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伞文学网

广播新闻评论范文(精选36篇)

小伞
导读 广播新闻评论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各具特色的个性化评论专栏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在这些特性中,我以为有两点是不能作为新闻评论的一般特性的,一是政治性,一是指导性。要想讨论新闻评论的特性,我们首先要知道新闻评论的定义,了解什么是新闻评论。

广播新闻评论范文 第1篇

民生新闻因为关注的大多是群众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有的事情在别人看来,甚至小到不值一提,但对当事人来说,却是一件大事。对于此类事情,作为“来自百姓身边的报道”,只要有代表性,栏目都会选择让记者来关注。但是,面对这类事情,当事人提出的要求,听起来虽然合理,但是,细查国家的相关法规,却未必合法。《第一时间》栏目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小区住户的房子才住了一年多,玻璃忽然破碎,物业起初答应修理,后来又反悔。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普通住户,大家的第一感觉都是,这肯定是玻璃质量有问题,物业应当无偿为住户更换新玻璃。但是,当记者查阅了相关法律之后发现,玻璃等设施的保修期为一年,也就是说,虽然这块玻璃的使用时间大大短于正常的使用时间,但是,依照相关法律,物业没有免费维修的义务,应该由业主自己请人修理。虽然说,站在用户的角度,遇到这样的事情,确实挺烦心的,但是,不能情大于法,在评论中,媒体的观点一定要有法可依。不能因为一时情绪,发表与法律规定相悖的评论。

二、评论应多引导,少指责

现在的很多民生新闻栏目中,消费纠纷、家庭纠纷、邻里纠纷也是很大的一个部分。这种新闻,除了要求记者前期采访调查到位之外,后期的评论也很重要。说错一句话,就有可能将小纠纷升级为大矛盾。评论应该多加引导,少去指责。《第一时间》栏目曾经播出了这样一条新闻:甲乙两家人发现自家后墙一米处有返潮的现象,有的墙皮甚至已经开始脱落,他们认为,是墙后的邻居丙家院基过高,花带的水下渗导致的,邻居丙却不这样认为。为避免自家房屋受到更大损失,甲乙两人愿意自费将邻居花带处抹上水泥,但邻居没有明确表态。面对这种现象,在评论中,就不能一味指责邻居丙,而是引导她,不用自己花钱,就可洗脱嫌疑,如果真是因为这个原因,把邻居家的烦恼消除了,自家的日子不就也能更和乐了吗?从正面积极引导,不说谁对谁错。民生新闻关注的很多纠纷,有时说到底,很难分出对错,对当事人来说,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社会因为一档新闻栏目更和谐,记者也算没有白忙活。

三、语言轻松幽默,少用官话套话

电视语言应该是通俗易懂的,主持人应该努力营造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语言节奏。切忌掉书袋抖知识,引用书中的名言警句。例如,在我台民生新闻的一条新闻评论中说,“都说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儿子即使做不成小棉袄,做个小背心也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奉劝那些做儿子的,别忘了关心父母,常回家看看。比板起脸来给大家讲常回家看看已经入法,子女如果做不到,将会受到法律惩处的效果要好多了,而且,这样说,观众也爱听,也更愿意接受这样的劝导。

四、评论是为配合新闻而发,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广播新闻评论范文 第2篇

大约算来,我们写新闻就算没有两年也有一年多了。一开始写新闻貌似成了我每天最“惧怕”的事情。因为每天都得埋头于一大堆报纸里,一条一条新闻地看下去,有时候,一天的报纸也只能找出那么一条合适的新闻。那时候,写一条新闻评论也很“困难”。

慢慢的,我升上了六年级,现在写起新闻来得心应手,还能写出六、七行的评论。那是我已经渐渐地意识到写新闻的重要性了,它不只是把新闻抄下来而已。

自从开始写新闻,我发现自己的'辩论能力大有长进,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去判断这件事情的对与错。那是因为写新闻评论时,每次都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那么久而久之,我自然能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虽然一开始不太擅长写新闻,其实说白了就不擅长写新闻评论,但如果写久了,就会觉得写评论并不难,就像我一样。像老师说的那样,以后我们走进社会时,便会发现,当初让我们写新闻的好处多么大。

找新闻时,一篇一篇新闻地仔细找,从中就可以知道许多的国际时事,无论大小。虽然我差不多每次写的都是“珠三角”新闻,但也会知道不少的国际时事。绝不“两耳不闻窗外事”。

总而言之,写新闻对我的帮助非常大。首先,它给予了我正确判断某件事对与错的办法;其次,它还让我增加了见识,知道了许多国际新闻。不仅这样,写新闻还有一个不起眼的好处:那就是让我学会了坚持。要知道,一年多来坚持每天写新闻,还写四、五行的评论的确不容易。

所以,写新闻的收获真的很多,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我还要那么一直写下去。因为写新闻对我来说已经成了每天必不可少的“作业”了。

广播新闻评论范文 第3篇

新闻媒介的性质决定了新闻性是所有新闻体裁的共同特点。新闻观念的发展变化,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飞速增长,使得体育新闻评论的新闻性特征得到更加突出的强调。评论新闻化,使新闻与评论互相延伸,互相深化,加重报道的分量,大大增强传播效果。体育新闻评论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

1.追求强烈的时效性

体育新闻报道讲究及时性,而传统的新闻评论对于时效性并不苛求。如今,体育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就是评论的生命,体育新闻评论本身所具有的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力量,与时间是成正比的。时效性对于引导舆论至关重要,也是争夺“眼球”的法宝,追求时效本身已成为体育媒体竞争的主题。新闻性要求体育新闻评论与体育新闻报道一样,讲究时效。

2.讲究现实针对性

新闻竞争已由独家新闻之争进入到独家观点或独家视角之争的态势,言论已经成为提升媒体品位,打造传媒竞争力的力点之一。“体育时评”盛行,是体育新闻评论讲究现实性的一大表现。一些市场化报纸如《体坛周报》等新能取得成功,体育新闻时评功不可没。

从评论的题材上看,触及现实是体育新闻评论的生命力之所在。体育新闻评论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取决于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人们对于“高、大、空”的体育评论兴趣不在,需要的是针对现实社会中的新鲜的、敏感的、热烈讨论和大众关心的体育事件与话题进行评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领域的巨大变化,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人们迫切需要了解新闻背后的缘由和体制因素;迫切需要传媒去伪存真,帮助受众梳理与解析体育事件。

3.“新闻性信息”与评论相结合

随着新闻观念的发展变化,体育新闻评论和体育新闻报道正由各自独立呈现出相互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传播“意见性信息”与“新闻性信息”有机地结合。

在版面编排上,体育新闻评论常常与体育新闻报道同时见报。言论与新闻同步见报,说明体育新闻评论突破旧新闻观,重视新闻性信息对评论的作用与影响,重视意见性信息与新闻性信息的结合。体育新闻评论依托体育新闻报道而发表,如时评、评论员文章、按语等,以发掘体育新闻背后的深层价值和意义,从而提高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二、“多元化”趋势明显

体育新闻评论的多元化特色具体表现在:

1.体育新闻评论的话题广泛,“评论员”身份“多元化”

现在体育新闻评论的话题不仅有体育赛事方面的,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医疗、保健、娱乐等等内容。评论员队伍除专业人员和学者外,还会邀请名人,明星或者业余撰写评论。同时注重吸引体育迷参与评说,各媒体也把受众参与作为刺激销量的重要手段。

2.体育新闻评论的角度和意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

各种各样的选题立论敢于面对众所关注的各种的话题,进行释疑解惑的积极引导。有正面的,也有批评谴责的,既有阐释说明的,也有建议、探讨、争鸣、商榷和研究的。思想活跃,观念多元,倍受受众欢迎。三、“专业化”与“平民化”的体育新闻评论各行其道

广播新闻评论范文 第4篇

关键词 体育新闻评论 趋势 写作手法风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 A

On the New Tendencies of the Physical News Comments

Zhang Ganghua

(Department of Physical Journalism Education,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Wuhan 430079)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tendencies of the sports news comments, including the strengthening of news style, a variety of artistic styles, the coexistence of professional and popular sports news comments,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in-depth comments.

Key words sports news way style

一、“新闻化”特色不断增强

新闻媒介的性质决定了新闻性是所有新闻体裁的共同特点。新闻观念的发展变化,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飞速增长,使得体育新闻评论的新闻性特征得到更加突出的强调。评论新闻化,使新闻与评论互相延伸,互相深化,加重报道的分量,大大增强传播效果。体育新闻评论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

1.追求强烈的时效性

体育新闻报道讲究及时性,而传统的新闻评论对于时效性并不苛求。如今,体育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就是评论的生命,体育新闻评论本身所具有的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力量,与时间是成正比的。时效性对于引导舆论至关重要,也是争夺“眼球”的法宝,追求时效本身已成为体育媒体竞争的主题。新闻性要求体育新闻评论与体育新闻报道一样,讲究时效。

广播新闻评论范文 第5篇

【关键词】新闻评论微博化主要影响

一、微博对新闻评论的主要影响

二、新闻评论“微博化”

从新闻信息传统的时效性方面来看,微博有着传统媒体所没有的特征优势。媒体依靠“独家新闻报道致胜”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媒体竞争从“卖新闻”发展到了“卖观点”。微博新形势下,新闻评论的社会地位和具体作用在不断变化。我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强化新闻评论的作用,在原有新闻评论的电视节目的基础上增加了新闻评论功能。例如:《新闻联播》增设了“本台评论”,《新闻30分》增设了“编后评论”与“本台评论”等,目的是在传播动态性新闻信息的基础上,强化中央电视台的社会权威性地位和客观性舆论评论作用[2]。

(一)选题来源的改变

(二)新闻内容的变化

微博新形势下,新闻评论强化了舆论的监督功能,新闻内容和进一步贴近实际生活和受众,其中尤其是党报评论更加符合民生。例如:2011年2月10号到3月17号,《_》发表的“如何提振国家政府公信影响力”等一系列文章,同年6月2号又发表了“如何回应社会关注”等一系列的新闻评论。这些评论文章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从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得党报新闻评论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受众[3]。

(三)新闻形式的变化

从新闻形式方面来看,微博具备“短小”、“迅速”等优势,使得传统新闻评论的形式方面也出现了改革。随着媒体由传播中心转变为受众中心,新闻评论愈发的“专业化”和“分众化”,和传统型媒体的受众群体相比,微博新形势下的新闻评论的受众群体的分众化现象更加明显。新闻媒体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特征增设不同形式的新闻评论栏目。例如:《检察日报》星期一“声音周刊”的受众是人大代表,刊登的新闻评论也是集中在全国_制度的健全和国计民生问题上;星期二“廉政周刊”面向的是国家政府官员,刊发的是反腐败的新闻评论;星期五“绿海周刊”注重的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刊登的是文化评论。媒体新闻。

新闻评论提高了了对时效性,加大了与受众的互动力度。例如:《新闻联播》注重的是大型节假日和大型社会事件的报道,及时地进行“本台新闻短评”,同时还增设了专业和兼职相结合的评论员机构,其中主要包括了国家政治、社会经济和民生等不同领域的专家,针对时下的新闻话题进行评论,从而引导社会舆论。此外,微博形式的新闻评论不断发展。长篇大论形式的新闻评论逐渐被短小精悍的微博评论等不同形式的短评论所取代,并成为今后媒体新闻评论的写作趋势。例如:2011年9月13号《_》刊登杨旭的快评《让杂志书健康成长》,整篇文章不超过400字,结合当今杂志书市场出现的具体问题,驳斥全面停止杂志书行业的发展。杨旭的快评具备较强的时效性、全文篇幅较短、文章观点突出、文章风格活泼等特征[4]。

三、结语

广播新闻评论范文 第6篇

关键词:新闻评论定义新闻评论特性

一、新闻评论定义新解

什么是新闻评论的特性,一直是新闻评论研究者关注的问题。自然,从来也没有统一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各持己见,我以为也属正当之事。但是,了解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找出其中的差异,我以为是有好处的。

新闻评论的特性是依新闻评论的定义所产生的——

本定义是从两个方面界定的,第一,从新闻评论的内涵着眼,即新闻评论与其他新闻形式的区别、它的生产过程、它的内容要求等;第二,是从新闻评论的外延指示,即指出新闻评论在当今时代有哪些表现形式。外延是从内涵引申而来的,但是,这种引申在新的形势下又有特别需要强调的意义。所以,在此定义里,这两者是相互联系,共为一体的。

提出这样的定义是想强调以下几方面意见:

第二、新闻评论是一种传者意愿的直接表达,或代表传媒单位,或是代表传者个人,他的所文所言,都是一种有形意见的表达:反对什么、批评什么,赞成什么、表扬什么,都是主观反映于客观的一种直接的真实的思想表白。它比消息报道更深刻,更理性,因而也更能打动人说服人。这是新闻评论的本质属性使然。

第三、新闻评论必须依赖于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问题或现象,它有别于小说家的创作和理论家的演绎。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问题和现象是第一性的,新闻评论是第二性的,后者是对前者的一种思想反映。新闻评论的写作不能同于文学艺术的创作,它不能杜撰事实,也不能夸大或缩小事实,丁是丁,卯是卯,在新闻评论依赖的事实上来不得半点虚假。同时,它也不是理论家纯粹的逻辑演绎和推理,仅仅研究和传播一种理论。新闻评论需要有理论作支撑,但是,它必须反映事实反映时代,以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为依托,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针对性。这是新闻评论有别于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根本所在。

广播新闻评论范文 第7篇

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作出分析、讲明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或节目样式。新闻评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方法是比较概括和抽象的,主要通过分析说理的方法,从理论、政治、政策和思想上去启发和引导读者。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评论已经成为包括通讯社、广播、电视在内各类媒体进行新闻传播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体裁,在舆论引导工作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新闻评论可以就全局性的市政发表宏观大论,也可以一事一议,深刻阐述某一观点或某一问题,而我们工作中接触得更多的则是配合热点新闻,就新闻报道无法充分阐述的内容,用言论的形式加以阐述,使热点宣传更具有可读性、指导性。作为一个广播中的新闻节目,评论是新闻的灵魂,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的旗帜。一个新闻节目如果有没有评论,或者有没有好的评论,是品位高低的明显标志。比如某媒体在推出的《XX时评》专栏。时效性强,内容紧贴社会热点,观点鲜明集中,更为重要的是其形式新颖,新闻特性突出,获得了业界内外的广泛好评。

其次,是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有的新闻评论光是叙述事实,结尾议论一句,评论的色彩不够鲜明,完全可以归到新闻报道中去。有的议实施很清楚,议论也有,但是议论都是套话,都是平常听众们经常听到的,就失去了评论的意义。在新闻中如果我们需要劝人不要进行危险野外活动:如大风天野炊,无人水域野浴,总是用苦口婆心或者是威吓性语言,可能不但起不到规劝作用反而引起反感。所以不如用一首小小首打油诗“野浴啊要人命,何必再进行,安全是第一,珍惜咱生命!”作为结尾,吸引读者为新闻加分。

最后,就是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更是人民的喉舌。要关心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反映群众的要求和呼声。说理论述符合群众的特点和需求。也可以吸引和鼓励广大群众关心和参与评论工作。

既然是积累就需要水滴石穿的决心,要长期坚持才能见效。下面就说说如何写好新闻评论的具体的方法步骤。

第一,选题要有针对性

就是所论何来?是冲着什么来的?是否有的放矢的问题。我们熟悉_对“新华时评”的要求是“缘事而发”“抓住新闻事件,紧扣时代脉搏”“针对性强”。_对“人民时评”的追求是“紧密关注事实”“让评论与新闻如影随形”。所以足以看出新闻评论要见事见物,不能无的放矢无病,放空枪打乱跑。

第二,评论要有“据理力争”

其实这个词主要的两个字“力”和“理”。就是既要充满激情,又要富于理性。写新闻评论不能温良恭俭,或者似是而非,要有不吐不快的气势。除了激情外,还需有理性,需要理智的分析、理性的判断、理论的阐述。新闻评论说到底还是讲道理,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析说理是评论的灵魂所在。_社社长张研农给人民时评提出的要求就是“言之成理,述之有情”。

第三,形式要有“艺术性”

广播新闻评论范文 第8篇

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些年来,在_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国的新闻传播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值得一提的是,在新闻的十八般武艺中,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旗帜和声音”,其重要地位和独特功能,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其内容和形式的拓展,正向新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大量事实表明,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扬主旋律方面,在宣传党在新的发展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一系列重大部署方面,在弘扬社会正气,鞭挞丑恶现象,为公众释疑解惑,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一句话,在增强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方面,新闻评论作为“统帅和灵魂”,已经并正在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

但是,相对于较为活跃的新闻评论工作,我们的新闻评论研究与教学是严重滞后了。记得三十多年前,我还在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的时候,新闻评论是一门基础最薄弱的学科。在全系师生的支持下,1984年我撰写了我国解放后第一本新闻评论基础教材《新闻评论学》,约20万字,并于1985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在此之前我近二十年从事报纸评论工作和新闻评论教学的经验总结,也对当时新闻改革中评论工作的成功举措作了归纳梳理。虽然此书较为浅薄,但由于是“第一本”,新闻出版界予以较高评价,称其“反映了该学科当前的最新水平”。第一版很快售罄,接着数次重印,印数一再追加,还是供不应求。这意想不到的成功,对我委实是极大的鼓励。

光阴荏苒,星移斗转,一晃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国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体制已进入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在此情势下,原教材的一些提法、典例已和当时的形势不相适应;而且,从各种新闻媒体评论的变革看,除了报纸评论外,广播电视评论应运而生,出现了评论类的节目;评论的技法在实践中也更趋多样化,更趋讲究与成熟。这一切,迫切需要有人去进行科学的抽象,加以理论的提升。再从新闻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看,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学点成数倍增长,各类教材也发展很快,相对而言,最缺的就是适合当时需要的新闻评论教材。而我尽管有志于此,但自1983年相继调上海《青年报》、《新民晚报》主持工作后,虽然作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不时为同学讲课,也不时听到同学们和社会上要求修订再版这本教材的呼声,然而毕竟力不从心,实在无暇独立从事修订工作。所幸的是,为了适应当时教学工作的急需,在张骏德、程士安两位《新闻评论学》主讲教师的积极参与下,1996年,我们对第一版《新闻评论学》进行了一次修订,对原书结构和典例作了部分调整,增加了个别章节,同时也删削了与新闻评论关系不太密切的内容,还编入曾建雄博士撰写的《中国报刊新闻评论的产生与发展》作为最后一部分。经过修订后的第二版《新闻评论学》,复旦大学出版社于1997年1月公开出版,这对当时新闻评论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深入开展,无疑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广播新闻评论范文 第9篇

新闻记者

新闻记者,显然是密不可分的两者有机体。记者的作用及其理论属性在于挖掘新闻的存在性真实感。新闻的物质属性在于人类对于某种或某件事的看法认知。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寄托。 新闻,字面上的意思为新鲜的见解,所以,在我看来,新闻旨在描述一种看法,一种对某件事情的概括性描述,一种对某件事情的认知性看法,一种对某件事情的具体而微的评论,新闻当然与评论密不可分新闻评论是认识与意见表达的文本。

除了上述功能之外,新闻评论还有另一个重要功能:帮助人们通过新闻媒体对于公共事务进行意见交流——这些意见交流往往由新闻报道而促发。在这个意义上,新闻评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们是一个属于“新闻的”文体,而且在于,它是人们进行普遍的思想

交流的重要工具。在现代社会,新闻话题本身是人们观念冲突和意见交流最经常的媒介。所以,我们应该更开阔地认识和理解新闻评论,它在“意见表达”的这样一个本质上,与别的意见表达方式并无根本的不同,只是新闻事件这个议论对象和新闻媒体这个传播渠道,使新闻评论这种意见表达和传播方式可能比其他的方式产生更强的效果。也可以说,新闻评论在这个层面上的特性,其实是意见表达的各种文本的共性。

历史是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的。尊重事实,秉笔直书是我国史官的优良传统。如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右卿崔杼杀害了国王齐庄公齐光,崔杼命令太史以得传染病而死来记载齐庄公的死。太史不从,直

广播新闻评论范文 第10篇

1.广播新闻的概念

通过无线电波或者通过导线,向广大听众传播声音的新闻,统称为广播新闻。在广播中,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声音的叫做“无线电广播”;通过导线传送声音的叫做“有线广播”。

2.广播新闻的特点

广播新闻有以下特点:

(1)传播速度快。电台利用电波传递声音,每秒钟行程30万公里,迅速无比。

(2)传播范围广。广播可以翻山越岭,渡江涉河,所能披盖无所不及。

(3)听觉优先。广播关键的能量通道是作用于人类的听觉。

(4)简短性。很多新闻报道在广播中仅占30到45秒,3分钟的单条新闻广播已经是长报道了。

3.广播新闻的种类

广播和报纸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报刊上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也大量地运用于广播。一般说来,广播新闻的种类有:录音讲话(包括录音座谈会)、录音报道(包括文字解说、音响和配乐、人物谈话)、录音新闻、口头报道、

录音通讯、录音特写、录音访问、配乐广播、广播对话、广播评论、广播大会、重大集会的实况广播、重要文艺、体育表演活动的实况转播。

4.广播新闻(广播稿)的写作

第一,要通俗化、口语化。报纸是给人看的,广播是给人所的。看起来顺眼的文章,听起来不一定顺耳。广播是一种作用于听觉的媒体,广播语言要具备可听性,要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念起来顺口,听起来省力。因此,写稿时,用词要普通,避免同音歧解和同意反复,句子要短,多用人称名词,不该省的字千万不要省略。 第二,采写要及时。及时性是广播新闻与其他媒介新闻相区分、相竞争的最大特性。广播新闻一般主张采取只抓重点,少作深度挖掘、批判的姿态,充分发挥自己无可比拟的快捷特性。

第三,在写导语时,要先打招呼,请听众收听,增强吸引力。

第四,要有音响上的特点。报纸的特点反映在版面上;电视的特点反映在形象上;而广播的特点则在它的音响上。所以,广播稿要突出广播的特点,一定要在音响上作文章,如录音讲话、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访问等。

广播新闻评论范文 第11篇

【关键词】新闻事实;时效性;思想性;论理性;大众性

究竟什么是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对它的认识直接关乎新闻评论的发展,但是,学界对此问题仍然停留在80年代中期的认识水平上,未能根据新闻评论实践的要求进行更为科学的概括,以致形成了对新闻评论实践的阻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闻评论的特点进行重新审视。

中国大陆对新闻评论的特点进行认真探讨,是从80年代中期开始的。笔者所能查到的最早的概括,出现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范荣康先生登载于《新闻战线》1984年第3期的《新闻评论的一般特征》一文中。在此文中,范先生这样界定:“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者最近报道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和问题,所发表的政治性的,面向广大读者群众的评论。”后来,在其专著《新闻评论学》中,范先生进一步明确界定:“新闻评论是一种具有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等显著特征的评论文章。”“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虽未见诸报端但确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离开了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都不成其为新闻评论。”①

后来,范先生概括的“三性”成为一种比较公认的经典认识。

在丁法章先生主编的教材中,曾提到“指导性”,不过没有专门列出来作为新闻评论的特点:新闻评论“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实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所有新闻传播工具的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②后来,吴庚辰先生在其2001年出版的《新闻评论学通论》一书中,在原有的“三性”的基础上,又加上了“指导性”,成为“四性”。③

随着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崛起,新闻评论研究的重点转向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于是,对新闻评论特性的认识不再为人们所关注,所以,后来出版的一些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著作中,大都沿用“三性”来概括新闻评论的特性。

“三性”是80年代人们对于当时的新闻评论实践的总结,应该说,这一概括,对于新闻评论学科的建设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大陆的新闻评论学正是在80年代中期建立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但是,80年代至今,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时期,新闻实践迅速发展,新闻改革不断深入,人们的新闻观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看起来,“三性”的局限性已经充分暴露出来。

我们先来考察一下“新闻性”。从上举定义来看,论者们所讲的新闻性实际上就是指新闻评论的对象是新闻事实。不过,因为它的对象是新闻事实,就说它具有新闻性,这是不恰当的。我们从来没听人讲过体育评论具有体育性,经济评论具有经济性,文学评论具有文学性。

我们说新闻性时,一般指的是新闻本身的特性。新闻性起码包括了真实性、新鲜性、客观性、时效性等特性。在新闻评论中,我们当然要求新闻评论的对象——新闻事实要真实。但是,这里要明确的责任是,事实的真实与否是新闻报道的问题,而不是新闻评论的问题。我们也要求新闻要具有新鲜性,要求事件必须是新近发生的,或者虽不是新近发生,但别人从未报道过。但新鲜性仍然是新闻报道者的问题。例如,一个记者报道了一则真实性不足、新鲜性不够的事件,而评论者迅速给这则报道加了个评论,此时我们只能说问题出在记者身上,不能说出在评论者身上。

不管报道是真是假,它都与评论者无涉。评论者只对自己的观点和论证过程负责,不对新闻的真实性负责。核实新闻的真实性,是记者的任务,抓取新鲜的事件也是记者的任务。评论者没有时间、没有责任、也没有办法去对新闻再进一步核实。他将视报道出来的新闻为已经证明是真实的新闻。当然,如果一则新闻并未见诸报道,是评论者将它加以陈述,然后做出评论,此时,核实新闻真实性的责任当然在评论者。但是,这是评论者作为一个记者的责任,或者说,是他所兼的记者的身份的要求,而不是作为评论者身份的要求。我们在谈论评论者时,当然不能把这一责任交给他。

如果硬要说新闻评论具有真实性,那么,这种真实性只是评论者意见的真实性,即评论者说的是自己内心所想的,而不是心中一套,文章中一套,说些违心话。但这样的真实性其实说的是真诚性,与新闻的真实性根本不相干。

至于说客观性,若要加到新闻评论头上,那就更荒唐了。新闻评论发表的就是主观的意见,如果要客观化,就没有新闻评论了。

只有时效性是报道者要注意,评论者也要注意的问题。但是,这里所说的时效性与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是不同的。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指的是记者要把新闻及时地加以报道,而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指的却是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之间的时差要校二者的时差越小,新闻评论的时效性越强。如果记者报道得很真实,很新鲜及时,但评论却很长一段时间才搞出来,那么问题就在评论者身上。一篇新闻评论,如果不注重时效性,发表出来已成为对旧闻的评论,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失去了新闻评论的意义。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差已经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在电视新闻评论中,往往是一边报道,一边评论,许多时候,评论的“及时性”变成了“即时性”,同步评论在新闻评论中所占有的百分比越来越大。

广播新闻评论范文 第12篇

一、突出“新、快、活”优势

新闻评论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审时度势,切中要害,优秀的时评有着匕首和投枪的作用。代表城市广播发声,在新闻事件上表明自己的态度,弘扬主流价值观。广播评论以科学的、富有前瞻性的眼光观察社会,发表真诚的、有价值的见解,为听众提供多个分析问题的视角。

广播评论的弱势地位并不表明广播评论不受欢迎,而是其潜力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发挥广播评论的优势,必须按照广播规律进行创新,在“新、快、活”上做文章。新,就最新的新闻事件进行实时评论;快,简捷明快,一语中的;活,语言活泼,从题材和形式上贴近听众。

二、表达口语话、音响化

长期以来,广播评论基本上是报纸评论的声音版,书面化的语言,僵硬的表述影响了收听效果。新闻事件是鲜活的,一事一分析,蕴涵在其中的道理也应该是具体和鲜明的。在城市广播新闻评论的表达创新上,突破报刊思维,放下“教育人”的理论架子是首要课题。老想着把一个普通的新闻事件拔高,上升到普遍的真理,就难免高高在上,不能与听众“拉呱”,与“新、快、活”的要求相去甚远。

广播新闻评论主要靠逻辑的力量说服听众,所以,在注重语言通俗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形象化表达。形象化能让论点在听众脑海中动起来,收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城市广播新闻越来越注重各种声音的运用,好的广播音响能体现报道的真实性,让人如临其境。广播新闻评论可以引用新闻当事人的典型语言和新闻背景音响,也可以采集观众的观点,充分发挥广播“以声、以声达意”的传播优势,让广播新闻评论从“我写你听”走向双向交流。近年来,从记者现场口头评论到连线嘉宾的访谈评论,从纯文字评论到表达样式的丰富让广播新闻评论的天地豁然开朗。

三、内容贴近民众

新闻评论的贴近性体现在反映民声民意,针对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发表议论。医疗保险、学校收费、住房改革、下岗就业、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这些话题都有一个明确的指向——百姓生存状态。一篇新闻评论的价值大小,反响如何,是否具有可听性,关键是这篇评论是否触及了群众关心的事,是否在为老百姓说话。传播的“相关效应”拉近了评论与听众的距离,从群众生活的角度评述事物,才会受到听众欢迎。

选题策划在广播新闻评论中有着重要作用。首先是对一天中已发生的新闻进行梳理、分析,然后反问几个问题:这个事件大家关注吗,为什么,它包含着怎样的道理,听众应该如何认识?新闻评论的选题有了,接下来就是角度和采访写作等落实环节的实施了。

四、个性化评论专栏

广播新闻评论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各具特色的个性化评论专栏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1. 专家评论专栏。建立涵盖各专业的媒体专家学者库,采用电话连线或演播室访谈等形式,为专家学者提供个性化展示的平台,促进栏目的品牌建设。

广播新闻评论范文 第13篇

广播新闻的写作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这是广播新闻的基本组成部分。学写广播新闻,必须弄清这些部分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一、导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话。它用主要的、新鲜的新闻事实,简明生动的语言,概述新闻最本质的内容,从而引起受众的注意。广播新闻的导语跟报纸新闻的导语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它像报纸新闻的导语一样,要求开门见山、简明扼要、中心突出、具体形象;但是,由于它是给听众听的,故从听的需要出发,也有其特殊的要求。这些要求是:

1、广播新闻的导语要以最简洁、最生动的文字,概述整篇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一下子把听众“钩住”。广播新闻的导语不能像报纸新闻的导语那样写得过于抽象或过于具体,而应像报纸新闻的标题那样,着眼于用最精练的文字,概述新闻最主要的内容,既不过于虚,又不过于实,而是有虚有实,虚实结合,以虚带实,以实补虚。

2、广播新闻的导语尽可能只突出一个最重要的新闻事实,而把其它事实移到主体中交代,力求把导语写成一句话。

3、广播新闻的导语,最好用单句,即采用主语、谓语加宾语的句式,少用或不用复合句,不用倒装句。上面,我们简要地谈了广播新闻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在广播新闻中,哪几类导语用得最多呢?

(1)概括式导语:亦称为叙述式、提要式导语。这种导语采用叙述的方法,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给听众以“听觉先导”比较适合于听。

(2)结论式导语:这种导语的句型和结构比较简单,干净利落。同时,这类导语有事实,有结论,听众不费思索,就能抓住要领,比较适合于收听。

(3)提问式导语:这类导语可以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主题,便于使听众掌握重点,容易引起听众关注。

(4)描述式导语:这种导语的特点是:先对发生新闻事件的现场或新闻事件本身的某个侧面进行必要的、恰如其分的描述,引起听众兴趣,然后再揭示新闻事实。广播新闻的导语,除了上面提到的四种外,还有引语式,对比式等多种,这里就不列举了。

二、主体广播新闻的主体有哪些作用呢?

第一,详细阐述导语中交待的新闻事实,使之具体化。即导语只概括最重要的事实——主体部分,进而详细地展开新闻事实。第二,报道主要的新闻事实。有些新闻为了吸引听众,运用描写式开头,一般不一定点出主要新闻事实,也不概括交代全篇的基本事实,只起了“引路”作用。把听众引入正题。其主要的新闻事实,须在新闻的主体部分交代。第三,对导语进行解释和说明。有些新闻,特别是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的新闻,最新、最主要的新闻事实放在导语中交代,主体部分不再交代最新事实,只是交代有关背景材料,对导语进行解释、说明。那么如何写好新闻主体呢?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紧承导语,讲清导语中提到的新闻事实,而不能游离于导语之外。第二,选取典型的材料,说明导语中提出的观点和问题。新闻主体的选材是否典型,是否有分量,直接决定新闻导语中提出的观点和结论是否能站住脚、能否服人。第三,材料安排要层次清楚,逻辑严密。主体部分由于内容丰富,材料多,需要认真构思,精心安排。要认真消化材料,提炼观点,并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对观点和材料进行归纳、排队,再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联系或时间顺序,有观点、有材料、有条不紊地写来,不能东拉西扯,杂乱无章。第四,文字表述要简洁,力求言简意明,切忌啰嗦冗长。

三、背景新闻背景在整篇新闻中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交代新闻事件或新闻事物产生的原因;第二,说明新闻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条件;第三,交代新闻事物或新闻事件与周围事物的联系;第四,阐明新闻事件的实质和意义,使新闻所包含的内涵更为明白;第五,向受众传播知识,增强报道的可听性。在写广播新闻时,交代好新闻背景并不容易,必须根据表达新闻主题的需要来确定。具体地说,交代新闻背景,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抓住新闻中需要解释的关键问题交代背景材料,加深听众对新闻主旨的理解。第二,要抓住受众最感兴趣、最关切的问题交代背景材料,满足听众的新闻欲。第三,要抓住新闻中比较难懂的问题,交代背景材料,消除听众听广播中的“盲点”、疑点。第四,交代背景材料应灵活自如,言简意明。背景材料安排在新闻的什么位置,完全依据新闻内容的需要而定,不要有固定的模式。有人习惯地把背景材料放在导语之后交代,好像导语之后的一段文字是专门安放背景的,这显然不妥。实际上,背景材料还可放在导语中交代,也可穿插在主体部分交代,亦可放在结尾处交代。交代背景的文字要精练。要精选材料,用最能说明主题的材料充当背景材料,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把一些无关紧要的也塞进背景材料中来。在表述上要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四、结尾

一篇较好的广播新闻,不仅应有一个好导语和主体,也应有一个好的结尾。写好新闻的结尾,不仅可以使新闻在形式上更为完美,而且可以使新闻的主题进一步深化,进一步加强与听众的感情交流与联系,激起听众的回味与思索。广播新闻的结尾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总结式结尾:对新闻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强调新闻的主旨和意义。第二,评述式结尾:对新闻事实进行评论,进一步点明新闻的意义。这种评述,依托于事实,但又高于事实,比事实更具哲理性。第三,启发式结尾:用启发、引人思索的话语结尾,给听众留下难忘的印象。第四,趋向式结尾:结尾处写出新闻事实的发展趋向,引起听众关注。此外,还有含蓄式结尾、引语式结尾、背景式结尾、自然收尾等多种。广播新闻的结尾,一定要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安排,做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切忌远离主题,生硬唐突;切忌无实在内容的空泛议论;切忌公式花、概念化。

广播新闻评论范文 第14篇

一、事实引述方面的失范

无论文学评论,还是新闻评论,都遵从“摆事实、讲道理”的写作原则。新闻评论是媒体针对新闻事实所做出的迅速的、深入的、代表媒体立场的独立声音。换言之,新闻事实是新闻评论的根基。不管何种类型的新闻评论,只要在新闻事实的引用和转述方面有偏差有失误,甚至从根本上违反了新闻事实,就可能产生相应的伦理争议。

(一)捕风捉影,断章取义

(二)不考事实,以讹传讹

(三)违反事实,党同伐异

众所周知,在追究新闻从业人员的伦理责任时,我们一般会套用法学的“过失与故意说”,对从业人员的失范动机予以区分。如从“过失与故意”的角度出发,不管是捕风捉影、断章取义的评论炒作,还是不考事实、以讹传讹的评论造假,都应属于过失行为。而某些相关领域的专家,因其权威性与公信力,也在时评队伍中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势力。“甚至有人戏言,新闻评论进入了‘专家时代’”[1]。这些所谓的专家为达到其不可告人的利益动机,在撰写评论时往往故意违背事实甚至违反常识。这种失范现象在问责时则应鉴定为故意行为。当前,有些专家坐不住“冷板凳”,将基本的新闻素材和推理规则抛诸脑后,而故作一鸣惊人之语、唯我独尊之论。2009年3月18日的《中国新闻周刊》刊登了某专家针对群众上访现象的名言:“对那些老上访专业户,我负责任地说,不说100%吧,至少99%以上精神有问题———都是偏执型精神障碍。”这种毫无事实依据且违反常理的评论自然会引起公愤,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他不得不公开道歉。有学者主张对其问责,并从以下三方面追究其伦理责任:一是摆专家谱,唯我独尊;二是作雷人科,一鸣惊人;三是有利益在,按酬付劳。1921年,美国密苏里州新闻协会制定的《密苏里规约》写道:“受控制的新闻或从商业角度作出的评论都不配登在报纸上”[2]。日本新闻协会1944年制定的《新闻伦理纲要》有如下内容:“撰写评论,故意违反事实以党同伐异,实在违反优良的报业精神。”[2]为何这些作为公信力代表的专家会在时评中如此“违反事实以党同伐异”呢?究其原因,恐怕还是“谁请专家,专家就替谁说话”。为某些利益集团代言,用种种“学术话语”包装其利益动机,专家自然就将社会公共利益抛诸脑后了。

二、论证逻辑方面的失范

(一)小题大做,以偏概全

广播新闻评论范文 第15篇

中国_的陈力丹先生在谈到新闻评论时曾用一句话概括新闻评论的作用:“减去相同的东西,加上新闻的意义。”所谓“相同的东西”,是指新闻报道。世界上每天就发生这么多事,很多报纸在新闻报道上大同小异,难以分出截然高下。而评论就不同了,它是给人展示和分析所谓“新闻的意义”,给社会热点、焦点、现实的问题以最直接有力的回应,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现象、梳理社会认知、澄清错误认识。现今,很多党报开了时评栏目,很多晚报、都市报开辟了时评版。随着新闻评论与人们的零距离化,新闻评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新闻评论为什么会在今天得到快速发展?

一是社会政治文明的进步与国家允许民主言论的出现是新闻评论发展的精神条件与法律依据。这里有个奇怪的现象,据记载,近代第一张印刷报纸是威尼斯新闻,1566年由手抄改成印刷。而报纸上新闻评论的出现却晚得多,直到18世纪才引起重视。既然新闻事业是新闻评论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为什么它们不是同时产生并同时发展的呢?这是因为那时的统治者根本就不允许“评论”。所以新闻评论是与民主思想的出现分不开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赋予人们真正的言论自由权,这使新闻评论可以从自己走路到走自己的路,使新闻评论有了发展的空间,有了快速发展的可能与动力。

三是虽然社会的发展为新闻评论的发展提供了种种便利,但是新闻评论自身的优势,以及它越来越适应社会的发展才是新闻评论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之所在。我们不妨就一个具体的新闻事件进行说明。美国的军用飞机为什么撞毁中国的战机,表面上看是偶然,但实质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就在中国邻海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军事基地,部署了重兵,对中国形成了一个马蹄形的包围圈。中美撞机看似偶然,实质偶然中蕴涵着必然。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当前,人们阅读文章,并不仅仅满足知道一件事,还需要了解事情的本质与深层含义,这样,新闻评论借助自身优势当之无愧地被推上时代的浪尖,成为时代的宠儿。

新闻评论的发展让人们有目共睹,然而发展是双刃剑,由于受到媒体竞争中的利益导向、百姓言论素养等因素的制约,在新闻评论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

客观报道与主观评价――新闻与评论的边界模糊。由于目前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新闻述评与深度报道的日益趋同,很难让受众将客观发生的事实与媒体的观点区分开来,有些媒体也故意用这种方式增强新闻的“导向性”。虽然任何事实的选择都要经过记者的主观判断,而任何观点的形成都要依据客观事实,但二者应有一条较为明晰的边界,以免影响新闻的客观性和评论的公正性。

参考文献:

①李良荣著:《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②倪祖敏著:《报刊传播业经营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③侯健著:《舆论监督与名誉权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广播新闻评论范文 第16篇

关键词:新世纪新闻评论新闻观念创新

构建和谐社会要塑造有利于和谐发展的舆论环境。新闻评论是媒体阐述立场观点,影响引导舆论的“旗舰”,进入信息化时代,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现代国际新闻的话语权,乃至某些发达国家的话语霸权,在新闻评论中表现得最直接、最快速、最有力。新闻评论对社会舆论和人的行为方式的影响,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外部世界,公众需要信息,更需要传媒提供分析、判断和见识,信息越丰富,信息消费就越费力。如何更有效地引领群众在纷繁复杂的多元世界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如何在渗透力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增进干部群众的共识,最大限度地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就成为当今新闻评论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几年,新闻评论在各媒体日渐兴旺,报纸已不满足于言论专栏,而不断涌现言论专版,形式也更为多样,新闻评论已成为各媒体的重要需要,看重新闻评论是时代的要求,是世界的潮流,新闻评论也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下面仅从七个方面探讨它的创新特色:

一、“新闻化”特色

新闻性是所有新闻体裁的共同特点,这是由新闻媒介的性质决定的。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体裁,进入新世纪,由于新闻观念的发展变化,由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飞速增长,它的新闻性特征得到更加突出的强调,进一步发展为“新闻化”特征。评论新闻化,使新闻与评论互相延伸,互相深化,加重报道的分量,大大增强传播效果。主要表现为:

1、更强烈的时效性

有的是随着新闻事件的继续,刊发系列评论,这些系列评论同样也很重视时效性。如2000年3月江西萍乡爆竹厂发生爆炸事故,又过了3个月,广东江门市外海镇烟花厂发生特大爆炸事故,严重地威胁着广大职工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已任的工人日报,认真贯彻中央精神,面对上述流血事件,仅隔两天便撰写了一组评论,于2000年7月3日至7日连续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出,在全国广大职工中反响极大。

2、更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新闻评论的新闻化表现在另一方面是具有更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进入新世纪主要体现在“时评”的大量涌现。触及现实,是新闻评论的生命力之所在,它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取决于它与现实社会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

在我国近代报业史上,第一次“时评热”是1986年上海创刊的《时务报》掀起的;第二次“时评热”是20世纪40年代,以《大公报》“星期社评”为代表掀起的;当前兴起的第三次“时评热”是从1998年开始的。新闻时评为什么会中兴?其原因我认为:一是随着媒体之间新闻同源化的增多,新闻竞争已由独家新闻之争进入到独家观点或独家视角之争的态势,言论已经成为提升媒体品位,打造传媒竞争力的力点之一,一些市场化报纸如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新兴媒体能在短期内成功,时评版的功劳不可没;二是近年来党和国家顺应时代潮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为新闻时评的中兴创造了发展条件;三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领域的巨大变化,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人们迫切需要了解新闻背后的缘由和体制因素;迫切需要传媒去伪存真,帮助梳理与解析;迫切希望媒体有一个公众和专家参与并发言的阵地,人们渴望拥有话语的平等权,在大众传媒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时评的“时”是时事的“时”,更是“时代”的“时”。有的新闻时评虽然没有明确的时间要求,但是新闻评论所强调和关心的是“直接的当前现实”。时评就是“因时而评”,“合时而著”的新闻评论,也就是时事短评。如针对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广州日报》在《今日时评》发表了本报评论员苏宁的评论《大学生真能结得了婚吗?》1;针对高考日益成为整个社会的“大事件”,四面八方“优待”考生的事实,《_》发表姜泓冰的时评《从“优待”高考到关注成长》2;针对《广东省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的出台,《_》发表郝洪的时评《国企,七十二万年薪高不高》3;针对一些党政干部参加境内境外的活动,社会和国际影响恶劣,可是许多人对干部参赌的严重危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_》及时推出士心的时评《干部“沾赌”不可小视》4;不胜枚举。这些时评直面现实、关注民生,新闻性与针对性强,有力地表现了评论的“新闻化”。

二、“多元化”特色

新闻评论的多元化特色具体表现在:

1、新闻评论的话题丰富多彩,打破了多年由上而下的单一声音。现在国内话题不仅有经济建设方面的,还有经济生活、政治、文化、军事、体育、法律、医疗、保健、娱乐等等内容。尤其是贴近民众日常生活的评论如“时代热评”、“人民论坛”、“冰点时评”、“巴蜀小议”、“街谈巷议”、“都市早茶”、“今日谈”、“虚实谈”、“杨柳青”等等五花八门的专栏评论或专版评论层出不穷,而且采用群言型的开放形式,评论队伍除专业人员和学者外,注重吸引群众参与评说,各媒体把为民众鼓与乎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至于国际话题的内容也较以往丰富得多,如美国“”事件,俄罗斯莫斯科人质事件、哥伦比亚飞船、伊拉克战争、反_战争胜利60周年等等不一而足,涌现出许多不同意见、不同看法,以及分析研究探讨类的国际评论。

2、新闻评论指向的内容不同、对象不同、角度不同。现实生活百花齐放,千奇百怪,众多社会热点、焦点、冷点、疑点、难点常常包含于现实生活发生的各类新闻事件、现象、问题中,而这些,正是备受公众关注的。例如非典型肺炎2003年突然在我国爆发,直接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也给经济建设带来很大冲击,如何处理好抗击非典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如何在全力抗击非典的同时毫不放松经济工作?在这关键时刻,《_》发表了评论员文章《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5,辨证地分析了非典对经济的影响,全面论述了两手抓的重大意义和如何坚持两手抓等重要问题。再如,近几年学术腐败相当严重,社会上权学交易几成热潮,这一现实人们忧之,于是2003年刚刚结束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高官落选院士想到的》6一文抓住“高官落选院士”这一新闻点,从维护社会公平的角度进行评论,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再如,《中国人过中国节》7从“情人节”之夜长沙街头玫瑰火爆,而元宵节红灯冷清的新闻事实为切入口,以捍卫民族的传统文化;《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8以年末评比各种奖杯的新闻事实入题,旨在转变领导机关作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理解拥护支持参与》9则以与农民息息相关的农村税费改革入题;再如《急于动武,缺理少据》10则以伊拉克战争入题……新闻评论指向的多元化还表现在对同一事件、同一现象、同一问题上的不同评论,如《南方都市报》、《中国青年报》等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对_事件的言论;又如各级党报从不同角度发表对“神六”飞天成功的言论。综上述,各种各样的选题立论敢于面对众所关注的多姿多彩的话题,进行激浊扬清、释疑解惑的积极引导,既有赞美歌颂的,也有批评谴责的,既有阐释说明的,也有建议、探讨、争鸣、商榷和研究的。思想活跃,观念多元,倍受群众欢迎。新闻评论指向的多元化是时展进步的产物。

三、“平民化”特色

广播新闻评论范文 第17篇

关键词:新闻评论;社会责任;要素

新闻评论不是新闻,不是事实报道,而是事实评价,是基于新闻事实或有新闻意义的事实而发表的意见。相比于新闻报道,由于新闻评论对社会制度情境的依赖更强,因而,新闻评论带有鲜明的价值属性,对社会所要承担的责任也更为突出。

一、新闻评论社会责任的提出

无论是以事实描述为特征的新闻报道还是以价值规范为特征的新闻评论,都属于大众媒介的传播内容,因而都处于一定的传播及媒介制度中,进而处于规定传播及媒介制度的整体社会制度之下。所谓制度,就是系统。社会制度就是社会系统。从社会学意义上的系统论角度而论,处于社会系统内人化的各个要素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同其他人化的要素相互制约,并统一受制于整个社会系统,服从并服务于该社会系统。就传播媒介及其传播内容而言,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脱离了自在状态而进入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的整个社会系统之内,从而受制于整个社会系统。大众传播媒介因其大众性而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它理当更多地体现为公共的意志(“公意”)和公共的利益(“公益”)。正是从这个意义说,作为大众媒介传播活动的新闻评论不仅是个人和媒体机构的一种权利或自由,更是一种义务和责任。

迄今为止,新闻(包括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即新闻责任问题一直是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新闻界及其整个社会的公共议题,西方的新闻业始终处在追逐商业利润、享受新闻自由与接受新闻审查、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冲突之中。

中国自近代引入新闻学以来,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就包含了对新闻责任的关切。在论述报纸社会功能和意义时,无论是梁启超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严复的文章《国闻报缘起》,还是徐宝璜的著作《新闻学》,都涉及报业即新闻业的社会责任、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使命和道德。[4]尤为突出的是,鉴于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和革命的时代主题,联系国事是报纸的第一要务,报纸所担当的更多的是政治宣传家的重任和义务,报纸的政治实用价值备受重视。由此,基本上可以说,报纸不是以新闻而是以新闻评论为本位(只是到了后来,报纸才向新闻本位回归),而报纸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则更多地是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新闻界的这种评论本位主义盛行至改革开放前,并存留至今。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于西方,中国人所谓的新闻责任首要地不是新闻报道即新闻本身的社会责任,而更多地是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其中的政治责任。

一般而论,从人类新闻实践来看,无论从历史还是从逻辑上说,新闻报道要早于新闻评论,因此,对新闻评论社会责任的关注要晚于对新闻报道社会责任的关注。作为广义的新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项主观性更强的新闻实践活动,相比于新闻报道,新闻评论因其与新闻本身的差异而使其社会责任问题更难以被评判,更难形成公认的标准。但是,基于新闻评论更强的社会性及对公众的社会影响力并不亚于新闻报道,对新闻评论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媒介批评同样成为一种媒介实践的必然。因此,迫切需要对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加以主题化研究。

二、新闻评论社会责任的要素

基于新闻与社会的多重关系,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这三重社会责任成为对新闻评论媒介批评的主要标准和依据。

(一)政治责任

新闻是观念的产物。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新闻实践活动是一种界定和调整权力关系的权力话语活动。如果说,新闻报道是“用事实说话”,是把报道者的倾向寓于对事实的客观报道之中,因而表达的是“无形的意见”,那么,新闻评论则是“有形的意见”,是基于事实的立场和观点的价值偏向性表达,它总是受一定的权力即政治意识形态框架支配。而作为意识形态机构的新闻媒体把关后的新闻评论,更是一种制度性(而非个人性)行为,因而其政治性、意识形态性或“党性”完全是一种必然的品性。在意识形态的框架效果即筛选、过滤机制作用下,新闻评论具有鲜明的价值特征和价值观差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评论是一套言说定义(或规范)现实世界的权力话语,新闻评论活动是政治性的活动,从事新闻评论就是从事政治。_曾指出“绝对放弃政治是不可能的;主张放弃政治的一切报纸也在从事政治。问题只在于怎么样从事政治和从事什么样的政治。”[5]从事政治活动的新闻评论当然要承担一定的政治责任,这是一项必然的逻辑。在自由主义的社会语境下,新闻评论要承担充当“社会公器”和被喻为的“看门狗”(watchdog)的角色,为社会(公益)服务,肩负起对政府、非政府组织及公司企业进行新闻舆论监督的政治责任,要求成就为“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在社会主义的社会语境下,新闻评论要承担充当执政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及舆论支持、舆论引导(导向)和舆论调控工具的政治责任。新闻评论履行舆论监督和政策宣传等政治功能,就是在承担政治责任。这种对政治责任的承担集中表现为合政策性,即要为一定的政策所约束,服从和服务于政党和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

(二)法律责任

从法律学的角度看,新闻评论是一种关涉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人的权利与义务、自由与责任等社会关系的新闻实践活动。基于新闻评论的权利和自由是有底线和疆界的,新闻评论的法律责任更多地表现在不作为上,力求避免评论权利的滥用和误用。新闻评论因此主要成为被社会规范的对象(而非社会规范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评论的法律责任基本上是消极性的、否定性的责任。事实上,新闻评论承担法律责任主要表现为合法性,即要合乎法律精神的要求,要受一定的法律规范的约束(应该承认,并不是所有的法律都是合法之法或“良法”。从原则上说,对不良之法或“恶法”,作为社会舆论工具的新闻评论不但不能在精神上受其束缚,而且在行动上要通过新闻批评的方式提出各种建议和意见,使之尽早得到修正)。[6]换而言之,新闻评论要在法律允许的界限内进行,具体是指新闻评论主体选择评论的新闻事实和人物及得出的相关结论必须是法律(主要是新闻传播法)允许传播的内容,不会对他人或某个群体、对执政党和政府及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不得侵犯他人的个人权利,不得损害法人的利益,不得危害国家安全,不得败坏社会的公序良俗,不得造成干扰独立司法审判的“新闻审判”现象。

(三)伦理责任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新闻评论是一种辨别善恶并影响社会价值取向的软权力话语行为。“言论是一种试图影响人、改变人―改变人的价值观、行为和信仰―的文本,因此,它不能不受到伦理的审视。”“就像论说可以用来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决定并改变他们的生活一样,‘论说’也可以破坏和伤害人们。作为民主社会的公民和‘私民’,我们必须以监督和批判的眼光审视我们所制造和接受的论说。”[3]作为一种广为传播的社会言论(“论说”),新闻评论的伦理品性是显而易见的。新闻评论的伦理目标应当是使传播对象或者说受众“耳聪目明”,更具思考力、鉴别力、批判力和创造力,总之,更自主、自由,更有个性,而不是相反―更易于被人所操控、役使和同(质)化。换而言之,新闻评论者即“论(说)者的伦理”旨在“强化个人和社群”(strengthening the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使之更有力量。而要实现上述伦理目标,就必须要求新闻评论者像古希腊圣人苏格拉底那样,做知识和真理的“助产士”,通过“辩证法”与人“理论”,目的不在驳倒对方,而在于共同达到真理,达成共识。事实上,今天的新闻评论者更应平等对待传播对象,平等交流,做到理性劝服。如果说新闻评论的法律责任主要是一种消极性作为的责任,那么,新闻评论的伦理责任更多地表现出积极性作为的责任一面,它要积极作为,执行一定的社会基本职能。譬如,新闻评论要尽可能多地提供全社会的各种声音,搭建“开放的话语空间”和“意见的自由市场”,尤其是确保话语权和发言机会的均衡分配,让弱势、边缘群体发出自己的声音。还有,新闻评论要尽可能地彰显人性中的光辉,显示人道主义和推崇人文关怀,弘扬和释放道德力量的正能量,以凝聚社会共识和舒缓社会情绪。当然,从根本上说,新闻评论的伦理责任要求新闻评论合道德性(“合德性”),即要求新闻评论遵守德性社会的道德约束,其评论主体所选择评论的、作为公开传播对象的新闻事实或人物及得出的结论都应该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和规范,为之所接纳。概括起来说,新闻评论的道德责任包括:在内容上,要“公正”(fairness,而非不偏不倚,impartial),不要碰触和突破民主、法治和社会基本价值观的底线;在形式上,要公开,不得隐匿或模糊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得使用不利于读者全面、深刻地理解、把握事实,独立、合理地进行判断、推论的论证方法或修辞手段。应该指出的是,基于伦理界限和规范不像法律界限和规范那么硬性和明确,新闻评论的道德责任比其法律责任要宽泛也要宽松一些,承担新闻评论的道德责任也就要求更自觉、自主一些。

三、结论

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内生的,是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形态的内在属性所规定和赋予的。一般而论,新闻评论的三重社会责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与伦理责任―是统一的,但不可否认,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新闻评论的政治价值标准、法律价值标准与伦理价值标准即合政策性、合法性与合道德性并不完全一致。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的言论―“每个社会都有维持和平和秩序的权利,因此就有权禁止宣传报道带有危险倾向的意见……执政者在限制他所认为的危险意见时,他在道德上或神学上可能有错误,但是他在政治上则是正确的。”[4]―恰好从对立面上反映了这种多重价值标准的非统一性。因此,承担新闻评论的三重社会责任就成为一种讲求周全、兼顾的平衡艺术。此外,承担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还要求注意一种情形。上述政治、法律和伦理三重标准有可能与新闻价值标准都不一致。譬如,有些事实具有新闻价值,以新闻价值标准来衡量是值得评论和传播的,但从政治、法律或伦理的角度看,又都不适合评论和传播。因此,在承担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时,还有一个平衡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与传播责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新闻自由委员会编.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展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马少华.新闻评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4]董岩.新闻责任论[M].北京:_出版社,2010.

[5]马克思,_.马克思_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杨保军.新闻真实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广播新闻评论范文 第18篇

“新闻评论写作”复习提纲默认分类 2010-02-24 15:40:43 阅读24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一章 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作用

一、什么是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

二、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关系(区别)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工作中两种基本的体裁。如果说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那么新闻评论就是旗帜和灵魂。

2、新闻宣传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就要发表意见。新闻报道是无形的意见,新闻评论是有形的意见。所以,新闻宣传既要有报道,又要有评论。它们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互相配合,相得益彰,从而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新闻评论与一般议论文相比,有哪些特点

广播新闻评论范文 第19篇

2.新闻时评

环顾当前各种纸质新闻媒体,一时间大家似乎都纷纷重视起“时评”这种新闻评论形式来。从特点上来说,时评通常具有短小精悍、时效性和针对性强等特点。分析当前各种纸媒时评栏目的主要内容,这一类文章大都是针对近期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和热点问题而展开,并且常常与新闻报道一起刊发。这样,新闻时评一方面增强了相关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可谓是一举两得。从设置形式上看,有些纸媒是开辟了时评专版(如《羊城晚报》等),而另一些则是建立了时评专栏(如《_》的“人民专栏”等)。但不论如何,时评这种新颖的新闻评论形式仍将获得更多的关注与应用。

3.配图式新闻评论

如果单靠文字性的说事拉理,往往难以吸引起读者的兴趣。因此很多新闻评论纷纷走起了“图文并茂”路线。在这方面国内一些媒体已开始尝试,如《北京晚报》、《新民晚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都有配新闻评论而刊发的漫画或摄影作品,并且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

二、赋体评论在新闻评论中的创新性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介于诗与文之间的文体,讲究用典、骈偶、藻饰等,并可分为多种表达形式。将“赋”这种文学表现形式运用于新闻评论,似乎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但是,在议论性这一点上,“赋”和新闻评论事实上却是一致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赋”可以作为当前新闻评论领域的一种创新形式,这就是赋体评论。从特点上说,它同时融合了新闻评论与“赋”这一文体两种特征,既体现了对古典文学的继承与发展,又体现了新闻评论的创新与变革。而在实践中,赋体评论也已经有所应用。例如《经济日报》的红先生就曾创作过《回归赋》用以作为迎接97香港回归的社论发表。其又创作过《大江截流赋》等其他赋体评论作品,并收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可见,赋体评论作为新闻评论的一种创新形式是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的。但是,赋体评论又不是一种可以做很大延伸新闻评论形式,它只有在特定场合、特定新闻事件中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赋体评论还是一种特定题材的特定评论形式,而不宜做无限度的发挥。

广播新闻评论范文 第20篇

关键词:新闻评论 语言特点

一、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

1.电视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

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传媒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问题发表意见、做出分析判断或评述的一种节目形式。由于它具有新闻性、政策性、现实性3个方面的特性,所以在报道新闻时呈现出具有反应快、政策性强、直面社会现实等特点。而且新闻评论还需要弘扬正气、针砭时弊,在严肃之中融入幽默,在说理、分析之间穿插情感,在教化、训导的同时体现出一种宽容的气度。

语言特点有:

(1)精准确切。要对事实进行准确评论,做到正确引导,新闻才具有可信度及说服力,从而可以提高媒体的权威性。

(2)大众化。在电视新闻评论中,恰当运用大众化的语言,会使整个评论显得明亮活泼,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3)幽默诙谐。新闻评论的幽默含义绝不是庸俗戏谑,当然也不是低级趣味或是哗众取宠,而是高雅地体现人的高尚情操和智慧。用委婉含蓄的幽默语言,给人以意味深长的韵味。

2.广播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

广播新闻评论的语言必须是:精炼、准确、客观、通俗易懂的;要具有人情味和责任感,对社会存在的丑恶现象要有正义感,对弱者要使用温性词汇。广播新闻的语言没有画面的对照,全靠听觉来接受和获取信息。广播的语言总有温暖人心的效果,并能给人以情感关怀。广播新闻评论着重强调反映“事实发生、发展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差”,评论语言通俗易懂,能够充分调动声音、音响的表现功能,让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语言特点有:

(1)短小精悍。简短有力地点评出事件的内容事实,具体精悍。

(2)简明扼要。关键点突出,评论语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3)形象具体。从多方面讲述事件背景及内容表现新闻事实。

3.报纸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

(1)多样性。随着社会关注点的增多,报纸评论专栏的议题涉及经济、文化、政治、体育、生活各个方面,显得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2)多元化。由于大众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多元化的社会评论可供读者探讨和选择。因此,对于同一事件的评论,各家媒体都各有千秋地发表或深或浅、或褒或贬的看法,从而使得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和价值认可进行判断和选择。

(3)时效性。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及时地报道,新闻的评论具有时代性,扣紧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在当今传媒发展越来越迅速的时代,哪家媒体第一时间提出真知灼见,哪家必将赢得大众的眼球。

二、新闻评论要运用大众话语、多元表达,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无论是哪一种媒体,笔者认为新闻评论语言都要大众话语,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述观点、发表评论,才可以更好地在评论要素与视听元素结合中发挥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新闻报道以传播事实性信息为主,新闻评论则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在事实性信息的基础上,加上意见性信息的传播,多元表达、完美结合,即可充分发挥好新闻评论舆论导向的传播功能。

广播新闻评论范文 第21篇

一、新闻评论的新闻性

新闻评论从其产生、形成和发展,一直作为新闻宣传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新闻报道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新闻评论这一样式的特征是什么,一直以来是业界和新闻评论研究界所争论的问题。对于新闻评论的特性可以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各持己见。不管对新闻评论的特性的认识持何种主张,我以为,新闻评论的新闻性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写作新闻评论和研究新闻评论都离不开新闻评论的新闻性这一根本特性。新闻评论的新闻性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真实性。新闻评论依赖于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是建立在真实事实基础之上,是对真实事实展开的评论,如果事实失去了真实性,有关评论就毫无价值可言。

2.时效性。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同样包括时新性和时宜性。新闻评论新闻媒体、个人就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或问题展现观点、表明立场、发表意见的文体。

二、新闻评论的新形式

新闻评论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方式,是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求异闻创新的,新闻评论最早运用于报纸新闻,尔后经过被广播电视媒介所借鉴。新闻评论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了新的形式。

1.评论主体的人格化。新闻评论是说理的论说文,重在说理,表明评论者的态度、观点和立场。以往新闻评论在说理议事过程中,常以居高临下地说服教育,受众听到的仿佛是“神”的声音。评论主体的人格化,由“神”变为“人”。这个“人”是媒体的代言人,而在受众的感觉中,他就是他本人,他在表达着他自己,他说的都是他想说的,他说的都是从他的思想情感中流淌出来的,受众感受着他的内心情感,品味着他的人格魅力,为其吸引,与其共鸣。

2.评论过程故事化。新闻评论尤其是电视新闻评论作为专题新闻报道,评论的观点建立在对新闻事实之上,通过新闻事实步步推进而逐步显现出来,这种方式就象深山探宝,新闻评论的观点就象置于深山的珠宝,要经过艰难险阻最终方能得到。受众想知道的不仅仅是“结果”,同样也想知道“过程”。“过程”指的是发展变化,处于动态当中,所以,从过程入手,以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作为论据去论证观点,既能把受众“最想知道的”东西清晰明了地告诉受众,又能在动态中得出结构,证明观点,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也就为受众所喜欢和易于接受。

3.评论角度立体化。任何事物都不是单一的,孤立、静止存在的。都处在相互联系中,传统的说理方式削弱了舆论说服效果,限制了新闻评论的进一步发展。新的新闻评论则改变了固定化、单一化、平面化的思维模式,善于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透视、理解,形成说理的多样性,观点的立体化。

三、新闻评论的“新要求”

新闻评论怎样高出一筹?就是要想办法写出新意。新意是新闻评论的明珠。要使新闻评论有新意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新观点。新闻评论贵在推陈出新,不蹈袭别人,表现出独特的新见解。新闻评论各媒体对同一事实的认识有新观点,需要量细心的观察和缜密的思考,需要对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入情入理的分析,需要对党的方针、政策认真的学习,新闻评论要渗入时代新观念。

广播新闻评论范文 第22篇

第一,要通俗化、口语化。报纸是给人看的,广播是给人所的。

看起来顺眼的文章,听起来不一定顺耳。广播是一种作用于听觉的媒体,广播语言要具备可听性,要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念起来顺口,听起来省力。

因此,写稿时,用词要普通,避免同音歧解和同意反复,句子要短,多用人称名词,不该省的字千万不要省略。 第二,采写要及时。

及时性是广播新闻与其他媒介新闻相区分、相竞争的最大特性。广播新闻一般主张采取只抓重点,少作深度挖掘、批判的姿态,充分发挥自己无可比拟的快捷特性。

第三,在写导语时,要先打招呼,请听众收听,增强吸引力。 第四,要有音响上的特点。

报纸的特点反映在版面上;电视的特点反映在形象上;而广播的特点则在它的音响上。所以,广播稿要突出广播的特点,一定要在音响上作文章,如录音讲话、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访问等。

广播新闻评论范文 第23篇

【关键词】新闻;评论;作用;要求;

一、概述

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话题发表议论、作出分析、讲明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或节目样式,新闻评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方法是比较概括和抽象的,主要通过分析说理的方法,从理论、政治、政策和思想上去启发和引导读者,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评论已经成为包括通讯社、广播、电视在内各类媒体进行新闻传播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体裁,在舆论引导工作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新闻评论可以就全局性的市政发表宏观大论,也可以一事一议,深刻阐述某一观点或某一问题,而我们工作中接触得更多的则是配合热点新闻,就新闻报道无法充分阐述的内容,用言论的形式加以阐述,使热点宣传更具有可读性、指导性,作为一个广播中的新闻节目,评论是新闻的灵魂,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的旗帜,一个新闻节目如果有没有评论,或者有没有好的评论,是品位高低的明显标志,比如某媒体在推出的《XX时评》专栏,时效性强,内容紧贴社会热点,观点鲜明集中,更为重要的是其形式新颖,新闻特性突出,获得了业界内外的广泛好评。

二、新闻评论的作用

1.引导舆论作用。新闻评论对舆论的引导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表现为对某一新闻事件性质、意义的价值判断,通过评价、解释、分析,提示人们应如何面对发生的事件,并做出怎样的反映,通过交流、沟通的方式缓解社会冲突,对主流意识形态起主导作用,尤其在危机环境下,帮助社会达成共识,新闻评论可以旗帜鲜明地表彰先进,针砭时弊,帮助群众明辨是非,区分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为群众解疑释惑;使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指明方向。

2、监督舆论作用。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传播的一种更注重观点的传播形式,同样起着监督社会舆论的作用,新闻评论以观点见长,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评论在舆论监督中处于一种显要的地位,在弘扬先进思想和精神的同时,还要不断揭露和抨击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不良之风和现象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它以如下两种形态来实现监督舆论的作用,从而保证新闻信息有效传达,一是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新闻文体,在注重观点的同时,注重对新闻事实的呈现,产生了新闻评论与述评相结合的形式,并根据报纸、电视等不同的媒介形式呈现出不同的组合方式;二是新闻评论作为一种媒体观点的阐释,更大的目的在于呈现主流民意,激发更深层次的舆论产生,从而产生最大的传播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新闻评论不仅实现了舆论监督,更能在传媒与司法中找到平衡点,将传媒的力量发挥到最大。

3、深化和表明舆论态度作用。通过新闻评论的方式对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表明态度、指出症结、提出希望和看法,引导社会认识;通过对事实的分析,从思想、政策、理论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局限于就事论事;启发和帮助群众掌握科学分析的方法,从而代表一定的机构、组织对当前重要问题和事件形成一定的态度、观点、看法;可以指导受众的意见走向、行为走向,形成社会性的舆论压力,发挥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新闻评论作为新闻传播的一种深度报道形式,是引发体制性解决思路的最好手段,除了上述作用之外,新闻评论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帮助人们通过新闻媒体对于公共事务进行意见交流――这些意见交流往往由新闻报道而促发,在这个意义上,新闻评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们是一个属于“新闻的”文体,而且在于它是人们进行普遍的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

三、对新闻评论的要求

2.注重时效,走新鲜路线。新闻评论必须及时就新闻加以评论,否则,时过境迁,评论的作用就将大打折扣,欲使新闻评论达到较好的效果,就应把握好评论的时效性和新鲜性,对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的热点及难点,及时加以剖析和评说是媒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担负起的责任,各大报纸也纷纷意识到了这点,评论版和新闻版时有互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报道体系,人们先明事,后明理,大大提高了新闻报道的社会价值,但是,时评一定要有可评之事,如果硬要拼凑,只会降低作品的质量。

3.提倡个性化,走品牌路线。D・霍夫斯特曾说过,你想要理解任何一条消息,必须先有一种消息告诉你如何理解它,新闻评论是以朴实的语言告诉受众如何去理解新闻蕴涵的意义,对一个新闻事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谁能时常提出高质量、有个性的观点,谁就可以在众多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从而抓住读者、吸引读者。

4.评论要有“据理力争” 。其实这个词主要的两个字“力”和“理”。就是既要充满激情,又要富于理性。写新闻评论不能温良恭俭,或者似是而非,要有不吐不快的气势,除了激情外,还需有理性,需要理智的分析、理性的判断、理论的阐述,新闻评论说到底还是讲道理,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析说理是评论的灵魂所在,_社社长张研农给人民时评提出的要求就是“言之成理,述之有情”。

综上所述,新闻评论要敢言、善言,强调评论的建设性,要求将稳定大局的社会效果放在第一位,观点力求科学、严谨,论证力求客观、全面,结论力求公允、准确。

参考文献:

广播新闻评论范文 第24篇

与新闻之间应该是“零+1”距离。

为何提出“零+1_距离

如何实现“零+1”距离

其次,对热点新闻的报道评论尽量追求独到的视角和有见地的思想。新闻评论不仅仅传播新闻事实,更要传播对新闻事实的思考。在当今信息独家占有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媒体可以没有独家报道,却不能没有独到的视角和有见地的思想,这样才能做到评论与新闻之间距离的“1”。正是这种“冲破表面现象”的声音,拨开了喧嚣尘土的迷雾,帮助观众理解了事物的复杂性,找准了自己的现实位置和努力方向。

广播新闻评论范文 第25篇

从我国广播媒体目前的节目构架来看,广播新闻评论的形态大致有四种。

1.附着在新闻资讯后面的短评。这类评论篇幅较短,字数较少,与前面的新闻信息互为一体,互相补充,是对前面新闻资讯的深入剖析和解读,起到一语中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具有鲜明强烈的观点,入情入理的分析,正确及时引领舆论的作用,向社会传递主流媒体的声音和正能量。比如,我们现在经常可以听到,在中央人民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里对一些能够引起听众强烈反响的新闻事件,都要及时的配发短评,引导舆论,弘扬主旋律。但直到目前,有些地方台播出的这类短评,仍然无法做到生动晓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教成份严重,明显有报纸遗风,这种广播评论方式是比较传统的新闻评论方式之一。

2.以整档广播节目为主的新闻评论栏目。以评说社会上新近发展的新闻资讯为主。在这样的新闻评论节目里,主持人的话语代表媒体的声音,对在受众引起强烈反响的新闻事件进行评说。一般先由主持人叙述新闻事件原形,然后再对新闻事件进行简短的、富有特色的点评。比如我们呼伦贝尔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一档新闻评论节目《大飞说事》,主持人大飞首先对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资讯进行叙述,然后再运用具有个性化的口吻进行简短评说,以引导舆论。由于整档节目定位为新闻评论的风格,所以这是一档以主持人的声音传递媒体思想的广播新闻评论性栏目。

3.新闻调查式广播评论。广播记者对一起广受关注的新闻事件进行采访、调查、追踪,如剥洋葱皮一样,层层拨开新闻事件的迷雾,还原事件的真相和本质,然后再配以新闻记者鲜明的观点和对事件真相的解读,让听众随着记者采访的脚步,步步深入,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了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对于新闻事件的是非曲直形成自己清楚明确的分析、判断,达到让受众了解新闻真相和本质,以正视听的目的,这类的广播新闻评论,大多是调查、监督类的报道,采取的是边叙述边评论的方式。

4.专家点评。专家点评式的评论节目可以说是近年来才出现的。现在我们每天都可以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以及一些省市台的广播新闻节目,都有大量的评论员的声音,这些广播媒体都培育并拥有一支自己的新闻评论员队伍,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立即到场,阐达对新闻事件的看法、态度和观点,引导舆论,告诉听众新闻事件的本质真实。听众对专家的解读更加信服和有说服力,从而增加了媒体的权威性和舆论引导作用。虽然经过几代广播人的不懈探索和实践,广播新闻评论正在日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但是距离让广播新闻评论真正能够成为媒体的号角、旗帜、灵魂的目标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我们在广播新闻实践多思考,多动脑筋,在撰写评论的过程中,更多的、创造性地展示广播媒体的特色和优势,让广播新闻评论更加鲜活生动,达到受众入耳入心的目的。在这里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广播新闻评论的特点,广播新闻评论依赖广播媒体而生,所以,广播新闻评论离不开广播具有的鲜明的优势和特色,由此,广播新闻评论大致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快、新、活、短。

所谓的“快”,在各媒体对新闻争夺激烈的今天,广播评论要做到第一时间发声,第一时间解读,每一时间表态,以便吸引更多的听众,及时引导舆论。广播人要对于社会上形成的新的热点资讯,在百姓莫衷一是,难辨真伪的时候,告诉受众新闻事件本身的真实情况,以及新闻事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广播新闻评论能够做到快字,就会很好的契合听众的心理需要,去伪存真,解疑释惑,让受众明辨是非,以正视听。

“新”是指广播新闻评论发出的声音是独特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论据充分,论点新鲜,在众多媒体中独树一帜,耐人回味,言之有物,经久不忘。所谓的“活”,是指的广播评论要写得鲜活,生动,通俗易懂,感情流畅,条理分明,能够感染人,鼓舞人。“短”是指广播新闻评论无论是短小精悍的短评,还是层层剖析的述评,其中评论的篇幅一定要精短,一语中地,不能长篇说教,言而无味。既然我们明白了广播新闻评论不同于其它媒体评论的特点,那么如何写好广播评论呢?要写好广播新闻评论,必须具备以下素质,首先,必须具备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的心胸,有客观公正的立场,有透过现象,窥视本质的敏锐,要对新闻事件的背景和来龙去脉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要对新闻事件发生的领域有长期的关注和研究,并具备专业水准和眼光,这几种能力都具备,才能作到力透纸背,分析到位,观点正确,写出的评论才以令受众信服和满意。另外,在评论的表述上,要展现广播的特色,要有别于报纸和电视,体现一家之言。语言要通俗流畅,简单易懂,感情要充沛淋漓,能够感染受众,并且多用短句式,多用动词,让听众听得明白清楚。特别是在调查式述评中,还要充分体现广播媒体的特点,多运用一些典型音响,关键段落,要用大量丰富的现场音响和被采访对象的采访录音,增加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使新闻评论更有说明力。

以上是对于广播新闻评论的一些粗浅的认识,相信在未来的岁月中,经过广播人的共同努力,广播新闻评论无论在形态上,还是在表述上,都会更加完善更加能够体现广播媒体的特色,让广播媒体真正因广播评论而增色生辉,受到受众的喜受。

广播新闻评论范文 第26篇

摘要: 定义新闻评论,本文提出了有关意见。根据定义阐述了新闻评论的特性,即新闻评论传播的时效性,新闻评论论说的理论性,新闻评论内涵的思想性,新闻评论的指导性。

要想讨论新闻评论的特性,我们首先要知道新闻评论的定义,了解什么是新闻评论。

关于新闻评论的定义,传播学界一直没有统一过,呈各抒己见的样态。_说过:“在科学上,一切定义都只有微小的价值。”但是,了解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找出其中的差异,我以为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对于我们理解新闻评论的特性。

本定义是从两个方面界定的,首先,从新闻评论的内涵着眼,即新闻评论与其他新闻形式的区别、它的生产过程、它的内容要求等;其次,是从新闻评论的外延指示,即指出新闻评论在当今时代有哪些表现形式和传媒形式。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联系,共为一体的。

对于这个定义有以下两方面需要注意:

另一方面、新闻评论是一种传者意愿的直接表达,或代表传媒单位,或是代表传者个人,他的所文所言,都是一种有形意见的表达:反对什么、批评什么,赞成什么、表扬什么,都是主观反映于客观的一种直接的真实的思想表白。它比消息报道更深刻,更理性,因而也更能打动人说服人。

新闻评论必须依赖于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问题或现象,它有别于小说家的创作和理论家的演绎。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问题和现象是第一性的,新闻评论是第二性的,后者是对前者的一种思想反映。新闻评论的写作不能同于文学艺术的创作,它不能杜撰事实,也不能夸大或缩小事实,丁是丁,卯是卯,在新闻评论依赖的事实上来不得半点虚假。同时,它也不是理论家纯粹的逻辑演绎和推理,仅仅研究和传播一种理论。新闻评论需要有理论作支撑,但是,它必须反映事实反映时代,以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为依托,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针对性。这是新闻评论有别于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根本所在。

学术界对于新闻评论的理解,因受着时代的影响,因受着自身工作媒体的限制,因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产生差异是很自然的事。所谓新闻评论的特性,实际上就是要找出它与其他新闻形式的本质属性上的区别或需要特别强调的地方。这种特性要从新闻评论一般的广泛的表现形式来讲,而不能只讲刊登在党委机关报上的社论或评论员文章的特性;这种特性要从新闻评论论题的广泛性来讲,而不能只举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评论员文章。已经出版的许多新闻评论的著作,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它们更应该取名为“党报社论、评论学”,因为,它们主要是针对党报的评论而论述的,对于其他媒体,特别是大众评论谈及较少。而本文要强调的却是十分广泛的新闻评论,它既包括党报的社论也包括其他媒体的评论,既包括代表媒体的评论,也包括大众参与的个体评论。于是,新闻评论的特性也由此产生。

在这些特性中,我以为有两点是不能作为新闻评论的一般特性的,一是政治性,一是指导性。

关于政治性。把政治性作为新闻评论的特性,是一种时代的产物,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时代的产物。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然提新闻评论的政治性,我以为是不妥当的。现在的评论不仅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且,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步入世界大家庭的行列,民众的议题涉及越来越广泛,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有更多的文化、教育、学习、生活等议题需要评论。在这些评论文章里是很少或完全没有政治性的。

关于指导性。首先在这里“指导”是一个动词,不能用来定义特性。但是新闻评论确实具有指导舆论的作用。对于一般出现的新闻评论,我更倾向于称之为指导舆论的有益性。

当然,对于党报和主流媒体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来说,还是要强调政治性和指导性的,这也是不容不得置疑的。这是另外一个范畴的问题。

广播新闻评论范文 第27篇

在当前社会对新闻评论的需求达到一个空前高度的大背景下,如何从理论上来指导新闻评论的写作,如何正确研究新闻评论,该书具有为新闻评论从学理上正名、从学科体系上为之建构完善研究框架之功用。该书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新的突破:

二是具有相当的理论高度且研究视角独到。“新闻无学”这一说法多少反映了新闻研究上的学理不足,很多研究基本是对实践技能的总结与规律的归纳。该书则破除了这一传统新闻学研究的囿限,将新闻评论的研究上升到学术理论的高度,从而又对评论实践能够予以指导。该书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来对新闻评论进行学理层面的梳理和提升。在多学科的坚实理论基础上,相关的研究也就避免了流于表面的肤浅的总结概述,而是依据以上的学科方向进行了深入的学理分析,其结论具有一定的学理高度。

广播新闻评论范文 第28篇

关键词:新闻评论;社会责任;要素

新闻评论不是新闻,不是事实报道,而是事实评价,是基于新闻事实或有新闻意义的事实而发表的意见。相比于新闻报道,由于新闻评论对社会制度情境的依赖更强,因而,新闻评论带有鲜明的价值属性,对社会所要承担的责任也更为突出。

一、新闻评论社会责任的提出

无论是以事实描述为特征的新闻报道还是以价值规范为特征的新闻评论,都属于大众媒介的传播内容,因而都处于一定的传播及媒介制度中,进而处于规定传播及媒介制度的整体社会制度之下。所谓制度,就是系统。社会制度就是社会系统。从社会学意义上的系统论角度而论,处于社会系统内人化的各个要素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同其他人化的要素相互制约,并统一受制于整个社会系统,服从并服务于该社会系统。就传播媒介及其传播内容而言,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脱离了自在状态而进入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的整个社会系统之内,从而受制于整个社会系统。大众传播媒介因其大众性而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它理当更多地体现为公共的意志(“公意”)和公共的利益(“公益”)。正是从这个意义说,作为大众媒介传播活动的新闻评论不仅是个人和媒体机构的一种权利或自由,更是一种义务和责任。

迄今为止,新闻(包括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即新闻责任问题一直是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新闻界及其整个社会的公共议题,西方的新闻业始终处在追逐商业利润、享受新闻自由与接受新闻审查、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冲突之中。

中国自近代引入新闻学以来,对新闻的认识和理解就包含了对新闻责任的关切。在论述报纸社会功能和意义时,无论是梁启超的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严复的文章《国闻报缘起》,还是徐宝璜的著作《新闻学》,都涉及报业即新闻业的社会责任、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使命和道德。[4]尤为突出的是,鉴于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和革命的时代主题,联系国事是报纸的第一要务,报纸所担当的更多的是政治宣传家的重任和义务,报纸的政治实用价值备受重视。由此,基本上可以说,报纸不是以新闻而是以新闻评论为本位(只是到了后来,报纸才向新闻本位回归),而报纸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则更多地是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新闻界的这种评论本位主义盛行至改革开放前,并存留至今。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于西方,中国人所谓的新闻责任首要地不是新闻报道即新闻本身的社会责任,而更多地是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其中的政治责任。

一般而论,从人类新闻实践来看,无论从历史还是从逻辑上说,新闻报道要早于新闻评论,因此,对新闻评论社会责任的关注要晚于对新闻报道社会责任的关注。作为广义的新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项主观性更强的新闻实践活动,相比于新闻报道,新闻评论因其与新闻本身的差异而使其社会责任问题更难以被评判,更难形成公认的标准。但是,基于新闻评论更强的社会性及对公众的社会影响力并不亚于新闻报道,对新闻评论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媒介批评同样成为一种媒介实践的必然。因此,迫切需要对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加以主题化研究。

二、新闻评论社会责任的要素

基于新闻与社会的多重关系,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这三重社会责任成为对新闻评论媒介批评的主要标准和依据。

(一)政治责任

新闻是观念的产物。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新闻实践活动是一种界定和调整权力关系的权力话语活动。如果说,新闻报道是“用事实说话”,是把报道者的倾向寓于对事实的客观报道之中,因而表达的是“无形的意见”,那么,新闻评论则是“有形的意见”,是基于事实的立场和观点的价值偏向性表达,它总是受一定的权力即政治意识形态框架支配。而作为意识形态机构的新闻媒体把关后的新闻评论,更是一种制度性(而非个人性)行为,因而其政治性、意识形态性或“党性”完全是一种必然的品性。在意识形态的框架效果即筛选、过滤机制作用下,新闻评论具有鲜明的价值特征和价值观差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评论是一套言说定义(或规范)现实世界的权力话语,新闻评论活动是政治性的活动,从事新闻评论就是从事政治。_曾指出“绝对放弃政治是不可能的;主张放弃政治的一切报纸也在从事政治。问题只在于怎么样从事政治和从事什么样的政治。”[5]从事政治活动的新闻评论当然要承担一定的政治责任,这是一项必然的逻辑。在自由主义的社会语境下,新闻评论要承担充当“社会公器”和被喻为的“看门狗”(watchdog)的角色,为社会(公益)服务,肩负起对政府、非政府组织及公司企业进行新闻舆论监督的政治责任,要求成就为“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在社会主义的社会语境下,新闻评论要承担充当执政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及舆论支持、舆论引导(导向)和舆论调控工具的政治责任。新闻评论履行舆论监督和政策宣传等政治功能,就是在承担政治责任。这种对政治责任的承担集中表现为合政策性,即要为一定的政策所约束,服从和服务于政党和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

(二)法律责任

从法律学的角度看,新闻评论是一种关涉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人的权利与义务、自由与责任等社会关系的新闻实践活动。基于新闻评论的权利和自由是有底线和疆界的,新闻评论的法律责任更多地表现在不作为上,力求避免评论权利的滥用和误用。新闻评论因此主要成为被社会规范的对象(而非社会规范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评论的法律责任基本上是消极性的、否定性的责任。事实上,新闻评论承担法律责任主要表现为合法性,即要合乎法律精神的要求,要受一定的法律规范的约束(应该承认,并不是所有的法律都是合法之法或“良法”。从原则上说,对不良之法或“恶法”,作为社会舆论工具的新闻评论不但不能在精神上受其束缚,而且在行动上要通过新闻批评的方式提出各种建议和意见,使之尽早得到修正)。[6]换而言之,新闻评论要在法律允许的界限内进行,具体是指新闻评论主体选择评论的新闻事实和人物及得出的相关结论必须是法律(主要是新闻传播法)允许传播的内容,不会对他人或某个群体、对执政党和政府及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不得侵犯他人的个人权利,不得损害法人的利益,不得危害国家安全,不得败坏社会的公序良俗,不得造成干扰独立司法审判的“新闻审判”现象。

(三)伦理责任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新闻评论是一种辨别善恶并影响社会价值取向的软权力话语行为。“言论是一种试图影响人、改变人―改变人的价值观、行为和信仰―的文本,因此,它不能不受到伦理的审视。”“就像论说可以用来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决定并改变他们的生活一样,‘论说’也可以破坏和伤害人们。作为民主社会的公民和‘私民’,我们必须以监督和批判的眼光审视我们所制造和接受的论说。”[3]作为一种广为传播的社会言论(“论说”),新闻评论的伦理品性是显而易见的。新闻评论的伦理目标应当是使传播对象或者说受众“耳聪目明”,更具思考力、鉴别力、批判力和创造力,总之,更自主、自由,更有个性,而不是相反―更易于被人所操控、役使和同(质)化。换而言之,新闻评论者即“论(说)者的伦理”旨在“强化个人和社群”(strengthening the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使之更有力量。而要实现上述伦理目标,就必须要求新闻评论者像古希腊圣人苏格拉底那样,做知识和真理的“助产士”,通过“辩证法”与人“理论”,目的不在驳倒对方,而在于共同达到真理,达成共识。事实上,今天的新闻评论者更应平等对待传播对象,平等交流,做到理性劝服。如果说新闻评论的法律责任主要是一种消极性作为的责任,那么,新闻评论的伦理责任更多地表现出积极性作为的责任一面,它要积极作为,执行一定的社会基本职能。譬如,新闻评论要尽可能多地提供全社会的各种声音,搭建“开放的话语空间”和“意见的自由市场”,尤其是确保话语权和发言机会的均衡分配,让弱势、边缘群体发出自己的声音。还有,新闻评论要尽可能地彰显人性中的光辉,显示人道主义和推崇人文关怀,弘扬和释放道德力量的正能量,以凝聚社会共识和舒缓社会情绪。当然,从根本上说,新闻评论的伦理责任要求新闻评论合道德性(“合德性”),即要求新闻评论遵守德性社会的道德约束,其评论主体所选择评论的、作为公开传播对象的新闻事实或人物及得出的结论都应该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和规范,为之所接纳。概括起来说,新闻评论的道德责任包括:在内容上,要“公正”(fairness,而非不偏不倚,impartial),不要碰触和突破民主、法治和社会基本价值观的底线;在形式上,要公开,不得隐匿或模糊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得使用不利于读者全面、深刻地理解、把握事实,独立、合理地进行判断、推论的论证方法或修辞手段。应该指出的是,基于伦理界限和规范不像法律界限和规范那么硬性和明确,新闻评论的道德责任比其法律责任要宽泛也要宽松一些,承担新闻评论的道德责任也就要求更自觉、自主一些。

三、结论

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内生的,是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形态的内在属性所规定和赋予的。一般而论,新闻评论的三重社会责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与伦理责任―是统一的,但不可否认,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新闻评论的政治价值标准、法律价值标准与伦理价值标准即合政策性、合法性与合道德性并不完全一致。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的言论―“每个社会都有维持和平和秩序的权利,因此就有权禁止宣传报道带有危险倾向的意见……执政者在限制他所认为的危险意见时,他在道德上或神学上可能有错误,但是他在政治上则是正确的。”[4]―恰好从对立面上反映了这种多重价值标准的非统一性。因此,承担新闻评论的三重社会责任就成为一种讲求周全、兼顾的平衡艺术。此外,承担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还要求注意一种情形。上述政治、法律和伦理三重标准有可能与新闻价值标准都不一致。譬如,有些事实具有新闻价值,以新闻价值标准来衡量是值得评论和传播的,但从政治、法律或伦理的角度看,又都不适合评论和传播。因此,在承担新闻评论的社会责任时,还有一个平衡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与传播责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新闻自由委员会编.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展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马少华.新闻评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4]董岩.新闻责任论[M].北京:_出版社,2010.

[5]马克思,_.马克思_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