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伞文学网

德育测评表学期总结(共26篇)

admin
导读 师德修养对于教师这一职业岗位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我对于本学期工作做以下总结:[1]xxx.构建新型的大学生德育测评指标体系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2,(2).[3]xxx.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改革与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2,(l).

德育测评表学期总结 第1篇

结合教学实践和职业学校的具体情况,通过尝试和探索,本人设计了一套在实践中方便操作的评价体系:

常规表现

常规项目占每学期总分的20%,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常规表现包括出勤、着装、学习态度三个部分组成。出勤是以每节课教师或体育委员的考勤为准,缺勤一次扣分,无故缺课每学期累计达1/3以上,为本学期总评考核不合格。学习态度,主要以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为中心,结合在课外锻炼中知识、技能运用情况。着装上评价参考平时课堂记载,在自评与教师评基础上进行该类得分的评定。每一栏内取自评与教师评的平均分,该项得分是三栏得分的汇总。这三种评价都在学期末进行。

发展能力

包括情意表现、合作精神、进步幅度等方面评定,占学期总分10%,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考核学生合作精神主要评价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及学生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评价方式采用自评与教师评形式进行。每一栏内取自评与教师评的平均分,该项得分是全部得分的汇总。这三种评价都在学期末进行。

身体机能

身体机能反映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主要测肺活量及体重指数,占学期总分10%,以结果性评价为主。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表》来评定,身高标准体重分为营养不良、较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肥胖。

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考核内容为测验项目,占学期总分的40%,以过程性及结果性评价为主。运动能力主要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指定项目为测试内容,运动能力测验项目为目的主要是看学生进步幅度,测验数据作为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体质评价的比较。测验标准只列出最低标准,要求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可直接作为评价标准,但要注意个别学生的起点和进步。在教师评基础上进行该类得分评定。一些项目在测试结束时即可进行评价。

运动选项

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挑选项目进行测定,以过程性及结果性评价为主,占学期总分20%。教师在每个学期开学时制订好选项,让学生自行挑选。评价过程中,不苟求技术的细节,通过评价,使学生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提高自己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测评表学期总结 第2篇

本人一贯具有热爱祖国,热爱党的优良传统,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认真学习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以一名新世纪团员的要求时刻鞭策自己。这一年来我始终坚持自强不息,立志成材的信念,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作风,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前进。我坚持着自我省且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人格。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xxx爱同学,尊师重道,乐于助人,努力配合班干的工作,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的活动。

德育测评表学期总结 第3篇

师德修养对于教师这一职业岗位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我对于本学期工作做以下总结:

1、加强学习,勇于创新。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提高履行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学习优秀教师的模范事迹,在心中确立崇高的师德榜样,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正如古人说的那样:见贤思齐,见xxx而内自省,有效地促进了自身师德品质的养成。

2、参与实践,总结经验。我在学习师德修养科学理论的同时,还积极参加了社会实践,不断学习,不断锤炼,不断深化,不断升华,时刻以教师高尚的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

3、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在一个学校里,教师之间善于相互学习、借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对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和更快地提高师德修养是大有益处的,因此,我也是这样做的。与同事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了良好校园工作环境。

德育测评表学期总结 第4篇

(一)KPI简介KPI(KeyPerformanceIndicator),即关键绩效指标,是绩效管理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质量评价方法,其内涵是指通过对主要工作任务流程的输入与输出端的关键要素进行确定、抽样、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组织战略规划分解为可操作性的工作目标的重要工具。[3]基于KPI的班主任考核绩效指标,就是在于对班主任主要工作职责的考核,因此,将衡量指标分解为可量化的管理指标,指出他们所占的权重,这样可以使班主任明确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考核的衡量指标,使得工作时抓住重心,提高效率,同时解决了之前考核中存在的定位模糊、标准不明确和主体不全面的问题。

(二)KPI视角下的班主任考核指标划分那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德、能、勤、绩等四个方面。“德”即班主任本人的思想品德及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思想品德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的情况;“能”即对班主任工作方法和技巧的学习及应用,管理班级、协调解决学生问题的能力和经验等方面的情况;“勤”即给学生开展专业相关教育及学习指导、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等情况,开班会、走访宿舍、听课、谈心工作等的开展情况;“绩”即包括班风学风建设、集体凝聚力建设、任课老师评价、班级所获荣誉等情况。[4]因此,根据KPI模式,可以将班主任的考核划分为一级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即成人班主任绩效考核KPI;本文以一级指标一学年测评为例,分别对学生、任课教师、学校相关部门三个对象赋予权重并提炼二级指标。1.一级指标首先成人教育班主任绩效考核的一级指标总体划分为6个权重比(如图1所示):即,在考核总分值为100分的情况下,主要考核指标为以下6个方面:(1)一学年测评平均结果,包含学生、任课教师、学校其他部门对班主任的测评指标(50分);(2)班主任工作手册,即按照工作职责记录来评定(10分);(3)班主任例会出勤记录(10分);(4)重大活动出勤记录,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及迎新等(10分);(5)所带班级每学期总和出勤率(10分);(6)所带班级每学期平均不及格人次(10分)。2.以一学年测评为例的二级指标分析结合KPI核心指标相关内容,以一学年测评为例,我们针对学生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学校相关部门评价等情况构建对班主任的二级考核测评指标。(1)学生对班主任考核测评的二级指标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2)任课教师对班主任考核测评的二级指标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3)学校相关部门对班主任考核测评的二级指标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由此,通过对班主任考核指标的KPI化分析,我们明确了一级指标所包含的具体衡量指标以及各部分的权重,进而对于权重最大的一学年测评这一指标详细地根据考核主体和标准进行了二级指标划分,进一步明确了班主任考核的细则。

二、实施KPI指标考核的基本效果

通过KPI模式明确了对班主任的考核指标后,在学期初始就对班主任进行了KPI考核指标培训,经过四个学期的实际操作,不难看出,KPI指标和班主任的工作实际表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用。一方面KPI指标指导着班主任的工作方向;另一方面班主任的工作表现又可以反映出KPI考核指标的效果。因此,本文简单运用了德尔菲专家法对成人教育班主任的具体工作表现进行了评估,以观察KPI指标考核的基本效果。

(一)以德尔菲法来观察KPI考核指标具体实施效果德尔菲法(DelphiMethod),又称专家规定程序调查法,是采用背对背的通信方式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预测意见,经过几轮征询,使专家小组的预测意见趋于集中,最后做出符合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结论。德尔菲法又名专家意见法或专家函询调查法,是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以反复的填写问卷,以集结问卷填写人的共识及搜集各方意见,可用来构造团队沟通流程,应对复杂任务难题的管理技术。1.是专家的选定这次选定的专家具备了成人教育班主任的相关必要理论和实践经验,他们分别是从事教务管理、教育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另外还有优秀班主任代表、HR专家以及心理学教授,以此保证了专家意见征集结果的质量和权威性。因此,十位专家的遴选结果以具备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经验的专家管理者组成。[5]2.问卷的设计根据需要,本次意见征集共设计两轮问卷调查。第一轮的问卷中向各位专家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并请专家根据基于KPI考核指标,归纳四个学期班主任的实际工作职责表现在哪些方面。将首轮专家意见结果归纳整理后,汇总了班主任的实际工作职责。接下来,在第二轮的调查中请专家根据KPI指标和班主任四个学期的表现综合评判列出班主任应该具体负责哪些工作内容。根据以上专家意见整理汇总我们不难发现,KPI考核指标的制定与运用,可以使得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心里有把杠杆调控着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与节奏内容,他们的工作表现直接反应在管理人员的眼中,并间接地反映出KPI考核指标对于班主任工作管理的作用与效果。

(二)以德尔菲法验证KPI考核指标后的改进在验证了KPI考核指标对于班主任工作管理的作用与效果后,我们也通过德尔菲专家法的考察检测出在班主任考核分值方面应该改进的地方,相较于之前的6方面考核指标,现在修改为更为细致和合理的7方面,相应分值也有所调整:在考核总分值为100分的情况下,主要考核指标为以下7个方面:(1)一学年测评平均结果,包含学生、任课教师、学校相关部门对班主任的测评指标(50分);(2)班主任工作手册,即按照工作职责记录来评定(5分);(3)班主任例会出勤记录(5分);(4)重大活动出勤记录,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及迎新等(10分);(5)学风建设:所带班级每学期总和出勤率(10分);(6)学风建设:所带班级每学期平均不及格人次(10分);(7)学生日常事务或突发事件的处理效果和效率(10分)。由此,我们可以推断KPI考核指标对于班主任的工作指导与评价效果是有成效的。

三、讨论与总结

德育测评表学期总结 第5篇

每年的9月份,是新生的入校的时间。随着新生的入校,学生中就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为此,学校依然坚持不懈地狠抓常规管理工作。具体工作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抓养成教育

学校从《xxx中学班级量化考评细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入手,重点从养成教育、学习习惯、社会公德和礼貌礼貌等方面进行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1)政教处对学生礼貌行为等方面加大了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把检查结果纳入班级量化考评之中。

(2)透过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进行礼貌习惯教育。

(3)利用开学典礼,班会和队会课,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行为习惯教育。

(二)抓纪律安全教育

学校安全工作是关系到学校师生生命、家庭幸福、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我校本着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管理原则,做了超多的安全教育工作,尽一切所能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1)制定了《xxx中学安全管理制度》;

(2)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团委书记为副组长,以班主任为组员的安全管理领导工作小组;

(3)制定了“xxx中学安全值班制度”,成立了“xxx中学安全值班”领导小组,所有当天值班人员24小时负责学校当天的安全工作及日常事务;值班人员每一天放学务必在校门口负责学生的疏导工作,在加大学生护航力度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全体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安全职责感;

(4)每学期都在学生中开展几次“安全应急演练”活动,以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潜力和学生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潜力;

(5)学校在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地点设立安全标志及醒目的警示牌,譬如在学生上学的路段、学校大门口等处都设有醒目的安全标志;

(6)政教处在学生中不定期对管制进行突击检查;在使用取暖设备之后,校领导带领班子成员不定期对群众办公室、教师宿舍等进行检查,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抓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我校把学生的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德育教育范围之内。结合我校实际,坚持以教育为本,以预防为主的工作理念,建立健全学校法制教育机构,成立了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和各班主任为组员的法制领导小组,定期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今年10月份,我校为学生做了一场题为“珍惜完美时光,远离违法犯罪”的法制报告会,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法律意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我校还利用板报、班会和校园广播及时的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从严从细从实的把学校的法制教育落在了实处。

(四)抓差生转化工作

(1)学校要求任课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初认真制定后进生转化计划,认真做好差生转化记录,学期末向学校反馈后进生转化状况;

(2)召开后进生转化专题经验交流会,透过交流会的形式使班主任树立全新的育人观念,提高育人水平;

(3)对极少数严重违纪的学生,政教处用心配合班主任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

(五)抓健康教育工作

本年度,我校用心贯彻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认真、扎实、有效的开展了一系列健康教育工作。

1)上好健康教育课。做到健康教育课有教师、有教材、有教案、有课表、有考核,全面提高了学生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健康行为构成率。

(2)做好校园内外环境整治工作。卫生由专人管理,对室内外的.环境卫生,每一天做到三查,即早上到校检查、中午上课之前检查、静校后检查。把每一天的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班主任教师,并纳入班级量化考核之中。

(3)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学校成立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预案,建立甲型H1N1流感监控室,学校每一天安排人员在大门口为学生体检,同时班主任再在班里为学生作进一步体检,切实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4)用心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对学生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开展了“健康知识竞赛”和“健康实际操作潜力竞赛”活动。

(5)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于11月份建成了xxx中学“心灵驿站”心理咨询室,成立了心理咨询委员会,咨询工作由经过专门培训的xxx老师担任,切实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了实处。

德育测评表学期总结 第6篇

要办好一所学校,要使一所学校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务必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所学校的校风、学风、班风如何,就要看学校的德育师资队伍如何,为此,我校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十分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一是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重新修订了《xxx中学教师量化考评细则》、《xxx中学德育工作制度》等规章制度,把教师的教学实绩、教学常规、工作纪律等纳入《xxx中学教师量化考评细则》之中,透过制度规范教师的言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切实做到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二是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工作,每周一下午都要召开一次全体教师会议,认真组织教职员工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十不准》、《_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暑期学习会期间,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

德育测评表学期总结 第7篇

1、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开展诚信从身边做起活动。对学生的学习习惯、遵章守纪习惯、文明礼仪习惯、劳动卫生习惯进行训练和教育。

2、强化行为规范教育的检查、评比、量化措施。

本学期,对行为规范的检查、评比措施进一步完善与落实。重新制定评分内容和标准,重新设计较合理、较规范的评比版面。对卫生、课桌椅、课间操、班报评比、标志佩戴情况、违纪情况的检查评比落实到位。对卫生、课桌椅等采取天天检查的方式,对佩戴情况采取突击检查的方式,对班级墙报、班级布置采取定期检查的方式。

3、充分发挥值日生、班级干部、校内少先队的值日监督作用。一学期来,各值日生认真负责,检查公平公正,值日工作到位。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让他们养成文明礼仪、劳动卫生习惯等。通过对行为规范教育的检查、评比,形成班级竞争,促进了全校的行为规范。

德育测评表学期总结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测评;激励效果

一、大学生综合测评制度概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在广州及周边地区办学的高校已接近100所,在校学生人数接近100万人,广州高校教育走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前沿,广州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在新旧观念的碰撞中有着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就给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赋予了新的内容,同时也给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诸多的教育管理手段中,激励制度与激励手段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所谓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过程,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激励制度与激励方法在各类组织中处处可见,而高校大学生激励制度主要是建立在以综合测评为基础的高校大学生综合评价与奖励体系。

大学生综合测评是指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平时考核积累,每学年评定一次,是大学生获得奖学金、三好学生评比和毕业生就业参考的重要依据,是一项与每一个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高校综合管理工作[2]。大学生综合测评是素质开发与提高的起点,又是素质教育培养的方向,具有明确的教育导向和积极的教育约束作用,并且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力地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广州各层次高校开展综合测评,不仅仅是督促学生去按照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去积极进取,充实自己,而且发挥了巨大的综合管理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3]:

(1)有利于引导学生向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渐靠近。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结果不仅关系到各项荣誉,而且关系到学生的就业竞争,所以学生们看重测评结果,从而就会自觉参照测评体系中的指标,把其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

(2)有利于激励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由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往往是各高校对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就业应聘过程中,用人单位考虑录用大学生的一个重要依据,所以为了在各项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学生们就会努力学习,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氛围,激励自己加倍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有利于学校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一般情况下,专业课教师了解较多的是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成绩,而思政辅导员则较多了解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和社会活动能力的情况。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使得学校或社会对学生各方面的了解就更全面、具体。

二、广州大学生综合测评内容与方法

综合测评通常是由各高校制定的一套学生综合评价指标,不同的高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因此构建一个合理的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体系,是保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大学生综合测评决定着高校为学生树立何种榜样,认同和鼓励何种人才培养手段,发挥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因此广州各类高校可以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制定量化的评测细则,定期对在校学生进行评价与考核,以期实现对高校大学生的激励作用,本项目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各类高校在具体的评价指标构成方面存在差异,但在评测原则、内容、方法与流程差异不大。

1.大学生综合测评的内容

综合测评是对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考核,采用标准分计算方法,德、智、体以100分计算。在学生德、智、体三方面的权重分配中,大多数高校设定为25%、60%和15%,这种指标的权重分配既重视智力因素的评价,也重视了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同时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对综合测评权重进行调整,例如:华南农业大学生综合测评的总分(X)则由学业成绩分、日常操行分(基本分和加、扣分)构成,其中学业成绩分占60分(A),日常操行分占40分(B)。而华南理工大学综合测评的总积分(S)由德育成绩积分(D)、智育成绩积分(Z)和文体成绩积分(T)三个方面组成,其中:德育成绩积分占25%,智育成绩积分占60%,文体成绩积分占15%。中山大学学生综合测评成绩由年度学业平均成绩与附加分两部分构成。年度学业平均成绩是两个学期的学业加权平均学分成绩。其学业平均成绩计算方法:学业平均成绩=∑(各科目成绩*该科目学分)/年度总学分。综合测评成绩=学业平均成绩+附加分。同时这些高校二级学院对学生综合测评提出了补充规定,主要是针对学习成绩之外的加分项目,例如:论文、科研成果、比赛、竞赛等等。其他广州高校学生综合测评内容与方法差异不大,学习成绩占综合测评比例通常在60%以上。

2.大学生综合测评实施方法

广州各高校开展大学生综合测评都制定了标准的实施程序与方法,一般来说大学生综合测评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1)平时考核记载。学生干部、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对学生的平时表现、遵守及违反考评制度情况及时记录下来,如:到课率、参加活动出勤情况等,作为测评的第一手资料。

(2)智育成绩考评。学习成绩的考核主要依靠平时各门课的考试成绩,根据教务处提供的期末综合成绩、课时、学分等参数按照拟订的权重、公式或相应的评价方法进行计算。一般来说,智育成绩的考核最没有争议,它遵循“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带有很强的原则性。

(3)自我测评。学生根据综合测评方案中的有关项进行自我记载、自我评分。如果核对属实,则与平时考核记载一同作为考评依据。

(4)小组测评。根据个人综合测评小结,由小组同学评议并确定其等级。

(5)审核测评。由学生骨干、教师参加的测评小组评议、审核学生自评、互评结果,给每个学生评分。

(6)根据综合测评方案分类评分。将每一类分数计算后汇总,算出综合得分,并进行综合排名。

三、广州大学生综合测评激励效果调查与分析

广州高校大学生综合测评与各高校教育管理的多个方面存在密切关系,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质量与手段,也包括高校大学生就业、升学、奖励与评优等各个方面,本研究选择从广州高校大学生综合测评制度激励效果的角度进行调查,收集综合测评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与职业素养提升的激励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其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如下:

1.激励模型选用

根据大学生激励原理与心理特点,同时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心理偏好是关注个人成绩、实物奖励与目标差距,因此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期望理论的大学生综合测评激励”模型。所谓期望理论是指当人们预期某种行为能带给个体某种特定的结果,而且这种结果对个体具有吸引力时,个体就倾向采取这种行为。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xxx·弗鲁姆(Victor 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期望理论指出激励水平高低(motivation)取决于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即“效价”valence)和其对应的期望值(expectancy)的乘积:M=∑V*E。其中M表示激发力量(激励的程度),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V表示效价,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E是期望值,是人们根据过去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需要的可能性,即能够达到目标的主观概率[1]。根据以上原理,我们经过调查研究将大学生综合测评“效价”分为以下五个方面:xxx学金、V2评优、V3升学、V4就业、V5自身能力提升,其初始值为1。并通过调查获得大学生对以上五个方面的期望值E(其概率值是0-1之间),从而构建出广州高校大学生综合测评激励效果模型:

M=∑(V1*E1+V2*E2+V3*E3+V4*E4+V5*E5)(1)

在研究实施的过程中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针对广州地区多所高校大学生在五个方面激励效价和整体激励期望值进行数据分析,并计算各个高校综合测评指标的总体激励水平(即加权得分值),并根据取平均值的方法计算得出总体大学生综合测评激励水平,从而确定广州高校综合测评对大学生的激励程度。

2.调查设计与实施

德育测评表学期总结 第9篇

xxx(1983-),女,汉,学士,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涉外事务系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就业指导。

摘要: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一种评价学生的方法,越来越多地受到高校和学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评价方法为例,分析并探讨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构建改进方向。

关键词:综合素质测评;大学生;高校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一种测量评价标准,既是学生对自身发展情况的评价总结,也是高校、用人单位等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综合发展情况的重要参考。一方面,因为综合测评的结果经常作为学生评定政府奖学金、学院奖学金、助学金、评优、入党等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学生非常重视综合素质测评,关注自己的测评结果。另一方面,高校也希望通过综合素质测评这个工具,将育人功能融入其中,希望通过建立较为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改变过去传统的以学业成绩为主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全面均衡地发展,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

二、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现状分析

(一)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现行方法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主要包括德育素质、智育素质、体育素质、能力素质四个方面。德育素质主要反映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和纪律情况;智育素质主要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情况;体育素质主要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锻炼的情况;能力素质主要反映学生在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情况。

学生综合素质得分量化考核具体的计算公式为:综合素质测评总成绩=德育素质成绩×25%+智育素质成绩×50%+体育素质成绩×10%+能力素质成绩×15%。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湖工职院的测评工作主要由学院的各系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所有的全日制在籍学生,以班级为单位,每学年进行一次测评。

各系部成立系级、班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系级测评小组由系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学工办、辅导员、系团总支学生会主要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组织部署本系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对各班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实施监督和指导,审定、公示、上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班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小组由辅导员、班长、团支书、学生干部代表(一人)、普通学生代表(普通学生代表需占班级学生人数20%)组成,主要负责具体落实每班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做好各项指标的评分,上报系部本班级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及相关材料。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存在的问题

1.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存在功利化导向

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现了高校的育人功能,在各项测评指标的设置上都有加分和扣分项目,希望并鼓励学生多做加分项的内容,如: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级的各项比赛,多参加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事业等;希望学生不做扣分项的内容,如:打架斗殴等违法违纪的事情,无故旷课、迟到、早退等。

随着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深入开展,高校希望能将测评的内容深入地与学生日常行为养成、素质提升相结合,希望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活动做成测评项目。因此,在实施中高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加分项目越来越细化。这样做可以使综合素质测评比较容易量化考核,学生对测评打分的结果争议较小,但也导致学生参加任何活动都问是否纳入综合素质测评,若有加分项就积极参加,若是没有纳入测评加分,则消极对待。为了测评加分而有选择性地应付参加活动的情况屡见不鲜,导致测评加分流于形式,背离学校测评体系设计初衷。

2.评价方法及评价主体的不科学性

虽然在湖工职院现行的评价体系中,所有的测评项均以量化打分的形式完成,但是在学生的操行品德、干部工作加分中仍然是主观定性评价。学生的此项得分往往是由辅导员、主要学生干部、学生代表等组成的班级测评小组的人打分衡量,在赋分过程中,难免存在对综合测评标准认识不足、评分标准模糊、打分掺杂个人感情因素等现象,使综合测评打分的准确性、权威性、透明度遭受质疑,甚至有可能引发学生之间因测评打分引发的矛盾,使综合测试失去原有的意义。

学院现行的智育素质成绩基本分由学生本学年各门考试课程的成绩平均分构成,但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确存在疑问。智育素质成绩是以“考试课”成绩为计算项,那么“公选课”如何体现?完全以“考试课”成绩代表智育素质分,导致的不良影响是学生为了追求综合素质测评的高分,只重视“考试课”,而忽略了“公选课”。但是“公选课”的开设恰恰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发展知识的延伸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公选课”的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没有任何体现是不科学、不合理的,需加以改善。

3.综合素质测评结果激励性不足

在测评结果的使用上,多数高校只将其直接与各项奖项评比挂钩,多属于奖励式的激励方式,这些测评得分高的学生也多属于相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对有机会得奖的学生,他们自然会受到激励,更加努力地学习及工作,以期获得更高更好地奖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过程。而对于一般普通的学生,因受到奖励数量等条件的制约,他们往往与奖励无缘,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对他们仅仅代表着一个分数,也不会因测评结果不佳而受到惩罚,渐渐地也就漠不关心,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综合素质测评对他们起不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由此可见,高校和学生往往更关注测评打分结果的排名,而忽视了通过综合素质测评来了解自身,寻找自身差距,测评结果的运用缺乏激励作用。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改进方向

(一)加强引导、规范学生行为

针对学生测评中出现的功利化行为,建议还是要从各个高校倡导的核心办学理念出发,关注哪些活动能够真正体现出学生的核心素质,针对不同系部人才培养方向,各系选取有价值的代表性活动予以加分,严格控制加分项目,设置最高加分,避免加分情况过多过乱的现象,减少因综合测评导致的学生功利化行为。

(二)增加测评主体的参与,科学设置测评指标及权重

为了使综合素质测评结果更具准确性,建议一学期进行一次测评,在班级测评小组成员给同学打分时,应采取临时抽签的形式决定评价者,班内学生互评,并且每位同学的得分应由两名以上的测评组成员给出,测评时间及地点随机通知,测评过程应保密,尽量避免出现或拉帮结派的现象。

在智育素质测评指标的选择上可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更全面地考查学生,要将素质拓展类的课程纳入测评指标,科学设置权重,每学期进行一次认定。对于在专业学科领域外取得成绩的学生,应予以肯定其成果,给予加分,促使学生不断努力,拓宽自己的学习领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建立动态化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测评系统

德育测评表学期总结 第10篇

一、什么是标准分

标准分就是原始分与平均分的差,除以标准差的商。换句话说,设原始成绩构成集合{x1,x2,Λ,xn},则:

平均分

标准差s=

那么对任意一个原始xi,称为xi的标准分。

例如某班四个同学对车工老师的测评成绩为74,79, 80,83,这一班平均分79,标准差S=,那么这四个同学的标准分分别为:,0,,。可以看出,标准分是一种以标准差为单位的相对量。它以整体的平均水平作为比较的基准,标准分为正,表示个体成绩高于平均水平,且数值越大,表示成绩越好;负值则表示个体水平低于平均水平。

二、采用标准分对教师进行教学测评的优势

第一,采用标准分可以判断某科老师的测评成绩在全班所有任课老师的测评成绩中所处的位置。

第二,用标准分对不同学科老师的教学质量可以进行比较。用原始分对不同学科的教学测评成绩无法进行比较。如某次测评中,xxx对车工老师打70分,德育老师打80分,能不能说该生的车工老师不如德育老师教得好呢?显然不能。因为很可能该生所在班级车工老师的测评平均分低于70,德育老师的测评平均分高于80,这样该生车工老师的测评成绩在全班平均线以上,德育老师的测评成绩在平均线以下,说明车工老师比德育老师教得好。这个问题用标准分衡量,就十分清楚了。

因此,采用标准分方法可以消除不同科目因素对得分的影响,实现通过学生评价教学,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学校管理水平的目的。

三、如何用标准分的计算方式对老师进行教学测评

德育测评表学期总结 第11篇

关于德育素质测评。德育素质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以及组织纪律等方面的表现,具体地说,应包含政治表现、集体观念、遵纪守法、道德修养等内容。德育素质分为有形行为和无形行为两个方面。有形行为是指可以用时间、空间、数量、形状来描述的、能够观测和记录的客观存在的具体行为,如出勤,劳动等;无形行为指无法观测和记录的,只能透过大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和语言交流展现出来的其内心的主观世界。所以,对有形行为我们可以采取定量测评的方式,既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制定出具体的赋分标准,通过观测记录,给被观测者打出测评成绩。对无形行为只能采取定性测评,既透过被观测者的外在表现,对被测评者的内心世界做出的主观判断,并根据自己的判断标准给其打出测评成绩。定性测评由于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也可以称定性测评为模糊评价。

定量测评的内容包括:

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的行为;

学校提倡、鼓励学生做到的行为;

学校反对并予以纪律处分的行为;

学生在宿舍的表现。根据确定的具体内容和评分标准,制定出大学生素质定量测评细则,依据细则计算出素质测评成绩。定量测评成绩可根据需要分阶段进行总评。

定性测评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表现”、“集体观念”、“遵纪守法”、“道德修养”“劳动卫生”五个指标,每个指标各占定性测评成绩的20%。定性测评总成绩由同学互评,班主任辅导员评议,班委会团支部评议,任课教师评议四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占定性总评成绩的25%。其中每个部分的测评成绩公式为:同学互评成绩=[全班学生对该同学评议分数之和-(n个最高分之和)-(n个最低分之和)]÷[全班学生数-2n],其中n=全班学生数×5%(取整数)。班委会团支部评议成绩=[班委会团支部对该同学评议分数之和-(n个最高分之和)-(n个最低分之和)]÷[班委会团支部-2n],其中n一般都取1,班主任、辅导员及任课教师的评议成绩=班主任辅导员及任课教师依据测量表对每个学生的评价分数。

在德育素质测评中,有形行为和无形行为的权重分各占50%,用公式表示为:德育素质测评得分=定量测评成绩×50%+定性测评成绩×50%

关于发展性素质的测评。随着现代社会对什么是人才的重新定位,发展性素质成了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体现了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形成的创造性和实践性素质。发展性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科学精神,组织管理能力、社会实践、职业技能、专业思想,职业道德,心理健康,诚信意识,文体艺术等指标。发展性素质的测评和德育素质的测评一样,也包括有形行为和无形行为两个方面,只不过所包含的内容不同。

发展性素质定量测评以学生实际参与的活动数量、质量,获奖情况,获得的荣誉、工作成绩等作为测评的指标,制定出具体的测评赋分标准。包括:创新能力。主要考核学生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能力。采取写实方法进行考核,包括科技竞赛、学术论文、科技成果等;组织管理能力。主要考核在校院班级任职的学生干部、各级学生社团负责人、有关部门的学生负责人(如宿舍长,学习小组长,值日小组长等);社会实践。主要考核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和实践等方面的情况。通常包含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职业技能。主要考核与求职就业有关的公共技能以及与学生自身专业相关的特定技能。公共技能包括英语、计算机、求职就业基本知识与技巧等方面的能力。特定技能则由相关专业根据情况自行确定。职业技能的测评中也可以包括学生参加职业培训方面的情况;文体艺术。主要考核学生参加文艺、体育等活动的表现,包括参加校级以上(含校级)文艺、体育活动和其他相关活动(如校运会、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元旦文艺会演等)获奖励或表彰、获得各类考级证书等。

发展性素质定性测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科学精神,组织协调、社会实践、专业思想,职业道德,心理健康,诚信意识等。其测评由同学互评,班主任辅导员评议,班委会团支部评议,任课教师评议四部分组成,其每个部分的测评及发展素质测评总成绩的计算方法与德育无形行为测评基本相同。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成绩的计算方法。我们将德育素质、智育素质、体育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项,各指标权重分别为,,,,综合素质总分=德育素质分×20%+智育素质分×50%+体育素质得分 ×15%+发展性素质×15%。

德育测评表学期总结 第12篇

我校坚持德育为首的工作思路,积极研究德育工作内容,针对新时期德育新问题,提出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

2、抓好班主任队伍管理

适时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与班主任老师一起探讨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布置每月的`工作重点和主题教育活动,及时反馈、处理班级中发现的问题。并不断完善班主任岗位职责,工作条例、考核、奖励制度,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月查。

3、加强社会、家庭、学校配合

4、加强后进生管理

做好品德差生的帮教转化工作。本学期,各班都能结合本班实际,做好品德差生的帮教转化工作,建立帮教档案,并制定了具体的帮教措施,记载好帮教情况,努力做到用爱心去关怀他们,用耐心去感化他们,尽量把一些苗头性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对重点的问题学生“一对一”个别谈心,对本校的后进生、落实结对帮教教师和措施,增强教育转化的责任感。

德育测评表学期总结 第13篇

记得xxx说过:花的事业是富贵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那我就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的垂着她的绿荫。我愿用慈爱呵护纯真,用平等孕育成长,用双手默默耕耘,用心托起明天的太阳!

转眼间,我的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毕业之即,对自已几年来的学习和生活作一个总结和鉴定。

在思想品德上,本人自觉遵守《大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积极参加学校及系里组织的各项活动,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树立了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

在学习上,我热爱自己的专业。除了在专业知识方面精益求精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阅览各类书籍,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和背景知识。

在生活上,我诚实守信,待人友好,乐于助人,一直以来与同学相处融洽。

在工作上,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组织交际能力,和同学团结友爱,注重配合其他学生干部完成各项工作。

这几年年的大学生活,使自己的知识水平、思想境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这即将告别美好大学生活、踏上社会征途的时候,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高度的责任感去迎接新的挑战。

德育测评表学期总结 第14篇

关键词:承德市;体质现状;分析研究

1 前言

研究目的及意义

河北省体育局同有关部门开展的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既可以让市民了解自己的体质状况评价健身效果,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又是对劳动者资源的科学研究。承德市地处河北省东北部,经济较落后,其国民体质状况如何呢?本课题对该地区市民的体质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寻找承德市各类人群的体质现状、变化规律特点及发展趋势,对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和乡镇体育,全面提高承德市人口质量和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市区体质研究及全面健身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的要求抽取了幼儿(3-6岁),成年人(20-59岁),老年人(60-69岁)3个年龄段的人群进行体质监测,其类别和样本量见表1。

本文对“承德市20-69岁人群”和“河北省其他城镇(除承德市以外)20-69岁人群”进行了大量比较,为了便于表达,在本文的有关表格与文字中,我们将这两组人群分别简称为“承德市”和“其他城市”。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收集分析了近些年国内有关体质健康与和体育锻炼方面的文献资料。

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承德市以及河北省内其他城市各类人群体质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数理统计法

测试的各项指标数据应用和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均值、标准差、T值来表示,对所有数据进行常规处理,并进行相应的数理检验。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承德市体质总体评价(见表2)

针对这次测试的2500多个样本,按国民体质测定评价标准[1],承德市人群体质水平达到优秀的占,比2005年高个百分点;不合格率为,比2005年低个百分点。总达标率为,比2005年高出4个百分点。说明,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健康,体质总体水平比2005年有所提高。

承德市体质状况的特点

不同组别人群的体质特点(见表3)

由表3可以发现,2010年承德市各组的体质水平成年组在总体上要好于其它组别,其幼儿组最差。优秀率依次为成年甲组>成年乙组>老年组>幼儿,其中幼儿组优秀率为,男性优秀率在总体上来说非常低;成年组男女优秀率相当;而老年组男性的优秀率仅为,低于女性个百分点。不合格率方面依次为成年乙组

不同工作种类人群的体质特点(见表4)

2010年承德市不同工作种类人群的体质总体达标率城市非体力劳动者>城市体力劳动者>农民。农民的达标率与2005年相比下降了个百分点,说明农民的体质状况在这五年里有所下降。而城市体力劳动者和城市非体力劳动者的体质状况有所上升,尤其是城市体力劳动者优秀率较2005上升了个百分点,说明适当的体力劳动可以增强体质,相反农民超负荷的体力劳动会影响人的体质状况。

不同教育程度人群的体质特点(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越高,其体质水平越好。文化程度大专以上体质状况最好,并且优良率较2005年有所提高,达标率、优良率分别达到、56,61%,其次为高中或中专、初中、小学,扫盲班和未上过学的体质水平最差,其优良率仅为和。

. 承德市成年、老年人身体素质指标对比分析

坐位体前屈主要反映人的柔韧性,它是通过测试静止状态下躯干、腰、骸等关节可能达到的活动幅度,评价这些部位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由上表可以看到承德市成年、老年人在坐位体前屈均值方面均低于其它城市,并且成年男女、老年男子与其它城市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握力主要用于测试前臂及手部肌肉的力量。承德市成年男子握力较高于其它城市,呈现出显著性差异。而成年女子和老年组男女的握力均值低于其它城市,没有显著性差异。

闭眼单脚站立主要用于检查人体平衡能力,也可以用于评价位置感觉、视觉和本体感觉之间的协调能力。总的来看,承德市成年、老年人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均小于同年龄段的其它城市的闭眼单脚站立时间,并且在老年男、女方面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说明承德市老年人的机体平衡能力低于同年龄段的其它城市。

选择反应时主要用于评价受试者神经肌肉系统的反应和动作的综合能力,该项测试的数值以小为优。 由表可知承德市成年、老年人的选择反应时优于同年龄段其它城市,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4 结论与建议

结论

承德市体质达标结果

承德市人群有90%以上的人能够达标,总的达标率较高;体质总体水平比2005年有所提高。

承德市不同人群体质达标结果

2010年承德市各组的体质总体水平成年组好于其它组别,其幼儿组最差。优秀率依次为成年甲组>成年乙组>老年组>幼儿。但成年组在体质状况方面各类人群起伏很大,幼儿组整体水平趋于平衡,老年组的不合格率比以前有所增加。

承德市身体素质指标的比较结果

承德市成年、老年人在身体素质指标方面普遍低于其它城市,尤其在柔韧、平衡能力较差;而承德市成年、老年人在神经反应能力优于同年龄段其它城市,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承德市不同职业体能水平各有差异,在成年人中城镇体力人群总体体能较高于城镇体力和农民。

建议

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加强对成年人体质的重视,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和评价体系,定期测试,定期反馈、公布,为全民健身提供科学依据。

大力加强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健身意识,转变体育消费观念。开设各种各样的保健知识讲座,通过传授健身知识,从根本上启发人们的健身意识,尤其对40-55岁中年人更为重要,改变他们的态度,积极主动参与健身锻炼。

广泛开展各种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大力促进社区体育及乡镇体育的发展,重视农村体育工作,特别是引导和督促女子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她们的心肺功能。

参考文献:

[1] 何仲凯.体质的概念及其健康的关系[J].体育科学,2002,37(2):89-90.

[2]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审定.体育测量评价[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年6月:295-296.

德育测评表学期总结 第15篇

文明监督岗是我校实施“优势管理”的一项重要载体。本学期,学校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推进文明监督岗的示范作用。开学初,政教处和团委对班级文明监督员进行了培训,使其明确文明监督员的示范作用、管理作用。在日常管理中不定期进行抽查和指导,对工作表现不积极、不规范的文明监督员进行了批评、教育和纠正。通过本学期的工作,无论是班主任还是学生,都能对文明监督岗有一个正确认识,文明监督员的作用较上学期发挥得更加充分,文明监督岗已成为我校优势管理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德育测评表学期总结 第16篇

【关键词】德育评价/品德结构/品德测评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

(二)现行学校品德测评的误区

德育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品德测评。它是对个体德性状态的测量和评价,即用数据描述德性结构状态,并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然而,目前学校品德测评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测评理念陈旧,重诊断轻发展。目前许多学校仍然把测评作为教师管学生的手段。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在测评中充分体现,测评的发展未能真正实现。

第二,测评内容未能反映品德本质,集中体现为动机缺失。以道德认知代替品德,以孤立的行为代替品德。品德结构包括动机系统和行为系统,对品德结构的完整考察应当整合这两个方面。现行学校品德测评存在着将行为与动机相分离,孤立地考察行为点的现象。

第三,测评方法客观性不强,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就测评过程来看,常常被动地等待道德行为的出现,不能主动创设有效的道德情境来引发个体进入道德状态。而一些较客观的测量方法,往往又影响到情境的真实性,带来更大的道德失真。

(三)品德测评的数量化与科学化

品德测评作为德育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对个体带有社会价值倾向的稳定的行为特征加以检测和评定的过程。品德测评的量化,是以数量方式收集有关信息,并对特征加以表述的过程,从而更深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xxx曾说过,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德育评价的数量化过程,通过对测评对象及其特征信息进行符号化、等值化与客观化,便于采用数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进行客观综合、分析与推断,是德育评价步入科学化与现代化轨道的重要标志。这不仅使事物有了简洁具体的表述方式,更重要的是便于人们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发展地看待事物,有利于对事物进行细致分析与深入比较,有助于从大量具体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本质特征。测评的数量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测评工作的科学化与现代化要求。

但量化并不等于科学,错误的精确比模糊更不准确,数学作为一种形式是用来表征有着确定数量关系的物质内核的。品德是一种以情感体验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结构,品德测评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精神系统,很难用简单的线性数量关系来反映。科学的量化要以对事物本质把握为基础,什么时候可以用数量,如何使用数量,数量表示什么等等,都是极为重要的,脱离了科学基础的量化只会让结果偏离目标更远。要防止把复杂的精神与社会现象简单化,就要坚持德育评价的精确性与模糊性的统一,就要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本研究在梳理品德测评基本理论基础上,试图以现代德育测评理念为指导,以教育心理学关于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建构理论为依据,寻求品德测评的新思路,尝试建立“生态—激励性”品德测评系统。

二、品德结构与测评指标

品德测评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指标,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技术,系统地收集有关的资料信息,对学生的品德结构状况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那么,品德测评的首要问题是确立测评指标。指标是评定的基本因素,是体现学生品德各个侧面的基本内容。

完整的品德评定需要寻找多个指标,以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学生品德的全貌,这是开展品德评定的基矗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是衡量品德测评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品德测评成败的关键因素。这就首先必须把握完整的品德结构,据此确立测评维度。

传统品德结构四元论,将品德结构划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这是从平面视角对品德结构的构成要素所作的静态分析,但这样的分析还不足以把握品德结构的实质。从整体的系统观出发,品德作为个体社会行为内在调节机制,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作出价值选择与规范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的内在条件。品德测评就是要评定这种内部机制调节性能的高低。这种调节系统的心理基础是动机系统与行为系统。动机系统指个体对社会规范的遵从需要,包括个体对社会规范必要性的认识与相应的情感体验,决定着个体社会行为的价值取向。行为系统指个体对社会规范的执行情况,即与需要相符合的行为方式,包括社会规范执行的程序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与相应的操作性知识。

诚然,品德结构的调节水平是通过个体外在的道德行为来表现的,所以,外部行为总是测评的重要维度。但由于人的道德行为是受意识控制的,动机是意识的集中指向,动机系统在调节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对德性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道德动机应当成为品德测评的重要维度。由于同样的外部行为可以受不同的内在动机驱使,行为表现只有与内在的动机状态相结合,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德性。

依据社会规范内化序列,道德动机分依从性、认同性与信奉性三种典型类型,品德建构便有依从性道德、认同性道德与信奉性道德三种水平。

第一,所谓依从性道德,指行为主体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认识和情绪时,出于安全的需要,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遵从现象。它包括从众与服从,是品德建构的开始。依从性道德,是道德动机与行为相分离的一种被动状态,个体迫于外部压力作出规范行为。但依从可使主体获得关于规范行为的执行经验,确立起遵从态度结构中的行为成分,为动机内化创造了条件。依从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与情境性等特点。

第二,所谓认同性道德,指思想与行为对规范的趋同,包括偶像认同或价值认同。认同的动机不是对权威或情境的直接或间接压力的屈从,而是对规范本身的认识与情感体验。认同性道德是道德动机与行为相统一的开始,个体消除内部情感或意义障碍,取得对规范的心理趋同,并自觉作出规范行为。认同是社会规范内化的关键,是自觉遵从态度确立的开端。认同具有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等特点。

第三,所谓信奉性道德,指个体随着对规范认识的概括化与系统化,以及以规范体验的逐步累积与深化,最终形成一种价值信念作为个体规范行为的驱动力。所谓规范的价值信念,是人们对规范的伦理学意义的认识与体验上升为一种价值需要。信奉性道德是道德动机与行为高度融合的产物。信奉是对社会规范的最高接受水平,是认识与情感的结晶,是稳定而自觉的规范行为产生的内因。此时,作为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的品德结构已经建构完备,标志着外在于主体的规范要求已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信奉具有高度自觉性、主动性与坚定性,尤其是面临困难时,也能始终如一。

上述三种品德建构水平在行为方式上都符合规范要求,但在行为的稳定性、持久性与自觉性上有差别,这是由动机水平的差异引起的。依从性道德是缺乏内在需要,迫于外部压力而作出的不自觉遵从行为;认同性道德是以初步的规范认同为基础而作出的自觉行为;而信奉性道德是以个体内在的道德信念为依据建立的自觉行为体系。这种以考察内在动机水平为重点的品德测评新视角,有可能将品德测评的科学化进程推进一步。据此,品德测评的具体内容应当涉及动机与行为两大系统,并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对社会规范必要性的认识;二是与社会规范相联系的情感体验;三是社会规范执行情况。前两项反映品德结构的动机系统状态,第三项反映品德结构的行为系统状态。

三、建构品德测评新体系

(一)现代品德测评新特点

品德测评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前者常常强调测评的诊断、管理功能;而后者则更多地强调测评的教育、发展功能。这也是传统测评与现代测评的分界线。现代品德测评具有下列特征。

1.发展性。

现代品德测评遵循“以发展性为主,诊断性为辅”的原则。学生正处在发展之中,品德测评的根本目的不是对学生的德性进行终极性的诊断、甄别与分类,而是为了使学生的德性向目标逼近。测评本身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测评要有利于个体品德发展和社会道德提高。注重个体在测评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强化自我意识,以调动测评对象的积极性,是实现品德测评的最高目标。

2.主体性。

现代品德测评不同于以往的教育考核、检查,把分类、选拔、管理作为测评的主要目的。品德测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更好的发展,学生应当成为测评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品德测评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价自己,评定别人,既可以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又可增强其自我教育能力。

3.生态性。

现代品德测评追求测评过程的生态性,以生动的德育现实为基础,追求在一种生动自然的生活情境中捕捉真实的德性信息,进行发展性的评价。这种测评活动与教育活动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让学生能够在自然状态中真实地再现自我,并追求测评活动本身的教育发展功能。

(二)现代品德测评新理念

品德测评“生态—激励性”系统的构建,以两大测评理念为支柱,试图给传统德育评价注入新的活力。第一,回归测评的真实感。品德结构的核心是动机,没有对动机的探测和监控,测评就失去了灵魂。没有让被评者进入一种自然状态,测评就不可能达到真实的境界。为此,应采取测评指标内隐化技术,模糊或淡化测评活动与教育活动之间的界线。第二,追求测评的激励性。品德测评强调以客观性为科学基础,同时更要强调其激励性。对于学生来说,测评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实现学生的德性培育,是高于一切的教育原则。品德测评的过程应当成为不断激励学生品德发展的历程。

(三)品德测评的生态环境构建

从个体社会行为的发生系统来分析,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发生的以品德结构为内在调节机制的适应。一定的品德水平,表明了道德情境与道德行为以及道德动机之间的确定关系。这使道德预测成为可能,也是品德测评可行性的客观基矗因而,对品德的考察需要结合一定的情境。道德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道德动机也是被一定的情境所触发。品德测评离不开道德情境的创设。通过创设情境,主动引发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真实、完整地展示一个人的德性状态。营造测评的生态环境具有如下重要的现实意义。

1.将道德动机纳入测评系统。

品德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结构,具有内隐性。但内在的品质总是要通过外在的行为得以表现的,这或许也是测评中人们特别关注行为表现的根本原因。抓住行为表现探测德性水平,一直是人们组织品德测评工作的基本思路。然而,由于人本身的复杂性,对行为考察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对行为背后的动机把握的准确性。只有了解一个人的动机,才能比较准确地解释他的行为。脱离背景的孤立行为是没有科学的道德意义可言的。因而,考察行为特征时,必须结合行为的背景、具体情境来探测行为动因。然而,动机是内隐最深的心理成分,难以捉摸。这使得品德测评具有很大的难度。行为主义只重视外界刺激对行为的制约作用,忽视或否定研究人的动机,这就无法正确解释、预测和评价人的行为。

在心理学上,动机指发动、指引和维持躯体和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在具有特定目标的活动中,动机涉及活动的全部内在机制,包括能量的激活、使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以及xxx组织的反应模式。动机是联结刺激和反应(行为)的中介变量,因而必须从可见的外部变量入手来确认动机这一内在变量,即从可测量的外显行为指标和可控制操纵的外部刺激条件这两个客观指标的联系中来考察动机的确定效应。只有这样,才能探明动机状态与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变化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较科学地评定个体的道德水平。

对动机测量的操作,首先需要向被试呈现各种道德情境,如移情性情境、道德两难情境以及各种诱因刺激情境等作为引发动机的外部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行为观测或问卷测查。如原苏联学者xxx基设计的挪球游戏情境,是测评学生在缺乏社会监督的情况下,能否依靠内部精神力量支持,抗拒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测验是这样安排的:发给学生一把小铲、一个罐子和一个装有若干小球的塑料桶。告诉学生如果能用小铲而不是用手把小球从桶中捞到罐子里去,就可获得糖果的奖励,然后主试就离开被试活动的场所。事实上发给被试的是一把无法捞球的小铲,所以倘若学生报告说用小铲把球从桶中捞到了罐子里,则表示被试有欺骗行为(即用手挪球而伪称是小铲挪球),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抵御不住糖果奖励的诱因。

对动机的测量常常需要构建一定的情境,笔者称这种测评为“生态化”测评。常用的生态测评方法有情境观察、情境问卷、情境判断等。

(1)情境观察法。

情境观察法是指创设一种道德情境,让被试置身其中,引发种种道德行为,进而对其进行道德评判的过程。

(2)情境问卷法。

首先假设一种道德情境,让被试想像如果自己处在其中会如何想、如何做,并以被试自陈方式加以表述,区别于情境观察中以行为作为直接的测量指标。

(3)情境判断法。

这类方法首先由主试陈述道德故事,让被试对其中的人物行为表明态度。最典型的是xxx设计的道德两难问题。我国学者xxx教授等编制了上海地区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

2.回归品德测评的真实状态。

品德测评的真实性是品德测评中最为重要的问题。由于测评的真实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通过情境控制来实现的,因而真实性是与生态性相关的另一问题。品德测评的真实性是科学性的基础,是反映品德测评效度的最为重要的指标,离开了真实性就无从谈科学性。这就需要探讨品德测评的仿真系统。

品德测评仿真系统的营造,实际上是通过生态环境的建构,模糊或淡化测评活动与现实活动之间的界线来实现的。对此可以有三种处理方式。

(1)测量指标隐性化。

采用测量动机内隐策略,将真实的测评指标掩盖起来,让被试处于不自觉的状态之中,以排除动机干扰,达到自然状态。如设计一项团体体育竞赛,看起来是测量体育竞技,实际上是测量团体的凝聚力。哈次xxx和梅(Hartshone&May)设计的诚实测验,测验情境与儿童日常生活情境很相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品德调查。测试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在课堂里实施词汇、算术推理、句子完成等测验,将试卷收回后,复印一份;然后在下次上课时,将未批改的试卷连同标准答案一起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批改并打上分数;最后再将试卷收回,与复印的试卷对照,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修改答案以提高分数。

(2)以情绪作为背景指标。

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个体情绪情感体验的变化最真实地反映个体内心的触动程度,应当作为测量的重要参考信息。由于情绪情感常常伴有情不自禁地鼓掌、心跳加快、脸发红发热等躯体表现,因而其测量指标常以“躯体表现观察”与“心理感受报告”两项来反映。

(3)捕捉生态信息。

利用现实情境,选好行为的观测点,真实地反映生活中个体的德性状态。以下是几种可资借鉴的观测点。

第一,从“小节”上搜寻关键点行为。

人的行为在细节上最少雕凿,常常带有无意识性,是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是长期“修炼”而成的素养,也是无法伪装的。因而,通过观察细节可以比较准确地掌握品德。比如,日本某企业选拔品德良好的员工是通过观察“说话声音大斜“吃饭快慢”“打扫厕所”三个指标来完成的。他们认为声音大的人往往自信,吃饭快的人办事效率高,打扫厕所干净的人一般能吃苦。这虽然是通过长期观察积累的经验,但体现了“于细微处见真情”的道理。

第二,在矛盾抉择中评判人。

品德结构作为个体社会行为调节系统,其品德水平是在情境抉择中表现的,尤其是在利益冲突中表现更为鲜明。正如xxx道德认知学派以道德两难题,推测道德判断能力一样。观察矛盾情境中的个体价值选择是确立一个人品性的有效方式。

第三,寻找“灵敏度”指标。

经济学中用“xxx系统”来反映人们的生活水平。它指个体用于日常生活消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70%以上表示生活水平在贫困线上,60%表示脱贫,50%表示达到小康。品德测评中寻找灵敏度指标,即寻找反映品德本质或核心的特征指标。

品德结构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社会行为抉择系统。同情是个体亲和社会行为产生的心理基矗移情能力表示个体的同情心易被唤醒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体助人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抗诱惑能力是个体道德意志的反应,是用理智把握自我,战胜不合理欲望,遵守道德规范的自律性程度。因而,我们有理由将移情性与抗诱惑性作为德性评定的灵敏度指标。

(四)品德测评的激励机制的营造

学校德育评价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集中表现为管理功能和教育功能。这两种功能取向必然导致评价体系建构的不同侧重点。以管理功能为取向的德育评价,评价的科学性以预测力的高低为标准,测评系统的核心是寻找有预测性的灵敏度指标。以教育功能为取向的德育评价,评价的科学性以发展性为标准,评价体系的建构应以营造激励机制为核心。笔者认为,围绕新基础教育的教育生命观,现代品德测评的发展趋势必然是逐步淡化管理功能,日益强化发展功能。这需要在测评的内容与方法上进行一系列改革,同伴激励法和自我反省法便是一种有效尝试。

1.激励性他评。

xxx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事实上,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努力提高道德水平的积极性。品德作为个体内在的自我调节机制,其培育源于个体道德自尊感的唤醒与激发。

xxx林斯基还说过,要通往儿童的心灵,并不是经过一条洁净平坦的小路,教师只要在路上经常用心做拔除野草(根除恶习)的事;而是要经过一片道德品质幼苗的肥沃田野,教师要在路上像播种耕耘的庄稼人那样,十分小心地保护那些尚未茁壮的幼苗的柔弱根部和向着太阳生长的新叶。孩子身上美好的品质得到发展,恶习就会受到排挤,并在儿童不知不觉中消失。教育者如果仅仅将注意力集中于“根除恶习”,那是培养不出坚定的道德信念的。每一个成长中的儿童都是向往进步、渴望为他人所接纳的,只有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儿童身上所有好的因素,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德性。

xxx基曾说过,一个人是从别人那里看到自己的,个性是通过别人的反馈而成为现在的样子的。集体的认同是个体产生内在道德力量的最强大动力,这说明德育评价本身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能量。要使德育评价具有激励、扶植良好的德育幼苗的内在机制,就应强调道德他评以评他人的优点为主。这不仅能激起被评者的道德自尊感,更重要的是使评价者学会欣赏、接纳,体验敬佩、分享,孕育宽厚、豁达的心底。

2.反省性自评。

品德结构本质上是一种自律机制,德性的成长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品性的锤炼常常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监控的过程。xxx:“知不足,才能知反也。”对于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不足与缺陷,最重要的是让其本人有“自知之明”,而并非要让别人明白,甚至在必要时,为保护儿童的道德自尊感,可以设法不让别人知道。故在道德评价上,应当建立自我反省机制来认识自己的不足。实践表明,让学生写“心理日记”,进行自我对话、自我剖析,可以强化自我意识,不失为一种反省性自评的实践形式。

【参考文献】

[1]周明星.学校德育与美育工作[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德育测评表学期总结 第17篇

【关键词】德育评价/品德结构/品德测评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

(二)现行学校品德测评的误区

德育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品德测评。它是对个体德性状态的测量和评价,即用数据描述德性结构状态,并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然而,目前学校品德测评存在着诸多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测评理念陈旧,重诊断轻发展。目前许多学校仍然把测评作为教师管学生的手段。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在测评中充分体现,测评的发展未能真正实现。

第二,测评内容未能反映品德本质,集中体现为动机缺失。以道德认知代替品德,以孤立的行为代替品德。品德结构包括动机系统和行为系统,对品德结构的完整考察应当整合这两个方面。现行学校品德测评存在着将行为与动机相分离,孤立地考察行为点的现象。

第三,测评方法客观性不强,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就测评过程来看,常常被动地等待道德行为的出现,不能主动创设有效的道德情境来引发个体进入道德状态。而一些较客观的测量方法,往往又影响到情境的真实性,带来更大的道德失真。

(三)品德测评的数量化与科学化

品德测评作为德育评价的核心内容,是对个体带有社会价值倾向的稳定的行为特征加以检测和评定的过程。品德测评的量化,是以数量方式收集有关信息,并对特征加以表述的过程,从而更深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xxx曾说过,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德育评价的数量化过程,通过对测评对象及其特征信息进行符号化、等值化与客观化,便于采用数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进行客观综合、分析与推断,是德育评价步入科学化与现代化轨道的重要标志。这不仅使事物有了简洁具体的表述方式,更重要的是便于人们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发展地看待事物,有利于对事物进行细致分析与深入比较,有助于从大量具体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本质特征。测评的数量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测评工作的科学化与现代化要求。

但量化并不等于科学,错误的精确比模糊更不准确,数学作为一种形式是用来表征有着确定数量关系的物质内核的。品德是一种以情感体验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结构,品德测评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精神系统,很难用简单的线性数量关系来反映。科学的量化要以对事物本质把握为基础,什么时候可以用数量,如何使用数量,数量表示什么等等,都是极为重要的,脱离了科学基础的量化只会让结果偏离目标更远。要防止把复杂的精神与社会现象简单化,就要坚持德育评价的精确性与模糊性的统一,就要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本研究在梳理品德测评基本理论基础上,试图以现代德育测评理念为指导,以教育心理学关于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建构理论为依据,寻求品德测评的新思路,尝试建立“生态—激励性”品德测评系统。

二、品德结构与测评指标

品德测评是依据一定的评价指标,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技术,系统地收集有关的资料信息,对学生的品德结构状况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那么,品德测评的首要问题是确立测评指标。指标是评定的基本因素,是体现学生品德各个侧面的基本内容。

完整的品德评定需要寻找多个指标,以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学生品德的全貌,这是开展品德评定的基础。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是衡量品德测评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品德测评成败的关键因素。这就首先必须把握完整的品德结构,据此确立测评维度。

传统品德结构四元论,将品德结构划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这是从平面视角对品德结构的构成要素所作的静态分析,但这样的分析还不足以把握品德结构的实质。从整体的系统观出发,品德作为个体社会行为内在调节机制,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作出价值选择与规范行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的内在条件。品德测评就是要评定这种内部机制调节性能的高低。这种调节系统的心理基础是动机系统与行为系统。动机系统指个体对社会规范的遵从需要,包括个体对社会规范必要性的认识与相应的情感体验,决定着个体社会行为的价值取向。行为系统指个体对社会规范的执行情况,即与需要相符合的行为方式,包括社会规范执行的程序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与相应的操作性知识。

诚然,品德结构的调节水平是通过个体外在的道德行为来表现的,所以,外部行为总是测评的重要维度。但由于人的道德行为是受意识控制的,动机是意识的集中指向,动机系统在调节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对德性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道德动机应当成为品德测评的重要维度。由于同样的外部行为可以受不同的内在动机驱使,行为表现只有与内在的动机状态相结合,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德性。

依据社会规范内化序列,道德动机分依从性、认同性与信奉性三种典型类型,品德建构便有依从性道德、认同性道德与信奉性道德三种水平。

第一,所谓依从性道德,指行为主体对别人或团体提出的某种行为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认识和情绪时,出于安全的需要,仍然遵照执行的一种遵从现象。它包括从众与服从,是品德建构的开始。依从性道德,是道德动机与行为相分离的一种被动状态,个体迫于外部压力作出规范行为。但依从可使主体获得关于规范行为的执行经验,确立起遵从态度结构中的行为成分,为动机内化创造了条件。依从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与情境性等特点。

第二,所谓认同性道德,指思想与行为对规范的趋同,包括偶像认同或价值认同。认同的动机不是对权威或情境的直接或间接压力的屈从,而是对规范本身的认识与情感体验。认同性道德是道德动机与行为相统一的开始,个体消除内部情感或意义障碍,取得对规范的心理趋同,并自觉作出规范行为。认同是社会规范内化的关键,是自觉遵从态度确立的开端。认同具有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等特点。

第三,所谓信奉性道德,指个体随着对规范认识的概括化与系统化,以及以规范体验的逐步累积与深化,最终形成一种价值信念作为个体规范行为的驱动力。所谓规范的价值信念,是人们对规范的伦理学意义的认识与体验上升为一种价值需要。信奉性道德是道德动机与行为高度融合的产物。信奉是对社会规范的最高接受水平,是认识与情感的结晶,是稳定而自觉的规范行为产生的内因。此时,作为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的品德结构已经建构完备,标志着外在于主体的规范要求已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信奉具有高度自觉性、主动性与坚定性,尤其是面临困难时,也能始终如一。

上述三种品德建构水平在行为方式上都符合规范要求,但在行为的稳定性、持久性与自觉性上有差别,这是由动机水平的差异引起的。依从性道德是缺乏内在需要,迫于外部压力而作出的不自觉遵从行为;认同性道德是以初步的规范认同为基础而作出的自觉行为;而信奉性道德是以个体内在的道德信念为依据建立的自觉行为体系。这种以考察内在动机水平为重点的品德测评新视角,有可能将品德测评的科学化进程推进一步。据此,品德测评的具体内容应当涉及动机与行为两大系统,并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对社会规范必要性的认识;二是与社会规范相联系的情感体验;三是社会规范执行情况。前两项反映品德结构的动机系统状态,第三项反映品德结构的行为系统状态。

三、建构品德测评新体系

(一)现代品德测评新特点

品德测评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前者常常强调测评的诊断、管理功能;而后者则更多地强调测评的教育、发展功能。这也是传统测评与现代测评的分界线。现代品德测评具有下列特征。

1.发展性。

现代品德测评遵循“以发展性为主,诊断性为辅”的原则。学生正处在发展之中,品德测评的根本目的不是对学生的德性进行终极性的诊断、甄别与分类,而是为了使学生的德性向目标逼近。测评本身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测评要有利于个体品德发展和社会道德提高。注重个体在测评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强化自我意识,以调动测评对象的积极性,是实现品德测评的最高目标。

2.主体性。

现代品德测评不同于以往的教育考核、检查,把分类、选拔、管理作为测评的主要目的。品德测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更好的发展,学生应当成为测评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品德测评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价自己,评定别人,既可以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又可增强其自我教育能力。

3.生态性。

现代品德测评追求测评过程的生态性,以生动的德育现实为基础,追求在一种生动自然的生活情境中捕捉真实的德性信息,进行发展性的评价。这种测评活动与教育活动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让学生能够在自然状态中真实地再现自我,并追求测评活动本身的教育发展功能。

(二)现代品德测评新理念

品德测评“生态—激励性”系统的构建,以两大测评理念为支柱,试图给传统德育评价注入新的活力。第一,回归测评的真实感。品德结构的核心是动机,没有对动机的探测和监控,测评就失去了灵魂。没有让被评者进入一种自然状态,测评就不可能达到真实的境界。为此,应采取测评指标内隐化技术,模糊或淡化测评活动与教育活动之间的界线。第二,追求测评的激励性。品德测评强调以客观性为科学基础,同时更要强调其激励性。对于学生来说,测评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实现学生的德性培育,是高于一切的教育原则。品德测评的过程应当成为不断激励学生品德发展的历程。

(三)品德测评的生态环境构建

从个体社会行为的发生系统来分析,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发生的以品德结构为内在调节机制的适应。一定的品德水平,表明了道德情境与道德行为以及道德动机之间的确定关系。这使道德预测成为可能,也是品德测评可行性的客观基础。因而,对品德的考察需要结合一定的情境。道德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道德动机也是被一定的情境所触发。品德测评离不开道德情境的创设。通过创设情境,主动引发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真实、完整地展示一个人的德性状态。营造测评的生态环境具有如下重要的现实意义。

1.将道德动机纳入测评系统。

品德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结构,具有内隐性。但内在的品质总是要通过外在的行为得以表现的,这或许也是测评中人们特别关注行为表现的根本原因。抓住行为表现探测德性水平,一直是人们组织品德测评工作的基本思路。然而,由于人本身的复杂性,对行为考察的价值往往取决于对行为背后的动机把握的准确性。只有了解一个人的动机,才能比较准确地解释他的行为。脱离背景的孤立行为是没有科学的道德意义可言的。因而,考察行为特征时,必须结合行为的背景、具体情境来探测行为动因。然而,动机是内隐最深的心理成分,难以捉摸。这使得品德测评具有很大的难度。行为主义只重视外界刺激对行为的制约作用,忽视或否定研究人的动机,这就无法正确解释、预测和评价人的行为。

在心理学上,动机指发动、指引和维持躯体和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在具有特定目标的活动中,动机涉及活动的全部内在机制,包括能量的激活、使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以及xxx组织的反应模式。动机是联结刺激和反应(行为)的中介变量,因而必须从可见的外部变量入手来确认动机这一内在变量,即从可测量的外显行为指标和可控制操纵的外部刺激条件这两个客观指标的联系中来考察动机的确定效应。只有这样,才能探明动机状态与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变化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较科学地评定个体的道德水平。

对动机测量的操作,首先需要向被试呈现各种道德情境,如移情性情境、道德两难情境以及各种诱因刺激情境等作为引发动机的外部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行为观测或问卷测查。如原苏联学者xxx基设计的挪球游戏情境,是测评学生在缺乏社会监督的情况下,能否依靠内部精神力量支持,抗拒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测验是这样安排的:发给学生一把小铲、一个罐子和一个装有若干小球的塑料桶。告诉学生如果能用小铲而不是用手把小球从桶中捞到罐子里去,就可获得糖果的奖励,然后主试就离开被试活动的场所。事实上发给被试的是一把无法捞球的小铲,所以倘若学生报告说用小铲把球从桶中捞到了罐子里,则表示被试有欺骗行为(即用手挪球而伪称是小铲挪球),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抵御不住糖果奖励的诱因。

对动机的测量常常需要构建一定的情境,笔者称这种测评为“生态化”测评。常用的生态测评方法有情境观察、情境问卷、情境判断等。

(1)情境观察法。

情境观察法是指创设一种道德情境,让被试置身其中,引发种种道德行为,进而对其进行道德评判的过程。

(2)情境问卷法。

首先假设一种道德情境,让被试想像如果自己处在其中会如何想、如何做,并以被试自陈方式加以表述,区别于情境观察中以行为作为直接的测量指标。

(3)情境判断法。

这类方法首先由主试陈述道德故事,让被试对其中的人物行为表明态度。最典型的是xxx设计的道德两难问题。我国学者xxx教授等编制了上海地区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测验。

2.回归品德测评的真实状态。

品德测评的真实性是品德测评中最为重要的问题。由于测评的真实与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通过情境控制来实现的,因而真实性是与生态性相关的另一问题。品德测评的真实性是科学性的基础,是反映品德测评效度的最为重要的指标,离开了真实性就无从谈科学性。这就需要探讨品德测评的仿真系统。

品德测评仿真系统的营造,实际上是通过生态环境的建构,模糊或淡化测评活动与现实活动之间的界线来实现的。对此可以有三种处理方式。

(1)测量指标隐性化。

采用测量动机内隐策略,将真实的测评指标掩盖起来,让被试处于不自觉的状态之中,以排除动机干扰,达到自然状态。如设计一项团体体育竞赛,看起来是测量体育竞技,实际上是测量团体的凝聚力。哈次xxx和梅(Hartshone&May)设计的诚实测验,测验情境与儿童日常生活情境很相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品德调查。测试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在课堂里实施词汇、算术推理、句子完成等测验,将试卷收回后,复印一份;然后在下次上课时,将未批改的试卷连同标准答案一起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批改并打上分数;最后再将试卷收回,与复印的试卷对照,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修改答案以提高分数。

(2)以情绪作为背景指标。

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个体情绪情感体验的变化最真实地反映个体内心的触动程度,应当作为测量的重要参考信息。由于情绪情感常常伴有情不自禁地鼓掌、心跳加快、脸发红发热等躯体表现,因而其测量指标常以“躯体表现观察”与“心理感受报告”两项来反映。

(3)捕捉生态信息。

利用现实情境,选好行为的观测点,真实地反映生活中个体的德性状态。以下是几种可资借鉴的观测点。

第一,从“小节”上搜寻关键点行为。

人的行为在细节上最少雕凿,常常带有无意识性,是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是长期“修炼”而成的素养,也是无法伪装的。因而,通过观察细节可以比较准确地掌握品德。比如,日本某企业选拔品德良好的员工是通过观察“说话声音大小”“吃饭快慢”“打扫厕所”三个指标来完成的。他们认为声音大的人往往自信,吃饭快的人办事效率高,打扫厕所干净的人一般能吃苦。这虽然是通过长期观察积累的经验,但体现了“于细微处见真情”的道理。

第二,在矛盾抉择中评判人。

品德结构作为个体社会行为调节系统,其品德水平是在情境抉择中表现的,尤其是在利益冲突中表现更为鲜明。正如xxx道德认知学派以道德两难题,推测道德判断能力一样。观察矛盾情境中的个体价值选择是确立一个人品性的有效方式。

第三,寻找“灵敏度”指标。

经济学中用“xxx系统”来反映人们的生活水平。它指个体用于日常生活消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70%以上表示生活水平在贫困线上,60%表示脱贫,50%表示达到小康。品德测评中寻找灵敏度指标,即寻找反映品德本质或核心的特征指标。

品德结构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社会行为抉择系统。同情是个体亲和社会行为产生的心理基础。移情能力表示个体的同情心易被唤醒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体助人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抗诱惑能力是个体道德意志的反应,是用理智把握自我,战胜不合理欲望,遵守道德规范的自律性程度。因而,我们有理由将移情性与抗诱惑性作为德性评定的灵敏度指标。

(四)品德测评的激励机制的营造

学校德育评价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集中表现为管理功能和教育功能。这两种功能取向必然导致评价体系建构的不同侧重点。以管理功能为取向的德育评价,评价的科学性以预测力的高低为标准,测评系统的核心是寻找有预测性的灵敏度指标。以教育功能为取向的德育评价,评价的科学性以发展性为标准,评价体系的建构应以营造激励机制为核心。笔者认为,围绕新基础教育的教育生命观,现代品德测评的发展趋势必然是逐步淡化管理功能,日益强化发展功能。这需要在测评的内容与方法上进行一系列改革,同伴激励法和自我反省法便是一种有效尝试。

1.激励性他评。

xxx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事实上,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努力提高道德水平的积极性。品德作为个体内在的自我调节机制,其培育源于个体道德自尊感的唤醒与激发。

xxx林斯基还说过,要通往儿童的心灵,并不是经过一条洁净平坦的小路,教师只要在路上经常用心做拔除野草(根除恶习)的事;而是要经过一片道德品质幼苗的肥沃田野,教师要在路上像播种耕耘的庄稼人那样,十分小心地保护那些尚未茁壮的幼苗的柔弱根部和向着太阳生长的新叶。孩子身上美好的品质得到发展,恶习就会受到排挤,并在儿童不知不觉中消失。教育者如果仅仅将注意力集中于“根除恶习”,那是培养不出坚定的道德信念的。每一个成长中的儿童都是向往进步、渴望为他人所接纳的,只有善于发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儿童身上所有好的因素,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德性。

xxx基曾说过,一个人是从别人那里看到自己的,个性是通过别人的反馈而成为现在的样子的。集体的认同是个体产生内在道德力量的最强大动力,这说明德育评价本身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能量。要使德育评价具有激励、扶植良好的德育幼苗的内在机制,就应强调道德他评以评他人的优点为主。这不仅能激起被评者的道德自尊感,更重要的是使评价者学会欣赏、接纳,体验敬佩、分享,孕育宽厚、豁达的心底。

2.反省性自评。

品德结构本质上是一种自律机制,德性的成长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品性的锤炼常常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监控的过程。xxx:“知不足,才能知反也。”对于儿童道德发展中的不足与缺陷,最重要的是让其本人有“自知之明”,而并非要让别人明白,甚至在必要时,为保护儿童的道德自尊感,可以设法不让别人知道。故在道德评价上,应当建立自我反省机制来认识自己的不足。实践表明,让学生写“心理日记”,进行自我对话、自我剖析,可以强化自我意识,不失为一种反省性自评的实践形式。

【参考文献】

[1]周明星.学校德育与美育工作[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德育测评表学期总结 第18篇

学前末期到学龄初期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做好儿童情绪与社会性方面的准备对其顺利完成幼小衔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在学龄前儿童入学准备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缺乏评估儿童在该领域入学准备的针对性测评工具。本研究旨在编制出适合我国学龄前儿童使用的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水平测评工具,从人际交往、道德品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社会适应五个层面入手,制定准备入学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水平评估量表,并筛选出在该领域入学准备不足的儿童。同时利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量表进行信效度分析,发现量表设计比较合理,可以作为评定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测量工具。

[关键词]入学准备;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水平

0引言

幼小衔接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部强调幼儿园要为幼儿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做好全面的、启蒙性的准备。我国著名心理学家xxx教授指出:“对儿童个体发展而言,儿童发展相邻阶段既是相互区别的,也是相互联系的。”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实现教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幼儿园大班儿童即将由幼儿园步入小学教育阶段,开始接受更为正规和全面的教学活动。中国目前幼小分开设置的学制形式使两个时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存在明显差异,教育环境的转变导致教学方法、作息时间、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转变,教师和家长普遍反映儿童进入小学后在学习和社会性方面出现适应不良问题。入学前的准备状况决定了儿童对小学生活的态度和期望,也与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能力以及未来学业成就密不可分。因此,为帮助处于转折期的儿童加快适应小学生活,顺利度过衔接期,迫切需要加强社会各界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关注及研究,幼儿园、家庭和社会通力合作,为儿童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

儿童自出生起即成为社会人,标志着其社会性发展的开始。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儿童的情绪与社会性需要也愈来愈强烈,尤其是步入小学教育阶段后,学习取代游戏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更重要的是,除幼儿园及家庭外,儿童逐步扩大活动范围,更多参与社会活动,加快了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的步伐。因此,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水平是指儿童在新环境影响下,所习得的适应社会的个性品质和行为规范,具备塑造社会所需角色的技能以及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能力水平。学前末期到学龄初期是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全面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做好儿童情绪与社会性方面的准备对其今后顺利完成幼小衔接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上述问题,近年来国内涌现诸多相关研究,但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的衔接上,某些幼儿园为适应部分家长的错误需求,甚至出现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这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培养的教育方式,不仅严重地违背了儿童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特点和早期教育的基本规律,还会引起儿童部分领域发展的失调,尤其是无法满足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的需要[1]。此外,错误的教育观念使家长在入学准备上过于重视基础知识储备,缺少专业性指导,使入学准备的相关研究对儿童情绪与社会性领域的发展关注较少,更缺乏全面科学、可操作化的干预指导措施。某些领域的过度开发不仅使儿童入学准备发展水平不均衡,还会对儿童身体和心智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干扰,以致影响其今后的社会性发展甚至学业成绩。幼小过渡期的儿童由于阶段的差异会造成经验衔接上的不连续,需要父母参与幼小衔接的规划,而情绪和社会性水平也是预测其今后学业成就的重要指标,因此需加强对儿童情绪与社会性领域入学准备的研究。

开展对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测量与评价是入学准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要开展测量与评价工作,首先要解决测评工具的问题。目前国外有大量的测评工具用于儿童入学准备的测试,但已有大多数测验所针对的年龄范围较大,涵盖内容主要集中在语言、认知领域。同时,中国与国外文化、价值观和教育方式的差异性迫切要求开发本土化的测评工具,而现有的国外测量工具不能有效满足我国儿童教育实践和心理研究领域的需求。

为此,本研究结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国内外已有的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参照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NEGP)提出的五领域模型[2],结合我国儿童入学准备的实际发展情况,编制了准备入学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水平测评系列工具,以期为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准确了解儿童目前情绪与社会性领域入学准备状况的专门测评工具。编制的量表要求家长和教师对题目中陈述的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或某种能力进行等级评估,同时参考系列测评活动等个体测验评估工具对幼儿园大班儿童的情绪与社会性水平进行测评,及时发现其入学准备方面的不足并加以干预疏导。

1研究过程

为遵从儿童全面发展的特点和早期教育的基本规律,坚持教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实现儿童终身发展的最终目的,本研究通过与幼儿园和小学一线教师进行课题研讨的形式,充分了解幼儿园在各方面尤其是社会领域方面的教育目标和小学的行为规范要求[3],以及处于幼小转折期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后出现的适应不良问题。

从教师角度获得关于学龄前儿童入学准备的大量信息后,随机选取一年级新生家长进行访谈调查了解儿童入学适应情况,在获取大量访谈资料后,参阅和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和入学准备的研究成果以及成熟的评估工具[4,5],在总结本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准备入学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水平测评工具的5个层面(人际交往、道德品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社会适应),旨在依据系列测评工具了解儿童在该领域的整体发展状态,并筛选出在该领域入学准备不足的儿童,就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针对性帮助,促使其实现幼小衔接的良好过渡。

以往的此类研究通常采用单方评价的方式,由于父母和教师评判的主观性以及带班老师评定儿童缺乏准确性等原因,测评可能出现一定偏差,从而使问卷的信效度受到一定影响。本研究在考察儿童在情绪与社会性领域发展的相关信息时,采用的是家长及教师双方评定的方式,避免了一定的片面性。同时,本研究突破了以往成人评定的方式,加入系列测评活动和主试评定,采用个别实测的方式直接对准备入学儿童的内在的情绪调节能力和外在的社会适应行为进行评定。最后对两个测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比较不同测评模式的得分相关度,以供效度检验。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西安市三所幼儿园中160名5~7岁大班儿童,向其家长和老师发放情绪与社会性领域入学准备水平评估量表,同时依据系列测评活动,采用个别实测的方式对儿童进行一对一测评。

研究方法

德育测评表学期总结 第19篇

关键词:构建 德育测评 理论探析

《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考评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必要保证。”目前,高校的德育评价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评价工作,特别是制定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1.哲学方法论基础:系统论。

系统论为大学生德育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创建提供了方法论。系统论原理讲究事物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动态原则。整体思想是系统论的核心。按照整体思想的观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知、情、意、信、行这五项心理要素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知行协调统一的整体。在创建这个测评指标体系时,坚持知行统一评价;有序性要求我们既要反映测评的诸多要素,又不能等同对待,因为相对而言大学生“行”的状况更能反映其思想政治素质的水平,所以我们更应赋予大学生“行”的评价较大比重;动态性要求我们要紧扣时展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来把握测评指标体系的调整速度,从而体现测评指标体系的针对性。

2.心理学基础:“知、情、意、信、行”的发展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要经历“知、情、意、信、行”,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循环往复过程,表现为认知产生思想,思想支配行为,行为改造外界并形成新认识和新思想,产生新行为,进一步改造外界。可见,学生的一言一行投射出学生的所思所想。因此,从理论上讲,对学生德育进行测评是完全科学的。尽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是精神性的、变动性的东西,但借助于测评技术,能使我们较客观地认识德育现象与规律,认识大学生真实的思想、政治、品德、个性及行为面貌。

3.教育学基础: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有语言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动觉智力、节奏智力、人际智力和内省智力等几种,它们通常以复杂的方式综合运作。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大学生德育素质的测评不应偏重于某个单项测评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排名次,或者贴标签,而应该采用多元评价结果的方式,体系的设置应涉及对学生的“两课”学习情况和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实践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测评。

二、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构建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构建的测评指标体系要全面完整、层次分明、要求明确,能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本质及各个方面,即不仅要测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品德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突出测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道德的情感、信念和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即测评目的要从传统评价的“预测”、“控制”、“选拔”转移到“发展”上来,即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转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同时测评指标自身的概念的表达也要科学而严密,其量化和取值尽可能科学、合理,它所体现的要求要符合大学生德育水平及其发展规律,使测评结果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可比性。

2.导向性原则:所谓导向,就是指导大学生的品德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了体现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内容和各项指标的权重赋值以及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对大学生会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品德测评的根本目的不是对学生的德性进行终极性的诊断、甄别与分类,而是注重个体在测评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强化自我意识,以调动测评对象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自觉趋近德育目标,促进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

3.层次性原则:指测评指标体系的创建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类型、不同年级和个体差异来进行创建。人的发展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可以体现在年龄、知识、能力、性格、兴趣、行为表现等多方面。所以我们研究创建的测评指标体系只有是多种层次的,才能准确地反映出大学生每个个体在不同年级、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才能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

4.主体性原则:大学生德育测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大学生更好的发展,大学生应当成为测评的主人。以往评价主体多为教师和评价小组,主要是他评,大学生处于被评价者的地位,导致评价缺乏大学生的坦诚参与,从而使评价的调节、激励、改进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德育测评中的主体作用,让大学生参与评价自己并给予一定比例记分,增强其参与意识,引导大学生自觉重视测评过程和结果,并充分发挥自我教育功能,从而自觉调整思想和行为。

5.实用性原则:一方面是指测评指标体系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各项指标都可以进行实际观察、测定或测评,便于高校操作实行,给出符合评价对象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分值;另一方面是指测评指标体系的创建要与社会用人机制和社会需求接轨,为社会所接受。使其既能满足大学生了解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状况,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素质,适应个人未来职业设计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多层次、多维度的选拔需要。

三、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管理功能,不断提高自身德育素质。

从高校德育主体与客体、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看,任何一个道德目标的达成,最终都是自我教育的结果。心理学原理说明,自我教育离不开自我评价,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就能量力而行,为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并实现理想自我而不懈努力。建立德育测评体系就是把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以定性和定量的形式明确规定,用制度细化大学生思想行为准则,有利于大学生比照这些标准,明确应当做什么,怎么做,随时进行自我“测”、“量”,对测评项目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分析,对自己品德发展水平作出评价,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自觉趋近德育目标,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与行为。总之,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的构建为大学生对照体系进行自我测评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优点和缺点,不断提高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能力,促使大学生按照德育目标不断提高自身德育素质。

2.有助于落实德育地位,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构建大学生德育素质测评体系,是把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估由软变硬、由虚变实的重要措施,是掌握和激励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制度。长期以来,高校德育首位的地位还没有落实。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完整的高校德育评价体系,尤其是缺乏科学、全面的大学生德育素质的评价体系。可见,只有构建大学生德育素质测评体系并实施测评,才能够使德育看得见、摸得着,实在可行,真正实现“德育为首,诸育并举”;同时,建立测评体系对大学生德育素质进行科学评价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实体内容之一,既可以为“两课”教师提供反馈信息,增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从而较好地解决以往“两课”教学“虚多实少”,又可以将大学生德育管理目标细化分解,使其具体化、可操作化,把德育教育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从而增强德育实效。另外,测评体系的建立通过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管理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政工干部从一些日常的德育活动中解放出来,加强研究德育的动态发展,整体把握德育过程,促使高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实现德育的良性循环和质量的提高。

3.有利于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高等教育数量扩张迫切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系统的、科学的、高效的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大力加强高等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过渡,一些不利因素影响到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如高等学校连续几年扩大招生,使得大学生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占有图书资料的数量、教学实验(实习)的条件等硬件资源减少,以及相应师资的数量和质量等软件资源不足,另外毛入学率的提高而带来生源质量相对下降等等。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尤其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质量是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因而,构建科学、合理、全面的大学生德育素质测评体系,就为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明确的德育标准,有利于消除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手软,一手硬”现象,也将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从而真正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测评,满足社会选拔人才的需要,确保高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xxx.构建新型的大学生德育测评指标体系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2,(2).

[2]xxx高校学生思想品德行为量化测评浅探[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6).

[3]xxx.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改革与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2,(l).

[4]xxx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测试指标体系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0).

[5]xxx.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基木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

德育测评表学期总结 第20篇

1、充分发挥了少先队组织作用,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经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提高了德育实效。本学年按照少先队工作计划,重点组织开展了“雏鹰行动”、“阳光少年”等主题系列活动。结合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深化创立活动环境教育,引导学生热爱我们的家乡,培养爱护学校小主人。

2、本学年进一步加强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第一个月定为行为规范月,定主题、定资料,开展实实在在的主题教育,狠抓常规管理,目标小、定位低、抓深抓实,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学期初我们制定了学规范、学守则具体措施,开展了“常规示范班“评比活动。班级环境要求做到美化、净化、人文化、教育化,定期进行了”洁齐美”班级检查。活动中,我们让学生全员参与,主题突出了教育意义和人文关怀,培养了学生的团体主义精神、规范了行为。

本学期,我校能根据期初德育工作计划,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目标,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规教育,坚持_突出重点,注重实效_地开展德育工作,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努力培养举止文明、日常礼仪、品德优良、心理健康且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德育测评表学期总结 第21篇

大四这年我也踏上了风雨考研路,虽然学习有时候很苦,心情有时候也很沮丧,学不下去的时候想要逃避,但是,想到含辛茹苦的父母,为了以后有个更好的前程来报答他们,我不甘心这一生就站在这样的平台,人,终究要在挣扎中蜕变,既然坚信自己能够成为蝴蝶,那就忍住疼痛咬破自己织的茧,既然坚信自己能够成为雄鹰,那就要努力扑腾自己的翅膀,无论结局是好是坏,我也不后悔,努力就有收获,xxx雨过后并不一定有彩虹,但也可以获得天空的澄净。

不再回头的不只是那古老的辰光,也不只是那些个夜晚的星群和月亮,还有我们流逝着的青春.所以请拒绝平淡,告别无为,让我们的青春在阳光下真正的飞扬起来,激荡起来!

让我们在阳光明媚的日子,愉快地歌唱;在花开的日子里,遨游知识海洋,一起编织梦想;在xxx的季节里,用心情的音符,谱写青春悦耳的篇章!任前方荆棘丛生我们将持之以恒.茫茫学海中,我们要做勇敢的水手,乘风破浪,共赴前程.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岁月需要知识的滋养.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向着成功的彼岸前行.

人生不是一次彩排,不会有重来的机会,所以我们能把握的只有现在。没有人知道自己生命的长短,没有人知道明天等待自己的是幸运还是灾难。所以我们只能抱着感恩的心态去充实每一个今天。生命的尺度不是寿命的长短,而是一生中有过多少激动人心的时刻。懂得充实就会更加珍惜,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珍惜身边的亲情。懂得珍惜就会明白母亲的唠叨是关心,懂得珍惜就会了解父亲的责备是担心。懂得珍惜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其实很幸福。

以后的人生还很长,踏出校门又是新的起点。希望每个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想做的梦,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人。

最后,谢谢老师们的教导,xxx同道合的朋友们的四年陪伴。

转眼间,我的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毕业之即,对自已几年来的学习和生活作一个总结和鉴定。

在思想品德上,本人自觉遵守《大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积极参加学校及系里组织的各项活动,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树立了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

在学习上,我热爱自己的专业。除了在专业知识方面精益求精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阅览各类书籍,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和背景知识。

在生活上,我诚实守信,待人友好,乐于助人,一直以来与同学相处融洽。

在工作上,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组织交际能力,和同学团结友爱,注重配合其他学生干部完成各项工作。

这几年年的大学生活,使自己的知识水平、思想境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这即将告别美好大学生活、踏上社会征途的时候,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高度的责任感去迎接新的挑战。

德育评价个人总结篇5

我认为:思想道德教育要少“说教”。不防结合学科的内容,在课堂上抓住点滴的德育契机。

比如说在学生说到哪里的花漂亮,她采了一朵做标本时就该及时指出:花是给大家看的,你摘一朵我摘一朵,那么后来的人就没有花看了。也可以使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具有育人的价值。我们班就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如《团结力量大》、《该先爱国还是先爱家》的主题班队会;同时开展拔河、跳绳、小制作等活动,通过实践,学生从中懂得:凡事要多动脑筋,找窍门,体会手脑并用的益处,找到集体合作的最佳方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义务感,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组织学生每人每周至少看一本书,开展读书沙龙,好书推荐,读书经验交流等活动拓展学生视野,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班级中开展的活动,形式多样,趣味性强,学生有了显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参与意识日益加强,自理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处理能力、交往能力和耐受挫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更是使日常生活成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演练场。

而对于不同年龄、年纪、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个性、兴趣、学习习惯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做到因材施教。比如高年级的学生对说教、批评非常反感,严格的有很强烈的抵触情绪,我总是先和他开开玩笑,放松他的心理防范意识,让他知道老师是来帮助他的,让他把老师当作朋友,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欠妥。

比如我们班上有名学生xxx,他性格孤僻,上进心不强,逆反心理重,学习成绩不好,缺少家庭的温暖。我初步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制定了应该先从心理疏导开始的教育方法,尽量让他取得小的进步,循序渐进的转化。具体的教育方法是:先通过班级师生交流,取得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学生交心,还通过集体活动,为该生参加集体活动提供便利条件,让其感到集体的温暖。另外,帮助其与养父建立起和谐的父子关系,改变自我审视角度,淡化自我怨恨意识。最后,帮助他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从而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勇气。通过以上的工作,学生xxx的行为习惯大有改变,进步比较大,学习上也开始努力,初步收到成效。相信他能转化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好学生。

不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他们的思想都不是一下子形成的,都是从小到大,通过点点滴滴的事情和感受,逐渐形成的,因此,思想道德教育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想到这里,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突然重了许多。

本学期学校的德育工作遵循“正面教育、正向引导、正确管理”的工作原则,认真落实“优势教育”的工作要求,在全校各部门尤其是班主任、科任教师的大力配合下,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工作任务。收到了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熏陶人、以生动活泼的德育活动教育人、以切实可行的行为规范引导人的教育效果。

德育测评表学期总结 第22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6篇《德育考评个人小结》,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新时代背景下,需要我们树立新的德育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顺应新时代学生发展的特点。我国教育家xxx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作为现代教育如何发掘每一个孩子蕴藏着的无限的潜在创造力而使他们成为创造之人呢?作为教师应注意选择好每一个创造之地,把握好每一个创造之时来造就一个创造之人。小学德育作为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坚持动力的作用。所以,努力改革德育教学,实施创造教育是大势之趋、刻不容缓。于是我在重视继承思想品德课传统的同时,注意了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进行了德育教育中实施创造教育的教改实验的探索。

德育测评表学期总结 第23篇

1、用心关怀,渗透德育。现在学生通过各种不同渠道所得的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因此作为教师,在这学期中我重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形成,关注学生的感情世界,以深入人心的情感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加强规范学习,渗透德育。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要落到实处,要狠抓主渠道。本学期我教育他们,学生只有言行一致,才算得上好的道德品质。

3、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渗透德育。教师还应当是一位优秀品德的播种者。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这样,学生的品德层次才会在我们的教育下得到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收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1)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巧抓机遇,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活动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2)平时经常对学生执行《小学生守则》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表扬、批评,使他们在听故事中受到品德教育。在德育实践中努力提高他们将道德认识能力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能力。

(3)真诚地关心学生,与学生共享甘苦,赢得了学生的敬爱,师生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从而建立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断地提高学生德育水平。

德育测评表学期总结 第24篇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主要是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师。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做。教师要转变主角,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思想汇专题要成为这个平等中的“首席”。

教师如何来当好这个“首席”呢?我国教育家xxx之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明白自我的主角位置,并认真当好这个主角,把自我融入学生之中;二是作为“首席”就要作好表率作用,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应当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

德育测评表学期总结 第25篇

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一样之一还表此刻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不一样之上。实践证明:树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渗透创造教育的精神,深教学活动结构的改革和教法改革,是培养小学生创造志趣和本事的主渠道。

在德育工作中,不断关注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趋势,加强德育科研,根据学校实际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德育观念,更新德育手段。摆脱一成不变的单纯凭经验的德育管理思想,让德育工作在不断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努力摆脱以说教为主的德育方式,积极开展校内外德育活动,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德育实践中体验道德与人格的魅力,使德育工作有“由外而内”,转变为“内”为主,“内”“外”结合的教育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德育的内涵,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

德育测评表学期总结 第26篇

校园文化是一本无声教科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了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我校于五月份修建了石桥中学德育教育园地;在教室的室外墙壁上都悬挂了名人画像、名人语录、警示语等宣传板;在教室内的墙壁上悬挂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一日生活制度》等规章制度;在每个教室里都设立了图书角、报刊栏等读书角,透过丰富的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学校还把“团结务实,开拓创新”定为领导作风、把“勤奋、求实、进取、奉献”定为教师的教风、把“勤奋、诚实、礼貌、健美”定为学生的学风。自从开展文化进校园活动以来,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