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伞文学网

俞敏洪励志演讲稿(共3篇)

小伞
导读 俞敏洪,江苏省江阴市人,生于1962年10月,新东方创始人,著名英语教学与管理专家。“《中国合伙人》这个电影就是根据我们创业的经历写的,男主角成东青也是以我为原型。”俞敏洪承认。和电影中的男主角成东青一样,俞敏洪参加了三次高考,才考上北大。第一次是1978年,当时的录取分数很低。他报考的常熟市地区师

俞敏洪励志演讲稿 第1篇

2013年最卖座电影的原型

俞敏洪,江苏省江阴市人,生于1962年10月,新东方创始人,著名英语教学与管理专家。“《中国合伙人》这个电影就是根据我们创业的经历写的,男主角成东青也是以我为原型。”俞敏洪承认。和电影中的男主角成东青一样,俞敏洪参加了三次高考,才考上北大。第一次是1978年,当时的录取分数很低。他报考的常熟市地区师专外语录取分数线是38分,但是复习了10个月高中课程之后,俞敏洪的英语却只考了33分,别的几门也不理想。第三次高考,在他以往最薄弱的英语考场上,他只用了四十分钟就交卷――由于努力,他的英语成绩达到了95分。靠着英语的高分,他成功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

和电影里描写的一样,俞敏洪的第二个成功是被妻子逼出来的。他从北大毕业后留校任外语系教师;但是,妻子对他教书匠的身份并不满意,没完没了地对他唠叨。他说:“我的一些朋友挣到了更多的钱,我妻子希望我也能更成功。她觉得,与他们相比,我是个失败者,于是逼着我出国留学。”俞敏洪立即申请美国大学。他很快得到了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但是没能获得美国大学的奖学金。为了筹到足够的钱去美国留学,俞敏洪业余干起了英语家教,同时还在北京大学教授英语。但是他意识到,要干5年多才能筹到去美国的学费。于是他辞去北大教职,专心赚钱,创建了新东方学校,并将其打造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教育公司,在34个城市建立了英语学校和其它学习中心。最终,这个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创业板上市,成为中国最大的教育培训公司。

进入教育纵深领域

2013年11月26日,俞敏洪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学生们交流,谈起他怎样看待贫困生的前途。不知道这是他今年第多少次做励志演讲。大鹏即日同风起,俞敏洪的2013就是乘势而为。

带着最卖座电影主人公人物原型的光环,俞敏洪在2013年大举进军高等学历教育领域。这些公益演讲活动,也是他的公关工作的一部分。新东方上市后,俞敏洪在全国各地开办了更多学校,并将业务范围拓展至语言培训以外。

2013年10月9日,俞敏洪正式向外界公布,新东方已接手一所民办大学耿丹学院,他本人担任理事长。作为一个教育家,俞敏洪正向教育领域的更深领域进发。“希望用我后半生的精力和资源,打造一所出色的中国私立大学。”耿丹学院是一所民办性质的独立学院,创办于2005年。俞敏洪5年前就已成为耿丹学院理事会成员,但直到今年8月6日耿丹学院的理事换届会议,俞敏洪才当选为理事长。

这是俞敏洪自己的意愿,也是社会对他成就的认可。几年前,俞敏洪就曾表示希望自己办一所大学。他这样解释为何选择耿丹学院:“如果我自己投入几个亿再去造一个新校园,为什么不把这个钱拿过来把耿丹学院办成中国最优秀的私立大学呢?”他还向师生们表示:“会持续不断地投入。这个投入不仅仅从学生的学费中来,也从个人的捐款中来,”“请同学和家长们放心,你们交的每一分学费都会用在学校的建设和同学们身上,个人决不会从这里拿走一分钱。我们只会往里不断投入。”

本刊点评

《中国合伙人》在票房上的成功,是社会对这一代中国人利用改革开放机会乘势而起的历史总结。这是他们这一代人最成功、最得意的人生秀。俞敏洪把这个秀当作向高等学历教育进军的起点。我们关注的是,俞敏洪为什么要进入高等学历教育领域?俞敏洪的成功转型,起因于20年前他编写的教材(《GRE红宝书》)被ETS托福考试机构诉讼并败诉。这本《GRE红宝书》,确立了他在出国语言考试培训的“江湖地位”。但是,那时的新东方并没有意识到自主知识产权的作用。新东方败诉给ETS,这让俞敏洪意识到,没有创新研发,不能参与世界级的竞争。

俞敏洪励志演讲稿 第2篇

不过,成功者的心灵鸡汤,即他们的经验体会、成功诀窍、人生感悟、励志名言,却未必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

李嘉诚是蝉联多年的华人首富,也是煲心灵鸡汤的大户与高手。记录他励志名言与成功经历的书有多种版本,且一直都很畅销。这些名言都好理解,做起来也未必有多难。然而有信心、敢拼搏、能敬业、善惜时的人数不胜数,可是到目前为止,在财富塔尖上长袖善舞的也只有极少数人。

白手起家的俞敏洪,把“新东方”做得风生水起、中外闻名,创造了商界、学界的奇迹。踌躇满志的俞董,自然也没少烹制心灵鸡汤。在电视节目里、博客里、报刊人物专访里、个人传记里,俞敏洪的励志名言俯拾皆是,无不精彩。估计听过俞敏洪演讲的人有数以万计,看过他的励志书的人会更多,但如果想复制俞董奇迹,像他一样辉煌,不夸张地说,几无可能。

除了成功的企业家,还有成功的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学问家,他们的心灵鸡汤,虽风格不同,语言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归纳起来,其精神内核也基本上不外乎这几个要点:志向远大,坚持不懈,善抓机遇,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这些话看似简单,做起来其实难之又难,即使为之付出终生努力也不一定奏效,因而,能坚持践行的寥寥无几。因此说,名人的心灵鸡汤能养人,也能误人;说其全没用,不是事实,说其有大用,也不符合实际。

另外,人生固然渴望成功,但成功不是唯一目标。只要我们活得愉快、幸福、有价值,未必一定要把自己绑在成功的战车上,让未见有用的心灵鸡汤把我们灌得胃满肚胀。

评点:

人们都渴望成功,也渴望从成功者身上寻求榜样的力量和成功的捷径。然而,成功者的经验不可盲目复制。在崇拜他们的成功时,一定要有自己理性的思考:他们付出的辛苦和努力我们是否能够做到?他们的个人阅历和受教育背景我们是否具备?他们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现在是否有很大的不同?诸如此类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俞敏洪励志演讲稿 第3篇

9月17号,李彦宏应邀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发表演讲,《中国青年报》这样报道其火爆程度:“消息发出仅3小时就有近2000名学生报名,由于活动场地有限,数百名同学没能进入,都是站在门外一直等到活动结束。”“数百人堵在礼堂门口等候李彦宏签名合影。出于安全考虑,演讲结束后,在主办方和安保人员的一再要求下,数十名校方工作人员和安保人员陪同李彦宏从通向礼堂后门的一条_离开才得以脱身。”

据说,李彦宏在哥伦比亚大学不仅分享了创业经验,还鼓励留学生“做自己喜欢做、擅长做的事情”“认准了就去做,不跟风,不动摇”。同样的话,他今年6月在央视创业节目中也说过。

哥大作为美国久负盛名的“长春藤”联盟成员,登上其演讲台的各界知名人士何其多,哥大的学生自然见过大世面,可为何受到如此追捧的偏偏是李彦宏?显然,这位IT精英也成了一位“青年导师”。

有人说,“青年导师”这个名号是梁启超带的头,它经历了革命者到文人再到社科学家,如今转到科技精英。无法用进步还是退步来简单判断这种转变,只能说这代表了社会的风头转向,是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让IT精英们被推上了心灵导师的神坛。

但是,笔者以为,无论是李开复写给大学生的信,还是唐骏、李彦宏和马云等人的那一场场称得上“众星捧月”的演讲,如果仅仅将其看作是“青年导师”的激励课程,未免太过单纯。无论是传统商业还是对技术和智慧高度依赖的IT行业,商人的人格魅力都是极其重要的,但商人毕竟是商人。谷歌高明的美式营销手段,一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国内部分人士对它产生崇拜。其中最关键的一步便是李开复的励志式营销。李开复谈吐温文尔雅,言语充满启迪性,谷歌选择他作为中国区总裁绝不仅仅是看中他在IT领域的成就,而是对其教授、华裔、微软高层等背景都做过全方位的考量。谷歌的品牌也正是通过一场场励志演讲、一封封鼓励信件在大学生心中打下烙印。

再说李彦宏在哥大的演讲,主办方并未在演讲之后安排招聘宣讲,却意外收到了近百份留学生的简历。毫无疑问,百度的品牌借由李彦宏用心良苦的“青年导师”形象再次深入海外留学生的“民心”,所以,这场励志式营销也是成功的。

每个人都经历过“偶像崇拜”的阶段。尤其是目标笃定却茫然无助的年轻人,而这个年代正好给了IT业者足够大的舞台。但年轻人相互间问起“唐骏和牵开复你更佩服谁”之类的问题,意义何在?也许是不习惯低调的他们表现太多,让“楷模”错位成了“偶像”。如果IT精英们把口头上的鼓励和教导转化为行为上的引领,那么,从“青年导师”转变为“精神领袖”后,对年轻人的影响,也许会更加纯粹而没有争议,同时也排除了大家“被鼓励式营销”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