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伞文学网

高中语文作文教案范文(精选8篇)

admin
导读 (注意:一材多用,要准确选取材料和作文立意的“契合点”,不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同一则材料,侧重材料的部分不同(立意的角度不同),可以挖掘出不同的观点。例:邓亚萍。【注意】“一材多用”,要注意:准确选取材料和作文立意的“契合点”,不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

高中语文作文教案范文 第1篇

教学目的:

1、学习议论文一事一议的写法。

2、能够从材料中归纳出中心论点,论点要鲜明。

3、能够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论点。

教学重难点:

1、如何从材料中提炼出中心论点。

2、叙事的简明扼要。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议论文的知识

(需要证明什么)

高中语文作文教案范文 第2篇

教材是教材的载体、载体。教材的核心是知识与能力,知识与能力应是整体性和个体差异性的统一。它要求教师在整体上把握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要善于把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要让学生经历整体教育的全过程,使他们体验到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和乐趣,从而获得人生的幸福与满足。这种学习方式主要是以个体参与学习为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得知识,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措施。这种学习方式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自身的组织协调,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达到的,这种学习方式的优点是能够帮助教师实现自学目标的主要策略,它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有利于教师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教学,通过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和学习过程的愉快,教师要注意教学手段的创新和多样化,使自己获得知识。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要求教师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注意新教材的多样化,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策略

1、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模式

在新课程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些原则。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有自学的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体验知识。

2、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模式

在自主学习中,教师应该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间,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教师只是组织者,要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自己提出最合理的问题并设法解决: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进行解释、分析,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很大程度地促进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合作学习的成功,同时也使学习变成了一种生动活泼、主动积极的课堂学习活动。

3、自主学习教学的模式

在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中,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及时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的优劣和学习中的失误以及学习进展情况。

这是在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育思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教师要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去发现、去创造,并给与恰当的鼓励,使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获得成功和满足。

三、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作文教案范文 第3篇

教学目标:

1、学习准确表达自己的心灵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激之情和敏锐的感受力

教学重点:

1、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

2、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教学设想:

指导作文,不能光指导写法,更要指导内容。本单元是全套书的第一单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作文时要尽量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提取曾经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选修教材《文章写作与修改》第三章第一节“捕捉动情点”可作为重要参考。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预习 “心灵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主动收集相关素材

二、教学步骤

1、先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过去的作文有哪几篇是成功的,在写这些作文时是不是动了感情。由此引入这一次的话题。

2、可让学生就课文后的练习,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进行思考和交流,谈谈选择的理由,以便互相启发。

3、范文引路

手 帕

湖北枝江市第一中学 甘玲珑

母亲有个习惯,在春夏更替的时候总会把一家大小的衣服分门别类地叠好。又是5月份了,她照例收拾着衣物。我躺在沙发上翻着一本旧杂志,茶几上一束纯白的栀子花发出浓郁的香。

“玲珑,你看,这儿有好多条手帕呢!”母亲突然转过身来对我说,似乎很兴奋。

“手帕?”我喃喃道,心底竟泛出一丝陌生和温馨。我放下杂志,走到母亲身旁,她正在仔细地折着每一方手帕。

“你还记得这些手帕么?十几年的全在这儿啦。你看,这块蓝色的,还记得么?你才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镍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给你擦汗,看着你在我前面颠颠地跑,手帕一荡一荡的,真像一只花蝴蝶呢!”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沉醉在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吱声,我无法应和母亲——因为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还有这块白色红边儿的,是你十岁那年特意订制的。看,上面还印着字哩——‘爱女玲珑十岁生日快乐’。唉,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8年了,一眨眼的功夫。”她轻轻叹息了一下,把脸对着我,可她那慈爱的目光却让我不知所措。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记得这些往事啊,哪怕是模糊的、零碎的也好!我无法想像,为什么母亲如此细心地收藏着过往,如数家珍般道出我的点滴,她不是常常抱怨说人老了,记性坏了吗?

我承认,我是彻底地将手帕的故事忘了,很随意地扔在了记忆的角落。况且,现在也不时兴手帕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纸巾,薄如纱,白若雪,香似兰,装在一个很精致的塑料口袋中。当我流汗了,取出一张,轻轻一擦,质感很好,且还有一阵隐约的香气,然后随手扔掉,多方便。于是很自然地,手帕便不常被人记得了。我的书包中全是柠檬香型的纸巾,手帕的概念变得淡然了,甚至要忘却。若不是母亲无意中提起,我实在无法忆起这些手帕曾属于我。

我们这一代,我的思想很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也很轻易地会忘记一些什么,即便是最基本、最真实的爱。而母亲则不同,她是岁月的收藏者,永远地走在我的身后,悄无声息地拾起我遗漏的心情和初始的纯真。

我感到眼中有些潮湿,低着头,轻声说:“妈,您怎么还记得这么多呢?”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才回答说:“怎么会不记得呢?”她又像是在自言自语。我的泪悄然落下,是啊,怎么会不记得呢?

因为爱着,所以记得。

教材中黄方国的《父亲》一文的片断,有可能的话,全文印发给学生。

4、教师可让学生讨论以上两篇文章,然后自由发言,说说两文是如何写出触动人的心灵的人和事的。

5、教师总结;

1、以上两篇文章,一篇写事,一篇写人,都能触动人的心灵。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寻找资料,要特别留意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曾使你的心灵受到了触动,要把它挖掘出来。

第二,提炼素材。提炼素材的过程,往往是发掘主题、深化意蕴的过程。要善于从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它为什么触动你?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要把这些感悟写出来。

第三,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2、写作素材可以来自阅读,也可以来自生活;可以表现为情感的共鸣,也可以表现为理性的思考。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导学案

高中语文作文教案范文 第4篇

教学目标:

1、以《拿来主义》为例,感受鲁迅先生杂文的特点。

2、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树立起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应有的理性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2、理解比喻论证、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为主,朗读品味为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知道多少?你对学过的鲁迅先生的课文印象比较深刻都是哪些课文?

我们每学一篇鲁迅的文章,总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论是散文还是小说,不论是《故乡》还是《孔乙己》不论是《祝福》还是《纪念刘和珍君》,都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鲁迅先生还有一类文章也写得非常好,那就是杂文。

对于杂文写作,鲁迅怀着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意识,其中蕴含着他的严肃、崇高而执著的思想追求和精神追求。他说过,“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华盖集·题记》)这种批评,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杂文有着“时代的眉目”(《且介亭杂文·序言》)是“匕首和投枪”(《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我们常常以“针砭时弊”四字来概括鲁迅杂文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篇课文《拿来主义》,看看什么是“拿来主义”,同时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杂文的特点。

二、感受课文“针砭时弊”的特点

提问:根据课文内容,你能否找出当时哪些非常具体的事件触发了鲁迅先生写作这篇文章的?

明确:1、当时_在巴黎举办中国古典艺术展,2、徐悲鸿、刘海粟在西欧举办中国绘画展或个人美术作品展,3、新闻报道俄国拟邀梅兰芳前往奏艺。

提问:这三件事情应该不是什么坏事吧,但是鲁迅先生对这三件事情似乎有这自己的态度,你能从他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吗?

高中语文作文教案范文 第5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3、个人朗读。

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高中语文作文教案范文 第6篇

作文教学目的:

1、让学生感受人物的个性,理解人性美的内涵。

2、学会用典型材料来凸显人物的个性。

3、学习运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个性凸显人物的几种写人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凸显人物的个性。

课堂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本单元学习写人。写人的什么呢?写衣着,写相貌,写言谈,写举止,写行为……写这些具体的细节是为了表现什么呢?最终都是为了表现人的思想个性,表面的言谈行为等都是为了反映人物独特的精神内涵,尤其是弘扬人物美好的人性。

明确了写人文章的表象和实质之后,我们还要知道写人难在那里?“类型化”、“脸谱化”、 “千人一面”的文章好吗?不好,因为“一母生九子,个个有不同”,所以一篇优秀的写人文章就是要凸显笔下人物的独特个性,尤其是人物美好的人性。

二、话题探讨

什么是优美的人性呢?让我们来看下面一篇作文片段,思考:文中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形象?文中的父亲有那些品质?

父亲,我爱您

父亲,还记得吗?曾经我们的家是那样的穷,妈妈没工作在家,您一个人在外面风里来雨里去,每日拿着那一点微薄的工资养家,可您从不厌倦。那日,您下岗了,妈妈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垂泪,她不知道以后家里的日子要怎样过下去。父亲,我亲爱的父亲。您走到妈妈身边,握着妈妈的手,一字一句地说:“别哭,天塌下来我顶着,我一个堂堂男子汉,难道连个家都养不活?”是的,以后的日子,您早出晚归,靠着健康的体魄和别人一些微薄的资助,您重新开始,在险恶的商海中摸爬滚打,不知疲惫。每次看到您(熬红的)双眼,(苍老的)面容,(日益增多的)白发,妈妈眼里总是蓄着泪水,而我总

是一次次告诉自己,长大后要像父亲一样坚强。

注: 行动描写、 语言描写、肖像描写、

动词、(形容词) 、副词

文章通过细致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写出了一个面对困难,毫不屈服的父亲形象。刚毅坚强、毫不屈服等都是父亲身上闪光的品质,这些美好的品质就是优美人性的表现。

美好人性的含义非常广泛,例如热爱祖国、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勇于奉献、敢于斗争、正直敬业、乐观向上、忠厚勤劳、幽默风趣、富有爱心、为人谦和、朴实善良、同情弱者、真诚守信等等。我们写人就是要用敏感的心灵去感受,去发现,去描写人性的光辉。

高中语文作文教案范文 第7篇

教学目标:

2、学习本文写作方法:从生活中捕捉平淡的琐事,用不事雕琢、清新淡雅、不着任何色彩的白描手法撷取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描绘人物。

3、了解本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师:上课前,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谜面是个成语:衣锦还乡,谜底为一个明代作家。

生: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他出生在一个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但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土,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与朱自清抒情散文有些相同﹚。有人称赞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被誉为“明文第一”, 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也很感人。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王慎中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

【题目讲解】

高中语文作文教案范文 第8篇

高一语文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作文素材一材多用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解决学生写议论文“无材可用”的大难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通过训练高效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学会一材多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方法】印发资料,学生训练,教师精讲点拨。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掌握“多角度立意”,处理好素材与论点的论证关系。

【教学难点】把握素材与论点的关系,写好“叙例”和“议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写议论文,同学们大多苦于无材料可用。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同学不会高效率地利用自己占有的材料,不善于一材多用。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二、自主学习

要求学生花8分钟时间自行阅读以下材料:

【运用技巧】

一、多角度深思

一则好的材料多是立体型的,具有多元的属性,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

例如:

邓亚萍, 1米5的身高,除了体操教练举重教练,没人会看得上。也正是这个原因,打球出色的邓亚萍曾多次被省队国家队拒绝,直到_年国家队才给她机会。邓亚萍不相信命运,她的逻辑是:胜利,胜利,不断的胜利。_年首次参加世乒赛便夺得冠军,从此邓亚萍称霸乒坛,连续8年世界第一,4枚奥运金牌,14个世界冠军头衔。赛场上的邓亚萍是一个传奇,退役后的邓亚萍更是让人惊诧,她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学士、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从不被人看好,到成为一代乒坛女皇,再到成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一路走来,邓亚萍永不言败。邓亚萍说:我不比别人聪明,但我一旦设定了目标,绝不轻易放弃,因为我没有输的理由。

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观点:①信念 ②先天条件与后天努力 ③永不言败 ④拼搏 ⑤不轻易放弃甚至国家荣誉等。

二、依照论点使用素材

议论文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鱼因水而彰显生命活力,水因鱼而具有生机色彩。 一篇好的议论文,议论文论点与论据要一致统一,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要为论点服务。

首先,在证明论点时,引用材料时可针对不同论点有意识的选择材料中有用的部分,适当渲染扩充,其他部分可忽略不计。

其次,事例转述的侧重点也要因论点而异。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转述的事例作定向限制,着重转述符合论证需要的内容,巧妙地转换叙述重心,突出某个侧面。能证明中心、围绕话题的部分要详写,和中心、话题无关的,要略写或不写。

最后,要对事例进行引申与拓展。紧扣道理写好事例以后,要不失时机地对事例进行分析引申强调 ,使事例与所要证明的道理紧密关联,让阅卷者更明确的知道事例恰当、有力地证明了道理。

【注意】“一材多用”,要注意:准确选取材料和作文立意的“契合点”,不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

范例展示

[苏轼解读]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巨子。他长于散文创作,他的诗,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例文1]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全国甲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例文2]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站在西子湖畔,成就人生之巅。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何必在乎站在哪里呢?站在哪里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全国乙卷《位置和价值》

三、精讲点拨:技巧解读

(一) 多角度立意

同一则材料,侧重材料的部分不同(立意的角度不同),可以挖掘出不同的观点。例:邓亚萍。

(二) 依论点用素材

首先,取其有用,略其无用(选例)

其次,详写重心,略写其他(叙例)

最后,引申拓展,紧扣论点(议例)

(注意:一材多用,要准确选取材料和作文立意的“契合点”,不能生拉硬扯、牵强附会。)

例:苏轼

四、实战演练

1.指出下列材料,可以用于证明哪些观点。(分组完成,1-4组各完成一小题,学生讨论——提问——教师点拨——展示参考答案)

6月27日比尔·盖茨正式宣布从微软退休,转而全身心投入慈善事业。因为他意识到,人生在世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留下多少。在告别会上,他说:“我不能再挡道了,我离开后,会有人填补我留下的空白。”谈及微软的未来,他说:“如果我们不求改变,不吸引优秀人才,这对我们将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

分析:这段新闻内涵丰富,有很多可以挖掘思考的地方

(1)比尔·盖茨退休一事,可以论证:

(2)他给新人留下拓展的空间,可以用来论述:

(3)他捐出财产,从事慈善事业可以论述:

(4)他对微软未来的看法,可以用来论证:

【参考答案】

比尔·盖茨退休一事————————可以论证“人生需要放下”,开辟生活的新空问等话题

他给新人留下拓展的空间——————可以用来论述“人才的更新交替”,长江后浪推前浪等

他捐出财产,从事慈善事业—————可以论述“如何正确看待金钱财富”

也可以论述“从‘留下’什么,看人生的价值”等话题

他对微软未来的看法————————可以用来论及“创新求变”的重要性等

2.试运用下面的材料,从给定的话题中选其一写一段文字,证明观点。

(学生练习——成果展示——教师点评——选择性地展示参考答案)

【材料】《烛之武退秦师》(课本第1册)

【话题1】

①金子总会发光的。

②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植。

③顾全大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④责已恕人,宽容待人。

⑤烛之武善于辞令,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答案】

①金子总会发光

烛之武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却被埋没几十年而不受重用。到了晚年,国难当头,才被委于重任,出使秦国,挽救了国家的危难。(叙例)

他就像一块金子,身上的光芒也许曾因被埋没数十年而无法闪耀,但在国家存亡之际,他用金子般的光芒化解了郑国的危机。(议例)

②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和扶植

烛之武年轻时精力旺盛,才华横溢,但却被埋没几十年而不受重用。直到晚年,在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的极力推荐下,才被委于重任,出使秦国,挽救了国家的危难。(叙例)

如果说烛之武是千里马,那么伯乐无疑就是佚之狐了。如果没有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充分了解和极力举荐,烛之武纵有再多才华也难有施展的机会。(议例)

③顾全大局

还记得当郑伯召见烛之武请其解救国家危难之时,当烛之武压着满腹的牢骚借故推辞时,郑伯的一句“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让烛之武毅然出使秦国。(叙例)

烛之武年轻时未被重用,难免产生委屈和不满,但他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国难当头,必须放下个人恩怨,顾全大局。(议例)

④责己恕人,宽容待人

面对烛之武的牢骚,郑伯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而是深深自责,连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最终成功说服烛之武去见秦君,挽救了国家的命运。(叙例)

身为一国之君的郑伯用言行告诉了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懂得责己恕人,宽容待人。(议例)

⑤烛之武善于辞令,值得我们学习

当夜缒而出拜见强秦之君时,烛之武利用三寸不烂之舌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成功地劝退了秦师,为郑国解除了危机。(叙例)

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不一样,烛之武的外交辞令委婉曲折,柔中有刚,弦外有音。在今天市场经济大潮中,人际交往需要大大增加,不善辞令的人,将难以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议例)

五、课堂总结

(一) 多角度立意

(二) 依论点用素材

首先,取其有用,略其无用(选例)

其次,详写重心,略写其他(叙例)

最后,引申拓展,紧扣论点(议例)

六、布置课后作业

从“实战演练”2中选其中两个话题写两段话,要求按照标清“叙例”和“议例”,星期六中午放学交。

七、反思

1、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基本能做到人人动手,认真自学。

2、课堂氛围比较活跃,特别是在提问环节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不少学生主动起来回答问题。

3、各环节时间把握得较好。

4、对学情估计出现较大偏差,很多学生记不清《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导致“实战演练”2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