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伞文学网

作业成本法实验总结(合集21篇)

admin
导读 图1所示的5个程序构成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一个完整的成本控制循环周期。为了进一步加强作业成本法的实用性,必须解决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控制问题。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作业成本法与标准成本系统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作业成本法实验总结 第1篇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system,简称为ABC,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对各种主要的间接费用采用不同的分配率进行费用分配的成本计算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根据作业消耗的资源来归集各作业的成本。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是由美国的Gartner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ERP系统是一个集合企业内部的所有资源来进行有效的计划和控制,以达到最大效益的集成系统。ERP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在对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带来较大影响的情况下,并未提出明确可行的成本制度等等。而作业成本制度发展至今仍未获得广泛认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尚未广泛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制造环境。将作业成本管理引入ERP系统中,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是一个双赢的结合,必将使ERP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企业实践中真正的发挥提高企业经营决策能力、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作用。因此,本文通过探讨ERP环境下作业成本法应用的可行性,得出了可以将作业成本管理引人ERP系统的结论,并分析了其中的具体应用和关键因素。

一、ERP环境下作业成本法应用的现实意义

相对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作业成本法更科学,更先进,但是,作业成本法理论的应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对我国企业而言,尤其要考虑其适应性。xxx在其所著的《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一书中提到作业成本法的适用条件:

1、间接费用占全部制造成本的比重较高;

2、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程度不满意;

3、生产经营活动十分复杂;

4、产品品种结构十分复杂;

5、经常调整生产作业,但很少相应调整会计核算系统;

6、企业拥有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生产设备;

7、较好的实施了适时生产系统(JIT)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TQC),

可以说,我国企业在各方面都跟条件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最后三点。然而ERP系统正是为了适应适时生产系统(JIT)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TQC)等一系列先进管理系统和思想,以计算机技术为载体而发展的管理信息系统,对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适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实施ERP必然要求企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很高,同时ERP的运用也会促进企业流程的合理化。这些都决定了实施ERP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节约大量的人工和原材料,但ERP一直以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为基础,并没有注意到对其的改进,造成了在先进生产环境下的成本核算失真的

情况。而作业成本法使用基于实际消耗的作业材料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使成本的分配更加符合生产的实际情况,这样不仅能够真实地核算成本,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还能及时反应在企业生产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便于企业改进生产管理。

二、ERP环境下作业成本法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1、麻省理工学院哈默教授认为,企业流程(即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应为企业以输人各种原料和顾客需求为起点,到企业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为终点的一系列活动。ERP这种反映现代管理思想的软件系统的实施,必然要求有相应的管理组织和方法与之相适应,即要对企业内部原有的经营管理方式和业务流材进行改造和重建,寻求以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满足顾客需求。作业观念下的成本观认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是为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它表现为一个由此及彼、由内而外的“作业链”。每完成一项作业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而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转移到下一个作业,按此逐步推移,直到最终把产品提供给企业外部的顾客,以满足他们的需要。由此可见,“为用户的需求制造的思想”是ERP和作业成本管理追求的共同理念。

2、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目的是以顾客链为导向,以作业链一价值链为中心,对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彻底的改造,强调协调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从企业整体出发,协调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消除作业链中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作业,促进企业整体价值链的优化,确立企业竞争优势。ERP系统的核心管理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即将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都看成是供应链上的环节,并将这些活动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一种信息流。ERP系统的最终目标也是通过对企业资源的优化,提高企业的市场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可见,作业成本法和ERP系统的核心管理思想都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最终目标都是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因而两者并无原则上的差异。

作业成本法实验总结 第2篇

职责:

一、成本部分

1、负责项目的全面成本管理工作;

2、负责项目方案的经济比选工作;

3、负责项目估算、概算、预算、工程量清单编制和控制价编制;

4、负责提出合同价格模式方案及结算方案供管理层选择;

5、负责项目的全过程造价管理和成本核算工作以及项目竣工结算的全部工作;

6、监督造价咨询机构的预、决算编制工作,保障成本目标的实现;

7、负责审核权限内的项目设计变更,现场签证费用,提出成本控制意见;

二、合约、招标部分

1、负责合同结构的确定及初稿的编写;

2、牵头协调工程部门和成本部分对合同的技术部分和经济部分进行编制和审定;

3、复核合同的合法合规性;

4、负责编制项目工程的招标文件,合同的编制;

5、负责招标文件结构和招标方案的提出供管理层选择;

6、牵头协调工程部门和成本部分对招标文件的技术部分和经济部分进行编制和审定;

7、牵头、组织、协调、公司相关部门对各单位的投标文件进行技术和商务标进行评审;

任职资格:

1、本科以上学历,工程造价或工程类相关专业;

2、具有20xx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其中5年以上施工单位经验,3年以上部门管理工作经验;

3、掌握国家和地方政策性调价文件及建筑材料价格的变动情况,熟悉省、市各有关计价定额、估价表及收费标准、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掌握招投标程序及法律法规;

4、熟练运用办公软件,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及沟通能力;

5、具有成本管理、合约管理、建筑相关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具备全国注册造价工程师(安装方向)优先。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就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7篇成本法心得体会及感悟 作业成本法心得,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作业成本法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作业成本法实验总结 第3篇

作业成本法在香港应用的调查分析

【摘要】作业成本法(ABC)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成本计算方法,本文回顾了作业成本法的发展背景,分析了国外在调查作业成本法应用上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对香港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大量公司接触作业成本法的时间还不长;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在规模上明显大于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而产品的多样性、竞争压力和作业成本法使用程度的正向关系以及使用者和非使用者在成本结构中的差异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主要动因是为了获得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香港 成本结构

一、作业成本法的发展背景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先进的制造技术的应用,另一个是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推广和实施。本文所讨论的作业成本法是成本控制方面的又一新领域。许多学者都对作业成本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考察(Staubus,1971;1987a;1987b;Johnson,1988;Kaplan,1994等)。

技术上的变化使许多公司的'生产制造环境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使用大量机器和由计算机控制的仪器设备,使得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从而减少了从事直接生产的人工。而许多早期的会计系统主要是为人工成本的计量和报告而设计的,已不适用于自动化生产的要求。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会计系统,将过高地估计高产量、低复杂度产品的成本,过低地估计低产量、高复杂度产品的成本,无法准确地知道每一种产品的毛利,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难以立足。此外,随着经营复杂性的增加,产品、服务的多样化也随之增加,要求更为精确地定量资源消耗,产品组合、定价和其他决策也都需要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1987年哈佛商学院的Rober Kaplan和Robin Cooper两位教授所进行的研究使作业成本法赢得了广泛的重视。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和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竞争力。

文献中所调查的公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先进的国际制造企业;②会计师事务所的顾客;③专业会计软件公司的顾客。选择先进的制造企业是因为该行业里的企业被认为是高度自动化的,具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条件,其行业的产值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也最能代表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先进程度。后两者的选择主要从作业成本法的传播渠道入手,从专业的软件公司中购买有关作业成本法软件的顾客,以及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作业成本法服务的客户不但对作业成本法有所需求,并有进一步实施的行动。他们是了解作业成本法实施情况的最好窗口。

2、调查的反馈率、发放对象及调查方法

高的反馈率说明分析结果是具有代表性的,但一个国家的统计分析并不一定适用于其它国家或其它行业。

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邮寄问卷调查、面对面采访以及电话采访。当前实证研

[1] [2] [3] [4]

作业成本法实验总结 第4篇

首先、在接手这份工作后我对我20xx下半年的工作进行了归集以及制定了工作计划

第一、工作归集

发生业务的凭证的记录和帐簿登记,明细报表、科目余额表的出据,现金的每周盘点,银行存款的每月对帐,工资的核算(结算清单、工资表审核),其他临时事件的处理,仓库情况的关注,工资核算方法的改进,制造工艺的熟悉以及原材料等的熟悉!同时学习税务方面的知识和处理方法。

第二、行动计划

1、凭证当日发生当日记帐,帐簿登记待凭证编号后及时登记,明细表和余额表结帐后马上出来,现金每周盘点,银行存款结帐后核对!工资结算从每月1日开始做完结算清单,其他事项基于基本工作完成后合理的安排时间进行。

2、车间和后勤的费用耗费主要反映在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上!以此作为细分的依据,不必要再做新的统计报表!但是在费用产生后在两项费用上摘要处做出费用产生的明细说明成本会计工作总结。

3、各车间生产成本和完工产品的成本核算:第一是生产日报表!(关于耗用的材料,产出的半成品,报损(正常和异常))!完工产品成本主要是包括材料,人工,制造费用!各车间再根据材料的耗费,人工工资,车间所耗费的制造费用!组成车间的生产成本!各车间的生产成本总和理论上应该等于完工产品的成本

4、设备和工具的台帐的建立!包括分布情况,损坏情况等

5、车间的在产品,完工半成品,产成品的统计台帐和日报表!其次、就这段时间的工作汇报:第一、对各个车间的人工工资按工序,工种不同进行月份,年度汇总,因为在做此项工作时,8月发生尚未完结,我的汇总日期由20xx年x月到20xx年x月。第二、配合行政后勤对所发生的费用进行月度、年度汇总,并帮助理出明细。

第三、x月所发生业务的帐务处理,包括记帐凭证的记帐,登帐,明细表和科目余额汇总表的出据,凭证的装订等工作

第四、制定统计员培训教材

第五、做出仓库报表/单据填写、传送,粘贴的注意事项

第六、每周的现金盘点和月末的银行对帐

第七、参加公司安排的培训:

一个是参加打样的培训,学习遮阳篷的组装(bw10000系列);

二是xxx柏祥教授《顺理成章》管理讲座;

三是观摩余世维的《职业经理人常犯的11种错误》管理讲座;

四是去余杭地税学习个人所得税软件的下载安装以及申报。

作业成本法实验总结 第5篇

商业银行管理中应用作业成本法及其计算应用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外资银行的数量和规模在中国不断增加,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银行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业务流程中的成本管理和服务质量。而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核算和管理办法,已为许多大型银行所使用。本文简述了商业银行管理中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以及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对作业成本法在商业银行的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关键词:商业银行管理作业成本法必要性基本原理应用

一、商业银行管理中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

作业成本法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为成本分配的依据,从而大大拓宽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改进了成本分配方法,优化了业绩评价尺度,提供了比较准确的成本信息。

近年来,利率市场化进程日渐深入,商业银行在整体盈利能力下滑的同时,还需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和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作为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之,越来越受到银行业管理者的关注,而依靠过去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不能适应精细化的管理需求。作业成本法作为国际通行的种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开始逐步被国内商业银行关注、研究、运用与推广。

二、作业成本法计算的基本原理分析

作业成本法计算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依据不同的成本动因先分别设置成本库,然后分别以各种产品所耗费的作业量分摊其在该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最后分别汇总各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作业成本法计算的原理是建立在以下两个前提之上:①作业消耗资源;②产品消耗作业。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以作业为核算对象,依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去,再由作业依据成本动因追踪到产品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由此得出最终产品成本。作业是企业为提供定数量的产品或劳务而消耗的人力、物力、技术、智能等资源的活动。作业中心是相关作业的集合,它提供有关每项作业的成本信息,每项作业所耗资源的信息以及作业执行情况的信息。作业中心是相关作业的集合,它提供有关每项作业的成本信息,每项作业所耗资源的信息以及作业执行情况的信息。资源动因是衡量资源消耗量与作业之间的关系的某种计量标准,它反映了消耗资源的起因,是资源费用归集至作业的依据。在分配过程中,由于资源是项项地分配到作业中去的,于是就产生了作业成本。将每个作业成本相加,就形成了作业成本库。作业动因是指作业发生的原因,是将作业成本库中的成本分配到成本标的中去的依据,也是资源消耗与最终产出沟通的中介。

三、商业银行管理中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分析

(一)结合商业银行价值链的作业成本法应用。传统的作业成本法主要应用于制造行业,由于制造行业的下游客户比较集中和容易辨别,因此作业成本法以产品导向为主。然而,银行的客户除了机构外,分散的个体是其主要客户,很难归类。因此,应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从传统的成本中心扩展到整个价值链上,将作业成本法与价值链管理紧密联系起来。方面,考虑价值链的构成通过作业分析和作业成本动因分析,描述企业的价值链,区分作业的增值性质和作业效率,尽可能消除非增值作业,例如将非增值的作业外包出去,提高关键作业效率,进行作业流程再造,降低成本总额;另方面依据价值链成本战略目标,采用价值链分析方法选择适合的作业管理方法。1.从纵向分析。价值链上的作业成本分析关注点整个价值流程。在分析商业银行内部产品的`同时,沿着价值链,对客户进行作业成本法分析;不仅在银行内部对产品的成本和获利能力进行分析,以及对于客户消耗的作业成本和向商业银行提供利润的能力展开分析,而且在外部对客户成本和获利能力展开分析,降低客户的购买成本和使用成本。同时在内部而言降低商业银行成本,在外部降低客户的购买成本和使用成本,才能在较长时间里保持竞争优势。2.从横向上看,作业成本除了成本计算和分析,商业银行还应将作业成本法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等支持作业上。

(二)将作业成本法与预算相结合。作业成本预算是确定企业在每个部门的作业所发生的成本,明确作业之间的关系,井运用该信息在预算中规定每项作业所允许的资源耗费量。作业成本预算运用于银行中可以判断预算中各部分的执行状况,而传统成本预算只能对银行各部门进行预算,缺乏对银行成本发生动因的分析。作业成本预算除了能够提高作业的效率以外,还能够为在银行新产品之问的选择,提供可行的信息。当前金融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商业银行竞争也进步加剧;同时外部监管更加严格,使得商业银行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日益困难。因此商业银行除了积极扩人收入来源外,另外个非常重要的方而就是要加强成本控制与肯理,以保证利润目标利润的实现。

(三)结合作业成本管理与商业银行战略成本管理。在作业成本法分析的基础上,将节省下的资源用于正在进行的战略成本管理。将成本削减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起来。这样银行可以有效平衡短期战术成本削减行动和长期战略成本管理计划,最终实现更高的成本削减,除此之外,这还可以促使银行提高其长期效率,更加快速、敏捷地相应客户需求。在实施二者的结合中,银行可以采取多项措施,例如理顺银行的产品组合,使其可以提供标准化的组成部分和可重复使用的产品功能,能够针对客户需求提供产品,提高盈利能力;利用境内外包,从高固定成本结构转向可变低成本结构,获得灵活性,从而优化营运模式架构;提供多渠道的业务功能,使得客户获得独特体验,为简单的销售和服务业务提供令人满意的自助服务选择,同时集中适当数量和质量的专业资源,与最能带来利润的客户互动。

四、结束语

在商业银行管理中应用作业成本法,要结合实际,不可照搬。同时应将作业成本法与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机制、责任机制、组织结构以及风险水平等结合起来,进步促进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作业成本法实验总结 第6篇

岗位职责:

1、建立健全公司预算管理制度体系及管理流程,制定相关标准;

2、执行公司成本控制目标,对项目实施各阶段目标成本的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管理与分析;

3、负责对工程项目进行预、结算审核,对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和成本核算考核;

4、负责公司招投标项目的具体实施,参加招投标中商务标的编审;

5、负责公司合约管理,对合同条款、价格及成本进行评审及谈判;

6、负责造价信息库的建立、维护、管理工作;

7、负责本部门的其他工作的统筹管理。

任职要求:

1、 本科以上学历,工程造价、土木工程、工民建等相关专业;

2、20xx年以上预决算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等相关工作经验,其中至少3年以上管理岗位经验;

3、精通预决算管理、经济分析、成本管理、招投标管理和合同管理,熟悉行业发展动态与建材市场行情,熟悉相关法律法规。

作业成本法实验总结 第7篇

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的论文

一、商业企业成本管理方法现状

商业成本管理是商业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商业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当今商业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使商业企业在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上不能完全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运行。为适应经济发展及商业企业改革的需要,商业企业必须进行科学的成本核算,而作业成本法又可以大幅度提高成本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二、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

作业成本法起源于美国,其本质就是以作业来作为确定分配费用的基础,引导管理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成本发生的原因及成本动因上,而不仅仅是关注成本计算结果本身;通过对作业成本的计算和有效控制,就可以较好地克服传统成本法中间接费用责任xxx的缺点,并且使以往不可控的间接费用在该法系统中变为可控。所以,作业成本法不仅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更是一种成本控制和企业管理的手段,从而产生了作业管理法。

1.作业。作业是企业为了达到生产经营的目标所进行的与产品相关或对产品有影响的各项具体活动,作业可以作为企业划分控制和管理的单元。

2.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被定义为资源的耗用,而不是支出水平的变化。前者取决于对资源的需求,后者则取决于现有的资源状况。该法将两者加以区分。其原因在于:一是有利于管理人员采取行动消除资源过剩或短缺;二是便于管理决策,因为资源的实际消耗量更能反映真实成本。

3.资源。资源是商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初始形态上的各种劳动耗费。如资金成本、人工费用、场地费用、设备折旧费用和其它等费用。

4.作业链。作业链是指商业企业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序的作业集合体。一个商业企业的作业链依次包括采购、宣传、保管、销售、服务等环节。

5.资源动因。是指资源被各作业消耗的方式和原因。它反映了作业对资源的消耗状况,因而是把资源库价值分解到各作业成本库的依据。

6.成本库。成本库是指作业所发生成本的归集。在作业成本法中,由于资源是逐项地分配到作业中去的,于是就产生了作业成本要素,将每个作业成本要素相加就形成了作业成本库,或者说将每一个作业中心所发生的成本或资源归集起来组成一个成本库。

三、作业成本法在商业企业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根据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商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销售导致作业发生,作业导致成本发生”,以作业为核心,结合商业企业实际情况,构建以下关于作业成本法的商业企业成本核算模式:

1.确定主要作业与支持作业。商业企业的销售过程是流程式的纵向结构,确定企业的作业时必须从组织机构职能分析入手,按照管理目的.选择成本控制要点,同时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商业企业作业可以分为主要作业和支持作业两大类,前者包括各个柜组发生的销售、保管、产品宣传等工作;后者包括企业总部管理机构与辅助部门等工作,例如固定资产折旧、企业宣传等。支持作业是为了维护主要作业的正常运转,所以应该按照成本动因将支持作业的成本分配到主要作业中。

2.归集各作业的成本。确定了各个作业之后,就需要将资源耗费归集到作业中,这一过程包括三项工作:

(1)从财务账户中提取资源耗费。商业企业资源可分为以下几类:①日常经营支出。它反映企业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包括商品采购费、运输费、水电费、差旅费、通讯费、交通费等。②人员支出。它是指企业支付给在职职工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各类劳动报酬,包括基本工资、岗位津贴、房屋补贴、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公积金补贴、其他工资等。

(2)对有关财务账户中的数据进行调整。要将那些非企业项目从中扣除,比如文体活动费、医疗费、离退休人员费用等,这样保证财务账户上累计的支出都是企业成本。

(3)将调整后的资源耗费归集到作业。将调整完的资源耗费按照归集部门的性质分配到支持作业中。

3.将作业成本按照成本动因分配到产品中。商品是商业企业最终的成本,资源费用首先归集到相应的作业上形成作业成本库后,再依据各自的作业动因,将费用分配各个柜组身上,形成商品成本。即先将作业成本库除以作业动因量,得出成本动因分配率,再用耗费在某商品身上的作业动因量乘以成本动因率,即可得到该商品成本,所有作业上的成本之和为该商品的培养成本。

四、应用作业成本法应注意的问题

1.需要做好基础管理工作。作业成本法的成功实施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而不仅仅是成本计算这一个过程,因为商业企业中的作业涉及到商业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需要对作业进行分析、筛选,并进行正确的作业分析。

2.需要与电子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商业企业在应用作业成本法时,尽量与商业企业的电子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这样可以节约实施成本,以提高工作效率。

3.需要正确进行作业分析和动因分析。要分析清楚作业及其动因仅有会计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懂相关经验管理人才。而这些工作的完成需要由管理人员、会计人员、销售人员等人员共同组成,这样才能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达到预期目的。

作业成本法实验总结 第8篇

无论怎么样去定义设备管理,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生产的需求,当我们期望更快速、更流畅的实现生产时,对设备管理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要实现这个目标,要么靠设备维护管理人员的增加,要么通过技术改造、信息化手段来实现,要么通过管理优化以发挥现有人员和设备的能力。谈到管理优化,就必然和考核相关联,管理是对资源配置的优化过程,也是管理授权和监督(考核)的制定和落实。以下分三个方面来制定考核细节:

一、设备管理绩效考核;

1)明确考核区域。确定以班组、工作单元、或设备作为一个考核单元,管理授权是考核的前提;

2)明确考核对象。跟这个区域 的人员,包含:设备操作人员、设备维修人员、质量保证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等,应该统一纳入考核范围内,只有全面考核才能将大家拧成一股绳,避免矛盾产生;

3)明确考核数据。在离散制造业,OEE考核非常适用,但前提是要保证数据采集与运用的准确和量化,配合信息化的方式(IEM设备管理考核系统)。而对于流程性制造业(如化工行业),因为设备故障的发生通常会影响整个生产系统,故不能针对某一个单元考核OEE值,用设备故障(事故)来进行衡量,即综合故障发生频次和故障损失来考核。

4)明确考核方式。设备管理水平是生产能力的体现,如果用单纯罚款的方式,员工自然会趋利避害,弄虚作假、隐瞒真想,这对设备管理能力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在不同区域,设备管理水平有高有低,通过绩效排名,将其和工资挂钩,也可折算成一定的基金发放到管理单元,也可配合挂流动红旗等方式来激励优秀团队、用挂黑棋的方式来鞭笞落后团队。切忌用罚款这种愚蠢的方式来进行绩效考核,特别是对中国员工,虽然他们不轻易反抗,但用怠工的方式来应对,造成的损失将无法估量,让企业长痛不已。

二、“鱼”-设备管理能力提升的催化剂

无功不受禄,奖励一定是和贡献联系在一起的。设备管理能力的提升,取决于各个考核区域设备效率的提升。设备是死物,并不能无故的提升,一定是人通过改善活动所得的结果,所以对于奖励来说,则一定是通过项目改善活动来实现的。对于激励在设备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可通过三个方面来实施:

1)单点课的提炼与分享。从知识分类的角度讲:技能、方法属于隐形知识,制度、标准属于显性知识,用于解决问题的是隐形知识,但利于传播的是显性知识。单点课则是有组织的将员工的隐形知识进行提炼,使其转换成显性知识,并分享传播给组织内的其它成员,一则让好的技巧和方法(设备操作、保养、维护的技巧和方法)得以传播,二则为组织积累源源不断的知识财富。为激励员工进行单点课的提炼、根据传播范围、应用效果,给予适当的奖励。对组织来说,这是,撒下鱼苗,收货大鱼的双赢模式。

2)合理化提案。企业是一个团队,人多则办法就多,要将员工的思想为企业所用,合理化提案是非常不错的方式。提案一般来自6S源头(污染源、清扫困难源、故障源、浪费源、缺陷源、事故危险源),员工想办法,将影响设备绩效的源头加以改善,通过合理化提案进行立项解决,使设备管理水平加以提升。企业通过激励措施,使员工处处为企业着想。

3)瓶颈项目改善。企业存在瓶颈工序(故障多发、OEE低下……),瓶颈工作流(采购、物流、制度流程……),使设备的效率不能得以最大化产程。通过立项,想办法解决这些技术和管理瓶颈,企业可设定一些技术和管理创新评比,以奖励的方式,奖励改善团队和个人。

三、大棒-塑造“说一不二”的执行文化

罚得有法,我们认为员工会犯错的,就如一些不守作业标准、5S不位、违反企业明文规定的,就一定得罚。但罚得有法,一定要有标准,方可服众,可依据“烫火炉”的原则来

一、作业成本法的发展背景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先进的制造技术的应用,另一个是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推广和实施。本文所讨论的作业成本法是成本控制方面的又一新领域。许多学者都对作业成本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考察(staubus,1971;1987a;1987b;johnson,1988;kaplan,1994等)。

技术上的变化使许多公司的生产制造环境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使用大量机器和由计算机控制的仪器设备,使得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从而减少了从事直接生产的人工。而许多早期的会计系统主要是为人工成本的计量和报告而设计的,已不适用于自动化生产的要求。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会计系统,将过高地估计高产量、低复杂度产品的成本,过低地估计低产量、高复杂度产品的成本,无法准确地知道每一种产品的毛利,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难以立足。此外,随着经营复杂性的增加,产品、服务的多样化也随之增加,要求更为精确地定量资源消耗,产品组合、定价和其他决策也都需要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1987年哈佛商学院的 rober kaplan和robin cooper两位教授所进行的研究使作业成本法赢得了广泛的重视。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和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国外研究方法的回顾

1、研究的对象

文献中所调查的公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先进的国际制造企业;②会计师事务所的顾客;③专业会计软件公司的顾客。选择先进的制造企业是因为该行业里的企业被认为是高度自动化的,具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条件,其行业的产值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也最能代表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先进程度。后两者的选择主要从作业成本法的传播渠道入手,从专业的软件公司中购买有关作业成本法软件的顾客,以及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作业成本法服务的客户不但对作业成本法有所需求,并有进一步实施的行动。他们是了解作业成本法实施情况的最好窗口。

2、调查的反馈率、发放对象及调查方法

高的反馈率说明分析结果是具有代表性的,但一个国家的统计分析并不一定适用于其它国家或其它行业。

调查表的发放对象大多是财务总监、财务主管,或者常务经理(工厂经理、产品经理、材料经理、设计工程师、制造工程师、市场营销经理)。这些人熟悉公司日常的经营运作和财务制度,又有一定的教育背景,比一般员工更具备了解作业成本法的能力,且具有实施一定决策的权力。

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邮寄问卷调查、面对面采访以及电话采访。当前实证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方法(field study),针对有限的研究对象,采用邮寄调查方法可以从研究对象的横截面上提供深入的分析,且收集资料的成本较低。面对面采访或电话采访相对邮寄问卷调查具有更高的反馈率和言语上细致的沟通,更有利于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3、调查的反馈类型

对作业成本法调查的反馈类型有如下几种情况:

通过对反应者具体的分类,一方面可以调查作业成本法作为一项新知识传播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更进一步重点调查作业成本法作为一项管理技术应用的情况,在同样拥有作业成本法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实施作业成本法和未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在成本结构、现行的会计系统、产品的多样性、竞争环境等特征方面的对比,来分析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和哪些因素有关。

尽管作业成本法在学术界很早就出现,作业成本法的知识也越来越被人熟知,但其实际应用并不广泛。armitage和nicholson(1993)比较了加拿大企业和其他国家企业后发现,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比例较小:加拿大为14%(1992),英国为6%(1990),美国在1991年为11%,1993年显著增加到36%。同样的,teoh和 schoch(1993)发现作业成本法的使用率较低,澳大利亚为17%、马来西亚为13%。inners和mitchell(1995a)的最近调查显示被调查的英国公司有20%采用作业成本法。

4、分析数据的方法

在问卷的设计上有几种类型,一种是问题回答型的,例如“您认为哪些因素决定了您的公司使用作业成本法”,还有一种是直接列出可能的答案,让被调查者选择,还可能让每个选项带有权重,评价其重要性的大小。问题的内容首先涉及被调查者的信息和被调查者公司的有关情况,接下来是对作业成本法知

识掌握情况的了解,大多不会直接询问被调查者“您是否了解作业成本法”这样的是非题,而是就作业成本法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询问被调查者,以测试作业成本法真正被了解的程度。至于考察哪些因素影响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主要通过比较实施作业成本法和未实施作业成本法企业的数据(公司的人数、生产线的数量),作相应的统计分析,检验其差异的显著性来判断该因素是否是实施和未实施作业成本法公司的明显区别之一。关于实施者对作业成本法的满意程度,主要通过一套评分办法对比使用前和使用后的满意程度来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5、文献中的主要结论

(1)实施作业成本法和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原因

在拥有作业成本法知识的反馈者中,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原因主要有:①现存成本信息不准确;②面临相对较激烈的竞争环境,例如与日剧增的自动化生产;③目前缺少制定决策的信息,如非财务信息;④目前面临资源分配的问题。

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原因主要有:①作业成本法太复杂太耗时;②目前的会计系统还够用;③采用作业成本法的收益不确定;④缺少经验;⑤员工不熟悉或不愿意使用作业成本法;③管理决策或过程中的不便;⑦高昂的实施费用;⑧选择成本动因有困难;⑨目前缺乏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降低开发作业成本法和跟踪作业活动的费用;⑩人力资源的缺乏和过高的培训费用。

(2)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的特征

作业成本法的使用和公司的一些因素有关,如公司的成本结构、现行的会计体系、成本的多样性和竞争环境。

a、成本结构

对作业成本法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可以更为精确地将制造及用分配到产品上去,通过增加成本库,更多地基于作业而非产品成本,采用一种使用面更广的成本动因。引进作业成本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最近几年里成本结构上的变化(制造费用的增加,cooper和 kaplan,1988)。基于这种假设,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都具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即制造费用相对价值附加成本(直接人工十制造费用)很高。

b、现行的会计系统

引进新的会计计算方法的价值依靠现行的会计系统。有关作业成本法的文献认为传统的会计计算方法使用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有限(详见cooper,1988b)。而作业成本法增加了成本库(作业)和成本动因。管理层在考虑实施作业成本法时,通常会考虑是将作业成本法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还是将该系统和现行的会计系统融合(cooper,1990,1991)。 yvonne 认为做上述决定时应考虑到两个因素,一个是改变现行的会计系统的有效途径,另一个是开发和现行系统融合的软件成本。

c、产品的多样性

产品的多样性是引起传统会计系统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发生成本信息扭曲的原因之一。产品的多样性包括:产品产量的多样性,规模的多样性,原材料的多样性和安装的多样性(cooper,1988a)。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往往产品多样性程度较高。值得一提的是,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其定制化的产品多于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原因有可能是,虽然定制化的产品通常意味着产品的多样性、材料的多样性和安装的多样性,但是定制化的产品通常会增加开发新的会计系统的成本,会计成本的重要性通常被定制化的程度所决定,

d、竞争环境

cooper和kaplan(1991,pp372)对作业成本法使用的情况进行了描述:如果现行的会计系统是在测量成本高、竞争弱、产品的多样性低的背景下设计的,那么当测量成本变低、竞争变得激烈、产品的多样性增加时,实施作业成本法是可行且有利的。

由于经济环境越来越动荡,竞争越来越激烈,相对于作业成本法而言,传统会计增加了由失误造成的成本,因而改善现行的会计系统显得十分重要。

e、公司的规模

有很多资料表明公司的规模是区别使用作业成本法和非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一个重要的特征(ask和ax,1992;drury和 tayles,1994;davies和sweeting,1993;innes和mitchell,1995)。由于大公司拥有更为强大的沟通渠道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且对信息的需求更为强烈,所以他们比小公司对作业成本法更感兴趣。

(3)作业成本法的预期收益和实施中的问题

实施作业成本法可能带来的收益有:提供更为精确的产品成本;为定价策略提供相应的成本信息;加强对成本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坚持改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盈利性;确保可标识的成本动因;产品盈利性的有效分析;改善成本控制;提供准确的业绩指标。

与此同时,在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成本动因的标识;成本和成本动因间因果关系准确性的把握;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和现存会计系统的融合;向高层推销作业成本法的思想中遇到的阻力;如何获得低层员工的支持。

(4)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对作业成本法的满意程度;

全世界有一部分公司已经开始使用作业成本法来改善他们旧的会计系统,究竟作业成本法能否带来预期的效果。1987年 howell et al在由imaxxxm-i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就实施作业成本法之后公司对产品成本和业绩衡量的满意程度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如下:

①所有的被调查人员报告,实施作业成本法至少改善了会计管理系统的一个领域,同时也报道了在业绩衡量系统上的重要突破。

②实施作业成本法后,公司在产品成本上的满意程度和作业成本法在产品定价及组合策略中的使用程度呈明显的正向关系。作业成本法在成本削减上的满意程度和常务经理使用作业成本法信息的程度也呈正比。这表明对作业成本法越满意的经理人员越有可能采取实际行动有效地使用作业成本法来影响决策。

③在作业成本法使用之前,被采访者对传统的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很少有信心,传统的会计系统是为部门和外部报告而设计的,它们服务的顾客面较窄。而实施作业成本法可以改进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信息将支持产品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和组合策略,而这些也支持顾客盈利性分析。

三、对香港应用作业成本法情况的研究

我们于对香港地区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情况进行研究,采用信函调查表的形式对810家公司(包括上市公司和 cima-the hongkong branch of the chartded institute ofmangement accountants 中的非上市公司)进行了调查,致函给每家公司财务总监或负责财务方面的经理。反馈回90份有效的调查表,反馈率为11%,其中包括47家上市公司和43家非上市公司(见表2)。在90家公司中有10家已经使用作业成本法(4家上市公司和6家非上市公司),另有4家(2家上市公司,2家非上市公司)即将打算实施。调查表的设计涵盖一些使用作业成本法的细节、使用作业成本法的经历和公司的基本情况等。从反馈的信函发现,在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中平均使用年度为四年,很显然大量公司接触作业成本法的时间还不长。在没有使用、暂时也不打算使用作业成本法的76家公司中有37家知道作业成本法知识,有39家知之甚少。

1、使用作业成本法的行业情况和规模结构

行业因素对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影响(由于调查数量有限,排除个别行业(使用数=总数》。公用事业的使用率比其它行业都高,这点和工业制造企业使用作业成本法程度较高的假设并不相符(工业企业通常被认为是自动化程度较高,具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

2、作业成本法的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的比较

使用者和非使用者规模的比较,三个测量规模的标准(员工、销售量和总资产)都显示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规模上都大于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这一点和 ask and ax(1992)、bjornenak(1997)、bright et al(1992)、chung er al(1997)、drury and tayles (1994)、innes andmitchell(1995)等的观点一致。规模较大的公司对信息有更大的需求(基于大公司本身的复杂性),其本身又是一个信息的中心,有更多的资源来实施作业成本法。bjornenak(1997)认为作业成本法的传播采用一种分级目录扩散的方式,首先在大公司应用,继而向小公司扩延开来。

(2)产品的多样性

bjornenak(1997)认为使用abc的公司可能有更多的产品线。量大且种类繁多的产品其成本分配比只有少数或者一种品种的产品困难。 bjornenak(1997)归纳了两种衡量产品多样性(product diversity)的标准,即定制化产品的程度和产品的数目。我们采用一种类似的归类方法。问卷询问被调查者所拥有产品线的数目。如表3所示,使用abc的公司比非使用abc的公司拥有更多的生产线(551条对297条),标准方差较高,然而,统计上的区别并不显著。我们同样向调查者询问他们定制化产品占总数的百分比(针对特定的顾客规格)。在表3中使用abc的公司其定制化的比例也较高(59%>),但和非使用者的差距并不大。表3的结果显示产品的多样性和使用abc之间正向关系的方向性支持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bjornenak(1997)认为定制化和使用abc之间成正向关系,但在实证研究中却发现了统计上的负向关系。他解释这种现象是因为较高的定制化产品对公司而言太复杂且昂贵,还不如使用传统的会计方法。

(3)竞争的压力

cooper和 kaplan(1991)认为当公司内部竞争程度比较高的时候,作业成本法将会发挥重要的优势。高度竞争性的产品由于盈利较少更需要精确的成本信息来确定真实的盈利情况。我们按照 bjornenak(1997)使用下述两个标准来衡量竞争情况。(1)询问被调查者其竞争伙伴的数量。(2)销售额中出口的数量(因为出口市场比境内市场的竞争更强)。从表3中看出,尽管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比起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面对更多的竞争者(平均数是213对170),但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不显著。对于出口额而言,有类似的情况。bjornenak(1997)同样发现在使用作业成本法和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企业中在竞争压力方面的差别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与此相反的是,chung et al(1997)发现激烈的竞争有助于企业使用作业成本法。

(4)成本结构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的成本计算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对间接费用(制造成本)的分配上。如果企业的制造费用很高的话,使用作业成本法会比较有效。bjornenak(1997)发现高的制造费用和使用作业成本法之间呈正向关系。但我们研究的结果与此相反,表3显示了使用作业成本法和非使用作业成本法企业在成本结构中的差异,两者的平均百分比很接近,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区别。所以说在香港,成本构成中制造费用比例较高并不是使用作业成本法公司的显著特征。

3、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

问卷调查表询问了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和实施的经历。实施作业成本法和打算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只有14家,有作业成本法使用经历的只有10家。由于样本容量较小,讨论有关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和经历比较有限,正规的统计假设检验不可行。

调查表调查了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将其重要性划分为10个等级:“1”代表不重要,“10”代表很重要。如表4所示,使用作业成本法获得了“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这一项拥有最高的分值,说明其在使用作业成本法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改善经营过程”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作业成本法可以把成本追溯到各作业上,并有效识别在运作过程中的缺憾,使非有效的过程变得有效。一些公司用作业成本法来进行产品定价和产品组合,该激励因素的重要性为。作业成本法同样可用来作资源决策,该激励因素的重要性为。

4、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支持

我们还调查了实施作业成本法是从哪些部门获得支持,把反应结果划分为10个等级。“1”表示低的重要性,“10”表示高的重要性。如表5所示,尽管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但会计和财务部门并不是支持作业成本法实施的重要力量来源。有可能一些会计人员认为作业成本法是对他们已经建立起来的工作构成威胁。更值得注意的是,会计和财务部门比起其它部门较少使用作业成本法的数据。该结果和表4的“作业成本法的主要动因是完善产品成本信息”的结论有悖。

5、设计和实施作业成本法中遇到的困难

作业成本法是一项比较耗时和复杂的体统(armitage和 nicholsom 1993;chung et al 1997),鉴于此,我们对一个作业成本法实施时各阶段进行了评价。把各阶段标识为10个等级:“1”表示不困难,“10”表示非常困难。表6显承了研究的结果。实施作业成本法最困难的是为系统收集资料。为新的作业、产品、组织机构调整作业成本法的实施细节同样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将作业成本法融入现行的会计系统也是一项有挑战的工作,需要补充新的熟练的技术人员。根据调查显示,标识作业成本库和确定成本动因被认为是作业成本法组成因素中最简单的,这一点和armitage和nicholson(1993)的结论刚好相反。

6、对作业成本法的满意程度

作业成本法的使用者被调查是否对新系统满意。如表7所示,在使用作业成本法之前,通过对6个特征的描述(业绩表现、成本削减、过程改善、成本信息、定价策略以及资源决策),反映公司对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持有较低的满意程度。在使用作业成本法之后,除了资源定价方面外,其它方面都获得了显著提高,几乎提高了100%。尽管反馈者的数量不多,但在满意程度增加的幅度上确实引人注目。 swenson(1995)同样发现了美国制造企业在成本系统上的重要改善。

7、不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原因

针对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我们调查了不实施的原因(1=因素不重要, 10=因素很重要),如表8所承。“缺少足够的培训人员”是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现存会计系统的满意和缺少来自上层的支持也是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和chung et al的结论一致。被调查者同时反映安装实施可能需要很多的时间。

四、结论

作业成本法在过去 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新型的咨询公司已经扩展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并研发出相应的软件,极力将这种服务推向市场,推销给现有的和潜在的顾客。“作业成本法”也成为大学会计课程中必须掌握的内容。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调查作业成本法在香港的实际应用情况。迄19为止,作业成本法的使用并不是很广泛,在被调查的公司中,有11%的公司已经使用作业成本法,5%的公司打算使用。其中一个问题是:会计方法的定义,有的公司使用的会计系统非常类似作业成本法,但他们不叫作业成本法,而自称为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可能使用传统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所以在调查表的设计中,对作业成本法的细节都有较为详尽的提问,以防止由于定义而造成误解。

对香港应用作业成本法情况的研究表明,大量公司接触作业成本法的时间还不长;公用事业的使用率比其它行业都高,这点和“工业企业使用作业成本法程度较高”的假设并不相符;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在规模上(员工、销售量、总资产)都显著大于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而产品的多样性以及竞争压力和作业成本法使用上的正向关系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制造费用比例较高在香港并不是使用作业成本法公司的显著特征,在统计上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和没用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其成本结构也没有显著的区别;获得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成为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主要动因,改善经营过程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奇怪的是,会计和财务部门并不是支持作业成本法实施的主要部门和主要使用者;实施作业成本法最困难的是为系统收集信息;令人欣慰的是,使用作业成本法后,除了资源定价方面,业绩表现、成本削减、过程改善等方面都获得了显著提高;缺少足够的培训人员是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一个主要原因。

由于样本数量有限,实证研究显得有些有限,所以我们只是一个探索性的研究,用bjornenak的话来说,香港是一个信息的集散地,在作业成本法方面,其研究潜力还很大.

作业成本法实验总结 第9篇

作业成本法在香港应用的调查分析

【摘要】作业成本法(ABC)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成本计算方法,本文回顾了作业成本法的发展背景,分析了国外在调查作业成本法应用上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对香港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大量公司接触作业成本法的时间还不长;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在规模上明显大于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而产品的多样性、竞争压力和作业成本法使用程度的正向关系以及使用者和非使用者在成本结构中的差异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主要动因是为了获得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香港 成本结构

一、作业成本法的发展背景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先进的制造技术的应用,另一个是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推广和实施。本文所讨论的作业成本法是成本控制方面的又一新领域。许多学者都对作业成本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考察(Staubus,1971;1987a;1987b;Johnson,1988;Kaplan,1994等)。

技术上的变化使许多公司的生产制造环境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使用大量机器和由计算机控制的仪器设备,使得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从而减少了从事直接生产的人工。而许多早期的会计系统主要是为人工成本的计量和报告而设计的,已不适用于自动化生产的要求。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会计系统,将过高地估计高产量、低复杂度产品的成本,过低地估计低产量、高复杂度产品的成本,无法准确地知道每一种产品的毛利,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难以立足。此外,随着经营复杂性的增加,产品、服务的多样化也随之增加,要求更为精确地定量资源消耗,产品组合、定价和其他决策也都需要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1987年哈佛商学院的Rober Kaplan和Robin Cooper两位教授所进行的研究使作业成本法赢得了广泛的重视。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和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竞争力。

文献中所调查的公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先进的国际制造企业;②会计师事务所的顾客;③专业会计软件公司的顾客。选择先进的制造企业是因为该行业里的企业被认为是高度自动化的,具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条件,其行业的产值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也最能代表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先进程度。后两者的选择主要从作业成本法的传播渠道入手,从专业的软件公司中购买有关作业成本法软件的顾客,以及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作业成本法服务的客户不但对作业成本法有所需求,并有进一步实施的行动。他们是了解作业成本法实施情况的最好窗口。

2、调查的反馈率、发放对象及调查方法

高的反馈率说明分析结果是具有代表性的,但一个国家的统计分析并不一定适用于其它国家或其它行业。

调查表的发放对象大多是财务总监、财务主管,或者常务经理(工厂经理、产品经理、材料经理、设计工程师、制造工程师、市场营销经理)。这些人熟悉公司日常的经营运作和财务制度,又有一定的教育背景,比一般员工更具备了解作业成本法的能力,且具有实施一定决策的权力。

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邮寄问卷调查、面对面采访以及电话采访。当前实证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方法(field study),针对有限的研究对象,采用邮寄调查方法可以从研究对象的横截面上提供深入的分析,且收集资料的成本较低。面对面采访或电话采访相对邮寄问卷调查具有更高的反馈率和言语上细致的沟通,更有利于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3、调查的反馈类型

对作业成本法调查的反馈类型有如下几种情况:

通过对反应者具体的分类,一方面可以调查作业成本法作为一项新知识传播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更进一步重点调查作业成本法作为一项管理技术应用的情况,在同样拥有作业成本法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实施作业成本法和未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在成本结构、现行的会计系统、产品的多样性、竞争环境等特征方面的对比,来分析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和哪些因素有关。

尽管作业成本法在学术界很早就出现,作业成本法的知识也越来越被人熟知,但其实际应用并不广泛。Armitage和Nicholson(1993)比较了加拿大企业和其他国家企业后发现,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比例较小:加拿大为14%(1992),英国为6%(1990),美国在1991年为11%,1993年显著增加到36%。同样的,Teoh和Schoch(1993)发现作业成本法的使用率较低,澳大利亚为17%、马来西亚为13%。Inners和Mitchell(1995a)的最近调查显示被调查的英国公司有20%采用作业成本法。

4、分析数据的方法

在问卷的设计上有几种类型,一种是问题回答型的,例如“您认为哪些因素决定了您的公司使用作业成本法”,还有一种是直接列出可能的`答案,让被调查者选择,还可能让每个选项带有权重,评价其重要性的大小。问题的内容首先涉及被调查者的信息和被调查者公司的有关情况,接下来是对作业成本法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大多不会直接询问被调查者“您是否了解作业成本法”这样的是非题,而是就作业成本法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询问被调查者,以测试作业成本法真正被了解的程度。至于考察哪些因素影响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主要通过比较实施作业成本法和未实施作业成本法企业的数据(公司的人数、生产线的数量),作相应的统计分析,检验其差异的显著性来判断该因素是否是实施和未实施作业成本法公司的明显区别之一。关于实施者对作业成本法的满意程度,主要通过一套评分办法对比使用前和使用后的满意程度来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5、文献中的主要结论

(1)实施作业成本法和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原因

在拥有作业成本法知识的反馈者中,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原因主要有:①现存成本信息不准确;②面临相对较激烈的竞争环境,例如与日剧增的自动化生产;③目前缺少制定决策的信息,如非财务信息;④目前面临资源分配的问题。

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原因主要有:①作业成本法太复杂太耗时;②目前的会计系统还够用;③采用作业成本法的收益不确定;④缺少经验;⑤员工不熟悉或不愿意使用作业成本法;③管理决策或过程中的不便;⑦高昂的实施费用;⑧选择成本动因有困难;⑨目前缺乏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降低开发作业成本法和跟踪作业活动的费用;⑩人力资源的缺乏和过高的培训费用。

(2)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的特征

作业成本法的使用和公司的一些因素有关,如公司的成本结构、现行的会计体系、成本的多样性和竞争环境。

A、成本结构

对作业成本法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可以更为精确地将制造及

B、现行的会计系统

引进新的会计计算方法的价值依靠现行的会计系统。有关作业成本法的文献认为传统的会计计算方法使用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有限(详见Cooper,1988b)。而作业成本法增加了成本库(作业)和成本动因。管理层在考虑实施作业成本法时,通常会考虑是将作业成本法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还是将该系统和现行的会计系统融合(Cooper,1990,1991)。Yvonne 认为做上述决定时应考虑到两个因素,一个是改变现行的会计系统的有效途径,另一个是开发和现行系统融合的软件成本。

C、产品的多样性

产品的多样性是引起传统会计系统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发生成本信息扭曲的原因之一。产品的多样性包括:产品产量的多样性,规模的多样性,原材料的多样性和安装的多样性(Cooper,1988a)。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往往产品多样性程度较高。值得一提的是,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其定制化的产品多于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原因有可能是,虽然定制化的产品通常意味着产品的多样性、材料的多样性和安装的多样性,但是定制化的产品通常会增加开发新的会计系统的成本,会计成本的重要性通常被定制化的程度所决定。

D、竞争环境

Cooper和Kaplan(1991,pp372)对作业成本法使用的情况进行了描述:如果现行的会计系统是在测量成本高、竞争弱、产品的多样性低的背景下设计的,那么当测量成本变低、竞争变得激烈、产品的多样性增加时,实施作业成本法是可行且有利的。

由于经济环境越来越动荡,竞争越来越激烈,相对于作业成本法而言,传统会计增加了由失误造成的成本,因而改善现行的会计系统显得十分重要。

E、公司的规模

有很多资料表明公司的规模是区别使用作业成本法和非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一个重要的特征(Ask和AX,1992;Drury和Tayles,1994;Davies和Sweeting,1993;Innes和Mitchell,1995)。由于大公司拥有更为强大的沟通渠道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且对信息的需求更为强烈,所以他们比小公司对作业成本法更感兴趣。

(3)作业成本法的预期收益和实施中的问题

实施作业成本法可能带来的收益有:提供更为精确的产品成本;为定价策略提供相应的成本信息;加强对成本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坚持改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盈利性;确保可标识的成本动因;产品盈利性的有效分析;改善成本控制;提供准确的业绩指标。

与此同时,在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成本动因的标识;成本和成本动因间因果关系准确性的把握;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和现存会计系统的融合;向高层推销作业成本法的思想中遇到的阻力;如何获得低层员工的支持。

(4)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对作业成本法的满意程度

全世界有一部分公司已经开始使用作业成本法来改善他们旧的会计系统,究竟作业成本法能否带来预期的效果。1987年Howell et al在由IMA和CAM-I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就实施作业成本法之后公司对产品成本和业绩衡量的满意程度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如下:

①所有的被调查人员报告,实施作业成本法至少改善了会计管理系统的一个领域,同时也报道了在业绩衡量系统上的重要突破。

②实施作业成本法后,公司在产品成本上的满意程度和作业成本法在产品定价及组合策略中的使用程度呈明显的正向关系。作业成本法在成本削减上的满意程度和常务经理使用作业成本法信息的程度也呈正比。这表明对作业成本法越满意的经理人员越有可能采取实际行动有效地使用作业成本法来影响决策。

③在作业成本法使用之前,被采访者对传统的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很少有信心,传统的会计系统是为部门和外部报告而设计的,它们服务的顾客面较窄。而实施作业成本法可以改进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信息将支持产品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和组合策略,而这些也支持顾客盈利性分析。

三、对香港应用作业成本法情况的研究

我们于对香港地区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情况进行研究,采用信函调查表的形式对810家公司(包括上市公司和CIMA-the HongKong branch of the chartded institute ofmangement accountants中的非上市公司)进行了调查,致函给每家公司财务总监或负责财务方面的经理。反馈回90份有效的调查表,反馈率为11%,其中包括47家上市公司和43家非上市公司(见表2)。在90家公司中有10家已经使用作业成本法(4家上市公司和6家非上市公司),另有4家(2家上市公司,2家非上市公司)即将打算实施。调查表的设计涵盖一些使用作业成本法的细节、使用作业成本法的经历和公司的基本情况等。从反馈的信函发现,在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中平均使用年度为四年,很显然大量公司接触作业成本法的时间还不长。在没有使用、暂时也不打算使用作业成本法的76家公司中有37家知道作业成本法知识,有39家知之甚少。

1、使用作业成本法的行业情况和规模结构

行业因素对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影响(由于调查数量有限,排除个别行业(使用数=总数》。公用事业的使用率比其它行业都高,这点和工业制造企业使用作业成本法程度较高的假设并不相符(工业企业通常被认为是自动化程度较高,具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

2、作业成本法的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的比较

给出使用者和非使用者规模的比较,三个测量规模的标准(员工、销售量和总资产)都显示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规模上都大于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这一点和Ask and Ax(1992)、Bjornenak(1997)、Bright et al(1992)、Chung er al(1997)、Drury and Tayles (1994)、Innes andMitchell(1995)等的观点一致。规模较大的公司对信息有更大的需求(基于大公司本身的复杂性),其本身又是一个信息的中心,有更多的资源来实施作业成本法。Bjo

(2)产品的多样性

Bjornenak(1997)认为使用ABC的公司可能有更多的产品线。量大且种类繁多的产品其成本分配比只有少数或者一种品种的产品困难。Bjornenak(1997)归纳了两种衡量产品多样性(Product diversity)的标准,即定制化产品的程度和产品的数目。我们采用一种类似的归类方法。问卷询问被调查者所拥有产品线的数目。如表3所示,使用ABC的公司比非使用ABC的公司拥有更多的生产线(551条对297条),标准方差较高,然而,统计上的区别并不显著。我们同样向调查者询问他们定制化产品占总数的百分比(针对特定的顾客规格)。在表3中使用ABC的公司其定制化的比例也较高(59%>%),但和非使用者的差距并不大。表3的结果显示产品的多样性和使用ABC之间正向关系的方向性支持在统计上并不显著。Bjornenak(1997)认为定制化和使用ABC之间成正向关系,但在实证研究中却发现了统计上的负向关系。他解释这种现象是因为较高的定制化产品对公司而言太复杂且昂贵,还不如使用传统的会计方法。

(3)竞争的压力

Cooper和Kaplan(1991)认为当公司内部竞争程度比较高的时候,作业成本法将会发挥重要的优势。高度竞争性的产品由于盈利较少更需要精确的成本信息来确定真实的盈利情况。我们按照 Bjornenak(1997)使用下述两个标准来衡量竞争情况。(1)询问被调查者其竞争伙伴的数量。(2)销售额中出口的数量(因为出口市场比境内市场的竞争更强)。从表3中看出,尽管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比起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面对更多的竞争者(平均数是213对170),但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不显著。对于出口额而言,有类似的情况。Bjornenak(1997)同样发现在使用作业成本法和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企业中在竞争压力方面的差别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与此相反的是,Chung et al(1997)发现激烈的竞争有助于企业使用作业成本法。

(4)成本结构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的成本计算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对间接费用(制造成本)的分配上。如果企业的制造费用很高的话,使用作业成本法会比较有效。Bjornenak(1997)发现高的制造费用和使用作业成本法之间呈正向关系。但我们研究的结果与此相反,显示了使用作业成本法和非使用作业成本法企业在成本结构中的差异,两者的平均百分比很接近,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区别。所以说在香港,成本构成中制造费用比例较高并不是使用作业成本法公司的显著特征。

3、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

问卷调查表询问了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和实施的经历。实施作业成本法和打算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只有14家,有作业成本法使用经历的只有10家。由于样本容量较小,讨论有关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和经历比较有限,正规的统计假设检验不可行。

调查表调查了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将其重要性划分为10个等级:“1”代表不重要,“10”代表很重要。如表4所示,使用作业成本法获得了“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这一项拥有最高的分值,说明其在使用作业成本法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改善经营过程”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作业成本法可以把成本追溯到各作业上,并有效识别在运作过程中的缺憾,使非有效的过程变得有效。一些公司用作业成本法来进行产品定价和产品组合,该激励因素的重要性为。作业成本法同样可用来作资源决策,该激励因素的重要性为。

4、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支持

我们还调查了实施作业成本法是从哪些部门获得支持,把反应结果划分为10个等级。“1”表示低的重要性,“10”表示高的重要性。如表5所示,尽管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但会计和财务部门并不是支持作业成本法实施的重要力量来源。有可能一些会计人员认为作业成本法是对他们已经建立起来的工作构成威胁。更值得注意的是,会计和财务部门比起其它部门较少使用作业成本法的数据。该结果和表4的“作业成本法的主要动因是完善产品成本信息”的结论有悖。

5、设计和实施作业成本法中遇到的困难

作业成本法是一项比较耗时和复杂的体统(Armitage和Nicholsom 1993;Chung et al 1997),鉴于此,我们对一个作业成本法实施时各阶段进行了评价。把各阶段标识为10个等级:“1”表示不困难,“10”表示非常困难。表6显承了研究的结果。实施作业成本法最困难的是为系统收集资料。为新的作业、产品、组织机构调整作业成本法的实施细节同样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将作业成本法融入现行的会计系统也是一项有挑战的工作,需要补充新的熟练的技术人员。根据调查显示,标识作业成本库和确定成本动因被认为是作业成本法组成因素中最简单的,这一点和Armitage和Nicholson(1993)的结论刚好相反。

6、对作业成本法的满意程度

作业成本法的使用者被调查是否对新系统满意。如表7所示,在使用作业成本法之前,通过对6个特征的描述(业绩表现、成本削减、过程改善、成本信息、定价策略以及资源决策),反映公司对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持有较低的满意程度。在使用作业成本法之后,除了资源定价方面外,其它方面都获得了显著提高,几乎提高了100%。尽管反馈者的数量不多,但在满意程度增加的幅度上确实引人注目。Swenson(1995)同样发现了美国制造企业在成本系统上的重要改善。

7、不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原因

针对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我们调查了不实施的原因(1=因素不重要, 10=因素很重要),如表8所承。“缺少足够的培训人员”是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现存会计系统的满意和缺少来自上层的支持也是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和Chunget al的结论一致。被调查者同时反映安装实施可能需要很多的时间。

四、结论

作业成本法在过去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新型的咨询公司已经扩展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并研发出相应的软件,极力将这种服务推向市场,推销给现有的和潜在的顾客。“作业成本法”也成为大学会计课程中必须掌握的内容。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调查作业成本法在香港的实际应用情况。迄19为止,作业成本法的使用并不是很广泛,在被调查的公司中,有11%的公司已经使用作业成本法,5%的公司打算使用。其中一个问题是:会计方法的定义,有的公司使用的会计系统非常类似作业成本法,但他们不叫作业成本法,而自称为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可能使用传统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所以在调查表的设计中,对作业成本法的细节都有

对香港应用作业成本法情况的研究表明,大量公司接触作业成本法的时间还不长;公用事业的使用率比其它行业都高,这点和“工业企业使用作业成本法程度较高”的假设并不相符;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在规模上(员工、销售量、总资产)都显著大于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而产品的多样性以及竞争压力和作业成本法使用上的正向关系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制造费用比例较高在香港并不是使用作业成本法公司的显著特征,在统计上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和没用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其成本结构也没有显著的区别;获得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成为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主要动因,改善经营过程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奇怪的是,会计和财务部门并不是支持作业成本法实施的主要部门和主要使用者;实施作业成本法最困难的是为系统收集信息;令人欣慰的是,使用作业成本法后,除了资源定价方面,业绩表现、成本削减、过程改善等方面都获得了显著提高;缺少足够的培训人员是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一个主要原因。

由于样本数量有限,实证研究显得有些有限,所以我们只是一个探索性的研究,用Bjornenak的话来说,香港是一个信息的集散地,在作业成本法方面,其研究潜力还很大。

作业成本法实验总结 第10篇

战略作业成本法的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作业成本法与战略成本管理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的分析,对战略作业成本法的形成和决策框架进行探讨,旨在构建全新的战略作业成本管理模式。

【关键词】战略;作业成本法;整合

一、作业成本法与战略成本管理的差异性与互补性

(一)作业成本法与战略成本管理的差异性

1.二者的着重点不同。作业成本法与战略成本管理的着重点不同。作业成本法关注的重点在生产阶段,深入到作业的具体环节;而战略成本管理关注的重点在前期阶段(即开发、设计、投入阶段)和后期的售后服务阶段,主要是从宏观、长远着眼。作业成本法是深入到作业的一种精细的成本分析管理方法,它以作业为中心,而作业的划分是从产品设计、物料供应、产品生产、质量检验、装运到销售的全部过程。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善增值性作业、优化作业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使损失、浪费降到最低程度。作业成本法着眼于成本动因,依据资源耗费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进而进行成本控制。战略成本管理的立足点是寿命周期成本,其重点是在设计开发阶段进行科学成本规划,在成长期迅速将创新成果转换为生产力,并利用知识产品降低成本的优势快速占领市场,赚取利润,收回投资,再用于新一轮的战略开发。同时,就一般而言,越是处于寿命周期成本的前期阶段,能确定的成本额就越大,其功能、结构变更的容易程度也就越高,将使前期阶段降低成本的潜力大增。

2.二者实施动因分析的角度不同。作业成本法是实施资源成本动因和作业成本动因的分析,这两种分析是针对企业具体的生产活动而展开的。战略成本管理是实施结构成本动因分析和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这两种分析主要是针对企业长远目标而展开的。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与作业成本动因分析的源流管理思想是一致的,成本管理的重点是在成本发生的源流与过程。从业务流程看,由于既定的条件限制了成本降低的最低限度,因此,成本进一步降低只能靠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从空间即外部环境看,成本管理重点应转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转向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机会的最大限度地结合利用;从时间上看,成本管理的重点是事前成本控制,特别是利用先进技术降低成本。

(二)作业成本法与战略成本管理的互补性

1.二者的分析方法具有互补性。两者都需要采用价值链分析法,战略成本管理采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对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进行分解和分析,从而发现企业可以改进的环节,同时对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以提高整个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价值链与作业链相关性很大,作业成本方法实际上是价值链分析在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中的运用。因为每个企业内部都存在着许多业务单元之间及这些业务单元内部的价值链,每个价值链又包括着若干作业,按照“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这一作业成本法基本原理,每完成一项作业就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同时又有一定的价值链和产出转移到下一个作业,照此依次传递下去,直至最后一个步骤将产品提供给顾客。作业的转移同时伴随着价值的转移,最终产品是各部分价值的集合。因此,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作业成本法能够协调、组织企业内部的各种作业,使各种作业之间环环相扣,形成较为理想的“作业链”,以保证每项必要作业都以最高效率完成,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扬长避短、改善成本构成和提高作业的质量及效率。

2. 作业成本法与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是相互渗透的。作业成本法体现战略成本管理思想,而战略成本管理也使用成本动因分析方法。作业成本法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的局限性,体现了先进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能有效地改善企业的战略决策。从作业成本法角度看,它不是将成本简单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而是以作业作为划分成本习性的依据,进行动态的价值链分析,根据这种准确的成本信息所进行的动态分析和管理活动,具有更大的战略相关性。而且,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战略管理,是立足于企业的作业链和价值链管理,把握了市场需求动向、企业生产过程和售后服务等经营的全部过程,能够使企业经营战略更及时地应对市场风险,适应环境的变化。战略成本管理致力于寻求并创造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从战略高度对成本结果与成本行为进行全面核算、控制和改善,目标是获取成本的增值,因而它具有前瞻性。作业成本法寻求的是获取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提供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提高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最终增加企业的价值。

3.作业成本法与战略成本管理在优化资源配置功能上是互补的。战略成本管理是在进行企业全局规划时就对企业的地理位置、市场定位、经营规模等一系列具有源流与过程特质的成本动因进行全面全盘综合的考虑,旨在从企业生产经营的源头上控制成本的发生情况。此外,在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阶段,为避免成本的不当发生,可以尽力设计满足战略成本管理要求的产品。作业成本法是在过程中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通过对资源逐步消耗过程的细致而具体的分析和控制来优化作业链与价值链,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各工艺和生产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充分利用资源、实现良好的成本与效益目标。这就是将成本管理的着眼点与重点从传统的产品或商品转移到了作业层次,以作业为成本分配对象,这样不仅能够合理地分配各种制造费用,提供较为客观的成本信息,而且能够通过作业分析追根溯源,不断改进作业过程,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作业成本法能消除和精简非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同时增强企业的竞争地位,实现战略成本管理向作业层面的渗透。而战略成本管理是将作业成本法拓展到战略层面的一种运用,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为依托,两者的结合可达到事前、事中、事后的成本控制,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建立和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二、作业成本法与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整合:战略作业成本法

战略作业成本法(战略abc)是在充分认识作业成本法与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差异性及互补性的基础上,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整合型方法。战略abc使业务组合由代价高、无利润的应用转向有更多收益的应用而发挥效用,基于对作业的初步分块实施战略,战略abc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决策:一是产品组合与定价;二是顾客关系;三是供应商选择与关系;四是产品设计与开发。

(一)产品组合与定价

为使战略abc发挥实际作用,企业必须采用一些措施来改进所产产品的鲸形曲线(实践中abc的累积收益率曲线是一个“鲸形曲线”),提高其产品的收益率,主要的战略abc措施包括:

1.重新为产品定价。通常企业生产的产品有很大的价格调整空间,特别是在高度定制的产品上。对实施低成本战略的产品而言,可以采取作业成本法正确分摊低批量特制产品成本,使得大批量标准产品的成本下降。对于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产品,随着产品多样化的增加,间接的支付性费用将会大量增加,为应付增加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需要有作业成本法来计量增加的多样性和定制程度的成本,从而发现顾客是否愿意xxx贵的价格来补偿产品的高昂成本。当然,如果企业能够在不引起成本巨增的情况下使其产品和服务与众不同,这种能力就会被作业成本法所识别,企业也就不一定必须为其别具一格的特色和服务寻求溢价收益了。

2.生产替代产品。企业可以运用现有的低成本产品替换低收益定制产品,而不采取提价策略来增加利润。当然,定价和产品替代是互补的,营销代表可让顾客在为高性能支付高价和放宽对产品细节的要求而支付低价之间作出选择,充分利用作业成本信息,营销人员可在功能、独特性和要价等方面与顾客进行交易。产品革新和多样性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战略abc给出了一些原则:保证顾客从新的、不同的产品中得到的价值足以抵销其所支付的产品成本,若这种价值不高,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就会更好地从现有的产品上得到满足,而不是企业提供的新的、多样化的产品,也就意味着企业实施低成本战略的必要,而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失误。

3.重新设计产品。由于高成本的产品设计,使得某些产品非常昂贵。如果没有作业成本法指导的产品设计与开发决策,工程师会忽视许多由于元件或产品的多样性与复杂程度而造成的成本。他们设计产品的功能,却不考虑新增加的独特元件、新推销员和复杂的生产流程所需的成本。通过合理的设计,降低产品的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最佳时机是在产品的首次设计时,若当设计已经完成时,价格被商定之后,再改变当初的决策为时已晚。

4.改进生产流程。传统成本系统,对单位产品层次的可追溯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机器工时、分摊给单位产品的经常性费用)的关注,提供了一个不利捕获准时制(jit)方式带来的成本节约的环境,缓慢的速度产生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存货积压成本和大量的搬运成本。而战略abc则反映了长时间规划的巨额费用,明确了jit方式,减少和避免成本的目标。战略abc可以通过改进技术与资本、增加培训、作好生产经营准备等方式对生产流程加以改进。

5.投资于柔性技术。柔性生产系统(fms)和其他诸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管理的信息密集型生产技术的功能,以及保持高速自动化生产效率不变的同时,极大地减少了实施业务的成本。这些业务包括从一种产品到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更换、排定生产工序、检验产品、搬运原料以及设计产品等。只有企业开发了战略abc系统来衡量这些成本,它们才能被觉察。目前可以观察到的巨额批量成本和产品维持成本,成为用于计算机整合的生产技术新投资所要消除的主要对象。

6.放弃产品。企业可以采取以上多种措施将无收益的产品变为有收益的产品,如果这些措施不可行或不经济,就不得不采取放弃产品的最后策略。

(二)正确处理与客户的关系

战略abc通过追溯与客户和分销、配送渠道有关的业务成本,企业能够正确处理与客户的关系,提高企业的收益。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识别隐性损失客户和隐性收益客户。战略作业成本法有助于企业成本管理人员认清那些使服务成本或高或低的特征,其中高服务成本意味着隐性损失,低服务成本意味着隐性收益。隐性损失客户具有如下特征:订购定制产品;小额订单;不可预见订单的到达;定制的交付;改变交付要求;手工处理;大量的售前支持;大量的售后支持;要求公司持有存货;付款迟缓。隐性收益客户具有如下特征:订购标准产品;大额订单;可预见订单的到达;标准的支付;交付要求没有变化;电子化处理;几乎没有售前支持;没有售后支持;生产补给;按时付款。通过对两类损失进行战略abc分析,可以尽量避免隐性损失,将隐性收益显性转化出来。

2.降低分销和零售的服务成本。服务成本定价主要发生在对超市零售供应链的销售中,与公司合作、减少分销流中无效率环节的批发商和零售商,可以以较低的价格支付公司的产品。公司可以对一些客户想要而其他客户不想要的服务索取更高的价格,实施以所有客户都享受的服务的基本标准加上对以专门要求的服务为基准的定价方式,如类别管理、单向货盘与其他的可以为零售商节省资金的选择。为使这种合作关系发挥作用,企业需要以战略abc来监控产品的成本发生额和节约额。

3.管理无收益的`客户。一些当前无收益的客户可能是企业较新的客户,为吸引他们也许会发生大量的费用。此外,这些客户可能会通过相对苛刻的要求,仅仅给予他们总业务的小部分来考验供应商。如果企业需要培养与这些新客户的长期关系、有收益的关系,对客户而言,战略abc所揭示的最初损失也许是对取得新客户投资的一部分,企业可以从以后年度的大批量和更有收益的业务组合中得到回报。

4.终止与一些客户的关系。可能有一些客户不属于以上类型中的一种,这样的客户既无收益,又不受将这种无收益的关系转变为有收益关系的影响,也不是一家新客户,战略abc就要求终止与这些客户的关系,保护企业的价值不受到更大的损失。

(三)正确处理与供应商的关系

当被运用于供应商关系时,战略abc能够帮助企业基于总成本而非只基于采购价格来选择和评估供应商,处理好与供应商的关系。

1.实现由对抗型的供应商关系向协作型供应商关系的转变。历史上,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曾经是以一种疏远的对抗型模式,采购要求取得尽可能低的价格。主要方式有:大批量采购以获得大量折扣;从质量、可靠性和交货表现不算突出的边缘供应商那里采购;从低工资的供应商处采购;从由于对技术和系统投资不足而具有低管理费用的供应商处采购;从具有有限的工程和技术资源的供应商处采购。这些措施的确可以降低采购价格,但通常也会牺牲企业的产品质量。20世纪70~80年代,部分领先的日本企业采用了协作型的供应商关系模式,这些企业选择较少数量的供应商一起工作,与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的关系,甚至达到对关键供应商进行权益投资的程度,以使供应商参与到以降低企业材料采购总成本为目标的关系中来,便于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供应商实现一体化的准时制生产模式。

2.选择低成本而低价格的供应商。最好的供应商是那些能够以最低总成本而非最低价格发送货物的供应商,一个理想的供应商使得一个企业能够避免由发送货物造成成本中的许多成本,包括无缺陷、使用电子数据换取、免检、准时制、直接达到制造流程、使用内部工资资源、没有发货单、使用电子资金转移支付等。通过实现战略abc,企业与供应商均能知道对方的产品设计决策是如何影响另一方的制造成本的,这种理解使得双方都能作出更好的决策来减少整个供应链的总制造成本。

3.降低供应商支持成本。战略abc可以将作业成本法的作业等级同供应商的关系的成本联系起来。除了采购价格本身,只有数量非常有限的采购成本是产品单位相关的。一些成本,如订购、接收、检查、搬运和支付原材料联系在一起的,是批量相关的,其他成本是产品支持的,即设计和维持个别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规格要求的成本。供应商支持成本是同一个独立于所购物品的数量和种类的特定供应商联系在一起的成本,这类成本包括各方之间正在进行的关于公司产品计划的争论、送货要求和生产计划;保管关于供应商特点和绩效的文件;对供应商绩效的阶段性评估。由于供应商支持成本的存在,企业不能选择太多的供应商,以便使工作更有成效,并在较少供应商的条件下更有效率地工作。此外,建立紧密的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也可以促进企业工程技术的发展,即企业和它的供应商在相同时间进行他们各自产品的设计工作,同时,工程使得任何与供应商供应的零部件相关的设计问题在设计过程中都能更早地发现,从而使双方都能及时地对产品设计作出更多的根本性改进。

(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由于在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阶段就影响着制造成本所取得的巨大杠杆作用,实践中一般有80%的制造成本在设计与开发阶段就已经确定,因此,在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阶段就充分利用战略abc,是降低企业产品成本的重要环节。

1.选择产品成本设计的业务成本驱动源。利用战略abc影响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要求在两个重要目标之间取得平衡:一是普通的作业成本计算目标,提供产品制造和服务成本的经济性相对准确的信息;二是提供产品工程师可以理解和应用于其设计决策的信息。关键在于第二个目标,其实现必须准确识别业务成本驱动源。企业通过建立一个足够精确以至于设计者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不会对其丧失信任,而且足够简单以至于产品工程师可以立即理解它从而决定其取舍。随着工程师认识的加深,将有更多的业务驱动源被添加进来,这种反复设计过程将一直持续,直到系统达到足够的复杂程度以至于源自添加新驱动源的精确性回报开始减少时为止。

2.强调贯彻科学的成本分摊观点。战略作业成本法强调从战略性角度进行作业成本的计算与分摊,和流程观点之间的相互影响。成本分摊观点确定了需要在设计阶段积极缩减成本的现在和未来生产的产品。在产品设计阶段,流程驱动源,例如零件的数量和类型,能够相对容易地改变。流程观点确定了对未来服务的驱动源,使产品能够以较低的间接成本和支持成本被生产出来。

3.尊重客户的建议。为使用企业产品的设计活动成本的新信息能促进客户与企业进行更多有意义的对话,企业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应当尊重客户的建议。战略abc可以对设计和工程活动进行更加详细的细目分类,使得客户能够了解所有为了他们而发生的活动成本与关联成本。客户可以决定现有的所有活动是否真正有必要开展,这使得企业能够预测客户提议,改变设计成本,从源头上控制好作业成本的合理发生。

【主要参考文献】

[1] xxx. 《成本论》.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版.

[2] [美]罗伯特.s.卡普兰, 罗宾.库珀. 《成本与效益》. xxx愚, xxx.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版 .

[3] and .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the free press, 1993.

作业成本法实验总结 第11篇

企业原本的制造环境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这样一种新的环境下,与传统的生产过程相匹配的成本管理的计量与控制以及相关的一些会计政策和准则、业绩评价的等成本管理的会计理论准则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相关理论必须要变革。会计它自身必须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只有这样,才可以及时的提供准确及时的会计信息,为企业所用,为企业管理人员做出有效的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标准成本法实在20世纪初产生的,通过将成本的前馈、反馈控制结合以及核算功能结合,从而实现控制成本和考核业绩的目标。其在我国内的各企业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并且效果良好。但是近年来,随着企业自动化的发展,其缺陷逐渐显露出来。而兴起的的作业成本法对生产过程中的硬件环境要求太高,并且它的核算工作量又太大,不能有效地提高成本信息的作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内蒙古伊泰集团成本管理的创新研究,来给其他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有利的探索。

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成本信息是企业管理和决策所需要的重要信息,并为企业的政策制定和科学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而国内对于这两种成本法研究的结果却是少之又少。而内蒙古伊泰集团将二者的结合,并且带来经济效益的创新之举,不但给我们国内的成本会计的理论界开创了一片全新的研究领域,同时也给成本会计的实务界带来了一个新的天地。

作业成本法实验总结 第12篇

施工企业以施工项目管理为核心,是施工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基点,项目的成本控制就成为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核心。进行成本控制的方式是预先制定目标责任成本,并将其作为预测值,然后将在一定时间内的实际支出与预测值进行比较,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并且采取针对措施进行控制,这样才能够保证责任成本得以施行。有效的企业成本核算途径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但是在实际管理中,企业的成本核算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做好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是当前财务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成本核算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建筑市场面临比较严峻的竞争压力,不少施工企业为了开拓市场或盲目承揽项目造成项目低于成本价中标,使企业陷入越干越亏的局面。另一方面,不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意识比较淡薄,导致大量的无效成本增加,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如果建筑施工企业长期忽视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就会严重危及施工企业的正常发展,导致施工企业竞争能力严重下降。

成本核算方法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采取的成本核算方法老旧、过时、缺乏创新,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无法满足现代施工成本核算的需求。在进行核算的过程中主要还是依据财务部门提供的决算报告。但是这种报告一般是已经完成的财务的数据总和,这就造成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只过分注重结果,对于事前成本预测以及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监督并不是非常重视,导致在成本核算中出现许多薄弱环节,也无法根据自身薄弱环节去采取有效的针对措施进行成本核算,从而影响预先设定的财务目标的实现。

成本核算管理体系不完善

许多施工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对于成本核算缺乏整体上必要的监督体制和约束,认为成本核算只是财务人员和项目核算人员的事,有些项目虽然有成本核算管理的相关制度,但只是停留在书面上,没有真正可执行实施的实际成本控制的细则,导致成本核算管理形同虚设,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成本核算控制体系从项目全局进行成本控制。这就使得成本核算工作并不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现状以及经营管理的现状,大大降低了成本核算所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参考作用。

专业人员知识体系和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建筑工程行业的部分财务管理人员文化知识水平不高、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较低,不能适应财务环境的变化,缺乏管理经验。没有能够很好地形成现代财务管理的理念,需要进一步加深其对于成本控制理念的认识。同时,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知识体系并没有得到更新和改善,对于现代成本管理的意识比较模糊,无法建立系统的成本管理理念体系,所以造成有时在施工企业成本核算中出现新问题,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够很好解决的现象。

树立正确的成本核算理念

首先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效益理念,这是进行成本管理工作的最终要的指导准则,需要认识到成本核算与管理在整个建筑企业经济效益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意识到成本核算对于企业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得企业在竞争加剧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并且能够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企业领导要支持和重视成本的核算工作,不能够人为地干扰财务管理人员的成本核算,要保证整个成本核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进行;同时应该加强对全体员工成本管理知识和方法的宣传教育,使人人关心、支持、参与成本管理工作,提高全员成本管理素质。只有成本管理意识深入人心,才能把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积极性、主动性转化为创造性,激发出有效的成本管理行为。这才是成本管理的基础。

对于成本核算的管理体系要完善

成本核算工作需要与成本的预测相结合,推行目标责任成本管理。进行成本核算的基础是要做到科学的成本预测确定各项目标成本指标,建立工程项目成本预测评估制度和目标责任制管理制度。把事后进行的成本分析转变为事前的成本预测,在整个经营过程中重视对于成本的监督管理,真正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立体式动态成本管理,不断提高成本效益,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加强目标责任成本控制。项目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建设的不同阶段,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按岗位责任、工作目标、成本内容与个人绩效挂钩,促使全体员工实现各自成本责任目标的同时,实现企业成本利润目标。及时了解掌握责任成本的控制情况,使责任成本在各个环节上均受到控制,保证责任成本的落实,建立健全各类成本台账,按月、季、年进行成本盈亏分析,做到核算及时、反馈迅速、措施得力、控制有效,促进责任成本目标实现。

完善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更新财务管理观念、建立信息化的财务管理体系

建筑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工作,加强内部监管力度。同时,需要根据国家方针政策和财务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正和完善,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更新财务管理观念,发挥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通过分析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不同来指导具体工作。根据市场的变化,利用成本性态、变动成本等分析成本的多种技巧方法,进行科学的经营分析,预测了企业经营的成果,再通过管理会计事前的研究分析,促使建筑企业开展经营活动。建立信息化的财务管理体系,加大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资金投入,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通过信息化手段从整体上提高了决策信息的高质量和真实性。减少财务管理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更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专业素养

企业要想提高成本核算工作的准确性以及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所依赖的财务信息必须要准确可靠,因此必须加强对于本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养的培养,提高其专业知识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企业应该首先对于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其思想水平,增强其职业道德理念,鼓励其爱岗敬业、遵守法律,坚持比较良好的工作状况,这样才能够有效保障成本核算工作顺利进行;

(2)企业应该建立针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长效培训机制,不定期地对于核算人员进行各类培训,这样才能够使得成本核算人员能够掌握成本核算的知识,并且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同时针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特色,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还要能够了解工程预算编制依据与体系、管理会计的知识以及对于工程成本进行分析的方法,这样才能够不断丰富其对于施工成本核算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增加自己的成本核算经验,才能够不断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与能力。

施工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建筑市场中占据市场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要做好成本核算与管理工作。施工企业应该构建完善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加强对于核算人员科学核算思想的培养,提高其专业素养,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体系,这样才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其经济效益,为企业在施工市场中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xxx。关于施工企业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xx(06):188.

[2]xxx。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核算与控制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xx(22):252.

作业成本法实验总结 第13篇

一、前言

随着近年来企业面临的生产环境、市场环境以及管理环境的不断变化,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作为一种新兴的成本核算技术和企业管理手段,越来越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关注。

与传统的成本核算体系相比,作业成本法能更精确地完成制造费用在不同产品之间的分配,从而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为企业经营管理及决策服务。

当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品种较多、制造费用的比例较高时,作业成本法具有显著的优势,特别是对于那些“小批量、多品种、更新快”生产型企业而言,作业成本法尤为适用。

然而,随着作业成本法运用范围的逐渐扩大,一个突出的问题逐渐显现,这就是如何建立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控制系统?无疑,作业成本法显著提高了企业成本核算的精确度。

但是,在成本管理工作上,仅仅进行准确的核算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

大多数企业对传统成本核算体系中采用的标准成本、目标成本等成本控制方法已经比较熟悉,并广泛运用,但对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控制却往往感到无所适从。

因此,要使作业成本法在实践中得到广大企业的真正认可并充分发挥其内在优势,就必须解决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控制问题。

二、作业成本法下引入标准成本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流程被视作“资源→作业→产品”,而不是直接从资源耗费到产品。

这是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管理观的显著区别。

正是这个区别,使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控制工作与传统的成本控制存在较大的差别。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作业成本法与标准成本系统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传统的“大批量、品种少”的生产方式下,标准成本系统是非常有效且广泛应用的成本控制方法,产品标准成本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然而,在采用作业成本法的现代企业中,直接使用产品标准成本的作法已不太可能。

这是因为,传统的标准成本是基于成本对象(产品)的稳定性而建立起来的,而采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往往具有“批量少、品种多、变化快”的生产特点,其最终产品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产品标准成本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丧失。

这给成本控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然而,我们发现,基于作业成本法对成本流程的理解,在作业成本法下引入标准成本控制方法并不是没有可能。

尽管“小批量、多品种”生产企业无法完全保证产品的稳定性,但一般说来,只要其产品的目标市场和生产技术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其产品所需作业却往往是稳定的,即,产品的多样性和易变性与作业的稳定性并存。

这种条件下,可以将作业视为一种稳定的“中间产品”,则其标准成本亦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因此,将作业成本而非产品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对象,并按照传统标准成本法的思路对其进行成本控制是完全可行的。

只要实现了对作业成本的有效控制,事实上也就能实现对最终产品成本的控制。

三、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控制流程设计

按照作业成本法的理解,成本流程被视作“资源→作业→产品”。

此时成本控制的中心环节在“作业”,而非“产品”。

成本控制的基本思想是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引入标准成本法,为成本控制对象(作业中心)制定标准成本,并以此为依据对各作业中心的实际成本进行控制,并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寻找对策。

具体而言,成本控制流程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见图1)。

1.作业链分析与再造

实施成本控制的首要工作是进行作业链分析与再造。

由于在传统成本控制体系中根本没有这项工作,因而它在实践中最容易被忽视。

事实上,作业成本法的作用不仅是精确完成成本核算,而且更重要的是将其提升为作业管理,以提高企业整体价值链的效率。

作业链分析与再造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提升企业作业链的效率,为成本控制创造良好的条件。

事实上,从广义的角度看,作业链分析与再造本身也是成本控制的一部分。

在进行作业链分析与再造过程中,需要识别并区分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高效作业与低效作业,然后采用技术分析等手段,尽可能去除非增值作业,改善低效作业;另外,还需要分析作业之间的联系,尽量实现作业之间环环相扣,无断开或重叠,提高作业链的整体效率。

2.明确成本控制对象

在完成作业链分析与再造之后,需要明确成本控制中心(也可称作责任中心),这是实施成本控制的必要准备。

为了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在确定责任中心时,应尽量使成本开支的.决定者(或实施者)与成本开支的责任承担者保持一致。

通常,成本控制人员会将作业中心直接设定为责任中心。

但是必须注意到,在划分作业中心时,往往会将成本动因相同的几种作业归入同一个作业中心,而这几种作业可能是由若干个不同的部门分别提供的,此时该作业中心的成本由几个部门共同负责,成本控制难度就会较大。

因此,尽管出于简化成本核算的需要,可以将若干种作业并入同一个作业中心,但范围不宜过大,特别是当几种作业由不同部门分别提供时,最好能将其分设为不同的成本中心,以便于成本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如果在作业中心的确定环节已充分注意到上述问题,此时责任中心的划分及选择就比较简单了,一般的,责任中心的确定应符合企业生产循环的特点,最好能以生产流程中确定的作业中心直接作为责任中心,即,实现责任中心与作业中心的一一对应。

3.制定各作业中心的“标准成本”

以作业中心为对象,为其制定标准成本。

作业中心标准成本的制定原理与传统成本观下的标准成本基本相同,但也有自己的特点。

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流程被视作“资源→作业→产品”,作业中心的标准成本则由“作业消耗资源”与“产品消耗作业”两个环节的效率共同决定(见图2)。

由图2可知,作业中心的标准成本可分解为两个层次:作业标准单价与标准作业量。

作业标准单价则可进一步分解为单位作业资源耗用标准数量与资源标准单价的乘积。

由此可知,要确定作业标准单价,需要事先合理确定单位作业的资源耗用标准数量与资源标准单价,二者的制定原理与方法与传统成本系统中标准成本的制定程序完全一样。

标准作业量则取决于单位产品对作业的标准耗用量与产品产量,其中的关键是合理制定单位产品对作业的标准耗用量,它主要由“产品消耗资源”环节的效率决定。

4.成本差异分析

作业中心的实际成本发生后,将其与该中心的标准成本进行比较,并进行成本差异分解,寻找成本差异的产生原因。

成本差异的分解见下式:

成本差异=作业中心实际成本—作业中心标准成本=单位作业实际价格×作业实际数量—单位作业标准价格×作业标准数量=(单位作业实际价格—单位作业标准价格)×作业实际数量+(作业实际数量—作业标准数量)×单位作业标准价格=作业价差+作业量差

作业价差的产生是由于单位作业实际价格相对于单位作业标准价格发生了偏离。

具体原因则需追溯到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效率与资源价格两方面。

例如,当出现正的作业价差时,可能是由于作业消耗资源的效率下降或资源价格失控。

作业量差的产生则来源于作业实际数量相对于作业标准数量的偏离,归根到底则是单位产品对作业的实际消耗偏离了标准消耗。

5.寻找对策

经过成本差异分析,明确了各作业中心成本差异的产生原因,然后可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其基本方法与传统的标准成本系统相似。

但要注意的是,当成本差异出现时,尽管很可能是成本控制环节的问题,但也可能是由于标准本身制定不合理所致。

特别是在“小批量、少品种”生产型企业中,产品变化快,它对作业的耗用标准事实上很难准确制定,因此,及时地调整和修正标准,应成为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控制系统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最后,我们对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控制循环进行一个简要说明。

图1所示的5个程序构成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一个完整的成本控制循环周期。

但是在实践中,只要企业的生产组织流程和作业链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企业在实施了作业链分析和改造以及完成了成本控制中心的选择后,可以在以后的若干个生产周期内反复进行后续的成本控制工作就可以了,因此,程序1与程序2并不需要经常进行;而程序3到程序5的成本控制工作在每个生产循环中都需要重复进行。

因此,我们将包括程序1到程序5的全过程成本控制流程称为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控制大循环,而将程序3到程序5的成本控制称为小循环。

小循环发生若干次后,如果生产组织形式及技术特点已发生了明显变化,此时就需要实施一次成本控制大循环,然后又是在新的基础上的若干次小循环。

如此反复进行。

总之,在现代生产环境中,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和企业管理手段。

为了进一步加强作业成本法的实用性,必须解决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控制问题。

与传统的成本控制不同,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控制应以“作业”为成本控制对象,通过对作业中心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来发现成本失控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参考文献:

作业成本法实验总结 第14篇

煤制油作业成本法成本核算论文

一、煤制油企业成本核算概述

煤制油生产主要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一是直接液化,二是间接液化。直接液化方面,目前只有神华集团鄂尔多斯分公司成功实现了年产100万吨煤直接液化项目实现了商业化运行,公司煤直接液化主产品有柴油、石脑油、汽油、液化气等,副产品有油渣、粗酚等,年产100万吨油品。二是间接液化方面,目前只有南非的萨索尔公司在大规模生产。该公司已建成3个间接液化工厂,年产113种化工产品,年产760万吨,其中油品占60%左右。煤制油属于多步骤工序连续式复杂生产,根据产品连续生产、顺序加工的特点,按生产装置、成本费用属性项目归集成本,以每种产品作为成本核算对象。对各装置生产出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的,应分别列为成本核算对象。煤制油成本核算根据生产工艺特点,在主要参照国内炼化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基础上,利用联产品系数法进行各种油化品成本核算。

二、煤制油企业成本核算过程

一般的,煤制油企业将煤化工生产成本分为直接生产成本(原料和主要材料、化工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和人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类,并选取原料及主要材料、化工辅料材料、制造费用等项目具体核算内容主要分为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具体核算过程如下:

(一)确定成本核算会计科目

成本信息的输出主要是从成本核算所需要的会计科目为基础的,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会计科目是成本核算的必要基础。根据煤制油企业生产装置的不同功能,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等会计科目。基本生产成本主要核算能够生产出主要油品的各生产装置所发生的费用,比如直接材料、辅助材料、人工费用等;辅助生产成本主要核算提供水、电、汽、风等公用工程的各生产装置所发生的费用。制造费用主要核算各生产装置发生的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各项费用。

(二)划分成本核算装置

单元成本核算单元是成本核算的最小部分,合理划分生产装置单元能够准确计算出产品各工序、步骤的加工成本,是准确计算出产品的基础。煤制油企业将生产装置按单元进行划分,分为基本生产核算单元和辅助生产成本核算单元。基本核算单元主要包括煤液化装置、煤制氢装置等,辅助核算单元主要包括空分装置、环保装置、热电中心等装置。

(三)归集直接成本

煤制油公司按生产单元对直接成本进行归集,即将每个生产单元领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投入的直接人工、发生的折旧费用以生产单元为归口进行归集。其中将基本生产核算单元发生的直接成本计入基本生产成本,将辅助生产核算单元发生的直接成本计入辅助生产成本。

(四)归集分配制造费用

煤制油公司制造费用首先按核算单元作日常费用归集,分配以生产单元进行分配。每月末将本月各核算单元发生的制造费用结转到相对应的辅助生产成本和基本生产成本中。对于质检中心提供的化验分析费用按提供人工服务的比例分别分配到其他核算单元。

(五)分配辅助生产成本

煤制油公司辅助生产单元生产的辅助产品除供其他生产单元使用外还有少量对外销售。公司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采用计划分配法,即首先根据内部价格经验数据确定每种辅助产品的单位成本,然后确定各生产单元耗用的辅助产品数量以及对外销售辅助产品,进而计算出各生产单元应当分配的辅助生产成本以及对外销售的辅助产品应当分配的辅助生产成本。各月实际发生的辅助生产成本与分配的辅助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全部转入基本生产成本。

(六)分配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

在对制造费用和辅助生产成本进行分配后,与生产相关的成本费用全部转入基本生产成本,即完工成品与在产品共同承担的成本。月末通过各生产装置单元固定时点内所剩余原料的数量以及相应原料的内部计划单价来确定月末在产品应当分配的成本,总生产成本扣除期末在产品分配的成本即为本月产成品应当结转的成本。

(七)计算完工产成成品的成本计算

经过完工成本与在产品成本分配后,还需要按照品种法对完工产品成本进行分配。煤制油产成品成本分配按联产品系数法计算成本,即根据生产装置生产能力、产品销售价格等确定柴油、石脑油、液化气等技术系数,利用产成品总成本和总积数换算出标准产品价格,然后依据标准产品价格和每一种产品积数分别计算出每种产品总成本。计算方法如下:煤制油产品成本积数=某产品成本系数×产品产量全部产品成本积数和=∑(某种产品成本系数×该种产品产量)某产品总成本=(全部产品总成本÷全部产品成本积数和)×某产品成本积数某产品单位成本=某产品总成本÷某产品产量

三、煤制油化工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成本费用确认

计量成本核算必须要有准确的生产数据作支撑,煤制油前期建设期间有些计量课仪表并不完善,比如空分装置,两套空分装置只有一套电表计量,车间统计人员只能根据空分装置设计用电量区分每套装置耗电量,财务人员只能根据车间统计人员提供的耗电量按比例分摊每套装置耗电费用,而这并不能真实反映装置所发生的费用。

(二)成本费用分配问题

1、间接费用分配煤制油企业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耗费划分为直接生产成本费用和间接费用两大部分。对于日常直接归属于单个装置的材料耗用、动力消耗和、人工支出和间接费用可以直接计入相应装置中。但对于为其他装置提供服务的质检中心、检维修中心等发生的费用需要按一定比例分摊到受益的各装置里去。煤制油企业不同于传统煤化工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序很高。煤制油生产设备投资大,机器设备折旧费用也很高。煤制油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制造费用在整个煤制油生产成本中所占比例很高,这种分摊方法遇到了两大问题:其一,是固定制造费用比重增大、直接人工比重下降,从而制造费用分配率很大,很容易造成产品成本失真。其二,随着与工时无关费用的快速增加,用具因果关系的直接人工去分配这些费用,必定产生虚假的成本信息。制造成本法分配间接费用时受分配标准的影响是很大的,而该方法在选择费用分配标准时是单一的、不科学的,会影响到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2、半产品成本分配柴油、石脑油、液化气与其他化工副产品所耗用的主要原料都是洗精煤,且具有相同的生产工艺流程,经过煤液化装置化学反应生产出液化轻油、液化重油、油渣等半成品。各种油品产量受装置负荷,操作条件影响很大,不同的操作条件和负荷会生产出产量不同的各种产品。煤制油企业进行成本核算时,往往在年初制定柴油、石脑油、液化气等半成品计划价格,企业根据这个计划价格在每个月末进行半产品成本分配。这个半成品计划价格在一个会计期间内保持固定,不再改变。这样做优点在于简化成本核算,减少了工作量,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实际上,生产装置月度之间的投入产出系数是不均衡的,有时会有较大差距,价格固定化也存在弊端,不能横向、纵向比较其实际的生产绩效。另一方面采用计划价格计算装成品成本,然后再计算各联产品之间成本也不合理,这会误导产品定价、各种油品产量比例或外销等企业经营决策。如煤液化装置、加氢稳定装置产品成本分配采用系数法,直接影响柴油和石脑油成本准确性,进而又影响油渣、粗酚等产品成本准确性。

(三)成本核算方法

目前,煤制油企业成本核算把柴油、石脑油、液化气、稳定轻烃、汽油等产品合并为一个成本核算对象,先计算出联产品总成本,然后按主产品和各关联产品系数换算为柴油产量,最后分配计算出各品种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这种方法对于每个生产环节的成本情况却拿不出准确数字,企业无法及时对生产进行优化安排和实现资源有效配置,这种方法是脱离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的一种准则式的方法,其计算出的产品成本存在着扭曲。例如,按照这种方法计算产品成本和进行效益分析,液化气、油渣等成为最赚钱的产品,显然产品成本信息被扭曲了,更谈不上作为生产决策的依据,财务管理对生产决策的支持作用很弱。另一方面,现有成本核算方法不能反映生产过程的因果关系,很难准确确定中间产品的成本,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分析非常困难。例如:分析生产一吨柴油实际耗费了多少洗精煤这个基本的成本还原问题,现在的成本核算方法就很难甚至无法实现。再比如,生产计划部门需要财务部门对其生产计划方案进行利润测算和分析,但现有的成本核算方法根本无法提供能反映实际生产过程的中间产品的成本价格体系,无法进行有效的利润测算,更谈不上从宏观控制角度预测分析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的效益和提出合理的成本控制标准。

四、煤制油企业成本核算改进措施

(一)加强成本核算基础数据管理

成本核算精确与否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成本核算离不开生产一线提供的.基础生产数据。比如流量仪表,这些基础工作有些可以在生产过程中逐渐完善,但成本核算基础工作更应该贯穿企业兴建之初及生产全过程中去,也就是说,从项目建设开始就应该认真考虑和生产成本核算相关的基础设施、计量仪器仪表是否完备和准确。煤制油企业生产装置多,工艺复杂,各个生产装置应指定专人负责统计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化工三剂、动力等投入产出的基础数据,在月末及时上报。对于计量仪器仪表不完善的要请专业人员想尽办法安装或更新,对于在读取数据中不准确的仪器仪表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校正。

(二)结合作业成本法改进现有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应该与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特点相适应,应当与成本管理、绩效考核相结合。煤制油企业在成本核算上主要是借鉴制造企业所采用的联产品系数法,其成本核算程序比较简单。由于成本核算简单,企业只能将成本管理的重点集中在“产品”这一层次上,不可能深入到每一个“作业”层次。因此,这一成本核算模式不可能实现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真正相结合,也不可能将成本核算与企业绩效考核相结合,也就不可能调动广大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真正关心产品成本管理的只是与最终产品成本高低相关的少数高层管理人员。从成本管理角度来讲,最终的产品成本信息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成本核算的目的是为了成本管理,所以,煤制油企业目前采用的联产品系数法的成本核算体系尚没有进入成本管理会计阶段,只是进行了会计核算,并没有真正实现成本管理,不能为成本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从这种意义上讲,作业成本法比产品成本法更实用和更有效。煤制油企业应结合生产实际状况,充分利用sap系统的集成性、先进性,开发实施基于作业的成本管理系统,将现在的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核算逐渐转变成以作业为中心。把能独立进行投入产出的生产活动定义为一个作业,作为最小核算单位,比如热电中心、质检中心可以作为一个最小核算单位;有多个独立作业的生产装置就细分为工段,比如凝结水装置、污水汽提装置、污水处理装置可以分别作为一个工段;拥有多套生产装置的联合车间则作为一个作业中心,比如煤液化生产中心可以作为一个作业中心,中心所属的液化备煤装置、煤液化装置、加氢稳定装置、加氢改质装置可以作为工段。在煤制油企业作业成本核算中,可以按柴油和汽油分别确立两大生产流程,确认相应生产成本核算作业点,每月进行统计,形成作业成本核算框架。

五、结束语

在煤制油企业产品制造成本结构中,洗精煤占整个制造成本的25%以上,材料成本分摊是否准确合理直接影响到各种产品的成本。由于煤制油行业在生产工艺方面的复杂性和在成本核算中的特殊性,这种方法其实也就是一种折衷处理的办法,如果要真正实现精细化管理,上升到完全成本控制角度,还是应该考虑尽量对全产品,全过程进行测算,结合作业成本法制定适合自己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公司生产成本处于受控状态,有利于及时消除不增值因素,增加增值作业,促进效益增长。成本核算关系到企业的兴衰与可持续发展。当前,炼化企业产能过剩,煤制油作为生产柴油、石脑油等产品也受到了供大于求影响。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加强和完善成本核算管理是每个企业必须重视的事情。煤制油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着直接材料成本偏高、直接人工成本逐步上升、制造费用难以控制等问题,因此企业要认清存在的问题,改进成本核算方法,建立目标成本控制体系等的措施和方法,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来有效的控制企业的制造成本,从而提高企业在煤化工行业中的竞争力。

作业成本法实验总结 第15篇

(1)适时制生产系统的实施,为作业成本会计的产生创造了重要的应用条件。适时制使传统的“交易基础成本计算”或“数量基础成本计算”受到强烈冲击,并直接导致作业成本会计的形成和发展。作业成本会计因适时制的产生而产生,又因适时制的发展而发展。

(3)在高新科技条件下,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许多制造企业的制造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企业更加需要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进而更加关注成本计算方法。过去看起来是合理的计算方法,在新的环境下,却出现了扭曲成本信息,不能满足决策及管理需要的现象。而传统的成本计算法要求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全都追溯到产品中去,直接成本由于归属对象明确,可以做到准确分配,而间接成本的.发生动因却比较多,笼统以单位水平动因来分配,在制造费用较多的情况下,将严重扭曲产品成本。

时代的变革导致经营环境的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努力改进和完善管理技术和方法,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随着企业对成本计算的准确度要求,作业成本法慢慢地走入了企业成本管理者的视野中。

作业成本法实验总结 第16篇

(1)国外作业成本法的发展。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期,杰出的会计大师xxx·科勒,科勒当时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计算水力发电行业的成本。1952年其在他编著的《会计师词典》中系统的阐述了他的作业会计思想。

1971年xxx斯托布斯出版了《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作为研究成本会计的杰出理论家,他坚持: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作业成本会计是一种决策有用性目标相联系的会计。研究作业成本会计应首先明确三个概念,“作业”、“成本”、“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会计要揭示收益的本质,首先就必须解释报告的目标,这个目标表示托管责任或受托责任,主要是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信息,作业成本计算中的“成本”不是一种存量,而是一种流出量。会计若要较好的解决成本分配问题,成本计算的对象就应是作业,而不是完工产品,成本不应硬性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而是应该根据资源投入量,计算利用每种资源的完全成本。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xxx和卡普兰两位教授撰写了一系列案例、论文和著作才引起西方会计界的普遍重视。xxx相继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作业成本法的论文,这些论文基本上对ABC的现实需要、运行程序、成本动因的选择、成本库的建立等方面作了较全方位的分析。xxx还和卡普兰合作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计算成本的正确性:制定正确的决策》一文。这标志着作业成本法开始从理论走向应用。

20世纪末,以美、英等国家为代表的西方会计界开始对ABC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广泛的研究兴趣,许多会计学者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研究探讨作业成本法的论文和专著,作业成本法已成为人们广泛接受的一个概念和术语,ABC的理论亦日趋完善,并已在西方国家的一些企业中得到了推广应用,更促使了作业成本法的发展。

(2)我国作业成本法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最早的有关作业成本法的文章是易xxx、xxx、_编译并发表于《会计研究》第六期的《管理会计:挑战、对策与设想》。随着生产方式的急剧变化,生产制造环境的变化使传统的成本会计提供的成本信息不能反映真实的产品成本,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受到越来越多地批判,而作业成本法则会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界人士和学者的关注。

3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与运用

(1)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基础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成本法的本质是:以“作业”作为分配间接费用的基础。间接成本与产品是通过作业联系在一起的,我们需要找出引起间接成本发生变动的作业,并把这些作业作为分配间接成本的基础。作业成本法计算要求首先根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其次依据成本动因跟踪到产品成本,即资源—作业—产品。

作业成本会计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科学信息系统,它把成本计算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并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为成本分配依据,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动态跟踪反映和分析,大大拓展了成本核算范围,改进了成本分配方法,优化了业绩评价尺度,提供了较为准确的资源利用方面的成本信息,能更好的发挥其在决策、计划、控制中的作用,促使作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满足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克服传统成本制度的诸多不足。

(2)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运用。

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与发展适应高新技术制造环境下正确计算产品成本的要求,它为改革间接费用的分配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随着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拓宽了企业价值链的空间范围,亦要求现代成本管理扩展空间范围,为企业价值链优化提供有用信息,作业成本法正适应了这种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作业成本将成本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有利于我们树立顾客第一的经营思想。适时生产方式需要作业成本计算系统为其提供有效的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多年来,我国成本会计学家始终在探索我国成本管理的模式,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有着深厚的理论积累。另外,通过近的教育和培养,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也在不断地提高,加之多年来先进管理思想的导入,企业会计人员能很快理解并运用作业成本法,为作业成本管理的推广打下了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企业的生产组织和生产技术条件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这就为企业采用适时制生产方式和弹性制造系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供了物质条件,从而也为作业成本的推行提供了现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范德海。作业成本法应用对策探讨[J].时代经贸,,(2)。

[2]xxx。我国作业成本法应用的回顾与展望[J].财会月刊,,(22)。

作业成本法实验总结 第17篇

作业成本法成本管理和控制论文

目前,我国大中规模的煤炭企业都建立了比较科学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制度,但由于煤炭开采的影响因素较多,开采成本构成复杂,上下浮动大,现阶段煤炭生产成本仍居高不下。针对这一问题,煤炭企业应当对企业现有成本管理方法进行研究,探索更加完善和科学的成本管理控制方法。

一、煤炭企业成本构成和流程

制造费用和生产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组成部分。煤炭企业的成本构成包括用于生产辅助的制造费用和直接生产成本。不可控成本和可控成本是成效消耗的两种具体分类。电费、工资、材料费用等井下各生产环节的费用为可控成本,在企业的所有成本中,电费、工资、材料费用等相关可控费用占据较大比例,应当对可控费用进行重点管理和控制。成本管理业务流程包括:第一,目标成本分解。矿财务科是分解成本目标的执行部门,从上级下发的产量指标和利润指标出发,计算吨煤成本和目标成本,并在综合分析历史成本构成的基础上,对吨煤成本进行分解,并建立工资成本指标等内容。第二,成本指标的分解。综合考量相关资料,进一步分解经目标成本分解后的成本指标,最终产生矿厂部成本指标和各个战线的成本指标。第三,审批和制定月成本计划。分析每月计划,然后对成本计划进行确定,企管科在综合考虑各战线计划产量和年度材料成本指标的条件下对各系统制定的用料需求计划进行审查,审查通过用料需求计划生效。第四,成本核算。以原煤为核心制造成本是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第五,成本分析和控制,综合考虑成本核算提供的相关资料和成本数据,分析比较上年同期成本、本期计划成本,定性、定量分析超、降的原因,并制定出相应处理措施。目前煤炭企业通常在成本核算中采用以原煤为对象的“品种法”,它具有地点不详、用途不明、成本发生责任xxx的缺点,目标成本责任制无法通过其提供的成本信息进行实施;另外,没有依据科学的标准进行成本分解,分解材料成本指标到每个战线时,没有采用和实际成本动因具有密切联系的标准;最后,成本管理控制深度不够。现阶段战线成本分析控制的基本单位,而各战线对其下属单位的责任规定和考核措施都存在较多问题。因此,煤炭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变革成本管理控制的方法和模式。

二、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管理和控制

现代成本管理的关键在于成本控制,因此应当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进行成本控制。现阶段,财务会计指标往往是成本控制的标准,被控制对象与成本联系不紧密,在这种条件下对成本差异进行的分析难以有效控制和管理生产经营过程。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成本控制的指标应采用作业成本指标,强化成本相关性,进而精确分析并有效管控煤炭企业成本消耗。

1.作业成本法

将产品作为成本分配对象、把单位产品消耗某种资源占当期该类资源消耗总额的比例当成对所有的间接费用进行分配的比例是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存在的重要问题。作业应作为成本分配的对象,并且需独立计算每种作业的分配率,依据每种作业的分配率作为分配每种作业成本到各种产品。资源消耗成本、作业消耗成本、产品消耗成本是其基本思想。

2.煤炭企业作业成本核算业务处理过程

进行煤炭企业成本计算时,从作业成本核算原理出发,对生产组织环节和特点进行综合考量,对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进行核算,最终计算原煤产品成本。具体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从作业消耗资源原理、产品消耗作业原理从发,对企业在一个会计年度内产生的'所有资源耗用进行归集。将这些资源消耗分为不可控成本和可控成本两个部分。第二,针对可控成本的消耗,依据资源的性质进行资源耗用的动因进行选择,并对资源动因量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构分配资源耗费到相应作业中。在相关费用可以明确计量、并归属到相应作业中时,在相应作业中进行记录。如果由几个作业共同发展资源消耗或者无法准确计量资源,则应当从资源动因出发,分配资源到各个作业中,使各个作业的可控作业成本得以确定。第三,因产品单一,作业成本在各种产品之间不需要按照作业动因进行分配时,只需汇总第二部计算的相关作业的不可控成本和可控成本,结果就是原煤产品成本。

3.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煤炭企业成本分析控制

管理控制各作业的租赁费用、修理费用、电费、工资费用、材料费用等可控成本是作业成本控制的基本目的。煤炭企业在成本核算中采用作业成本法后,就可以对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差异、煤炭成本的构成进行分析,内部管理的开展和成本控制就以其结果为依据。具体包括:产品成本和作业成本中各成本项目及成本项目明细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分析;产品数量差异、产品总成本差异、价格差异分析;作业成本总差异、数量差异、价格差异分析。

三、结语

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先进的成本管理方式,它突破了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了准确信息。在成本核算中采用作业成本法,能够对煤炭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考虑,实现了煤炭企业成本管理的多层次要求,提高了煤炭成本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高。

作业成本法实验总结 第18篇

一、作业成本法产生背景

为满足高新技术应用要求,适应规模庞大、种类繁杂的生产组织强化成本管理的趋势,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乃至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研究并推行一种新的成本管理制度――作业成本法,其在弥补传统成本制度的缺陷,努力提供相对准确、及时、相关的成本信息方面,获得了广泛认同。二十世纪90年代,针对英国、美国、加拿大三国推行作业成本制度情况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922家被调查企业中,已经实施作业成本制度的共514家,正在评估作业成本制度的818家,共约占被调查企业的34%。调查结果还表明,尽管作业成本制度仍属初级发展阶段,但保持了较强的上升势头,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同这项新制度,应用企业的行业从制造业进一步拓展到国防工业、健康卫生、金融业、商业批发及零售公司等行业。

二、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

所谓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ABC法),是以作业(Activity)为中心,以资源流动为线索,将耗用的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根据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服务、客户),并为企业对内对外各项经营管理决策提供相关信息支持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

作业成本法这一新制度能够在短短的十来年间获得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认同,根本在于其具有一套科学的理论。

作业成本法重点是间接费用的分配,其计算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因此需要在传统成本法的资源和产品(服务、客户)之间增加作业这个分配中介,按照作业对资源、产品(服务、客户)对作业的消耗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配,找到最合适的成本动因,并尽可能直接分配,也就是符合“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

此外,作业成本法强调作业是构成流程的元素,通过分析作业原因,在作业成本核算结果基础上进行流程优化,为流程的当事人设置业绩指标,对完成结果进行评价,从而将对人的管理落实到作业的管理。因此,相较于传统的成本制度,作业成本法能够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

美国学者xxx(Peter )提出的“二维作业成本模型”以一个平面坐标系形象地诠释了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以原点表示作业,以纵轴表示作业成本的计算,体现了成本分配的观点,以横轴表示作业管理,体现了流程管理的观点。模型中,纵轴的成本分配观点与横轴的流程观点不是相互孤立的。成本分配观点下作业成本的计算仅是成本管理的基础,主要为流程观点下的作业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与传统成本计算比较,作业成本计算使间接费用分配更加准确,但由于被分配的间接费用中可能存在着浪费和低效率,纵轴计算的成本还不能作为管理的业绩指标的依据,由于成本由作业引起,对成本的分析还需要对由一系列作业构成的流程进行优化形成价值链,通过对价值链的管理了解作业的完成实际耗费了多少资源,这些资源是如何实现价值转移的,最终向客户(即市场)转移了多少价值、收取了多少价值,进而优化作业优化成本,最终设置相应的业绩指标予以评价。因此,可以说横轴的流程观点真正体现了作业成本法的精髓。

作业成本计算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科学信息系统,贯穿于作业管理的始终。它和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不同,在于它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上来,根本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本库是作业而不是产品成本中心;二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的基础是成本动因,这一点在传统成本制度下是没有的,或者说还没有定义过作业和成本动因。作业成本法首先要确认费用单位从事了什么作业,计算每种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然后,以产品对这些作业的需求为基础,经过原材料、燃料和人力资源转换为产品的过程,将成本追踪到产品,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改进“增加价值作业”以及提供有用信息,从而促使有关的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作业成本法对企业管理的意义

(一)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由于在作业成本法下,企业被认为是由顾客需求驱动的系列作业组合而成的集合体,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把及时满足不同顾客的特定需要作为企业首要任务,适应企业面临的买方市场的环境新特点。

另外,在企业管理中努力提高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的效率,消除遏制不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改变传统成本管理只注重成本本身水平高低的状况,着眼于成本效益水平的高低,以资源的消耗是否对顾客发生价值增值作为评价成本管理水平的标准,而不再以成本本身水平高低为标准。

(二)加强“价值链管理”的管理思想

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原理,每完成一项作业就消耗一定量的资源,同时有一定价值量和产出转移到下一作业,直到最后一个步骤将产品提供给顾客。作业转移的同时伴随价值的转移,最终产品是全部作业的集合,也表现为全部作业的价值集合,故作业链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链的形成过程。

价值链管理将管理的重点由产品成本的结果转向作业成本的形成原因。降低产品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不仅要提高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作业完成的效率和质量,而且要以是否满足客户需要或足以实现业务职能为目标不断优化流程,使企业整体成为多个局部的动态有机结合,而不再是局部的简单总和,这有助于企业协调局部关系,实现整体最优化和持续改善。

(三)树立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并重的思想

作业成本法实验总结 第19篇

通过这一年来的工作让我感触最大的就是看着财务成本部的工作一点点向着优质高效化的方向发展,从刚开始的懵懵懂懂,到后面的熟练掌握,再到现在的不断提高。正如我们所提供的报表一样,从最初的中、西厨房表报、员工厨房报表到相继之后增加的吧台报表、各部门能耗报表、各部门维修费用报表、洗衣报表、月底的分析报表等等。而对于我自身来讲这一年来随着这些报表的不断完善也加强了我业务水平及工作能力。

这一年来我在工作中遇到过很多的困难也得到过很多的帮助,我曾经失落过、沮丧过也曾经xxx喜开怀大笑过,不管怎么说我走过了这一年,我的得到了很多也充实了很多,感谢我的领导对我的无私帮助以及支持。

1、不断地完善自身业务水平及个人能力。

2、提供精确的报表协助一线部门做好成本控制工作。

3、每月对库存进行盘查做到帐实相符。

4、把成本分析工作做到更加的具体及完善。

作业成本法实验总结 第20篇

201x年下半年的及目标:建立健全控制性组织架构,按成本控制模式建设团队,建立合同风险机制、询价审价机制、采购成本控制机制、动态成本控制机制、结算审核定案机制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确定预算编制、过程洽商审核、材料认价、付款审核、立项成本测算主体、销售面积计算、招标配合及合同签订的成本管理体系。

1、定期组织部门员工相互学习交流,熟悉新工艺、新规范及专业性较强的行业,熟悉设计图纸内容、工程量清单内容及合同履约条款,做好知识储备,以利于开展本职工作;

2、参与公司项目规划、项目总进度计划及工程投资概算编制工作;

3、参与讨论工程发包方案,如发包方式、发包内容、设计文件优化及施工费用市场价格估算等;

4、深入工程施工现场,做好跟踪审计工作;

5、做好与相关职责部门的工程投资概算及设计方案优化工作;

6、配合公司总部完成工程竣工审计及竣工结算工作;

7、按照部门职责及内部员工岗位职责要求,及时准确的完成部门本职工作,并做好对本部门员工职业道德的监管工作;

8、及时完成公司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

作业成本法实验总结 第21篇

作业成本法分析报告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客户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市场竞争的焦点。许多管理者不再把企业当做产品和服务的组合来进行管理,而是把它看做客户的组合来进行管理。但是,着名的80/20法则却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往往只是顶部20%的客户为企业创造了80%的利润。

威廉谢登在此基础上,把它修正为80/20/30,其含义是,顶部20%的客户为企业创造了80%的利润,但其中一半给底部30%的非盈利客户丧失掉了。由此可见,一个企业不应该力图去满足每一个客户的需求,而应该进行价值细分,区分出盈利能力不同的客户,区别对待。而作业成本法能够分析出准确的客户成本信息,为客户价值分析提供支持。

一、客户价值分析的内涵

本文所要研究的客户价值是把客户作为企业的一项资源,这种资源能给企业带来的利益,称为企业的客户价值。一般用客户终生价值这种评价方法来衡量客户价值的大小。

客户终生价值也称为客户寿命期价值,它等于对一个客户所期望的终生收益减去该客户的终生成本。对于现有客户来说,其终生价值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一是历史价值,即到目前为止客户为企业创造的利润的现值;

二是未来价值,即客户在将来可能为企业带来的利润的现值。而未来价值又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假定客户现行购买行为模式保持不变时,客户未来可望为企业创造的利润总和的现值,这部分是根据客户关系的当前状态作出的对客户未来价值的保守估计;

第二部分是假定企业采取更积极的客户保持策略,使客户购买行为模式向着有利于增大企业利润的方向发展时,客户未来可望为企业增加的利润总和的现值,这部分是对客户增值潜力的一种估计。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要评价客户的终生价值,就要分析客户在现有购买行为模式下为企业带来的利润。客户利润由客户收入和客户成本两部分构成。其中,客户收入就是销售额,计算较为简单。相比较而言,客户成本的计算就比较复杂。对于分析和计算较为复杂的成本对象,作业成本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二、作业成本法在客户价值分析中的运用

(一)作业成本法的思想及其优势

与以数量基础为成本动因的传统成本法相比,作业成本法通过一种更加合理和系统的程序来分配成本:首先识别耗费资源的作业,然后确定作业所耗费的资源,归集作业成本,最后根据每个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量来分配作业成本。这些作业是有层级的,分为单位级、批量级、产品维持级等。在具体分配作业成本时,按照因果关系层层分配直至最终成本对象。这不同于传统成本只采用几个简单但不一定构成因果关系的单位级成本动因分配间接费用,因此,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出来的结果更加精确。

作业成本法的优势不仅在于其可以精确地计算成本,而且在于它对于管理者如何才能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提供很好的决策支持。作业成本法引导管理者关注的重点是作业-作业耗费资源,成本对象耗费作业,因此要减少成本就应该从减少资源耗费以及控制耗费的作业量两个方面进行。这是一种更加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

(二)运用作业成本法分析客户成本

以客户为成本对象,不仅应考虑向客户出售产品的制造成本,还应将与客户相关的营销、分销甚至管理费用分摊到客户成本中去。这是因为:首先,所有客户消耗的资源比率不尽相同,所以把营销、分销和管理费用分配给客户是有价值的。形成客户成本差异的原因有:产品用户化程度不同、订单的可预测性不同、售前售后服务的多少不同等等。这些差异不仅存在,而且会越来越大,因为现在“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将会带来更加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其次,与客户相关的营销、分销等费用在整个成本费用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不应该忽略这部分费用,而应该将之合理地分配到各个客户对象中去。

在具体运用作业成本法分析客户成本时,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以客户为成本对象定义作业。这一步骤就是将企业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活动进行识别并定义下来。本文的重点在于分析生产环节之后的作业及成本费用。

2、根据资源耗费动因归集作业成本。定义完作业以后,就可以将每个作业所耗费的资源归集到各个作业成本对象中,具体计算出每个作业所耗费的资源。

3、根据作业成本动因分配作业成本。对每个作业选择一个合适的成本动因,然后加以分配。

根据作业成本动因的不同,可以将作业成本分为:

①单位水平的客户作业成本。这一层级的作业成本可以直接分配到向各个客户销售的产品中,例如需要单独配送的产品配送成本。

②批量水平的客户作业成本。这类作业成本与销售给客户的产品批数有关,例如处理订单和批量配送所发生的成本。

③客户维持水平的客户作业成本。这类成本的发生是为了维持客户关系,而与销售给客户的产品数量和批数无关,例如对各个客户进行访问所花费的成本费用。

④分销渠道水平的作业成本。这类成本的发生与某一个分销渠道相关,而与各个客户或销售的产品数量没有直接关系,例如负责分销渠道管理的经理人员的工资。

⑤企业维持水平作业成本。这类成本不能被追溯到各个客户或者分销渠道,例如核心管理机构发生的一般管理费用。

对这些作业成本进行分类是基于每项作业成本与客户成本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同。有的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有的只是间接相关,只能分步分层地追溯至各个成本对象中去,还有些成本不能追溯或者找不到合理的因果关系进行成本分析,比如上面提及的分销渠道级和企业维持级成本,在分析客户成本时就不应该将之分配到客户成本中去。与其武断地进行分配,不如让这些费用停留在分销渠道层次和企业层次,留待以后分析这两个层次的利润时加以利用。

在具体分配成本时,前述单位级作业成本可以根据销售给每个客户的销量进行分配;批量级作业成本可以根据各个客户所购买的产品批数进行分配;客户维持级作业成本可以根据在每个客户身上耗费的作业量进行分析(比如前面提到的客户访问次数)。

(三)分析客户盈利性

分析完客户级的各项作业成本后,就可以计算出各个客户的利润:客户利润=客户收入-产品制造成本-客户级各项作业成本。其中,产品制造成本最好也是采用作业成本法计算得出的结果,这样就能提供更加精确的`客户利润信息。

(四)客户盈利性分析提供的决策支持

在运用作业成本法分析得出各个客户的利润之后,管理者对所有客户的盈利性水平便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这些信息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为他们提供决策支持:

1、识别高盈利性的客户,重点管理,保持良好关系。经过作业成本法对客户盈利性的分析,企业可能会发现比较高的盈利性的客户。这些客户应该受到珍惜和保护,他们很容易受到竞争者的抢夺。管理者应该准备好向这些客户提供适度的折扣和激励,或者采用特殊服务的方式以保证在其他竞争者来临时,这些客户能保持对企业产品的忠诚。

2、改进内部的作业和业务工序来控制和降低与客户相关的成本。作业成本法对降低生产环节的成本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降低客户成本。通过作业成本法对客户成本的分析,管理者能更清晰地了解服务于各个客户需要哪些作业以及这些作业所消耗的资源,这样就为管理者降低成本、提高内部效率、增加利润提供了帮助。

3、根据成本分析的信息与客户协商,减少客户要求的作业数。客户作业成本高可能是由于客户订单变化频繁、非标准化的供货要求或是对技术和销售人员的大量需求造成的。企业掌握了这些具体的信息后,就可以向客户指出这些要求所引起的成本,并促使客户与企业合作,采用一种花费较低的方式,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4、根据成本信息与客户协商价格。获取了精确的客户成本信息后,企业就可借以与客户谈判和协商价格。例如,分析得出是非盈利性的客户,如果对方不同意以减少作业量的方式降低成本,就可以与之协商提高服务价格。

三、客户价值分析中的其他影响因素

前面重点分析的是客户在现行购买行为模式下为企业创造的利润信息。但是要确定客户的终生价值,只分析这一点是不充分的,还应该对客户的未来增量价值以及可能存在的潜在收益这两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未来增量价值分析

1、增量购买。即未来客户增加将要购买产品的交易额。通过前面的客户利润分析,可能得到一部分新客户利润为负值的结果。为了吸引这部分新客户,企业可能花费了相当大的费用,但是如果这些客户是在考察自己的新供应商,比如给新供应商的业务只占自己总业务量的一部分而提出相对较高的要求,那么这类客户的利润就很有可能是负值。但由于企业往往希望把这些客户培养成长期的可盈利性客户,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用作业成本法得出的最初的亏损看成是为了取得新客户所进行的投资。不能仅仅因为最初的亏损就立刻否定这些新客户的盈利性,应该考虑到未来的增量购买。

2、交叉购买。即客户购买以前从未购买的产品类型或拓展与企业的业务范围。这种情况一般是在客户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对企业形成了足够的信任感后会采取的购买行为。它类似于增量购买,也会为企业带来增量的利润流,因此也应该加以考虑。

3、推荐新客户。即忠诚客户把一些潜在客户推荐给企业,包括为企业传递好的“口碑”。推荐新客户是忠诚客户与企业之间的一种互惠行为,这些客户对企业非常满意,认为企业是最有价值的供应商,因此愿意与企业建立长期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情况也会为企业带来大量的利润流,所以这类客户的价值也应该有所提升。

(二)潜在收益分析

1、向客户学习的机会。有些客户十分苛刻,要满足他们所有的要求发生的成本往往高于收入,但是与他们的合作却可以获得一个学习的机会。这些新客户向企业展示新的管理方法、新的设备和新的技术,这些学习机会就是难以量化的潜在收益。因此,为满足这些客户需求所发生的最初的亏损额可以看成是学习新的制造和供应工序的教育成本,而这些新的制造和供应工序可以用于将来的客户。

2、拥有着名客户的无形收益。有些着名的客户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的要求很高,所以拥有这样的客户能够使企业享有很高的声望。事实上,企业作为向这些着名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可以从其他客户那里赢得收益。因此,即便这些客户利润是负值,该亏损也可以被解释为企业广告和宣传费用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