就业,甚至为大学生职业决策造成一定困难。并且,不同职业其本身的工作环境有所不同,某些职业本身的工作环境较为严苛,比如喷漆车间等,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而在职业决策的过程中,大学生难免遇到向往职业和工作环境喜好相悖的矛盾,这也会成为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困难。另外,家庭或重要他人的意见、社会重大事件的影响,以及当下社会总体经济的景气程度,等等,都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决策。根据EliGinzberg的观点,早期个体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或职业培训,明确自己的职业选择。也就是说,人们根据自己的不断学习和了解,慢慢熟悉相关职业直至具体化,并缩小自己的实际选择范围,最终确定自己的职业。但是,如何整合已有的知识元素并帮助自己确定职业,也就是理想的实际化过程,也会给多数大学生带来相当的困难,影响职业决策。

择业动机

人们找工作不仅仅只是为了谋生。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很显然,工作可以换取各种具体的奖赏,如薪水、职称、名誉等,这些组成了影响职业决策的外在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人们比较认可清_式的工作伦理,即“工作本身就很重要”的观点。鉴于这些看法,工作被认为是一种有意义的东西,它本身就能给人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等等,这些组成了影响职业决策的内部动机。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产生一定的交互作用,同时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决策,甚至使其在其职业决策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矛盾,继而成为职业决策的阻碍。公务员之家

焦虑对职业决策的影响

近二十年来,焦虑对于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成为了职业决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Goodstein(1965)提出,作出职业选择需要特定的信息和技能,面对所需信息和可以培养特定技能的机会时,焦虑可能会妨碍个体获取信息以及利用这些机会来培养所需的技能,从而影响个体作出有效的职业决策。

3.职业决策困难的干预方式

职业决策困难的干预有几种方式,概括地说,学校职业指导的主体干预方式有三种:一是职业指导课程,二是职业发展团体辅导,三是个别咨询。叫职业指导课程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常用的职业决策干预手段,由就业辅导老师介绍当前的职业现状与前景,让学生们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总体的认知,但由于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个体的差异性无法兼顾。职业发展团体辅导则是由专门的老师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与职业规划的指导,对师资要求较高,只有少数高校才能做到。个别咨询是最具个体性、独立性的职业决策干预方式,它采取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职业指导老师要对学生个体的兴趣、职业倾向、性格有比较准确的把握,能够提出一些实际且有效的职业指导意见。这种干预方式需要占用大量的人力与财力,高校无法普及。且个别咨询的干预方式已经市场化,如职业决策分析师、职业规划师等职业的出现。

4.职业决策研究对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启示

职业决策小结范文 第4篇

论文摘要: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不同领域的自我效能是不同的。在求职过程中,职业决策是一个关键的环节,而对职业决策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本文将对国内有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进行简要介绍。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decision-makingself一efficacy)的研究大致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2000年以后开始进人我国研究者的视野。已有的研究表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有很强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应用前景,可以依据它来理解和解释学生的职业选择等职业行为问题,可以把它作为职业咨询的工具,可以用来了解学生的职业自信心状况,可以作为职前培训和学生职业行为问题的有效干预手段,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行为的有效性。因此,应唤起高校职业指导者及其他有关人士的关注。本文将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的起源及国内研究进展加以回顾,展望其发展趋势,以期对国内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一、概念界定

自我效能(Perceivedself一一efficacy)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最先由Bandura,A.于1977年提出,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总是和特定的领域相联系,职业自我效能便是自我效能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即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职业自我效能是一个总称概念,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与职业内容有关的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某一职业所规定的有关内容(如该职业所需教育,某种具体职业任务等)能力的信念;另一方面是有关职业行为过程的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有关职业行为过程(如职业决策、职业找寻等),实现行为目标能力的信念气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fficacy)就属于后者,它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而职业决策(careerdecision一mak-ing),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来自乔普森(Jepson,D.),他认为职业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通过此过程,决策者组织有关自我和职业环境的信息,仔细考虑各种可供选择职业的前景,做出职业行为的公开承诺(publiccommitment)。

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的起源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起源于职业决策理论。决策理论最初起源于经济学领域,后应用于职业心理学领域,继而发展出了现在的职业决策理论。该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决策过程的研究、决策模式的研究以及影响决策因素的研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即属于影响因素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领域。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Yun一ChengWei和O’Neil曾提出:职业决策过程受五大因素影响,分别是家庭因素,包括早期童年经历、父母亲的角色模型;社会因素,包括受教育的经历、同辈人的影响、大众媒体;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害怕失败、缺乏自信、缺乏决断能力、角色冲突;个人因素,包括自我期待、能力、兴趣、态度、成就动机;环境因素,包括机会、最小阻力的选择、地理位置、科技的变化等。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众多影响因素中,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对最终做出成功的职业决策期重要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起,Hackett和Betz开始运用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来研究职业领域中的问题。1983年,Taylo:和Betz正式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概念,并指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包括五个部分:了解自己的能力、职业兴趣、与职业有关的需要和价值以及自我概念等的自我评价能力;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将个人的属性与工作特点进行匹配的目标筛选能力;做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实施的职业规划能力;解决或应付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障碍的能力等。随后,他们编制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careerdeci-sion一makingself一efficacyscale,简称CDMSE),主要用于测量个人需要成功作出职业决策时的信念程度。指导他们研究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影响职业决策的因素不仅包括职业决策技能的发展,而且还包括对具体的职业决策能力的信心,后者更为重要。他们的研究证实了理论假设,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阻碍了个体职业探索行为和职业决策技能的发展,使得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者无法做出有效的职业决策。1994年,他们对量表进行了修订。1996年,他们又编订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简式”(CDMSE-SF)。目前该量表已成为我国研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使用最为广泛的测量工具之一。

三、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进展

2001年,厦门大学的彭永新和华中师大的龙立荣参照Betz和Taylor“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量表”,依据对学生进行的访谈资料和学生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编制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该研究是抽取武汉地区14所大学30个专业1000名毕业年级的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正式施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量表的项目特别良好;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具有较强的辨别效度;作为整体判断使用较好。但是由于该测验的修订范围还不够大,还需要再扩大样本,以获得常模数据,这是今后尚需解决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彭永新和龙立荣又进行了高中生专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的初步编制。方法仍然是参照CDMSE量表,依据对高中生的访谈资料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抽取湖北省8所中学高三年级的750名同学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正式施测。研究结论证实,该量表可以作为高中生选定大学专业出现困难时的诊断工具试用。但该测验编制仍存在相同的问题,即修订范围不够大,需要扩大样本。

2003年,浙江大学的李莉、马剑虹。进行了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归因研究。该研究采用彭永新、龙立荣修订的CDMSE量表,考察了当前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性别和学历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毕业生自我评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体上看毕业生职业决策中问题解决部分的自我效能比较低。但是,文章并没有运用归因理论深人探讨毕业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的徐爱华。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大学生职业选择行为的关系展开研究。该研究从成就动机的角度,考察了大学生目标定向、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对其职业选择行为的影响。论文探讨了大学生群体中目标定向以及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表现特点,目标定向、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和职业选择范围的关系。该研究的结果提醒我们,高校职业指导应唤起对目标定向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的关注。

2007年,吉林大学的吴韬。进行了高校临近毕业学生择业焦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该研究通过对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高校临近毕业学生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择业焦虑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进行研究,并进一步考察了人口学变量和择业焦虑各维度对高校临近毕业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预测作用。但该研究只从择业焦虑及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探讨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所以整体预测能力不强,而且只得出了择业焦虑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负相关关系,讨论不够深人,缺乏因果关系模型的支持。

此外,华中师范大学的郭敏。也进行了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其相关研究。该研究拟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这一视角探讨女大学生择业问题,把社会支持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因素来分析其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她借鉴以往国内外相关研究,编制了《大学生社会支持问卷》,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其相关进行了实证研究。

除此以外,团体辅导、团体训练、团体咨询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研究也初露锋芒。河北师范大学的李斌。在他的硕士论文中研究了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该论文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提高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途径,协助女大学生克服职业发展上的心理障碍,为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提供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随后,王金良。在其论文中探讨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训练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他采用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分析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较低的现状出发,从实证的角度系统探讨了团体训练对于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此外,上海师大的曹丽丽进行了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团体咨询研究。该文也以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为目的设计了一套团体咨询干预方案。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良好效果。

四、研究趋势

从国内关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进展来看,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该领域。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梳理法,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学生群体。由于经验的缺乏和研究手段的局限,上述的诸种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尽管如此,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价值却是毋庸置疑的。如何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更好地开展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将是我们面临重要课题。

在今后的研究中,要积极关注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群体如女生、人文学科学生、农村生源学生和缺乏实践经验学生的职业辅导。抽样涉及面也可以更广些,研究对·象不一定只局限于学生群体,可以扩展到其他人群。比如,下岗再就业的工人等。这样,不同群体之间可以进行比较,更能说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作用。另外,以CDMSE为依据,可以编制更多符合我们需要的相关量表,并建立全国常模和地区常模。

职业决策小结范文 第5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决策准则

决策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方案制订、方案选择、准备方案实施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决策者自身和周边环境分析基础上,为决策者或组织未来的行动确定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若干可行性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最终确定一个最为优化合理的方案的分析决断过程。

大学生就业难,难在选择,也难在决策。大学生就业决策的过程是在他们分析自身职业兴趣和评估自身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组织)近期需要和长远发展等方面,做出合适的职业方向的选择,这是一个理性和非理性的过程。用什么准则和哪种方式决策是每一名决策者在决策分析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每一名负责就业的高校教师必须能熟练分析和运用的问题。为此,本文从研究职业决策相关理论着手,结合目前大学毕业生和社会实际需求的一些特点,就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应遵循的准则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基本思路

成功的职业决策包含两个过程:一是定义你的目标,二是选择目标。大学生的职业决策简单地说,也应该是在对自身条件和客观条件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定义目标,选择目标,其基本思路如图所示;

在如图的三个问题中,我们可以发现,“我想要什么”和“我能够做什么”主要由个人的价值观和人格特征决定,这跟个人的生活积累、气质类型等有密切的关系,由学生成长环境和遗传因素决定。“我可以做什么”主要由环境需求、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和个人对自我的认可度等方面的因素决定。应该说,职业决策的过程是一个循环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兴趣取向、能力取向和机会取向三者的发展呈现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

职业决策的最终目标,对个体而言,要达到四吻合,即性格和职业的吻合、兴趣和职业的吻合、能力和职业的吻合、气质和职业的吻合;对社会和家庭而言,要能为社会和家庭所用,能对社会和家庭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完美的职业决策能使所选择的职业带来愉悦的内心体验,能达到工作成效、社会成效和个人幸福感、家庭幸福感的完美统一。

二、大学生职业决策中常遇到的困惑及原因

可见,大量的职业信息、有效的自我评估、正确的价值观、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的因素是一个科学职业决策的基础。由于大学毕业生的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已经基本形成,且各大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职业意识的培养、引导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因此,在这四类学生中,社会实践经历问题、社会支持系统等问题已成为目前高校毕业生职业决策最为突出的问题。

三、大学生职业决策过程中应遵循的准则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对现有的生涯理论,得出大学生职业决策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准则:

1.加强“人境互动”,掌握有用信息。信息是认知的基础,根据职业决策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在职业决策的认知信息加工金字塔结构里,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共同构成职业决策的基础。决策时,信息的来源很广,从大方面讲,主要来源于外界环境和个体的知识经验。外界环境和个体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环境中隐藏了许多信息,被个体吸收成为个体知识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的知识经验又时常影响个体怎样搜索信息、搜索怎样的信息,这些都不完全能被个体知觉到。

可见,信息是通过人和环境之间动态的交互作用而获得的,职业决策必须以信息和认知为基础。大学生没有经过社会的洗礼,生活环境和个体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生活经验缺乏,没有对自我和社会形成有效认知,在缺乏信息的支撑和合理利用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在职业决策时想当然的多,科学决策的少,职业决策也成了困扰学生的最大问题。如果大学生能尽可能多地增加社会阅历,给自我各种平台,丰富自我的社会经验、职业经验,就能改变自我搜索信息的方式和内容,就能尽可能多地搜索到有用信息,就能尽可能多地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了解社会,就能为明确自我兴趣取向、能力取向和社会取向打下良好基础,才有可能顺利地找到和个人特点相匹配的职业。

2.做好信息整理,准确评估自我。根据SWOT分析法,有效决策的基础是准确评估自己,找出外部的机会和威胁,并择己所长。准确评估就要求高校毕业生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根据自己的长处选择适合个人性格特点和气质特点、自己的能力能够胜任的职业和工作。当然,这也要求高校毕业生能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提高自身的技能,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摒弃不良的习惯和错误的工作理念,放弃那些毕业生非常讨厌的或不擅长的、技能要求很高的职业。

要能准确找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要做好信息的区分、梳理和判断工作,这对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可以将信息分类梳理,通过老师、朋友、亲人的帮助,能首先准确区分有用信息和假信息,在这一基础上,做好个体兴趣取向、能力取向和机会取向信息的分类梳理工作。机会取向是大学生目前最重视的问题,如果能先做好兴趣取向和能力取向信息的梳理与分层工作,将有效缩小职业信息的收集范围,确定职业信息的收集重点。同时,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访谈、咨询有丰富就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和对该领域有研究的咨询机构等方式,能有效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信息进一步整理、收集、分层工作。

3.调整情绪,重视个人现实。由于就业压力大、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的加剧、毕业生掌握的职业信息不多等原因,高校毕业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往往更多地考虑个人现实,而非共同现实。最常见的毕业生择业现象有两种:一种是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由于缺乏自信,往往忽略个人的知觉,认为家长或其他的权威人士有较强判断能力,应该值得信任。另一种是由于就业压力加大,大学生往往容易焦虑、迷惑、抑郁,受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大学生也往往很难自己进行科学的职业决策,从而让权威人士和亲密人士代为决策。

毕生职业理论认为个体能够加工信息并在流动的过程中做出决策。这说明个体应该接受自己、自己的感觉、信念,并以一种降低压力和增加动机的方式来对待决策,而不是害怕改变。共同现实往往考虑社会因素的比较多,而忽略个体人格和心理过程的特点,这些和毕生职业理论体现个体的重要性和主动性是相违背的。根据“共同现实”做出的决定也许社会认可度很高,但是当事人不一定会满意。这往往容易导致职业倦怠、频繁跳槽、职业人内心冲突剧烈、职业上升空间狭窄等问题。〔论文摘要〕文章从分析大学生职业决策基本思路、常遇困惑和原因及现有的生涯规划理论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大学生职业决策应该遵循的准则。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决策准则

决策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方案制订、方案选择、准备方案实施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决策者自身和周边环境分析基础上,为决策者或组织未来的行动确定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若干可行性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最终确定一个最为优化合理的方案的分析决断过程。

大学生就业难,难在选择,也难在决策。大学生就业决策的过程是在他们分析自身职业兴趣和评估自身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组织)近期需要和长远发展等方面,做出合适的职业方向的选择,这是一个理性和非理性的过程。用什么准则和哪种方式决策是每一名决策者在决策分析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每一名负责就业的高校教师必须能熟练分析和运用的问题。为此,本文从研究职业决策相关理论着手,结合目前大学毕业生和社会实际需求的一些特点,就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应遵循的准则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基本思路

成功的职业决策包含两个过程:一是定义你的目标,二是选择目标。大学生的职业决策简单地说,也应该是在对自身条件和客观条件正确分析的基础上,定义目标,选择目标,其基本思路如图所示;

在如图的三个问题中,我们可以发现,“我想要什么”和“我能够做什么”主要由个人的价值观和人格特征决定,这跟个人的生活积累、气质类型等有密切的关系,由学生成长环境和遗传因素决定。“我可以做什么”主要由环境需求、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和个人对自我的认可度等方面的因素决定。应该说,职业决策的过程是一个循环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兴趣取向、能力取向和机会取向三者的发展呈现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

职业决策的最终目标,对个体而言,要达到四吻合,即性格和职业的吻合、兴趣和职业的吻合、能力和职业的吻合、气质和职业的吻合;对社会和家庭而言,要能为社会和家庭所用,能对社会和家庭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完美的职业决策能使所选择的职业带来愉悦的内心体验,能达到工作成效、社会成效和个人幸福感、家庭幸福感的完美统一。

二、大学生职业决策中常遇到的困惑及原因

职业决策小结范文 第6篇

论文摘要:本文在我国文化背景下,基于就业难的社会问题,采用量化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当代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和职业决策困难的内涵,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对解决他们职业决策困难的有效性和实践意义。

1.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究其原因,除了客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自身存在的职业定位不清、职业决策不当、对职场及职业了解不足、不具备岗位要求的某些基本素质能力等问题更是其就业难的关键原因。

职业决策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必要环节。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相当多的大学生在做出职业决策时出现困难,影响了顺利就业。同时,面对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就业环境,无论是对应聘单位、应聘方式、甚至是应聘结果,大学生都有很大的自由选择权,还可以采取一系列主动行为来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就业难的现状要求大学生更具主动性,从而积极创造自己的就业机会。

主动性人格(Pr0activePers0nality)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具预测力的人格特质。$ateman和Crant(1993)认为〔z7:主动性人格作为一种倾向性的特质结构,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个体采取行动改变环境的过程。主动性个体主动改变环境,较少受环境约束;他们能识别有利机会,并采取一系列主动行为,直到能带来有意义的改变。相对而言,不主动的个体表现了相反特征:他们被动地对环境做出反应,消极适应环境,甚至为环境所塑造;他们无法识别机会,更不用说抓住机会来做出改变。

职业决策困难(careerdecisi0n-makingdifficulties)是职业心理学领域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杜睿(2006)提出了我国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四因素结构:职业信息探索是指个体主动获取信息,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职业自我探索是指个体主动探索自我,多种渠道探索自我;职业规划探索是指个体主动寻求职业决策、职业规划的信息;职业目标确定是指个体对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的确定程度。本研究中的“职业决策困难”涉及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困难。

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对解决他们的职业决策困难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我国对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对于主动性人格及其与职业决策困难关系的研究更是非常困乏。鉴于此,在我国文化背景下,基于就业难的社会间题,针对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和所有大学生都不可避免出现的职业决策困难,研究二者的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十分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2.研究设计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问卷法与访谈法相结合,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用Bateman,Crant(1993)编制的“主动性人格问卷(PPS)”和杜睿(2006)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_2个量表作为研究工具。为保证样本更具代表性,根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男、女生比例,随机抽取大一至研二的学生,学科覆盖管理、工科、理科和文科。第二阶段采用访谈法对问卷法的研究结果予以支持和补充。访谈提纲根据第一阶段问卷法量化分析的结果设计,选取北航大一至研二的30名学生,其中每个年级5名学生,包含3名男生和2名女生。

对回收的有效数据用SPSS1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访谈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结合量化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

量化研究工具

“主动性人格量表”是单一维度,包含17个项目,采用Likert7级量表计分,从1到7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较高,则代表具有典型的主动性人格。在本研究中,此量表的。系数为。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由职业信息探索、职业自我探索、职业规划探索和职业目标确定4个维度构成,包含16个项目,采用Likert5级量表计分,从1到5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说明职业决策困难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系数为个分量表的。系数分别为和。

3.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03份,有效回收率。其中,男、女生人数比例约为7:3,管理、文科、理科和工科人数比例约为Z:i:2:2,本科、硕士人数比例为,农村、小城镇和大中城市生源人数比例约为5:5:4。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将不罗列数据处理过程。

主动性人格

被试总体主动性人格的均值为,标准差为;男生均值为,标准差为;女生均值为,标准差为。男、女生在主动性人格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平均水平上,男生具有更高的主动性人格。不同学科类别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存在显著差异(p=)0用Sidak法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管理学科学生显著高于文科生、理科生和工科生(p1=),文科生、理科生和工科生无显著差异。本科生的主动性人格显著低于硕士生(p=)。来自不同家庭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存在显著差异(p=)。用Sidak法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农村生源显著低于大中城市生源(p=),小城镇生源与大中城市生源无显著差异。

职业决策困难

女生的职业决策困难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伽1=,户=)。不同学科类别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1=)。用Sidak法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在总分上,文科生显著高于理、工科生(p1=);在职业信息探索维度上,文科生显著高于理、工科生(p1=);在职业自我探索维度上,工科生显著低于管理、文科生(pl=);在职业规划探索维度上,文科生显著高于工科生(p=);在职业目标确定维度上,管理学科学生显著高于理科生(p=),文科生显著高于理、工科生如1=)。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1-5=)。用Sidak法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在总分上,大一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如1=),大二显著低于大三、大四、研一和研二如1=);在职业信息探索维度上,大一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伽1=),大二显著低于大三、大四、研一和研二(p1,2,4=);在职业自我探索维度上,大一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p1=),大二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p1,2,3=);在职业规划探索维度上,大一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1,2=),大二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p1,2,3=);在职业目标确定维度上,大一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如1,2=),大二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p1,2,3=0:000)。在总分、职业信息探索和职业自我探索维度上,本科生显著低于硕士生((p1=);在职业规划探索和职业目标确定维度上,本科生和硕士生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总分、职业信息探索、职业自我探索和职业目标确定维度上,来自不同家庭的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如1,2=)。用Sidak法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在总分、职业信息探索和职业自我探索维度上,农村生源显著高于小城镇生源(p1=);在职业目标确定维度上,农村生源显著高于小城镇和大中城市生源(p1=)。

主动性人格和职业决策困难

不同程度主动性人格的大学生在总分和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1-5=)。用Sidak法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学生的主动性人格,在总分上,高者显著高于中等和低者(p1,2=),中等者显著高于低者(p=);在职业信息探索维度上,高者显著高于中等和低者(p1=),中等者显著高于低者(p=);在职业自我探索维度上,高者显著高于中等和低者(p1,2=);在职业规划探索维度上,高者显著高于中等和低者(p1=);在职业目标确定维度上,高者显著高于中等和低者(p1=)。

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和职业决策困难总分、四维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和。因此,以大学生主动性人格为自变量,职业决策困难总分、四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主动性人格对职业决策困难总分、四维度的预测效率较高(R1=,p2=),回归方程有效(p1=);以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四维度为自变量,主动性人格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职业决策困难四维度对主动性人格的预测效率较高(R1=,R4=,β1=,β2=,(β3=),回归方程有效(p=)。

4.讨论

根据量化分析和访谈的结果,分别对大学生主动性人格、职业决策困难和二者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

主动性人格

随着社会进步,社会分工的性别界限日益模糊。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的独立意识和主动意识日益增强,不甘落后于男性。高校教育对于男、女生具有同等期待,不会歧视女生,也不会对她们降低标准。因此,男、女生在主动性人格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管理学科学生的主动性人格显著高于其它学科的学生。一方面是由管理学科的专业性质、毕业后的工作性质等因素决定的;另一方面,管理学科学生的就业去向更广、更灵活,这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和更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便寻找一份更理想的工作。而文、理和工科生,可能就算采取更多的主动行为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就业去向。

硕士生的就业需求比本科生更强烈,因为不少本科生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硕士生的经历普遍比本科生更多,具有更细致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更强的目的性,可能惰性相对弱并更能发现采取主动行为给自身发展带来的好处。所以本科生的主动性人格显著低于硕士生。公务员之家

农村生源的学生普遍毕业后不愿意回农村工作,努力改变命运的信念很强,所以主动性人格较强。此外,农村、小城镇和大中城市生源的学生,在家庭条件、成长环境上依次更优越。优越可能使人享受安逸、养成惰性,从而降低主动性人格。

职业决策困难

男、女生生理条件有差异且社会角色不同,使社会和家庭对女生的期望相对低,使女生在求职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因而使女生在面临职业决策时很可能降低自我效能、影响对胜任某一岗位的信心。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知识女性走向职场并获得成功。虽然女生存在更大的职业决策困难,但是并没有使她们甘于落后,反而使她们更加努力。

理、工科专业性很强,专业和岗位对应性明显,一般都是技术岗,所以其学生在做职业决策时方向较明确。管理学科专业性较强,其中一些专业兼具文、理科性质,就业去向较广和灵活,虽然这是一个优势,但也是一个劣势。文科的专业性最弱,职业决策的目标最不明确。所以,职业决策困难是存在学科差异的。

大一学生刚进人学校,主要任务是完成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以适应大学生活,对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都不甚了解、且也不急于了解。大二学生已经逐渐熟悉大学生活,专业学习也逐渐步人正规,开始有了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但缺乏科学和系统的辅导。大三学生会主动考虑职业选择问题,开始考虑求职或者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两难选择,其职业决策意识显著增强。大四学生面临毕业,职业决策意识更强,从而职业决策困难也更大。研一学生步人新的学习阶段,职业决策意识比大三、大四学生有所降低。研二学生再次面临毕业,普遍选择求职,少数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且一般而言,研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最充分,职业决策意识最强,从而职业决策困难也最大。在访谈中发现,不少大学生对职业决策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职业决策是临近毕业时的事情”,并不把职业决策看成是持续终生的人生规划。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的重要性。

学历是求职的拍门砖之一。争取更理想的职业是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硕士生比本科生具有更强的职业决策意识,从而导致更大的职业决策困难。此外,虽然硕士生的就业面可能比本科生更广,但他们的就业需求却更迫切。

相对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被家庭包办的更多,成长环境更优越和安逸。农村中独生子女较少,所以农村生源的学生从小就有更多的决策机会。考上大学,农村生源的学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在职业决策的过程中,他们同样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主动性人格和职业决策困难

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和职业决策困难是密切联系的。一般而言,具有较高主动性人格的学生,其职业决策意识出现得较早、程度上也较强,从而职业决策困难更明显;具有较高职业决策困难的学生,为了解决困难,会发挥出较高的主动性人格。在访谈中,大多数学生认为,更“主动”意味着比别人更早、更好、更有准备的完成一件事情。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主动”采取行动才能比他人抢先发现机遇、才能捕捉机遇,从而能缓解或者解决职业决策困难。

职业决策小结范文 第7篇

20世纪以来,职业选择与发展作为管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领域,在学术界和实践界引起了长期的关注。从管理学的角度讲,这是因为该课题在促进人类健康发展、人与组织协调发展以及组织的各种输出中呈现出重要的相关,而这种相关在“人一组织一社会一环境”这样一个相互交互的系统下,更具有理论和实践研究价值。

在总结和分析已有研究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学术界在职业决策理论领域中存在的争议和疑问,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职业决策所持续的时间对职业选择中的相关因素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基于这种研究假设,本研究又提出了线性决策和堆状决策的职业决策情境概念。

线性决策是指在很短的时间期限内,由于职业信息的缺失和决策对象的不可重复性,最终形成在某一时间段内针对单一目标职业进行决策的情境。

堆状决策是指在职业决策之前相对较长的时间期限内,形成的同时对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目标职业进行选择的决策情境。

线性决策和堆状决策案例:

a同学系某名牌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家庭所在地是西部某省会城市,父母均是大学教授,家境很好。毕业前,该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得到家庭所在城市一家大型国有上市企业的认可,从事企业技术部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维护和开发,正式工作后待遇很好。而该同学最想去的工作单位是一家专门从事计算机软件研究和开发的it企业,到目前还没有合适的机会,经过家人的建议和再三权衡,该同学在签约的最后期限内与该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但是签约后不久,该同学又经过努力通过一家it企业的层层面试和选拔,但是最后该企业明确表示不接受毁约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该同学很无奈地错过了这一宝贵的机会。

b同学系某工科院校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家庭所在地是东部某省的一个农村,家庭经济状况比较贫困,所以在寻找工作时,该同学比较看重工资福利、工作稳定性以及将来的深造机会三个职业因素,而且家人的意愿倾向于地理位置离家近的工作单位。毕业前,该同学在就业市场上,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过层层竞争筛选,先后有甲、乙、丙三家用人单位(如表1)愿意接收他,临近毕业时,a同学需要尽快做出决定,与其中一家单位进行签约。

2职业决策时间的影响效应

职业决策所持续的时间对职业信息的影响效应

调查表明,由于职业决策所持续的时间的不同,在现实中碰到线性决策和堆状决策的机率有很大差异。如果案例中a同学针对大型国有企业进行的职业决策不受时间的限制,则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a同学将拥有更多的时间去获取大型国有企业这一目标职业的具体信息,从而为是否与这家用人单位进行签约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二是a同学将通过更多的信息渠道,把这种针对单一目标职业的线性决策转变成针对若干个目标职业的堆状决策过程,从而形成同时对大型国有企业和后来的it企业进行选择的堆状决策情境;也就类似于b同学的职业决策情境。最终,根据个人偏好、择业目标、采用科学的决策策略完成职业决策,也就不可能错过后来这一宝贵的机会。

此外,信息的表征方式会对个人偏好、评价模式造成一定的影响。当信息以相对简单的方式表征时,择业者会比较容易的对其做出评价,并且容易赋予较高的权重;反之,若信息表征的方式比较复杂,则有可能被赋予较低的权重甚至可能被忽略。以肯定的形式表征信息容易获得正面的甚至较高的评价,而以否定的形式表征信息则容易导致负面评价。

职业决策所持续的时间对决策策略的影响效应

不管哪种情境,都需要决策者针对不同的职业决策情境,去制定相对应的,科学的决策策略。但是不同职业决策情境的出现和变换,与职业决策所持续的时间因素有很大的关联,这就决定了职业决策策略的选择也与时间这一因素存在重要的相关性。较短时间内的职业决策会造成择业者职业信息的缺失、从而使择业者倾向于选择认知努力低、相对简单的策略。若决策时间的期限很长或不受时间限制,则择业者可能利用各种方式获取充足的信息、从而发挥高认知努力,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案例中的a同学相对于b同学来说,面临的决策情境所占有的信息资源比较稀缺、单一,这就从很多方面限制了决策策略的选择,而职业信息的多寡又受到决策时间、信息渠道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但是,b同学则由于拥有较长的决策时间,从而获得更加丰富的职业信息,以利于采取比较科学的决策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决策结果的有效性和满意度。

职业决策所持续的时间对个人偏好的影响效应

正如simon所言,理性决策的缺憾在于不可摆脱的人性因素。偏好在受到个体特征、兴趣、价值观及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影响的同时,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择业者的个人偏好形成对职业特征的评价,决定该职业特征的相对重要性。而人们的偏好往往并不稳定和明确,除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受到时间,偶然事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长时间的决策可能会增加产生负面情绪的可能,对择业者的个人偏好和决策策略的选择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当择业者处于同一情境的不同时期或两种不同的情境时,偏好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偏好会随着时间和情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案例中的a同学,如果在较长的决策时间内,面对的情境仍然是针对某国有企业这单一目标职业进行选择的线性决策情境,a同学则有产生负面情绪的可能,从而不愿意花费更多的努力去获取更多的职业信息,这时他的个人偏好也会发生变化;同样,b同学所面对的三个目标职业,每个职业的某些职业特征并没有达到他的期望值,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遗憾,如果很长时间内举棋不定的话,在决策时间限制的压力下,该同学很可能产生新的个人偏好或者原来的个人偏好发生转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对择业者的决策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3不同职业决策的效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所采用的工具都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研究的需要进行了修正和筛选。然后,采用配额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了重庆大学l0个学院的200多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和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220份问卷,在回收所有问卷之后,进行问卷整理工作,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00份。

在200个调查样本中,已成功签约的样本有117个,占总样本量的。调查中,在对“择业中,你经历过针对单一用人单位进行职业选择的次数”的回答中,选择“一次没有”的有48人;选择“一次或多次”的有152人,占总样本的76%。对“择业中,你经历过同时在2家或多家用人单位中进行职业选择的次数”的回答中,选择“一次没有”的有51人;选择“一次或多次”的有149人,占总样本的。对不同职业决策情境中决策的初步效果分析如下表所示,见表2。

调查数据显示,有的样本量既经历过线性决策也经历过堆状决策,成功签约率达到。在对这一部分成功签约样本的调查中,对“签约前,可同时供你选择签约的单位数量”这一问题的回答,选择“一个”的有1人,占该样本的;选择“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有62人,占总样本的。也就说,在这95个样本中,最后通过线性决策成功签约的只有1人,而通过堆状决策成功签约的'有62人。综合考虑这种情况后,对不同职业决策情境中决策的最终效果分析如下表所示,见表3。

分析结果表明,在线性决策和堆状决策两种不同的决策情境下,决策的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堆状决策的效果要明显好于线状决策的效果,这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说明,线性决策的难度要远高于堆状决策。正是由于这一事实的存在,择业者在择业过程中都试图把线性决策转化为堆状决策,而这一转化能否成功涉及到众多的因素,如择业者的个人能力、专业、择业目标,信息渠道、就业观念等等,而最重要的就是职业决策所能持续的时间,但是这一因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不同职业决策的应对策略堆状决策的应对策略

构建适合我国大学生现状的职业评价指标体系。许多研究,从大学生择业的不同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不同地区大学生择业的评价标准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在对价值观区分的标准方面也不尽相同。这都给构建适合我国大学生现状的职业评价指标体系,有效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对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具有代表性、更权威的职业评价指标体系尚存在一定的难度。

众多的研究表明,当今大学生对职业决策影响因素的认知没有显著性变化,只是在重要性的排序上有一些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不同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有关。因此,本研究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大学生择业决策指标体系的五个二级指标(职业、保健、发展、心理、家庭)及相应的20个三级指标。

本研究采用利克特量表法,_1”表示不重要、_2”表示不太重要、_3”表示一般、_4”表示比较重要、_5”表示非常重要,要求每个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判断在选择职业时是如何考虑各影响因素之重要性的。

从表5可以看到,无论是全体被试还是男女被试,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前5个因素不仅内容一致,而且重要性的排序也完全一致。由此可知,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择业标准是工资水平(c7),发挥个人才能(c12),工作稳定性(c10),福利(c8),专业关联度(c13),而且这些因素都属于保健因素和发展因素两个二级维度。同时,无论是全体被试还是男女被试,他们认为最不重要的5个因素,在内容上也都一样,只是在排序上略有差异。由此可知,我国大学生在择业时最不看重的五个因素是单位性质(c2),户籍因素(c6),就业环境(c18),父母所在地(c19),家庭社会资源(c20)。

由上述结果可见,如今的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加注重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个人取向明显高于社会取向;同时,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职业决策影响因素的认识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只是在重要性的排序上略有不同。

引人可操作性的定量研究方法。本研究引用了saatytl教授创立的层次分析法(ahp),并邀请高校有关专家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评价体系中各层次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两两比较,经过数学运算和一致性检验(限于篇幅,判断矩阵及其计算过程从略),最终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结果如下:

假定,采用的评语集为r=(好,较好,一般,差),对应的效用值分别为(),b同学可以征求5个人的意见来对三个目标职业(甲、乙、丙)进行综合评价。然后将基准层c中各指标的模糊评价结果(每个评价尺度下同意人数与总人数之比即为该指标的模糊评价结果),构建判断矩阵r,将基准层c中各评价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值组成权重集a,a_r所得结果为目标层模糊评价结果。再将目标层模糊评价结果按评价尺度效用值综合,得到各方案的优先度。优先度最大的方案即为最优方案。单位甲的评价过程如下:

同理,也可以得到单位乙、单位丙两个目标职业的评价结果(限于篇幅,过程从略),三个目标职业的综合评价结果如下:

线性决策的应对策略

明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自我分析、自我定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环节,它决定着个人职业生涯的方向,也决定着职业生涯规划的成败。求职之前先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先要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先要弄清自己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自己的兴趣、才能、学识适合干什么。可通过自我分析与可靠的职业量表工具的测量,评估自己的职业倾向、能力倾向和职业价值观,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另外,职业锚理论的创立者.施恩教授认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职业锚所在,他的职业选择也只有定位在自己适合的职业锚上,才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并取得与自己才能相称的业绩,从而获得满足感。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寻觅以至科学认定自己的职业锚。

大学生在进行职业决策时,不仅要对职业从物质、心理、知识、技能等各方面进行充分的分析,还要根据各方面的分析与自己的职业锚结合起来客观地做出职业决策。职业锚(careeranchor),就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正如“职业锚”一词中“锚”的含义一样,“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职业锚”被公认为企业和个人进行职业决策时的核心因素。职业锚是个人经过长期寻找所形成的职业工作定位,作为一个人自身的才干、动机与价值观的模式,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个人通过认识职业锚,找到自己长期稳定的职业贡献区,从而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通道,确定职业目标并发展职业角色形象。由此看来,没有真正职业经历的大学生,在择业之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定位,对提高职业决策的效用以及将来的职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遵循“预期一满意”的决策原则。基于行为决策理论“有限理性”的假设,由于受到决策时间、可利用资源、决策者的个人偏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决策者对备选方案的选择是“相对理性”的。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决策者不可能掌握全部信息,也无法识别决策的详尽规律。此外,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知觉上的偏差的影响;对未来的状况做出判断时,直觉运用多于逻辑分析方法的运用;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也对决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有这些因素的影响都使决策的过程变得更为模糊和不确定,从而导致了决策者追求理性,但又不是最大限度的追求理性,只是做到有限理性。

因此,决策者在线性决策情境中应当遵循“预期一满意”原则,与决策者的心理预期进行比较,当一个目标职业的各个方面都达到自己的预期时,择业者应当选择这一职业。这种方法能达到相对满意程度最大,而且可以缩小抉择范围,加快决策速度。这就要求择业者根据个人偏好,以及择业环境的不同,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确定出具有代表性的职业指标,择业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这些职业指标的期望,综合衡量这些职业指标与自己期望值的吻合程度,最终做出相对满意的职业决策。

借鉴堆状决策的定量研究方法。在线性决策中,完全引人定量的研究方法来进行决策的难度比较大,但是,对单一目标职业的定量评价结果也会为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决策者完全可以根据科学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评价体系(表4)和职业决策评价体系各层指标权重(表6),然后采用个人评价法或者综合评价法,最终计算出这一目标职业的评价结果,而这个结果将会为决策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信息,帮助决策者从整体上对这一职业进行把握,降低决策的风险性。

同时,决策者可以引人关键指标评价法。择业者可以结合大学生职业决策评价体系(表3),把在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关键指标选出来,如果该目标职业在所有的关键指标上都达到了自己的期望值,则择业者应该选择该职业;如果某一个或者某些关键指标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则择业者就需要果断的做出放弃的决定。

虽然调查表明,这些比较定量的评价方法在现实职业决策中的应用情况并不理想,但这种研究思路和趋向给职业决策加人了许多科学的研究成分,为职业咨询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更多定量研究方法的引人,将会使职业决策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变得更加简单有效;使择业者在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决策方法,提高自身的择业能力,果断把握职业机会,保证职业决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