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伞文学网

风险评估小结范文(精选29篇)

小伞
导读 [1]彭鹏.浅析项目融资中风险评估的方法[J].经营管理者,2012(18).[1]彭鹏.浅析项目融资中风险评估的方法[J].经营管理者,2012(18).[3]陈一达.市政工程管理中的分包风险及评估对策[J].建筑技术开发,2016,43(12):96-97.

风险评估小结范文 第1篇

一、扎实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省委、省政府召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会议后,我市迅速贯彻落实,6月9日,我市召开专题会议,传达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会议精神,并对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商量研究我市稳评工作意见。为切实加强稳评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市成立了全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设在市委办,负责本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查工作。市委办、市府办专门批转下发了《苏州市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实施意见》。各区(市)、工业园区也分别召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会议,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对开展稳评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为实质性启动我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针对我市当前实际,各区(市)、工业园区分别确定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试点项目。截至目前,我市共确定64个稳评工作试点项目,其中,张家港市6个,太仓市6个,昆山市13个,吴中区15个,金闾区6个,相城区6个,沧浪区6个,工业园区6个。按照“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要求,明确重大决策、重大事项的提出建议单位、重大项目的报建实施单位,重大事项的提出实施单位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负责牵头组织和具体实施对重大决策、项目或事项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市政府决定的重大决策、项目、事项,由市政府直接组织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涉及的所在区(市)参与配合评估工作。各区(市)、各有关职能部门也成立了以政府和部门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专门班子,并明确专人负责,切实保障我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市根据《江苏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试行)》要求,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成效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考核范围,明确对因没有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而存在重大涉稳隐患或引发重大的,将根据情况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警示或“一票否决”;同时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文明创建考评体系和机关作风考评建设体系,按照分类考核、逐项记分的办法,对各单位的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进行全面考评。切实加大责任查究力度,对应当纳入评估范围而不实施评估,或在评估工作中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造成重大失误,引发较大规模群体性上访及等重大不稳定问题的,按相关规定,对负有责任的区(市)及有关部门的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实行问责制。目前我市已完成了个重点项目的稳定风险评估及其报告,其余个项目的评估工作已经基本结束,报告正在整理之中。

二、社会矛盾和突出问题排查化解工作情况

当前,我市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转型的历史阶段,也是社会利益调整、矛盾纠纷多发的特殊阶段。市委、市政府领导认识到,如果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社会稳定工作,很可能会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建设进程。因此,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领导干部会议,传达省领导干部会议精神,引导各(区)市、各部门领导特别是一把手领导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切实落实第一责任。在高度统一思想认识的前提下,我们紧紧围绕“排查-化解-防范”三个“环节”,狠抓矛盾纠纷“始发关口、调解入口和化解出口”三个“关口”,以三个“进一步”不断加大了对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化解力度,有效维护了全市社会稳定。目前,我市出现了矛盾纠纷总量下降、异常数量下降、调处化解率提升“两降一升”的良好态势,今年以来未出现进京到沪上访、进京非正常上访事件,未出现重大和重大有影响的不稳定事件,社会矛盾纠纷基本在可控范围之内。

二是进一步强化矛盾纠纷的防范和排查工作。我市高度重视矛盾纠纷的源头防范工作,积极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市总工会等部门还制定了《劳动关系风险预防和应急处置突发事件预案》,建立了公共劳动关系双向互通预警预报机制,积极防范劳资矛盾。这些措施,有效减少了矛盾纠纷发生的数量。在加强防范的同时,狠抓排查不放松,坚持开展市每月排查制度,认真分析矛盾成因、落实调处责任、力争从早在小化解矛盾。市委政法委组织局、司法局等单位对各(区)市存在的矛盾纠纷及调处化解情况进行了督查,对农民拆迁小区综治维稳组织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分析出了征地拆迁及安置补偿、涉土问题、劳资纠纷、环境污染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多个矛盾纠纷高发领域和热点问题,全面了解掌握了全市综治及矛盾化解等维稳组织建设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拟定了针对性的措施,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向市委、市政府做了报告。

三是进一步加大对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力度。对已经发生的矛盾纠纷,切实按照“四个到位”的要求,加强调处化解,即:诉求合理的要解决到位;诉求无理的要思想疏导到位;行为违法的要依法处置到位;生活困难的要帮扶救助到位。对突出问题和疑难复杂问题,组织开展了集中排查解决热点难点问题、集中清理涉法涉诉积案等活动,按照“一人一案”、“一案一策”的要求,确定责任部门和包案领导,落实包掌握情况、包解决问题、包教育转化、包稳控管理、包依法处置的“五包责任制”,进行专项化解,取得了初步成效。

风险评估小结范文 第2篇

[关键词]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21. 082

[中图分类号] T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21- 0155- 03

1 引 言

风险是以一定的发生概率的潜在危机形式存在的可能性,而不是已经存在的客观结果或既定事实。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小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损失结果减少到最小的管理方法。随着信息化向纵深发展,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被广泛应用,但信息安全方面的威胁也大大增加,具体到市县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存在各类风险,这些风险有着自身的特点,对系统的影响也随着不同阶段而不同。其中信息安全风险是指系统本身的脆弱性在来自环境的威胁下而产生的风险,这些风险会对信息系统核心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造成破坏。对测绘行业信息安全风险的评估是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是对风险计划和风险控制过程的有力支撑,而如何识别和度量风险成为一个难题,目前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没有一个行业性安全评估类或者安全管理类规范标准,通用安全评估规范在很多方面对于测绘地理信息系统复杂性和行业特点缺乏适用性,往往较难落地,为此提出市县级国土资源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研究。

2 国内外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现状

3 市县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研究方法和手段

市县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研究方法

市县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规范研究通过综合分析评估后的资产信息、威胁信息、脆弱性信息,最终生成风险信息。资产的评估主要从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三方面的安全属性进行影响分析,从资产的相对价值中体现了威胁的严重程度;威胁评估是对资产所受威胁发生可能性的评估;脆弱性的评估是对资产脆弱程度的评估;具体如下:

(1)资产评估。资产评估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市、县、乡三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风险评估范围内的资产进行识别,确定所有的评估对象,然后根据评估的资产在业务和应用流程中的作用对资产进行分析,识别出其关键资产并进行重要程度赋值。根据资产评估报告的结果,可以清晰的分析出市、县、乡三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各主要业务的重要性,以及各业务中各种类别的物理资产、软件资产和数据资产的重要程度,从而得出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同时,可以明确各业务系统的关键资产,确定安全评估和保护的重点对象。

在此基础上,建立针对市、县、乡三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的资产配置库,对资产的名称、类型、属性以及相互关系、安全级别、责任主体等信息进行描述。

(2)威胁评估。威胁是指可能对资产或组织造成损害事故的潜在原因。威胁识别的任务主要是识别可能的威胁主体(威胁源)、威胁途径和威胁方式,威胁主体是指可能会对信息资产造成威胁的主体对象,威胁方式是指威胁主体利用脆弱性的威胁形式,威胁主体会采用威胁方法利用资产存在的脆弱性对资产进行破坏。

风险评估小结范文 第3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风险;管理;定量风险评估

电力企业工程投资巨大,工程项目在实施期间会面临着多个方面的风险,若不及时加以控制将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为了满足新时期电力项目持续进行的需要,企业必须要采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定量风险的核心是分析企业的定性风险,再排出优先顺序的风险实施量化分析。根据理论标准,定量风险分析适用于已经制定好的风险应对计划。这不仅能够验证风险控制效果是否符合预期要求,而且能够从风险过程里反映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同时,多次实施定量风险分析可提醒管理者是否调整风险管理方法,也是电力企业风险监测、转移、控制的重要依据。

一、企业定量风险分析的方法

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局势下,国家对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调整要求,市场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是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内容。电力行业是我国现代化产业结构的重点构成,加强电力企业的风险控制及管理有助于维持行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定量分析法运用于电力项目风险评估,结合精准计算获得的数据进行模拟验证,可引导企业正确认识工程项目的风险状况。目前,电力企业定量风险分析常用的方法有:

(一)概率分布

概率分布法是对电力企业可能发生风险的一种概率预测,以此判断电力工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因不同事件之间存在互斥性,所有事件的概率之和为1。概率分布法需结合相关的辅助方法,如:利用数学函数图像对一年四季温度变化情况分析,按照温度大小规律分析雨水过多、温差过大等因素对电力线路的影响概率,判断电力系统潜在的风险隐患。

(二)外推法

外推法有前推、后推、旁推等形式,均适用于电力企业的定量风险评估活动。前推法是电力企业常用的风向评估方法,其结合风险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有效的数据集合判别未来风险发生的趋势。外推法可分为简单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加权移动平均法、季节变动分析法等,电力企业风险分析时可依据掌握的资料灵活选择不同的方法参与评估。如:结合移动平均法估算某一年地区用电需求量的变化,根据用电需求量的多少指导企业年产量的控制。

(三)灵敏度分析

灵敏度分析法本质上是对风险产生影响的一种评估,详细地分析出不同风险对电力企业造成的影响力大小。如:就项目成本来说,电力企业采用灵敏度分析法,可对材料价格、市场供应等风险造成的成本影响具体判断,让企业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抵抗措施。一般情况下,电力企业经过灵敏度分析均可制定有效的风险应急处理方案。

(四)模拟法

风险评估小结范文 第4篇

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控制程序

为建立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明确包括风险应对措施风险规避、风险降低和风险接受在内的操作要求,建立全面的风险和机遇管理措施和内部控制的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并为在质量环境管理体系中纳入和应用这些措施及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提供操作指导。

本程序适用于在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活动中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方法及要求的控制提供操作依据。

总经理室:负责风险管理所需资源的提供,包括人员资格、必要的培训、信息获取等,负责公司的SWOT分析并确定公司的战略方向。

品管部:负责建立风险和机遇应对控制程序,并进行维护。负责按本文件所要求的周期组织实施风险和机遇的评审,落实跟进风险和机遇评估中所采取措施的完成情况并跟进落实措施的有效性,并编写《风险和机遇评估分析报告》,负责本部门的风险评估及应对风险的策划和应对风险措施的执行和监督。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风险和机遇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并落实执行。

营销部:负责收集产品售后的风险信息及本部门的风险识别,负责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并落实执行。

供应链管理部:负责识别来自供方的要求或期望,并识别其中的风险或机遇,负责制定相应的措施以规避或者降低风险并落实执行。

风险:在一定环境下和一定限期内客观存在的、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

机遇:对企业有正面影响的条件和事件,包括某些突发事件等。

风险评估: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但还没有结束),该事件给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

风险规避:风险规避是风险应对的一种方法,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风险可能给我们造成的损失。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这主要是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事后补救两个方面。

风险降低:通过采取措施以达到降低风险的效果。一般情况下,若采取的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所遭受的风险,应将采取措施的记录进行保留或者写入文件进行归档,以便后期重复发生时作为改善的依据。

风险接受:是指企业承担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接受一般适用于那些造成损失较小、重复性较高的风险、最适合于自留的风险事件。

内部风险:企业内部形成的风险,例如战略决策风险、环境因素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经营风险、应急事件等。

外部风险:由外部影响因素导致的风险,例如政策风险、市场需求风险和业务风险、相关方风险等。

风险严重度:风险发生后其所产生的影响的严重程度。

风险发生频度:风险出现的频率或者概率。

风险系数:风险系数用于评定是否对已识别的风险采取措施,风险系数=风险严重度x风险发生频度。

SWOT:S

(strengths)是优势、W

(weaknesses)是劣势,O

(opportunities)是机会、T

(threats)是威胁。

相关部门

使用表单

跟踪验证至结案

YES

内外部信息收集

记录保存

方案修订

部门风险和机遇识别

风险和机遇管控

风险和机遇评估

部门风险和机遇识

部门现状评估

风险和机遇识别管控

董事会议召集

方案(经营规划)建立

合作洽谈需求收集

趋势判定

确定投资计划

方案评估

总经理室

总经理室

总经理室

总经理室

总经理室

董事会/总经理室

董事会/总经理室

总经理室/各部门/评估小组

各部门/评估小组

各部门/评估小组

各部门/评估小组

各部门/评估小组

品管部

风险和机遇评估表

风险和机遇评估表/FMEA

风险和机遇评估表

风险和机遇评估表

风险和机遇管理策划

总经理室根据国际、国内、地区和本地的各种法律法规、技术、竞争对手、市场变动和价格、文化、社会和经济因素,企业的价值观、文化、知识和以往绩效、客户技术信息反馈等,确定本公

司企业目标和战略方向,识别出本公司投资计划要求,同时分析识别风险、消除风险、降低或减缓风险,充分利用可能的发展机遇,保证实现企业效益和管理体系预期结果,形成初步方案含经营规划等,同时上升至董事会讨论.

经公司董事会议讨论研究,最终确定公司战略目标方向及方案,明确与公司目标和战略方向相关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包括需要考虑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或条件。

总经理室根据董事会会议决议结果,识别形成《风险和机遇评估表》,依照分析结果为重大风险或机遇的,需实施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并形成《风险和机遇评估表》。

各部门依总经理室决议后确定的公司战略方向目标以及识别出的风险和机遇,同时结合本部门在生产和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和机遇,建立识别和应对的方法,确认本部门存在的风险,并将评估的结果记录在《风险和机遇评估表》。

在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应对过程中,责任部门应对可能存在风险的车间、生产过程和人员存在的风险进行逐一的筛选识别,风险识别过程中应识别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的风险:

总经理对公司环境与背景、投资计划方案等阶段进行分析,明确公司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经营、环保政策环境,确定公司的正面环境与负面环境,并形成SWOT分析报告。

.在SWOT分析报告中,

SO方面,属于公司的机遇,利用公司的优势与机会,由总经理确定公司的“战略方向”。

b.在SWOT分析报告中,

WT方面,属于公司的风险,针对公司的劣势与威胁,识别出主要风险并采取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相关方要求或期望中存在的风险或机遇。

营销部识别来自顾客的要求或期望,识别出的顾客要求如果目前公司不能满足,则构成公司的风险,需要采取应对风险或机遇的措施。

供应链管理部识别来自供方的要求或期望,并识别其中的风险或机遇,如果评估风险属于高风险或机遇,需要有应对风险或机遇的措施

厂务部识别来自法规监管方的要求或期望,并识别其中的风险或机遇,如果评估风险属于高风险或机遇,需要有应对风险或机遇的措施。

d.研发部识别来自产品方面法律法规的要求,并识别其中的风险或机遇,如果评估风险属于高风险或机遇,需要有应对风险或机遇的措施。

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a.对产品适用的法律法规、客户要求的变更造成的风险;

b.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c.设备、工装夹具、刀具对产品质量造成的风险;

d.产品售后的风险;

e.产品设计开发阶段的设计失效风险①;

f.过程失效的风险①;

g.重大环境因素未识别的风险;

h.关键设备故障的风险;

i.应急预案不完善的风险;

j.人力资源短缺的风险;

k.操作工无法准确理解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过程的风险和机遇管理;

l.订单突然增加的风险;

m.客户投诉增加的风险等。

注①:设计失效和过程失效可参考失效模式分析中DFMEA设计失效模式分析和PFMEA过程失效模式分析的方法对设计和生产过程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若选用其结果应按要求得到控制。

建立风险/机遇管理团队

建立分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

风险识别活动的开展应是一次团体的活动,各部门在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过程中应通过集思广益和有效的分析判断下进行,在此之前应建立一个“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总经理室应通过授权,赋予该“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以下的职责:

组织实施风险和机遇分析和评估;

制定风险和机遇应对措施并落实执行;

组织实施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效果验证。

在“风险和机遇评估小组”中,

总经理室应指派一名人员作为该小组的组长,负责规划和安排风险和机遇的识别和应对的控制,并赋予评估小组组长以下职责:

熟悉其所在部门的所有流程;

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熟悉本标准的要求,并依据本标准内容策划风险分析和评估。

各部门风险机遇策划及识别

评估小组组长依据总经理室最终确认的战略规划及目标,以及总经理室的《风险和机遇评估表》,组织策划识别各部门风险和机遇并编制《风险和机遇评估表》,指导操作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及对风险的可接受性准则规定。

风险评估

对已识别的风险的严重度和发生频度进行评价,其评价的要求应依据本程序所规定的评价准则进行评价确认,风险的严重度和发生频度的确认用以确定风险系数,之后根据风险系数确定对风险应采取的措施。

风险的严重程度评价准则

风险严重度用于评价潜在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根据对潜在风险的评估量化,若潜在风险发生后,其会导致的各方面的影响以及危害程度,以下包括但不限于风险产生后会导致的危害:

a.法律法规、产品及客户要求;

b.风险发生时导致的环保影响;

c.损失的多少;

d.是否会导致停工/停产;

注:在对风险进行严重程度判定时,推荐扩大分析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层面,以便于更有效的对潜在的风险采取措施,以达到减少或部分消除风险乃至完全消除的目的。

为便于识别风险所带来的危害程度,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区分,风险严重度分为以下五类:

非常严重

b.严重

较严重

下表为依据定义的风险影响和影响程度的多少进行量化,在对风险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价时,下表作为评价风险严重度的准则:

严重程度

质量环境

顾客方面

影响后续过程

成本损失

(万元)

法规监管层面

污染排放方面

非常严重

顾客停止与我司合作

本过程无法工作

损失≥10

停业整顿

临近江河湖泊流域性

顾客停线

本过程全部离线返工

10<损失≥5

行政罚款

本行政区域内

较严重

顾客退货

本过程局部返离线工

5<损失≥

有条件运行

本工业区区域

顾客投诉

下过程全部在线返工

损失<

书面改善

本工厂内

顾客情报反馈

下过程部分在线返工

无损失

口头问题

不影响

严重度判定过程中,当多个因素的判定其严重程度不一致时,应遵循从严原则进行判定,即当多个因素中仅其中一个或部分因素其严重度级别更高时,依据严重级别高的因素作为风险严重度进行判定。根据上表内容确定风险的严重度后,将严重等级数字填入《风险和机遇评估表》中。

风险的发生频率评价准则

风险的发生频率是指潜在风险出现的频率,为便于识别和定义,将风险频度定义为5级,如下所示:

极少发生;

很少发生;

偶尔发生;

有时发生;

经常发生;

通过对上述的不确定因素进行评价风险发生的频度,风险的发生频率的评价以其可能发生的频率进行量化确认作为风险的发生频率的评价准则:

发生频度

极少发生

发生概率≤

很少发生

<发生概率≤

偶尔发生

<发生概率≤1%

有时发生

1%<发生概率≤10%

经常发生

发生概率≥10%

发生频度判定过程中,当一个或多个因素在判定过程中其发生频度不一致时,应遵循从严原则进行判定,即当多个因素中仅其中一个或部分因素其发生较为频繁时,依据发生频率较高的因素作为风险发生度进行判定。根据上表内容确定风险的严重度后,将严重等级数字填入《风险和机遇评估表》中。

风险的可接受准则

风险可接受准则是通过计算得出的风险系数来判定风险是否可接受,通过对风险的严重度和风险的发生频率评价后,通过计算风险系数确定是否对风险采取措施。风险系数的计算如下公式:

风险系数=风险严重度等级*风险频度等级

使用风险系数作为参考值,下表为风险风险系数的范围及当风险系数达到一定值时应对风险采取的措施:

风险等级及应采取的措施

风险等级

风险措施

风险评估小结范文 第5篇

应用的重要意义

安全督查实质是对风险的管理。制定安全与作业风险的管理督查制度,也是我国电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要面临的主要的任务,也是我国电力企业实行安全风险的管理体系、应急的管理体系和事故过后的管理体系,即三个管理体系的只要的建设的重点,这也是我国电力企业长远的发展目标和重要的工作内容,对完善安全生产和预防的体制,降低减少了作业的风险,确保了电力企业的安全,推进了电力企业和谐的发展既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作业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方法是在实际操作的经验基础上,对作业的安全进行具有了一定的要求和规范,对安全的作业工作应该有指导性和促进的意义,这也是对历史阶段中安全作业风险工作在经验和教训方面的充分的表现,总是落后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安全作业的工作上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安全作业生产工作的进一步的发展。作业风险管理和控制的体系是以控制风险为只要的依据,提出了控制风险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并且重视作业风险的评估和控制,实现了安全的管理制度,解决了在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在作业风险评估和控制管理理念上和管理工作上的内容,保障了安全作业的风险的评估和控制。

应用的主要方法

怎样将作业中风险评估和控制在电力安全督查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使了作业当中的风险更好的应用到电力的安全管理当中,更好的为安全的管理和督查进行服务,必须要求我们不断的进行探索、研究并在进一步深刻的进行的。依据作业当中现场对作业进行的安全管理督查的步骤对实际应用当中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1)制定风险制度的管理督查的规划。在生产中安全管理督查部门必要要总结作业风险评估和控制的概况,有关的管理部门的停电之后作业信息的有关的风险的状况,并且依据相关的信息资料,制定的管理督查的计划,将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侧重在作业风险程度比较高的任务上,在电力企业管理督查和作业现场的工作,管理安全自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的工作,在极有可能给施工现场的作业带来了风险,因此,电力企业管理督查的工作人员应改确保管理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不会影响作业的安全。我们必须制定出作业风险评估和控制的规划,要综合季节性的特征和所处的环境进行的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与控制的侧重点放在减少交通事故、车辆在行驶当中的突发事件、高空坠物和地面物体受到的损害等防范的措施。把这些充分的应用到作业的施工现场管理督查当中去,还有就是安全管理督查人员在施工作业现场中发现了违法的行为,必须采用合理的措施进行处理,减少这些行为做电力作业带来的不必要的风险。

(2)作业的风险评估和控制在进行现场管理督查中的应用。

①按照作业风险的评估和控制后的结果,间作业施工的现场风险进行系统的排列,分级别的管理,检查作业当中比较高的风险。

②在对电力现场安全督查的过程当中,进行人员的检查、设备的检查和现场的检查的方式,利用了问、检查和观察的多种不同的形式相结合的方法,除此之外,对作业风险的评估和控制的结果与作业现场的状况进行了比较之外,还依据作业风险评估和控制的办法与思绪对作业施工的现场进行检查,补充个进一步的完善作业风险的评估行业控制。

(3)在进行安全管理监查中发现问题进行反馈的部门,并且指出当中作业风险评估忽然控制的不足,要求尽力完善的作业风险评和控制的实践库,为下一次的作业在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的时候提供了便利。与此同时,更要进行作业风险的评估和控制的培训,让管理人员更好的认识到在作业风险当中对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控制的有效措施。

(4)依据作业风险当中的评估和控制的方法对作业之中的风险和危害的类别方式,对安全督查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和分析。我们在总计分析的过程当中发现诸多的问题,采集了作业的风险危害的信息数据,当做是下一个年中作业风险评估和控制的修改以及风险评估动态的更新信息的数据的来源。在以往的管理督查的总结分析当中,更加的重视不同种类的违法违规的总结分析,忽略了违法违章背后的对作业风险评估和控制的分析,进而不会很好的建立风险和预防的措施,实现了风险超前的控制。

2总结

本文介绍了作业风险评估和控制在电力安全督查当中的应用,在部分的电力企业当中已经广泛的应用到实际的作业当中,并且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不论是怎样的表现形式和应用的实际性的问题在作业风险评估和控制当中理论思想,根据了作业风险当中评估和控制的方法这个形式,很好的服务于电力企业当中安全的管理和督查,引导电力企业在进行生产时,企业的安全和管理部门拓展工作新思路,在很大的程度上实现了作业风险的评估和控制,促进我国的电力企业在安全管理督查水平的提高。

风险评估小结范文 第6篇

一、引言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的金融及保险监管机构都相继进行了改组或重建。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国家都在监管理念上引入了对金融机构进行整体风险监控的思想,也有一些国家开始尝试建立专门为监管部门服务的金融机构评级系统。这种评级系统不同于以往对一般企业的信用评级,而是将重点放在评估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重大整体风险以及该金融机构破产对整个行业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这表明各国的监管重心都不约而同地转移到了对机构整体安全性和行业整体安全性的评估上。虽然这些评级系统大多处于初期测试阶段,但是却代表了未来监管手段和工具的发展方向。本文将综合介绍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三个国家监管机构建立的机构风险评级系统,并探讨客观、有效、合理和可行的监管风险评级系统应该具有的主要特征。

首先简要总结这三个国家金融监管机构的性质和定位。英国的金融监管机构FSA集各种金融行业监管、消费者服务和市场管理于一身,它是独立的的非政府组织,在FSMA法案授权的范围内行使其职权。加拿大的金融监管机构OSFI是代表政府对所有联邦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唯一监管机构,它将保护消费者作为首要监管目标。澳大利亚的金融监管机构APRA是政府金融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更强调审慎的监管理念,致力于确保被监管者建立了高质量的系统来识别、度量和管理其经营中出现的各种风险。这三个国家的监管机构的共同点之一是至少在形式上都达到了混业监管。混业监管模式对监管机构提出了更高的监管要求,表现在一致的监管原则和有效的监管方法上。因为是混业监管,所以要求有一套对不同的被监管者一视同仁的处理原则,因此在看待被监管者时,有时就要透过各自所在行业的具体特征看到各种企业的实质风险特性。另外,在混业方式下,必然要求提高监管效率,很难采用“手工作坊”式的一对一监管,而是要求有一整套连贯的、系统的、科学有效和可行的监管过程。

可以看出,在新的监管体制下,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监管部门必须从金融体系的整体角度来考虑。为了实现这种体制下的监管目标,各国监管部门都建立了相应的整体监管方式(当然也要吸取原来体制下监管方式的经验教训)。一般来说,现行体制下监管方式的具体运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很明显,风险确认和风险评估这两个步骤是整个监管流程的基础和根基,后面的监管决策和资源分配,以及监管实施和绩效评估都是以风险评估结构为依据的。风险确认就是判断出现的风险是否处于评级系统所处理的范围之内,各个国家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监管目标来确定其具体的风险种类。风险评估就是在已经建立起来的评估框架下,对已经确认的风险进行归类分级。

我们应该从整个监管框架的角度来客观的看待风险评级,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风险评估的实施。作为一个一般的评级系统,因为要对评估的对象给出明确的评估等级,所以首先需要确定一个明确的评估目标,即:评估结果是为谁服务?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这里的金融机构监管评级系统主要是为监管者服务的,因此一般应该将重点放在对被监管者所面临风险的确认与全面评估上,各个国家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一定调整。澳大利亚APRA的PAIRS评级系统将目标定在评估被监管者不能兑现其承诺的概率并且评价其破产后对澳大利亚金融系统的影响。FSA着眼于对法定目标有影响的风险进行评估,将精力优先放在那些最重要的风险上,以有效经济地利用资源。OSFI的目标是提供一个有效的评估被监管者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过程,这是通过评估其风险、金融环境、风险管理过程和对适用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来实现。

虽然三个国家都采用了类似的风险评级系统来支持监管,但是具体的体系和方法却有所差异,接下来将分别介绍这三个国家在风险确认和风险评估这两个步骤中是如何建立具体的风险评级系统的。

二、英国FSA的评级系统

影响FSA监管目标实现的金融机构风险

FSA有四个主要的监管目标。这些监管目标的实现会受到各种风险的影响,具体见下表:

监管目标风险

维护公众

对英国金

融市场的

信心大规模的金融犯罪和市场欺骗

金融机构大范围的管理不善或违规

金融系统中重要成员的财务崩溃

市场功能严重失效

对监管者的能力缺乏了解

提升公众

对金融体

系的认识公众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

消费者对某些特定金融产品或服务不够了解

确保给予

消费者适

度的保护金融机构的财务崩溃

金融犯罪或市场欺骗

金融机构管理不善或违规

市场功能失效

消费者对某些特定产品或服务不够了解

减少金融

犯罪欺诈或不诚实

金融市场上的违规行为或错误信息

不法收入的处理

风险评估

在英国,新的金融监管立法要求FSA采取高效率的监管方法,根据监管收益与付出成本之间比例的高风险的优先度(Priority)要通过对影响(Impact)和概率(Probability)两个因素进行评估之后得到。影响指的是该风险一旦发生对FSA监管目标的影响;概率指的是该风险发生的概率。这样,根据下面的公式就可以确定处理风险的优先度:

优先度=影响概率

评估特定风险的影响

目前,FSA对被监管金融机构风险的影响评估主要是通过监管者的判断力和对该机构的现有认识来实现,当然也会利用FSA收集得来的一些数据(目前FSA可以得到的数据很有限而且集中于机构的活动方面,这与影响并不完全等价)。

FSA根据影响的大小将金融机构划分成四个等级——高、中一、中二和低。下表列出了FSA在确定机构的影响大小时使用的一些初始指标,这些指标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机构类型指标

银行和购房融资所总资产/负债,根据存款所有者的类型赋予存款不同权重

信用合作社成员数

寿险公司和友好互助会总资产/负债

非寿险公司总保费收入

证券与期货公司总资产/负债,财力要求,注册个人数目,每日交易量与交易额

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额度

投资顾问公司注册个人的数目和每年的营业额

随着将来对风险评估框架的进一步开发,FSA会评估对每一项监管目标的影响,并会根据经验定性地和定量地改进评估方法。还有,FSA目前的分析仅基于很有限的数据,将来会从各种渠道收集更多的数据,确保影响分析的系统性和一致性。

评估特定风险的发生概率

对风险发生的影响做出评估后,下一步就要评估风险实际发生的概率。这就需要了解相关金融机构的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机构当前的战略与实际运营如何为监管目标的实现带来风险;

二是金融机构内部可能导致问题发生的各种商业风险类型。目前情况下,FSA只是对那些在影响评估中被划分为高、中(包括中一、中二)等级的金融机构进行初步测试,并且测试的风险只涉及金融机构的业务风险与控制风险。下表列出了金融机构可能产生风险的八个方面,从这八个方面来考虑会对监管目标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

也就是说,对金融机构的风险要有一个清楚的描述。其中,很多方面能够完全量化,但也有一些方面要定性分析,需要监管者根据经验进行判断。

商业风险市场、信用、运营与法律风险

财务稳健度

公司战略

消费者、产品和服务的类型

控制风险市场、销售和顾问等

系统与控制

组织架构

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

这项测试的最终结果如下:

概率等级

影响等级高中低

中二5%25%41%

这次测试是FSA整体风险评估框架的第一次实际应用,目的是为新监管运作框架的进一步开发和完全实施提供反馈意见。当然,这项测试的结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FSA决定下一年度的监管资源分配。

鉴于这次测试的临时性,并且所采用的数据也不完整,FSA并没有公布测试的具体结果。不过,一旦新的监管框架完善之后,FSA就会与每个金融机构对其评估结果进行磋商,并且鼓励金融机构能够先按照适当的步骤来处理评估过程中确认的风险。只要金融机构自身做了足够多的工作,FSA就会相应减少对该机构的介入,这有利于机构的高级管理层自觉、及时地处理FSA提出的问题。

FSA也意识到,某些金融机构迫于一定的压力,可能会向第三方披露FSA对其评估的结果。事实上,除了必须向那些有权知晓的人员(如外部审计员)披露以外,这种做法并不是非常恰当的。因为FSA的评估是基于一个特殊目的——分析金融机构影响FSA实现监管目标的风险,从而帮助FSA合理地安排监管资源,如果将评估结果用于其它目的,就很可能会产生误导,所以FSA不赞成金融机构将评估结果公开。

三、加拿大的OSFI

OSFI的风险评估过程是从鉴别对公司有重大影响的经营活动开始的。定义这些有影响的经营活动的“净风险”为总体的内在风险与风险管理总体水平的函数,具体的评估可通过下面的方程简单说明:

内在风险-风险管理水平=净风险

有影响的经营活动

有影响的经营活动包括所有的经营业务种类、经营单位(unit)或经营过程(process)。可通过许多渠道来确认这些活动,包括机构的组成构架、公司战略计划、资本分配和内外部财务报告。

在确定公司经营活动的影响大小时,需要有相当有效合理的判断力。以下是一些经常使用的判断标准:

总资产中该活动产生的资产(包括资产负债表表内和表外)

总的风险加权资产中该活动产生的风险加权资产

及总收入中该活动产生的收入

总的税前净收入的该活动产生中税前净收入

总风险加权资本中该活动的风险加权资本

总资本中该活动的内部分配资本

资本的保险核保风险

该活动准备金占总准备金的比例

内在风险

内在风险将表现任何商业活动的本质特征,它产生于潜在的未来事件的不确定性。对内在风险的评估是通过考虑对公司资本或收入不利影响的概率和程度来实现的。

应该全面地理解公司经营和进行各种商业活动所处的环境,这对于有效地确认和评估经营活动中的风险非常重要。OSFI已经将评估风险归为以下几类:

信用风险

市场风险

保险风险

运营风险

流动性风险

法律法规风险

战略风险

在确认了有影响的经营活动后,其中的内在风险水平被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在这一步评估中不考虑公司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对降低风险的作用。这些因素的作用将被分开考查,并与内在风险合并后决定经营活动的净风险。

公司风险管理的质量

公司内各种有影响的经营活动都会受到公司风险管理水平的影响。除了考虑日常的运营管理外,OSFI还确定了六个其他的风险管理控制职能。它们分别是:财务分析、规章检查(compliance,根据外部法律法规和监管的要求为公司制定相应的政策,检查公司的日常运作是否符合相关的要求,向高级管理层或董事会报告执行的情况)、内部审计、风险管理、高层管理和董事会监督。它们的具体形式和性质将随公司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而确定。

经营活动的运营管理基本上是负责日常管理,这一职能应确保运营政策、过程、控制系统、员工水平及经验足以补偿该经营活动产生的内在风险。公司必须从组织架构和整体控制上做到及时有效的防止和发现那些重大的失误和不规则的现象。

每个重大活动的风险管理过程的质量就是目前公司对该活动实施的各项风险管理职能的评价。风险管理过程的质量被分为强、可接受和弱三个等级。

净风险

每项有意义的经营活动的净风险等级是内在风险的总水平被风险管理的总水平抵消后的结果。例如:公司的投资银行业活动由于高信用风险、高市场风险和高流动性风险,可能被评估为较高内在风险。但是,由于有较强的运营管理、较强的内部审计、较强的风险管理和较强的董事会监督构成了强有力的高质量的风险管理控制,以至使得该经营活动的净风险等级可能被评为是中等的。

净风险被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具体下表所示。

净风险的趋势

以上的评估过程还要包括对风险趋势的确定。在一个适度的时间段(horizon)内,将风险的发展趋势被分为下降、平稳和上升三类。例如,为大集团公司选择的时间段会比小公司长。对各种情况都应该明确指出趋势分析的时间段。

风险管理的总质量内在风险的总水平

低中高

净风险评估

强低低中

可接受低中高

弱中高高

风险矩阵

风险矩阵是用来记录每项重大经营活动的内在风险、风险管理水平和净风险的评估结果。

风险矩阵还要确定“整体净风险等级”(OverallRatingofNetRisk)和“风险趋势”(DirectionofRisk)。为了得到最终的整体风险等级,还要考虑这项经营活动对公司整体的影响,要保证那些具有较高净风险水平和影响较低的经营活动不会得出扭曲的整体风险等级。OSFI要将其监督力量集中关注于那些具有较高实质风险的经营活动。

风险矩阵还包括对公司最终的合成(Composite)评估等级以及这种评级的趋势。这些将受到资本和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评估时还要审查内、外部产生资本的数量、质量和可获得性。

风险矩阵是总结风险评估结果的简便方法。

风险评估总结

风险评估总结(RAS)汇总了被评估公司当前的财务状况、预期的风险状况、关键性问题和以往的监管措施。RAS包括:

风险矩阵

对主要商业活动和策略的审查

对关键性风险管理控制职能有效性的评估

对资本充足或监管存款和公司的盈利性的评估

若被评估的公司是某外国母公司的一部分(分公司或子公司),还要适当的评估其外国母公司的情况以及其所在地监管的执行情况

过去12个月内的重大事项列表

财务汇总

监管介入情况报告

RAS便于直接关注那些带给公司重大风险的经营活动。

RAS只是为当年的监管指明优先次序(setpriority)。它并不包括具体的监管执行措施和需要的监管资源。

RAS还包含对被评估公司的“合并评估等级”(CompositeRating),这个评级结果是初步的,并不会告知公司,直至进行全面的现场审查之后才将评级确定下来。

在适当的原则确定之后,OSFI将在结合现场考察结果的基础上,提供给公司对其各项风险管理控制职能的整体评级结果。

公司的合并评估等级应该明确指示监管对其介入的程度。一个具有较“低”合并评估等级的公司应处于0介入阶段。一个“高”合并评估等级的公司应处于第2或更高介入阶段。一个被认为是“中等”风险级别的公司应处于0阶段或1阶段,这将根据风险趋势(下降、平稳、上升)和评估等级结果背后的原因(例如,非常弱的管理控制过程指出需要较高的阶段)分析来确定。

RAS是OSFI高级官员需要的主要公司评估文件。如果公司处于阶段1或更高的等级则需要提供其他更多的详细说明文件。

四、澳大利亚的APRA

APRA正式提出了名为ProbabilityandImpactRatingSystem(简称PAIRS)的风险评级系统。

评估破产概率

APRA对公司破产概率的评估是基于公司的内在风险(inherentrisk),然后再加入管理与控制()和资本支持(capitalsupport)的调整。具体的风险评级模型如下:

内在风险-管理与控制=净风险

净风险-资本支持=整体破产风险()

内在风险

对公司破产风险评估的第一步就是评估其内在风险。内在风险指的是由一个公司商业活动的性质与范围所引起的预期财务行为的任何不确定性。APRA通过统计数据、实地考察和其它渠道总结了八个内在风险要素。它们分别是:

资产质量和等价物(counterparty)的风险

资产负债表和市场风险

保险风险

运营风险

流动性风险

法律和监管风险

战略风险

腐败势力与关联组织的风险

在进行风险分析时,每个要素按照重要性赋予不同的权重然后累加起来得到整体内在风险。

管理与控制

评估破产概率的第二步就是评估公司的管理与控制系统。管理与控制系统指的是一个公司的管理结构、系统、政策、程序和与内在风险有关的控制系统。

APRA将管理与控制系统分解为七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

理事会

高级管理层

运营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MIS)/财务控制

风险管理

规章执行与检查(compliance)

专家控制

在考虑了管理与控制功能对减轻内在风险的影响后,剩余风险就是净风险。内在风险和管理与控制两个部分将被赋予相同的权重。

资本支持

PAIRS评估过程的第三步是对公司目前和潜在的资本支持进行评估。资本支持是每个公司能够负担意外损失的缓冲资本,这些资本也用来确保满足对APRA要求的对金融服务受益者的承诺(financialpromises)。公司的净风险越大,就需要越多的缓冲资本使整体风险降到可接受的水平。

资本支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目前的赢余

其它资本

在评估时,这三部分的权重对所有公司都是相同的。

评估整体破产风险

在考虑了净风险和资本支持后,APRA评估公司的整体风险。资本支持和内在风险、管理与控制将被分别赋予相同的权重。风险评级从1(最低风险)到225(极限风险)。数字又被分成五个等级:低、中低、中高、高和极限。

评估影响

除了评估概率,APRA还预测了被评估公司破产后对澳大利亚整体金融系统的影响。

在PAIRS中,采用“影响指数”(ImpactIndex)和“描述性影响评级”(descriptiveImpactRatings)来衡量每个公司破产后所带来的潜在经济成本。衡量方法不仅包括对债权人的直接影响,还包括间接的冲击和系统性影响。

APRA计算影响指数(目前从到225)时将数字分成“低、中、高、极限”四个等级。影响指数是一条连续曲线,它基于总资产的数量,从假设的最小5千万澳元到最大的500亿澳元。这些数字代表了一个公司破产所带来负面影响的假设下限和上限。

描述性影响评级与破产概率的评级类似。

接受APRA监管的大部分金融机构都处于低或中等影响水平,但是处于高或极限档次的公司却拥有大部分的资本。

五、分析和结论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1.风险评估应包括两大步骤:评估“净风险”发生的概率(水平)和该风险发生后对整个行业产生的影响,即“概率(Probability)”和“影响(Impact)”,然后再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对风险进行排序以决定采取什么样的监管手段。其中OSFI并未评定风险的影响而是风险发生的趋势,“影响”和“趋势”的含义虽然并不相同,但是都反映了风险动态发展情况的一个方面。至于选择哪个作为风险评级的一部分,并没有一定的结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2.各国在评估中都提出了净风险的概念。也就是说既要考虑经营活动固有的内在风险,还要考虑公司采取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对降低这些风险所起的作用。内在风险与最终的风险等级变动方向相同,即:内在风险越大风险等级越高;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与最终的风险等级变动方向相反,即: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的水平越高风险等级越低。

3.值得注意的是,只有APRA明确提出了名为PAIRS的风险评级系统,其他两个国家的监管机构的监管框架中虽然也有类似的功能,但是并未单独命名列出。这也说明APRA更加注重被监管者的抗风险能力。

4.各国监管机构的风险评级系统现在还基本都处于测试阶段,但是已经初步显现出其效果,基于风险的评估可以使监管机构和各个金融企业更好地规避风险。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转,将积累更多的经验和数据,有可能开发出更合适的评估模型。我们相信,风险评级系统将逐步成为维护金融系统稳定、保持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技术方法和工具,在保险监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FinancialServicesAuthority,AShortGuideToOurPreparationsForTheNewRegulatoryRegime,January2000

[2]FinancialServicesAuthority,ANewRegulatorForTheNewMillennium,January2000

[3]FinancialServicesAuthority,BuildingTheNewRegulator,December2000

风险评估小结范文 第7篇

1研究方法

农作物生产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性和人的有限理性致使农作物实际产量偏离预期产量的可能性程度。由于农作物单产是影响作物生长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作物单产的波动水平被视为是衡量和反映农作物生产风险程度的一个主要指标,在评估作物生产风险和农业保险定价中得到了广泛采用。但如前所述,基于较大空间尺度单产数据的作物风险评估存在数据加总偏差和风险低估的缺陷,根源在于农户层次作物单产时序数据很少且难以获得,而这一现象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因此基于单产数据评估方法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很难依靠作物单产数据得到解决。有学者提出了基于农作物灾情数据的作物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能够克服风险低估的问题,但由于没有分作物种类的农业灾情统计,该方法无法对具体作物的生产风险进行评估。

TRIZ创新理论的“九屏幕法”认为,当某系统存在的问题无法依靠该系统内的资源得到解决时,需要将思路发散,可充分利用当前系统的超系统、子系统、未来超系统、未来子系统、过去超系统和过去子系统的可用资源。农作物风险损失的估计及其概率分布的模拟是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的两个主要任务,因此,借鉴TRIZ“九屏幕法”的问题分析模型,笔者认为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方法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利用其子系统的数据资源加以解决,以基于灾情数据的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为主,利用作物单产数据寻找某种方法将农作物因灾损失在各个作物间进行分摊,随后利用现有成熟方法对农作物生产风险进行评估。

在已有研究中,学者们在利用农作物灾情数据评估生产风险的方法推导中也对农作物因灾损失在具体作物间进行了分配。但其分配的依据是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如式(1)所示。其中,Li为作物i的历年因灾损失率;SZ为农作物因灾受灾面积;CZ为作物因灾成灾面积;JS为作物因灾绝收面积;Ai为作物i的播种面积;Yi为作物i的单位面积产量;A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作物在各损失区间的损失率均值。

从式(1)可以看出,这样简单的分配方法使分子、分母中具体作物的信息互相抵消,导致无法计算出具体作物的因灾损失率。该分配方法虽然简单,但不尽合理,事实上即使在同一个地区同一时间,相同自然灾害事件也会对不同作物造成不同的影响,例如,水稻和小麦的抗旱能力和对水资源的需求不同,所以干旱对这两种作物造成的损失也应该是不同的。因此,某种具体作物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程度不仅取决于其播种面积、更取决于其自身的脆弱性或风险承受能力。本研究对公式(1)进行修正,假定农作物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在各个作物间不是按照播种面积比重,而是按照各作物的风险承受能力或相对脆弱性进行分配的,如式(2)所示。

2数据来源

以东北三省为例,运用基于数据融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对东北三省主要农作物(稻谷、玉米、小麦、大豆、花生)的生产风险进行评估,并与传统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本文提出的作物风险评估新方法的功效。本文中用到了两种数据资源:作物单产时序数据及农作物灾情时序数据,数据尺度均为省级数据,时间跨度统一为1978年至2010年。其中,灾情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具体指标包括农作物因灾受灾面积、农作物因灾成灾面积、农作物因灾绝收面积、农作物因干旱受灾面积、农作物因干旱成灾面积、农作物因干旱绝收面积;稻谷、玉米、小麦、大豆、花生5种作物单产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

15种作物的相对脆弱性

由于农业灾情统计中,作物正常产量的计算标准是前几年产量的平均,故在本文基于单产数据的作风险评估中,作物单产趋势是按照前3年单产平均值来计算的。利用基于单产数据的作物生产风险评估方法,笔者首先计算出东北三省稻谷、玉米、小麦、大豆、花生5种作物在损失率区间10%—30%、30%—80%及80%—100%的发生概率,随后按照公式(3)计算出东北三省5种作物在各个损失区间上的相对脆弱性,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1)5种作物在10%—30%损失率区间的发生概率最大,30%—80%区间次之,损失率超过80%的可能性最小;(2)黑龙江省玉米、花生、大豆在损失率30%以上区间的发生概率大于吉林、辽宁两省,说明黑龙江省这3种作物的生产风险似乎要高于另外2个省份;(3)在作物损失率10%—30%区间内,玉米损失面积最大,东北三省中玉米损失面积占作物总损失面积的比例均在50%以上,吉林省这一比例最高,达75%左右;(4)在作物损失率30%—80%区间内,辽宁省大豆和小麦的损失面积比例最高,均在30%以上,而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主要仍为玉米损失;(5)在作物损失率80%以上的巨灾区间,小麦、大豆和花生分别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中最为脆弱的作物。

25种作物的生产风险评估

在计算出5种作物在各个损失区间的相对脆弱性以后,笔者利用基于数据融合的风险评估方法评估出了5种作物生产风险水平(表2)。表2中同时显示了基于单产数据及基于灾情数据的作物生产风险评估结果,可以看出:(1)较之传统方法,本文提出的基于数据融合的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新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它既可以评估出具体作物的生产风险水平,又可以评估出作物因具体灾害引致的风险水平;(2)基于单产数据的作物风险评估结果(列3)显著低于其余两种方法的评估结果(列5及列7),这也证实了基于大空间尺度单产数据的风险评估会产生空间加总偏差、低估作物生产风险的理论推论;(3)从5种作物生产风险水平的排序来看,基于单产数据的风险评估结果与基于数据融合的风险评估结果有所不同,如按照单产数据的评估结果,玉米和花生是辽宁省生产风险最大的两种作物,但按照基于数据融合的评估结果,玉米和花生成为辽宁省生产风险较小的两种作物、小麦成为生产风险最大的作物,这说明基于单产数据的风险低估程度因作物不同而不同,这可能与作物种植生产的空间布局有关。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因此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空间加总偏差应该有所不同,下图进一步比较了利用两种评估方法评估出的东三省5种作物生产风险水平。可以很明显地看出:(1)基于省级单产数据的作物风险评估明显低估了作物真实风险水平,三省份5种作物的实际生产风险水平均在基于单产数据评估结果的2倍以上,吉林省小麦和黑龙江省玉米的实际生产风险水平更高达单产评估结果的6—7倍;(2)不同作物、不同省份的风险低估程度不同,东北三省中,辽宁省的作物风险低估程度最小,吉林省最高,黑龙江居中,而在同一省份内,基于花生单产数据的生产风险评估结果低估程度最小。

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是制定风险管理决策及农业保险费率厘定的基础。正因作物生产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国内外学者尤其是国外学者对如何科学准确评估农作物生产风险进行了大量研究。从国内外研究文献看,利用作物单产时序数据进行评估是目前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的主流方法,但由于小空间尺度如农户尺度单产数据很少且获取困难,该方法存在数据空间加总和风险低估的缺陷,有学者提出了基于作物灾情数据的评估,但该方法也存在无法对具体作物风险进行评估的不足,笔者认为这两种方法存在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准确估算出农户种植的各种作物因自然灾害等风险事件而导致的风险损失程度,即上述两种方法在准确估计作物风险损失方面存在不足。借鉴TRIZ创新理论的“九屏幕法”的问题分析思路,本研究提出综合利用作物单产和灾情数据信息进行农作物生产风险评估的方法,预期实现克服传统评估方法不足、准确评估中国农作物生产风险的目的。

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本文提出的方法达到了预期目标,它既评估出了东北三省5种作物的生产风险水平,同时又对具体灾害(本文为干旱)引致的作物生产风险进行了评估(如表2所示)。然而,基于数据融合的评估结果与传统基于单产数据的评估结果有一定差异,除具体数值大小的差异外,各种作物的风险等级排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基于传统单产数据的评估结果(表2第3列)显示玉米、花生和花生分别是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生产风险最高的3种作物,而基于数据融合的评估结果(表2第7列)却显示小麦、小麦和玉米分别是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份生产风险最高的3种作物。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和作物生产的区域和生产布局有关,作物生产越集中,所处的风险环境越相似,则基于大空间尺度作物单产数据的风险评估低估程度越小,后续研究可以对此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并掌握单产数据空间加总偏差及风险低估的规律。同时,本文提出的作物生产风险评估方法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继续完善和发展。

如:(1)农作物灾情信息(作物成灾面积、受灾面积、绝收面积)在本文提出的方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农作物灾情数据的质量本身就可能存在不足,如由于灾害发生的突然性,灾情统计可能不够准确,另外灾情数据可能受到人为影响而出现偏误;(2)本文提出的新方法核心思想是将农业因灾损失在不同作物间进行合理分配,但应该在几种作物间进行分配较为合适?笔者认为当地播种面积前5位的主产作物应该包括在内,但这一推断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和检验,需要后续研究中加以解决。

风险评估小结范文 第8篇

关键词:风险识别 事故总结 专家调查 分级评判 风险评估

一、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特点

桥梁工程一般具有投资大、结构设计复杂多变、工期长、规模大、施工环境复杂、建设工序多、影响因素众多、营运期承重大且期限长等特点。因此,桥梁工程除了具有风险的客观性、多样性、影响全局性和规律性的普遍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1.桥梁工程作为土木工程中的大型工程,其建设风险更大。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的复杂和不完全明了性,自然灾害不确定性大,工期较长,造成桥梁基础施工风险的难预测性。桥梁建设中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多,包括政治、社会、经济、自然、技术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作用于桥梁工程建设中,产生错综复杂的影响。

2.桥梁工程建设参与的人员较多,而且各参与方均有风险,各自风险不尽相同。比如,同样通货膨胀事件,在可调价格合同下,对业主来说是相当大的风险,而对承包商来说则风险很小;但对于固定总价合同条件下,对业主来说就不是风险,而对承包商来说就是相当大的风险。

3.上部结构的施工的风险有明显的规律性。尽管上部结构施工程序复杂,施工难度大,但是由于施工方法和程序的相对固定性,使得上部结构施工风险有很强的可预见性和可防范性。

4.施工阶段的各个风险因素的相关性较强。由于桥梁的施工期安排紧凑,工序的衔接非常紧密,一个风险发生会导致相关的很多风险指标发生变化,有时因为一个风险因素的出现就会导致整个项目停工。

5.桥梁工程风险管理需要专业知识。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专业经验才能尽早识别、衡量风险,解决施工技术问题,降低风险,减少损失。

6.桥梁工程风险发生频率高。由于桥梁建设工程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认为和自然原因造成的工程风险交集,从而导致工程风险损失频发。

二、桥梁工程施工阶段风险识别法

风险识别方法多种多样,如专家调查法、德尔菲法、事故树分析法、故障树分析法等,但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根据桥梁工程施工特点,本文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提出事故总结、结构分析、现场调研和专家调查四种方法相结合的桥梁施工风险综合识别方法,可以比较系统全面地识别桥梁工程施工风险。

1.事故总结

类似桥梁工程发生的事故是风险识别过程中重要的参考资料,也是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的基础。风险评估应用比较深入的领域往往有比较完善的数据库支持,而桥梁工程方面的基础数据尚未建立起来,可用的事故资料不多。因此,在风险评估时,尽可能多收集桥梁相关风险事故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2.结构分析

桥梁结构形式不同,施工方法不同,其在施工过程中的结构状态大不相同。对桥梁结构进行分析计算,可以发现结构施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可全面识别施工风险并针对性的提出风险控制措施。

3.现场调研

对桥梁工程施工现场周边环境#施工区域气候条件以及施工单位现场施工情况等进行现场实地勘察,总结风险事件。并随时了解施工现场工程进度等情况变化,同时,通过对施工现场进行跟踪调查,随时发现新的风险事件。

4.专家调查

专家调查法是风险识别的主要方法,各领域的专家在专业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对象,可较全面地识别出各类潜在的风险。

三、桥梁工程施工阶段风险评估法

桥梁工程包含多种桥型的多种施工方法,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采用单一的评估方法对桥梁工程施工过程进行评估往往不够精确。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分级评判的桥梁施工风险综合评估方法,流程见图1

一级评判

采用简便的评判方法( 如专家调查法、专家评议法等) 对风险源进行评估,将风险明显较低的风险源定义为低度风险,其余风险源进入二级评判。

二级评判

采用较高精度的评判方法( 如LEC等) 对风险源进行评估,将风险较低的风险源定义为中度风险其余风险源进入三级评判。

三级评判

采用高精度的评判方法( 如风险矩阵法等) 对风险源进行评估,将风险较低的风险源定义为高度风险,风险较高的风险源定义为极度风险。

这种分级综合评估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各种评估方法的优势,在简化评估繁琐度的同时又能保证较高风险源的评价精确度。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各种桥型的各种施工方法,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风险评估方法。

四、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应对

桥梁工程风险分析评估

风险辨识是风险评估与控制的基础,风险因素辨识是否全面、辨识的结果是否准确将影响整个风险评估和控制过程。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有:考虑在桥梁工程施工中各个阶段存在的风险因素;寻找出形成这些风险因素的原因所在。我们根据一个具体的现场勘查资料和一些给定的设计图纸,对我国的几座大桥进行风险分析。1、五岔河大桥以为所在位置地势陡峭,基桩和承台施工过程中需要挖开原山体,形成三面高坡边,存在高坡边失稳的滑坡的安全隐患,在雨季危险更大。2、马家湾大桥,在建设的时候需要跨县道,一旦桥上施工发生危险,就亏造成县道交通堵塞,严重时会发生生命危险。3、桥梁的上部比较高,在高空危险位置,存在人员或者高空坠物等危险因素。4、起重机具等特种设备存在使用过程中的故障风险,严重就会导致遭到人员。5、下雨天比较滑,存在人员跌落等危险因素。最后将我们这些风险分析建立一个桥梁施工风险因素识别核对表,参照桥梁工程风险分级和接受准则来对桥梁工程施工阶段进行风险评估,得出具体的风险评估报告。

成立工程风险评估与管理小组

对小组里面的人员进行具体的分工,明确到个人,最后开始完成自己的工作,对工程施工风险随时监督检查,出现状况及时上报管理人员,并采取一定措施。只有每个人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不忽略细节,才能保证桥梁施工的质量,让桥梁使用者能够很舒坦的使用。风险评估与管理小组的成立是势在必行的,若只是有想法,却还是无动于衷,我国桥梁发展的事业岌岌可危。

五、结束语

根据动态工程风险管理的思路和要求对桥梁工程风险评估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使风险评估更加的准确可靠。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施工风险评估方法,提出了事故总结、结构分析、现场调研和专家调查四种方法相结合的桥梁施工风险综合识别方法,提出了基于分级评判的桥梁施工风险分级综合评估方法。我们应该将风险管理的计划和实际相结合,两者相协调发展,创建一个合理、科学的风险评估策略。同时,我国风险管理应该借助于西方国家的一些管理经验、教学经验,将其与我国的风险管理相结合,促进我国风险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旭. 工程风险管理[M].背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风险评估小结范文 第9篇

关键词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电子政务;实施;研探

1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2 开展工作的重要意义

3 应用和实施研探

工作思路

该市风险评估工作宜采用“试点先行、逐步展开”的工作思路。首先选择1-3家系统建设完善、涉及社会安定的重要单位作为试点,如劳动保障、民政、商业银行等部门,摸清工作规律,建立工作机制,锻炼风险评估队伍。根据试点经验,逐步在全市建立定期开展风险评估的日常工作机制。

工作方式

风险评估小结范文 第10篇

校园形象风险是校园出现负面形象与不良影响的可能性。校园既面对内部的师生,又面对外部的公众,因此对于校园而言,形象风险不仅是外部的曝光,更涉及到内部的管理失误。个别师生的问题可能会被放大到整个学校、教育体制、乃至政府的社会管理问题,这给校园形象带来重大风险的同时,也使校园形象与政府形象紧密关联。

一、校园形象风险的总体评估

1.校园十大风险事件排名

校园作为人员密集的公共区域,其开放的空间与复杂的人群中,必然存在着相应的风险。近年来,危及学生安全、侵蚀校园风气的风险事件屡有发生,给校园形象带来了不良影响。(详见表1-1)

2.校园形象风险总体评估

校园形象风险的细化研究,可通过安全形象、管理形象、服务形象、教师形象、媒体形象等五个方面的风险项来开展。

二、安全形象的风险评估:高危风险

校园安全形象的风险是指校园环境不安全或发生危机事件的可能性,包括所有可能引发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因素。

4.学生暴力成为关注焦点绑架事件伤害未成年人踩踏事故造成重大伤亡传染性疾病引发校园恐惧

6.学生自杀引发社会担忧校车事故凸显安全隐患

三、管理形象的风险评估:中等风险

校园管理形象的风险是指校园管理过程与结果中出现负面问题的可能性,既包括校园日常管理中的失误与问题,也包括师生与公众的误会与批评。

3.财务腐败招致公众批评学生处分引发社会争议管理低效引来师生不满

四、服务形象的风险评估:中等风险

校园服务形象的风险是指校园服务在生产、提供、分配等过程中出现服务产品质量缺陷或服务人员态度不良的可能性。

2.教学质量社会压力后勤服务易受学生挑剔

五、教师形象的风险评估:高危风险

教师形象的风险主要是指教师出现负面形象的可能性,主要源于教师在教学、研究、生活等诸方面的欠佳表现,以及社会对教师的高度道德期望和严格评判标准。

3.强制体罚广受社会争议师德欠佳招致社会批评教师被杀引发公众猜疑

六、媒体形象的风险评估:中等风险

校园媒体形象的风险是指校园在媒体上呈现负面形象的可能性,主要来源于个别学生的炒作、部分媒体的片面报道,同时也有校方媒体应对失当的自身因素。

3.学生行为骇俗,诱导媒体热炒媒体放大效应,误导公众观念校方应对失当,直接损害形象

风险评估小结范文 第11篇

“风险”一词起源于保险业,包含有多种含义,最常用的含义有两种:一种是指某个客体遭受某种伤害、损失、毁灭或不利影响的可能性,二是指某种可能发生的危害。因此,自然灾害风险也包括两种含义:一是不同程度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二是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可能带来的危害。近些年有学者对自然灾害风险概念进行了新的讨论。黄崇福对目前国际上较有影响的灾害风险定义归为三类:①概率类定义。②期望损失类定义。③概念公式类定义。并指出此三类风险定义均不能或无法表达风险的内涵,又进而提出了以情景为基础的自然灾害风险的定义,即自然灾害风险是一种未来不利事件的情景,而该情景是由自然事件或力量为主因所导致的。倪长健认为该定义仍有未能充分揭示自然灾害风险和自然灾害系统之间的关系、未能充分表征自然灾害风险的基本内涵、不便于为定量风险评估提供明确依据等不足之处,并提出了自然灾害风险的新定义:自然灾害风险是由自然灾害系统自身演化而导致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总体上讲,灾害风险评估是一项在灾害危险性、灾害危害性、灾害预测、社会承载体脆弱性、减灾能力分析及相关的不确定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因子分析工作。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常常存在在实例分析时存在界定不清、集成模式滥用等诸多问题,而其理论基础至今仍比较薄弱是导致以上现象的主因。要想找到科学有效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就必须对自然灾害风险系统的结构及其作用机制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2自然灾害风险系统要素和风险形成机理

自然灾害风险系统主要由承灾体、孕灾环境、致灾因子等要素组成。承灾体系自然灾害系统的社会经济主体要素,是指人类及其活动所组成的社会经济系统。承灾体受致灾因子的破坏后会产生一定的损失,灾情即是其损失值的大小,而之所以会有损失,根本原因是承灾体有其核心属性———价值性。通常脆弱性是指承灾体对致灾因子的打击的反应和承受能力,但学术界目前对于脆弱性的认识并不统一。孕灾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位于地球表层,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自然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孕灾环境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当转化达到一定条件时会对人类社会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称之为灾变,这种灾变即为致灾因子,基于致灾因子的相关研究称之为风险的危险性分析,故危险性其实是表达了致灾因子的强度、频率等因素,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地震安全性评价,在对孕灾环境和历史灾情的分析研究后以超越概率的形式给出地表加速度来表达某一地区或某一场地的致灾因子危险性。相比于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影响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大小的来源相对单一,完全由孕灾环境决定。因此,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灾害系统,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揭示的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承灾体可以影响孕灾环境,孕灾环境通过致灾因子影响承灾体,三者不仅存在因果关联,在时间、空间上也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而关于自然灾害风险机理的表达,20世纪90年代以来,_年Maskrcy提出自然灾害风险是危险性与易损性之代数和;1991年联合国提出自然灾害风险是危险性与易损性之乘积,此观点的认同度较高,并有广泛的运用;Okada等认为自然灾害风险是由危险性、暴露性和脆弱性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张继权等则认为:自然灾害风险度=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该观点亦被引入近年的多种灾害风险评估。

3数学方法在灾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国内外学者对风险评估中使用的数学方法做过系统的总结。张继权等曾对国内外气象灾害风险评价的数学方法做了较系统的总结,葛全胜等亦对自然灾害致险程度、承灾体脆弱性及自然灾害风险损失度等方面的评估方法做过评述。尽管这些方法因针对的灾种不同而不尽相同(如用于地震灾害的超越强度评估法、构造成因评估法等,用于洪灾的水文水力学模型法、古洪水调查法等),但总体而言,数学方法应用及风险定量化表达已成趋势:

①概率统计:以历史数据为基础,考虑自然灾害的随机性,估计灾害发生的概率,应用多种统计方法(极大似然估计、经验贝叶斯估计、直方图估计等)拟合概率分布函数。由于小样本分析结果稳定不好,为避免与实际相差过大,故要求历史样本容量较大,常应用于台风、暴雨、洪灾、泥石流、地震等灾害的风险评估。

②模糊数学:以社会经济统计、历史灾情、自然地理等数据为数据源,从模糊关系原理出发,构造等级模糊子集(隶属度),将一些边界不清而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并进行综合评价,利用模糊变换原理综合各指标,能较好地分析模糊不确定性问题。该方法在多指标综合评价实践中应用较为广泛,但在确定评定因子及隶属函数形式等方面具一定的主观性,现主要应用于综合气象灾害、洪灾、泥石流、地震、综合地质灾害等等风险评估。

③基于信息扩散理论:以历史灾情、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统计等数据为数据源,是一种基于样本信息优化利用并对样本集值化的模糊数学方法,遵循信息守恒原则,将单个样本信息扩散至整个样本空间。该方法简单易行,分析结果意义清楚,虽然近年来受到较多学者推崇和研究,但对扩散函数的形式及适用条件、扩散系数的确定等尚待进一步探讨。该方法已有运用于低温冷害、台风、暴雨、洪灾、旱灾、地震、火灾等灾害的风险评估。

④层次分析:该方法来源于决策学,是一种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以历史灾情、社会经济统计、自然条件等数据为数据源。它利用相关领域多为专家的经验,通过对诸因子的两两比较、判断、赋值而得到一个判断矩阵,计算得到各因子的权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为评估模型的确定提供依据。该方法系统性强、思路清晰且所需定量数据较少,对问题本质分析得较透彻,操作性强。该方法已经应用于综合地质灾害、洪灾、滑坡、草原火灾等灾害的风险评估中。

⑤灰色系统:以历史灾情、自然地理等数据为数据源,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应用灰色聚类法划分灾害风险等级。算法思路清晰,过程简便快捷而易于程序化,但争议较大,故在国外研究中运用较少,在国内综合地质灾害、风暴潮、洪灾等灾害的风险评估中有所应用。

⑦加权综合评价:同样以社会经济统计、历史灾情、自然环境等数据,对影响自然灾害风险的因子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它们权重,以加权的、量化指标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估。该方法简单易行,在技术、决策或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和优选工作中有广泛运用,但需指标赋权的主观性仍是难以回避的问题。该方法目前应用于台风、暴雨、洪灾、综合地质灾害、生态灾害、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中。(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比较参考叶金玉等总结)各种数学工具的引入不仅为自然灾害评估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让人看到各具特色的数学方法是对应着不同的自然灾害种类,这也是一种提示:针对不同的自然灾害可以且应当有不尽相同的评估方法和研究途径,但这并不影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走向定量化的步伐。

4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

简单的说,自然灾害具有群发链发的特点,单一一种自然灾害往往伴随或者引发其他伴生(或次生)的灾害,对灾害链的研究,马宗晋等组成的研究小组曾给予高度的关注,史培军将其定义为某一种致灾因子或正态环境变化引起的一系列灾害现象,并将其划分为群发灾害链与并发灾害链两种,而群发的灾害或灾害链所引发的灾情必然是几种不同灾害与承灾体脆弱性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同时,还需认识到,不同自然灾害之间相互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这样的情况做单一灾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显然是不合适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的评估就显得更有现实意义。综合自然灾害评估是风险和灾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直到21世纪,学术界的研究方向才逐渐转向多灾种的风险评估。高庆华等认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是在各单类灾害风险评估基础上进行的,它的内容与单类灾害风险分析基本一致,所以采用的调查、统计、评估方法与单类灾害风险评估中用的方法基本相同,与单类灾害风险评估的根本区别是把动力来源不同、特征各异的多种自然灾害放到一个系统中进行综合而系统的评价,以此来反映综合风险程度;Joseph和Donald基于田间损失分布,提出以年总损失的超越概率来表示综合风险;而薛晔等却认为,在复杂的灾害风险系统中各个风险并非简单相加,对目前基本是单一灾种的简单相加的研究成果提出质疑,认为其缺乏可靠性,并以模糊近似推理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多灾种风险评估层次模型,对云南丽江地区的地震-洪水灾害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

国内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研究成果不多,且模型也相对较简单,更好的评估方法也还有待探索,有待更多数学方法的引入。此外,在建立评估模型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自然灾害风险的时空特性,即时间和空间上的分辨率,赵思健认为,同任何事物一样,风险也存在着时空差异,不同的灾种在不同时间、空间尺度上评估的方法和内容应有所区别,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该评估的时间有效性和适用范围。因此,由于在某一确定的评估方法下各单一灾种在同一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时间有效性并不一定一致,如何考虑这种不一致对评估结果所造成的影响是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尽管有诸多问题困扰着多灾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发展,但相比单一灾种的风险评估,多灾种风险评估更符合实际生活中灾害群发的特点,其发展是防灾减灾工作的现实需要,决定了多灾种风险评估是风险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5小结、展望

风险评估小结范文 第12篇

一是安全评估体系不健全。大部分商行银行未明确安全评估管理的组织机构,缺少安全评估管理制度,未建立符合本行风险管理需要的安全评估体系。二是安全评估流程不规范。很多商业银行安全评估尤其是自评估缺少标准的流程控制,安全评估工作随意性强,大部分评估流于形式或依赖于个人经验,安全评估的结果不能真实的反映客观存在的风险。三是安全评估人才匮乏。安全评估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对评估人员的能力要求较高,而很多商业银行评估人员未经过相应的培训,缺少经验,并不真正具备安全评估的能力。四是安全评估方法不科学。商业银行评估尤其是自评估主要依据制度列表或个人经验,很难发现深层次问题并对风险准确定性,评估结果对风险处置的指导意见有限。五是安全评估数据积累不足。国内外主要的安全评估方法,需要根据历史事件统计事件发生概率,目前,很多商业银行尚未建立事件统计分析机制。

2安全评估管理的主要思路

通过研究国内外信息科技风险安全评估标准、规范及实践,提出了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安全评估管理思路。

建立安全评估组织体系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组织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安全评估自身特点,并应结合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安全评估的组织体系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安全评估日常管理体系。该部分体系应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明确高管层、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部门、信息科技管理部门及其它相关部门的安全评估职责;二是建立安全评估项目管理机制。商业银行组织安全评估时应成立项目管理组织,并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流程对安全评估进行有效控制。

建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流程

安全评估流程是安全评估标准化的控制手段,能够有效的控制安全评估的目标、范围、过程及质量,安全评估需要建立以下标准流程:一是安全评估的组织流程,即安全评估审批、总结、汇报等流程;二是安全评估的项目管理流程,安全评估应采用项目的管理方式进行组织,并按项目管理流程组织评估并形成项目阶段成果;三是安全评估的评估方法流程。安全评估根据标准的评估方法,并结合评估对象的特点,从资产识别、威胁识别、脆弱性识别、风险评估、已有措施确认等方面,建立明确的评估方法流程并明确流程各阶段主要工作成果及输出文档。

培养专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人员

引入安全评估工具

为实现安全评估的专业化,商业银行应逐步引入和使用风险评估工具,风险评估工具包括以下三类:一是专业安全评估设备及软件,如漏洞扫描设备、安全审计平台等。二是专门的风险计算工具,如风险统计及计算表格,该类表格根据标准的计算方式,能够给出相对准确的风险量化值。二是风险管理系统,对风险进行汇总、统计及处置跟踪。

建立风险评估数据积累机制

风险评估小结范文 第13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风险监测 评估制度

随着食品工业的飞速发展,公众对食品的要求从卫生上升到了安全的考虑,伴随着食品进出口贸易的繁荣,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2009年《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弥补了食品安全立法的不足,其中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是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进行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在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环节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2013年十二届_一次会议通过的_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意味着新食药总局将实现食品药品的全程无缝监管,食药总局新成立的三个司中就包含有分析预测的安全监管,食药总局还将在制度层面健全食品药品的风险预警机制。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的内容包括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两个制度。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指为了掌握和了解食品安全状况,对食品安全水平进行检测、分析、评价和公告的活动。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主要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评估。目的就是识别有害物质存在的不确定性,评估在特定的危险因素暴露情况下,有害因子对人类或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因我国对该制度的认识起步较晚,受到经济水平、立法技术落后等现实国情因素的影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本文对我国风险监测与评估的现状进行梳理,提出符合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制度的完善建议。

1.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运作的现状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没有覆盖整个食品产业链

我国当前食品行业现代化生产水平低,农业生产落后,后续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约占总企业数的10%,而市场占有率却占70%至80%,产量和销售收入占主导地位;而规模以下企业数量远大于规模以上企业,市场占有率仅20%-30%,且大多处于欠发达地区,其产品大多投入农村以及二级市场,但消费者依然众多,在管理上无疑具有很大的难度。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的建立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其食品加工的基础在于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方式。而这样的方式在我国现阶段尚不普及,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和城乡结合部,个体食品摊贩,农贸市场仍是食品销售的主要场所,流动摊贩等也不在少数,显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的工作难以在这些方面开展,无论是数据的收集还是信息的反馈,都存在着不小的困难。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信息共享程度低

《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制度。”进一步完善了食品安全信息规制。但从实践中来看,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食品是否有农药残留,有无违禁添加剂等有害物质,消费者仅凭外观是无法判断的,而食品伤害可能不会马上显现,有滞后体现的可能性,使得消费者在选购食品的时候,通常需要依赖于厂商所提供的宣传信息,从而处于劣势。

第二、监管部门与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也不对称。由于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小而多,与西方国家集约式生产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加大了监管方获取信息的成本。

第三、消费者与监管者之间的信息也不对称。因为受到信息传播限制等因素,监管者难以将食品安全信息迅速,及时地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的反馈信息也很难收集。

风险评估小结范文 第14篇

目前我国风险投资刚刚起步,还处于学习阶段,发展相当不成熟,风险投资市场还未健全,风险投资评估的理论和方法还处于边实践边探索的阶段,无论是实业界,还是理论界对风险投究竟应从哪几个方面评估,采取什么方法评估,以及由什么样的人或机构来评估等还处于研究之中,没有形成可供借鉴的经验,更没有形成自己的评估体系。本文从国内外两个方面综述了目前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基本情况以供参考。

一、国际风险投资评估概况

风险投资的对象是新项目或新创企业,由于市场前景等各方面都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此风险投资是名副其实的一种高风险性的投资行为。要想降低风险,需在投资前较准确地预计风险之所在,投资后对其加以有效的管理控制。可见投资前预测风险是防范风险的关键环节。风险预测取决于有效的风险投资评估决策过程。在风险投资的发祥地美国,风险投资家和金融界的专家将这一问题的研究集中于两个方面:“风险投资家用何种标准来评估一项投资项目的投资潜力?”“风险投资家利用何种模型来对投资进行评估选优?”

在风险投资过程中,风险投资者采用一定评估指标来判定投资的收益和风险。对此许多研究机构作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关于投资决策评估指标选择的调查结果表明(表一),管理层素质构成风险投资决策的首选指标,其次是产品市场增长和投资回报率。

美国纽约大学企业研究中心(new york universitys center for entrepreneurial studies)对100家专业风险投资公司投资评估决策所作的调查结果表明,在24个考虑因素中,首选因素是“企业家自身具有支撑其持续奋斗的禀赋”;其次是“企业家非常熟悉企业自身的目标市场”,第三是“企业家以往领导能力的证明”和“在5到10年内至少能获得10倍回报”。位列最后的是“风险企业将开发一个新的市场”和“我不会进行追加投资”。调查再次表明,管理素质、产品市场及投资回报等构成风险者进行投资评估决策的几项主要因素。表二列示了该调查揭示的前10个评估决策考虑因素。

在定性阐述评价准则的基础上,tyebjce and bruno (1984)最先运用问卷调查和因素分析法得出美国风险项目评价模型。数据基础是从电话调研的46位风险投资家和问卷调查的156个风险投资公司中选出的90个经审慎评估的风险投资案例。他们请风险投资家根据案例对已选好的23个准则评分,标准是4分(优秀),3分(良好),2分(一般),1分(差),此外还分别评出各个项目的总体预期收益和风险。这样得到一组数据后,经因素分析和线性拟合,得出评估基本指标,划分为五个范畴,并根据各范畴指标对预期收益和预期风险的影响,模拟出风险投资的评价模型。

因此认为对预期收益影响最大的是市场吸引力,其次是产品的独特性,而管理能力和环境威胁抵抗力对预期风险产生影响,兑现能力对两者不产生影响。

相关的研究有:macmillan, sicgel, and subbanarasimha (1985),利用信函方式,通过格式问卷,调查风险投资家评估潜力投资时所采用的评价标准,并对各标准的重要性打分。macmillan,zcmannl,and subbanarasimha在1987年对风险投资的评估指标做了一个类似的统计调查。1988年sandberg,schwerger,and hofercf对其经济统计评价和修正。

rah(1991)t ran turpin(1993)分别分析了新加坡和日本,创业家的人格及经验均被认为是重要的评价依据,而财务因素(financial consideration)则是风险投资中最不重要的方面。

美国vanceh?fried and robcrt d?hisrichz(1994)两位教授联合做了有关调查。他们在三个地区:硅谷,波士顿和美国西北地区各选择六位著名风险投资者,采访其投资项目决策的具体过程。为了保证数据准确,所选取的案例是真实的和最新的。这18个案例分别是电子等行业的不同发展时期(种子期:3,成长期:7,扩张期:4,杠杆收购:1,在公司收购:2,重组:1),投资额在5万美元至600万美元之间。实证调研结果分两部分。首先得出15个“基本评估标准”,分战略思想、管理能力和收益三方面。

评估准则分别是战略思想,包括成长潜力、经营思想、竞争力、资本需求的合理性;管理能力,包括个人的正直、经历、控制风险能力、勤奋、灵活性、经济观念、管理能力、团队结构;收益,包括投资回收期、收益率、绝对收益。其次,建立起一个决策程序模型。模型描述从寻找项目到选择出正确方案的六步流程;同时总结出风险投资家在评估过程中采取的多种评估手段示。

edward?b?roberts(1991)对两个风险投资公司进行了深入调查,atlantic capital公司和boston investors公司从事高科技行业的风险投资有十几年历史,都使用多阶段的评估选择投资项目,但是在评估准则和决策过程有自己的特点edward?b?roberts 详细介绍了两个公司评估风险项目的准则,比较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同时分析20个已经过审慎评估的项目,提出创业家如何撰写商业计划书。

相关的文献还有joshua lerner (1994)提出的风险投资家如何利用联合管理来降低风险;robert?d?hisrich (1995)提出风险家的个人素质要求、能力要求,被认为对风险企业的投资价值不仅是钱,还有管理,信息等管理服务。robert polk等人设计了一个具有58个变量的指标体系,通过工业新产品的案例统计分析发现,单独进行技术风险评价对预测高科技新产品的成败十分重要。

我国台湾地区的创业投资事业一直蓬勃发展,从1993年颁布“创业投资事业管理规则”以来,至今成立了41家创业投资公司,具估计总资本额已超过200亿台币(折合人民币约50亿元)。1996年香港中文大学决策科学与企业经济系的客座交售刘常勇先生等,在创投公会的帮助下,对台湾地区创业投资事业的发展现状作了调查和统计,总结出台湾地区创业投资事业的特点,经营形态和投资策略;同时总结出创业投资决策程序和评估准则(表四)。决策程序包括如下阶段:投资方案取得阶段,投资方案筛选阶段,投资方案评估阶段,投资方案协议阶段;各阶段评估重点不同。评估准则主要归纳为商业计划书、经营机构、市场营销、产品与技术、财务计划与投资报酬等五个方面的22个重要准则。认为台湾风险投资家最关注财务和商业因素,具体评价等,风险投资家希望看到的好项目是合适的企业在合适的时候拥有合适的技术,并存在或能够创造出合适的市场,最终带来丰厚的回报。这就对投资项目的评估提出很高的要求。有经验的风险投资家认为,识别投资对象是好项目的关键,因为环境与市场的变化是不可预知的,也是无法控制的,只有经营者的强烈愿望和意志,才能克服困难和挑战,确保成功,因此投资对象应是具有创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的经营团体。 同时客观的数据资料与科学的实证分析过程,也是筛选好项目必不可少的,投资公司面对每年数百件的申请案例,没有一套严谨有效的投资评估程序,难以做出最适当的投资决策;针对越来越专业化的高科技项目,只有事先充分的信息搜集和审慎的研究评估,才能预测可能出现的风险,事先防范,将投资风险度降低。

二、我国风险投资评估的现状分析

风险投资在我国目前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如吉林工业大学经管学院,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已开展了有关的课题研究,许多专家就如何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开展了热烈的讨论,主要涉及的内容有:

风险投资概念及特征分析;

国外风险投资的成功经验和模式;

风险投资的运行模式和机制;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障碍及存在的问题;

风险投资公司的运作;

风险投资的资本市场;

风险投资的法律环境;

风险投资的创业投资体系等。

还有学者对我国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指标及投资风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东南大学经管学院的尹淑娅还对美国santa clarn 大学的tyebjee and bruno(1984)两位教授提出的评估模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作了修改,并用权重和概率相结合的方法对模型的评估标准做出了量化,对我国风险投资评估的量化作了有效的探索,但是修改的数学模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决定预期收益的预期风险的权重系数如何确定,以及当预期收益和预期风险的数值计算出来后,应该如何确定一定的数值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投资决策的结果将是否投资该风险项目等,从而影响模型的实用性和使用范围。总之,我国学者对风险投资评估的研究还处于一种初步的探索阶段,总体来说有助于了解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的风险投资运营特点,但目前的研究对微观层面的问题涉及不多,主要集中在风险投资的“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做”。国内的风险投资在实践中还处于起步中,目前的主力是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公司,存在的问题在项目选择评估中比较侧重于项目的技术先进性,忽视了其市场前景和产业发展性,缺乏“通才”式的风险投资专业人才。大多数投资公司基本上是站在促进科学成果转化的角度来评估项目,进行项目的投资,对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缺乏深入的量化研究。与国外风险评估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学科研究滞后,风险投资评估学理论体系尚待建立。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门系统的风险投资评估科学理论,在实践中,大多数投资公司往往采用一般项目投资评估的理论和方法,远远不能适应风险投资的需要。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论基础,使得对评估中某些概念和内涵的理解不一致,对一些评估方法混淆不清,运用有误。目前,风险投资评估理论研究的滞后已严重制约了风险投资的发展,风险投资实践的发展呼吁着风险投资理论的指导。

(二)我国在进行风险投资项目评估时,着重于项目自身要素的评估,而对被投资企业素质(尤其是创业者)的评估注重不够。

目前,我国在进行项目评估中,着眼点大多仅仅盯在项目本身的预期经济效益上,进行市场调查,查阅的有关资料,都是为了证明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是否先进、适用,以及产品需求如何,销售量可能多大,目前及以后年度的销售价格怎样等,从而测算出项目预期经济效益有多大,以之作十分重要的项目取舍标准。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种短缺型经济,一个重要特征是供给方面的经济性短缺。从供给短缺的现状出发,几乎大多数投资项目都是需要的。通过项目评估往往表明它们都是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但是,仅从项目自身要素出发,以单纯的效益标准来衡量投资是否可行,其条件并不十分充分。项目预期效益好,仅能说明项目是可行的,其投资就不一定可行。因为,投资最终总是要落实到一定区域的某个特定行业的企业。当投资项目估价不准确或被投资企业的素质低下,没有足够的能力实现其预期的经济效益时,经济效益标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其结论的准确性自然也是值得怀疑的。

(三)缺乏对风险投资项目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估。

投资环境为投资者提供与投资活动有关的各种条件,它影响着投资者的投资活动。优越的投资环境是投资顺利进行和发展的保证,有利于项目经济效益的实现,恶劣的投资环境会阻碍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

(四)缺乏专业的风险投资评估机构和中介组织。

风险评估小结范文 第15篇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1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国内研究,有李世奎、霍治国、王道龙等[1]主编的《中国农业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一书,此书以风险分析技术为核心,探讨了农业自然灾害分析的理论、概念、方法和模型。但是,有关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理论的基础研究仍相当薄弱。邓国等[2]提出用解析概率密度曲线法估计粮食产量序列的风险概率,对中国粮食产量不同风险类型进行了分区研究。薛昌颖等[3]利用河北及京津地区1949~2001年的冬小麦实际产量资料,选取历年减产率的变异系数、历年平均减产率和减产率风险概率作为评价指标,估算了干旱气候条件下河北及京津地区历年冬小麦产量灾损的风险水平。黄崇福等[4]针对湖南省各县市1979~1993年的灾情资料时间序列短、数量少的情况,引入模糊数学方法,对干旱等农业自然灾害进行了风险估算,并通过专题图直观地展示了风险的分布及其空间变化趋势。经文献检索,在风险评估方面,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标准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和实践检验,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风险评价模型甚少。

朱自玺等[5]做了小麦干旱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他们从降水资料出发,先按降水负距平绝对值的大小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干旱等级,再求出不同干旱等级发生的概率,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小麦气候干旱风险指数模型Ic=α1Is+α2Ie,式中Is为全生育期风险指数,Ie为小麦拔节期风险指数,α1、α2分别为其权重系数。然后又从作物需水量和供水量出发,按作物缺水程度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干旱等级,算出不同干旱等级出现的概率,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作物干旱风险指数模型Id=α1Is+α2Ie+α3Im,其中Is、Ie和Im分别为小麦全生育期、拔节期和灌浆期的作物干旱风险指数,α1、α2和α3分别为其权重系数。最后在气候干旱模型和作物干旱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综合干旱风险指数模型I=(Ic+Id)/2,其中Ic为气候干旱风险指数,Id为作物干旱风险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干旱风险进行了评估和区划。中国农业大学的王素艳[6]做了北方冬小麦干旱风险评估及风险区划研究,对北方冬小麦干旱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此为基础对北方地区的光温和气候生产力进行了评估,建立了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进一步做了北方冬小麦干旱灾损风险区划,这是对小麦干旱风险评估和区划的一次系统和详细的研究。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的风险评估研究中,往往根据研究的侧重点将模型分为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环境风险、潜在风险及综合风险等类型,各个类型内部又包含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多个估算模型。以社会风险为例,所谓社会风险是指相对于某一给定的区域,或某一给定的人群,由某种灾害所引起的受损害的人数与其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常用FN伤亡频率图表示。至于其评估模型,有Piers提出的AWR模型[7],Carter提出的SRI模型[8]及HSE提出的COMAH模型[9]等,其中COMAH模型主要应用于土地利用与规划方面。美英等国是国际上最先提出风险理论和应用的国家。美国学者和在《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与减灾对策》一书中对美国主要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析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该书总结了美国主要自然灾害的风险与损失期望值,并在风险决策,特别是灾害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减灾效益分析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但针对农业灾害的风险评估技术基本没有涉及[10]。日本继美英之后也比较注重风险评估和区划的研究,其针对强,注重实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日本于1998年建立了风险分析协会,其研究重点在环境和环境恶化方面。他们认识到,由于使用了现代科学技术,使原本脆弱的环境更加恶化,原本复杂的世界带来更多不确定性[10]。总体上,国外学者在风险分析研究方面多侧重于经济领域,对具体的某一种农业灾害风险分析的研究还不多见。

2风险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风险评估指标中存在的问题

经文献检索,在国内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面,一般有干旱风险评估、涝洪风险评估、冻害风险评估等。但在风险评估指标上,尤其是在干旱风险评估指标方面,虽然指标很多,但在评估中实用的指标很少,几乎所有关于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文献中,都用降水负距平作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指标,即从某地某一时段(作物一个生长周期、某一生长段、年、季、月、旬、周或规定的天数内)的降雨量(观测值或预报值)与该地区该时段内的多年平均降雨量相比较而确定作物干旱程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作物产量灾损程度、作物干旱灾害风险综合评估和区划等一系列工作。用降水负距平作为作物干旱评估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作物干旱灾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作物田地土壤墒情的好坏、土壤性质、当地地下水位的高低、某一时期大气降水量的多少、人为水分补给量的多少、作物当时的表现症状等。其中跟作物干旱有最直接、最大关系的就是土壤墒情是否适宜,即土壤含水量的多少。在短期内,某一时段降水偏少,如果前期降水量偏多,则土壤墒情也会较好,作物并不一定发生干旱;或者地下水位较高,或者人为进行了灌溉,作物地块土壤墒情也不会差,作物也不会发生干旱。长时期的干旱,是由于大气环流的影响,导致降水量偏少所致,才有可能导致土壤干旱。因此用降水负距平作为作物干旱灾害评估指标,干旱时期越长,评估结果才会越准确。而对于短期干旱或干旱期间采取了灌溉措施,用降水负距平作为作物干旱评估指标评估的结果准确性较低,缺乏科学性。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提高,灌溉面积的增大,再单纯的用降水负距平来评估作物干旱发生的风险情况,则不但短期干旱评估不准确,恐怕连长期干旱评估的结果都不可靠了。用土壤墒情作为作物干旱评估指标,因为作物根系直接生活在土壤中,是从土壤中而不是从大气中吸收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土壤墒情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长状况。土壤墒情良好,作物生长顺利,表现较好;土壤墒情较差,作物生长不良,表现出干旱症状,并进而影响产量。不管用何种方式补充土壤水分,只要土壤墒情较好,作物就不受干旱影响。因此,用土壤墒情作为作物干旱灾害评估指标,既克服了用降水负距平作为干旱评估指标的缺点,又克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影响,无论是对短期干旱或长期干旱评估都会较为准确。

风险评估及区划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面,通过查阅文献发现:人们进行风险评估的内容大多集中在较大的方面,如对中国的粮食产量风险进行评估和区划,对总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估算,对华南南部的热带果树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风险评估等。这些风险评估的对象都是针对整体农作物和果树,单一的对某一种农业气象灾害,或某一种农作物的农业气象灾害,或某一种果树的气象灾害进行系统化风险评估和区划的成果少之又少;且在对总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风险评估时,所用的评估资料基本上都只是建立在粮食作物产量的基础上,对影响粮食作物产量的气象要素考虑较少。在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的研究成果方面,所用的评估指标有待改进,现有的成果也不很完善。

风险评估小结范文 第16篇

建设铁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以铁路基本法律法规、安全政策和技术规章、管理制度为基础,遵循铁路安全发展的基本规律。安全风险评估要有科学的程序,在安全风险评估过程、环节中要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依、有据可依,对每一种可能出现的风险都要制定严密、可靠的控制措施,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有说服力的量化评价,达到流程化管理、闭环化控制、数量化评价。(2)系统性原则。一是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平台,即政策平台和系统平台。以政策平台明确组织与个人在处理风险中的原则、角色和责任,以系统平台规范日常管理工作流程与业务活动实践。二是在危险源辨识中,通过主动对铁路系统硬件、软件、人员、环境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进行系统和持续分析,梳理铁路系统组织结构、运行环境、运行过程、程序、人员、设备及设施资源等状况,为准确识别铁路系统和工作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及潜在不安全因素提供全面、科学的依据。三是安全风险评估坚持发生概率与损失程度相结合的系统评价原则。一种危险源(点)导致的事故、问题发生概率虽然较低,如果损失后果较严重,也一定要重点予以评估和控制。在对风险发生概率的判断上,既要重视历史经验、数据分析,还要重视技术进步、规章变化、环境突变等带来的潜在威胁,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损失程度变化,做到系统研判、准确评价。(3)公平性原则。保证风险评估从过程到结果的公平公正性,坚持统一、公正的分析和评判标准,保证评估过程、结果的权威性,保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公信力不被人为降低或减弱。(4)透明性原则。坚持广泛参与、主动接受监督的透明性原则,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参与热情,体现现代安全风险管理更加信任和尊重员工的基本思想。

铁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构成及其运行体系

铁路安全风险评估应基本遵循“制定风险政策→系统和工作分析→风险源(点)辨识→风险评估→原因分析→控制选择→风险沟通→采取行动→监督进度→控制与报告”的科学流程。从铁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构成来看,主要包括3个部分:安全风险政策评估机制、安全风险源(点)辨识与研判评估机制、安全风险考核评估机制。各构成部分及其运行体系如下。

1建立安全风险政策评估机制

铁路局安全生产委员会作为安全风险管理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定铁路局安全风险政策、办法,建立安全风险政策平台和操作平台,履行安全风险管理决策、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评价考核、责任追究等职责。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确定全局重大安全风险源,从资金投入、设备改造、制度完善等方面组织协调解决重大安全风险源。铁路局运输、客运、货运、机务、工务、供电、电务、车辆、建设等各专业部门是系统安全风险管理的主体,负责本系统安全风险管理,制定、健全本系统安全风险管理办法和制度,分析系统安全风险源和风险点,建立风险控制数据库,定期指导、评价系统各单位加强安全风险管理,从资金投入、设备改造、规章制度完善等方面组织协调各单位解决安全风险源的控制措施,降低或消除安全风险点。铁路局安全监察室负责安全风险管理协调,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各部门、各单位落实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和措施。铁路局总工程师室、劳动和卫生处、职工教育处、财务处等综合部门要在规章制度建设、人力资源配置、业务技能培训、资金安排、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物资供应、宣传教育和引导等方面积极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满足安全生产需要。各站段是安全风险管理的落实主体,负责制定本单位安全风险管理的制度和实施细则,动态分析安全风险源和风险点,建立安全风险控制数据库。明确各生产岗位技术标准、作业程序、风险处置流程和控制责任,做好职工的培训教育,增强全员安全风险意识,提升职工业务技术素质。定期对车间、班组的安全风险管理进行检查、评价,规范现场安全风险管理,强化安全风险点控制。车间、班组是安全风险控制的实施主体,要针对现场存在的安全风险点,把作业标准、作业办法、应急处置和风险控制责任落实到各岗位和作业环节,严格抓好落实,促进岗位作业、设备质量达标,使现场各岗位、各个作业环节、设备质量安全风险点得到有效控制或消除。

2建立安全风险源辨识与研判评估机制

3建立安全风险评估考核机制

铁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应避免步入的误区

误区一:认为铁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是新生事物。实际上,铁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不是新生事物,以往铁路安全管理属于安全风险评估的范畴,只是概念、形式有所不同。以往的铁路安全管理是一种传统安全管理,而安全风险评估是一种现代安全管理,在体系的深度、参与管理的范围、隐患超前预防控制、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更具前瞻性、科学性、合理性。误区二:认为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过程的形式很重要。其实形式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在铁路局、系统、部门、单位中找到关键的危险源(点),然后找到正确、恰当的控制措施,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追踪监督措施落实,并对最终的控制效果进行准确评价。对铁路局来说,对日常容易发生的事故、严重问题进行分类,按照系统、部门、单位等不同层次,分析问题成因,制定控制措施,明确责任,采取监督检查等形式促进落实,并对措施实施效果评价才是真正意义的风险管理。误区三:将安全评价打分作为安全风险过程控制的重点。安全评价打分不是安全风险过程管理的重点,应将重点放在确保安全风险控制措施有效和落实上。误区四:认为安全风险控制措施中投入资源、卡控层面越多越好。这是不正确的,尤其是安全控制措施中如果涉及到人,一定要评价措施的操作性是否可行。

铁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建设需完善的方面及展望

(1)完善安全风险数据库。在安全风险评估中,有必要对每类事故或较大风险源,重大或惯性、倾向性安全隐患建立数学分析模型,而关键是建立基于事故调查或现场检查的安全风险管理数据库。既有安全问题信息管理系统承担此功能,但尚缺少事故环境数据信息。应在现有数据库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事故环境数据。根据事故数据本身空间特性,建立事故空间数据库,详细分析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因素,有效反映不同区域、时期、线路的事故发生特性、规律及铁路交通安全状况。进一步构建以预警主体、风险预警内容与形式、预警级别划分等为主要项目的安全信息预警体系,为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减少事故损失,为安全监督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2)加强安全风险动态管理。铁路局、站段、车间在原有旬、月度、年度定期安全分析制度基础上,应根据阶段任务、季节特性、技术规章变化、劳动组织变革等,分别确定不同周期,对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实施情况进行定期与动态相结合的全面分析和鉴定,完善风险评估手段,掌握一定时期、特殊环境下的安全风险规律、发生概率等,为风险管理提供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保障。(3)突出“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用风险管理文化的力量激发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铁路局安全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加强“人-设备-环境”3要素相互关系研究,突出人在其中的核心、关键作用,重视人为因素研究。在不低估科技风险的前提下,采取措施重点防范人的失误可能造成的风险、事故。日常加强全员风险培训,提高全员风险意识。使职工逐步自觉形成“不愿出事故”、“不能出事故”、“出不起事故”的基本愿景和认知,达到全员积极参与、主动作为、超前防范安全风险的目的。

风险评估小结范文 第17篇

关键词:桥梁工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

桥梁工程施工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及桥梁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桥梁的结构更加复杂,加上桥梁施工环境大多比较恶劣,都为工程施工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对桥梁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是降低风险、减少施工事故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就常见的桥梁工程施工风险识别及评估方法进行简单介绍,结合实例分析风险识别评估的过程,仅为类似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1桥梁工程施工风险综合识别法

桥梁工程施工风险评估的方法有故障树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等等,这些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比如故障树分析法的多余量较多、难度较大,对于分析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分析人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逻辑运算能力,否则很容易出现错误,下文结合桥梁工程的具体施工特点,介绍一种综合性的风险识别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事故总结、结构分析、现场调研以及专家调查四部分内容,比较系统全面。目前来说,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桥梁工程基础数据库,为了尽可能降低风险,实际的事故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善于将类似桥梁工程发生的安全事故总结起来,并进行详细分析,为本次的风险评估工作提供参考资料,这一内容即事故总结。桥梁工程多种多样,结构形式各不相同,不同桥梁结构选择的施工方法自然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产生的风险也各不一样,因此风险识别过程中工作人员要能够对整个桥梁结构进行详细分析计算,及时发现结构设计中的薄弱环节,并提出对应的控制措施,尽可能降低或者消除风险。现场调研对于风险识别至关重要,工作人员必须深入施工现场对当地的水文地质情况、自然气候进行详细了解,对现场的施工进度进行跟踪调查,总结桥梁工程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专家调查对于风险识别工作而言十分重要,他们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能够及时发现桥梁施工中各种潜在的风险。

2桥梁施工风险分级评估法

桥梁工程十分复杂,施工方法众多,风险评估过程中仅仅依靠单一的方法进行评估往往不够全面,下文简单介绍一种分级评估方法,实际的评估过程中将风险源分为三个级别,具体的评估过程中首先通过专家调查法、专家评议法等简单的评判方法对风险源进行评判,明显较低的评判为低度风险,其余风险源进入二级评判,二级评判中通过LEC等精度较高的评判方法对进入二级评判的风险源进行评估,风险较低的定为中度风险,剩余风险源进入三级评判,三级评判主要通过风险矩阵法等高精度的评判方法对这些风险源再次进行评估,风险较低的定为高度风险,较高的则为极度风险,评估流程如图1所示。这种分层分级的评估方法中能够充分发挥各种评估方法的优势,保证了风险源评估的精准度,适用于各种桥梁结构及施工方法,实用性较强。

3桥梁施工风险评估实例

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大桥的主桥长度为,跨度为(80+145+80)m,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箱梁使用挂篮悬臂进行浇筑,悬臂浇筑的流程如下所示:0号段浇筑拼装挂篮1号段浇筑挂篮前移调整锚固,箱梁的每个“T”结构都分为18段,每一个梁段都采用这一步骤,全部浇筑完成之后将挂篮拆除,最后合龙。

桥梁施工阶段风险识别过程

事故总结

为了能够更好地识别施工阶段的各种风险,本文针对连续梁桥悬臂浇筑施工的特点,搜集了许多连续梁桥施工有关的桥梁事故,共汇总了14个风险事件,其中包括钢筋工程质量事故、预应力锚具破碎夹片锚弹出、墩梁临时固结失效、施工支架失效、合龙段高差不合格、挂篮浇筑时坍塌事故、挂篮拆除时事故、通航船舶撞击桥墩事故、立柱模板倾倒、施工现场触电事故、施工现场机械伤害事故、施工人员高处坠落事故、风引起的事故、施工对周边居民安全影响,汇总完成之后对事故的原因及发展的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统计了事故的损失,为后期的风险识别及评估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结构分析

通过结构分析,相关工作人员能够详细了解桥梁结构的受力状态,然后才能够针对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本次风险识别及评估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对大桥施工过程进行有限元结构分析,详细了解了施工过程中的结构受力情况,为后期的风险识别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现场调研

现场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施工地的自然气候、地质地貌、水环境、施工现场的管理情况、技术条件等等,经过分析调查显示,该桥梁所在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春季气候温暖、多雨,夏季干热,秋冬季节比较寒冷,年平均气温为℃,历年最高气温为40℃,最低气温为℃,6~8月份降水较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70mm,夏季暴雨比较集中,很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桥梁所在地属于构造侵蚀丘陵地貌,整个河谷呈现“V”字形,地表水系发育,河道内水流量较大,且长期流水,最深可以达到31m,桥位区设计洪水位为,通航水位为205m,施工水位为188m,没有发现断层、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本次施工过程中整个施工组织设计比较合理,涉及的施工机械装备十分齐全,施工单位在桥梁施工方面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施工技术条件良好,施工现场管理也符合相关工程标准,没有出现管理混乱等问题。实地调研之后发现本次施工可能存在着施工现场人员淹溺事故、暴雨引起的事故、连续阴雨引起的事故、雷暴引起的事故、大雾引起的事故、高温引起的事故、桥梁施工对通行船舶安全的影响、施工对环境的影响、洪水引起的事故等风险事件。

专家调查

本次风险识别评估邀请9位桥梁设计、施工、科研、管理方面的专家,结合大桥的勘察、设计、施工组织等等资料,共总结出18个风险事件,比如纵向预应力管道堵塞、预应力筋张拉伸长量偏差过大、锚固端混凝土开裂、混凝土浇筑时模板偏移、沿纵向预应力管道裂缝、悬臂浇筑时主梁标高异常波动、箱梁顶板浇筑质量不合格、钻孔桩塌孔、钻孔桩钢筋笼偏斜等等。

施工风险综合评估

所有的施工风险识别完成之后,采用分层分级评判方法对各个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识别,最终得出各风险源,以悬臂梁浇筑施工为例,该阶段的施工风险事件共有23项。使用LEC方法对风险事件评判,其中L指的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指的是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指的是安全事故发生后可能引起的后果,风险分值以D表示,D值大小与风险高低呈正相关。二级评判显示,D值小于70,表示风险可以接受,D值大于70,进入三级评判。三级评判中使用风险矩阵法对风险事件进行动态估测,评判结果显示挂篮浇筑时坍塌事故为极高风险事件,具体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施工人员高处坠落事故为高度风险事件,施工过程中要合理控制。

4结语

桥梁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各种风险事件,为了确保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保证桥梁质量,相关人员必须要加强风险识别及评估。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就桥梁施工阶段风险识别及评估过程进行了简单介绍,仅为类似工程风险识别评估工作提供参考。

风险评估小结范文 第18篇

关键词:项目融资;风险评估;方法

项目融资中的风险评估存在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就是风险评估的难点。只有对这些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风险分析,并对这些风险进行综合分析,进而达到最后对项目融资中的风险有科学的处理方法,进而使项目顺利完成。

1 项目融资中风险评估的定义概念

项目融资中的风险评估就是对项目融资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整合后,得出的综合性的风险评估。项目融资中的风险评估既能对整个项目进行前对所要涉及的风险因素给出不同的影响评价,又能为如何规避和处置这些预计到的风险提出相应的对策。从整体上来说,项目融资中的风险评估就是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对于后期所要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解决方案。

2 项目融资中风险评估的基本步骤

(1)评估所有方法。在评估的过程中,每个影响因素和方法都要考虑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评估中不会有因素影响项目融资中风险评估的准确度。

(2)考虑风险态度。对于每个风险都要有慎重考虑的态度,态度会影响整个风险评估。由于人为的原因,每个人进行风险评估时所考虑的都不太一样,主要是对影响因素的不同考虑,对不同的数据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这就使得考虑风险的态度成为影响整个项目融资中风险评估的重要方面。

(3)考虑风险的特征。对于每个发现的风险都要进行详细深入的剖析,以求达到对每个识别风险的控制。

(4)建立测量系统。对于风险的评估要有相应的测量系统与之配合,建立测量系统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系统性预测。在对已经认识的风险可以做到依据经验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测量评估。

(5)解释结果。对于项目融资中的风险评估,在进行测量分析后要对测量的结果进行解释。解释不单单是为了对数据有更深刻的了解,更要对数据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处理。通过解释结果,不但能让评估人员对测量数据有深入的了解,更能在解释数据时,对未来要发生的风险进行推断。

(6)做决策。做决策可以说是整个风险评估中的最后阶段,对前面进行分析估计的风险进行对比做出决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以实际的情况。但我们不能排除每个决策者所独有的见解,对于风险评估的决策,决策者的个人见解对决策也有影响。最终的决策对风险的留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3 项目融资中风险评估可采用的方法

(一)定性风险评估

(1)历史资料法

所谓历史资料法,就是根据在以往项目融资中风险评估的历史记录,通过把现在项目融资中风险评估数据与历史资料中的数据对比,进而的出相应的风险评估数值。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历史资料法就是依靠以往的风险评估经验进行现在的风险评估。这种方法有一定的作用,但有时受到历史资料的拘束,如果没有相应的历史资料,这种方法就无法运用。一味的使用历史资料法也会导致很多问题,毕竟很多历史资料都不是十分的准确,必然会导致结果又一定的偏差。

(2)理论概率分布法

通过对以往项目的风险评估,可以综合得出一定的理论概率,这种理论概率就相当于不同项目风险的比例。如果决策者没有十分充足的项目管理经验,又对历史资料法运用的不是十分得心应手,就要对风险评估进行理论的概率分布修正。通过运用概论修正,达到风险评估理论上精确的目标。

(3)风险事件后果的估计

对于项目融资风险评估,不能仅仅进行风险评估后就结束了。对于项目融资后的风险事件估计也不能缺少,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甚至比风险评估更为重要。风险事件后的估计不但能衡量风险的各方面要素,更能确定风险评估的正确性和有效性。通过数据记录,为以后更好的使用历史资料法奠定基础。

(二)定量风险评估

定量风险评估包括访谈法、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决策树分析和非肯定型决策分析。定量风险评估主要是从各种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盈亏决策的关键因素,进而得出风险评估的作用与效果。

4 结语

项目融资中的风险评估是整个项目风险评估中的一部分,但对于整个项目风险评估来说,确实十分重要的。项目融资就是为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是整个项目的资金保证。但相应的资金的风险评估对每个投资者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风险投资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投资者才会进行投资。笔者通过对项目融资中风险评估方法的分析总计,总结出风险评估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希望这些方法和步骤能对从事项目融资风险评估的工作的人员给与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彭鹏.浅析项目融资中风险评估的方法[J].经营管理者,2012(18).

[2]王静红.以“项目融资”方式促进房地产企业的发展[J].环渤海经济t望,2012(10).

[3]期海明.商业银行参与BT项目融资法律风险分析――以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为例[J].广西金融研究,2013(10).

风险评估小结范文 第19篇

xx公司20xx年一月

1评估目的。1

2评估原则。1

3评估组织。1

4评估过程。1

5风险评估范围。1

6危险源辨识。2

7评估结果。9

8预防控制措施。11

1评估目的

为规范公司风险管理工作,识别和分析生产安全作业中的危险有害因素,消除或减少事故危害,确保安全作业,由公司应急指挥部进行风险评估。

2评估原则

①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在组织评估和撰写评估报告等各个环节,都要在思想和形式上做到实事求是,确保评估结果的可信、可用。

②坚持发展性原则。评估不是目的,促进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完善才是目的。评估过程中,应始终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建设性的开展工作。

3评估组织

4评估过程

①现场实际勘察。

②收集、分析资料。

③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

5风险评估范围

评估围绕生产经营活动开展,主要包括公司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和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风险。

6危险源辨识

7评估结果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为:坍塌、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火灾、起重吊装、机械伤害、车辆伤害、中毒等。

坍塌事故风险分析

坍塌事故是建筑施工生产企业的多见事故,可能由于在基坑边坡堆料小于安全距离或堆料荷载过大,边坡排水不当,边坡水平及位移观测不及时,施工人员违章作业等原因造成。

事故发生后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机械设备损坏,财产损失,拖延工期,危及周边及临边建筑物安全等。

高处坠落事故风险分析

高处坠落事故是建筑施工生产企业的多见事故,可能由于临边、洞口防护不到位,铁塔高空作业人员违章作业等原因造成。

事故发生后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从而造成一般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风险较大,且在各个季节均有可能发生。

物体打击事故风险分析

物体打击事故是建筑施工生产企业的常见事故,可能由于材料堆放不平稳,装运物品绑扎不规范,施工人员违章作业等原因造成。

事故发生后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从而造成一般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且在各个季节均有可能发生。

触电事故风险分析 触电事故是建筑施工生产企业的常见事故,可能由于电气设施(设备)故障或绝缘部位老化,施工人员违章作业等原因造成。

8预防控制措施

通过本次评估结果,要求公司各级领导、各部门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收集生产安全方面的信息,及时做好预防工作。

要加强安全检查工作,特别是日常的安全检查工作,并做好安全查记录。

定期检查消防设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消防器材完好有效。加强劳防用品管理,进入重大危险源区域必须佩带劳防用品。

加强对人员的安全责任教育,使其熟悉管理制度和安全规程,掌握控制事故发生的方法、相应的急救措施和各种具体管理要求等。

建立健全信息反馈系统,各级领导和安全管理部门要定期召开安全例会,定期检查岗位监控防范和应急救援工作情况,分析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风险评估小结范文 第20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_《关于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指导意见》精神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深入贯彻落实全省“防风险、保稳定”任务要求,根据_党委《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攻坚年”活动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决策风险隐患,有效应对处置各种涉稳问题,结合本系统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

二、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上级“防风险、保稳定”任务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引领,强化主动防范意识,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问题的发生。通过不断推进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建设,实现决策风险评估科学精准、务实有效,切实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宣传科绝对安全稳定。

三、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防风险、保稳定”任务要求,牢牢把握新时代_工作总体思路,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规范机制、提升效率,加强规范执法,创新工作理念,着力解决制约决策风险评估工作深入开展思想性、制度性、实践性难题,建立健全契合本岗位工作实际和现实需求的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实现_持续安全稳定的工作目标,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应有贡献。

四、工作重点

(一)提升四个能力,扎实推动建立健全决策风险评估机制

1.提升政治判断能力。全体干警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深刻领会开展决策风险评估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抓实决策风险评估工作既是时代赋予的政治责任,也是维护_、全系统、乃至全省社会大局稳定的现实需要。监区要把建立健全决策风险评估机制纳入议事日程,结合现行的评估制度,常态化开展决策风险评估。要扎实开展学习教育,不断增强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特别是要加大对苗头性、倾向性不稳定风险的预判和防范力度,细化排查、深入研判、细化举措,不断提升防范化解风险能力,筑牢抵御各类风险的坚实屏障。

2.提升基层工作能力。_是党和人民的“刀把子”,也是党委、政府关注的“火山口”,社会各类不和谐群体和_反社会违法犯罪分子都集中关押在_的各个监区,真正的风险隐患就在监区,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给国家的政治安全、_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全体干警要坚持以基层为导向,全面了解掌握基层动态,及时掌握潜在基层风险隐患的“第一手”资料,为_党委做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3.提升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稳定就是发展的前提,做好决策风险评估是实现_平稳向前发展的重要抓手。全体干警把风险意识、忧患意识根植于心,对影响_稳定,尤其是涉及社会稳定的风险隐患保持高度警觉,对可能影响决策科学性、合法性的不利因素做到心中有数,切实做到先评估后决策、评估过再施策、不评估不决策。同时把决策风险评估及时准确上报到_作战指挥平台,使上级指挥作战平台实现对各类风险信息的精准预判,全面收集、科学分析、有效处置。

4.提升民主决策能力。风险评估过程是决策的宣传解释过程,是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的保障过程,是决策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决策过程中,除依法不予公开的有关事项外,要积极引导广大干警职工参与,积极回应关切,确保其在正式途径上充分发表意见,杜绝盲目、武断、“一言堂”式决策,努力为重大政策、重大决策正确制定和顺利实施夯实基础、铺平道路,确保政策决策落地落实。

(二)开展三项活动,营造决策风险评估工作氛围

1.开展决策风险评估制度建设活动。2020年4月10日至5月13日,_将组织开展决策风险评估工作制度建设。各单位要紧紧围绕“防风险、保稳定”任务要求,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针对“三重一大”、_“四无一减少”工作目标相关事项及事业管理人员群体性上访等决策风险较为集中领域。由各个分管领导研究落实责任,建立、完善、修订决策风险评估相关制度办法,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教育培训,确保各项决策风险评估工作有据有依、有章可循,形成长效。

2.开展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宣传月活动。2020年6月1日至7月1日,_将组织开展主题为“全面贯彻《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规定条例》,推动决策风险评估提质增效”宣传月活动,着力宣传《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提升广大干警职工的知晓率和认知度。

3.开展决策风险评估专题研讨活动。在广泛宣传发动和建立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基础上,各部门组织开展决策风险评估专项研讨活动,围绕决策风险评估重点、难点问题和对_、社会安全稳定具有影响的重大政策决策实施的风险评估等相关内容,自行确定课题和研究方向,邀请专家进行专题研讨,积极主动寻求决策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化解新思路、新办法、新途径,营造探索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健全三个机制,确保决策风险评估科学、高效、可持续

1.健全工作机制。推行决策风险评估是重大政策、决策平稳实施的重要保障。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保证决策风险评估的质效。一是科学规范制定决策风险评估实施程序和办法,明确各环节工作内容,细化责任分工,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实现决策风险评估在扩面增效、补齐短板、评估化解、风险管控新突破;二是对决策风险评估“清单式”管理,逐一对账销号,明确风险点、风险源、风险等级、防范化解措施等具体内容,确保责任落实人、实现全过程可追溯,并形成工作台账。三是建立决策风险评估数据库,将工作制度、程序办法、管理清单、专家机构、评估结果等内容全部入库。通过不断实践、完善、创新,真正实现重大决策风险防控的全过程管理。

2.健全引入机制。为提升决策风险评估更具的专业性、规范化水平,适时引入第三方社会评估机构参与风险评估,使重大决策评估更具有客观性、专业性、科学性,避免在重大政策、决策落地前存在评估不到位、出现“真空地带”和“自弹自唱”等问题。

3.健全培训机制。针对决策风险评估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各单位应采取学习、考察、培训、交流、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广大干警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水平。要积极加强与当地政府、高校和专业培训机构的联系,建立常态化培训模式,促进政策理解、专业知识、实践经验的提升,确保决策风险评估的质量跨越式发展。

四、方法步骤

此项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发动阶段。从即日起至4月30日,各单位认真学习《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攻坚年”活动实施方案》,结合实际,细化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分工。

风险评估小结范文 第21篇

关键词:项目融资;风险评估;方法

项目融资中的风险评估存在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就是风险评估的难点。只有对这些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风险分析,并对这些风险进行综合分析,进而达到最后对项目融资中的风险有科学的处理方法,进而使项目顺利完成。

1 项目融资中风险评估的定义概念

项目融资中的风险评估就是对项目融资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整合后,得出的综合性的风险评估。项目融资中的风险评估既能对整个项目进行前对所要涉及的风险因素给出不同的影响评价,又能为如何规避和处置这些预计到的风险提出相应的对策。从整体上来说,项目融资中的风险评估就是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时对于后期所要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解决方案。

2 项目融资中风险评估的基本步骤

(1)评估所有方法。在评估的过程中,每个影响因素和方法都要考虑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评估中不会有因素影响项目融资中风险评估的准确度。

(2)考虑风险态度。对于每个风险都要有慎重考虑的态度,态度会影响整个风险评估。由于人为的原因,每个人进行风险评估时所考虑的都不太一样,主要是对影响因素的不同考虑,对不同的数据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这就使得考虑风险的态度成为影响整个项目融资中风险评估的重要方面。

(3)考虑风险的特征。对于每个发现的风险都要进行详细深入的剖析,以求达到对每个识别风险的控制。

(4)建立测量系统。对于风险的评估要有相应的测量系统与之配合,建立测量系统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系统性预测。在对已经认识的风险可以做到依据经验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测量评估。

(5)解释结果。对于项目融资中的风险评估,在进行测量分析后要对测量的结果进行解释。解释不单单是为了对数据有更深刻的了解,更要对数据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处理。通过解释结果,不但能让评估人员对测量数据有深入的了解,更能在解释数据时,对未来要发生的风险进行推断。

(6)做决策。做决策可以说是整个风险评估中的最后阶段,对前面进行分析估计的风险进行对比做出决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以实际的情况。但我们不能排除每个决策者所独有的见解,对于风险评估的决策,决策者的个人见解对决策也有影响。最终的决策对风险的留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3 项目融资中风险评估可采用的方法

(一)定性风险评估

(1)历史资料法

所谓历史资料法,就是根据在以往项目融资中风险评估的历史记录,通过把现在项目融资中风险评估数据与历史资料中的数据对比,进而的出相应的风险评估数值。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历史资料法就是依靠以往的风险评估经验进行现在的风险评估。这种方法有一定的作用,但有时受到历史资料的拘束,如果没有相应的历史资料,这种方法就无法运用。一味的使用历史资料法也会导致很多问题,毕竟很多历史资料都不是十分的准确,必然会导致结果又一定的偏差。

(2)理论概率分布法

通过对以往项目的风险评估,可以综合得出一定的理论概率,这种理论概率就相当于不同项目风险的比例。如果决策者没有十分充足的项目管理经验,又对历史资料法运用的不是十分得心应手,就要对风险评估进行理论的概率分布修正。通过运用概论修正,达到风险评估理论上精确的目标。

(3)风险事件后果的估计

对于项目融资风险评估,不能仅仅进行风险评估后就结束了。对于项目融资后的风险事件估计也不能缺少,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甚至比风险评估更为重要。风险事件后的估计不但能衡量风险的各方面要素,更能确定风险评估的正确性和有效性。通过数据记录,为以后更好的使用历史资料法奠定基础。

(二)定量风险评估

定量风险评估包括访谈法、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决策树分析和非肯定型决策分析。定量风险评估主要是从各种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盈亏决策的关键因素,进而得出风险评估的作用与效果。

4 结语

项目融资中的风险评估是整个项目风险评估中的一部分,但对于整个项目风险评估来说,确实十分重要的。项目融资就是为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是整个项目的资金保证。但相应的资金的风险评估对每个投资者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风险投资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投资者才会进行投资。笔者通过对项目融资中风险评估方法的分析总计,总结出风险评估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希望这些方法和步骤能对从事项目融资风险评估的工作的人员给与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彭鹏.浅析项目融资中风险评估的方法[J].经营管理者,2012(18).

[2]王静红.以“项目融资”方式促进房地产企业的发展[J].环渤海经济t望,2012(10).

[3]期海明.商业银行参与BT项目融资法律风险分析――以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为例[J].广西金融研究,2013(10).

[4]刘发春,雍斌.石油天然气行业项目融资的风险防范及控制[J].金融与经济,2013(08).

风险评估小结范文 第22篇

关键词 雷击安全 风险评估 快捷方法 操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最严重十种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每年因雷电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0―100亿人民币,并有逐年递增的趋势,防雷减灾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雷击风险评估就是为安全、合理、经济的选择雷电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是科学防雷和全面防雷的重要工作,目前我国已有了一套雷击风险评估体系,我所正是在多年从事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总结出此方法。

1风险评估概述

风险评估就是对构成风险的各个要素和潜在损失的水平赋予数值或货币金额,当量度风险的所有要素(资产价值、威胁频率、弱点利用程度、安全措施的效率和成本等)都被赋值,风险评估的整个过程都可以被量化了。简单地说,定量分析就是试图从数字上对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的一种方法。

2雷击风险评估的理论基础

雷击风险评估的基准法(IT Baseline)

适用范围:使用广泛的基准法(IT Baseline)。对保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为一般要求。在基础设施、组织、人员、技术及权宜安排方面可采取标准安全措施。包括建筑物的深度鉴定和估价,对这些建筑物的威胁评估和设施脆弱性评估。结果用于评估风险及选择合理的安全设施。

非正式的雷击风险评估方法(FRAP,OCTAVE-S)

详细雷击风险评估分析的简化方法。评估前期的预备工作,协议讨论,风险分析报告撰写,总结结论。建立基于评估的技术档案,识别技术设施脆弱性;开发安全策略和计划。

3雷击风险评估的操作和优点

(1)工具:雷击风险评估操作中必须的设备和设施;(2)雷击风险趋势调查分析;(3)题库:雷击风险评估中必须运用的计算公式输入;(4)涉及内容:包括项目、设施的系统设计、环境、气候条件等;(5)雷击风险概况:包括国际、国内的评估方法、标准等;(6)项目所涉及的基础设施安全;(7)应用程序安全:包括商业运作的保密措施等;(8)操作安全:包括项目进行中的雷击保护措施等;(9)人员安全:主要涉及项目在进行中和竣工的雷击防护措施。

本雷击风险评估的操作优点主要是具有:标准化;权威性。

4雷击风险评估实践(典型事例)

(1)已知项目的雷击安全调查,对现场进行取证;(2)雷击风险威胁的监控;(3)潜在的雷击风险分析。

从目标看评估量度

(1)确定最基本的防雷安全基线,确保当前不存在高雷击风险;(2)为建立动态雷击安全防护和纵深防御提出思路;(3)为配置防雷安全管理和人员管理提出思路;(4)指导未来五至十年内的防雷安全发展。

5信息系统风险评估

确认阶段

(1)召开项目启动会、甲方介绍信息系统业务要求;(2)雷击风险评估方法确认、评估详细的实施计划;(3)签订雷击风险评估协议;(4)绘制文档。

雷击风险评估现场操作

(1)雷击风险趋势调查、投资额、业务流程;(2)事件调查访谈、监控;(3)甲方的业务要求取证;(4)现场测试数据。

报告阶段

(1)雷击安全风险现状报告整理汇总;(2)雷击安全风险分析;(3)信息系统技术风险综合分析、业务风险关联分析;(4)雷击安全风险解决方案、阶段总结;(5)正式提交雷击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雷击风险评估是个综合、复杂的工程,它以大量繁杂的数据资料为基础,既包括项目原始数据,也包括相当数量现场检测、勘察、核实的数据来编制雷击安全风险解决方案,因此,对于其中的结论、观点,欢迎各方面专家指正,并进行研究、讨论。

在此应当声明的是,考虑到经济与技术结合的最大效益,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规定了防雷项目允许落闪频率和可接受的最大危险度,以上雷击安全风险评估操作方案和典型实例就是为了避免或减少雷击所造成的损失,评估中超出规范规定值的雷击损坏是可能存在的。

参考文献

[1] IEC61024-1.建筑物防雷[S].

[2] IEC61662.雷击损害风险的评估[S].

[3] GB50057-95.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

风险评估小结范文 第23篇

一、论题的引出

作为我国司法体制与工作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的社区矫正,自2003年推行以来发展迅速且效果显著。社区矫正是与监禁刑相对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适用社区矫正,其首要前提是要对犯罪人进行一定的风险评估。当前司法实践中,北京、上海等地已根据相应的理论以及实践经验的总结,制定风险评估测量表,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刑事再犯风险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理论界与实务界关于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的论述较多,对于其内涵的解释繁杂且简明理解性不足,关于评估目的的研究只是停留在法条堆砌上,对于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的理论发展与司法实践的推动意义不足。任何一项法律制度的设计总是具有一定的功利效用,即目的意意义。德国法学家鲁道夫·冯·耶林认为法律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目的,指出“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创造者。每条法律规则的产生都源于一种目的,即一种实际的动机”。社区矫正风险评估是什么?进而言之,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的目的是什么?易言之,社区矫正风险评估是为了什么而存在的?对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的内涵与目的的论述对于风险评估的完善,不仅具有立法司法的意义,同时也具有理论实践的意义。

二、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的内涵审视

在理论研究领域,风险评估主要是经济学领域的的概念。风险评估是今年来发展的一种系统化的方法论,为组织的安全管理和政府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是组织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事故预防技术水平的基础了,并已逐渐规范化和制度化。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的内涵分析是解答其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也是分析风险评估的目的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对其内涵的分析必不可少。

(一)基本概念的整合

1.风险的概念解析

“风险”一词在辞海中的释义有二:一是亦作“危崄”。艰危险恶,不安全。谓有可能导致灾难或失败;二指险恶﹑险要之地。结合论题,释义一符合题意。在经济学领域里,风险是指特定时间发送的概率及可能发生危害后果的函数。

2.风险评估的概念释义 3.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的概念整合

当代美国人类学家E·霍贝尔在论及概念的重要性时指出,一个探索者在任何领域中的工作总是从创造该领域中有用的语言和概念开始的。任何科学研究都是以概念分析作为起点的。因此探索社区矫正风险评估内涵与外延的首要条件是对其概念的精确把握。结合对社区矫正、风险、风险评估的概念的理解,可以整合得出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的概念。社区矫正风险评估是指法律规定的机构和组织对与犯罪人相关的因素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对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服刑期间重新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所做的评价。

(二)社区矫正风险评估整体阐释

1.评估主体

根据两高两部的《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四条,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接受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_的委托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调查评估,是为评估主体。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调查评估的日常工作。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负有协助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的义务,是为辅助主体。

2.评估对象

评估对象与社区矫正适用对象一致,法院裁判拟适用社区矫正的犯罪主体及正在实施社区矫正的犯罪人。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和法律法规,评估对象具体为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符合社区矫正条件并经法院判决裁定执行社区矫正的罪犯。

3.评估内容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评测对象的静态与动态、不变与可变、客观与主观的因素。根据理论界及实务界的经验积累,并经法律认可,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的内容主要是有关评估对象的风险因素,包括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和被害人意见、拟禁止的事项等。

4.评估方式

结合北京上海等地对于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的探索,已采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访谈法、量表法、文献法、和观察法组成,以量表法为主[5]。结合实践发展及各地具体情况,对于社区矫正对象的评估可以有选择的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指标分析、问询等方式,根据不同犯罪人侧重不同的评估方式。

5.评估结果

评估结果的得出是基于评估各方面因素、综合拟适用社区矫正对象的表现的整合考量。评估结果的形式主要为是否对被评估对象适用社区矫正;社区矫正适用过程中是否停止对社区矫正对象适用社区矫正等。

三、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目的分析

(一)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目的的重要性

一项法律制度的背后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目的。而且具体到刑事诉讼程序的各个部分,在总体上它们是在一个共同的目的的支配下,但是在具体的、直接的目的方面,各个刑事诉讼体系内的不同的制度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毋庸置疑,社区矫正风险评估制度的目的自然也有不同于刑事审判程序、管辖等其他体系内制度的方面。当然,也正是存在着不同的目的,才使得社区矫正风险评估表现出自己的特性。如同学者在关于行政诉讼目的论述的重要性指出的一样,如果社区矫正风险评估比喻为一部机车的话,评估目的就是这部机车的方向盘,它决定着社区矫正风险评估制度运行的轨迹。

对于社区矫正乃至整个刑事诉讼程序及司法改革,对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目的的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对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目的的认识,具体工作的开展就如盲头苍蝇般找不到工作的关键点。“目的创造法律并指导实践”,正确理解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的目的,对于司法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开展评估工作,相关人员对评估工作的配合与辅助,法官结合评估结果裁判是否对犯罪人适用社区矫正都具有指导性意义。

(二)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目的的概念及特性

1.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目的的概念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的发展就是概念体系的发展。人类发展史可以被称为是不断进行创造的历史,人的活动总是有目的、充满意识的活动。任何一个目的总是具体的、有着特定内容的目的。由此,社区矫正风险评估作为有别于其他制度的一种特殊形式,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的目的是指,以观念形式存在的,国家听过相关机构进行的风险评估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或理想结果。

2.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目的的特性

“一个目的如果不是特殊的目的,就不成其为目的,正如同行动如果没有目的就是无意义的行动一样。”虽然社区矫正风险评估如同其他刑事诉讼制度一样,都具有刑事诉讼总体的目的,即实现刑事实体法、保障人权等,但是由于内在机能的差异,其也具有属于自己的特性。其一是主体上的特性,其主体为司法行政机关等;其二是具体行为的差异,其行为是评价;其三是目的结果的差异性,其直接结果为是否适用社区矫正等。

四、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目的的构建

(一)直接目的:服务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风险评估的直接目的是服务于社区矫正。根据社区矫正发展的时间进度,这一直接目的主要分为以下三方面:

1.入口把关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人民法院在裁判前,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调查其社区影响的,可以委托司法行政机关对其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那些人身危险性和社会危险性较低、且不致危害社会等符合法律规定的被告人、罪犯适用社区矫正,严格控制社区矫正的入口,从源头上保证社区矫正的质量。

2.进展调控

入口管控中如果由法院判决适用社区矫正条件的对象,在社区矫正过程中,由评估机关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其进行危险性评测。服刑人员成分复杂,都具有某种恶习,而此种恶习总是与矫正对象的犯罪类型、动机相联系。矫正中,社区矫正对象改正错误的程度不同,人身危险性会有所变化,此阶段风险评估的目的,是要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区分,根据其社会危险性及人生危险性的变化和大小,采取相适用的措施。

3.出口管控

法律规定,违反法院禁止令等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撤销缓刑、假释,依法收监。在社区矫正实施至法院判决的执行期限的或者其他规定期限的,评估机关依法要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最终的评测,对其是否符合执行完毕的条件作出结论,防止仍具有人身危险性及社会危险性的人员脱离监管,也为符合条件的对象重返社会提供机会。

风险评估小结范文 第24篇

关键词:风险评估;报告;内控体系

风险评估工作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相互促进、有机结合,是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识别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的风险,并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分析、评价和应对的过程。

总体而言,风险评估报告的结构至少应包括四部分内容:其一,企业情况概述,本部分就企业风险评估项目背景、定位与目标、理念与方案三大内容进行概括与总结,便于报告使用者理解本次风险评估工作的基本目标与方法;其二,风险评估实施过程,本部分是整个风险与内控体系建设工作的起点,旨在构建一个具有代表性又有扩展性的通用风险管理标准,从风险管理知识宣传、风险分类与定义、风险评估标准三大方面初步构建企业风险管理基础平台;其三,识别企业面临的重大风险,根据风险调查问卷和风险调研访谈,识别出企业面临的重大风险,以供企业管理层参考;其四,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包括风险管理组织结构设置、职能设置、工作流程及工作防范建议。

以上四部分在风险评估报告中层层推进,构成完整的风险评估过程,以下作详细说明。

一、风险评估项目概述

(一)风险评估项目背景

本部分重点介绍企业的成立、发展沿革,行业背景,分子公司情况以及业务架构、组织结构等。编制企业风险评估报告的重要意义在于企业管理层希望借助风险评估项目,有效识别和评估影响本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内外部风险源,并通过健全重大风险的应对与管控机制,有效地平衡好风险与收益,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从而防范和降低各类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冲击,为企业实现战略和经营目标保驾护航。

(二)关于风险评估项目定位与目标

风险评估项目旨在达成三大目标:其一,建立风险管理基础,构建一个具有代表性又有扩展性的通用风险管理标准,统一企业的风险管理语言和标准;其二,明确重大风险领域,采用全面梳理与重点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识别和分析企业战略、经营、财务与合规领域中的重大风险,协助管理层统一对风险的认识;其三,团队能力建设与知识培养,加强和提高企业总部和各业务群管理团队对风险管理工作的参与度和认知,最大程度实现知识转移。

二、风险评估项目实施过程

(一)关于判断风险分类与定义

应从企业战略出发,参考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行业风险数据库以及企业的风险管理实务,并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实际情况等因素,建立适用于本企业的风险数据模型(即风险地图),从战略风险、运营风险、合规风险及财务风险四大方面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类和定义,从而为统一公司的风险管理语言奠定基础。

(二)关于设立风险评估标准

为了对上述四大类风险的重要性进行评定并据此明确风险管理的优先次序和资源配置方向,应从风险发生可能性和风险影响程度两个维度建立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评估标准,以反映风险发生可能性由极低至极高,和风险影响程度由极轻微至灾难性的不同等级。

(三)关于实施风险评估过程

为了协助管理层更好地理解和评估风险,应以风险数据库和评估标准为基础,通过风险调查问卷的发放、收集与统计,风险调研与风险访谈等多种形式,在企业总部和业务群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风险识别与评估工作。通过上述工作,不仅协助企业管理层评估重大风险领域所在,而且还能分析其可能影响的战略及经营目标,从而为企业明确风险责任,改进相关重点业务领域中的风险管控措施明确方向。

三、针对企业风险评估的调研结果

结合风险调查问卷与风险调研访谈的结果,企业管理层对影响本企业战略和经营目标实现的众多风险进行客观评估,并由此明确前几大风险的优先次序。这些风险可能是:产业(产品)战略和多元化、战略规划、市场营销、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公司高层的基调、品牌及声誉管理、销售模式、客户结构风险、人力资源规划及政策、组织结构等等。这些风险并不是独立存在,在实际经营环境中,各类风险往往互相影响、互相牵制,共同对企业实现经营目标产生影响。为此,还应对上述重大风险及其内在关系进行相应的逻辑分析,以协助管理层梳理各项重大风险之间的关系。

四、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搭建

一套成熟完善的风险管理框架包括战略(目标)、风险以及流程与控制。企业战略处于企业管理及风险管理体系的最高层,是企业风险管理以及流程内控建设的出发点,风险管理体系必须紧紧围绕企业战略。风险则是影响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实施与战略目标达成的不确定因素,企业需要将外部环境、内部经营与战略目标进行对比,以识别出影响企业战略的重要风险。企业流程与管控体系则是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落脚点,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可以从企业的流程、制度等管控体系中识别出影响,并从风险管理体系的制度及流程建立风险应对措施。

(一)风险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通常由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组成的“三道防线”共同构成。通常,企业均能初步搭建起风险管控体系的三道防线,如:1.各业务部门负责关注各业务领域内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2.企业管理部负责公司运营风险管理,对运营风险进行预警和控制,为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可行性、合法性分析和法律风险分析;3.审计_主要负责集团的财务审计、经营活动审计及其他专项审计。

(二)风险管理工作规划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没有完善配套的内控体系,风险管理就如同纸上谈兵、空中楼阁;而缺少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建设,会由于缺乏足够的针对性而效率低下、浪费资源。

无论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或是COSO ERM模型,都将企业的目标分为四大类别,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财务目标和合规目标。风险是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而内部控制则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因此,企业有目标就会有风险,而针对每个风险就会有相应的内部控制,以管理风险,从而合理保证目标的实现。

风险评估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协助企业初步搭建结合先进理论基础、契合企业实际情况、符合国家监管要求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将风险匹配到内控体系框架,并完成对该体系框架的评估、梳理和建设工作。

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开展风险管理工作,逐步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依据风险分层管理、分类管理和集中管理的要求,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另外,在充分考虑企业规模以及业务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针对近期及未来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提出相应的参考及建议。如:完善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中各管理层级的岗位职责。完善三道防线,其一,各风险责任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风险责任人、风险联络员等;其二,风险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风险管理涉及公司的方方面面,建议由总裁、执行总裁等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公司整体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各业务部门风险管理工作的协调;其三,审计监督工作,审计_应对风险管理进行审查和评价,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即对风险管理过程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给出评价意见;审查和评价重大风险的评估和管理是否适当,将评价结果向审计委员会汇报。

风险评估工作结束后,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反映企业的风险及其分布状况,为领导决策提供支持。通过风险辨识、风险分析及风险评价,形成风险评估初步结果后,就风险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向企业风险管理委员会征求意见,并根据反馈的意见,调整、修正企业的风险评估结果,编写出企业的风险评估报告,上报风险管理委员会或董事会进行审议。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政部,证监会,_,银监会和_联合.

风险评估小结范文 第25篇

关键词:元评估;档案安全;风险评估;评估指标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是对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资源所面临的威胁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的可能性的评估。[1]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程序查找档案安全隐患和漏洞、薄弱环节,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最大可能地规避和降低风险,确保档案的安全。因此,评估的科学与否、评估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评估效果的好与坏。因而,判断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本身的科学性就成了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元评估就是评估的评估,是判定原评估科学性的方法。美国学者丹尼尔・L・斯塔弗尔比姆(Daniel L. Stufflebeam)非常形象地指出:“元评估对评估领域的重要性,就如审计制度对于会计领域的重要性一样。”[2]鉴于此,本文将从元评估的角度来解析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科学性的问题。

1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元评估的涵义及其开展的必要性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元评估的涵义。元评估的产生与发展得益于元科学(科学的科学,Meta-science)[3]发展的推动,是元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应用于评估学领域的结果。元评估(Meta-evaluation)即对评估本身进行评估。[4]20世纪以来,随着评估学发展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元评估研究亦逐渐成为推进评估学发展的重要途径。1940年皮多・奥若塔(Pedro Orata)提出“评估的评估”(evaluation of evaluation),是元评估概念的雏形。1969年迈克尔・斯克里文(Michael Scriven)首次提出“元评估”概念。[5]

元评估又称为“元评价”[6]“再评价”[7]“再评估”[8]“后设评估”[9]等。美国学者丹尼尔・L・斯塔弗尔比姆(Daniel L. Stufflebeam)将其定义为“经由记述、获取及运用关于评估的效用性、可行性、适当性及精确性等描述性信息和判断性信息的过程,据以引导评估,并公开报导其优点和缺点。” [10]国内学者张道民认为“元评估亦称为评估的评估。它是以已有的评估(原评估,primary-evaluation)活动及结果为对象,从整体上多视角地进行反思认识,进而对其可信度(可靠性)和有效度(功效性)作出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估结论。”[11]

元评估,同样适用于档案安全风险评估领域。在档案安全风险评估领域,元评估是指按照一定的理论框架,运用可行的科学方法和价值标准,对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标准、评估方案、评估过程、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从而对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从我国在天津[12]、河南[13]等地开展的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实践来看,在评估结束后开始注重对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活动本身的经验总结,从评估的组织领导、评估标准、评估方案、评估方法、程序、结论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整个过程虽然缺乏严格的元评估程序与标准,但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实际上已经迈出了元评估探索的步伐,对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的改进、评估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元评估开展的必要性。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元评估开展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档案安全风险评估误差的客观存在,需要元评估对原来的评估进行偏差控制,使偏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提高评估的信度和效度,从而提高评估的整体质量。档案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评估不可避免存在误差,影响评估的质量。这些因素主要有:由于评估指标体系本身(包括评估指标及评估内容的选择、评估权重的确定等方面)设计不科学产生的误差;由于评估专家组成员结构不合理、不良心理因素产生的误差;由于风险本身的动态性、复杂性而产生的误差。

偏差控制是元评估的一项重要功能,元评估首先检测与识别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偏差。元评估通过方差法、肯德尔和谐系数法等分析原评估数据和流程,识别原来评估的偏差环节。在偏差识别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方法和其他各种方法,对原来评估的偏差原因进行分析,对偏差值进行计算,从而对评估偏差予以纠正,保证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质量。

第二,元评估是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科学理论形成和完善的推进器。由于风险的复杂性,它处在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未知的、新的风险随时有可能发生,已识别出来的风险其发生的可能性和产生的后果严重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风险控制的过程中,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已经识别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产生的后果进行重新评估。风险的复杂性、风险评估的周期性决定了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科学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规律,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完善也需要经历一个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检验、修正与完善。元评估则是连接实践与认识的链条,元评估通过对风险评估方案、评估指标、评估方法、评估过程的检验来验证风险评估理论的正确性,在不断修正与完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评估理论。

2 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元评估主体及模式

元评估主体。元评估主体是指元评估行为的实施者,主要回答由谁来进行元评估的问题。可以有几种选择:一是原评估者,二是原评估组织者,三是外部专业评估者。第一种可信度不高,第二种受理论与技术的限制,第三种理论上科学高效、客观公正,需要较高的花费,但即便如此很大程度上也受该行业发展成熟度的影响。理想化的选择是元评估主体要比原评估主体素质更高,不但能胜任原评估还能对原评估进行优劣评价。因此,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元评估主体的选择,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选择最适当的元评估主体,可以采取内部评估专家与外部评估专家相结合的方式。

元评估模式。关于元评估的模式,不管是Cook和Gruder(1978)的七种元评估模式,还是stufflebeam(1974)的元评估模式,或是Gowin的QUEMAC模式,所依据的分类标准共同的地方是元评估与原评估是同时实施,还是在原评估完成后实施,即形成性元评估(pro-active meta-evaluation)和总结性元评估(retro-active meta-evaluation)。形成性元评估强调在评估的不同阶段,尤其是各个阶段的衔接处,应及时进行元评估,以便及时修正评估的方案、技术或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若等到评估结束,某种无效甚至有害的评估已产生不良影响,此时进行元评估为时已晚。总结性元评估强调元评估作为经验总结性质的总结性评估的作用,即在评估结束后,对此次评估的方案设计、技术方法、实施程序、结论质量及其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做出全面的分析、评估和估价,为最终的决策提供咨询建议或施加影响,也为改进评估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元评估中可以将元评估两种模式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加强原评估的过程管理,通过对原评估过程的评估,发挥内部监控的作用,做好对评估过程的评价与监控,做到结果监控与过程监控相结合,外部监控与内部监控相结合。

3 档案安全风险元评估的内容、方法及程序

元评估内容。档案安全风险元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标准、评估方案、评估过程、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进行整体、综合的评估。具体主要包括:(1)评估目的是否明确;(2)评估标准是否合理;(3)评估指标体系是否完整,指标权重系数是否准确;(4)评估实施方案是否合理;(5)评估方法是否科学;(6)评估结果是否真实、合理、有效;(7)评估功效能否发挥等。

元评估方法。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元评估除了采用内容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常用的定性评估的方法之外,还可以采用效度检验和信度检验等定量的方法来判断。效度(Validity)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如果一项评估的效度很低,则其实际效果肯定不佳。信度(Reliability)即可靠性,它是指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如果评估的信度很低,则其结果就缺乏可靠性。在档案安

全风险评估的元评估中,可以运用肯德()和谐系数法对专家的评分差异进行检验。肯德尔和谐系数法计算公式[14]如下:

W=S/[(1/12)n2(m3-m)],

式中,n为评估者人数;m为被评项目(指标)的个数;s为各种被评因素秩和的离差平方和:S=∑(Rj-Rj)2=∑Rj2-(1/m)(∑Rj)2。W值越接近1,则表示专家的评分越一致,差异性越小。

元评估程序。根据丹尼尔・L・斯塔弗尔比姆(Daniel L. Stufflebeam)后设评估的十个步骤[15],结合档案安全风险元评估的实际情况,元评估可以按照以下程序开展:(1)建立一个合格的元评估小组;(2)决议元评估的判断标准;(3)收集和检视适当可用的信息;(4)必要时收集新信息,包括实地访谈、观察及问卷调查等;(5)分析定性和定量信息,并判断评估符合所选定评估标准的程度;(6)形成元评估报告;(7)解释及应用元评估结果。

4 搞好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元评估的几点建议

我国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元评估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都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探究和挖掘。对于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元评估的发展完善,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积极推动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和元评估的研究与实践。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和元评估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一是加强风险管理理论的学习,切实掌握风险评估的科学工具;二是借鉴其他领域风险管理、风险评估应用的实践经验;三是加强档案安全风险评估试点的经验总结,特别是对评估试点的元评估,形成可以推广的制度成果,推进元评估与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发展。第二,加强对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关键环节评估指标体系的再评估。风险评估指标的科学性、可行性直接影响着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质量。对指标体系的再评估,主要检验评估指标体系的完整性,评估指标的准确性、独立性,评估指标权重系数的准确性,并进一步对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修正与完善,从而提高元评估和档案安全风险评估的质量。第三,重视评估专家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不管是元评估还是档案安全风险(下转7页)评估都离不开评估专家的智力支持,评估专家成为元评估主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方面要大力发挥评估专家的作用,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元评估和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中来,为档案安全风险评估和元评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为专家专业素质提升提供发展平台。通过提供必要的考察、交流、培训的机会,促进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专家的培养和发展,从而使他们更好的为元评估和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服务。

风险评估小结范文 第26篇

关键词:市政工程管理;分包项目;风险评估;问题;对策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水平呈现了极好的发展趋势,在政府和相应政策扶持下,市政建设工程能够吸纳到的资金也越发充足,为市政项目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市政工程的建设能够促进国内各行各业的进步和发展,市政项目的建设通常涉及较大的施工范围和较长的施工周期,同时还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市政项目的施工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这样工程项目的质量才能够得到保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市政项目都选择将工程项目分包出去。从实际分包项目管理的状况来看,分包项目的风险评估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确保市政项目的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1市政工程项目分包风险概述

风险种类介绍

市政项目工程分包存在风险主要有四种类型:第一,关系到国家社会整体环境的政治风险,具体来说就是如果国家出现战争、动乱、_等状况,必然影响市政项目的分包工程,工程项目的进度和施工质量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第二,与我国项目分包相关法律法规息息相关的法律风险,现阶段国内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已有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也难以令人满意。承接了分包项目的建设单位为了谋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但是因法律的漏洞分包商的行为并不能被追责,严重影响了市政项目的质量。第三,与国家经济发展环境挂钩的经济风险,国内的经济发展环境一直在变化。当有新的经济政策变化风险出现的时候,与建设项目相关的经济体系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被分包出去的市政项目必然也会受其影响,承担相应的风险。第四,没有办法通过人为干预或控制的环境风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地理环境条件会受到气候的影响,一旦出现泥石流、山体坍塌等地质变化或者是其他类型自然灾害,工程项目的质量和进度不可能不会受到影响。

识别项目分包风险的方法

想要识别风险是有很多方法的,常见的有头脑风暴、财务报表、情景分析和德尔菲法,这些方法都能帮助相关部门有效的识别项目分包可能应对的风险。但是市政工程进行项目分包风险分析时,主要是参照项目系统中的要素、结构、项目主体风险来进行评估。所有的风险评估方法都有其独有的优势,同样也存在着一定的短板,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当将上述方法科学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协同作用,才能够更加高效准确地识别项目风险。

2市政工程项目分包现有问题

承包商目光短浅,缺乏项目规划

现阶段国内的市政分包项目还没有足够多可供参考的经验,承接分包项目的分包商没有合适的发展理念,过于重视眼前的利益。这些分包商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利益,使用低质量的建设材料或者是偷工减料的方法应对承接项目的建设工作。例如,在进行市政道路施工时,部分分包商使用了不达标的施工材料进行路基的建设,这样的路面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就会出现大的裂缝或者是不规则下沉。如果长期接受重型车辆的碾压,道路的使用寿命将会被大大虽短,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的使用需求。另有部分分包商进行市政道路建设时没有进行等级的划分,施工的全过程中使用了统一的标准,使得市政项目的施工成本难以进行有效控制。工程项目投入使用之后也会受到影响,市政项目的施工团队也有可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缺乏完整的管理体系

我国的经济体制和市场形势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传统的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工程项目的分包,但是国内很多市政工程的施工单位使用的还是过去的管理机制。这些管理机制没有结合市场变化进行改进和完善,导致很多分包出去的工程项目没有合适的管理机制。另外,管理机制的缺失,部分分包商没有办法有效开展项目的管理工作,常常在问题出现之后才想到要进行管理。但是即使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也只能解决那些已经出现的问题,并不能整体提升工程项目的质量。也正是管理机制的落后,市政建设项目的工程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都难以令人满意。

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可以看到,国内很多市政项目的施工单位,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了工程的具体实施上,反而忽视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高素质人才是市政项目进步完善的重要技术支持,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分包出去的市政项目自然难以得到应有的技术支持。还有不少施工单位因没有提前进行人才的储备,在面对资质考察时难以应对,对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也难以进行合理的评估。最终出现市政工程施工单位风险管理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实际管理需求的情况。

3识别市政项目分包风险的方法

使用科学方法进行概念分析

施工单位想要对分包项目的风险进行更好的识别,首先要明确的就是风险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上文提到,市政工程分包项目主要有四种风险因素,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一定的其他风险,风险评估人员必须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才能完成评估工作。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应当对分包项目当地相关规章制度、施工周期、工程项目成本和工程技术需求进行合理预测,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方案。同时,还应当考虑分包项目的实际状况,使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得到的评估结果应当作为全项目风险评估的主要参考。

对风险判断流程进行合理分析

分包项目的风险评估工作应当遵循以下流程:第一,整合全部相关市政工程资料,并以收集到的信息作为支持项目分包风险评估的数据基础,为后续的风险防控做好铺垫;第二,邀请风险评估能力水平过硬的专业人士,对分包项目的风险进行大致的评估,引导之后的风险评估工作顺利进行;第三,对可能带来风险的要素进行总结,之后的风险防控工作根据总结的结果划分侧重点;第四,以专业人员的经验来判断可能出现的风险概率,并对这些风险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进行科学的评估。除此之外,还应当以规范的表格形式记录风险预测方案的结果,便于之后出现变化可以及时进行调整,市政工程项目分包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风险防控。

4应对分包的风险措施

加强风险监控力度

市政工程分包项目潜在风险主要有两个特点,分别是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分包项目的建设单位应当以风险特点为依据,重点关注风险的动态,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当发现有可能出现风险的可能时,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控制风险进一步发展。开展风险防控措施之后还要对实施的结果进行实时的记录和管理,确保其不会再次发生。除此之外,市政工程应当对分包项目实施全程的跟踪和管理,在第一时间发现并了解分包项目的风险情况,掌握最佳的风险防控时机,避免风险的影响进一步扩大。还可以参照分包项目的需求,合理调整完善风险的管理方案,确保市政工程的分包项目能够按照预期顺利开展。

借鉴风险管理案例

风险的发生是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随时随地都有发生风险的可能。在风险发生之后,如何对风险加以控制,尽可能降低经济损失就是企业需要尽快研究解决的问题。在工程项目开始施工之前,就应当制定针对潜在风险的方案,在风险发生的第一时间内就可以进行控制。方案的制定应当重点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加强以往风险控制案例的收集和储存,关于市政项目方面的案例应当重点关注;其次,收集到的案例并不是用作摆设,分包企业应当组织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对深入分析研究这些案例,借鉴以往的案例对于实际的风险防控有着很大的价值;最后,在分包项目开始实施之前,施工单位应当组织各个部门的人员共同研讨,研究分析分包项目的建设需求、风险评估和防控等是否存在问题,汇集全部工作人员的想法能够更好地发现存在的漏洞,为市政工程分包项目按照预期开展和施工做好铺垫。

加强风险档案的管理

在管理市政项目分包工作的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就是档案的管理工作。管理风险评估和防控档案时,档案管理人员通常会详细记录风险管理全过程设计到的所有信息,包括主要的数据信息、维护方式和风险的评估档案。这些档案都是施工单位为潜在风险制定管理措施时重要的数据支持和信息依据。由此可见,风险档案在风险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工程施工单位应当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这一工作。档案的借出和归还记录必须合理,不能出现风险管理档案不明去向的状况。

5结束语

总而言之,市政工程项目本身的特殊性使其必须通过项目分包的方式降低施工压力。但是分包项目的风险控制工作如果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然会给市政工程项目带来极大的损失。基于此,在分包项目施工开始之前,必须对项目的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针对潜在的风险因素制定合理的防控措施,保证市政工程的质量。这样一来,市政工程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基于实际状况分析,目前市政工程分包项目的风险评估和防控工作还存在很多漏洞,掣肘着市政工程管理分包项目的顺利开展。风险评估和防控工作质量的提升,是市政工程项目质量提升的关键,需要有关部门局域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陶磊.市政工程管理中的分包项目风险评估与对策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9(6):207+210.

[2]朱华.分包项目在市政工程中的风险评估和对策探讨[J].中国住宅设施,2014(6):97-99.

[3]陈一达.市政工程管理中的分包风险及评估对策[J].建筑技术开发,2016,43(12):96-97.

[4]郑伞兵.工程项目分包管理的风险分析与控制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6):8+26.

[5]罗志弟.论工程项目施工分包合同纠纷风险的规避和对策[J].时代金融,2018(23):147-148.

[6]周月萍,孙雨辰,纪晓晨.国际工程分包选择与风险防范[J].建筑,2016(10):46-47.

风险评估小结范文 第27篇

一、扎实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省委、省政府召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会议后,我市迅速贯彻落实,6月9日,我市召开专题会议,传达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会议精神,并对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商量研究我市稳评工作意见。为切实加强稳评工作的组织领导,我市成立了全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专门办公室,设在市委办,负责本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查工作。市委办、市府办专门批转下发了《苏州市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实施意见》。各区(市)、工业园区也分别召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会议,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对开展稳评工作进行动员部署。为实质性启动我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针对我市当前实际,各区(市)、工业园区分别确定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试点项目。截至目前,我市共确定64个稳评工作试点项目,其中,张家港市6个,太仓市6个,昆山市13个,吴中区15个,金闾区6个,相城区6个,沧浪区6个,工业园区6个。按照“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要求,明确重大决策、重大事项的提出建议单位、重大项目的报建实施单位,重大事项的提出实施单位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负责牵头组织和具体实施对重大决策、项目或事项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市政府决定的重大决策、项目、事项,由市政府直接组织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涉及的所在区(市)参与配合评估工作。各区(市)、各有关职能部门也成立了以政府和部门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专门班子,并明确专人负责,切实保障我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市根据《江苏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试行)》要求,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成效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考核范围,明确对因没有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而存在重大涉稳隐患或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将根据情况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警示或“一票否决”;同时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文明创建考评体系和机关作风考评建设体系,按照分类考核、逐项记分的办法,对各单位的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进行全面考评。切实加大责任查究力度,对应当纳入评估范围而不实施评估,或在评估工作中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造成重大失误,引发较大规模群体性上访及群体性事件等重大不稳定问题的,按相关规定,对负有责任的区(市)及有关部门的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实行问责制。目前我市已完成了个重点项目的稳定风险评估及其报告,其余个项目的评估工作已经基本结束,报告正在整理之中。

二、社会矛盾和突出问题排查化解工作情况

当前,我市进入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转型的历史阶段,也是社会利益调整、矛盾纠纷多发的特殊阶段。市委、市政府领导认识到,如果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社会稳定工作,很可能会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建设进程。因此,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了领导干部会议,传达省领导干部会议精神,引导各(区)市、各部门领导特别是一把手领导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切实落实第一责任。在高度统一思想认识的前提下,我们紧紧围绕“排查-化解-防范”三个“环节”,狠抓矛盾纠纷“始发关口、调解入口和化解出口”三个“关口”,以三个“进一步”不断加大了对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化解力度,有效维护了全市社会稳定。目前,我市出现了矛盾纠纷总量下降、异常信访数量下降、调处化解率提升“两降一升”的良好态势,今年以来未出现进京到沪上访、进京非正常上访事件,未出现重大群体性事件和重大有影响的不稳定事件,社会矛盾纠纷基本在可控范围之内。

二是进一步强化矛盾纠纷的防范和排查工作。我市高度重视矛盾纠纷的源头防范工作,积极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市总工会等部门还制定了《劳动关系风险预防和应急处置突发事件预案》,建立了公共劳动关系双向互通预警预报机制,积极防范劳资矛盾。这些措施,有效减少了矛盾纠纷发生的数量。在加强防范的同时,狠抓排查不放松,坚持开展市每月排查制度,认真分析矛盾成因、落实调处责任、力争从早在小化解矛盾。市委政法委组织_、司法局等单位对各(区)市存在的矛盾纠纷及调处化解情况进行了督查,对农民拆迁小区综治维稳组织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分析出了征地拆迁及安置补偿、涉土问题、劳资纠纷、环境污染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多个矛盾纠纷高发领域和热点问题,全面了解掌握了全市综治信访及矛盾化解等维稳组织建设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拟定了针对性的措施,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向市委、市政府做了报告。

三是进一步加大对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力度。对已经发生的矛盾纠纷,切实按照“四个到位”的要求,加强调处化解,即:诉求合理的要解决到位;诉求无理的要思想疏导到位;行为违法的要依法处置到位;生活困难的要帮扶救助到位。对突出信访问题和疑难复杂问题,组织开展了集中排查解决信访热点难点问题、集中清理涉法涉诉信访积案等活动,按照“一人一案”、“一案一策”的要求,确定责任部门和包案领导,落实包掌握情况、包解决问题、包教育转化、包稳控管理、包依法处置的“五包责任制”,进行专项化解,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步打算

风险评估小结范文 第28篇

建立与大型商业银行总行本部经营管理特点相适应的审计模式和方法

现阶段,多数大型商业银行采用总分行制的组织模式,总行本部除了领导和管理各分支机构外,本身也对外营业,办理部分银行业务或建立事业部模式。本文即探讨此模式下的总行本部内部审计效能。在此架构下,总行若干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划分为支持保障、业务管理、营销管理、直接经营等不同板块,如图1所示。对总行本部审计就是对总行各板块、各部门的内部控制状况、管理职责履行及效率、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独立与客观的监督与评价,督促总行相关部门落实组织战略目标并控制好营运风险,促进总行本部乃至全行运营与管理活动不断改善。近些年,随着后金融危机时期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不断完善,银行内审转型工作也在不断深化。内部审计方向由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合规导向型审计向风险导向型审计、管理导向型审计转变,内部审计重心由财务审计为主向财务审计与管理审计并重转变。对总行本部审计工作,要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应根据内部审计方向及重心的变化趋势以及总行本部不同板块的职能特点,积极推进审计转型,采用有利于实现审计目标的不同审计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审计的效能。因为选择有效的内部审计模式有助于企业完善公司治理。具体体现在:在内部控制有效性审计基础上,运用系统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审计方法,对直接经营板块应侧重于风险导向型审计;对营销管理与业务管理板块应侧重于风险导向型审计与管理导向型审计并重;对支持保障板块应侧重于管理导向型审计,通过开发和运用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平台,尽快完成从传统的审计向数据式审计转变,努力改进总行本部审计质量,最终实现价值增值型审计职能。要全面揭示总行本部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及时提出预警和改进建议,还要以持续性的日常非现场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为先导,并加大工作力度和创新手段,特别是在信息数据大集中的前提条件下,要以先进的计算机审计技术为支撑,努力实现远程快速反应的方式,预警业务经营主要风险点和业务管理的主要薄弱环节。在日常非现场监测对象方面。实现“横纵结合”,“横向”即监测总行本部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状况;“纵向”为监测各业务条线中总行本部发挥的职能作用,从而形成全方位覆盖与全过程控制的风险监测反应机制,有效防范总行经营管理风险。在日常非现场监测手段方面。采用数据式审计方式,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业务操作系统或管理信息系统等数据进行整理、比较和分析,并结合外部公共查询系统信息最终形成非现场监测成果。在风险分析与评估方面。关注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对相关行业的影响程度,坚持总体分析与特征分析相结合,适当考虑地区差别因素,引入国际先进的审计方法和理念,对非现场监测结果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并就风险程度划分制定统一标准。在风险预警方面。对风险分析及评估的结果,依照重要性原则进行核实验证。根据核实情况形成风险预警信号并及时,供相关职能部门和高管层参考。督促其及时采取适当防范措施,规避或缓释风险。

精细化过程考量是提升总行本部审计效能的有效途径

企业的内部审计应适应和应对来自企业外部和内部的风险,有效防范因外部欺诈和内部舞弊引发的案件和风险事件。明确适合总行本部不同业务板块职能特点的审计模式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强化和精细化过程控制,严格过程考量,尤其是影响审计效能的重要环节,更需采取针对性的过程控制措施。其中,总行本部相关职能部门的审前风险评估和审后审计质量评估是影响审计效能的两个重要环节,应该进行有效控制。

(一)通过审计评级精细化被审计对象的剩余风险

判断和评估风险的前提就是对风险充分的识别与计量。审计评级是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对总行本部相关职能部门内部控制系统的充分性与有效性、风险管理的效果以及公司治理的情况,独立开展调查、测试、分析、评估的系统性活动,是风险识别与计量的有效手段。开展总行本部的审计评级是提升总行本部审计效能的重要步骤。总行本部审计和其他审计一样,要降低审计风险,离不开对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要素的有效把控。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剩余风险×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被审计对象有关,内审人员对此只能评估、不能控制。但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被审计对象的了解、监测、分析和数据积累,来评价被审计对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健全性、合理性、遵循性,以及所采取的整改措施及其效果的可接受程度,判断剩余风险的高低,绘制风险态势图,这就是总行本部的审计评级。通过审计评级,确定可以接受的检查风险,确定需抽查的重点、产品、环节和范围,进而控制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审计评级中的指标设置非常关键,必须要适应大型商业银行总行本部的运营特点。笔者认为,对总行本部的审计评级可划分为决策管理、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及监督评价等四个环节,通过16子项的评级指标来进行具体操作。在设定的16个评级指标中,每个评级指标分三个等级,分别是:“优良”、“可控”、“一般”。“优良”是指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及公司治理充分、适宜、有效,基本没有发现重大的问题和缺陷;“可控”是指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及公司治理比较健全、适宜,并得到较好的效果,但评级发现存在个别的问题和缺陷,可以接受和容忍。“一般”是指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及公司治理基本健全、适宜,效果一般,评级发现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和缺陷,风险控制工作还需进一步改进。总行本部不同职能部门职责分工不同,分属于不同的业务板块,审计评级侧重的风险类型也应不同。如:直接经营板块应侧重于经营风险;营销管理与业务管理板块应该是经营风险与公司治理风险并重;支持保障板块应侧重于公司治理风险。“优良”等级得分为相应权重的全部权重分值,“可控”等级得分为相应权重分值的80%,“一般”等级得分为相应权重分值的60%。决策管理、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及监督评价四个环节得分的汇总,即为该部门的审计评级得分。对总行本部的审计评级遵循全面、独立和客观的原则,采取全年动态评级(季度/半年/年度)的方法,利用评级年度内各种审计、检查成果,并结合现场评级结果进行综合测评打分,最终根据审计评级得分确定审计评价等级。审计评级结果可划分四个等级,分别是“:控制优良”、“满意”、“需要改进”、“较差”。评级得分为90分以上的,评为“控制优良”;评级得分为80~90分的,评为“满意”;评级得分为70~80分的,评为“需要改进”;评级得分为70分以下的,评为“较差”。对评为“控制优良”的部门,审计频率可以三年审计一次;对评为“满意”的部门,审计频率可以一年审计一次;对评为“需要改进”的部门,审计频率可以半年审计一次;对评为“较差”的部门,审计频率可以每季度审计一次(见表1)。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技术工具升级,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深度应用于各个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不同业务条线之间的数据分析、信息整合,扩展了总行本部审计的应用范围、方式和反应能力,可以建立更加全面、专业的审计监督测评系统,做到无死角、无盲区、无遗漏,使审计的精准度和服务效率大幅改进。

(二)通过审计质量评估强化审计质量控制

对总行本部审计质量评估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点”就是具体项目的质量评估,“面”就是总行本部审计工作总体情况的质量评估。这两个层级的评估,因评估的对象不同,在评估的内容上也有所不同,本文基于欧洲品质管理基金会(EQualityManagement,EfQM)的评价模型,建立了对总行本部审计质量的评估框架(见图2)。分别围绕“公司治理与领导”、“审计策略”、“人、知识与技能”、“审计程序与资源”“、其他确认业务”“、审计结果”及“审计成效”七个方面建立和审计评级操作相类似的评估标准并细化评估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对总行本部审计项目质量的内部评估至少每年开展一次,由审计项目组以外的其他人员负责实施。对总行本部审计工作质量总体评估至少每两年开展一次,可由授权实施总行本部审计的上级部门或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监事会履职尽职监督委员会组织实施。通过各个指标及其权重得出审计质量的最终评估结果。质量评估结果可分为“满意”、“需要改进”、“较差”三个等级,与审计人员、内审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挂钩。评估结果为“较差”的,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督促整改。评估结果为“满意”的,应提出表扬并给予适当奖励,将项目经验与其他审计人员分享。

不断提升总行本部审计效能,更好体现内部审计增值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