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伞文学网

校企合作总结报告(汇总5篇)

admin
导读 [1]xxx,xxx,xxx,以体制机制创新引领校企合作深入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11-05.[1] xxx中职教育校企合作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2]xxx,线联平.大学生就业指导实务技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校企合作总结报告 第1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习;兼职辅导员

2007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深化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因此,我们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接触社会,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思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一定的社会生活与工作经历,促使他们在以后的学校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调整,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在人才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已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多年,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从整体上讲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在思想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构建企业兼职辅导员工作体系与实施进行研究。

一、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做法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是分三个阶段进行的:实习前期的准备阶段、实习过程的实施阶段和实习结束的总结阶段。其中在准备阶段,学院各系部一方面要努力寻找适合本专业学生实习的校企合作单位,一般要求企业有一定的规模、生产管理制度完善、企业文化浓厚、生活条件便利等,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实习,能真正体会到企业的生产纪律和企业人文关怀;另一方面系部还会有针对性地对将要外出参加实习的学生进行动员,主要是强调工学结合的意义和重要性、实习单位的介绍及实习内容的介绍,继而会进行相应的顶岗基本素质训练。在实施阶段,学生到了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指导教师除了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岗位工作以外,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尽可能总结出自身的不足,继而能够结合学校学到的知识及时调整自己,以适应实习岗位。而在总结阶段,学院会对实习期间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一方面是鼓励已参加实习的学生,希望他们实习回来继续努力学习并做好表率;另一方面各系部还要对此次实习的全过程进行总结,累积经验,为将来制订更合适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学习计划做准备。

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认识不到位。学生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在初步调研阶段表面上是接受的,但真正让他们从熟悉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入“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生产”的教学模式他们还是比较难以适应。在具体的工学结合实施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因没有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未建立起爱岗敬业的情感,往往遇到困难就产生放弃或退缩的想法,他们并不能真正感受到顶岗实习是一次很好的、难得的学习机会。

2.学生不适应工作环境,心理落差大。学生突然要从原来“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进入规矩多多的企业社会人生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被枯燥无味而忙碌的企业工作取而代之,平时简单易做的课后作业、技术含量不高的实验操作和质量要求不高的实训成品是学生所易于完成的,但企业生产在产品的质量上对他们要求严格,他们除要承担生产责任外,生产质量作为实习分数考核的重要指标,这一心理跨度巨大。学生因对实习岗位的工作环境不熟悉,没有做好角色定位,在课堂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生产工作。加之现实的生产中,企业员工间的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从而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生产过程容易出现紧张和害怕的情绪。

三、兼职辅导员工作内容与具体实施探索

针对以上问题,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在企业中聘请兼职辅导员,让兼职辅导员和实习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学生在工作过程的管理和指导。兼职辅导员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思路如下:

1.帮助全体学生领会工学结合的目的和意义。兼职辅导员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工学动员大会和各种讲座,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和意义能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使在实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如何面对挫折,使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2.帮助全体学生了解实习企业。兼职辅导员对企业的各方面较为了解,所以在准备阶段,兼职辅导员要对实习学生进行岗前教育。其中关键的任务就是要对学生普及本企业的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管理的相关制度、企业生活和工作中需要遵守的纪律、工作质量方面的要求和责任等。兼职辅导员联系企业的人事部相关负责人或生产技术师傅举办职场行为分享会、就业指导、讲座和专业技术展示活动,使参加实习的学生能更深入了解企业和本专业的行业发展情况,为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兼职辅导员还要在不影响企业运作的前提下,多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的车间,在参观过程中实地讲解各车间的生产情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岗前教育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机结合,学生对企业了解深入了,就不会产生迷茫,能更明确实习的方向和目标。

3.协助每一个学生制订和完成合理的技能提升计划。在学院实训课程中,对学生的技能要求一般是最基本的,或者只要求学生学会,由于条件限制,学生并不熟练,但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中,要求学生必须快速熟练操作。兼职辅导员先要通过面谈和实操两方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技能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通过整理分析,结合本企业对生产技能的需求,反馈并协助每一位学生做好各自实习过程中的技能提升计划,并与学院的实习指导教师一起指导学生执行计划,从而保证学生胜任企业安排的岗位,提高学生实习的自信心。

4.帮助学生制订体能训练计划。学生在学校读书时精神比较轻松,学校对学生的体质要求也不是很高。而在企业有要面对工作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等问题,对学生的体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兼职辅导员要结合学生的身体情况,帮助学生制订体能锻炼计划,督促他们加强身体锻炼。

5.及时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多种多样,如不适应工作、安全、违反纪律、生产质量等问题,兼职辅导员要多走访,密切联系学生,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鼓励学生安心工作。

6.指导学生撰写工学结合总结报告,帮助学生制订今后的学习计划。学生经过几个月的工作,回到校园后,感触会很深。兼职辅导员要趁热打铁,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指导学生写好总结报告。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工作经历、专业发展情况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帮助学生制订今后的学习计划,真正将工学结合的经历和体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xxx.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辅导员工作的创新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2011,(08).

[2]xxx,线联平.大学生就业指导实务技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校企合作总结报告 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房地产估价与营销

一、引进有合作需求的企业是实现校企合作实质性开展的基石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目前校企合作的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在政策引导下,学校对校企合作热情高,企业则因各种综合因素影响,表现冷淡。但是,即使这样,学校在选择校企合作的企业时,也应该选择能够产教深入合作的企业,避免签署了合作协议后,无法真正开展校企合作育人模式。

那么,如何选择真正有合作意愿的企业,就成为校企合作实质性开展的基石。

有研究表明,从企业角度分析,影响企业合作意愿的因素大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企业规模的大小。一般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愿意对员工的培养投入资金,参与职业教育意愿越高。(2)企业的行业性质。公用事业、通信和服务业领域中的企业更愿意投入员工的培训和参与职业教育。(3)企业员工需求特点。企业的岗位需求主要以年轻人为主,更愿意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当然,政府的政策导向也是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尤其对那些有参与职业教育想法,但意愿不强的企业,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是借助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市公共实训基地提供的平台,以专业对接行业、企业,全面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其中经济管理分院房地产估价与营销专业和同策房产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于2012年开始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进行校企合作。

该专业与企业的合作是双向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一头热、一头冷”。学校层面,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搭好了校企合作平台,全面支持和推进各专业进行校企合作。企业层面,总部在上海的同策房产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策公司)是中国领先的综合性房地产专业服务机构。该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着力培养有同策理念的员工,对新员工的培养注重企业文化的认知和公司理念的渗透,因此喜欢招募可塑性强的应届毕业生,而不是“半路出家”的社会人员。近几年经过公司团队研究决定,将人才培养由应届大学生前延到大学新生人校开始,着力培养打造理解公司企业文化和公司经营理念的员工。该公司有校企合作的强烈意愿。截止2013年底,在房地产营销咨询领域,同策公司已经进入50多个城市,在全国主要经济发达地区先后成立了20余家控股子公司,操作过的项目总数超过1500个。而且,同策公司培养新人的体系和员工升职的成长通道,被上海房地产咨询行业誉为行业内的“黄埔军校”。可见,该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员工培养经验,为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可能。

当与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房地产估价与营销专业碰上时,真可谓“一拍即合,两情相悦”地进行校企合作。为此,2012年启动“同策班”订单培养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并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为合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产教融合是实现校企合作有效性的路径

从教育的本质出发,校企合作的本质也是育人,是培养行业企业以及社会所需人才的一种手段或途径。因此,开展校企合作是为了“培养人才”,而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进行校企合作主要是为了培养符合行业企业经营管理需要的人才,因此“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实质内容,没有产教融合就无法实现有效的校企合作。

我们在校企合作的2年中,坚持“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全面合作”的模式,使人才培养既要符合合作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也要满足学生后续发展,符合社会专业人才需求的通用性。

(一)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合作启动签定的校企合作协议,主要用于规范合作双方享受的基本权利和应履行的基本义务,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在这份文书中,不可能详尽地描述和规范校企合作的所有具体项目,双方都是第一次进行校企紧密合作,许多合作项目及细节都有待在合作过程中进行完善和规范。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机制建设。

1.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公司经营内容和人才岗位需求状况,我们修订了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了合作课程。有了公司人力资源方面的研究,紧贴市场的判断,我们修订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符合房地产估价与营销市场人才需求现状,改变了空大的目标描述。同时,我们重新制定了专业课程体系,新增了公司企业文化认知课程、房地产营销与管理方面的实践课程,这些课程的主讲教师都是公司选派的行业专家和专业培训教师。

2.同策育才奖学金制度。制度中的设奖目的、奖励对象条件的规定,能引领订单班学生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公司需要怎样的人才,确定了学生学习的方向,给予学生学习动力。同时,让学生们在校期间就感受到同策公司的培养,建立对公司的认同感。

3.学生校外实践管理制度。校外实践中,如何既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又能保障学生人身安全,是高职教育中校外实践的重难点,也常常成为学校不愿意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践的重要原因,是我们在进行校企合作实践中的一个客观束缚。为此,我们制定了学生校外实践管理制度,一方面规范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行为,另一方面建立校企在实践教学期间的管理机制。在学生校外实践中,除了企业为实习学生购买专属的实习保险外,学校和企业还共同承担实习期间的管理职责,负责管理人员的框架如表1所示。

(二)生产实践活动安排

为了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进行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深度融合是关键。为此,我们增加学生的实习、实践机会,安排教学实训课程、暑期实习锻炼、岗前培训、毕业前顶岗实习以及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

教学实训课程主要有企业文化认知课程、房地产市场案例解析课程、房地产销售管理案例解析课程。企业文化认知课程是由同策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员工培训的专职讲师授课;房地产市场案例解析和房地产销售管理案例解析课程是由同策公司在不同市场环境和房地产项目的在职经理讲授。就目前已经完成的课程来看,学生反响非常好。

暑期实习锻炼一般是在大二的暑期进行,此时的学生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对同策公司的认知。暑期实习目前主要安排在上海总部进行。同策公司有严格的带教计划,经过三年的实践与总结,带教计划也日臻成熟。同策公司首先对学生进行面试,面试官有给学生带课的讲师和专项经理,他们会结合学生特点,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分配到各个房地产销售案场,由各案场的项目经理作为带教师傅,负责日常实习生的管理。每个案场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安排实习生一个月的实习实践内容。实习结束前,案场进行总结和评价带教情况,实习生分组进行实习汇报,评选暑期优秀实习生。

岗前培训针对的是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在大三最后一个学期愿意到同策公司毕业前顶岗实习的学生来进行的。在这批学生走上顶岗实习岗位前,公司所做的针对性更强的培训,一般为期2周时间。

毕业前顶岗实习是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次实践学习。校企合作前,一般是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受家庭关系、企业需求等影响,很多学生无法获得与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校企合作后,因合作企业就是与专业对口的单位,所提供的实习岗位能与专业顺利对接。加之前期公司文化和经营理念的渗透,选择到同策公司顶岗实习的学生已经心属公司,同策公司在提高顶岗实习岗位的同时,更加有计划地继续带教,学生在实习中的收获更多。

在校期间的同策汇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借助同策公司在绍兴本地的房地产项目所提供的平台,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案场的各项活动。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我们对学生专业实践要求不多,主要是到工作中去感受和体会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同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硬件设备建设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同策公司还提供资金支持,结合公司专业性的优势,为学校建成了房地产沙盘实训室。该实训室完全仿造房地产销售案场完成,有仿真迎宾区、销售沙盘、销售洽谈区。这些硬件设备的建设,不仅仅是企业资助资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直接参与了实训室的建设,使得实训室能够呈现真实从业现场的效果。

(四)师资培养建设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同策公司的培训经验所设置的特色课程,首先都是“双师”教学,即同策公司专家主讲,专任教师辅讲。这样,专任教师在辅讲中与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在一起,可以弥补理论强而实践经验弱的缺点。其次,学生暑期实习期间,一般会派1-2名专任教师跟学,一方面协助公司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也走入公司项目经理培训室听课,接受行业专家的培训。

三、及时的评价与反馈是校企合作可持续性的源泉

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存在流于形式,最后不了了之,学生从中没有实质性获得受益的情况。笔者以为,校企之间的信息沟通缺乏是影响双方合作产生实质效果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在构建校企合作机制时,专门建立了信息沟通渠道,并明确了相关负责人员,以保障每一个合作项目、每一次合作活动都有计划、有组织、有反馈、有总结。

校企合作具体人才培养模式应因专业、因企业而不同,我们可以从一些成功的校企合作典范中借鉴和吸收其经验,但不能简单照搬他人校企合作方式。那么,实现有效且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需要对已经进行的合作项目及时进行真实、真诚的评价和反馈,反复磨合与沟通,在合作中完善,达到学校的教育目的,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目标。否则,校企合作会成为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xxx,xxx,xxx,以体制机制创新引领校企合作深入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11-05.

校企合作总结报告 第3篇

关键词: 中职教育; 校企合作; 创新; 发展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指教育机构与产业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种合作活动。是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等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行业的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参与培养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校企合作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力为重点,通过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使职业学校的毕业学生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

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学校、企业、学生、社会互利共赢,就学校而言,其优势在于培育技能型人才,提高办学质量,同时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训设备、实习基地、专业师资等,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学校在实习、实训设备上的投入和专业师资培训的压力;对企业而言,其优势在于可以储备人才,随时招募到可用的技能型人才,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减少人力资源成本,解除用人的后顾之忧,增强市场竞争力;对学生而言,其优势在于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就业的渠道更加畅通和宽广;对社会而言,其优势在于能够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率,实现人才供需的可持续发展。

二、几种常见校企合作的模式

1.“订单式”培养模式。是用人单位提出用人标准,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规格、数量签订订单,然后进行培养。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根据岗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确定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企业参与学校培养方案的制订,通过讲课等各种形式把企业的用人要求及企业文化传递给学生。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一体。

2.“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由于学校的经费有限,每一个专业不可能都建立良好的校内学生实践基地,而企业又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校企双方签订协议,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与初步的技能培养,每学年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到企业接受技能培训。

3.“校企联合式”培养模式。是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办班,企业与学校成了办学的伙伴,双方共同组建管理团队,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管理和基础文化可教学,企业负责专业教学、实习实践等。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得到了企业办学经费及师资支持的同时,企业则在一段时间后可以得到符合自身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校企双方成为了利益共同体。

三、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今后发展模式的研究

结合当前形势,校企双方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教学改革相互结合,在教学中不断融入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努力创建“校内有企、企内有校、互动双赢、开放合作”的新办学模式,实现校内教学场地企业化、企业生产经营场地教学化,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气氛、学习心理都发生变化,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会得以转变,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就业能力、职业技能及创新能力。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标准、工学交替为手段、企业参与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探索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创新模式。

1.校企互动模式。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使学生做到车间、教室合一,强化企业意识,让学生真刀真枪动起来,确保技能训练到位;学生、学徒合一,学生实习时,既是一个技能学习者,又通过训练成为一个合格产品的生产者,学校与工厂、学生与岗位零距离;教师、xxx一,专业教师既是理论的传授者,又是操作实习的师傅;理论、实践合一,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块化实训,在实训中学理论,在学理论的同时去操作;作品、产品合一,学生实训时的作品就是为企业加工的产品,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育人、创收合一,学生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过程,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

2.产学研模式。是企业直接进驻学校,通过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让学生在学校零距离接触生产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学校可以获得企业的适当资助,学生可以通过观摩和专业技师的指导,学到企业生产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教师也学到企业的专业技能,有效促进了双师素质的发展,同时使学校的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学校教师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技术革新和研发,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校企合一模式。即学校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自己创办公司或经济实体,公司的所有成员都由学校的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实行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公司对外承接业务,专业带头人为公司法人代表,学生一进学校就从最基层干起,跨入校门后就有两个身份:学生与公司员工。学校自创的实体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学生不是为了实习而实习,而是一种实战的训练,使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突破了只停留在学校与社会的层面上。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实现了就业“零距离”上岗培养目标。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自创的经济实体也利用了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多渠道解决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条件,为学校的多元管理模式提供了更好的思路。

总之,我们今后要在创新中不断总结经验,为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制定相关制度进行多层次交流,确保校企之间实行深度合作,学校、企业、学生均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学生本人和学校各方都满意,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才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xxx中职教育校企合作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2] xxx校企合作模式实证分析[D].兰州大学,2010.

校企合作总结报告 第4篇

工学结合是利用学校、企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学生学习期间将学校常规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训的一种教育方式。[1]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加强校企合作、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是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接轨的重大举措。“工学交替”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最常见的一种。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系于2009年至2011年分别组织学生进入苏州三星电脑公司、苏州汉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冠捷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不等的“工学交替”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明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意义,思考开展工学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对策及建议,为今后系部开展此项活动提供参考,笔者分别从学生、企业和学校角度对该项活动进行了调研,通过对学生个别访谈、走访企业以及下发统计问卷等形式进行调研。 一、学生角度的调研 学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才能使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开展更具实效性。 (一)对企业的满意度 通过对公司规模程度、对安排职位的满意度、对薪资的满意度等方面的调研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对企业的期望程度与企业实际基本相符,对安排的职位、薪资基本与其自身预想一致。在报名初期,学院和系部高度重视,组织召开师生动员大会,进行了宣传教育,阐述开展活动的意义、措施、方法,在学生进入企业前,通过辅导员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企业的情况,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种种思想问题与情绪波动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如安全生产教育、就业教育与企业制度、企业文化教育等,鼓舞了学生士气,增强了学生信心。 (二)从事工作 从调研结果来看,学生在企业里有“师傅”的具体指导,并且由于从事的工作比较简单,所以适应工作的时间较短。学生在企业里主要完成电路板的组装、检测、装箱等工作,绝大多数学生在经过2~3周的适应期后都能比较熟练地完成自身的工作,工作强度也相应增大。许多学生都能把这看成是培养其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的良好机会,积极主动地加强自身的学习和磨练。不过也有一些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团结协作观念较差,沟通协调能力不强,并随着工作强度的增加、工作性质的单调以及专业与实际岗位的迥异等,产生各种思想情绪。系部通过与企业沟通,尽可能解决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的优良作风,以过硬的技术、严谨的做事习惯来赢得企业的器重,真正实现综合素质的增强。 (三)实习收获 从对实践能力的提升程度、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情况、身心状况的改变、实践活动的收获等方面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经过实习,学生总体感觉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最大收获并不是专业技术及实践能力的提升,而是社会经验的积累,这些调研结果与学生所从事的工作有极大的关系。由于学生在企业从事的是流水线工作,专业技术对于这些只有大一程度的学生来讲,是不可能深入的,更何况对这些技术企业是保密的,所以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根本没有学到任何专业知识或只是有个大概的了解。 二、企业角度的调研 校企合作教育能否顺利开展,关键取决于企业对合作教育的认可程度,为此,笔者结合本系开展的“工学交替”教学实践,在苏州地区的部分企业做了调查。调查的对象是苏州地区的30家企业,采用的调查形式为问卷或访谈。 (一)人才的需求情况 调查结果中,认为最需要的人才是“应用型技术人才”企业占总数的,位居第一;认为最需要的人才是“高级研究人才”企业占总数的,位居第二;认为最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企业占总数的,位居第三。总体来看,企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学校应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人才的素质要求 企业在对学校培养学生的素质要求上对要加强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占,要加强专业知识占,要拓宽知识面占。此项调查与前面一项基本符合,也体现了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中对动手能力的要求。 (三)对校企合作的认可度 该调查是一个多项选择,要求答卷人按重要程度排列顺序。认为校企合作是一种长远策略的占,认为校企合作可以加强与学校的联系的占,认为校企合作是物色新职工的好办法的占。而中选率较低的是“使用廉价劳动力”和“受人之托”。这一结果显示,多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出于长远的考虑。而关于是否希望校企合作的学生来企业工作,有73%的企业表示希望与学校继续保持合作,认为校企合作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好地胜任工作。 三、学校角度的调研 对学校的调查,分别从制约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因素、校企合作相关机构所起的作用、学校对目前的校企合作情况评价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苏州市区的6个职业学校的12个专业,以下是调查的结果。 (一)制约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因素 调查的结果中体现阻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为校企之间缺乏沟通,信息渠道不畅;政府缺少有关鼓励、优惠政策的引导;校企双方职责不明确。在这三方面的问题得以解决的情况下,校企合作教育的开展会更加广泛。 (二)对校企合作相关机构所起的作用 从调查结果来看,校企合作相关机构主要是提供就业岗位和提供实习机会,说明目前的校企合作还在比较浅的层次,而我们所期望的企业提供专业发展信息和参与教学改革的目的并没有很好地实现。#p#分页标题#e# (三)学校对校企合作情况的评价 调查的结果显示,认为“校企关系一般,主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学校占;认为“某些专业好,某些专业不好”的学校占;认为“校企合作有名无实,无实质性合作”的学校占。从以上的对学校的调查数据中可以得出结论,企业能接受与学校合作教育,愿意通过为学校提供生产场地、资金援助、专业建设指导等方式来实现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从而获得一批可以直接顶岗工作的毕业生。同时,学校也对校企合作教育方式表示认同,尤其在当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情况下,学校更希望能通过校企合作教育来带动学校的专业发展,师资力量的增强,提高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调研活动总结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一线岗位接受职业指导、接受职业训练,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岗位技能,弥补了校内教学的不足。学生积累了社会经验,思想逐渐由幼稚走向成熟,熟悉了所在岗位的工作流程,掌握了有关商品知识、岗位操作技能,了解了市场需求状况。[1]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修正自我定位。通过在实习单位的实际体验,通过与他人能力、经验、报酬的比较,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弱势以及自己在未来就业市场上的分量,更加务实、勤奋,放弃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奋斗目标。通过工学结合,以项目为载体与企业合作,为学校提供了宝贵的校外实习基地,弥补了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学生学到了技能,学校节约了成本,同时,创造了效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校企双赢。工学结合为职业院校跟踪新技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平台。企业总是处于先进生产力的前沿,职业院校想拥有蓬勃的生机就必须贴近企业。通过工学结合,使师生接触企业最前沿的知识与技术,在提高师生能力的同时,可捕捉市场最新的信息,从而指导专业的发展。[1] 五、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 系部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提高参加工学结合学生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对学校提供的学生用得安心、放心,才能乐于与学校配合,建立长期而稳固的关系。学校与企业要注意经常加强交流与沟通,不能让企业借“工学结合”的名义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来使用,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获得学习的机会,从而促使人才培养质量的真正提高。[2] (二)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 系部对在校学生进行学习教育,弘扬校园文化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宣传教育。能让合作办学的企业人员经常走进系,举办一些职业性讲座、报告、培训等。在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同时,渗透着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教育。要注意将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能够兼容,使学生经常受到两种文化的薰陶,为“工学结合”打下思想基础。 (三)切实制订好工学结合活动的规划和计划 开展工学结合活动要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制订好规划和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在学生工学结合的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教”、“导”相结合,跟进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现场,了解情况,及时协调或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特别要注意缓解学生的各种压力,鼓励学生安心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真正成为一个不怕吃苦,迎难而上,技术过硬的“员工”,为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校企合作总结报告 第5篇

[论文摘要]广东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中,正面临着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瓶颈”。要突破这个“瓶颈”,就应以人才集聚优化提升产业,以人才优势催生创新优势,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强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对于推动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技能人才短缺将成为制约广东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广东是一个经济大省,在过去的五年中,国民经济发展平稳快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一是经济总量大。全省生产总值已由2002年的1350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0606亿元,占全国比重的1/8,经济总量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地区后又超过中国台湾地区。二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2007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万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三是现代产业体系已具雏形,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39∶61,电子信息、电子机械、石油化工等九大产业主导作用增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万亿元;农业增加值达1746亿元。这标志着广东经济增长方式正步入以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为新驱动力的集约型发展轨道,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完成经济转型的新时期。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必然带来就业方式的转变,高技术含量就业岗位的增加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为适应这一发展需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委省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使技能人才总量比2005年增加了178万,其中高技能人才比2005年增加了万。尽管如此,由于技能人才总量的增幅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协调,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所以,总量虽然增加了,但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未能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广东生产总值亿元,技能人才总量657万人,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万人(含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的,其中高技能人才万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5%①②。2007年,广东生产总值亿元,年均增幅;技能人才总量万(截至2007年上半年)③,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万人④⑤(含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注:在2005年的万人基础上,加上2006年和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万和100万)的,比2005年上升了;高技能人才总量截至2007年上半年,达到万,占技能人才总数的,比2005年的15%上升了。根据《广东省“十一五”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目标,以技能人才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的4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20%来测算,广东目前需要技能人才901万,缺口万;需要高技能人才万,缺口万,占技能人才缺口总量的80%。从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广东省2007年第一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本季度,具有技能等级的求职者数量为万,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增长了和,但各技术等级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尤其是高级技师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的需求与市场中求职人员之比分别是、、、、”,均远远高出劳动力总量的求人倍率⑥。

从以上数据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广东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市场供应明显不足,与广东经济发展极不适应,如不能尽快改善,将成为制约广东经济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优化升级的“瓶颈”。

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路径

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来源于三大渠道:一是各类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培养的高级工;二是各类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三是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训练中心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基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由于不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陈旧,所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只获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这与广东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笔者认为,要加快广东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高技能人才最显著的特征是其精湛的生产劳动技艺,能从事技术含量大、劳动复杂度高的工作。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仅靠学校的课堂学习是无法实现的,它必须紧密结合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在实际岗位中进行现场传授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并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运用和验证学习的理论知识,积累经验,掌握技巧,逐渐提升,从“生手”向“熟手”转化,这需要通过师傅带徒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实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技能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而提出的,以“能力本位”理念为依据,它注重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动态性与技能提升的渐进性,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所以,高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并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将工学结合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3.建立校企融合式实训基地,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提供“生手”向“熟手”转化的通途。校企融合是工学结合最有效的途径。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是技能,高职院校应在提高学生的技术和技能上下工夫,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能力本位转变,狠抓实践教学,加强校企融合式实训基地建设,为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物质保证。校内可建仿真模拟式实训室,营造仿真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平台。除校内建设具有与专业相匹配的实验室外,更多的是要把视觉触及到校外,主动联系企业行业,稳定、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解决、弥补校内实训资源的不足。培养高技能人才应建立校企融合式的实训基地,即学校与企业实行人财物的深度融合,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实现生产与实训一体化。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关键在于学校与企业要找到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实现“互惠双赢”。

4.以项目导向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现高技能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和难点,项目导向作为推进工学结合的重要方式,起到了带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引领作用。项目导向是指课堂教学以“项目”为主线贯穿课堂的教学活动。项目导向式教学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整合课程结构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探索以课程为核心、以技能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项目导向注重现实情境的创设,把现实生产生活中明显的或隐含的要素应用到情境创设中来,一方面体现不同学科的特有功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和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5.尽快出台有利于推动“工学结合”的相关政策,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为孵化高技能人才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1)制定对企业行业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可借鉴国外的经验。(2)制定对企业行业有驱动力的政策导向。一是工学结合成本补偿。对承担工学结合的企业予以税收减免或按企业接纳学生的实际人数拨款的办法,补偿企业因工学结合所付出的成本差。二是政府要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规、制度保障。对有资格参与工学结合模式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包括贴息贷款、税收减免、立项优先等;对合作办学成绩显著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3)制定对企业可驾驭的运行机制。工学结合的实际运作是一种“双元”式。它涉及两个载体,要同时发挥两个载体的作用。一方面要调动企业培养急需人才的动机与欲望,驱动企业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调动学校开拓办学渠道和拓宽学生就业空间的动机与欲望,驱动学校利用企业资源的积极性,实现双赢。同时,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企业产品推广、企业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是联动和互动的。所以,要制定一种校企双方认可、互惠双赢、企业可驾驭的运作机制,以利于企业在工学结合中的全程参与。

6.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力度,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学需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财政每年安排2个亿,建设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和中职教育实训基地。笔者认为,广东目前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还不够。建议:一是除省财政投入外,各地财政也应加大对本地区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二是挖掘民间资金,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鼓励、扶持他们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为政府、为教育排忧解难。三是组织高职院校集体攻关,申报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资助的实训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_中央办公厅,_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