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伞文学网

丘吉尔演讲稿(推荐9篇)

小伞
导读 [1]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_.二十多岁时,丘吉尔的前上齿便几乎全部提前“下岗”,因此便落下了说话漏风的毛病。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生理缺陷,年轻时的他一说话就脸红,结结巴巴。无奈之下,他找牙医制作了一副假牙。

丘吉尔演讲稿 第1篇

二十多岁时,丘吉尔的前上齿便几乎全部提前“下岗”,因此便落下了说话漏风的毛病。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生理缺陷,年轻时的他一说话就脸红,结结巴巴。无奈之下,他找牙医制作了一副假牙。

然而,丘吉尔最初的假牙由硬橡胶制作,佩戴起来非常不舒服。因此更多时候,他都只好将它取下,揣进口袋里。有一次,他一不留神一屁股坐了上去,之后只好找到牙医进行修复。

丘吉尔的第二副假牙是固定在一个巨大的假上颚上的,虽然比第一副略感舒服,可是仍不尽如人意。而得到一副咬合紧密、佩戴舒服的假牙一直是他最大的心愿。二战打响之后,1940年5月,丘吉尔就任英国战时联合政府首相。随着战局节节吃紧,丘吉尔时常感觉心烦意乱。有一次他甚至用拇指将口腔中的假牙撬下,然后将其重重摔向墙壁!

二战期间,丘吉尔几经辗转,找到了当时英国最著名的牙医威尔弗莱德・费希。费希为他精心设计了一副假牙,由自己的得力助手、牙科技师德雷克・库迪普加工制作。为了以防万一,德雷克还特意制作了一副“备用假牙”。费希大夫设计的假牙让丘吉尔十分满意。从此,他说话不再漏风,经过刻苦的磨炼,他演讲时的措辞、语调和手势中处处透出非凡的勇气和力量。二战中最困难的时期,丘吉尔每天鼓舞人心的反_广播演讲几乎成为了英_民的精神支柱。

从1952年至1954年,已经进入第二届任期末期的丘吉尔多次写信向费希大夫致谢,甚至提议向后者授予爵士头衔。在一封写于1954年1月的信中,他这样写道:“我非常荣幸地推荐你被授予这一实至名归的荣誉。随信我附上一副假牙,如果你能够帮忙将它们再拧紧一些,我将非常感谢。其他的几副一直工作完好。”

丘吉尔演讲稿 第2篇

“永不放弃”—— 丘吉尔简短精彩的演讲

古今中外,有很多演说家以演说的真谛,拨动了无数听众的心弦,留下了脍炙人口的 篇章,丘吉尔(注)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应邀在剑桥大学一次毕业典礼上的演说,简短、精彩,令人难以忘怀。

据说,当时整个会场有上万个学生和其他听众,正迫不及待地要听这位伟大首相那美妙而幽默的励志演说,感受伟人的风采。

丘吉尔在他的随从陪同下准时走进了会场,慢慢地迈着自信的步伐登上讲台。他穿着厚重的外套,戴着黑色的礼帽。在听众的欢呼声中,他脱下外套交给随从,又慢慢地摘下帽子从容地放在讲台上。他看上去很苍老、疲惫,但很自豪、笔直地站在听众面前。

听众渐渐安静下来,他们知道这可能是老首相的最后一次演讲了。无数张兴奋、期待的面孔正注视着这位曾经英勇地领导英国人民从_黑暗走向光明的老人,这位未上过大学,却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举世闻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为政治家、诗人、艺术家、作家、战地记者、丈夫、父亲,丘吉尔走过了充实而丰富的人生之路,他被英国人称为“快乐的首相”。不论在公开场合,还是与家人在一起,他的谈话总是充满幽默感。甚至在生命垂危之时,他也没有忘记幽默。他曾说过:“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这句名言。那么,今天丘吉尔将如何将毕生的成功经验浓缩在这一次演讲中?究竟会对即将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们提出什么宝贵的忠告呢?

听众热切地期盼着,掌声雷动。

丘吉尔默默的注视着所有的听众。过了一分钟,他打着“v”型手势向听众致意,会场顿时安静下来。

又过了一分钟,他幽默地语重心长地说了四个字:“Never, 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 (永不放弃)”

一分钟后,掌声再次响起。

丘吉尔低头看了看台下的听众。良久,他挥动着手臂,又打着“v”型手势向听众致意,会场又安静了。他铿锵有力说出了四个字:

“永不放弃!”

这次他呼喊着,声音响彻整个会堂。

人们惊讶着,等待着他接下来的演说。

会场又安静下来了。

但大多数听众意识到了其实不需要更多的话语,丘吉尔已经道出了他一生的感悟和成功的秘诀,已经道出了他对学生的忠告。

听众知道,在丘吉尔一生所遭遇的危难中,他永远没有放弃他所要做的事情,世界因为他的出现而改变了。

丘吉尔说完,慢慢地穿上外套,戴上帽子,大家意识到演讲已经结束。

他转过身准备走下讲台,这时整个会场鸦雀无声,人们注视着他,期待着他继续演说。

又停顿了一分钟。丘吉尔转过身来,依然默默地看着听众。此时,他看上去红光满面,炯炯有神。接着,他又开口了,这次声音更加洪亮:

“永不放弃!”

丘吉尔再一次停顿下来,他那刚毅的眼中饱含着泪水。

听众想起了_飞机在伦敦上空肆虐,炸弹落在校园、住宅和教堂上;想起了那个左手紧握着雪茄,右手挥舞着胜利的手势,带领大家从噩梦中冲出来的丘吉尔;想起了曾几次竞选首相失败的丘吉尔,但他毫不气馁,仍然像“一头雄狮”那样去战斗,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他说过:“我想干什么,就一定干成功。”他不但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十分宽厚,能够谅解他人的过失,包括那些曾强烈反对过他的人。他的虚怀若谷,使他摆脱许多烦恼。在长时间的沉默和回想中,听众都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丘吉尔又打着“v”型手势向听众致意,转身走下讲台,离开会场。

会场又爆起了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是丘吉尔一生中最精彩的一次演讲,也是世界上最简短最震憾的一次演讲。

这次演讲的全过程大概持续了20分钟,但是在这20分钟内,年迈的丘吉尔只讲了三句相同的话——“永不放弃!” 却成了中外演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永不放弃”——就是永远不要放弃你应该做的事情。

一个人不管在什么时候,处于什么环境中,都会有失败,也会有成功。一个人可喜的收获应该在人生旅途的终点,并非在起点。一个人不知道要走多少步才能到达目的地,当踏上第一千步一万步的时候,仍然有可能遭到失败。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毅力,吸取失败的教训,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机遇,用果断的行动去抓住机遇,坚持不懈地努力。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以及记者,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英国保守党领袖)。他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英国人民取得反_战争伟大胜利的民族英雄,是与_、罗斯福并立的“三巨头”之一,是矗立于世界史册上的一代伟人。他是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词汇量最多的人之一(12万多),被美国杂志《展示》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举办了一次“成功奥秘”讲座,邀请的是当时已经声誉登峰造极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来大学讲演。在讲演前三个月,各种媒体就开始了热烈的炒作,各界人士引颈等待,翘首以盼讲座的到来。

讲演的那一天,会场上人山人海。全世界各大新闻媒体都到齐了。人们都在洗耳恭听的等着这位政治家、外交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文学家的“成功秘诀'。

只见丘吉尔走上讲台,两手抓住讲台,两眼注视着观众,用手势止住大家雷动的掌声,说:“我的成功秘诀有三个:第一是,决不放弃;第二是,决不、决不放弃;第三是,决不、决不、决不放弃!我的演讲结束了!”

说完,他就走下了讲台。

会场上沉寂了一分钟后,突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那掌声经久不息

第一个“决不放弃”,是讲干什么事情都要坚持到底;第二个“决不、决不放弃',是讲当你想放弃的时候,而是要坚持“决不、决不放弃”的信心;第三个“决不、决不、决不放弃”,是讲永远坚持下去就能够成功。当然,这是后人做的解释。

这场演讲,是成功演讲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丘吉尔给人们留下的最为精彩的演讲。

丘吉尔演讲稿 第3篇

以下是丘吉尔演讲稿

winston churchill “at four o’clock this morning, hitler attacked and invaded russia. all his usual formalities of perfidy were observed with scrupulous technique. a non-aggression treaty had been solemnly signed and was in forc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no complaint had been made by germany of its non-fulfillment. under its cloak of false confidence, the german armies drew up in immense strength along a line which stretched from the white sea to the black sea. and their air fleets and armoured divisions, slowly and methodically. took up their stations. then suddenly, without declaration of war, without even an ultimatum, the german bombs rained down from the sky upon the russian cities.

the german troops violated the russian frontiers. and an hour later, the german ambassador, who ’til the night before was lavishing his assurances of friendship-almost of alliance-upon the russians, called upon the russian foreign minister to tell him that a state of war existed between germany and russia.

thus was repeated, on a far larger scale, the same kind of outrage against every form of signed compact and international faith which we had witnessed in norway, in denmark, in holland, in belgium. and which hitler’s accomplice and jackal mussolini, so faithfully imitated in the case of greece. all this was no surprise to me. in fact, i gave clear and precise warnings to stalin of stalin of what was coming. i gave him warnings, as i have given warnings to others before. i can only hope that these warnings did not fall unheeded. all we know at present is that the russian people are defending their native soil, and that their leaders have called upon them to resist to the utmost. ” …………….

the russian danger is therefore our danger and the danger of the united states. just as the cause of any russian fighting for his hearth and home is the cause of free men and free people in every quarter of the globe. let us learn the lessons already taught by such cruel experience. let us re-double our exertion and strike with united strength while life and power remain.”

thank you!

丘吉尔演讲稿 第4篇

早在丘吉尔16岁时,便饱受牙病的困扰。那时母亲经常抱怨,家中大把的银子都花费在了他的牙医账单上。一次,丘吉尔的牙龈发炎化脓,使得面部比平时整整肿胀了一倍。还有一次,丘吉尔的一颗智齿由于疼痛不堪,不得不让医生拔掉。他在被麻醉后昏昏睡去,甚至在整个拔牙过程中“鼾声如雷”。

20多岁时,丘吉尔的前上齿便几乎全部提前“下岗”,并因此落下了说话漏风的毛病。也许正是因为这个生理缺陷,年轻时的他一说话就脸红,结结巴巴。无奈之下,他找牙医制作了一副假牙。

然而,丘吉尔最初的假牙由于是用硬橡胶制作,佩戴起来非常不舒服。因此更多时候,他都只好将它取下,揣进口袋里。有一次,他一不留神一屁股坐在假牙上,结果将它当场压坏,之后只好找牙医修复。

丘吉尔的第二副假牙是固定在一个巨大的假上颚上的,虽然比第一副略感舒服,可是仍不尽如人意。而得到一副咬合紧密、佩戴舒服的假牙一直是他最大的心愿。二战打响之后,1940年5月,丘吉尔就任英国战时联合政府首相。随着战局节节吃紧,丘吉尔时常感觉心烦意乱。有时他甚至用拇指将口腔中的假牙撬下,重重摔向墙壁。

此后,丘吉尔几经辗转找到了当时英国最著名的牙医威尔弗莱德・费希。那次就诊时,丘吉尔用白兰地代替难闻的漱口水,还吸了两支雪茄。

费希为他精心设计了一副假牙,并由自己的得力助手、牙科技师德雷克・库迪普加工制作。为了以防万一,德雷克还特意制作了一副“备用假牙”。多年后,德雷克的家人将其无偿捐赠给了位于伦敦的皇家外科大学博物馆。

费希大夫设计的假牙让丘吉尔十分满意。从此,他说话不再漏风,经过刻苦的磨炼,他演讲时的措辞、语调和手势中处处透出非凡的勇气和力量。

从1952年至1954年,已经进入第二届任期末期的丘吉尔多次写信向费希大夫致谢,甚至提议向他授予爵士头衔。在一封写于1954年1月的信中,丘吉尔这样写道:“我非常荣幸地推荐你被授予这一实至名归的荣誉。随信我附上一副假牙,如果你能够帮忙将它们再拧紧一些,我将非常感谢。其他的几副一直工作完好。”

丘吉尔演讲稿 第5篇

关键词:丘吉尔就职演说;概念功能;及物性;过程

一、丘吉尔演讲分析概述

丘吉尔的这篇演讲是在二战期间,英法联军惨败,在德国_跨过比利时、丹麦,直逼英国的危急关头,他临危受命,出任英国首相一职,组建新内阁而发表的演讲。

本文按照演说的内容将其分为三部分,即:(1)组建内阁(2)战前地位(3)重塑信心。以下对于语篇及物性系统的分析也都在这三部分内进行。因为政治演讲属于口语语篇的一种,所以以小句为单位分析语篇的语义系统既有功能语法的理论基础作支撑,又为探索政治演讲语篇中的及物性系统实现方式,和语篇功能的社会意义提供了新的实践方式。可见,位于语法词汇层面的表概念功能的小句及物性系统与位于文化语境层面的演讲语篇体裁应该有直接联系,不同过程句的选择是语言使用者为了实现某种交流目的所做的有意义的选择。本演说共有75个小句,其_有35处表示物质过程的句子,而又有8句是以丘吉尔本人作为参与者,而且带有明确动作目标的物质过程的句子。

二、丘吉尔演讲的具体分析

从第一部分可看出物质过程最多,关系过程也较多,心理过程出现较少,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均未出现。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由客观的动作过程来体现。物质过程表达的是参与者的外部经历,由他在语篇中所占的比例可看出物质过程最能体现人对外部世界的改造,人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及人的能动性的特点。在16个表示物质过程的句子中,有6个是以丘吉尔本人作为参与者并带有明确动作目标的物质过程句子。具体动词有receive, complete, submit, complete, suggest, invite, 从这些词的分布可看出丘吉尔在组建新内阁的过程中,敢于担当,办事果断,且成效显著,体现了他作为一名伟大政治家的政治才能和领袖风范。其次,有三个关系过程的句子出现在演说开头,为体现丘吉尔的新内阁获得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政党支持做了铺垫,侧面反映了丘吉尔作为新首相的威望和地位。另外,三处心理过程的描写所占比重较小,hope,trust,consider 三个词体现了丘吉尔在组建新内阁中的果断和自信,以及对英国必定战胜德国_统治的坚定信念。

第二部分虽然篇幅较小,但在语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个作用由占比重较大的关系过程来体现。关系过程描写对于表现事物所处状态有突出作用。关系过程亦被称为“是”的过程,在句中最能体现关系过程的标志就是系动词“be”。语篇中依次次出现了Is, are, are, is,这些系动词表现了丘吉尔对英国在二战前在国际上所处的不利局势做出了精确的分析,并阐明了自己的立场,那就是只有通过战争才能扭转英国被动挨打的局面。此外,两处心理过程描写体现在think和 hope 两个动词上,凸显了丘吉尔作为一名政治家在同僚面前人能保持谦虚低调的作风实属不易。

第三部分物质过程仍占较大比重,出现频率最高,分布广泛。物质过程句的使用体现了丘吉尔要直截了当地告诉英国民众英国在战前所面临的严峻局势和在世界反_战争中应有的姿态。这里,wage,war,wage三个行为动词的依次出现再次体现了丘吉尔满怀热情地倡议全英国集中一切人力物力同德国_决战到底,决绝之情溢于言表。其次,言语过程描写与这一部分的主旨最为贴切,比例之大在前两部分是没有出现过的。Say, said,ask,answer,claim 这些言语动词集中体现了丘吉尔通过正面回答英国民众所关心的问题从而拉近与民众的距离,重新鼓舞了英国人民的士气,对唤起民众的共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关系过程句的使用也占有一定比例,集中体现在what,is 的两次出现,丘吉尔客观讲述了以他为首的新内阁对这场战争所采取的政策和英国必定战胜德国_的必胜信念。最后,心里过程和行为过程分别出现来了两次,数量虽少但作用明显,它们的作用体现在feel sure, feel entitle, come, go forward 这些动词及动词短语中,且均出现在演讲的结尾。心理过程句是为了再一次表明丘吉尔的坚定立场和必胜信念。行为过程描写是为了把演讲的气氛推向最高潮,真正赢得英国民众的拥护和支持。

三、结语

本文通过及物性系统中六大过程在演讲类语篇中的运用探讨了概念功能的实现过程。以丘吉尔的演讲为例,首先,物质过程动词和关系过程动词使用极多,其他类动词也有使用,但相对来说比较少,这样的使用模式传递了某些特定的意义和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前景化,这是出于演讲技巧的安排;其次,丘吉尔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精湛的文学造诣是他成为伟大演讲者的关键因素,本文研究概念功能在演讲语篇中的实现过程就是为了探究及物性作为一个语义系统是如何为语义所服务,从而使语篇更好的契合演讲的主题,实现演讲语篇的社会交际功能。通过语篇分析,可以揭示人们是怎样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语言使用来做事情。因为语言是做事的一种方式。通过分析语言使用,我们也能够看到语言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与社会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_.

[2] 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丘吉尔演讲稿 第6篇

关键词:冷战的起源;英国;英美关系

冷战是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长期较量,是战后国际关系的主旋律。以往对冷战起源的研究,往往集中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而对英国却不甚关注,更没有深入分析英国在冷战爆发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在二战前后的外交政策对国际格局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本文试从英国的角度来分析冷战的起源,重点分析英国对美国对苏政策的影响,以期有新的发现。

1 英国在二战中牵制美国以分裂盟国的活动

反对苏俄的扩张乃是英国几百年来所坚持的传统外交政策之一。正如丘吉尔所说:“在过去的25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如一地反对共产主义。我并不想收回我说过的关于共产主义的那些话。” 二战中的短暂合作并不能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原来的矛盾仅仅是被掩盖起来而已,它必然要在大国间的合作中表现出来。

英国拖延开辟第二战场

早在苏德战争爆发,丘吉尔表示可以对苏联进行援助时,_就向丘吉尔提出了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但丘吉尔却一再加以拒绝,不愿意在英国还面临很多困难的时候,帮助苏联减轻压力,而力劝罗斯福用北非登陆代替第二战场。罗斯福考虑到与英国政治上的结盟关系,不愿意为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而去得罪自己的资本主义盟友。就这样由于英国的一再牵制,使得罗斯福对苏联在1942年内开辟第二战场的诺言化为泡影。

1944年军事上的胜利已不能弥合因拖延第二战场开辟所造成的苏美之间的裂痕。_从英美一再拖延开辟第二战场的行动中,对于他们与苏联合作的目的和诚意产生了怀疑,坚定了苏联的安全不能寄托于西方许诺的信念,坚定了战后一定要控制东欧,在苏联的西部边界筑起一道有利于国防的“安全带”的设想。_的失望和愤怒是如此强烈,苏联和英美之间建立相互信赖的可能性受到的损害又是如此严重,以致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不无理由地认为,在第二战场问题上“许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或许是促成冷战的最具决定性的一个因素。

英苏在东南欧的冲突

为在巴尔干争得立足点,保障英国在地中海的生命线,1944年10月,丘吉尔与_达成了著名的“百分比协议”,秘密划定了彼此在罗马尼亚、希腊、匈牙利、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的势力范围。这份背着美国签定的瓜分势力范围的协议埋下了美苏冲突的种子。美国在战争中坚持“自决”原则,从战后自己独霸全世界的战略考虑出发,一向对于英国和苏联可能象一战中那样,私下进行势力范围的划分表示强烈反对。

在波兰问题上的冲突,既是苏美英战时同盟发生裂痕的导火线,又是战后美苏冷战的引爆点。波兰问题对英苏来说,事关荣誉和“生死的问题”,双方对此争论不休。丘吉尔不断致电罗斯福,要求英美联合起来向苏联施加压力。因为“长时间的推延对于苏联人极为有利,因为这样他们或他们的傀儡可以从容不迫地清洗他们所不喜欢的人。”133希望两国“毅然决然地起而应战”。美国在英国的一连串鼓动下,逐渐同意在波兰和东欧问题上和英国采取一致步调,共同抗衡苏联。

综上所述,英国的保守党政府,在战争结束前,针对战争形势的演变和同盟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早早就已经勾勒出英国战后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其核心就是推动美国采取强硬政策,提防潜在的苏联威胁,极力促使美国继续留在欧洲大陆以平衡苏联势力,维护大英帝国利益和欧洲均势。

2 战后英国的联美抗苏政策

二战彻底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英国沦为二流国家,苏联则大大提高了国际地位。欧洲形势的发展也产生了有利于苏联及东欧民主力量的一边倒局面。追求均势是英国的外交传统,战后英国最为关心的便是恢复欧洲的势力均衡。面对来自苏联的威胁,英国政府意识到必须首先重建战后英美“特殊关系”,督促美国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因而英美关系遂成为英国战后外交政策的主要依靠和支柱。

伊朗危机与英美石油协定

二战中,为了防止亲_的伊朗国王把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交给轴心国支配,英苏两国共同占领了伊朗。1946年在英美两国陆续撤出后,苏联非但没有按期撤军,反而还在占领区内支持与保护伊朗内部的分裂活动,制造了“伊朗危机”。

战后不久,眼见苏联迟迟没有撤军的意向,英国外交部就决定“作出一个重大牺牲,在平等的条件下,欢迎美国进入……长期以来被视为特殊保留地的中东”。1945年9月,两国签定了“英美石油协定”。英国试图通过给美国以石油利益,来换取美国对中东石油产区的保护。不过,当时孤立主义势力仍在美国占据主流地位,美国不愿意为了英国的利益而卷入与苏联的冲突中,在1946年4月以前,一直未批准这一协定。

1946年1月,伊朗向首届联合国_提出了对苏联干涉其内政的指控。英国外交大臣贝文斥责苏联的举动是一种侵略扩张行为,提醒美国警惕苏联的野心,鼓动美国参与遏制苏联。从1946年春起,美国的对外政策开始从与苏合作转向对苏遏制。在美国的压力下,苏联被迫让步。伊朗危机的解决固然是美国改变政策,采取强硬态度的结果,但与英国的不懈努力也不无关联。

拉拢美国共同分裂德国

德国地理上联结东西欧,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英国看来,战后与苏联的对抗在所难免,德国有朝一日仍是对抗苏联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政府的当务之急是提醒美国人同苏联打交道将会危及欧洲的安全,并要促使他们支持对苏实行强硬路线”

英国自身的和德国英占区的经济问题成了英国分裂德国、遏制苏联的突破口。战后德国最急需的是粮食,英国占领的西北部的鲁尔区粮食缺乏尤其严重,这对本身经济困难的英国来说也是难以承受的。根据波茨坦协议第14款规定,德国在被占领期间应被视为一个经济单位。于是,英国要求苏占区――德国的东部,粮食盛产区――向英占区提供粮食。但苏联政府认为根据盟国的约定,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各自控制,苏占区并无此义务而加以拒绝。解决不了英占区的经济问题,必然会造成该地区的动乱,从而危及英国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于是英国即开始筹划分裂德国、分裂战时盟国关系,积极离间美苏关系,极力把美国也拉进分裂德国的阵营里。而当时美国仍然想维持与苏联的合作,并没有打算将彼此之间的冲突公开化。

1946年7月,英国正式提出:联合王国将在互惠的基础上同其它占领区实行合作。之后更主动向美国靠拢,在1947年1月1日,与美国合并两国占领区,成立所谓的“双占区”。这是分裂德国的开端,战时的盟国关系走向破裂。

3 英国正式将美国力量引入欧洲

丘吉尔的冷战宣言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了铁幕演说。丘吉尔提出,美国应当负起对未来的责任。他声称“只有对抗才能阻止苏联的行为,要完成这一任务,只有依靠有血缘关系的英语民族联合在一起”,号召英美结成同盟,要求美国领导自由世界发动反击专制主义的斗争,对付所谓的共产主义“对基督教文明的日益严重的挑衅和危险”,实现英语民族对世界的统治。丘吉尔的演讲引起了强烈反响,陪同他演讲的美国总统_几次带头鼓掌喝彩,对转变美国领导人的态度起了很大作用。而对苏联来说,铁幕演说是英美联合对苏冷战的开始。

英国的统治者们明白要想长期有效的遏制苏联,就必须让美国更直接地介入欧洲事务,担负起领导自由世界的责任。英国的鼓动起了很大的作用,美国允诺继续在欧洲驻军,同英国签定了双占区协定。但英国并没有满足,仍千方百计的寻找机会,把美国的力量正式引入欧洲。

向美国移交在希腊和土耳其的权利

英国使美国承担领导自由世界的责任,发动对苏冷战的最重要的一招是将希腊、土耳其交给美国。

希腊原来是英国的势力范围,而到1944年10月获得解放时,希腊_控制了大部分国土。英国通过百分比协议又重新控制了希腊,英军随后进驻并扶植傀儡_。1946年,希腊_不堪忍受英国帝国主义和希腊反动派的残酷镇压,重新起来战斗。对于英国而言,“由于军事和战略上的原因,不应该允许希腊和土耳其落入苏联控制之下”,应该主动地把这一地区的权利交给美国,鼓励美国承担起扶持希腊和土耳其两国政府反苏的责任。

1947年2月21日,英国政府照会美国_:鉴于国内经济困难,英国将不得不在3月底停止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英国希望美国政府取代英国来维护西方在这一地区的传统利益,决不能让它们落入苏联的控制之下。“这封电报象是在美国领导人中投了一颗炸弹。这实际上等于向他们说:英国统治下的和平正撤离地中海,如果他们不去填补这个缺口,它就要被俄国人填补。”美国政府立刻意识到这是英国拱手将世界领导权交给了美国,美国应该当仁不让的把这个任务接过来。_政府立即作出反应。3月12日,_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一篇咨文,要求美国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四亿美元的援助,并派遣军事人员。这就是“_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战时大同盟的正式破裂,战后美苏冷战年代的正式开始。

冷战主要源于美苏矛盾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和较量。但是,英国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决不能低估忽视。英国工党政府在1946年上半年已制订出冷战政策,其基本点是:竭力抵消苏联的影响力,与美国结成亲密的联盟,推动美国采取强硬政策,承担更多的责任,确保英国的利益和安全。而在同一时期,美国政策才刚刚开始从在英苏间中立向和英国结盟联合遏制苏联转型,这个转型到1947年3月_主义的出笼才完成。所以,英国并没有完全坐等美苏对战后世界的安排,它有着自己明确的冷战政策和外交目标,并为了本国的利益而将其积极付诸实施。因此,绝不能忽视英国在冷战爆发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英]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三卷,伟大的同盟)[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3: 323.

[2][英]约翰・W・梅森.冷战(1945―1991)[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9.

[3][比]E・N・德泽勒皮.丘吉尔的秘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161.

[4]T・安德森.美国、英国与冷战,1944-1947[M].美国密苏里大学出版社,1981.

丘吉尔演讲稿 第7篇

丘吉尔最经典的演讲

丘吉尔讲演“决不、决不、决不放弃”的故事

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举办了一次“成功奥秘”讲座,邀请的是当时已经声誉登峰造极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来大学讲演。在讲演前三个月,各种媒体就开始了热烈的'炒作,各界人士引颈等待,翘首以盼讲座的到来。

讲演的那一天,会场上人山人海。全世界各大新闻媒体都到齐了。人们都在洗耳恭听的等着这位政治家、外交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文学家的“成功秘诀'。

只见丘吉尔走上讲台,两手抓住讲台,两眼注视着观众,用手势止住大家雷动的掌声,说:“我的成功秘诀有三个:第一是,决不放弃;第二是,决不、决不放弃;第三是,决不、决不、决不放弃!我的演讲结束了!”

说完,他就走下了讲台。

会场上沉寂了一分钟后,突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那掌声经久不息。

被遗弃30年的画

一个“决不放弃”,是讲干什么事情都要坚持到底;第二个“决不、决不放弃',是讲当你想放弃的时候,而是要坚持“决不、决不放弃”的信心;第三个“决不、决不、决不放弃”,是讲永远坚持下去就能够成功。当然,这是后人做的解释。

这场演讲,是成功演讲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丘吉尔给人们留下的最为精彩的演讲。

丘吉尔夫妇

启示:

成功就是“决不放弃”的精神和行动。成功者和一般人的区别,就是成功者“屡遭挫折而热情不减”(林肯)。因为“努力不懈的人,会在别人失败的地方获得成功。”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皇家藏本《四库全书》425页),也讲的是成功需要有一种“决不、决不、决不放弃”的精神。

丘吉尔演讲稿 第8篇

英国伟大首相丘吉尔先生最精彩的一次演讲,也是最后一次演讲,是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毕业生典礼上。当时整个会场坐着上万名学生,他们都在期待着伟人丘吉尔的到来。在随从的陪伴下,令人尊重的丘吉尔先生准时到达会场,走向讲台。 站在讲台上,只见丘吉尔脱下大衣交给随从,然后摘下帽子,默默地注视现场的听众们,过了一分钟,他说了一句话:“Never give up !”(永不放弃)丘吉尔说完戴上帽子、穿上大衣离开了会场。这让整个会场鸦雀无声,一分钟后,掌声雷动。永不放弃,永不放弃,永不放弃! 丘吉尔一生当中为英国和平立下汉马功劳,这些伟大的成就是丘吉尔坚持不懈努力取得的,是他“永不放弃”精神的最佳写照。 世界上另外一个最经典的关于“永不放弃”的例子,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乔.吉拉德的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在他即将结束自己的推销生涯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邀请,请他做一次演讲,讲述他成为推销大王的秘密。 那天的现场同样座无虚席,人们都在热切、焦急地等待着。当舞台上的幕布徐徐拉开,人们惊奇地发现舞台中央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正纳闷间,只见一位老者在人们热烈的欢呼声中走到铁球旁边。人们都诧异地望着他,不知道他要做什么。正在这时走上来两位工作人员,他们抬着一个大铁锤,放在舞台上。老人说道:“请两位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到台上来。”好多壮汉站起来,早有两名动作快的跑上台上。老人请他们俩用这个大铁锤,敲打这个吊着的铁球,直到让它晃动起来。 一个年轻人想也没想,迫不及待地拉开架势,抡起铁锤,奋力向那吊着的铁球砸去。只听见刺耳的一声巨响,但是铁球却吊在那里一动不动。台下的加油声震天响,他接二连三地继续猛砸,铁球纹丝不动,而他却气喘吁吁,只好认输了。另一个年轻人看着不服气,接过大铁锤把铁球砸得当当响,但很快同样败下阵来,摇摇头走下了舞台。 台下的呐喊声渐渐消失了,人们认定这个铁球是不可能被撼动的。这时老人二话不说,从上衣口袋里拿出一把小小的铁锤,然后认真地,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咚”地敲了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再继续用小锤“咚”地敲一下。人们都瞪大了眼睛,不知道这位著名的`推销员想干什么,而这位老人反复地做着这个动作,在那里不停地敲击着铁球。 就这样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台下的观众慢慢失去了耐心,开始骚动起来,有人甚至开始咒骂乔.吉拉德是在耽搁大家的时间。乔.吉拉德并不理会,依然一小锤一小锤地工作着,他好像根本就没听到人们在抱怨什么。就这样,观众们都愤愤地离去了。留下的人们似乎也喊累了,会场渐渐安静下来。 就在乔.吉拉德进行到四十分钟的时候,坐在前排的一个妇女突然尖叫起来:“看哪,球动了!”会场刹那间鸦雀无声,人们都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个铁球,果然,那巨大的铁球开始以很小的幅度晃动了起来。老人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继续站在那里一小锤一小锤地敲着。就这样,大铁球终于在老人的努力下越荡越高,它带动着铁链子发出“咣咣”的声音,它的巨大威力强烈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会场上顿时爆发出了一阵阵热烈地掌声。在掌声中,老人把小锤装进上衣口袋,转过身来,对大家说了一句话:“在成长的路上,你没有耐心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 注:历史以及无数案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够执着地朝着我们的目标和梦想前进,最后得到的就会是成功的喜悦.半途而废者,尝到的只能是浮躁的迷惘.怎样做到永不放弃?有人提出,永不放弃有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永不放弃!第二个原则是当你想放弃时,回头看第一个原则:永不放弃!

丘吉尔演讲稿 第9篇

NO!

我不是美食家,而是伟大的演讲家,辩论家!

面对敌人的“舌剑”,我会挺身而出!所以,请叫我“舌剑”上的勇士!

米洛:哥哥巫,这次推出的口才达人丘吉尔先生是一位重量级人物,你准备好了吗?

哥哥巫:丘吉尔可是哥哥巫的偶像呀,他的口才特点四个字可概括―“锋利无比”,可惜哥哥巫没与他生在同一时代,唉……

请胶水们调整一下心情,因为哥哥巫接下来准备给大家介绍英国历史上伟大的首相,二战时期杰出的政治领袖,战场上运筹帷幄的将军,生活中妙语生辉的语言大师―丘吉尔。他的语言虽然不乏机智幽默,但是暗藏“刀锋”,与他强硬的个性完美地融为一体,可以说是“口才斗士”的典范!

我首先翻阅了传记作家马丁・吉尔伯耗时25年才完成的《丘吉尔传》,里面对丘吉尔的评价是这样的:

温斯顿・丘吉尔,政治家、演说家、作家,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两度任英国首相,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他带领英国获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被美国《展示》杂志列为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

寒轩、水无痕、海棠、雪小艺和苏西。

巧喻无敌

体验胶水:寒轩

地点:英国伦敦

1938年,德国大肆扩张军力,世界笼罩在一片战争的阴云之中。担任议员的丘吉尔密切关注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9月,震惊世界的《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公布,丘吉尔勃然大怒,拍案而起,严厉斥责当时还幻想和平的英国政府:“你们每个人都认为,如果能给鳄鱼足够的食物,鳄鱼就会到最后才来吃你们。可是它会把口对准你,要你给它一英镑;给了它一英镑后仍把口对准你,要你给它两英镑;然后它许下绝不会吃掉你的诺言,逼你拿出所有的钱;别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它要的是你的整个身体!”

寒轩:丘吉尔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将_侵略者比喻成鳄鱼。短短几句话,生动表现出了_的贪得无厌,足以使英国政府明白:纵容_就是引火烧身!胶水们,当你劝说别人时,与其苦口婆心,不如巧用比喻,这样更容易使对方警醒。

丘吉尔的比喻功底极为深厚,它成为了帮助“主人”抗击“敌人”的最有力武器!二战之后,国内的反对派指责他耗尽英国财力,国内经济状况一片糟糕。面对一片反对声,丘吉尔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位渔夫在湍急的河水中救起一个落水的孩子。几天后一位老太太找到这位渔夫说:‘我要感谢你救了我孙子的命!可是,我孙子的帽子呢?您为什么没有一起捞起来?’”丘吉尔停顿了一下,紧接着说:“对不起,我就是那个渔夫,以后我一定会好好记住你说的这个‘帽子’。”听完故事后,所有反对派都哑火了……

妙语太极

体验胶水:水无痕

地点:英国下议院

丘吉尔担任首相后,常常到下议院去演讲。由于下议院中反对党占据大多数议席,会场里的火药味儿相当浓。一次,丘吉尔的演讲刚刚进行到一半,场下突然站起一位议员,对着首相大人大声叫骂:“你所说的都是垃圾!”

场下一片哗然,所有的执政党议员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大家屏住呼吸,盯着首相,看他究竟会如何处理。反对党议员则一个个喜形于色,等着看首相出丑。会场里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丘吉尔有礼貌地向自己的这位政敌招了招手,然后微笑着说:“请这位先生先坐下,你所问的垃圾问题,我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回答你。”捣乱的议员被丘吉尔噎得说不出话,尴尬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台下安静了几秒,随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演讲得以顺利进行。

在丘吉尔的执政生涯中,对他进行言语攻击的政客不计其数,可他们个个都败在了丘吉尔无比强大的“舌剑”之下。一次会议结束后,某个嚣张的反对派女议员对正准备离开的丘吉尔说:“如果我是你的妻子,会在你的咖啡里下毒!”丘吉尔笑着回应道:“如果我是你的丈夫,我会主动喝下那杯咖啡的。”

水无痕:面对对手的恶毒挑衅,丘吉尔面不改色心不跳,既化解了危机,又取笑了对手。对女议员的反击尤其令人回味无穷,用“主动喝下那杯咖啡”隐讳地说明“和您生活在一起太痛苦了”,实在是让人佩服。

急中生智

体验胶水:海棠

地点: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国遭到德国_入侵。担任首相的丘吉尔前往美国,向罗斯福总统请求援助,希望英美联手,共同抗击_的势力。这天,丘吉尔正在所住的酒店沐浴,罗斯福突然造访,他推门而入,场面顿时非常尴尬。丘吉尔急中生智,诚恳地说:“瞧,总统先生,我这个大英帝国的首相对您可是没有丝毫隐瞒呀!”一句妙语让罗斯福捧腹大笑。出于对这位首相的好感,罗斯福决定认真考虑军事援助的问题。

海棠:洗澡时被偷窥实在令人“震惊”。不过,罗斯福这算是“明窥”啦!丘吉尔面对“赤裸裸”的眼睛,竟然能够急中生智,不仅化解了尴尬,还博得了罗斯福极大的好感,实在不愧为“大师”呀。某胶水,下一次你遇到类似情况时,千万不要结结巴巴地解释―学习丘吉尔,随口一句妙语,不留下一丝尴尬。

斗转星移

体验员:雪小艺

地点:丘吉尔办公室

著名剧作家萧伯纳和丘吉尔都是二十世纪英国很有影响的人物。二人交情颇深,不过都有几分傲气,见面后常打嘴仗,即便是通信也是如此。萧伯纳的幽默以尖刻著称,一次他派人送两张演出的门票给丘吉尔,并附上短笺:“亲爱的温斯顿爵士,奉上戏票两张,希望阁下能带一位朋友前来观看《卖花女》的首场演出,假如阁下这样的人也有朋友的话。”

丘吉尔看过信后,莞尔一笑,马上写了回信:“亲爱的萧伯纳先生,蒙赐戏票两张,谢谢!我和我的朋友因有约在先,不便分身前去观看《卖花女》的首场演出,但是我们一定会赶去观赏第二场演出的,假如你写的戏会有第二场的话。”

雪小艺:萧伯纳来信的含义,讽刺重于邀请,丘吉尔套用萧伯纳来信的语言形式,同样用“假如……的话”回应,隐含着“你写的戏剧怎么会有第二场呢”这层意思,一招“斗转星移”用得恰到好处,相信萧伯纳看了也只有哭笑不得的份儿了。

谦逊服人

体验员:苏西

地点:英国伯明翰

丘吉尔领导英国人民取得了抗击_战争的伟大胜利,在国内他赢得了“粉丝”无数。一次他去伯明翰视察,一位当地妇女拦住他,激动地问:“丘吉尔先生,您每次发表演讲时,大厅里总是挤得水泄不通,难道您不感到兴奋和激动吗?”随行官员和媒体记者都崇拜地望着丘吉尔,只听丘吉尔不紧不慢地回答:“承蒙夸奖。不过,每当我产生这种感觉时,我总强迫自己记住一点:如果我不是在发表演讲,而是在受绞刑的话,恐怕现场的观众还会多一倍!”在场的人都被首相的幽默和谦逊逗得捧腹大笑。

苏西:哥哥巫同学,看到了没有?这就是你和丘吉尔大人的差距。你从来不会谦虚,而丘吉尔不仅谦虚,而且谦虚得幽默―我认为,这才是我们明星胶水应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