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伞文学网

历史教学评价研究综述范文(3篇)

小伞
导读 [8]邵日高.《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探究》.《文理导航(下)》.2010年第4期[4]方秀书.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神州.2013(22)[4]杜奎英.《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5年第10期

历史教学评价研究综述范文 第1篇

历史教学方法是随着历史教学活动的出现而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历史教学整体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解决的是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教好和学生如何学好所提出来的种种问题,他有自己的目的和内容。它的任务是以现有的史学研究成果,据现行的历史教学内容,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活动的特点,帮助学生掌握可科学的历史知识。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方法和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只是研究的范围小了,更深入了,仅限于学校教育中历史教育的一种现象。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对研究对象做全面而周密地观察来收集材料的方法。这是我们用得最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

历史教学观察法与日常随意的观察不同,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有中心的观察活动。它是由研究者通过眼看、耳听、手记直接观察对象的言语、表情、动作等,来了解某种教学方法的效果。观察法既可用于课堂教学,也可用于课外活动,既可观察教师的教,也可观察学生的学。例如,为了研究某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如何,就选定一位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历史教师,听他一个阶段的课。在听课时,密切注意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反馈情况。课后,具体了解该教师的备课情况,找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然后,根据这些材料,进行概括,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调查法

调查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谈话、问卷、开调查会等各种手段,收集间接反映研究对象信息的一种有效的科研方法。它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调查法一般用于所研究对象的数量比较大时,或者所研究的问题牵涉的方面比较多,或者需要对这一研究对象作比较全面的了解时。实际进行时,可采用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调查法的步骤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确定调查范围,准备调查提纲和有关表格;选择调查方法、手段等;按计划准备进行调查,获取信息;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统计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人为地改变或创设一定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条件,对某种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实验或检验的一种方法。

四、比较法

比较法是通过对某种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科学、定性、定量地比较研究,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的研究方法。

比较法应用于历史教学方面,主要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方法联系起来,加以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和差别,判断出在何种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好。如把讲授法和谈话法加以比较,往往会发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有利于引导我们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历史事件由一些历史要素组成,这些历史要素主要有原因、背景、时间、人物、地点、经过、结果、影响、意义和作用等。根据历史事件构成的这一特点,我们在把握历史事件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历史要素进行纵横联系:横向联系构建知识体系;纵向联系归纳历史事件之间的异同,提升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抓住历史事件由历史要素构成这一特点,运用历史要素模板学习法进行学习,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完整掌握历史事件;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我们思维的广阔性、逻辑性与敏捷性,培养我们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中要培养问题意识,多思考,善总结,挖掘历史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教学是十分复杂的现象,一般来说,仅仅使用某一种研究方法,很难得出科学的结论。一种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往往需要其他的研究方法加以补充和验证。进行一项科学研究,究竟采用哪一种方法或哪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必须做全面细致的考虑。方法正确,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_.《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2.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商务印书馆,1933.

赵吉惠.《历史学概论》.三秦出版社,1986.

历史教学评价研究综述范文 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技巧;分析研究

教学要寻找到窍门、掌握住方法,以娴熟的教学技巧推动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掌握教学的相关技巧,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为理论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充分重视教学技巧研究,重点抓住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初中历史教学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手段激趣

二、初中历史教学应当巧妙渗透思想情感教育

强化当代青少年的思想情感教育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每一位教师都要将强化青少年思想情感教育作为历史教学一项重要职责,要加以重视、有效贯穿、全面落实。当代青少年思想发展较为迅速,同时对社会各种思潮的辨析能力也没有达到非常高的境界,加上初中生处于青春叛逆期,强化主旋律的思想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课教学中,笔者坚持以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民族责任感教育为抓手,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了一组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的场景图片,让学生的内心受到强烈震撼,对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无比愤慨,笔者同时配以深沉的语调向学生介绍了这一段历史的概况,让学生对日本_的仇恨达到极致。笔者接下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日本这一弹丸小国,能够肆无忌惮地侵略我国?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落后挨打的道理”,纷纷表示这样的日子将永远成为历史,历史的悲剧将永远不会重演,自己将努力学习,将来承担起强大民族、振兴祖国的历史重任。爱国主义情感充斥在学生内心,思想渗透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

三、初中历史教学应当发挥专题活动促进作用

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要兼顾学生参与性的激发,要注重营造浓厚的情境,要让学生在一些专题活动中加深理解、受到教育、提高认识。笔者结合教学内容科学设置一些专题活动,例如《钢铁长城》教学中,笔者专门针对这一课的教学开展了专题研究,课堂上向学生播放了我_队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从最新型战机到辽宁号航母、远程导弹、激光制导武器等等,让学生的眼界得到了有效拓宽,丰富了他们对我_队建设的认知。笔者还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结合学生自主搜集的有关资料,畅谈对我_队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感受。这一专题活动实现了拓宽知识、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双重效果,让学生在自主搜集资料和观看演示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有关我_队建设的资料信息,同时也对我国国防力量的强大产生了无比自豪之情,对我们有能力维护和领土完整、有能力维护世界和平充满了信心。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胸中激荡的满是豪情。可见,专题活动的开展对历史教学目标的完成具有积极意义。

四、初中历史教学应当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历史也是生活,是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彩瞬间。历史教师要强化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要学会联系生活巩固理解,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效果。笔者在这一方面主动积极地开展了探究尝试,例如《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教学之后,笔者安排学生开展专题分析讨论:自己周围的生活具有哪些变化,从这些生活方式的变化中透露出哪些信息,与人们生活水平、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整个社会发展方面有着哪些内在关联性。这样的拓展性实践活动是对学生思想能力培养的一次有效尝试,他们能够从这些表面现象中发掘出深层次蕴含的道理,透过生活方式的变化感悟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从一个小的角度折射出整个大的内涵,效果非常明显。

从上可知,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许多技巧可言,关键在于教师有效梳理、发掘和运用总结。广大教师应当牢牢把握这些方面的问题,采取有效路径进行突破,并总结提炼出教学经验技巧,逐步提升自身教学驾驭能力和教学实际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淑波.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存在的误区[J].中小学电教(下).2013(12)

[2]金向东.顺应课改,激活课堂――初中历史教学之心得[J].新课程学习(上).2013(05)

[3]常梅.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方法探究[J].才智.2013(07)

[4]方秀书.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神州.2013(22)

历史教学评价研究综述范文 第3篇

关键词:史料教学;历史;新课改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史料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高中历史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1]虽然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提出史料教学,但是三维目标中的相关要求从显示了史料教学的重要性。

一、概念界定

关于什么是史料,观念众多,列举一些主要观点如下:

史学家梁启超说:“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今日者也。”[2]何炳松说:“所谓史料,乃前人思想行为之遗迹。”[2]历史教育家白寿彝说:“史料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3]也有人认为:“所谓史料,就是以往人类所留下而为我们今日所见,并能为我们进行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发展规律提供的痕迹。这类痕迹有实物、有遗址、也有大量文字记录下来的东西。简单地说,史料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历史所用的资料,或称之为历史的信息。”[4]

有以上的观点可知史料是人们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的当时的痕迹,而这种痕迹有许多种形式,即史料的类型。史料可以分为实物史料和口碑史料,实物史料又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和文物史料。

二、史料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中外史学家对史料的表述虽然莫衷一是,但都基本认为史料是“过去留下的人工制品”,或“以往人类所留下而为我们进行研究各种社会发展规律提供的痕迹”[5]现在我们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知识的来源就是史料。当代史学家胡厚宣曾写道:““史学若是房屋,那么,史观是工程师,史料是木材砖瓦只有工程师而没有木材砖瓦,和只有木材砖瓦而没有工程师,是同样盖不成房子的。只有正确的史观,没有正确的史料,和只有正确的史料,没有正确的史观,是同样写不出正确的历史来的。”[6]由此可知,史料对历史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是一去不复返的,因而,我们无法重新回到过去去了解史实,只有通过一些具体的历史资料(如史书、照片、书画、影响资料等等)来分析了解史实。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中,越发的应重视史料教学。作为历史教师也应具备史料教学的技能和方法。

三、史料教学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史料是研究历史和历史教学的基础条件。

(1)史料教学能够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习兴趣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7]大家都知道历史是一门需要大量记忆的学科,因此更加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历史课堂将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活力。史料是由一个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构成的,可以非常生动形象的将历史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而高中生正是好奇心强的时期,史料教学恰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对历史问题的产生疑惑,让他们能够主动去查找史料,尝试去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比如讲述抗日战争时,通过播放当时的战争影像资料,激起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此类具有吸引力的史料在教材中随处可见。

(2)史料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历史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对史料的阅读、分析、概括、归纳、阐释,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教师要引导阅读史料,如给出北魏孝文帝曾经说过话:“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这句话,即可要求学生总结出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那些?像这样运用史料阅读,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这就大大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概括分析能力。

(3)史料教学能够更好的体现历史学科特色

众所周知,“历史是回溯性的,它所关注的是业已消失的被时光掩埋的东西,它与它的交谈对象之间横亘者一条不可逾越的岁月的鸿沟,过去性是历史与生俱来的,无法选择不可拒绝的根本特性”[8]历史学的研究对象过去的,无法重现的,而不像生物、化学、社会等,主要是研究现实存在的,学习者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感受到的。而学习历史却不能回到当时的情境,不可能让已经不在的古人说话,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史料来了解历史。因此,通过史料来了解和学习历史是非常必要的方式。由于研究对象的无法重现,我们只有通过史料对历史进行研究和分析。

现在高中使用的历史教科书是经过历史学专家进行整编后的,因为历史的内容含量是巨大的,如果将其全部写入教科书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现在的教学仅仅按照教科书中来讲,而不让学生了解第一手的史料,就会造成“死记硬背”的现象。因此,将史料运用到历史教学中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也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学科特色。

由于历史学科的过去性,历史的真实性问题也深受人们关注。那么教科书中,教师讲到的都是史实吗?在一线的历史教学中也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例如孟姜女真的把长城哭倒了吗?貂蝉真的那么漂亮吗?”对于此类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做出解释呢?我们只有查找相关史料,对史料进行分析来做出解释。

由以上观点可知由于历史的过去性特征,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历史教学都需要运用史料。再者由于历史真实性问题,将史料运用到历史教学中,有利于避免教师给历史下结论,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经过自己查找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

(4)史料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所谓“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9]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史料。如果教学内容仅仅局限在教科书,那么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科书中已有的观点和结论,那么学习历史就成了记忆和背诵的过程。这样一来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都无法实现。

史料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情境。因为史料教学,首先要求学生查找充足相关史料,通过史料就会了解事件较完整的背景知识,通过对大量史料的阅读,学生可以自主分析历史,自己得出相关结论。例如对秦始皇评价,由于课本只有对秦始皇的一部分介绍,问及如何评价秦始皇,学生可能不知所措。这时我们便可运用史料。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摘自《秦王扫六合》

材料二: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治,不信功臣,不信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通过这两则史料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材料一是对秦始皇的高度赞扬;材料二则是对秦始皇的批评。同样是评价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两则材料中的人则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由此学生能够形成辨证思维来看待历史问题。每个人观察的角度不同,观点也会不同。另一方面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既要看到他的功绩,同样也要考虑他的不足。

(4)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要让学生自主阅读史料,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自主分析史料,得出课本中的结论,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5)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专业化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将史料教学引入课堂教学,更新了传统的教学理念。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史料、探索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史料教学对高考应试的重要性

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非常重视“高考”,都希望等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高考命题趋势严重影响着历史课堂教学,可以说高考时历史教学的风向标。然而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考也越来越重视考察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高考试卷中史料分析题的比重越来越大。

近二十多年的高考历史试题日益呈现出以“史料分析题”为主要题型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表达能力、历史思辨能力等的命题趋势。具体来说,史料分析题占高考历史解析题的比重不断攀升。因此,面对这样的高考趋势,历史课堂教学必然要重视史料教学的实施和探索。

五、史料教学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提倡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从历史、社会或生活中选取专题进行研究,自主地了解与思考人类以往的事实,培养材料处理、历史理解、历史解释以及历史评价等基本能力,从而孕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课程形态。[10]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只能通过史料实现。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史料,用史料来印证史实,从而解决历史问题。因此,历史研究性学习是要以史料的运用的前提的,没有史料是无法实现的。

在课程改革以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只是一味强调记忆和背诵来参加高考。而现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培养历史性思维,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史料再现历史知识的发现过程,从中了解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了解历史本质,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得出的结论,通过筛选,将自己得出的结论记忆,便会形成牢固的记忆。

总之,史料教学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活力和生机,也给我们带来了思考和挑战。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首先对史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只有重视对史料的研究和运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正确有效的实施史料教学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也是留给我们的一大挑战。

参考文献:

[1]郑继借.《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探讨》.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2]李晓琳.《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首都师范大学.2001

[3]叶小兵《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历史教学》.2004年第7期

[4]杜奎英.《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5年第10期

[5]陈玉荣:《论史实材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历史教学》.2005年第2期

[6]彭红.《新课标下进行史料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考试(教研版)》.2007年第5期

[7]傅智慧.《利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7年第8期

[8]邵日高.《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探究》.《文理导航(下)》.2010年第4期

[9]杨静《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