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伞文学网

机关文案写作范文(共3篇)

小伞
导读 [1]郑林峰.思维形式细推敲――逻辑规律在公文写作中的运用[J].秘书,2012(01).问题分析:机关公文的写作风格偏重正式规范,但某些写法不够自然,空洞无味,容易让读者失去兴趣,理解起来困难。公文内容的权威性、严肃性要求行政公文的格式必须具有规范性。但是,在如今的公文写作实践中,公文写作格式不规

机关文案写作范文 第1篇

关键词:公文写作;不规范现象

党政机关公文是政府各部门间以及政府与企事业单位间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重要工具。然而,在日常工作中,公文写作的不规范现象依然时有发生,不仅会损害公文的效力,还给公文制发机关的公文管理工作带来麻烦,甚至造成恶劣影响。通过对资料的查阅与整理,我将公文写作中的不规范现象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公文文种错用

通常来讲,公文的文种由发文机关的行文目的以及发文机关和收文机关间的行文关系来决定。在我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的文种共有13个,分别是:通知、通告、公报、命令(令)、公告、请示、批复、会议纪要、函、意见、议案、报告、决定,每种公文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与功能,如果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滥用公文文种,将会失去制发公文的目的和意义,甚至扰乱各行政部门间正常的工作秩序,对政府工作造成负面影响。然而,在公文写作实践中,文种使用不规范现象仍然存在。比如,某镇人民政府维修道路需要资金,要向县交通局行文申请维修资金,拟标题为“某镇人民政府关于道路维修资金的报告”,这就是将报告与请示误用了。需要上级机关答复或批复,应该使用请示,而非报告,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题目拟为“某镇人民政府关于道路维修资金的请示”。除此之外,一些制发机关乱造公文文种,如将“关于……的请示”写成“关于……的申请”等,为行政工作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二、公文标题不简要

公文标题的作用主要在于概括公文的内容,因而,公文标题应该简要、明了,言简意赅,能够突出主旨,并使用简洁的文字,尽量不要使用较长的句子。而在实际行文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公文的标题拖沓冗长,尤以转发性通知较为常见。举个例子,如上海市财政局与上海市国家税务局转发国家财政部与国家_关于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时,以“关于转发财政部与国家_关于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的通知”为标题,这样的题目就既复杂又冗长。通知是上级机关要求下级机关办理事项、执行事务,或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传达事项,任免人员以及下级机关转发上级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的公文时使用的文种。而下级机关在转发上级机关的通知时,正确的做法应是去掉开头的“关于”和最后的“通知”,因此,题目应拟为“转发财政部与国家_关于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这样处理使得公文标题简洁了许多。

三、公文格式不规范

公文内容的权威性、严肃性要求行政公文的格式必须具有规范性。但是,在如今的公文写作实践中,公文写作格式不规范问题却频繁发生。笔者将公文写作格式不规范问题大致分为这样几类:一是公文发文字号的年份自2000年1月起由原来规定的方括号[ ]括起改为用六角括号〔 〕括起,而在实际中有很多单位依然在使用方括号;二是在文件编号前加“0”和“第”字,如在“长春市电业局文件编号:长电(86)第067号”中,应去掉“0”和“第”字,改为“长春市电业局文件编号:长电〔1986〕67号”;三是成文日期的阿拉伯数字与汉字的混用问题。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对于成文日期,党的机关与政府机关要求有所不同,党的机关要求对公文的成文日期用阿拉伯数字进行标注,而行政机关要求对公文的成文日期用小写的汉字进行标注。另外,把“”与“零”混用也是不规范的用法,经常有一些政府机关单位将汉字数字与阿拉伯数字混合使用,如将“二一六”写成“二0一六”。虽然只是区区一个“零”的误用,却使公文写作失去了其应有的严肃性、权威性。

四、公文用语不严谨

公文的语言是各机关单位在进行公文活动所运用的书面语言,公文用语应是规范的现代汉语,具备严谨、精简、准确等特性。公文用语不当将直接对政府形象造成损害,并对行政工作的开展造成不良影响。但在际写作过程中,我们却经常能见到公文语言搭配、赘述等不规范现象。举例来说,“应当承认,党的搞活农村经济政策给农民带来了经济实惠,尝到了甜头”这句话中,“应当承认”就应当删去,“尝到了甜头”与“带来经济实惠”语义重复,也应当删去;再如,“各级领导机关要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就要少发不必要的文件,少开不解决问题的会议”这句话中,“少发不必要的文件“与“少开不解决问题的会议”是对第一句话不恰当的修饰,应改为“少发文件,少开会议”。

除了公文语言嗦、重复外,主语、谓语、宾语搭配不当,句子成分残缺、语序混乱,乃至标点符号的错用,都是在公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错误。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写作中时刻注意,避免错误的发生。

五、结语

为了加强公文写作的规范化,公文撰写人员必须提高对公文规范化问题的重视,在平时注重知识的积累,培养公文写作思维,加深对政策的理解,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理论知识,在写作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确保公文发挥其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努力促进行政公文规范化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郑林峰.思维形式细推敲――逻辑规律在公文写作中的运用[J].秘书,2012(01).

机关文案写作范文 第2篇

机关公文写作是国家行政机关以书面形式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因其正式、规范、严谨、精炼等特点,在政务工作中担任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但是,机关公文写作存在许多问题,如文字表达不清、语言笨拙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机关公文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如何正确地进行机关公文写作,成为了每一位行政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

一、机关公文写作的基本规范

机关公文有严格的格式和规范,其中包括公文头、公文正文、公文结尾等部分。公文头主要包括文件字号、发文单位、发文日期等内容。公文正文要求简洁明了,必须明确表达主题意义,避免使用套话、冗长的句子等。公文结尾要求简要明了,亦可含有意见建议或动作部署。

除了文体规范,机关公文的道德与礼仪也需遵循相应规定。常规体现为:以事实为依据,以客观、准确、明确的语言方式表述问题;讲究礼貌,体现机关形象和文化内涵。

二、机关公文写作的要点:

1.正文要结构明确,层次分明。公文应分为叙述、论证和结论三部分。叙述从被处理的具体情形、基本事实入手,展开全面、细致描述。论证部分,重点突出,紧扣主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结论旨在明确意见、建议和措施等。各个层次之间要求串联一贯,行文逻辑顺畅,思路清晰。

2.字眼要力求精练。行文要紧凑简明,尽可能少用冗长词句。应重视名词和动词的选择。动词要求表达鲜明、准确,能省则省,轻重缓急、大小有度。名词要求精简、具体、全面,杜绝使用生僻字、专业术语和外来词,便于被公文读者理解。

3.公文表达要符合文化传统习俗。我国自古有“外交文书以礼入,文化输出以德入”的观念。因此,机关公文在表达上更要讲究礼貌。行文应尊重对方身份和职务,关注对方利益,注意表述方式,避免使用冷言冷语、庸俗词汇或带有敌对色彩的语言。

三、机关公文写作的几种常见的问题分析和解决

1.字句僵硬生硬,抑扬顿挫不顺畅

问题分析:机关公文的写作风格偏重正式规范,但某些写法不够自然,空洞无味,容易让读者失去兴趣,理解起来困难。

解决方法:在写作中要注重语言自然、逻辑流畅和情感真挚,文字感人。避免沉闷、僵硬的写作语言,适当加入近日流行的语汇,重点句式和长短句的搭配使用。

2.公文词汇重复,用词不够准确

问题分析:一些公务人员在写作中,为了避免用词不准确或不得体,使用重复的词汇,会导致读起来枯燥乏味和累赘。

解决方法:认真审阅已写好的文字,注意准确地使用词汇,不重复,不可乱用生僻字、外来词和口语。要用一些恰当的成语、俗语和谚语来加强修辞力度,但切记不要滥用,应适当控制。

3.机关公文字眼套话多,内容重复

问题分析:某些机关人员为了显得重视工作及使人感到严肃,过分堆砌一些生僻字和缩略语,而忽略其应具备的清晰、短小、精干的特点。同样的内容,重复表述,令读者感到枯燥乏味。

解决方法:机关公文语言文字要求简明、准确、具体,初稿完成后注意多次修改,避免重复、水泛滥的套话。公文要遵循“少、简、精”原则,讲究行文紧凑,力求切中要害。

四、机关公文写作的技巧

1. 充分了解文章对象和公文的功能。写文之前,先要确定公文的目的和对象,了解读者的背景、知识、交际途径和语文能力,作为撰稿的基础。

2. 注重分块规划。在文章写作之前,一定要依照正、中、后三段的作用来进行整篇文章的规划和定调。

3. 加强修辞技巧。公文的修辞手法比较单一,但是合理运用一些成语、名言警句、修辞手法等可以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4. 自我检查、修改、完善。写完了机关公文要进行反复的查看和修改,要切实考虑读者的反应,尽最大程度地提高质量。

总之,机关公文写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需要认真学习,积极掌握和应用。在写作中,要注重合理的表达形式和精益求精的内容展现,加强语言修辞,保证文章的准确性和表达力。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文化礼仪,保证公文的礼仪规范。做到行文生动、科学、规范、易懂,为推进行政工作做好基础工作。

机关文案写作范文 第3篇

[关键词]机关公文;公文文风;表现;成因

一、机关公文不良文风的表现形式

自提出“八项规定”以来,各级机关、党委在落实“八项规定”文风建设规定上,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级机关、党委工作效率的提高。是我们必须要祛除的。当前,机关公文的不良文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照抄照转,东拼西凑

在机关公文中,经常可以看到照抄照转上级文件、东拼西凑“经典”公文的现象。一是“下级抄上级”现象。在贯彻上级文件精神时,有的把上级来文照搬照转,换个发文机关逐级下发。这样的公文是用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活动敷衍活动,照搬照抄。对其下级及执行单位而言,看与不看一个样,听与不听一个样。当然也就无法理解其精神实质,其结果是收文单位无法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能够促进其发展的创新举施。二是“新官抄老官”现象。典型经验、情况汇报、述职报告、学习心得,多是沿袭使用,换换年份、改改名字,东拼西凑又一年。这种不结合新时期的新状况、新形势、新问题的现象,是不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和社会建设发展的,应坚决摒弃。

(二)言之无物,套话连篇

当前,机关公文写作中不乏华而不实的大话,言之无物的空话,令人乏味的套话。公文写作开头不是“指导思想”就是“基本原则”或者“重要意义”;正文写作中长篇大论讲空话,用大量文字却给人很少的信息,“水分”太大。如:“请示”类公文大量篇幅汇报工作情况,最后只有几句话提出请示的事项和要求的;“报告”类公文大篇幅详尽地叙述有关工作情况的细节,主题不鲜明的。就像人们总结的那样“开门不见山,帽子戴顶端;过度一大套,几层一二三;陈言又滥调,管你烦不烦”。这些废话已经严重影响了政策信息的传达,制约了机关公文上传下达的功能发挥。当然落实起来也就收效甚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无中生有,不求实效

当前,一些机关发文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做给上级看。发“文件”表明工作重视了,做“规定”表明工作落实了,定“制度”表明管理跟上了,一句话,凡是应该做的工作,我都“做”了,有文件做凭证依据,这些脱离了实际的“文件、规定、制度”,谈何用来指导基层工作。一些单位为达到上级要求,随意拔高典型。存在思想“高、大、全”的倾向,“五尺思想拉成一丈,三分人才,七分打扮”的浮夸文风,脱离“原态”,失去了可信度。这种热衷以行文代替抓落实,抓工作不求实效的现象,是不讲实事求是,图虚名的表现,必将招实祸,误党误国。

二、机关公文不良文风的成因

(一)文秘人员能力素质不高

机关公文文风弊病,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一是政治素养不高。部分文秘人员学习上级机关创新理论不够深入,没能学懂弄通、学深悟透,理解其精神实质,公文写作就停留在表面,只能生搬硬套。二是业务素养不高。部分文秘人员缺乏学习探索精神,自身知识储备、部队经验材料积累不够深厚,军队公文写作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公文写作就难以出新,只能写重复无用的空话、套话。三是工作作风不实。部分文秘人员深入基层调研不够经常、扎实,缺乏对基层新情况、新问题的了解,写文章就提不出具有指导性、创新性、符合基层实际、能切实促进基层建设的新举措。

(二)领导工作作风不实与重视程度不够

老大难,老大说了不算难,文风弊病与领导工作作风、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一是部分领导工作作风不实,喜欢以文章长短论英雄,图虚名、做表面文章,致使文秘人员写作也不求实效,公文主旨不鲜明、重点不突出、典型不真实,大话、空话、套话满天跑。这样,下级单位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就懵懵懂懂,抓工作落实也无从下手。二是部分领导对公文文风重视不够,没有认识到不良文风的危害。上面不重视,下面就不在意,公文写作难免会出现一些毫无作用的废话,文风抓建也就落不到实处。

(三)文风建设约束机制不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