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伞文学网

产业扶贫总结(9篇)

admin
导读 由于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中国仍然有很多贫困村、贫困镇没有实现基本的脱贫致富,截至2010年中国申报的贫困村共有万个。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生产生活也是我们永远围绕的主题之一,只有很好地处理三农问题,中国才能实现更强更远的宏伟目标。近些年,中国提出了三农问题,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更多的贫困

产业扶贫总结 第1篇

关键词:阿拉善左旗;“整村推进”;滚动式扶贫

由于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中国仍然有很多贫困村、贫困镇没有实现基本的脱贫致富,截至2010年中国申报的贫困村共有万个。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生产生活也是我们永远围绕的主题之一,只有很好地处理三农问题,中国才能实现更强更远的宏伟目标。近些年,中国提出了三农问题,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帮助更多的贫困村走出贫困,“整村推进”扶贫到户工程就是这几年国家实施的重要扶贫工程。该项目的实施和推进,也真正为农民创造了很多增收机会,帮助了一部分贫困村实现了脱贫。

一、阿拉善左旗的滚动式扶贫概况

(一)阿拉善左旗概况

阿拉善左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辖13个苏木(镇)(8个镇5个苏木),总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5万,有蒙、汉、回、满等23个民族,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少数民族边境旗。巴彦浩特镇是阿拉善盟和阿拉善左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阿拉善左旗由于区位优势明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资源相对富集、开发前景广阔,被誉为中国秘境——阿拉善。全旗拥有草原6900万亩,林地120万亩,耕地24万亩,特别是贺兰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有原始次生林36万亩,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华北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全盟先后开发建设了腰坝滩、查哈尔滩、格灵布隆滩、西滩四个井灌区和巴音毛道、老崖滩、孪井滩、漫水滩四个黄灌区,农产品以小麦、玉米、高粱等优质粮料、牧草、豆类油料、瓜果蔬菜等为主。

放牧养殖保留了双峰驼和阿拉善型白绒山羊两大优良畜种。“王府驼绒”荣获国际“阿米卡驼毛奖”,被誉为“纤维宝石”的阿拉善型白绒山羊绒荣获意大利第三届国际“xxx那羊绒奖”。阿拉善盟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盛产肉xxx、甘草、麻黄、黄芪、锁阳等中药村,有雪豹、盘羊、野驴、鹿、兰马鸡、獐、猞狸等野生动物资源,这些都是开发的有利资源。

自2002开始,为有效遏制生态持续恶化趋势,阿拉善左旗相继启动实施了贺兰山退牧还林还草移民工程、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国家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项目、扶贫开发移民扩镇工程、整村推进扶贫到户工程,开展了规模、有序的生态移民搬迁转移工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二是社会发展的聚集效益凸显;三是促进了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生产稳步发展;四是农牧民收入显著提高,贫困人口大量减少;五是有力促进了农牧民传统观念的转变。

(二)阿拉善左旗滚动式扶贫模式发展现状

近年来,阿拉善左旗在扶贫开发实践中总结推广了以“民存、民管、民用,滚动扶贫”的村级扶贫互助发展基金试点,和“国家扶贫项目资金有偿滚动使用”,以及用贴息扩大扶贫资金投入规模的三种扶贫模式,不仅提高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更重要的是通过发动群众对扶贫项目的广泛参与和关注监督,改变了扶贫资金分配使用要“平均、花光、无偿”的传统观念,提高了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增强了自我发展意识。

在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实施过程中,将部分项目资金逐步转化为扶贫基金,由嘎查两委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即第一批受益贫困户按照合同约定参与项目建设后,原项目扶持资金由嘎查逐步收回或以种畜置换,继续扶持下一批贫困户,如此循环利用,滚动扶贫。使扶持户既有压力又有责任,形成项目资金可持续运作的联动机制,推动项目区经济快速发展。这种滚动扶贫模式已在阿拉善左旗温都尔勒图镇赛xxx、德力乌兰、温格xxx、塔本呼都格、xxx镇瑙干勃日格、巴润别立镇铁木日xxx和巴彦浩特镇苏木图共七个嘎查进行了试点和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扶持效果,受到当地农牧民群众普遍欢迎和积极响应。在实施整村推进之前,7个重点嘎查农牧民总人口1046户3408人,2008年末,7个嘎查人均占有生产资料和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全盟同期人均收入,基础设施条件薄弱,农牧业产业结构单一,经营方式落后,农牧民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水平较差,缺乏脱贫致富的基础条件。针对以上阻碍脱贫致富的问题,阿拉善盟相关部门主要在通水通电、村路维修、饲草料基地建设、舍饲养殖、畜种改良、棚圈建设和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其中不乏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典范。在减贫方面:7个项目嘎查共扶持农牧民650户2078人,分别占全嘎查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和,其中扶持贫困人口524户1676人,扶持计划生育户196户665人。项目实施后,贫困人口比重降低,贫困发生率控制在以内;被扶持的农牧民人年均纯收入普遍提高了1125元,其中计划生育户人均增收1250元,并全部实现脱贫,被扶持嘎查村人均纯收入提高了1088元。同时在滚动式扶贫实施过程中了扶贫资金管理项目措施,严肃了扶贫资金的使用。现在以瑙干勃日格嘎查为例,对滚动扶贫的模式做具体说明。

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项目实施前的2004年,该嘎查人均纯收入1317元;2005年项目实施当年,该嘎查农牧民纯收入达到2356元;项目实施第二年,该嘎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79元;项目实施第四年,该嘎查农牧民纯收入达到4179元;2008年,嘎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20元;2009年末,这个嘎查农牧民收入已突破7500元,在为农牧民创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阿拉善左旗xxx镇瑙干勃日格嘎查位于锡林高勒灌区南部,土地肥沃,日照充足,地下水资源丰富,距旗政府所在地巴彦浩特镇只有58公里,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共有耕地2282亩,林地亩,农牧民144户,585人,其困户9户32人,低收入贫困户66户290人。2004年粮食总产量280吨,牲畜总头数1855头(只),人均纯收入1317元。人均耕地少、生产方式单一、生产技术应用不够,是嘎查整体贫困的主要原因。

2005年,经盟扶贫部门调研论证申报,确定利用该嘎查丰富的秸秆资源,育肥羊来源广阔、交通便利等优势,将改善舍饲基础条件和发展舍饲养殖业作为扶持重点,启动实施自治区整村推进直接扶贫到户项目。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由嘎查委员会主任负责项目实施,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并组织召开嘎查社员大会充分征求意见,确定对该嘎查贫困农牧户采取滚动扶贫发展模式进行项目扶持。要求贫困户按标准进行棚圈改建、扩建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并与扶持户签订了肉羊养殖合同,确保资金全部用于发展农区养殖业,实现扶持一户见效一户。在项目实施中,先期由全体社员推选出该嘎查有致富愿望的60户贫困农牧户进行重点扶持,并优先扶持积极性高、责任心强的“五有”户,即有劳动力、有基础设施、有信誉、有资金、有文化。对列入此项目的贫困户名单、扶持资金数量、扶持项目内容,在嘎查村务公示栏内进行公示,接受村民监督。当项目完成后又对落实情况进行事后公示,增强该项目建设的透明度。

该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3万元,嘎查群众自筹万元。财政扶贫资金按照“滚动扶贫、联户担保(最少三户)、分步实施、巩固提高”的原则进行运作。即在巩固首轮整村推进项目工程成效的基础上,分期收回财政扶贫资金进行滚动使用,实现整村推进工程整体建设标准和目标。本项目实施后,受益户的财政扶贫资金分两年收回,第一年收回40%,第二年收回60%,用于扶持下一批贫困户,如此循环往复、滚动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促进整体发展。项目第一批扶持户共改建扩建棚圈60座,购入土寒杂交绵羊1500多只,优质种羊3只;同时,积极鼓励广大农户同当地的养殖企业合作,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扩大养殖规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降低饲养成本。通过该扶贫项目的几年实践,第一批项目扶持户取得了生产发展、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的扶持效果。而且,项目资金回收达到90%,第二批项目扶持户也开始受益,群众对脱贫致富的信心日益饱满。

由图2可知:2005年扶持30户121人;2006年从尚未扶持的户中选出10户39人进行重点扶;2007年新扶持20户78人;2008年新扶持30户123人;2009年从未进行扶持的54户中选出51户进行了扶持。户均扶持资金强度均为3000元。

二、阿拉善盟滚动式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全盟区域性贫困和能力性贫困相互交织,不仅贫困面大,而且贫困程度深。因农牧区地处偏远、人居分散、生活费用支出高,导致贫困人口基数大,基础差,避灾能力弱,因灾、因病、因学和因市场波动等因素造成大面积致贫返贫的压力仍然没有减轻,解决xxx巩固温饱的任务十分艰巨。

第二,农牧区经济结构单一,缺乏多业互补的产业体系,农牧业市场化程度低,农畜产品形不成规模,加工业和流通业不发达,带动农牧民增收十分困难。

第三,农牧民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产业结构单一,产品质量低下,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还很弱。从长远来看,相关技术支撑和服务是农牧民迫切需要的,今后要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切实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状况。

第四,资金投入产业单一。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整村推进实施方案的要求,财政扶贫资金重点要用于养羊业,但从阿拉善盟的实际情况看,近些年加大了“转移发展战略”步伐,在“十一五”期间,全盟将2万余牧民从生态保护区或恶化区域转移搬迁出来,这些转移人口的安置主要在农区、开发区和第二、三产业就业。全盟农牧业投资方向重点向“迁入区”建设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倾斜。另外,全盟各嘎查村由于产业结构不同,有较为独特的产业支撑(如养猪村、养牛村、沙产业、绿色蔬菜种植),有的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果单纯以养羊业为重点,效益不会很明显,因此,建议整村推进扶贫到户工程项目的实施应考虑该盟的现实情况,对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结合地区发展大局和嘎查自身情况可以调整安排。

三、对阿拉善盟扶贫工作的建议

第一,扶贫要紧密与当地实际现状相结合,紧紧围绕阿拉善盟的转移发展战略,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地区大力实施扶贫项目,没有发展条件的则进行搬迁转移。

产业扶贫总结 第2篇

一、主要工作

(一)认真学习,全面贯彻中央和全省扶贫开发会议精神。及时召开了全市扶贫办主任、专干学习贯彻会议,学习并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

(二)广泛动员,启动“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认真总结了“十一五”扶贫工作经验,表彰了“十一五”扶贫开发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分析了“十二五”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三)明确责任,建立扶贫工作新机制。明确了全市“十二五”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建立了一个市领导挂点帮扶、市直单位定点帮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帮扶的工作新机制,将市直各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情况列入全市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

(四)科学规划,勾画扶贫发展新蓝图。举办了全市“十二五”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培训班,共培训人员380人。我市100个扶贫村“十二五”规划总投资万元,规划拟建设完成基本农田建设及改造万亩,新建通村公路454公里、村内道路修建257公里,危房改造1418户,建设维修学校及幼儿园86个,建设改造卫生室56个,发展种植业6万亩,养殖业103万亩,安全饮用水入户16663户。

二、存在困难与问题

一是需要扶持的贫困群体数量依然庞大,消除贫困难度加大。

二是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不足,基础建设欠账多。

三是扶贫主导产业的发展不平衡,产业培植难度大。

四是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和扶贫济困的力度不够。

五是扶贫系统干部的管理机制、业务培训不足。

三、下步打算

(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扶贫开发会议精神,全面实施“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

(二)督促落实整村推进规划,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做好100个扶贫村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三)努力培植发展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引导贫困村结合本地特色资源、传统技术、农民意愿和市场需求选定贫困农户有能力参与并能成功的项目,并把扶贫主导产业的发展与产业项目龙头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

(四)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认真实施“雨露计划”,加强贫困农民职业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做好扶贫系统干部的培训工作。

(五)发挥党员干部帮扶作用。主要是督促市直帮扶单位副科级以上干部与贫困村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工作的落实。

(六)完善和落实定点扶贫工作考核制。市直各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情况列入全市年度同标管理考核内容,扎实认真做好年终考核工作。

产业扶贫总结 第3篇

一、扶贫开发取得的主要成效

期间,全市扶贫开发围绕解决贫困群众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坚持“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主战场、以突破西山战略为标志、以凤县率先脱贫为示范,以此带动全市扶贫开发实现新突破”的总体思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发展环境,移民扶贫改善生存居住条件,技能培训提高人口素质,产业扶贫实现群众持久脱贫,信贷扶贫解决发展资金以及社会扶贫和外资扶贫等途径,共实现了农村35万贫困人口脱贫,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主战场,从解决制约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的难题入手,共投入扶贫重点村和移民搬迁资金亿元,累计整村推进扶贫重点村690个,超额完成了扶贫开发十年规划的615个重点村建设任务,开发建设的贫困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路、户户通电通水、村容整洁,农民收入增加的喜人景象。大力实施“三告别、三集中、三推进”和“三无户”安全住房工程,累计建成集中移民新村(点)260个,18140户万人的住房难题得到解决,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变化成为新阶段扶贫开发最大的亮点。特别是启动实施了总投资1200万美元的世行五期外资扶贫项目,开创了我市扶贫项目利用外资的新途径。

——创造了板块开发突破发展的新模式。坚持大板块、全市抓、拔穷根、新机制,大力实施突破西山战略,累计完成各类投资亿元,新栽经济林果15万亩,实施移民搬迁5070户22251人,新修道路243条917公里、桥梁53座,新建寄宿制学校53所,彻底消灭了复式教育,万人实现脱贫,提前两年完成了五年规划的任务,实现了镇村道路、优质师资、农村养老全覆盖,西山经济社会面貌焕然一新,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社会和谐的新阶段。突破西山成为我市改善农村民生的起点、统筹城乡发展的亮点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全省乃至全国创造了农村扶贫板块开发突破发展的新路子。

——贫困地区增收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坚持把培育主导产业作为实现贫困人口稳定持续脱贫的基础,以信贷扶贫为主渠道,开展了农村扶贫互助资金试点,重点支持农村贫困户、产业大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和农业加工,扶持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目前,全市贫困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奶畜、肉蛋、果品、粮食、蔬菜、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共投入信贷扶贫资金亿元,扶持万(次)贫困户和91个(次)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扶贫“雨露计划”培训万人和实用技术培训54万人次,贫困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输出就业增收能力增强。

——贫困群众民生状况持续改善。全市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亿元,用于改善贫困群众的民生状况,成为历史上投入力度最大,项目建设最多,贫困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使农村贫困状况得到极大缓解,贫困人口数量年均减少6万人以上,自我发展能力和文化素质不断增强,农村整体社会服务水平逐步提高,贫困群众物质、文化需求日益满足,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温饱问题总体解决,进入了脱贫致富的新阶段。

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得益于中省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广大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的艰辛努力,把握了扶贫开发的正确方向,做到了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社会参与、坚持群众主体、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本要求。

二、规划的背景和依据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是各级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对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率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扶贫开发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党的_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其中“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是一项重要指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有序开展移民扶贫,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特别是_中央_(中发〔2011〕10号文件)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思路目标、原则重点、政策要求,明确了扶贫开发的新定位,为扶贫开发指明了方向。二是经过多年的扶持,我市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多年的扶贫开发实践,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参与式扶贫、板块推进战略、到村到户瞄准机制等,为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四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级财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创造了条件。特别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启动实施关中—天水发展规划,成为扶贫开发的新起点。

但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在发展阶段转型和结构调整加快的背景下,内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制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新旧矛盾相互交织,不平衡、不协调、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市贫困地区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生产生活难、农村环境条件差,扶贫开发工作的难度更为增加,任务更为艰巨。一是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庞大,相对贫困现象凸显。我市农村贫困人口按1500元的新标准还有52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9%。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的同时,相对贫困缓慢增加。二是贫困分布发生新变化,特殊类型地区贫困问题突出。我市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南部秦岭山区、西部关山山区、北部xxx区。目前,全市三大区域涉及12个县区和高新区共80多个乡镇、500多个低收入村,贫困人口占全市贫困人口的70%以上,山区贫困人口占全市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这些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始终是扶贫工作任务最艰巨的地方。三是市场变化和自然灾害增多,返贫致贫因素更为复杂。贫困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弱,贫困人口家底薄,很难抵御和应对市场、自然和人为的风险,因病致贫、因灾返贫现象增加。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贫困人口因灾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当前,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和全国、全省一样,呈现出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在扶持对象上,过去主要是针对绝对贫困人口、同时关注低收入人口,现在要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二是在制度安排上,过去主要依靠专项扶贫,现在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实行开发扶贫和生活救助“两轮驱动”。三是在主要任务上,过去专项扶贫工作范围比较宽泛,随着“大扶贫”格局的形成,专项扶贫更要强调进村入户、提高能力、增加收入、缩小差距、构建和谐。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对象范围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期间,全市扶贫开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深入持续推进突破西山战略,紧紧围绕“到2020年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xxx经济区发展战略机遇,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主线,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程、贫困户安居工程、十万贫困户增收工程、贫困户能力建设工程、外资扶贫工程、社会扶贫工程“六大扶贫工程”,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深入持续突破西山,带动南部秦岭山区、西部关山山区、北部xxx区三大区域板块扶贫开发,努力提高全市贫困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农村公共设施服务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的大扶贫格局。坚持国家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通过贫困群众的自身努力,加快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把低保作为解决温饱的基本制度,把加快发展作为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低收入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发展。

三是坚持连片开发,重点突破的原则。按照全市三大区域、十三个重点板块扶贫开发的战略布局,突出重点,在资金、人力、物资上,向重点区域倾斜。

四是坚持瞄准贫困,到村到户的原则。始终坚持把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作为扶贫开发的主要对象,坚持项目到村到户、举措到户到人,实施分类帮扶,努力提高专项扶贫工作水平。

五是坚持统筹协调,资源整合的原则。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贫困地区农村工作全局,统筹城乡发展,创新扶贫体制机制,以集中连片低收入村整村推进为平台,强化县一级扶贫责任,聚合各方面支农项目资金,形成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六是坚持自力更生,国家支持的原则。始终坚持依靠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主,加大国家和社会各界支持力度,共同努力改变贫困地区面貌。

(三)对象范围

根据中省有关政策规定和我市实际,期间,我市扶贫开发的基本对象确定为年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52万,占全市农村总人口19%。工作范围涉及全市12个县区和高新区,工作重点是南部秦岭山区、西部关山山区、北部xxx区三大区域的十三个重点板块,分别是:太白县西部秦岭高寒山区,凤县秦岭深山区,渭滨区后山区,金台区六川河地区,麟游县西部丘陵山区,陇县关山山区,千阳县北部深山区,陈仓区西部山区,凤翔县北部沿山旱腰带,岐山县北山旱腰带,扶风县北部乔山旱塬区,眉县秦岭沿山区,高新区秦岭台塬区。

(四)主要目标

到末,全市贫困现象得到极大缓解,贫困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公共设施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建设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减半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基本脱贫。

四、重点建设项目

期间,我市扶贫开发以低收入村为平台,以贫困户为对象,启动实施“六大扶贫工程”,即:整村推进扶贫工程,扶持500个低收入村,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户安居工程,移民搬迁4万贫困人口,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户生存环境;十万贫困户增收工程,建立完善260个低收入村互助基金,不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贫困户能力建设工程,技能转移培训2万人,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实施外资扶贫工程,开展60个村的社区主导发展项目,拓宽扶贫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实施社会扶贫工程,通过“百企百村扶助行动”市县企业帮扶500个低收入村人均增收1000元,形成扶贫开发强大合力。项目计划总投入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亿元,使500个低收入村、10万贫困户、52万贫困人口得到有效扶持。

(一)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工程

以低收入村建设为平台,整合各类扶贫资源,捆绑xxx村项目,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强贫困村水、电、路、田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发展贫困村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生态文明新村,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健全村民自主管理机制,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初步建成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期间,计划实施500个低收入村的开发项目。项目总投资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补助亿元,群众自筹资金亿元,整合部门资金4亿元,社会帮扶等其他资金亿元。

按照秦岭北麓和渭北旱腰带两大扶贫编制全市移民搬迁专项规划,对生存居住环境恶劣地区、地质灾害高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区以及居住危陋房屋急需改造的贫困群众,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统一规划,分户自建”的原则,做到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城市化进程相结合,在补助贫困户建房的同时,配套建设迁入地基础设施,完成1万户万人的扶贫搬迁,高标准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的贫困地区新农村,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群众生存环境。项目总投资8亿元(财政扶贫资金建房补助投入亿元),其中房屋建设投资亿元,村内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投资亿元。重点项目:

1.贫困人口搬迁工程:继续实施千村贫困人口搬迁工程,对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地区的低收入村贫困群众,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部署,结合中心村镇建设,共实施2万人整体搬迁,全面改善低收入群众生存环境。期间,项目总投资4亿元(财政扶贫资金建房补助投入亿元),其中房屋建设投资3亿元,村内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投资亿元。

2.“三无户”安全住房工程建设项目:期间,完成全市农村贫困地区5950户25500人的“三无户”(无依靠力量、无可靠收入、无安全住房)安全住房工程建设项目,平均每户建房面积50平方米左右,单户投资万元左右,项目总投资亿元。其中市财政每户补助1万元,期间共投入财政补助资金5950万元,同时整合规划、残联、发改、民政、国土资源等部门建设项目资金,彻底解决全市农村贫困地区“三无户”安全住房问题。

(三)十万贫困户增收工程

以产业化扶贫为方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促进增收的原则,按照产业项目支撑、信贷资金支持、基地龙头带动、配套服务跟进的思路,大力实施十万贫困户增收工程,积极扶持贫困农户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结合全市农业产业布局,切实抓好畜、果、粮、菜、药等农业产业发展,大力扶持发展一批特色鲜明、文化传统深厚、生产工艺独特的食品、手工、美术等小型加工业;做好以民俗文化体验、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为主的“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总投资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亿元,贴息贷款9亿元。重点项目:

1.扶贫互助资金项目:循环使用、滚动发展,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吸纳群众投资入股,通过互助资金协会运作,村民自主管理使用,建立起支持村民发展产业的长效资金投入机制。期间要以巩固、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扩大资金规模为重点,在规范提高现有152个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管理的基础上,再启动100个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村项目,使全市互助资金项目村累计达到260个以上。互助资金项目每年计划实施20个以上项目村,按每个项目村投入25万元的标准,总投资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亿元。

2.信贷扶贫项目:针对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涉农企业的信贷需求和特点,积极用于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开发的政策性金融投入项目。小额到户贷款每年投入到户贴息资金400万元,吸纳银行贷款亿元,扶持3000户贫困群众发展生产。项目贷款扶贫贴息每年投入项目贴息资金300万元,对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广、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能人大户、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按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的原则,进行重点培育扶持,覆盖和带动贫困村150个,贫困人口20万人。信贷扶贫项目总投入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亿元,吸引金融部门信贷资金9亿元。

3.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项目: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结合开展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对识别确定的贫困对象,以财政扶贫资金生产补贴和解决产业启动资金的形式,支持贫困户通过建棚、建园、建圈以及购买种苗(畜)和大型机具购置等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五年计划安排财政扶贫资金3000万元,每年600万元。

(四)贫困户能力建设工程

通过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加大科技项目投入等手段,增强贫困户创业就业能力,提高科技素质,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提供技术支撑。重点项目:

1.“雨露计划”培训:以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主,每年安排财政扶贫资金800万元,完成4000人培训任务,转移输出就业率达到95%以上。

2.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以农村贫困家庭青壮年农民为主要培训对象,每年安排财政扶贫资金500万元,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贫困地区,培训1000名科技扶贫示范带头人和10万贫困家庭青壮年农民,努力使每县形成2—3个主导产业,每乡形成2—3个拳头产品,每村有1—2个致富项目,每户有1—2项增收门路。期间,共安排财政扶贫资金2500万元,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5万人。

3.农村贫困大学生助学项目。从今年起每年资助农村贫困大学生800人左右。期间累计资助4000人左右,应届本科生4年共资助12000元,第一年5000元,第二年3000元,后两年各2000元;应届大专生3年共资助6000元,第一年3000元,第二年2000元,第三年1000元。

(五)外资扶贫工程(世行五期扶贫工程)

加强国际扶贫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展外资扶贫新领域,努力争取国际力量对我市的扶贫投入,学习国外先进的扶贫理念和项目管理方式,不断完善和提高全市扶贫开发水平。按照社区主导型发展的方式,坚持项目社区和农户支配项目资源的主体地位和自主管理、自我管理原则,着力于培养社区“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期间,我市外资扶贫项目主要是完成陈仓区西山和陇县60个贫困村可持续发展项目,项目总投资1亿元,其中包括贷款项目9000万元,国际捐赠和财政配套1000万元。

(六)社会扶贫工程

以“五百扶贫行动”为抓手,大力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积极创造条件,认真组织实施,提供配套服务,着力打造扶贫开发公共平台,营造良好的社会扶贫氛围。期间,在继续搞好3个中央部委定点扶贫、72个省级部门单位“两联一包”、100个市级部门单位包村扶贫和405个企业帮扶425个低收入村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吸收社会力量,拓展社会扶贫领域,加强社会扶贫力度,期间,共为贫困村争取各类投资1亿元以上,努力形成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开发新格局。期间,社会扶贫工程总投资亿元。

1.中央部委定点扶贫:继续搞好3个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联络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在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开展扶贫工作,完成各项定点扶贫任务期间,项目总投资500万元。

2.省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两联一包”扶贫:坚持“领导带头、部门包抓、定点帮扶、社会参与”的思路,继续衔接、联络做好72个省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我市开展联县联乡包村定点扶贫工作,努力提高扶贫水平和扶贫开发效果。期间,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

3.市级部门单位包村扶贫。积极组织、动员市级部门单位开展包村扶贫活动,组织协调全市112个市级部门单位结对帮扶116个贫困村。继续开展百名优秀年轻干部进西山挂职驻村扶贫活动,包扶单位积极扶持贫困村产业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贫困群众增加收入。期间,接入帮扶项目投资1000万元以上。

4.百企百村扶助行动:按照“分级管理、县为主体、部门牵头、企业参与”的思路,大力实施“百企百村扶助行动”,全市安排405规模以上企业通过带项目、带技术、带信息、带市场等方式,结对帮扶425个低收入村,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8500万元,三年内使帮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自然增长的基础上再增收1000元。

同时,积极搭建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的平台,探索建立社会扶贫基金,吸引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以不同的方式支持参与扶贫开发。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我市地处内陆欠发达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在项目和资金上主要以中省投入拉动为主。我们要抢抓xxx经济区规划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和中省逐年加大扶贫开发投入的历史机遇,坚持项目引领,积极调研认证,精心包装一批扶贫民生项目,重点围绕秦岭山区、关山山区、xxx区三大区域争取项目资金,为扶贫开发提供强有力的项目支撑。

(二)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每年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不低于支农资金总量的20%,保证扶贫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中省对扶贫重点县的增加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重点要用于扶贫开发。严格扶贫资金投向、用途、范围、立项及审批程序,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确保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应。

(三)搞好扶贫项目资金资源整合。要紧密结合我市扶贫开发的实际,创新工作机制,巩固扶贫成果,提升扶贫水平。要把资源整合作为提升扶贫开发成效的重要举措,在搞好专项扶贫的同时,注重发挥行业部门的作用,努力构建“大扶贫”格局。扶贫和以工代赈部门的专项扶贫资金,重点向扶贫重点村贫困户倾斜,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国土、教育、卫生、文化等行业主管部门在安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土地整治、生态建设等项目时,要按照“渠道不乱、各记其功”的原则,优先考虑贫困地区,特别是在大型项目、重点工程、新兴产业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安排上,要对贫困地区给予重点倾斜,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四)认真落实优惠税收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对企业用于公益事业扶贫的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12%以内的部分在计算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在重点贫困村兴办中小企业的,享受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税收政策;从事农、林、牧、渔项目所得,依法减免企业所得税。要积极探索贷款担保、农业保险等与产业发展密切有关的保障措施,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产业扶贫总结 第4篇

我市属插花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xxx、江夏、黄陂、新洲4个新城区22个街道(乡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6115人,贫困村为271个。2018年底,我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7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根据省农业农村厅2019年底统计数据,我市建档立卡贫困户37226户,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14948户,通过特色种养、加工、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现代服务等乡村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9557户,带动率,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8473户,带动率。

产业扶贫总结 第5篇

【导语】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邮储银行扶贫工作总结》,供您查阅。

邮储银行四川分行自成立以来,践行普惠金融理念,牢固树立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打造一流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的战略定位,一系列金融扶贫惠农的创新探索在巴中、广元、达州等全省多地大胆试水,结出了累累硕果。截至今年6月,邮储银行四川分行在全省88个贫困地区个人信贷业务结余金额已达亿,增速为,高于全省个人信贷平均增速个百分点,在落实省委提出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已率先取得成效,并受到_扶贫办公室主任xxx的高度评价。

加大扶贫信贷政策支持力度

扶贫工作对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小康社会,至关重要,邮储银行与“三农”结合最密切,在扶贫惠农工作中,更应该发挥重要影响力。为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民生、服务“三农”能力,该行出台了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规模原则上不予以限制等优惠政。同时,为及时发放扶贫贷款,还开辟了审批绿色通道,对贫困地区上报的各类贷款实行优先审批,针对贫困人群生产生活的贷款实行优先发放。

结合实际情况,该行还建立差异化的业务考核机制,对贫困地区在收益、资产质量、绩效等方面进行差异化考核;同时,适当提高资产质量容忍度,通过适度宽松的考核政策,提高市、县级银行对贫困地区扶贫惠农工作的积极性。

拓展创建新模式,扶贫服务化

一是服务拓展渠道多样化。为了实现扶贫工作信贷额度规模化、扶贫对象化,该行大力拓展合作空间,积极主动寻找各种类型的合作伙伴,先后搭建了“银政”、“银协”、“银企”、“银担”、“银保”等综合服务平台;同时,与省委农工委、省扶贫移民局、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科协等部门陆续签订合作协议。

二是创新抵押担保方式。该行结合国家以及省市政策,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将林权、土地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集体土地房屋产权逐步纳入抵押范围;同时,探索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水域滩涂使用权等创新担保模式,切实解决贫困居民融资难问题。

三是着力信贷模式创新,全力扶贫促双赢。为进一步整合资源,该行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深入合作,推广“核心龙头企业或专合社加农户”的信贷模式,以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基础,通过批量开发、提前授信等方式优化贷款流程,为贫困地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良好的信贷资金支持。

该行十分重视涉农优质产业链和龙头企业的开发,挖掘涉农核心企业上下游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设计开发适合的产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与新希望集团、通威公司、xxx阳农业等龙头企业合作,开发了“公司+农户”贷款模式。截至目前,与新希望集团合作贷款结余5084万元,与通威公司合作贷款结余983万,与驰阳农业合作贷款结余1136万元。

该行创新营销模式,通过四川省科协牵线搭桥,创新了“银会合作”模式,截至2015年5月末,通过科协、农技协渠道,全省已累计发放贷款7412笔,金额亿元,结余亿元。

勇于首创,扶贫小额贷款试点工作有成效

该分行与四川省扶贫移民局建立合作关系,在巴中市南江县创新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加大扶贫贴息贷款投放力度,得到广大农户及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誉。

在巴中,市县两级邮储银行与扶贫部门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试点。自去年启动以来,邮储银行四川分行与巴中市各县扶贫移民局紧密配合,创下“五个全市第一”:与市扶贫移民局第一家签订了《扶贫惠农小额信贷业务合作框架协议》、联合出台了第一个《巴中市扶贫惠农小额贷款实施办法》、制定了第一个《贫困户评级授信标准》和《村级风险管控小组职责》、第一个“扶贫惠农”金融服务工作站成功在南江县栗园村挂牌、成功发放全市第一笔扶贫小额贷款。

针对贫困户个体特点,该行量身打造了“四最”扶贫小额信用贷款产品,即:最简的手续、最灵活的使用周期、最低的成本、的可获得性,为贫困户个体提供快速优质服务,为他们的脱贫加油助力。

_扶贫办公室主任xxx深入到巴中,在该行“扶贫惠农”金融服务工作站视察,详细了解小额信贷产品要素、流程和运作模式后,对邮储银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做法十分赞赏,高度肯定了邮储银行创新“扶贫惠农”小额信贷、开辟“银村合作”的金融扶贫新模式。

巴中市委、市政府对该行精准扶贫工作高度认可,同时,为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市政府已组织建立担保基金1000万元。

落实扶贫工作会议要求全面高效完成目标任务

产业扶贫总结 第6篇

扶贫工作计划xxx

(一)总体思路

20xx年,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党的xx大精神,继续坚持精准扶贫方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住济源市列入太行山片区的大好机遇,提高扶贫标准,加大扶贫投入,扎实开展整村推进、搬迁扶贫、科技扶贫、“雨露计划”培训和产业化扶贫等专项扶贫工作,认真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加大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力度,全面做好我市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二)目标任务

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模式,对4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完成“雨露计划”培训600人,提高贫困农民劳务技能;完成160人独居、散居贫困群众的搬迁扶贫任务,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选择4个村开展到户增收项目,切实增加群众收入;开展产业扶贫贴息贷款工作,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认真开展老区村建设,改善革命老区村发展条件;扎实搞好定点扶贫,深入持久开展社会帮扶。

(三)主要工作

1.全面开展搬迁扶贫

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扶贫对象实行迁户并村,充分考虑资源及就业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有序搬迁,把迁户并村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小城镇建设、产业聚集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搬迁对象向中小城镇、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集中。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20xx年计划完成搬迁40户160人,同时做好市级搬迁工作。

2.分类实施整村推进

以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增加贫困农户收入为着力点,促进贫困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实现贫困村整体脱贫。20xx年计划实施4个村整村推进任务,按照《河南省财政扶贫整村推进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重点用于村级道路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小型农村饮水安全配套设备建设。

3.搞好雨露计划培训

加大“雨露计划”培训力度,促进贫困农民就业增收。以促进扶贫对象稳定就业为重心,以提高贫困农民职业技能素质为目标,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培训就业农民向城镇转移。结合贫困村产业实际和需求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0xx年计划培训600人。

4.稳步推进到户增收项目

选择贫困人口比较集中和具有产业发展基础的村,在改善生产生活基本条件的同时,以村为单位,实施到户产业发展项目,实现增收目标。20xx年计划开展4个村,实施到户产业发展项目。

扶贫工作计划xxx

为深入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帮扶长效机制,使今年的扶贫工作有目的、有步骤进行,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进程,推动全乡扶贫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结合我乡、村情实际,通过帮扶切实改变农村贫困人口的生存现状,现就20xx年扶贫工作做如下安排。

一、总体工作思路

20xx年,我乡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思路:以全旗总体扶贫开发思路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统领,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整村推进为载体,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强化产业化扶贫,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特色农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上有新突破;强化土地流转实施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产品专业化发展,在改革贫困村土地经营体制上实现新突破;强化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实现非农转移,在推进农民素质提高,培育创业型农民上有新突破;高质量完成我乡扶贫开发目标,为全乡达到小康水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提高扶贫开发效益,千方百计促进贫困农民增收,到20xx年底,全乡土地流转面积力争达到50%以上,并努力实现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富余劳动力全部实现转移就业,劳务和畜牧业收入占人均收入的50%以上,贫困群众全部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生活目标。

三、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成立乡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组宣委员等人为成员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做好帮扶工作。根据旗委、政府对扶贫工作的要求和扶贫村实际情况,对扶贫工作分阶段召开专题研究会。同时严格按照旗委、政府要求及时上报帮扶工作情况汇报、总结等材料。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营销队伍,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和农民脱贫致富能力及抗风险能力。

2、明确对象,突出重点20xx年 扶贫工作计划20xx年 扶贫工作计划。

为使帮扶活动取得实效,使最贫困的农户得到真正的帮助,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同定点扶贫村联系,扎实开展党员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帮扶活动,重点帮扶贫困户20户。(20xx年名师工作室成员工作计划)领导干部每人帮扶2户,一般干部1人帮扶1户。对帮扶的贫困户和受资助的贫困儿童在村内进行公示。建好干部深入基层、党员帮扶群众交友结队考核卡,建立健全定点、定人、定户、定脱贫时间的工作机制。

3、加强科技培训,开辟致富门路。

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贫困群众素质,激发贫困群众科技致富的主动性。提高贫困群众素质,激发贫困群众科技致富主动性方面。首先要对积极性高而由于条件所限难以致富的贫困户,尽全力给予全方位的帮助,通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影响和带动其他贫困户;其次对于脱贫较差的贫困户,要多做思想工作,通过典型事例引导其转变观念,变 要我脱贫 为 我要脱贫 ;对于 等、靠、要 思想严重,经开导、帮扶仍好吃懒做的贫困户,适当给予救济,在科技培训方面,继续通过课堂讲解、观看录像片、实地参观学习等办法措施,全面提高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的科技文化综合素质教育和指导农民进行学科学种植、养殖、增加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加大转移式扶贫工作力度,增加劳务输出质量20xx年 扶贫工作计划工作计划。进一步完善小额互助金贷款的扶贫模式。

4、党员群众结对,加快脱贫致富。

今年按照旗委、政府要求积极开展帮扶活动。乡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已经确定了各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名单,至少到贫困户家中走访两次,为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指导一个经济发展项目,通过帮扶实现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增长不低于300元的目标。

产业扶贫总结 第7篇

关键词:扶贫;成效;对策

2018年,西峰区脱贫攻坚工作紧紧围绕产业扶贫这个攻坚战难点,紧盯产业扶贫这个重中之重,积极探索“331+”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3”:公司+合作社+贫困户“三方”合作。“3”:“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1”:建立农业特色产业统一科学的品牌质量管理体系,解决农户发展产业品牌不响亮、管理不规范、效益不明显的问题,有效降低经营风险,实现长期稳定收入。“+”:增加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党建联络员制度),全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转方式,抓关键,补短板,强基础,全力助推产业扶贫,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产业扶贫工作主要成效

依托区域优势,全面精准地谋划扶贫产业

按照省上提出的六大产业,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按照“东果、南菜、北畜”的产业布局,积极推广“中盛模式”,突出肉羊产业,紧扣“一户一策”落实,大力带动发展。同时,扬长避短,着眼短平快,扶持产业基础好、比较优势明显的畜禽养殖和小杂粮、瓜菜、中药材种植,推动产业扶贫多元发展。发展规模养殖户3200多户,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100多个。草产业也在不断发展,留存多年生牧草达万亩,年青贮氨化饲草10万吨。以“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循环链”为主攻方向,成功招引甘肃中盛、正大集团等畜牧业龙头企业,全面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采取“两投两收”(企业投放良种羊,政府投放优质牧草种子及地膜;企业回收肉羊、回收牧草)和“五统一”(统一品牌、统一供种、统一饲料、统一技术、统一回收)措施,引导贫困户到企业务工、建办养殖场、种草养畜。同时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劳力、扶贫贷款等多种方式入股,建立农户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以种促养、种养结合”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带动900多户贫困群众新建规模养殖场(小区)5个、养殖专业合作社12个,种植紫花苜蓿、玉米等优质牧草万亩,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瓜菜产业以“331+”产业扶贫模式为主线,以全区15个精准扶贫村为重点,探索推广效益带动、入股分红、项目带动和农旅一体等4种产业扶贫模式,同时区上确定每户贫困户1370元的产业扶贫补助标准,确保产业帮扶取得实效。至目前,全区瓜菜产业扶贫144户,其中:脱贫户129户、未脱贫户15户,共种植各类瓜菜390亩,预计瓜菜产业提供贫困群众人均收入1500元。坚持“苹果为主、多果并举”的发展理念,创新“合作社+贫困户”抱团经营和贫困户自主经营两种模式,通过产业到户项目投放果苗、地膜、农药等生产要素,对甘肃xxx现代苹果产业示范园和110个果业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先后把990多户贫困群众聚在苹果产业链上。通过几年的连续抓促,东部什社、温泉、xxx3个乡镇28个村基本实现了“农民一半经营苹果,收入一半来自苹果,土地一半栽植果树”的“三个过半”目标,带动贫困群众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增强帮带效果,加大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

全区共建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8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个,市级龙头企业15个;年内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7个,申报省级示范合作社6家,全国休闲农庄示范点2处,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250个,家庭农场54个,加入农民合作社成员6584人,带动非成员农户14912户。区级以上示范合作社达到149家,示范性家庭农场9家。全区15个贫困村累计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18家,其中,产业合作社103家,产业发展资金合作社15家。产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659户,实现了贫困村合作社全覆盖。截至2018年底,村集体资金资产总额万元,有经营收益的村24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4%,比上年增加了12个,增长率100%,全区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万元。

发展农业产业化,延伸农产品加工业链条

通过“组团发展”,极大改变了原有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管理、市场运行和社会协调方式,实现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进一步明确了政府、企业、合作社的职能。政府从原来的大包大揽、管得过宽、管得过死的产业结构中调整解脱出来,由参与式引导变为协调式引导,充分调动群众发展的积极性,避免了政府强制、群众不情愿的局面。企业和合作社逐渐成为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在产业培育、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上日益提高。群众变身“股东”和“产业工人”,在取得土地流转费用的同时,还可获得经营收入、股份分红和劳务费用,实现了收入的稳定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由初级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农产品加工业年实现产值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形成以籽仁加工、果蔬贮藏加工、肉食品加工、粮油加工等特色农产品加工集群,初步形成了xxx工业园、xxx工业园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带动全区种养业生产基地的发展,在产业扶贫中增加了贫困户就业机会和工资性收入。

2农业产业扶贫工作措施

紧扣脱贫需求,认真完善制定方案

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出台了《西峰区产业扶贫实施方案》《西峰区推广“331+”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意见》《西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西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多个方案,实现了产业扶贫政策覆盖有发展意愿的所有贫困户,完成了产业扶贫与“一户一策”数据的对接。同时,为建立健全“产业上水平”这篇大文章的政策支撑体系,推动“东果、南菜、北畜、西游”产业蓬勃发展,按照区委、区政府安排,我局拟定了《西峰区北畜产业上水平发展指导意见》《西峰区南菜产业上水平发展指导意见》和《西峰区北畜产业上水平发展考核办法》《西峰区南菜产业上水平发展考核办法》。

针对技术需求,开展产业扶贫培训

结合我区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在全区7个乡镇15个贫困村开展产业扶贫培训工作,围绕“苹果、蔬菜、养殖”三大产业为主要培训内容,依托主导产业办班,以点带面,采取现场讲解、答疑解难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共完成产业扶贫培训27期18天,培训1171人,其中培训精准扶贫户995户。发放果、菜、养殖书籍1303本,果树管理年历1720份,发放培训学习奖品1485份。

加强合作社管理,充分发挥带动作用

2018年6月份,利用一周时间对全区1125个合作社和15个贫困村合作社建办情况进行了全面摸排,特别是对“空壳社”“挂牌社”“家庭社”进行全面摸排梳理,准确掌握贫困村合作社运行情况及贫困户入社情况,共清理出“空壳社”348家。通过摸底调研,对“空壳社”“挂牌社”“家庭社”等逐一列出名录,逐项核销整改,不断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财务社务公开程序,促进合作社规范运行。

3农业产业扶贫工作存在问题

思想认识不够到位

虽然政府抓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已有多年,抓点示范的力度只增不减,宣传教育引导的办法措施不断创新,但农民的恋土情结还比较深厚,传统的小农经济观念没有彻底转变,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还没有形成,土地流转难度大。加之新一代农民勤劳致富意识和吃苦耐劳美德有所淡化,宁愿外出务工,放任土地粗放耕作,也不愿按现代农业的新模式、新格局创新发展。

区级财政扶贫资金配套压力大

受宏观经济下行等不利因素影响,区级财政主要用于保工资、保民生、保运转。当前扶贫开发已进入到啃“硬骨头”、攻坚克难的冲刺阶段,更需要有效的资金支持和项目支撑,由于我区没有被列入六盘山特困片区扶持范围,一些扶贫上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无法享受,仅靠区级财力保障扶贫资金十分困难。加之近年来我区在基础设施、民生领域、城市建设、园区开发等方面投入力度加大,区财政在资金调度上捉襟见肘。

插花型贫困县退出摘帽即被摘除扶贫项目减少资金渠道的问题

尽管我区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部分贫困群众增收产业基础薄弱,增收渠道依然不宽,巩固脱贫成效难度较大,仍需要相关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持续跟进,不断巩固脱贫成果。但目前插花型贫困县退出摘帽即被摘除扶贫项目,减少资金渠道的问题比较突出,如交通、水利上的一些项目,贫困县有非贫困县没有,贫困村有非贫困村没有,省上拨付的扶贫专项资金也在逐年的减少。

服务保障不够到位

产业扶贫总结 第8篇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在产业扶贫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瞄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以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为方向,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加快推进“一减四增”,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xxx特色产业,扩大发展规模,提高质量效益,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带贫防贫机制,不断提升农业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升扶贫特色产业综合效益

(一)优化调整特色种植业。制定实施特色种植业(含水果)精准扶贫年度工作方案,落实“一减四增”要求,在全区建设一批特色种植和良种繁育基地。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要求,对紫山怀小米、xxx、秋景、喆兴、现海5个产业扶贫园搞好扶贫带贫示范作用;对32个蔬菜产业扶贫项目149个蔬菜大棚加强技术指导,搞好风险防控预警,实现产销衔接,发挥好效益引领作用;对51个产业扶贫基地加强指导,加大贫困户从业就业示范引导作用;指导各乡镇、村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加强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发展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特色杂粮、水果等特色高效种植产业,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精品化和品牌化发展。(责任单位:农业科、蔬菜科、经作站、种子管理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做大做强特色养殖业。制定实施特色养殖业精准扶贫年度工作方案,在乡发展肉鸡、肉驴等养殖扶贫项目的基础上,在其他乡镇重点发展家禽、肉牛和肉羊养殖,支持各乡镇、村发展特色养殖。(责任单位:畜牧科、各基层动检站)

(三)大力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大力培育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各乡镇积极扶持xxx、广兴、可利尔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储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设施,提升产后处理能力,使产品更适宜进入精深加工。(责任单位:产业化办,各区域站、动检站)

(四)培育壮大农业新业态。指导各乡镇、村依托特色农业、农事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健身、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多元业态。一是对名关镇南石口食用菌加强技术扶持指导,打造成我区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二是加强休闲农业品牌创建培育工作,开发广府、王边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做好宣传推介;三是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抓好西部以博坤家庭农场、xxx智慧农业园区、xxx核桃基地、永合会万亩油菜花基地和东部以耐思、科瀚、相知农场、垂钓中心等节点为主的两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提升我区农业生产附加值。(责任单位:环保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加强产业带贫主体培育,提升产业带动能力

(一)xxx新型经营主体。立足资源禀赋,围绕全链条需求,聚焦重点领域,以高科技、高质量、高成长性为标准,积极开展农业大招商,主动对接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引进培育能够支持带动扶贫产业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做好招商项目跟踪指导服务,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责任单位:产业化办、项目办)

(二)发展高效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协调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鼓励中小型服务组织通过发展服务联合体、服务联盟等新型组织形式,加强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引导大型服务组织通过参股控股、特许加盟等形式,与中小型服务组织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各有分工、互有侧重、共同发展格局。全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30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责任单位:农经科、植保站、农机管理科、农机推广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完善扶贫资金、长期订单、股份合作、资产收益、产销衔接、土地流转托管、公益岗位和就业帮扶模式。推行以股份合作为纽带的政府+金融+科研+龙头+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新兴合作经营模式,实行企业统一流转土地、基础设施、种养品种、技术指导、品牌打造、加工销售和农户分户经营管理“六统一分”,把大多数贫困户嵌入产业链条,引导带贫主体和贫困户依法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贫困户与企业、金融、科技的有效联结。建立完善收益分配机制,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贫困户,通过产业项目和引导就业实现增收。(责任单位:农业科、经作站、农经科、产业化办,各区域站、动检站)

(四)壮大集体经济。巩固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成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逐步增加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比重,全面提升试点工作质量。巩固“消零”成果,防止反弹。继续实施“消薄”工程,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进行资源开发、产业化经营。盘活政府投资和社会帮扶到村形成的资产,多举措、多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服务型经济,通过为农户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前产中产后农业生产,以及旅游、商贸流通与市场管理服务,增加服务性收入。(责任单位:农经科,各乡镇农经站)

四、深化农业科技服务,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一)加快农业创新驿站建设。认真落实《农业创新驿站建设管理办法》,每个驿站辐射带动5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发展,帮扶10个以上贫困或普通农户脱贫增收,使驿站成为县域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和孵化器。深化“十个一”模式,帮助科研教学单位研究制定科技人员参与驿站建设和科技下乡的扶持政策,建立创新驿站长效机制。(责任单位: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提升农业技术服务水平。落实《省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进一步优化扶贫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帮扶重点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全产业链方向转移,组织开展“十项服务”。继续实施《区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实施方案》,建立一支指导到位、服务精准、帮扶全覆盖的产业发展指导员队伍。进一步加大科技扶贫培训力度,培训产业扶贫干部、产业扶贫带头人、实用人才带头人、经营主体负责人和贫困户200人。(责任单位:科教站,人事科,各乡镇)

产业扶贫总结 第9篇

一、**年脱贫攻坚工作情况

**年以来,我们按照省、市总体安排部署,坚持把精准扶贫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采取“中医诊法、计生管法、狙击战法”,举全县之力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全年超额完成省定重点贫困村出列和贫困人口减贫任务。

一是扶贫搬迁首战告捷。全县精准锁定易地搬迁对象17177户49106人,踏勘选址集中安置点428个,其中设计批复342个,开工建房310个,完成易地扶贫搬迁8375户24275人,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3500户11236人的。全年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2296户,补助资金2410万元,住危旧房贫困户减少47%。

二是产业培育同步推进。突出产业扶贫“造血”功能,创新实施“能人带动、集约经营”“资产投资、村户受益”“入股分红、化解风险”等十大扶贫模式,探索实践土地流转得租金、务工创业挣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发展产业得现金、政策支持得奖金“五金”增收模式,全县80%以上贫困户纳入产业脱贫对象,**年度70%以上贫困户实现就业、脱贫在产业链上。

三是政策机制不断完善。全面落实扶贫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创新驻村帮扶、产业扶贫、易地搬迁、项目管理、资金统筹、金融扶贫、督查问责等机制,构建了整套扶贫政策体系。全年累计统筹扶贫资金亿元,组织发放各类贷款亿元,其中发放扶贫小额贷款亿元。

四是社会扶贫效果明显。积极对接国烟扶贫项目,抢抓省内区域协作扶贫、定点对口帮扶机遇,累计争取扶贫资金亿元。大力实施“千企帮千村”帮扶活动,成立52家扶贫协会,动员200余家非公经济组织、500余名企业家和回归创业人士精准结对帮扶贫困村、贫困户,落实社会帮扶项目2500个亿元。

五是扶贫品牌全面打响。圆满承办全省交通扶贫现场会、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住房质量监管现场会、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推进会、全市旅游扶贫现场会,扶贫资金绩效考核连续4年获省A类等次,脱贫成效考核获省优秀等次,县扶贫办被评为“全国扶贫系统先进集体”,累计接待省内外观摩学习2000余人次。

二、**年脱贫攻坚基本思路

**年,我们将按照“精准脱贫,不落一人”总体要求,务实重行,真抓实干,坚持易地搬迁与产业发展同步、精准扶贫与精神脱贫兼顾、激发内力与借助外力并举,确保全面完成省定脱贫人口和重点村出列目标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掀起“春季攻势”。巩固**年以来脱贫攻坚良好势头,坚持先难后易,扎实开展以扶贫信息大识别、扶贫问题大整改、扶贫项目大开工、扶贫政策大落实、扶贫帮扶大竞赛、扶贫资金大检查、扶贫干部大培训为主的精准扶贫“春季攻势”七大行动,全面掀起脱贫攻坚新高潮,为完成年度脱贫攻坚任务打牢基础。

二是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适度集中为主,集中率不低于60%的原则,在保持总量和对象基本稳定的基础上,高位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力争超额完成预定目标。

三是发展持续脱贫产业。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扶持发展以茶叶等为重点的种养殖及加工业,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确保全县70%以上贫困户依托特色产业带动增收脱贫。培育壮大各类新型农村经营主体,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人口发展生产脱贫,力争全县贫困村合作社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全县20户以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建成规模适度的产业基地。

四是全面落实扶贫政策。大力推进教育、文化、卫生、医疗、民政、金融、旅游等扶贫工程,用足用活中央、省、市各项扶贫政策,确保全县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万人(次)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乡村旅游带动脱贫万人以上,发放小额信贷6亿元以上,农户评级授信达到全覆盖,贫困户小额贷款覆盖率达到40%以上,低保、五保、新农保、高龄补贴等政策兑现率达到100%。

五是凝聚扶贫工作合力。坚持激内力与借外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抓好党建促脱贫。整合中央、省、市对口帮扶单位项目资源,加强省内区域协作扶贫和定点对口帮扶,力争各类社会帮扶投资额达到10亿元以上。大力倡导“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价值理念,全面激发群众参与精准扶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创建全省“精神扶贫”试点县,每年评选表扬200户“十星级脱贫示范户”,确保群众测评满意度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