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伞文学网

叙事医学范文模板(汇总3篇)

小伞
导读 学会注重科研成果宣传,及时转化、传播叙事伦理理念。2018年3月,学会推荐的论文“伦理视野下的安宁叙事实践与价值”参与《医学与哲学》全国叙事医学首次研讨会;相关研究成果被2019年北大发起的《叙事医学实践指南》收录并出版。2020年10月,在第19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医学伦理中的人文关怀

叙事医学范文模板 第1篇

贴近前沿,提升与“讲好故事”同步

学会注重科研成果宣传,及时转化、传播叙事伦理理念。2018年3月,学会推荐的论文“伦理视野下的安宁叙事实践与价值”参与《医学与哲学》全国叙事医学首次研讨会;相关研究成果被2019年北大发起的《叙事医学实践指南》收录并出版。2020年10月,在第19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医学伦理中的人文关怀”叙事伦理查房公众开放日活动上,学会举办的活动通过案例分享、视频播放、情景剧、真人讲述等多种形式,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医务人员对患者疾苦的关注、共情,为走进患者的内心世界所付出的努力。

供       稿:市社联学会处

叙事医学范文模板 第2篇

【关键词】叙事医学;临床教学;耳鼻咽喉

叙事医学是指通过与患者交谈,聆听患者的叙述,进而成为临床治疗的一种手段。近年来我国医疗纠纷频发,医患之间矛盾成为社会纷纷讨论的话题。耳鼻咽喉科疾病大多累及黏膜而黏膜富含神经血管,故患者的主观感受存在明显差异。而患者疾病的恢复与主观感觉密切相关[1]。如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当前需立即解决的问题。叙事医学就可以提高这种能力[2-3]。本课题在将在我校2011级临床医学正常授课中进行叙事医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们在学习知识期间,同时学会医患沟通。

1教学方法

2015年9月—2016年9月,选取2011级临床专业大四学生48名,他们已经完成基础医学的学习。将学生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24名同学,应用目前常规授课方法。另一部分24名同学,应用叙事医学授课方法。在叙事医学的授课中主要采用精细阅读及反思性写作。

2教学评价

叙事医学方法教学1个月后进行教学评价,主要采用开放式问卷方法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情况或看法(表1)。

3教学结果

参与者的态度。48名学生均完成了问卷中的所有问题,整体看学生们在整个叙事医学教学中感觉到很喜欢并且很有收获。很多学生描述这段学习经历为新鲜的,非常有启迪的,然而他们又补充说这段学习过程很难,需要很严谨的态度。所有的参与者均认为这次的教学是非常有价值的,发现了患者疾病的故事,而这些是临床就医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沟通技术培养。学生在问卷调查中提出,在叙事医学教学中,他们充分地了解了沟通技术学习的必要性。在叙事医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培养学生“自我意识,语言清晰,认真观察,体谅患者”,同学们认真听,思考如何讲述故事,这就是叙事医学要培养学生们的学会聆听,学会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在调查问卷中,有个同学说“现在诊治患者过程中我有很多方法工具可以用”。而另一个同学说自“从他学会了交流的方法,现在他非常有信心和人沟通交流”。在问卷中学生们说,学习如何与患者沟通交流,如何提出自己的想法意见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成为医生之后,学会聆听患者对疾病的讲述,体会患者的心情将会使你更好的诊治患者。在问卷中同学们用了很多的类似怜悯等词语,这说明学生们不但学会了聆听,他们还通过讲述将自己融入到了整个故事中,真正体谅了患者的疾病痛苦。叙事医学教育对未来职业的价值。通过精细阅读以及反思性写作,在同学之间认真聆听,并且彼此展开心扉讨论。学生们在这个月内感到最有价值的就是可以认真聆听每个人想说的话,真正的感觉到如何和别人进行交流,如何倾听。在叙事医学的教学中,学生们的学习并不是通过枯燥的课堂授课,而是通过彼此沟通交流的方式完成学习,学生们说这段教学过程是很愉快的,他们可以最大限度的写、说。当一个月教学结束时很多同学感到很伤感,不能继续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叙事医学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与其他同学之间彼此的沟通及交流学习,吸取经验。有的同学写到在之前的课堂,感到很恐惧,但现在的叙事医学课堂没有了过去的不安。当别人述说时,会认真地聆听并且能够主动分享体会。对叙事医学模式的误解。很多学生对叙事医学课程的评价为“重要的、必要的、有启发的”。有的同学说叙事医学会使其更好地成为医生。可是当我们问道是否可将叙事医学加入医学生常规课程时,部分同学们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学生们说“没有必要,太罗嗦,没有内容”,甚至有些同学认为此类教学会分散学习重要课程的精力。而还有另一部分同学,他们则提倡叙事医学。发现存在否定意见的为并未进行叙事医学授课的同学们。无法投入于叙事医学中,他们觉得阐述自己从来没有经历的事情的观点太难了。

4讨论

询问病史是从事医疗行为中极为重要的一步,在患者回答医生询问时,往往回答的偏离主题,与病史无关,有时候我们难免打断患者的叙述。这就会让患者感觉到十分不舒服。卡蓉首先提出了叙事医学的概念。主张临床上先从叙事开始之后再抵达医学知识的概念。学者阿瑟•克莱曼认为病痛与疾病存在很大的差别。病痛反应在患者身上,而疾病是医生的概念。这两个概念代表不同的意义[4]。发病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但一般只重视疾病的本身,注重疾病本身的症状及机制。恰恰对疾病的主体“人”忽视了,忽视了人的感情,忽视了人的心理活动。这样情况下我们所建立起来的临床思维就将“人”这个个体抛开。医生常规的医疗文书书写更是将疾病的描述放到第一位,把不同的人的疾病,统一成同一个疾病[5]。本课题我们提出人文病例的书写的概念,将患者的个人故事叙述其中。本课题选取了24名医学生进行叙事医学教学,给予精细阅读和反思性写作教学方法。学生们整体感觉教学效果佳,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同学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是很重要的。这个研究为未来研究提供了基础,即学生们对于叙事医学的态度。同学们通过叙事医学的教学方式,学会了聆听,学会了发表个人观点,学会了如何和患者进行交流[6-8]。

叙事医学范文模板 第3篇

很荣幸,于2019年秋季选修了《叙事医学中的常见急症》这门公选课。通过这门课,我不仅认识到了叙事及叙事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学习了关于呼吸困难,胸痛,腹痛,晕厥,休克,腰背痛等常见现象背后所对应的急症,虽然我对以上现象所对应的急性左心衰,ACS/急性冠脉综合征,异位妊娠,消化道出血,脓毒症,主动脉夹层等病症不甚了解,但却让我增强了问题意识,更加理解了身为医者的不易。感谢这门富有人文精神的医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我的旧有观念,也让我生出类似于“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凉秋”之类的大感慨。 还能想起,九月初选课的时候,美女室友问道:“你们在公选课栏目里看到医学课了吗?” 我答:“救死扶伤吗?选啊!” 于是,伙同另外两个小仙女室友一起选了这门课。 也许,刚开始选这门课,有着科普医学的打算,有着跟室友增强联结的目的,还有着凑学分为自己减负的嫌疑,我也搞不清自己的初心是什么,但很庆幸我选择了这门课。 现在,我只能说,要结课了,虽然达不到“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高境界,却也让我更深刻地去尊重生命,热爱生活,能够更加审慎、具有全局观的看待一些问题。 首先,要谈到的是给我冲击力最大的零距离接触危重症,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参观ICU病房的体验。 “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很庆幸,当时偌大的ICU病房中,只有一位老人,我难免去试着揣摩一下她的心境,躺在ICU病床上,日薄西山,时间从指尖寸寸而逝,有希望也有绝望,但更多的是无边的寂寥与孤独;倘若,是一个成年人躺在病床上,我深信壮志难酬是壮年,躺在病房里,该是有不甘有不愿,但企盼总大于心灰意凉,内里的心思总可抵过孤单冷寂……但是,ICU病房多是上了年纪的人,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他们孤独并且弱势。 我不禁想起了老师上课随口提出的一个想法,“未来,是否可以建成开放式的ICU,让病人不再孤单”。听完老师的设想,我很感动。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这个智商、科技都严重过剩的时代里,专心、用心真的是医生的指路明灯,也是患者的灯塔。用心,也是一味药剂,可以出现奇迹。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上课时,周老师讲述的几个叙事例子,让我感触颇深,无论是患者女儿顽固且执意地为父亲看病,最后竟然相信绝症在现代化条件下一定可以治好;还是患者亲自写的几封信,爱情也好,亲情也罢,虽说让人感同身受,与之共情是很难的,但却能够让我们发自身心的去体会医院的悲欢离合,一切情感哪怕是极其微小也能够在医院这个特殊背景下得到升华和放大,形成生命中最珍贵的体验。 我更能领会到命运是冷漠和不公平的,生命是脆弱也是顽强的。有些人,得了重症,有钱有权当然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而有些,本身已经“上无片瓦下无块砖”了,支付巨额医疗费用已然就要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有些人,也许刚出生就已经在跟生命做抗争,有些人一辈子也不怎么进过医院,说命运不公吗?确实可以这样说。 但更让人值得惋惜的是,有些病症,是因为发现的太晚了,患者本身或者其家人 ,对其没有引起足够多的重视,才造成了一些悲剧的发生。 因此,普通大众,对于叙事医学,也应该有更深刻的认识。医学不是割裂的,他与许多学科是相通相连的,现实社会中几乎没有人真正与医院形成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毕竟我们要出生在医护环境中。上完这门课,我有这样的感慨,只要是社会中存在的人,哪怕是没有医学背景的人,也要去融会贯通一些基础知识,就比如说,医患关系的缓和,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再者,医生和患者家属良好的沟通,也有助于医生对患者进行救助。 我相信一位医生,在成长的某一个历史阶段,肯定心中怀有“疲惫生活中的英雄理想”。明明见惯了那么多的生死,人性的顽劣与丑恶,却仍有勇气“救治”,像位圣者,很多颗叫做善良、责任、初心的种子,会在他们跌宕起伏的医途中生根发芽。 其次,我想谈谈我对急救培训的看法。 还记得余老师讲述“脓毒症”专题时,特别惋惜的说道“中国目前对普通大众的医学科普几乎为零”。作为一个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我当时对这句话是的感觉是“老师您说的很对,但我还是有些不以为然的”,我曾经认为“身体不舒服就到医院,身体出问题就去医院诊治”,这种做法就已足够,不需要我们去额外过多地了解一些医学知识。直到上完“CPR及海姆立克实操”课程,我才意识到我先前想法的无知与可笑。 老师在课堂上举到的例子令我印象深刻,说道一个人本已到了安享晚年时刻,下楼寻自家的狗,被尖锐物划伤了,后来救护车来的时候没能抢救过来,这个问题很小,却因此而失去了生命。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病人不小心割破了动脉,因失血过多而死亡。如果身边有人具有一定的急救知识,帮助止血包扎,这样的病人一定可以救助过来。扼腕叹息的同时,不免觉得有些戏剧化,可仔细想想,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这样的事情,不正是因为普通民众对基础医疗知识的匮乏? 更早期的数据显示: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万。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的人数约为万人。而我国相比其他国家,具有相关救助方面知识的人比率较低,因此,在医院外的心脏骤停猝死概率甚至达到了。 这则数据更加令人惋惜,因为大众基础急救知识的不完善,救助法律的不完善,而让许多生命没有得到及时的救助,从而发生一些悲剧。在产生这样感慨之时,我也理解了医护救助的不易。 我们在课堂上每个人亲自进行体验的CAB救助方法 ,在真实救助过程中,其实是一件很耗费体力的事情,包括救人时需要承担的心理压力,都表明了救人不易。但不能因为困难就选择漠视生命,这又与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息息相关。 创造一个温暖、舒适、安全有希望的医疗环境,不仅与医生有关,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虽然,很多人到医院学习,更重视学技术,学经验,而淡化了人文精神。但我却相信,人文精神是无处不在的,任何领域都需要人文情怀,任何终极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对人的关怀。 最后,感谢这门课程,不但科普了一些急症,而且安排了两次很有意义的体验课,让我收获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