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伞文学网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实用17篇)

admin
导读 一是要加强政治修养,不断提高政治素质,才能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74. 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第四:师生在教学过程_同整理总结的知识体系和对易混淆知识进行的对比。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1篇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

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②公式:

5、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①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

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3、价值决定价格

①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②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讲,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④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价值规律

①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四、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即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④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即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五、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服务态度、家庭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等。

2、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①一般说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成正比——要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改善收入预期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一般说来,二者成反比)——缩小收入差距

3、一般说来,物价水平与人们的消费水平成反比——稳定物价

4、消费类型:

①按产品类型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②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③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5、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6、xxx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xxx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往往,一种消费行为会由多种消费心理引发

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②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③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不健康的

④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2、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过于节俭不可取)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含义: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可概括为“5R”)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2篇

一、继续紧抓课本,构建好主干知识体系

在复习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狠抓主干历史知识,切不可放松。何谓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即在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集中反映人类文明演变的历史进程,总揽全局,纲举目张。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复习。

1.明确各模块的每个单元的主干知识。如必修一各单元的主干知识:(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包括分封制、宗法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监察制度、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西方古代的政治制度,包括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罗马的法律。(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包括英、美、法、德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包括两次_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侵华与中_民的抗日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包括辛亥革命、、中国_的成立和中国_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5)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十月革命)。(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包括三大政治制度与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以及“_”的理论与实践。(7)现代中国的外交。(8)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包括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曲折发展,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抓准每个模块的重点主干知识。如必修一模块重点抓住:(1)古今中外重要政治制度的内涵、演变及历史影响。(2)政治文明的演变历程及其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3)爱国主义与民主革命的精神。(4)大国的崛起与国际关系的演变等。必修二模块重点抓住:(1)从古至今人类社会以生产力发展为代表的物质文明演变的历程。(2)世界市场形成与演变的过程。(3)从古至今世界不同经济形态与经济制度的演变、竞争与交融。(4)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三模块中的重点为:(1)古今中外主流社会思想的演变。(2)从古至今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精神文明的内涵及其影响。(3)古今中外重大的科技文化成就。(4)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二、重精略多,做练习更应总结反思

2.要多分析考试说明中的高考题,体会其命题的特点(特别是提示语、限定词、求答项的设计方式以及答案要点的分布),使自己熟悉高考真题的价值取向、设问方式、分析方法以及答题的层次与角度,确实提高高考历史解题的实效性。

3.要整理过去试卷训练中的错题,找出过去出错的原因(主要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审题的准确度、答题的规范程度等)有针对性地总结,做到查漏补缺同时避免出现重复性错误。

三、严格落实历史解题的原则与方法

1.答题顺序:(1)从前至后(遵循平时做题习惯,一般常理,题型越靠后越复杂)。(2)先易后难、阶梯筛选(先易:把握基本分,进入解题状态。后难:以免影响心情)。(3)不可“恋战”(易,不要大肆铺开;难,不要纠缠xxx。目的:抓紧时间)。

2.保持平稳心态:(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要因题目的难易及自己的情绪而影响发挥)。(2)稳扎稳打(扎扎实实做好会做的题目,拿住能拿的分,出现难题也要情绪稳定)。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3篇

一、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WTO的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2、WTO的作用:组织多边贸易谈判、制定贸易基本原则和协定、提供解决贸易争端的场所。

3、WTO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最重要的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原则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4、我国加入WTO的利弊:

xxx: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②弊:经济风险显著增加

5、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6、要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必须坚持“引近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基本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7、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也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

二、面对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载体。

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最大的利益;其业务是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其作用是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4、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其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5、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6、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利影响):①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②经济全球化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7、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4篇

1、 商品的含义?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 货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3、 货币流通规律?公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代售商品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4、 我国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补充)有利于实现扩大就业,缓解我国的就业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次数

5、 汇率的含义?什么叫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压力;

(6)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

6、供求对价格的影响?

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 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

7、 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8、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称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9、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1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还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还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因素和社会变化规律等。

12、贷款消费的含义?条件?

贷款消费是指在购买住房、轿车等商品时,一次性付款可能会超出一些买主的支付能力,这些买主可以考虑预支未来收入进行消费。条件:对于哪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年轻人来说,贷款消费是可行的。

13、消费结构的含义?影响因素?变化趋势?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影响因素是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变化,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

14、xxx系数的含义?变化的意义?

xxx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xxx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xxx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15、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消费心理主要有哪些?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16、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7、绿色消费的含义?特征?

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特征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18、为什么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这种精神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物质生活上的困难,获取新的成就。实践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难以战胜困难,成就事业。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19、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消费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20、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发展?

为什么:

(1)原因: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由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社会的本质要求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 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2) 意义: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5篇

67.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68. 健全生产要素由市扬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有利于让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高的源泉充分通流,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资发展。(新教材)

69. 生产决定分配,要实现分配公平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为实现分配公平奠定物质基础。

70. 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71. 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人,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72.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73.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个人所得税和财政支出)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74. 国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75. 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76.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77.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财政政策)。

78. 影响财政收入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和分配政策。

79. 税收收入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最重要的来源。

80. 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平衡、盈余(收入大于支出)、赤字(收入小于支出)。

81. 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82. 增值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

83. 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有关政策,如调节税收、经济建设支出、国债规模。

84. 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与银行相关的一系列政策,如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信贷量等。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85. 市场调节的基本手段:计划(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得手)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我xxx学姐,每天为你们分享高中学习资料~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6篇

(一)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3、人民民主的特点: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国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宪法。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①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②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5、怎样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略P7)

6、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

(1)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和重要的人权。

(2)保护和促进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这个环节入手;

(3)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二)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

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2、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3、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公民平等的享受权利,平等的履行义务,平等的适用法律。

①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的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

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

③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5.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1)是什么?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

权力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力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2)怎样坚持?

①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

②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6.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⑴为什么?

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一致的。

⑵怎样坚持?

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一)民主选举

1.四种选举方式比较

2.影响选举方式、选举制度的因素

3.我国的选举制度及其影响因素

4.公民应珍惜自己的选举权

⑴为什么选民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①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即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③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⑵选民应怎样行使选举权?

①要不断提高自己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端正参加选举的态度,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选出切实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

②要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自己的选举权。

③要不断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基础上,郑重投出自己的一票

(二)民主决策

1、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1)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2)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3)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4)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注:每种方式的重要性或意义)

2.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重大意义?

公民通过各种渠道、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三)民主管理

1.发展基层民主的重要性

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2.基层民主自治的形式: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3.实行基层民主管理的意义: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四)民主监督

1.公民监督权的内容:

公民的监督权是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2、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合法渠道:(注:每种渠道的意义)

⑴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行使监督权。

⑵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实行民主监督。

⑶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7篇

专题学习的几点认识

石显尧

一、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才能保证正确的行动方向

(一)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共同构成了党的制度约束体系。

政治纪律是成文的规矩,而政治规矩则是不成文的纪律。但无论是成文”还是“不成文”,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都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是党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和规矩。无数历史事实证明,战争年代不讲纪律、不守规矩,军队一定会打败仗;和平时期,作为执政党,不讲纪律、不守规矩,党的领导一定会一片混乱,党的组织一定会一片散沙,党的事业一定会受到挫折。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问题,可以说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重要性讲到了极致。他指出,“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党的纪律是多方面的,但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政治纪律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的依据,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作为党员,必须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政治纪律是“红线”,政治规矩是“底线”,同时又都是“高压线”。顺着这两根“线”走,就能引导我们人防的党员和各级干部顺利发展、健康成长,否则,将屡受挫折,造成遗憾和悔恨。

(二)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推进党的建设、促进人防事业发展的需要。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9000多万党员的党,460多万的基层党组织的大党,必须依靠严明的政治纪律来凝聚力量、把握方向、攻坚克难、保驾护航;必须以严明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先导,促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纪律意识,始终与_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执行中央的决策和部署,齐心协力、步调一致推动各项工作。

要求我们作为基层党员、党媒记者必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全局观念,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站位,进一步增强讲政治、严纪律、守规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严明的政治、组织纪律培养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形成思想坚定、团结统一、善打硬仗、善作善成的战斗团队。

联系现阶段我们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相互融合、贯穿始终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每一名党员、干部再一次认识“守纪律、讲规矩的极为重要性,要通过提高政治站位、明确政治导向、严守政治标准、落实政治要求、担好政治责任,来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不移跟党走、听党话,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_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行动上的“带头人”,让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在心中牢牢扎根,从而,统一和凝聚力量,完成好建设使命。

二、加强党性修养才能夯实转变党风、政风的基础

强调:“党性教育是_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进入新时期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

一是要加强政治修养,不断提高政治素质,才能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政治修养是党性修养的核心。加强政治修养,就是要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xxx党,要树立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点和政治原则,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同_保持高度一致。要尊崇党章、严守党纪,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

二是要加强理论修养,理论修养是党性修养的基石。

理论上的“信仰度”,决定对党的“忠诚度”和对党的事业的“执着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夺取新时代伟大胜利的总纲领和战斗旗帜。作为_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学习掌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坚定理想信念,解决好“总开关”问题。

三是要加强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党性修养的重要组成,新时代加强道德修养就是要“明大德、xxx、守私德”,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要重品行、正操守、养心性,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

在采编工作中,要树立立足岗位、服务人民、建功立业的“政德”,要正确看待工作得失,正确处理“公与私”、“集体与个人”、“单位与家庭”的关系。

四是要加强组织纪律修养,组织纪律修养是党性修养的保证,我们党严格的组织纪律和组织原则,使党保持着团结统一和坚强的战斗力,是我们的事业经受住了各种考验不断取得了成功。

五是加强能力修养,适应新时代知识本领需求,才能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领。

能力修养是党性修养的关键。_员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曾指出:“本领恐慌在党内相当一个范围、相当一个时期都存在的。”当前,在我们一线采编人员中,政治理论水平还不够高,专业技术水平不够专的人员还是大有人在的,特别是进入新时代,面临日新月异的改革发展,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这些情况亟需我们引起高度重视,要下决心、下狠心、下恒心加强学习,要不怕苦、不惜力、不停步加强锻炼,把加强党性修养的五个要素与思想建设、工作实践、作风培养结合起来,不断把平凡的工作做好,让平凡的岗位闪光,以不平凡的业绩汇聚成迪庆日报建设发展不平凡的成就。

三、坚持做廉洁从政的表率才能带领迪庆日报事业砥砺前行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8篇

1.我国主要的储蓄机构有哪些?定期储蓄和活期储蓄有何异同?什么是利息?利息如何计算?

▲主要储蓄机构: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和邮政企业。

▲比较:定期储蓄:收益高于活期储蓄,但存期长,流动性差;活期储蓄:流动性强,灵活方便,但收益低。

▲利息: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理论上);实际获得的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1-5%)(注:5%的利息税。我国从20xx年8月15日起利息税调整为5%)。

2.什么是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有哪些?

▲含义: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业务: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工商业贷款和消费贷款)、结算业务。

▲贷款时应遵循的原则:真实性、谨慎性、安全性和效益性。

3.股票的特点是什么?股东的权利有哪些?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股票投资具有高风险、高收益同在的特点。

▲股票代表股东对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是一种综合权利,包括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获得股息或红利等。

▲股票的收入:股息和红利收入;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4.债券的含义是什么?债券的有哪些种类?

债券: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根据发行者不同,债券分为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5.什么是商业保险?其种类有哪些?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是什么?

▲商业保险: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种类: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人身险有健康险、意外伤害险、人寿险等;财产险有汽车保险,运输险等)。

▲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9篇

1.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2.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价格、供求关系和竞争。

4.市场调节的作用:

①积极作用:a.市场能灵活、及时、准确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b.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②消极作用(市场调节的局限性):a.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b.市场存在三个缺陷: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5.良好的市场秩序:

①健全和完善市场规则,即健全和完善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是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①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②基本特征:a.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b.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c.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7.宏观调控

①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②必要性(原因):a.市场的局限性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的调节不是万能的,它还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缺陷。b.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

③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其中,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是主要手段(具体内容见课本和笔记),行政手段是辅助手段。

④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业务修养包括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调研能力等方面,是企业政工师需要具备的素质条件之一。首先,政工师的组织能力必不可缺,通过组织能力,既可以调动、发挥企业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向心力,又能协调组织其它单位力量,共同做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其次,政工师的表达能力是业务修养的基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与人沟通,便于组织活动的开展,文字表达能力可以让人写出流畅、生动的文章。通过优秀的表达能力,能改变单调、枯燥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而既可以将各种公文类的工作任务保质保量的完成,又为企业的各项活动、工作的组织协调与顺利完成提供保证。第三,政工师的工作能力、业务修养可以从调研能力反映出来,因此,要想加强政工师的工作能力,必须注意加强其调研能力。政工师需要在工作中积极开展调研活动,注意抓工作中的重、难、热点问题,深入基层,掌握实际情况,找出问题的合理解决方案。可根据调研目的、内容、时间等客观因素,灵活运用不同的调研方式开展调研活动。调研活动对领导的决策、企业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政工师的调研能力因此显得极为重要,可通过调研能力的加强,实现政工师工作能力的提高。

加强政工师的知识修养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用到多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政工师,应当掌握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将各类理论知识运用的得心应手,可以带给企业员工一种智慧的感召力。“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因此,政工师应加强知识修养的提高。具备良好的知识修养,才能深入了解企业职工的具体困难以及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知识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企业的工作业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企业的各项工作具有技术性、先进性和权威性等特点,对企业的政工师也提出了较高的知识修养要求。在工作中,政工师应坚持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的掌握各类理论知识,并且能做到深入企业员工,虚心学习其先进的思想和技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

加强政工师的交际修养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具有较强认知和判断能力并且情感复杂的人,因此决定政工师需具有较强的交际修养来应对工作的复杂、艰巨、综合等特性。企业政工师需要具备较强的交际修养即沟通能力,具体指人的多角度的思维方法、思维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力,选择在恰当的时机,将多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取舍后把恰当的信息传达给他人,并在此过程中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增强自己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我国企业现阶段大都具有制度严格、阶层分明的特点,企业管理者与企业职工之间不够民主,职工的意见和需求也较难得到重视,企业缺乏良好的沟通氛围。针对这种现象,可以通过政工师的沟通能力,具体落实在沟通的思想以及具体的环节上,改善、解决企业的沟通现状,因此,加强政工师的交际修养势在必行。

良好的业务修养是必需作为一名政工师,首先要具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即“才干”,既能够调动本单位的力量,发挥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形成一股凝聚力,又能够协调组织其他单位的力量,共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还要能够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运用广大干部职工的智慧共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写出文理通顺、生动鲜明的文章,胜任起草各类公文的工作,能适应各个环节的需要。再次要具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能成功地组织各种活动。也只有具备了这些业务才能,才可以改变思想政治工作枯燥单调的局面,进而在寓教于乐当中陶冶情操,提高觉悟。最后,必须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修养。

良好的交际修养是桥梁政工师从事的是人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面对的直接对象是具有复杂情感和较强的认知、判断能力的人,这就决定了政工工作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反复性、综合性的特点,政工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交际修养,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否则,就难以做实做细思想政治工作。所谓沟通能力,是指人的多角度的思维方法、思维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优秀的沟通者永远能够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能够将多方信息进行综合取舍,择其所需在适当的时机把恰当的信息传达给他人,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增强自己的影响力、号召力和权威性。

以实事求是作为工作的指导方针政工师对于员工的思想状况、员工的情绪、员工的欢乐和苦恼、员工心目中的疑问、员工的愿望和要求,都应当深入切实的了解。不但应当了解问题的表现,还应当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产生的背景,了解症结之所在,了解解决问题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只有弄清楚员工和政工师已经达成共识,还在哪些问题上存在认识的差距和矛盾,有哪些疑问和顾虑,思想上的扣子是什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解疑释惑。总体来说,思想政治工作要讲究效益,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方针。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德法兼修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相对于高校传统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强调所有课程的教学都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熏陶,强调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有意识地结合专业特色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注重言传身教和xxx人,注重“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实现“教书育人”的宗旨和目标。

一、民办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性

高校法学专业是培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人才的摇篮,法科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从事政治、法律工作,如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其他党政机关政法类公务员,显然这类职业对思想政治品德的要求比其他职业更高。这就意味着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比其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更加必要和迫切。2017年5月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xxx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这个重要论述清晰地指明了我国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坚持“xxx人、德法兼修”的方针。2018年1月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育质量国家标准》,规定法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坚持xxx人、德法兼修,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际需要”。民办高校必须落实xxx人根本任务,切实加强对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培养大批“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法律人才的“第一阵地”,应该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局出发,在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法学乃“正义”之学,法学教育本身就是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塑造和完善,其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创新以及专业素养的培育,还应当包括对国家人文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号召。

最后,在高校法学教育过程中,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等问题在学生甚至在一些教师身上有所显现,法学教育存在着过度工具化、功利化倾向。而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法价值引领渗透进法学专业课程,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进法学课程,其关键在于“渗透性”,通过“无声润物”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课程教育本位的回归,促使“法律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引领”无缝对接,最终实现培养“德法兼修”社会主义法律人才的目标。而作为这一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每门课程本身的“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二、民办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

结合民办高校学生及教学特点,对于民办高校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既不能是仅仅增设一门名为“课程思政”的课程,也不是用“课程思政”来替代“思政课程”,更不是在课堂教学中专门拿出一个时间来进行“思政教育”。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走出一条民办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新路。

(一)紧密结合民办高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法学专业所有课程的设计都是围绕着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展开,民办高校的法学专业也不能例外。因此在构建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时,也应当充分考虑思政元素与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完美结合,“德法兼修”的育人理念应当贯穿法学专业建设的整体规划。“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应该在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中寻找到答案。结合民办高校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的特点,在民办高校法学教学工作中,要承载起对法学专业人才基本素养与品格的導引功能,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能够从国家情怀和法治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和解决问题。确保学生在接受法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同时形成最基本的社会主义法价值观。第一,法学专业教师要切实帮助学生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提高他们对西方不良法治思想的鉴别力和免疫力。第二,法学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严格遵守党的教育规范。第三,法学专业教师要树立对中国法治的高度自信,如在分析我国法治与西方国家法治的区别时要从文化传统、社会体制等多个方面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第四,法学专业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从历史整体的角度审视依法治国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推动法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传统上注重规范分析和案例分析。基于课程思政目的考虑,有必要改革以往的课堂教学,在规范教学和案例教学方面嵌入思政要素和因子。以《民法学》课程为例,民法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的内容中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规则,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规范。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法是根植于我国基本国情、以解决中国问题为中心的制度设计,绝不是对国外学说、制度、理论的照搬,要采用正确的对比方式来揭示中国民事法律制度的突出特点和优势,从而树立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等等。另外,民办高校的法学课堂,应在民办高校硬件教学设施较好的基础上,结合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加强对xxx的思想院校及专业建设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可以运用如MOOC、翻转课堂、圆桌会议等形式,结合时代热点问题,发掘其中与法学教育、思政课程教育的契合点,灵活运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让大学生学习、领悟并贯彻新思想。在研究学生群体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实践,了解学生兴趣点,设置新式课堂,创新教学内容,将复杂的学理性知识融会贯通到实践和案例的学习中。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12篇

一、怎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全球化的影响:

利: 它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内的流通;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弊: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日益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这就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震荡可以迅速波及全球,也就说明经济全球化意味着_风险全球化_。

态度:

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同时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勇敢地迎接挑战。

三、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2)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养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3)必须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

(4)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13篇

(1)集中精力、专心听课

集中精力、专心听课是保证提高同学们听课质量的主要条件。

因为,只有集中精力、专心听课,同学们才能听到教师讲的什么、问的什么、在黑板上写的什么,才能跟得上老师讲课的思路,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才能从老师讲课中受到启发,发现问题,提高听课的质量。

也只有集中精力、专心听课,才能作好笔记,为课后的作业和复习打下基础。但个别同学对此却没有足够的认识,听课的精力不集中,开小差,上政治课时练字、画画,或看其它书籍,做其他课程的作业。

一堂课结束了,老师讲了些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课后作业有哪些,一概不知道。这样的学生是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的。

(2)眼、耳、脑、手并用,看、听、思、记结合

听课时,同学们眼、耳、脑、手并用。具体地说,就是要求同学们眼睛要看教材、看板书、看老师的手势和表情;耳朵听老师讲的内容;脑要协调眼、耳、手的活动,思维要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手要认真作笔记,在书上划重点,记符号。

与此同时,同学们在眼、耳、脑、手并用,看、听、思、记结合时,应注意和协调看、听、思、记四者的关系。

一般说来,在这四者中,首先是听。听是关键,是基础。因为听xxx就记xxx、记不全,思也就无法进行。

其次是记,记是听课的收获,是复习和作业的依据。俗话说,心记不如笔记。一堂课如果不做笔记,即使上课听清听懂了,课后也不一定xxx、弄得懂。所以,听课笔记很重要,一定要记,而且要记好。

第三是思,思能提高听课的质量。听课时,只有一边听,一边思,才能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才能从中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也只有通过思,才能发现问题,得到更多的收获,提高听课的质量。

第四是看,看处于辅助地位,为听、记、思服务。在听课过程中,同学们要正确处理好这四者的关系,既不要主次不分,又不要注意了这个忘了那个。既不要只顾听,忘了记,也不要只顾记,忘了听,忘了思。

(3)注意听思记的方法

上课时,同学们只注意听、思、记还不够,还应该注意听、思、记的方法。也就是说,不能什么东西都仔细听,不能什么东西都仔细想、仔细记,还应注意它们的方法和技巧。

听:主要应仔细听老师对重要问题的讲解分析,自己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的答案、老师对教材补充的新内容、重要的名词和概念的含义、作业的题目和具体要求。

思:要跟随老师讲课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主要思考那些重要的、与现实问题密切相关的问题、容易混淆的和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

有的同学说,我也想思考,就是不知道怎么思考。这点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培养。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主动思考呢?

第一,要注意知识的积累。

第二,增加感性材料的储备,多读书看报。

第三,学会一些思维方法:如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等等。

第四,将自己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经过以上过程,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记:主要是记下大小标题和老师讲课的思路线索,下重要的观点、概念、事例、记下关键性和总结性的内容和教材上没有的新内容;记下没有听懂和没有想通的疑难问题以及自己在听课中发现的问题;记下作业的题目、要求、课外阅读书目和资料。

此外,笔记要主次分明,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切忌主次不分,杂乱无章,也不要贪多求全,一字不漏。笔记内容不能仅限于老师的板书提纲。

笔记内容还应包括:

第一:老师对课本上落后于社会现实的知识进行的更正补充。如党在政治、经济理论上的新突破、社会现实的新变化。

第二:自己在预习时难以理解的问题。这种问题因人而异。预习时的难点也是听课时的重点,把预习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在笔记中,复习时多加思考,可使知识掌握得更加巩固。

第三:老师讲课时推导知识的思路和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

第四:师生在教学过程_同整理总结的知识体系和对易混淆知识进行的对比。

如《经济生活》中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区别,劳动生产率对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总量的影响,股票与债券区别与联系,解决公平问题的现实做法等;《哲学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异同;发展观的知识体系等;《政治生活》中的政体的不同形式、中国_与_的关系等。

当然,老师为了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大家积极思维而补充的具体实例和课本上一目了然的知识是没有必要记录的。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14篇

49. 企业经营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50. 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1.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2. 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党和政府在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不断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着力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

53. 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54. 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55.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劳动者享受权利与履行劳动义务是互为前提的。

56. 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

57. 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58. 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

59. 股票的收益主要来自于股息或红利收入、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60. 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方式。(高风险高收益),是股份凭证,所有权证书,只能转让,不能退股。

61. 债券是债务凭证,债务证书,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62. 国债以_的信誉为担保、以税收作为还本付息的保证

63. 购买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64. 社会保险保障基本生活,商业保险风险损失。

65.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15篇

高一政治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知识点

1. 我国总体小康的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①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② 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③ 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④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4.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宗旨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社会各个领域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 怎样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① 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五个统筹)、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② 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a.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b.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c.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d.统筹区域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③ 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16篇

1、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与创新的源头。

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因此,学生要学着不断去质疑、释疑,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积极地锻炼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能对某些共性的看法或结论提出质疑。

2、整体把握,理清课本内容层次

把繁杂、冗长的知识一层一层地进行梳理,犹如剥洋葱一样,将所学的知识梳理出层次,然后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知识层次。

将其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就是所谓的“先放后收”。

它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从内容上,要求学生理出哪些是基本知识,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这些知识不仅要求学生找得出来,更要理解、记住它。

从结构层次上,要求学生看书后,了解课本中讲了几个问题,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这些问题又是从哪几个层次和角度阐述的?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论证的。

这部分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与前面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

3、抓住线索,清晰知识的发展脉络

如果知识是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珍珠串起来的那根线。

学生要去发现所学知识的线索,抓住了线索就抓住了所学知识的脉络。

在自学中要注意“三大问题”,即先讲是什么,后讲为什么或重要性,最后讲怎么样。

4、划出关键词,突出知识核心结点

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17篇

一、把握内容取舍,突出“重点”复习,达到高效性

然而,在我们一生之中,又有哪个时刻,生活不曾天翻地覆、一去不回头?――xxx・班xxx

我心里是一个雷电交加的国度。――xxx・博纳富瓦

高中历史设置多个选修模块,体现历史课程设置的多样化与选择性,给学生学习历史提供较多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拓宽历史视野。对多个选修模块,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教材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的建议,教师可根据学情选择合适的选修学习内容。同时高考试题对选修内容的考查特点和提高得分的实际需要决定了在复习备考中必须进行内容的取舍。合理取舍复习内容,是高考复习获得高效的重要策略。怎样对选修内容的精准取舍成为高考备考研究的重要课题。结合高考试题的特点分析和高效历史学习的需要,可依据“联系”的原则可从两方面确定复习的“重点”内容: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内容、与社会热点联系紧密或有重要反思借鉴价值的内容。

教师在具体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时候要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应注意不同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之“形散神不散”,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历史概貌;高考试题对历史问题的考查要求是强调对历史知识的完整准确理解的考查,所以在复习中要对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重点复习。选择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内容,是引导学生形成通史意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与历史认知的需要。在选修一改革模块中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的专题有梭伦改革、商鞅变法、欧洲宗教改革、。复习梭伦改革,可对必修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背景与结果了解更完整、更全面,学习商鞅变法能对复习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必修二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补充认识,学习宗教改革可对必修三宗教改革中人文精神的发展的体现或内涵理解更准确、更透彻,复习可更准确理解xxx思想的内容与意义。本着与必修内容联系紧密原则取舍,教材中的北魏孝文帝改革、阿里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可舍弃。另外出于必修内容复习需要,教师可适当增加改革方面的复习内容。如对理解古代中国土地制度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帮助的古代赋税制度改革、作为辛亥革命重要背景的清末新政等。

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特定的教学目标,要通过历史教育使学生了解与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关注对中华民族与全人类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事件的意识。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复习选修内容的取舍可依据与社会热点联系紧密或有重要反思借鉴价值的原则。当今中国正处于改革的深入发展阶段,通过对历史上一些有借鉴意义的改革的学习,为中国改革事业的健康与成功发展提供一些启示,避免弯路。根据与热点相关联的原则可确定复习重点有商鞅变法、xxx变法、明治xxx。这三次变法中商鞅变法实现秦国社会转型,改革分阶段进行,没有太激进;xxx变法中政府干预与管理经济来调解社会矛盾的做法,明治xxx中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配合进行以及改革者的坚定决心与意志对中国改革事业都能够提供有益启示,如改革要分步进行,要有坚定信念与意志去进行改革、改革措施间的配套性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复习引导学生思考对当今改革的借鉴意义,有效实现知识与情感态度的目标。合理取舍复习内容促进备考高效性。

二、多比较,总结规律认识,突出科学性

运用正确方法进行科学复习备考,是提升复习备考效果的重要途径。比较分析方法是学习历史的良好方法,也是高考能力考查要求之一。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是探寻历史发展规律,认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要通过对相关历史事物的比较才能实现,在历史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比较找异同。在对历史事物进行比较时,得出的“异”即为个性特点,“同”为历史事物的普遍规律或特征。在历史选修一内容的学习中,可采用比较分析法,可以对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特点进行总结,形成学习模式,举一反三,同时感悟改革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而深化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认识。无论教学还是高考考查,改革史的知识要点都包括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作用、改革特点、成败原因、规律认识等方面。我们在复习时可以在对重大改革比较分析基础上从这些方面进行总结。

首先从背景来说,之所以改革有三方面的因素:面临严重危机需要调解社会利益冲突与矛盾巩固统治(包括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发展的内在推动、学习先进经济文化与习俗的需要。

从主要内容来看,改革可分为局部调整和全面改革:局部调整涉及政治或经济军事等某一方面,全面改革则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内容。

从历史作用上讲,可以从直接作用或影响、深远意义或影响方面进行归纳。改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其作用或影响必会延伸较长时期,因此对其作用的分析要做到全面。

对改革特点,可以从改革的阶级性质、内容的全面与局部、结果的成败与是否彻底等方面归纳概括。

对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可以从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是否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最高统治者的态度、改革者自身的决心与意志、措施是否行之有效符合实际、革新力量与保守势力的对比、用人得当与否、正确策略等方面入手。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是改革的预期目标是否实现和改革的积极影响是否得以维持而不看改革者个人结局。

从对改革的认识或得到启示的分析,可以从改革目的、过程、结果等方面归纳:改革是革除弊政调解矛盾巩固统治和富国强兵的手段;改革是创立新事物必然会遇到阻力决定改革进程不会一帆风顺呈现曲折性;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对改革评价的标准可以依据:

(1)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

(2)坚持历史的标准(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

(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

(4)以新史观――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等进行多元评价;

(5)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