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伞文学网

陶艺教学总结(热门3篇)

admin
导读 ⑥、26 xxx:《湖北省枝江县传统的快轮制xxx调查》,《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_年11期。除上述两种轮制法以外,制作大型器物时,往往泥条盘筑和轮制法兼用。我们在河南巩义北侯村和山东莒南薛家窑村就观察到了这种情况。北侯村工匠制作口径大于45厘米的花盆、薛家窑村工匠制作大型红陶缸等时,均需要依次分段制

陶艺教学总结 第1篇

关键词:葛根;精制工艺;醇沉;陶瓷膜微滤;壳聚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中药水提液往往含有药渣、泥沙、纤维、树脂、油脂、细菌等杂质,且体积较大,给制剂带来困难,通常需要进一步精制。醇沉法是中药水提常用的精制工艺,尽管醇沉法具有澄清药液、减少服用量等优点,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如有效成分损失严重、生产成本高、周期长、安全性差等缺点。近年来用膜分离、吸附澄清等方法取代醇沉法的研究比较多。本文选择醇沉、离心-20 nm陶瓷膜微滤、壳聚糖絮凝澄清3种精制工艺对葛根水提液进行精制,比较3种精制工艺的葛根素保留率、总黄酮保留率、除杂率,为下一步精制或制剂研究打下基础。

1 设备与材料

葛根购于广西玉林市中桂药材有限公司(经鉴定符合《中国药典》2005版要求);SJM-FHM型xxx合膜设备(合肥世杰膜工程有限责任公司);20 nmxxx合膜管(合肥世杰膜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GQLB-75型管式分离机;壳聚糖(济南海得xxx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日本岛津LC-2010A 高效液相色谱仪;岛津LCsolotion色谱工作站;UV2450紫外分光光度仪,葛根素对照品(批号:110752-200511)购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甲醇(色谱纯),流动相用水为自制双蒸水,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提取与精制

提取工艺 取葛根10 kg,加水煎煮2次,第1次加10倍量水,煎煮2 h,第2次加9倍量水,煎煮1 h,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均分为10份备用。

精制工艺

醇沉法 取项滤液3份,分别浓缩至相对密度为(60℃),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到70%,静置24 h,砂芯滤过,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药液:生药为1∶1,得3份浓缩液样品,编号分别为:A、B、C。

离心-20 nm陶瓷膜微滤法 另取项滤液3份,分别浓缩至药液:生药为4∶1,浓缩液高速离心(30000 r/min),再微滤,微滤陶瓷膜孔径为20 nm,微滤液浓缩至药液:生药为1∶1,得3份浓缩液样品,编号分别为:D、E、F。

壳聚糖絮凝澄清法 另取项滤液3份,分别浓缩至相对密度为(60 ℃),按 g壳聚糖/1 g生药的比例加入壳聚糖溶液,静置24 h,取上清液,砂芯滤过,滤液浓缩至药液:生药为1∶1,得3份浓缩液样品,编号分别为:G、H、I。

3 样品测定

葛根素测定 参照《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第233页葛根项下方法测定。

总黄酮测定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葛根素对照品5 mg,置10 mL容量瓶中,加30%乙醇适量溶解,加乙醇至刻度,摇匀,再精密吸取1mL置25 mL容量瓶中, 加30%乙醇至刻度,即得。

标准曲线的制定 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1 mL、2 mL、3 mL、4 mL、5 mL,分别置10 mL容量瓶中,加30%乙醇至刻度定容。以30%乙醇为空白,依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VA),在250 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以吸收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计算得回归方程y=,r=,线性范围: mg/mL~ mg/mL。

样品测定法 精密量取样品 mL,置50 mL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30%乙醇50 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15 min,放冷,再称定重量,加30%乙醇补足减失重量,再精密量取续滤液 mL,置10 mL容量瓶中,250 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计算含量。

含固量测定 参照《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附录ⅩA浸出物测定法,取样品液适量浓缩干燥,称定重量,计算除杂率。

4 结果分析

分别对以上9份样品进行检测,比较3种精制工艺的葛根素保留率、总黄酮保留率及除杂率,结果见表1。

表1表明:葛根水提液分别用醇沉、离心-20 nm陶瓷膜微滤、壳聚糖絮凝澄清3种工艺精制后,离心-20 nm陶瓷膜微滤、壳聚糖絮凝澄清两种工艺葛根素及总黄酮的保留率均在90%以上,明显高于醇沉工艺,而醇沉工艺的除杂率较高,离心-20 nm陶瓷膜微滤工艺适中,壳聚糖絮凝澄清工艺除杂率效果相对较差。

5 讨论

陶艺教学总结 第2篇

【摘 要】雕塑专业的陶艺课程经过几年的调整,课程体系设置较为合理,已开设陶艺通识、陶艺基础、陶瓷装饰、现代陶艺、生活陶艺等课程。课程体系在强调造型原理和制作技巧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及艺术理念。为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设置了产、学、研相结合“第二课堂”。在不同知识的合作中引导雕塑专业的学生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出更加全面的陶艺方向人才。 【关键词】陶艺实践课程;合理;创新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陶艺教学总结 第3篇

关键词:陶器; 轮制技术; 泥条拉坯轮制法; 分段轮制法

Abstract:Pottery making techniques is a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search on ancient pottery. Wheeling is a main pottery making technique which was popular in prehistoric China. Based on ethnographic surveys, we suggest that there are three kind of wheeling techniques: classic wheeling, clay-strip wheeling and section wheeling. We also discuss the finger-print marks of wheeling that archeologists may find on unearthed pottery.

Key words:Pottery, wheeling technique, clay-strip wheeling, sectiong wheeling

一、 轮制法的种类

1. 经典轮制法

xxx将城子崖陶器的制作技术概括为四类:手制、范制、轮制和复制(在成型过程中,至少使用上述两类方法共同完成)13,首次在考古研究中提出了“轮制”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至今,诸多学者陆续进行民族志调查和考古研究之后,形成了对轮制技术更全面的理解,一般认为,轮制法指的是借助陶轮的快速旋转以直接拉坯成型的技术14。笔者观察的湖北枝江、河南巩义北侯村、广西宾阳新窑村等地制xxx即是此种“经典轮制”的代表(表一)。

如表一所示,虽然上述三个案例分属于不同地区,但成型步骤大体相近。从器物上残留的痕迹看,大多也是相近的,主要特征包括:内外壁上常常残留螺旋式拉坯指印痕迹、外底出现偏心涡纹,以及器表出现轮纹和浑圆规整的器身。

2. 泥条拉坯轮制法

除了上述学者普遍公认的经典轮制技术外,还存在另外一种泥条盘筑和快轮拉坯修整结合的陶器成型技术。表二中列举的广西靖西龙腾中屯、念者屯和山东莒南薛家窑、泗水柘沟镇即为此种技术的代表。其制作过程是:先单独制作饼形器底,再采用泥条盘筑法(或圈筑法)筑成器壁,最后利用快轮拉坯技术修整成器。为了清楚描述此工艺既与直接由泥料快轮拉坯成型不同,又与单纯的泥条盘筑再慢轮整形法有别,有学者将其命名为“泥条拉坯成型技术”15。笔者认为这一技术也属于轮制法,可命名为“泥条拉坯轮制法”。

3. 分段轮制法

除上述两种轮制法以外,制作大型器物时,往往泥条盘筑和轮制法兼用。我们在河南巩义北侯村和山东莒南薛家窑村就观察到了这种情况。北侯村工匠制作口径大于45厘米的花盆、薛家窑村工匠制作大型红陶缸等时,均需要依次分段制作,至少分两次甚至三次成型。制作工艺流程简述如下,下部先直接以经典轮制法(北侯村)或以泥条拉坯轮制法成型(薛家窑村),阴干一段时间后,再接续从下半部的上沿向内上方盘筑至合适的高度,再提拉成型,做出口沿。

二、 轮制法的痕迹

xxx指出:“从器物上留的痕迹推测原来制作的方法,虽不一定完全可靠,但除非当时有这样的详细记录,也没有比这更准确的材料可以用着研究这个问题”16。

xxx曾总结了轮制陶器的重要特征:“一,表面显有平行之细文,并有时特制‘阴阳轮文’以为装饰。二,内部匀称。三,底部有时带螺旋文。四,边缘等突出之处皆极齐整。五,就器之全形言,口、腹、底三部力趋正圆之形式”17。其中,“平行之细文”,应该就是现在所说的轮纹;而“阴阳轮纹”,指的就是凹、凸弦纹;“底部螺旋文”,文中没有明显指出是在外底,还是在内底,以及具体形态。

xxx结合陶器仿制和民族学调查,提出快轮拉坯制成的陶器有以下标志性痕迹:一是螺旋式拉坯指印痕迹,二是麻花状扭转皱纹,三是底部的偏心涡纹(包括外底的偏心涡纹和同心涡纹18)。他进一步提出:“螺旋式拉坯指印是快轮制陶的直接证据,将它与偏心涡纹联系起来便可断定轮制”19。

《中国陶瓷史》总结的轮制陶器特点则包括:“器型规整,厚薄均匀,在陶壁表里普遍遗有平行密集的轮纹,器底往往遗有线割的偏心涡纹”20。

陶器上痕迹的形成与其制作工艺是相互对应的,通过我们的观察及对大量已发表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归纳出下列轮制陶器的主要特点:

(1) 器型规整、厚薄均匀。这是公认的轮制陶器的重要特征。

(2) 器内外壁上有轮纹。这也是普遍认为的轮制陶器标志性特征。但慢轮修整的陶器上也常会遗留轮纹,只不过更多集中在口部,而轮制陶器的轮纹经常遍布器身。

(3) 器内外壁(通常情况下内壁的痕迹更容易保留)(图九、图一)和内底(图一一)上有螺旋式拉坯指印或拉坯痕迹。器壁上的螺旋式拉坯指印是xxx先生所强调的断定轮制工艺的有力证据;而内底上的螺旋式拉坯指印,xxx先生虽提到过21,但因不常见于器物上,故不被重视。螺旋式拉坯指印痕迹和螺旋式拉坯痕迹不同,前者是用手拉坯形成的;而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用工具拉坯修理形成的(xxx龙腾中屯、念者屯等)。手拉坯形成的痕迹深且狭窄,而采用工具形成的痕迹相对浅且宽。

(4) 外底部有偏心涡纹、波纹或同心涡纹。将陶坯从旋转的陶轮上切割下,一般形成偏心涡纹(图一二),这种情况最为常见。而将陶坯从静止的陶轮上切割下,形成的是波纹(图一三、图一四)。在以偏心涡纹作为轮制陶器证据时,一定要慎重,有时候虽然是轮制陶器上,但其上未必存在偏心涡纹,xxx龙腾中屯、念者屯和山东泗水柘沟镇的实例,因为与陶坯间垫有草木灰(或石英粉),后者就很容易从前者上面脱离而不会残留任何痕迹。很大程度上,只有快轮修理器底时才能留下同心涡纹(图一五)。

(5) 内底部中心有乳丁状凸起22(图一一、图一六、图一七)。内底部的乳丁状凸起比较少见,它是快轮制陶时制作或修理器底过程中的副产品(图三、图一六)。

(6) 规整的口沿。挽制口沿一般只有在陶坯高速旋转时进行,而且只有这样制作的口沿才是均匀的折沿、弧度较大的卷沿等23(图一八、图一九)。快轮拉坯制成的口沿与慢轮修整而成的相比,要更加规整。

根据目前对经典轮制法、泥条拉坯轮制法以及分段轮制法的民族志观察和研究,从成型器物上很难区分彼此24。

虽然通过器表残留的痕迹可以对其制作工艺进行推测,但是在研究过程中,要慎之又慎。正如xxx指出的:“据器物上的痕迹推断原制方法,需要全面的观察及多方位的比较,方能发现一点真相;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推断公式所能解决的”25。本文只是在实际观察的基础上,总结以往的研究,对轮制陶器制作技术的内容和痕迹判断做了初步分析。这些研究还有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空间,也亟需与工匠的个人风格的观察分析结合,以推进陶器生产专业化的研究。

注释:

① xxx思永:《昂昂溪xxx遗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1~44页,1932年第4本第1分册。b.xxx著:《xxx考古论文集》,第1~49页,科学出版社,1959年。c.xxx、xxx、xxx、xxx、xxx、xxx、xxx:《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第42页,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年。

②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山东临淄举办“中美古代陶器研讨班”,随后不久xxx的研究中国古代制xxx的文章结集出版,即《中国古代制xxx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年)。再就是有更多的学者,从不同方面研究中国古代陶器。如xxx:《云南傣族制陶的民族考古学研究》,《考古学报》2003 年第2 期等。

③ xxx:《xxx制xxx的研究》,见《中国考古学研究的xxx回顾・新石器时代考古卷》,第100页,科学出版社,2008年。

④ xxx、xxx、xxx、xxx、xxx、xxx、xxx:《城子崖――山东历城县龙山镇之黑陶文化遗址》,第42页,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年;在博士论文写作期间,xxx曾观摩了大量出土陶片实物,并专门学习原始制陶方法。参见xxx著:《xxx先生传略》,《中国考古学报》1949年第四册。

⑤ 中国学者进行制xxx民族志调查,并将其运用于考古研究的历史很早,如早在20世纪30、40年代,xxx、xxx如等先生在各自的研究中,都不同程度的借鉴了现存民族地区的制xxx,参见Wu G. D., 1938, Prehistoric Pottery in China,Kegan Paul,London。xxx如调查、石磊:《龙泉镇的制陶业》,《龙头一年――_期间昆明北郊的农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料丛刊之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7年。1949年以后,无论是出于考古研究的目的,或是为了保存民族志材料,先后有很多学者考察研究各地现存的制xxx。比较重要的有xxx:《云南省佤族制陶概况》,《考古通讯》1958年第2期;xxx:《云南傣族制xxx调查》,《考古》1965年第12期;傣族制xxx联合考察小组:《记云南景洪傣族慢轮制xxx》,《考古》1977年第4期;程xxx、xxx、xxx、xxx:《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和西盟佤族原始制xxx考察报告》,《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1982年第4期;xxx:《云南碧江加车寨怒族制陶业的调查――兼谈原始制陶业的几个问题》,《中原文物》1984年第1期;xxx:《云南元谋元告村的制xxx》,《考古》1986年第12期;xxx:《湖北省枝江县现存的快轮制xxx调查》,《中国历史文物》_年第11期;xxx:《广西靖西县念者屯壮族原始制陶术考察》,《广西民族研究》1997年第3期;xxx:《云南民间制xxx的调查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等。相关的文章还有很多,这里仅列举其中的一部分。

⑥、26 xxx:《湖北省枝江县传统的快轮制xxx调查》,《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_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