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伞文学网

新闻策划格式及范文(优选3篇)

小伞
导读 【摘要】“报纸杂志化”时代的悄然来临,有力地推动了都市报新闻模式的变革创新。本文以《合肥晚报》在转型改版中推出的一些相关做法为例,浅议如何将杂志化操作嫁接到都市报的新闻策划之中。本世纪初前后,随着媒介竞争的日益加剧和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报纸被卷入到了扩版的大潮中,都市报也随之进入到所谓的“

新闻策划格式及范文 第1篇

【摘要】“报纸杂志化”时代的悄然来临,有力地推动了都市报新闻模式的变革创新。本文以《合肥晚报》在转型改版中推出的一些相关做法为例,浅议如何将杂志化操作嫁接到都市报的新闻策划之中。

【关键词】《合肥晚报》 新闻策划 都市报 杂志化

本世纪初前后,随着媒介竞争的日益加剧和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报纸被卷入到了扩版的大潮中,都市报也随之进入到所谓的“厚报时代”。与“厚报时代”这种形式上的大变革遥相呼应的,则是报纸内容的“大变脸”。“纸质媒体15年来的重要变化之一,是报纸操作手法的杂志化,杂志操作理念的新闻化。”①“报纸杂志化”时代的悄然来临,有力地推动了都市报新闻模式的变革创新。

所谓“报纸杂志化”,就是报纸借用杂志的理念和操作手段,以栏目化、专题化、系列化和专刊化等多种方式,来传播和处理信息,以期满足读者更高层次和更为全面的阅读需求。笔者认为,作为新闻纸,传播新闻是报纸的天职,报纸杂志化仅仅只是借用了杂志的某些理念和操作手法,如果能在坚持报纸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巧为借鉴,特别是能在新闻策划上灵活运用,将有可能在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整合的基础上,推出“厚报时代”的优秀深度新闻,从而达到放大传播效果的作用,并能在应对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赢得先机。

下面,笔者以合肥晚报在转型改版中推出的一些相关做法为例,浅议如何将杂志化操作嫁接到都市报的新闻策划之中。

一、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需要拥有足够的版面,而合肥晚报的转型改版则在本地新闻版面上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支撑,这种支撑是杂志化操作的前提和基础。

合肥晚报创办于1957年4月(现隶属于合肥报业传媒集团),曾经一直是合肥市委的机关报,随着近年来报纸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兼具党报和晚报双重功能的合肥晚报开始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20xx年11月,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创办了合肥日报,合肥日报从合肥晚报手里接过合肥市委机关报的接力棒,合肥晚报也由此转型成为了都市报。

作为机关报时的合肥晚报,宣传合肥市委的大政方针是其承担的主要任务,虽然也设置了一些本地新闻版面,但版面数量较少,通常情况下仅有四开8版,新闻版面容量本已严重不足,更谈不上进行规模较大的新闻策划。改版转型后,面临着与同城新安晚报、安徽商报、安徽市场报(现已更名为市场星报)和江淮晨报4份早报的激烈竞争,唯一仍坚持下午出报的合肥晚报,进行改版扩版已是必然的选择。经过20xx年11月和20xx年7月两次大规模的调整,目前合肥晚报的日均常规版面数已扩至四叠(a、a1、b、c)四开64版以上,其中本地新闻版面数稳定在两叠(a、a1)32版左右。这样的版面数量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某些杂志的页数,表明合肥晚报已在事实上步入了“厚报时代”。

伴随着本地新闻版面的成倍增加,该如何定位每个版面的属性,又该如何对两叠版面的性质进行有效区隔,这既关系到能否方便读者在“厚报时代”进行阅读,也关系到能否迅速提升办报质量。经过反复研讨,合肥晚报决定在a叠16版主打“昨夜今晨”的时政、社会以及财经等各领域的“当日新闻”,报道范围主要以当日本地新闻为主,辅以国际、国内发生的各类当日重大、突发新闻,为读者提供最新鲜、最及时的新闻资讯;考虑到在当前的报业市场中,“深度报道既是传媒竞争的利器,也是职业记者的至高追求。”②因此,合肥晚报决定在a1叠16版,以主题多样、形式各异的新闻策划和各类新闻专题等深度报道作为重点,并大胆采用杂志化操作手段来增加深度新闻的纵深度和厚重感。

二、合肥晚报的新闻实践表明,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应紧紧围绕“新闻”做文章,“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而杂志化操作仅仅体现在如何运用杂志的操作手法,来辅助解读新闻事件或对新闻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深加工。

众所周知,新闻策划的优势在于专题化和规模化,其对分散的资讯进行综合、、归纳和提炼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加大对新闻事件的聚焦力度,从而方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掌握信息。而新闻策划存在的弊端则在于,有可能因为过于追求深度加工和精细包装,从而使得新闻的时效性不足,甚至出现“注水策划”。因此,就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来说,确定新闻策划的选题至为关键和重要。假如“‘杂志化’的表现完全是对新闻的忽视甚至放弃,这是错误的,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报纸放弃了新闻,意味着对自身的否定。”③因此,不顾新闻所固有的时效性优势,一味强调并依赖于杂志化操作所带来的种种技术手段,则最终有可能导致批量化和规模化的新闻信息变得苍白无力。

合肥晚报在确定新闻策划的选题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该选题是否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尽管那些受到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等也都是重要的选项,但时效性的强弱却依然是被优先考量的因素;其次,才会考虑对那些虽有较强的服务性或可读性,但时效性却并非太强的选题展开策划。

合肥晚报新闻策划的时效性主要体现在一个“快”字上,无论是涉及到何种新闻体裁的策划,都强调“提速”的重要性。因为“新闻的新鲜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相对于客观事物来说,新闻所传播的对象应是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最新状态所呈现的信息;第二,相对于新闻传播的受传者来说,它应是受传者欲知、应知而未知的新信息。”④

比如,20xx年12月13日,历时长达两个月之久的合肥市县处级干部公推竞职工作圆满结束,这一合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的创新之举,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合肥晚报当天推出多版面《透视“合肥模式”下的干部大建设》专题报道,采访了合肥市委组织部新闻发言人、参与竞职答辩的评委以及多名竞职者和市民,并配发了评论。由于这组策划在公推竞职收官当日推出,因此非常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社会反响热烈。对一些在本地颇受关注、引起市民热议的社会新闻,合肥晚报也抢在第一时间精心组织新闻策划,这些策划提供了与该新闻事件有关的更详尽内容和更深入的报道,既使得读者能在最短时间里弄清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也引发了人们需求与审美需求的高度统一。

新闻策划格式及范文 第2篇

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媒体的产品作为一种商品,正以其多样化、多元化吸引着大众的眼光。无论是电视媒体、广播媒体还是平面媒体,在这种竞争的大环境下,都在想尽办法使自己突出,使自己的新闻更受受众青睐。于是,新闻策划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使媒体发展有了很大的跨越,新闻效应和经济效应都得到了进步。正因为如此,在新闻策划发展的同时,它的负面作用-新闻炒作也不可避免。炒作新闻抛弃了新闻的第一性-真实,就是靠主观想象,制造吸引人的假新闻。这种做法,初期可能收到了制造者想要的效果,但是长久下去,将会失去受众的信赖,失去新闻的公信力。

一新闻可以策划但不能制造

新闻策划,是新闻媒体为加强报道效果,而采用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做法能够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发挥团体力量,可以围绕新闻主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全方位报道,提升报道的整体水准。然而,为了吸引受众注意力,有的新闻媒体却在新闻策划的路上误入歧途一新闻策划成了策划新闻。

策划新闻,根本原因不外乎是利益的驱动。

所谓策划新闻,其本质在于制造事件、制造新闻,完全抛开新闻的真实性,一味追求自身的利益,并且这种策划新闻的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新闻传媒只能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策划,即讨论从哪些角度报道、如何架构与写作,或者对预计发生的事实组织前期报道。传媒不能推动或参与事实的进程,更不能制造事实,这应该是新闻从业者起码的素质。

二新闻策划的负面就是新闻炒作

对于新闻策划这一概念,业内普遍认可的解释是,“新闻策划是新闻传播的主体,遵循事物发展和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科学地和研究,着眼现实,发掘已知,预测未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信息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而对于炒作,20xx年版的《现代词典》将炒作一词收入于附录的新词新意之中,其释义为,“为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而通过媒体做反复的宣传”,其例句是:“经过一番新闻媒体炒作,这位歌星名气大振”。通俗而言,如果把炒作比做是炒菜炒饭的话,那么应该是反复炒动,添油加醋,或者是任意配置材料,以其达到某种轰动效应。正如喻国明教授所说,判断一个新闻是否炒作,要看事件本身的社会价值是高还是低,比如有关中国加入wto问题的报道,会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媒体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报道它、解释它、判断它,这是一件大事,媒体理当强调它,这不是炒作;而如果事件非常小,就像一些有关明星私生活的报道,社会价值很低,却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往往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分散了老百姓对社会中重要问题的关注,这就是炒作。

新闻策划格式及范文 第3篇

【摘要】本文笔者认为,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新闻策划应该从四个方面为新闻采访活动提供服务:一是新闻策划方案要根据实际情况而随时调整和变化。二是新闻策划方案不宜过细,要有利于引导采访者拓宽思路。三是采访者要创造性地贯彻策划意图并将其有机融于采访的全过程。四是采访者既要贯彻策划意图又要创造性地进行采访和写作。

【关键词】新闻策划 新闻采访 新闻媒体

随着新闻媒体的多样化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化,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能否处理好它与现场采访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新闻采访的成败。笔者认为,如果缺少新闻策划,新闻采访必然缺乏连续性,而且不能形成独特的报道风格和特色。相反,如果新闻策划方案过多或过细,也会适得其反,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那么,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新闻策划如何才能更好地为采访活动提供服务呢?

一、新闻策划方案要根据实际情况而随时调整和变化

二、新闻策划方案不宜过细,要有利于引导采访者拓宽思路

新闻策划决定着采访的方向和原则,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又不能过多过细,否则就会适得其反,紧紧捆住采访者的思路和手脚,势必会影响了采访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只是机械地完成“规定动作”,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采访现场的新线索、新问题,更不会主动去挖掘采访过程中的亮点和聚焦点,而这些往往是新闻报道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为什么有的时候下大力气策划出来的重点报道、突出报道和连续性报道,而结果却事与愿违,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策划方案“越俎代庖”,牢牢束缚住了采访者的手脚。所以说,新闻策划的重点在于确定采访意图、采访思路、采访重点,帮助采访者明确自己的主要任务,但是应注意,策划者要提供多种采访思路和方案,考虑到与采访主题相关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促使采访者的开阔思路,积极思考,充分调动一线采访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写出新闻精品。 三、采访者要创造性地贯彻策划意图并将其有机融于采访的全过程

去年,根据领导的安排,笔者去采访社区群众文化的建设情况,按照采访计划到文化、民政、教育社区等部门了解情况后,发现都是常规性的事务性工作,没有什么新闻价值,如果坚持按照策划的提纲去写,写出来的东西读者肯定不喜欢。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说市区两级宣传、门计划把周边市县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群众性文化活动统盘筹划,准备在我区某一著名旅游景点建一个文化长廊,以带动和促进旅游、文化乃至经济的发展。经过一番调查和思考,笔者从中看到了传统文化、先进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相结合的最佳契机和价值所在,于是结合原先策划意图,从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来认识建设文化长廊的深远意义。稿子见报后,引起较好的反响,并受到领导的高度评价。所以说,当发现实际情况与策划初衷存在较大的距离时,采访者一定要及时调整采访和写作思路,不妨大胆地创新思维方式,灵活而科学地处理策划意图与实际采访的距离,创造性地进行采访,才能化不利为有利、转危为机,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来。

四、采访者既要贯彻策划意图又要创造性地进行采访和写作

值得一提的是,新闻策划与新闻采访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互为补充、互相作用,忽视或者过于夸大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利于报道质量的提高。目前,一些媒体出现了过分夸大策划作用的倾向,甚至策划出选题后,采访者足不出户,坐在办公室里找找材料、打打电话就行了。我认为,这样做,只会与新闻的“三贴近”原则背道而驰,只会给新闻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带来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