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伞文学网

申报工匠事迹材料范文(汇总25篇)

admin
导读 原来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踹布和丝织两项手工业,现在是一付什么样的情景呢?[2] 例如 彭雨新:《明清时期的铺户作坊和资本主义萌芽》,载《江汉学报》 1962年第5期。事实上,相当多的工匠岗位,是以一身犯险而保大业安全,以一人之力而系万民康乐。

申报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第1篇

杨向红,女,汉族,1962年4月出生,_党员,昆明市延安医院口腔科主任、主任医师,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作为云南口腔医学领域的优秀领军人才,率先在云南省开展OSAHS(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口腔科治疗,经第三方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提高云南省的整体口腔诊疗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主持承担过10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取得软件著作权1项。荣获云岭名医称号,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云南省卫生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昆明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2项。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SI收录四篇)。

申报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第2篇

王卫东,维修二项目部第四综合维修部主任。在27年的一线信号维修工作中,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多次急难险重关头,他敢于迎难而上,勇挑重担。2017年,他带领维修部员工克服困难,加强设备检查、维修,协助各小班查找、解决设备隐患和问题,针对设备的使用特点制定针对性的维修方法。

在一次跟班执表检查时,机房内MMS道岔转换监测曲线显示四惠6#道岔由反位搬至定位时转换时间偶尔比正常转换时间稍长。从细微的数值变化,王卫东敏锐地判断该道岔存在隐患。随即组织人员进行反复的搬动试验,确认故障原因,经处理,设备恢复正常,避免了因道岔表示故障造成可能出现的列车无法排进路,严重影响列车正常运行的设备故障,为确保地铁安全运营做出了突出贡献。

申报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第3篇

王彬彬,_党员,鸡西热力有限公司生产处仪表室副主任,电气助理工程师、电工技师;2000年12月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2003年到鸡西热力有限公司工作,2009年毕业于黑龙江科技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10多年来他一直谨记公司领导的殷切希望,时刻保持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很好的完成了分内的和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从踏进热力有限公司的大门开始,他就自觉学习专业知识,以书本为老师,阅读各方面的相关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基础;以老同志为师傅,细心观察他们的实际操作,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实践为老师,从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通过他的不懈努力和追求,多次被评为“优秀_员”、“先进生产者”、“技能比武第二名”。

工作是一种修行,在修炼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披荆斩棘,用心做事是一和中人生原则,它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学到更多,做得更好,只有用心作事,才能把事做出色。“我们搞技术,就要走在别人的前面去,停滞不前,就是落后!”唯有精才能称为匠。

申报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第4篇

大家好!

“传统服装行业竞争压力大,学艺的过程又很枯燥乏味,工资待遇也不高,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来做学徒。即使有也很难熬过三年学徒期,无法出师。”3月31日,静安区政协委员马颖慧在静安区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指出,上海传统技艺正面临人才断层、后继无人的窘境,引起委员们的强烈共鸣,大家一致呼吁弘扬“工匠精神”,救救沪上“老字号”。

静安区拥有丰富的沪上“老字号”资源,漫步陕西北路,“白玉兰”真丝、“第一西比利亚”、“美新点心”等。其中,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亨生奉帮裁缝缝纫技艺、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鸿翔女装制作技艺、王家沙点心制作技艺、陆氏伤科疗法、大美华布鞋制作技艺等等,都是沪上“老字号”非遗技艺的典型代表。

但近年来,众多沪上“老字号”品牌陷入青黄不接、人才断档、后继乏人的继承荒。一项调查显示,在上海被调查者中仅有1%的人愿意当工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凤旗袍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方素文告诉记者,这些年在“君子不器”等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年轻人已经不愿意从事技术工作,这种人才发展中“匠人精神”的缺失,不仅让“老字号”品牌甚至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继承荒,也抑制了老品牌自身创新创造活力的迸发,更让中国制造遭遇“人才瓶颈”。

有委员指出,一些“老字号”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历史负担重、人员结构老化等原因,市场化能力和品牌创新动力(310328基金吧)明显不足。加之“老字号”品牌的工匠整体收入不高,国家级、市级的“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难以得到与自身精湛技艺相匹配的收入,学徒收入则更加有限,造成了像方素文这样的“老字号”技艺非遗传承人招不到学徒,或者只能招收外地学徒。但在上海生活成本日益提高的压力下,部分有发展潜力的学徒无法安心学艺,跳槽离职率很高。

委员在调研中还发现,被认定为静安区级非遗传承人的,目前尚只是荣誉,没有相关津贴。此外,根据现有国家相关政策,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每个项目只限一位,这让该技艺师承的其他中高级技师看不到希望,从而导致动力不足、人才流失。

那么,如何拯救“老字号”呢?有委员倡导,当今社会需要重视匠人、匠艺、匠心的培养,加大对劳动技术能手、手工艺能手等特殊人才的关注和扶持力度。还有的委员发现,静安区政府相关部门就曾牵线逸夫高级职校与“老字号”企业对接,为非遗传承人输送了一批学员,取得了显著成效和社会反响。因此建议让静安区域内众多的国家、市、区级的非遗技术、“老字号”品牌文化和历史走进学校、走进社区。同时关心好区域内各级非遗传承人、中高级技师队伍,进一步调动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

据了解,去年静安区相关部门做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率先推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资助计划》,作为区文化发展专项基金的一个项目,对区内非遗传承人带教学徒及学徒本人进行资助,在一定程度上对保护和鼓励非遗技艺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对非遗传承人及学徒也产生了激励效果。

今年全国“两会”上,_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新静安的“老字号”品牌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非遗传承人才集聚,资源优势明显,基础工作也较为扎实,委员们呼吁,以每年6月份的文化遗产日为契机,唤起对老字号非遗技艺传承的重视。

谢谢大家!

>>>下一页更多精彩“工匠精神演讲稿”

申报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第5篇

作为山西省第一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周建民在工具钳工这个平凡的岗位上40年的坚守,走出了一条令人尊敬的工匠之路。

他完成了15000余项专用量规生产制造任务,进行小改小革,工艺创新项目1100余项,累计为公司创造价值3100余万元。由他主持的“降低专用量规制造成本,提高专用量规耐用度”创新课题,使专用量规的耐用度提高30倍以上,每年可为公司节约制造费用28万余元。他完善、发展了几代兵工人在专用量规制造中的工作经验,归纳、总结出了“三要诀加工法”“冷热配合法”“基准转换法”等多种生产中的绝技绝活。

他秉承工匠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产品态度,15000余件微米级专用量规没有出现一件质量事故。他用工匠担当,组织团队破解位置量规、无人机内外轴、中国现代第一枪电磁枪等工厂、国家乃至世界级的机械制造难题。面对一次次高薪聘请、各种诱惑,他选择了工具钳工这个平凡的工人岗位,敬业坚守、道技合一、精雕细琢、默默敬业奉献。

周建民以岗位、班组、工作室、学校等作为“传、帮、带”工作的平台,指导培训职工4000余名,先后走进山西省十几所职业技工学校,传授技能及工匠文化20000余人次。

申报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第6篇

张路明:追求卓越永无止境

张路明长期扎根专业技术一线,从事无线通信射频电路设计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埋头钻研,聚焦军工通信核心关键技术研究、产品研制,先后突破了短波小型化射频信道的“机芯平台”“高速跳频”软切换技术、“抗强干扰”同轴腔体滤波器、“超宽带大动态”低噪声放大技术等数十项关键技术,其中多项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突破了国外在高性能短波侦收、小型化高性能抗干扰电台、超宽带短波通信系统等方面的技术封锁,他参与研制了共4代(模拟、数字、自适应、自动)短波、超短波通信系统数十型号产品,支持了我国在短波、超短波电台等军工通信装备紧跟世界领先水平同步发展。

申报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第7篇

整日面对的是开山破土,稍有不慎,便会面临隧道坍塌,生离死别。

“我不冲就没人去冲,,他们也怕,不敢冲到前面,只有我们爆破工才能冲到前面。爆破工的工作就是排除危险,冲在最前面,开路先锋中的先锋。”

当我们舒适安稳的坐在高速行驶的铁路上,我们不能忘记那如山崖伫立,如长松挺身的爆破工们。

徐立平所在的工厂是中国最神秘的工厂之一,主要是生产国家战略导弹、宇航器发动机。29年来,他的工作是为火箭的固体燃料形面,施行微整形雕刻,这是固体发动机制造中最危险的工序之一。

“我们是直接接触火药进行操作,无时无刻不处在危险之中”,唯有超凡心理素质和超高技艺的结合体才能完成这个工作,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让他时刻要求自己万无一失,因为出了事故,便是整个工厂的覆灭。

王进,两脚踩在1000千伏特高压线,身体如蜘蛛一般悬在高压线上,爬过多个高压铁塔的他是国家最优秀的高压线检修技术人员之一,面对138米的高塔,手抓在铁塔上都烫手,一旦出现踩空,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高空坠落,其实每一次任务都是对生死的考量,一瞬点电弧过来,人已经就没了,他靠的是什么?是极限化的胆量、意志、体能、耐性、责任心和本行业的技术操作本领。

正如王进所说:“每一次再危险的工作,总得有人去干”,但是“之前家里任对我的工作是一无所知的,他们认为我只是去管仓库而已,我会考虑很多事情,万一这次任务我下不来怎么办。”当家人们知道并理解他的工作后,他说到:“其实孩子心目中,他不会觉得你危险,而是觉得你很了不起,而是个英雄,我不会觉得我是个英雄,因为我本身,我只是个工人,一个带点作业工人,就是保障可靠用电,让所有老百姓能每时每刻都可以用到电,这就是我们最终的一个责任吧”

工匠们的工作貌似平常无奇,但这些工作中都积淀着经年累月淬炼而成的珍重技艺,承担着身价性命和社会民生的重大责任。饱含着常人不能承受的坚韧辛劳,甚至还时或涉及耗体殒身的危险。

事实上,相当多的工匠岗位,是以一身犯险而保大业安全,以一人之力而系万民康乐。

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这些优秀匠人身上展现的优秀品质,正是这些在各行各业中的优秀匠人,我们的祖国的未来才有希望,我们要学习和发扬匠人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潜心修炼的毅力、放低自我踏实肯干的精神。

申报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第8篇

身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淮海工业集团量具钳工、中国兵器首席技师、“三晋工匠”的周建民,从业39年来共完成万余套专用量具,没有出现一次质量问题。他制作量具不借助任何机器设备,全凭眼看、耳听和手感,就能使量具达到微米级精度。而今,他的任务就是将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

“带徒弟是一个技术分享的过程,是快乐的。_弟能够促使师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徒弟的成功也是师傅的成功。”多年来,在该集团工会组织开展的师带徒活动中,周建民总是毫无保留地手把手_弟,凭借特殊的带徒体系,成为大家争相追逐的“明星”,不同班组、不同工种的职工纷纷想要拜他为师。

严要求、敢放手。在带徒弟的过程中,周建民是出了名的严格。量具是产品的“先行官”。周建民所在班组生产的专用量规,大多用来检测军工零件是否符合标准,所以对量规的精度要求极高。“量规的精度最高可达头发丝的六十分之一,比绣花还细。”周建民说,虽然对徒弟要求严格,但也要让他们放手去干活。周建民在教授一些理论知识后,会让每一个“新手小白”尽快上手实践,大胆尝试。

一人一册一方案。周建民会根据每名徒弟存在的不同问题,因人而异,制订出适合其实际的目标,并将自己多年来归纳、总结出的“三要诀加工法”“冷热配合法” “基准转换法”等生产中的绝技绝活、先进操作法编写成册发给每一个徒弟,帮助他们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快速成长为公司生产的骨干力量。

2018年,周建民的徒弟刘希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山西集训队,但高强度的训练让他有点吃不消,想要放弃集训。周建民看出了刘希的心思,说了一句让刘希至今难忘的话:“天道酬勤。”师傅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刘希。最终,在此次大赛中他取得个人第五名的成绩,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申报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第9篇

从表面看,李荣宗的手工坊一派繁荣。这个名为“酷猫”的皮雕作坊成立于2016年初,在四月天迎来了它生意的第一春。

“我的那间房被‘征用’了。”李荣宗对本刊记者说,他的眼神越过因人流而显得促狭的店面。

手工坊草创之时,李荣宗的想法是“前店后厂”:四分之三的面积给顾客,或欣赏皮雕,或体验手工,剩下的面积留给自己“敲敲打打”。但在试运营的三个月里,登门拜师的学员络绎不绝。仅本刊记者在店里采访的短短时间里,就有两名顾客要求“见一见李老师”。其中有一名不会中文的澳大利亚男子,想应征为手工坊店员,学习皮雕工艺。

然而,这家手工坊却是以一个与手工无甚关系的名字注册成立的:上海唐奇皮具有限公司。

“我找不到‘皮雕’的选项,只能把它挂靠在‘皮具’的类目下。”李荣宗说。

名不正的结果是,皮雕工艺无法借个人以外的平台进行推广。李荣宗举了策展的例子。“办一个活动需要申报(进而审核),而我的手艺,连名字都没有,更别说审核了。”他至今未获准过独立办展的机会。

李荣宗所经受的,是新生领域匠人生态的一个侧面。在这个生态里,见木不见林的荒野地带并不鲜见。

一次豪赌

“皮雕由日本引进台湾,后传入大陆,这个过程就发生在30年之内。”某品牌设计师、皮雕师王嘉庆告诉《t望东方周刊》。

他的同龄人、现在天津从事皮雕教学的李晓漫认为,皮雕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气候,只是这两年刚刚起来。“国内的市场并不是很成熟,国内没有评奖,没有机构,没有类似比赛。”

为此,在向职业皮雕师李晓漫求学的人当中,很多被他打消了积极性。

“很多人是想用这个赚钱的,但是我很明确地告诉他们并不是那么容易。如果能接受皮雕作为一个纯爱好,去投入很多钱和时间,那再来找我学。”李晓漫说。他从事皮雕业近5年,仅工具和皮材的花费就已过10万元人民币。

这也是李荣宗在回忆过去30年时,将皮雕比作“豪赌”的原因。

1984年,17岁的李荣宗就读于台湾长荣中学美工科。“老爸是木匠,(他让我)去学美工是为了学室内设计,出来和他做木工。”

那时的他时常溜去做皮雕的班上,看皮材是如何历经拓图、刀线设计,再到雕刻、绘色等工序。在木工家庭出身的少年看来,这些程序遥不可及。

皮雕的耗材远非木料所能比。李荣宗只能向皮雕班上的同学要废料,照着碎皮依样画葫芦。

李荣宗来大陆推广皮雕时,正值王嘉庆的毕业皮雕作品《穿帮》参加中国美术学院80周年毕业展之时。皮雕对于这个年轻人而言,是幸和不幸。

彼时的王嘉庆,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城市雕塑专业。大二那年,女朋友发给他一组皮雕作品图。

申报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第10篇

本人20__年_月毕业于文山州民族师范学校,在学校曾获优秀团员的荣誉称号,在实习过程中辅导的学生在锦屏镇“少队知识竞赛”中荣获第一名。20__年至今工作于树皮乡中心小学校,担任我校团委副总支书,积极主动带领我乡团员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中。本人自工作以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时刻以一名优秀共青团员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思想、工作和生活上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一、思想方面

本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拥护中国_的正确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平日的生活里认真_、“科学发展观”等党的指导理论和思想,时刻以“八荣八耻”为准则。并且将这些理论理解与平日的实践结合,在思想和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了党的理论知识和方针政策,提高了政治思想水平,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了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生活中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不断加强_、八荣八耻的学习,做一个有道德、有准则的人,不断改造自己的思想,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努力做到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_的要求保持一致。

二、工作方面

三、生活方面

本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一直影响身边的人,团结同事,乐于助人,秉承着“你希望别人怎么对,你就怎么对别人”的信念来对待任何人。且严于律己,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正视自己的缺点,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断进步。本人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积极地以参与者的热情,通过思想上、学习上和工作上的历练,本人在

工作方法和思想觉悟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自己的工作和各方面的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所应起到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奉献精神。在各项工作和活动中能够做到有思想、有主见、有责任感,能够融入到师生之中去,真诚地为师生服务,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相信在今后的工作、生活和思想各个方面,本人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申报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第11篇

陈兆海先后参建大连湾海底隧道、大连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大船重工香炉礁新建船坞、星海湾跨海大桥等多项国家战略工程,坚守“用一辈子做好工程的眼睛”,从攻克悬索安装到高精度测量,将测深技术从原有的二维推展到三维,对海上沉管安装测量工艺进行革命性创新,用执着和匠心雕琢“中国精度”,诠释“中国速度”。

2001年,陈兆海参建福建石湖港项目,海域情况非常复杂,在没有测深仪的情况下,水深测量施工只能采用“打水跎”(采用水准仪配合水准尺作业)。在高流速的海域放水准尺好比是顶着2—3节流速练百步穿杨,测深读数时间必须在配重触及海底的2秒内完成,最佳读数时间不足1秒。为抓住这1秒钟,只要没有施工,他就反复练习眼力和反应速度,最后将一整套快速读数方法练成了条件反射,练就了一手在高流速海域秒内精准读取水准尺的绝活,创下了靠人工测量方法将沉箱水下基床标高精度控制在毫米的.奇迹。

2002年,在我国首座30万吨级矿石码头——大连港矿石码头项目施工中,陈兆海成功将船用测深技术和GPS定位系统引入测量,该项技术革新成为后来普遍推广的GPS-RTK技术,在北方水工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内首座双层地锚式悬索桥——星海湾跨海大桥项目中,他带领团队采用双GPS定位桩位圆心工艺,为桩位放样提供更加精确便捷的依据,有效提升了项目施工的效率和精度。随着大连湾海底隧道项目全面启动,他向着更高精度目标发起攻坚,提出了立体成像测量方法,成功引进多波束测量设备和系统并进行优化,实现海底沉管“毫米”级精度对接。

申报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第12篇

在20世纪50~60年代有关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中,有一条经常被人引用的材料。这条材料记载苏州金箔业中的一位董司,因触犯行规被同行活活咬死。见于近人黄钧宰的《金壶逸墨》。原文如下:

“苏州金箔作人少,而利厚。收徒只许一人,盖规例如此,不欲其广也。有董司者,违众独收二徒。同行闻之,使去其一,不听。众忿甚,约期召董议事于公所。董既至,则同行先集者百数十人矣。首事四人令于众曰:‘董司败坏行规,宜寸碟以释众怒。’即将董裸而缚诸柱,命众人各咬其肉,必尽乃已。四人者率众向前,顷刻周遍,自顶至足,血肉模糊,与溃腐朽烂者无异,而呼号犹未绝也。比邑侯至,破门而入,则百数十人木立如塑,乃尽数就擒,拟以为首之四人抵焉。”[1]

这条史料,曾被许多者看成是_战争前清代手行会制度下出现的事物。有人把它作为行会议定条规必须共同遵守的正面证明,[2] 有人则把它看作行会规章开始受到突破的反面例证。[3] 然而,当我们进一步判明这条材料的确切时间,当我们把它放到本来的环境中时,它所反映的问题,就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一百数十人把一个人活活咬死,这种行为,只能发生在相对愚昧的封建,而不可能发生在相对文明的中国近代社会。人们作这样的推断,有它的相对合理性。在_战争以前的手工业行会中,曾经出现过这样的记载, 这都是可能的。然而,见于《金壶逸墨》中的这一事件,却的确不是发生于_战争以前的封建主义的中国,而是发生在上距_战争足足有三十个春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具体地说,是在中国的机器大工业早已出现的1872年12月14日 。[4] 这里至少有三条记载,可以确切不移地证明这一点。一是1874年出版的一位当时人的记录,内云:“同治壬申[十一年],苏郡有飞金之贡。先是,业金箔者,以所业微细,自立规约,每人须三年,乃授一徒,盖以事此者多,则恐失业者众也。其时,有无赖某者,以办贡为名,呈请多授学徒,用赴工作。既得批准,即广招徒众,来从学者,人贽六百文。一时师之者云集。同业大忿, 於是援咬死不偿命一言,遂群往持其人而咬之。人各一口,顷刻而死。吴县令前往检验,计咬伤处共一百三十三口,然何人咬何处,人多口杂,不特生者不知,即起死者问之,恐亦不能知也。乃取始谋先咬者一人论抵。”[5]

二是1872年上海一家中文报纸的报导,内云:

[《申报》 同治十一年十一月廿一日]苏州金箔一作,其生意则甚大,其工价则甚昂。每一字号之中,只准留学生意一名,以习此业,不欲广其传也。该行中向来规例如此,亦相承至今不变耳。盖缘其业成之后,每日辛工所患,则有七千余文之多,故人视为利薮 ,而不能不为耑利之计也。乃有双林巷开金箔作之董司,己犯成例,不与众谋,另收一徒。 同行中之人闻之,无不大怒。强行禁止,该董司不从,且赴县署控告,谓其同业把持。宪堂讯两造,谕以该业私立规条,本非国例所当管办,特既有此规条,则将来宁勿犯之,以免拂人心而肇衅端云云,此案姑宽深究焉。乃董司因此遂任意不肯改从,仍收其徒而不遗。且又结衙役为护符,自以为同业虽多且横,可以无我何矣。众工匠俱各愤怒不平,其势汹汹,会集定计,召董司者于某日来公所议事。董司不敢不应召,而又畏其凶顽,姑偕衙役数人同往,以作保卫之计。乃甫到公所内,见有一、二百人早已聚集。见董司既已入门,遂将衙役驱之门外,紧闭公所之门,衙役捶门不得入,但闻门内呼号之声甚惨,喧闹之声甚厉而已。衙役心知有变,且门内者呼曰:“尔如欲启门, 除非请县尊来。”遂飞奔回署,报之邑宪,邑宪至,破门而入,则见一裸尸系于柱侧,自头至足,血肉模糊,不分上下,盖几如腐烂朽败者一般矣。而此一、二百人者,见邑尊来,则皆木立如塑,[6] 既不哄散,亦不畏惧,视其唇齿之间,则皆血污沾染,如出一辙焉。盖此人已为大众口咬而死矣。于是令闭大门,使众 无从逃逸。皆就擒焉。此本月十四日事也。夫工匠者虽系愚蠢之辈,何至居心悍毒如此所为者, 只同行私利,乃出此极刑,亦惨刻之至矣。是非亟申王法戢此刁风不可也。又传邑尊于公所讯问时,有一儿在侧,系亲见者。供云:初将董司裸缚柱,有四人者,令于众曰:董司坏我行规,可恶已极,理宜寸磔,方快我辈之心。今与众议,不用凶器,而置之惨刑,则王法所不能及,官刑所不能加也。尔众人各咬其肉,肉必尽乃已。于是众人争相上前,摇唇鼓吻,登时肉尽,血溢满地, 而其人转辗数刻方毕命云。 距邑尊之至公所, 盖董司方绝气耳。呜呼,奇酷异惨矣哉。[7]

三是同年上海一家西文报纸的苏州通讯,内云:

“这里几天前发生了一件最令人恐怖的谋杀。由于整个事态使我们能够揭开在这些不可思议的人们中间流行的某些传统习惯的内幕,同时看清中国行会在它们认为它们的权利和长期遵守的惯例受到侵犯时能够干出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来, 我想,向你们报道这件事情的经过,不是没有意议的。“苏州金箔业者有许多长期建立起来的传统,其中有一项就是作坊老板一次只能雇一名学徒,而且还只限于大作坊。这项手工艺的学徒期限是三年,只有在一个学徒期满以后,老板才能雇另一名学徒。它的目的,在于使工匠的人数,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以内,以保证他们目下每天七千三百文的高工价,不致下降。有一个同时又是行会首董的作坊老板,前此不久提议打破这个长期保存的惯例,要求在一个学徒期满以前,雇用另一名学徒。这引起了同行的骚动和反对。于是这位老板呈请县官处理这个争端。尽管存在着旧的惯例,县官还是决定学徒的使用,可以超过一人,不过只能偶一为之,以免引起工匠的反对,求得相安无事。然而本业工匠仍不满意这个决定。他们竭尽一切办法企图使这个行董打消招收第二个学徒的计划。而这位行董倚仗县官的判决,仍然一意孤行。当他受到工匠的威协时,就去请求衙门的帮助, 以期得到保护。工匠们最后请他到公所谈判,他在几个衙役的保护下来到公所。当他到达之时, 那里已经聚集了大约一百二十名工匠。 他们把衙役推出门外, 然后关上大门。衙役想尽一切办法进入公所,都归于无效。他们被门内的工匠告知: 只有县官本人前来,方准进入公所。当衙门听到他们陪同前来的作坊老板的惨叫而又无法破门而入之时,只好赶紧去报告县官。于是县官立刻前往公所,并且一到就被引进。但是,当他一进去,就大吃一惊。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付非常可怕的情景。大厅的柱子上绑着一个赤身露体而已经死去的人, 从头到脚布满了被牙齿造成的咬伤。县官于是立刻关上大门, 以防止嫌疑犯逃跑。然后叫来一个在场亲眼看到这付恐怖情景的小孩,要他叙述事情经过, 并指出为首的人。这个小孩指出为首的以后,作了以下的陈述。像上面已经提到的那样,当作坊老板来到之时,工匠已经聚会在公所。他们先是把衙役推出门外。关上门以后,他们剥下了受害者的衣服,然后把他绑在厅柱上。内中有一人告诉他,由于他破坏了行规,他们决定每人咬他一口,一直到把他咬死。谁要是拒绝参加这个可怕的行动,就用同样的办法对付谁。这样,他们就一起上去把这个倒霉的人绑好,在他的周身遍地咬起来,直到他死去。当县官来到时,这些野蛮人刚刚完成这一可怕的勾当,还没有来得及揩干净他们嘴上的血迹。四名为首者被拘留,等待侦讯。大多数中国人都认为他们不会判处谋杀罪,因为中国的还没有规定咬死人要处死罪这一条。尽管这件事是那样可怕,在苏州,人们却津津有味地谈论不已,就好象演了一出绝妙的笑剧一样。”[8] 行会对学徒的限制,长期、普遍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手工业行会之中。“学徒三年,一出一进,毋得滥规;”“三年期满,出一进一”。类似这样的规定,在_战争以前中国手工业行会的行规中,是广泛存在的。[9] 就是在苏州的金箔业中,一直到_战争前夕的1837年还能看到造箔工匠“倡众停工”、“倡议停收_三年”的记载。[10] 所有这些,只能是反映行会生产关系的牢固。它不能说明“手工业作坊在生产关系方面发生了变化,”更不能拿来证明“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如果这一点能够成立,那么,出现1872年苏州金箔业这一引人注目的事件, 也只能是意味着原有手工业行会生产关系的牢固和延续的强烈要求。

不言而喻,那些没有出现这出悲剧的行业,并非就不存在行会的牢固统治。苏州的手工业行会多至七十余个,许多手工业行会在70以至80年代,还对产品规定划一价格并实行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苏州小木公所和梳妆公所在90年代的行规中,仍然规定控制学徒人数和限制入行的各种措施。[11] 行会的硬壳,延缓了苏州手工业中资本主义的成长,这是不移的事实。

这种延续是不是仅限于苏州一地呢?看来也不是这样。就在苏州案件发生以后十年,人们从报纸上还看到在杭州的锡箔业中,有这样的记事:“杭州锡箔作坊于收徒一事,规则极严,费用亦钜。非逢乡试之年,不能擅收。起师满师,皆须遍请同业。一经学满,须为师家白做三年,方可外就。”[12] 而在福州,甚至在此以后十五年,还出现“超过行会规定多收学徒的店东”,“被残酷地打死的故事。”[13] 可见,这种延续,并不限于苏州,带有普遍的性质。

把这件事放进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特定环境中,它说明什么问题呢?

19世纪的70年代,这是中国资本主义开始出现的时期。当苏州金箔业的一个试图突破行会限制的老板,因多招了一名学徒而被一百多名同行工匠活活咬死之时,正是中国第一个大型的资本主义现代企业正式产生之日。[14] 一边是资本主义现代企业的产生,一边是封建行会势力的统治,这是一个多么不协调的局面!然而,中国的资本主义现代企业,确确实实是在这样一个不协调的环境中诞生的,这是19世纪70年代中国资本主义的现实。

当然,不能把行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绝对对立起来。行会是封建所有制的主要形式之一,这是经典作家一再指出过的。[15]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行会制度又发生了多种变化,这也是经典作家根据欧洲的历史所作的论断。[16] 在封建发展的条件下,行会本身不但经常变化着,而且在它自身的运动中,产生了自己的对立物,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一变化,在_战争以前的中国某些古老手工业中,同样可以看到。在苏州古老的手工业中,也同样存在。例如,同是在手工业行会势力支配下的苏州丝织业和踹布业,就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资本主义萌芽。它们或者有了类似资本主义家庭手工业的散处织工,或者有了类似工场手工业的生产组织。它们和箔金业中的情况相比,似乎还看不到行会的那种严格的限制。那么,苏州的资本主义现代企业,是不是首先从这里出现的呢?事实恰恰又不是这样。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到一个鲜明的对照。

资本主义现代企业之出现于苏州, 是在苏州辟为通商口岸的1896年以后。在这一年七月,上海的一家报纸出现了以“苏州在进步”为标题的一则不寻常的报导。报导中说:“这个新开口岸的前景是:一个建筑宽敞的新丝厂,最近已经完工,同时一个大型纱厂也已经接近完工。”“ 在未来的电灯公司的厂基上,已经立起了界碑”,“在新租界东边的密渡桥头,另一家丝厂差不多也已完工,而使用外国机器的碾米厂、砖瓦厂等等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在开始进行。”[17] 七月以后, 这方面的报导,更是纷至沓来。铁路、[18] 轮运[19] 和新式银行,[20] 都在开始酝酿筹划。这些蓝图,虽然还都停留在纸上, 但是把它们都放在“苏州在进步”的标题底下,看来仍然是合适的。

原来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踹布和丝织两项手工业,现在是一付什么样的情景呢?

请先看踹布业。

在下距_战争一个多世纪的1730年,那时苏州踹布业的生产组织是:“踹坊包头置备菱角样式巨石、木滚、家伙、房屋,招集踹匠居住,垫发柴米银钱,向客店领布发碾,每匹工价银一分一厘三毫,皆系各匠所得。按名逐月给包头银三钱六分,以偿房租家伙之费。”[21] 从这里可以看出:踹坊内部的雇佣关系,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但同时又具有很不完全的形式。在这里,包头是踹匠的雇佣者,但却不是主要生产资料——布匹的所有者。他雇佣踹匠,但却不支付工资。他也垫支资本,但又通过踹匠按名收取生产工具的赁价。他的身份,对踹匠来说,像是“老板”,对布商来说,又像是牙行一类的中间人或包工头。真正的资本家,不是踹坊老板, 而是交碾的布商。一直到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现代企业的1872年,苏州踹布业的生产组织,始终维持原状,没有变化。“凡各布号已经坊户立折,仍照常领踹,”“新开布号,亦由号择坊发踹”[22] 一切悉沿旧章,至少在19世纪70年代仍然如此。

如果说,踹布业可以看作资本主义萌芽“停滞”之一例,那么丝织业就可以说是“发展”之一证。

_战争以前,在江南的蚕丝业中,除了“纺经以己丝为之售于牙行”的所谓“乡经”以外,还普遍流行“取丝于行代纺而受其值”的所谓“料经”。[23] 对此,1822年苏州的一个碑刻有这样的记载:“民间各机户将经丝交给机匠工织,”“计工授值”。各乡匠揽织机只,每有“勒加工价”,或“将付织经纬私行当押”,甚至“将货具经纬私行侵蚀”[24] 从这里可以看出, 机匠织丝所需的原料和货具,都来自“机户”的供应。也就是说散处的机匠,已经是丧失了原料和一部分生产工具的所有权,他们是家内工作而领取工价的劳动者,他们和机户的关系,已接近工人和老板的关系。

_战争以后,散处机匠的小生产者地位,看来受到进一步的削弱。这从1896年也就是资本主义现代企业在苏州首次出现的那一年丝织业中机匠反对捐税的一则报导中,得到可以据以的信息。报导中说:“苏州城区和郊区大约有缎纱机14000架。多年以来,机匠必须按织机数目交纳捐税。 但是最近机匠都只报一架织机,尽管有人不止自有一架。几天以后,苏州牙厘总局[25] 决定增加课税的机织数,结果是管理织务的主要监工立即停止工作。他们平时购买丝料进行染色,雇佣女工绞制,最后交付机匠织造。有的织机,织了一次要闲好几个月。织业的突然停止,造成上千的机匠失去就业的机会。”[26] 很清楚,这里的监工,实际上就是在_战争以前机户的发展。他们和机户不同之处, 在于他们更加直接地组织生产。报导中还说:“监工通常是织机的所有者,但是税捐由机匠交纳。监工从付给机匠的工资中扣下20%,这一笔钱监工留下用于支付税捐。”[27] 如果这条报导确实,那么机匠的独立地位,就肯定受到进一步的削弱。因为,此时他不仅丧失了原料的全部,而且最终丧失了生产工具的全部。[28] 丧失了全部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机匠,以后就经常受到失业的光顾。当时间进入20世纪以后,我们就经常看到这样的报导。其中,1900年的一次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此可于以下三则报导中见之:

一、苏州“绸缎织工最为可怜,亦最为可虑。当人心惶惑之时,各绸庄停止进货,各放料机坊,以织出之货,无处销售,相率停工,以致机工失业者数千人。该数千人,向恃织机以为事畜之资,一旦停工,则别无谋生之术,即别无谋食之方。倘以饥寒而起盗心,岂不可虑。幸本地官绅富商各捐银米,设法救济,俾数千织工有饱暖之庆,无冻馁之忧。[29]

二、苏州“机业职工,从来有缎纱机一万余个,其所关联职工,实不下十万余人,” “然现罢其职者,机织职工,约七八千人而已。”“其依然在旧职者,亦非敢必有定业,皆空手坐食。”失业者“多转业于大道上贩粥野菜食物,或为团勇及营兵。其竟无为之民,典当家财,以待复业之日。其最困穷者,被官粥局给养。[30]

三、“苏垣官场自机匠肇事,惩前毖后,恐若辈再生争端,而适有某绅献招集机匠重修金鸡河堤之策。当道极为采纳,已饬员另编机户详册,均须报明年岁。如有年富力强,愿承斯役者,准其报名注册,听候给工兴役。其大略章程,闻将城中瓦砾装运出外,从事筑堤,以为一举两得之计。”[31]

失业机匠的出路何在?“饭粥野菜食物,”充当“团勇及营兵”和筑堤苦工,再有就是“典当家财”或进施粥厂。

很清楚,一极已经形成一支数量不小的失业手工丝织机匠,另一极却没有形成吸收这支失业队伍的资本主义现代丝织工厂。在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并没有产生现代意义的资本家,这是不移的客观事实。在资本主义萌芽“停滞”的踹布业如此,在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的丝织业中,同样如此。

那么,苏州资本主义现代企业中的第一代资本家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回答这个问题,现在还不能说已经找到了确切的具体根据,但是却可以寻出一些有轨迹可循的蛛丝马迹。

苏州出现的第一批现代工厂,是1896年苏州开埠后同时筹办的苏经丝厂和苏纶纱厂。在这两家工厂出现的同时,我们从当时的新闻媒体中,看到一则这样的报道:1896年9月,有一位浙江湖州籍的丝商,正在从他的同行中筹集资本, 打算在苏州设立一家按照“外国原则”经营的中国银行。[32] 我们还知道,上海的第一家华商丝厂,它的创办人,也是一位经营生丝出口的湖州丝商。[33] 我们又知道,苏州第一家丝厂——苏经丝厂,是在总督张之洞的主持之下,由苏州商务局出面主办的。然而,开工不久,就出租招商承办。[34] 因此,这个丝厂的承租者,即在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家之中,有来自经营生丝出口的商人,也许是一个有几分根据的假设。[35] 我们还知道,苏州第一家纱厂——苏纶纱厂和苏经丝厂有着同样的历史。而承租纱厂的人,正是苏经丝厂的承租者。[26] 如果上面的假设,能够成立,那么,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真正现代意义的第一代资本家,从苏州这个地区来说,是来自和对外贸易有密切联系的商人。我们又知道苏经、苏纶两厂出租不久,就因经营亏损,曾经计划“转包洋商办理。”[37] 其后又积欠德商瑞记洋行之款,“轇轕不清。”[38] 从这些蛛丝马迹看来,这些真正意义的资本家,不但是和对外贸易有联系的商人,而且是和外国洋行有交往的商人。

在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问题上,有这样一种意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现代企业的产生,是来自中国封建社会中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也就上文所引述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导向性。然而,从苏州一个地区看,情况正好相反。在这里,资本主义现代企业的产生,最先出现在棉纺和缫丝这两个部门之中,也就是出现在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怎么显著的丝棉纺织工业的第一道工序上。而中国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的部门,却是没有资本主义发展前途的丝织和踹布,也就是丝棉纺织的最后一道工序上。这可以说是苏州本身的一个纵向的比较,它证明了这个导向性是不存在的。

我们还可以拿苏州和邻近的无锡作一个横向比较,得出同样的证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苏州是一个闻名的传统手工业城市,有着悠久的手工业历史。在明清时期,相传即已有三十多个手工行业,每个行业又有众多的铺户作坊。[39] 根据学术界比较一致的意见,苏州也是我国历史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较早的地区。如果按照通常的、一般,苏州这个城市,应该是为中国资本主义现代企业的产生提供了更适宜的土壤。然而,实际的结果却并非如此。因为,一直到1896年,也就是苏州对外开埠以前,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并没有真正起步。以后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和邻近的无锡加以对照,反差就更加刺目。在1895年以前,无锡除有小量的手工作坊以外,别无其他工业。它的第一家现代工厂,是1895年成立的业勤纱厂,和苏州的苏纶纱厂比较:不过早了两年。但是在以后的年代中,无锡现代工业发展的脚步,显然大大超过了苏州。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无锡已经拥有大小工厂151家,单是大型纱厂就有6家,而在同一时期,出现在苏州的工厂,则不足30家,其中纺纱厂,始终只有苏纶一家。[40] 20年代中期以后,无锡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业城市,”在全国工业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天津、武汉、广州而名列第五。[41] 而苏州则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在人们的心目中,始终是一座以手工业闻名的古老城市。出现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当然是由许多不同的条件所造成。这里不可能也毋需进行全面的分析。但是有一点看来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无锡不像苏州,它原来并不是一个传统的手工业城市,从而也没有壁垒森严的手工业行会。在苏州那里,历史上存在过的手工业行会,至少在70个以上,[42] 而在无锡那里,到1911年为止,人们还没有见过手工业行会的历史记载[43] 。如果说,苏州手工业是处在行会的封建行规的统治下,难以向现代工业转化,那么,在无锡那里,手工业却存在着自由向前发展的天地。由此可见,苏州的行会统治,不但对苏州手工业本身的发展是一个不利的因素,而且对苏州手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也是一个不利的因素。

[1] 黄钧宰:《金壶逸墨》,卷2,第3页,载《金壶七墨全集》 1912年版。

[2] 例如 彭雨新:《明清时期的铺户作坊和资本主义萌芽》,载《江汉学报》 1962年第5期。

[3] 例如 刘永成:《试论清代苏州手行会》,载《》 1959年第11期。

[4] 上海《申报》 同治十~年十~月廿~日记此事曰:“此本月十四日事也。”按同治十~年十~月十四日为1872年12月14日。

[5] 陈其元:《庸闲斋笔记》,1874年版,卷4 第5页。

[6] 在《金壶逸墨》中,也有“木立如塑”四字,可见是从《申报》中抄来的。

[7] 《申报》同治十~年十~月廿~日。原文有个别明显错字,已作更正。

申报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第13篇

作为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艾爱国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自主创新,成为了一身绝技的焊接行业领军人。由艾爱国牵头成立的湘钢焊接试验室于2009年通过了计量资质CMA认证;2013年被湖南省总工会命名为“湖南劳模示范创新工作室”;2014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2018年批准成为“焊接工艺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艾爱国带领他的团队参与了“贯流式”新型高炉紫铜风口焊接等国内多项“大国重器”与“超级工程”,为我国冶金、矿山、机械、电力、军工等行业攻克各种焊接技术难关数百项。一把焊枪,征战四方,这抹夺目焊光也一道燎亮了中国制造的崛起之路。

“艾爱国荣膺‘大国工匠’称号,必将在全省掀起学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争当工匠人才的热潮。用先进典型引导广大职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传承创新、追求卓越。”省总工会劳动经济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省总工会大力培育工匠人才,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着力打造“湖湘工匠”品牌,成功举办了“大国工匠·湖湘论坛”暨“2021湖湘工匠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实施了“百千万”工程,目前,全省已建立253个县级以上湖湘工匠培育基地,2021年开展技能培训16万余人次,通过培训使5。3万名职工提升技能等级;已建立省级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16个,市级689个,县区级1081个,全年开展创新课题或技术攻关2549项,转化创新成果1518项,获得专利数1174项,取得经济效益9亿余元,开展技术培训3300余场,培训11万余人次。一个个模范人物走上前台,成为全省职工和企业学习的典范,引领着全省职工积极投身建设新代化新湖南。

申报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第14篇

申报岗位能手事迹

作为一名管理着三百来号人的系统主管,xxx深知:职务越高,接触的事情越多,就越要搞好学习,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才能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厚望。为此,一直以来他不论工作有多繁忙,从来没有中断过对政治理论、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依法管理和科学生产的观念及驾驭全局的能力。同时,他还经常虚心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例如:他向主管生产的副厂长xxx强请教生产方法、向主管安全的副厂长xxx请教安全管理,并理论联系实际,将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工作中去,收到极大的功效。此外,他还特别注意加强作风建设,一言一行都给职工做出良好的榜样。

严查隐患保安全

申报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第15篇

普兴亮,男,汉族,1971年1月出生,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南铜业分公司熔炼分厂高级技师,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致力于提高熔炼系统铜精矿处理能力、延长炉窑使用寿命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艾萨熔池熔炼炼铜技术得到不断创新和发展。

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有色行业第四届技术能手、中铝公司劳动模范、中央企业劳动模范、中央企业百名杰出工匠、云南省第一届技术能手、昆明市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等荣誉称号。

申报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第16篇

徐立平:为铸“利剑”不畏艰险

多年来,他先后数十次参与发动机缺陷修补型号攻关,并创新实现了真空灌浆、加压注射等修补工艺。在某重点战略导弹发动机脱粘原因分析中,他凭借扎实的技能和超人的勇气,钻入发动机腔、精准定位并对缺陷部位完成挖药、修补,修补后的发动机最终成功试车,保障了国家重点战略导弹研制计划顺利进行,为国家挽回数百万元的损失。为解决手工面对面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徐立平带领班组开展机械整形技术攻关,推动实现了包括“神舟”系列在内的20余种发动机远距离数控整形,填补了国内行业技术空白。

从1987年参加工作至今,他一直从事着极其危险的航天发动机固体动力燃料药面的微整形工作,相当于在炸药堆里雕刻火药。他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实践,自学数控知识并亲手设计出多个改良设备,大大提升了药面雕刻精准度。他为火箭上天、神舟遨游、北斗导航、嫦娥探月等一项项国家重大工程任务“精雕细刻”,以匠人之心,用双手助力着大国航天梦。

申报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第17篇

去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古老的中国錾刻技术,给各国元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在送给他们的国礼中,有一个是金色的果盘里放了一块柔软的丝巾,看到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抓,结果没有一个人能抓得起来,原来这块丝巾是用纯银錾刻出来的。

錾刻工艺师孟剑锋就参与了这份国礼的制作。他是北京握拉菲首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技术总监,已在工艺美术行业上奋斗了22年。孟剑锋是一个能够沉下心来做细活的人。为了提高技术水平,他勤练基本功,几个枯燥的动作,他能重复练习一年。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绘画,学习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工艺美术知识,积极探索新的工艺制作方法,大胆改进创新,创作出大量贵金属工艺摆件作品,先后制作了北京奥运会优秀志愿者奖章、512抗震英雄奖章、全国道德模范奖章、中国海军航母辽宁舰舰徽等作品模具,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工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尝试改变铸造的焙烧温度、化料温度和倒料时的浇铸速度,经过反复试验、对比和推算,攻克了纯银铸造的工艺难题,使成品率提高了近50个百分点,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生产成本。

孟剑锋是位坚守传承,勇于创新的工美匠人,他用最朴实的劳动践行着一名普通劳动者的责任和一个_员的坚守。

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其中岛隧工程是大桥的控制性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最长公路沉管隧道。工程采用世界最高标准,设计、施工难度和挑战均为世界之最,被誉为“超级工程”。

在这个超级工程中,有位普通的钳工大显身手,成为明星工人。他就是管延安,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Ⅴ工区航修队首席钳工。经他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8次海底隧道对接任务,无一次出现问题。接缝处间隙误差做到了“零误差”标准。因为操作技艺精湛,管延安被誉为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

零误差来自近乎苛刻的认真。管延安有两个多年养成的习惯,一是给每台修过的机器、每个修过的零件做笔记,将每个细节详细记录在个人的“修理日志”上,遇到什么情况、怎么样处理都“记录在案”。从入行到现在,他已记了厚厚四大本,闲暇时他都会拿出来温故知新。二是维修后的机器在送走前,他都会检查至少三遍。正是这种追求极致的态度,不厌其烦地重复检查、练习,练就了管延安精湛的操作技艺。

“我平时最喜欢听的就是锤子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管延安说,20多年钳工生涯,有艰苦,但他也深深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学技术是其次,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胡双钱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是他技工生涯的注脚。

胡双钱是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一位坚守航空事业35年、加工数十万飞机零件无一差错的普通钳工。对质量的坚守,已经是融入血液的习惯。他心里清楚,一次差错可能就意味着无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他用自己总结归纳的“对比复查法”和“反向验证法”,在飞机零件制造岗位上创造了35年零差错的纪录,连续十二年被公司评为“质量信得过岗位”,并授予产品免检荣誉证书。

不仅无差错,还特别能攻坚。在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项目的研制和试飞阶段,设计定型及各项试验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特制件,这些零件无法进行大批量、规模化生产,钳工是进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胡双钱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开始发挥作用。他攻坚克难,创新工作方法,圆满完成了ARJ21—700飞机起落架钛合金作动筒接头特制件制孔、C919大型客机项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种特制件的加工工作。胡双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一定要把我们自己的装备制造业搞上去,一定要把大飞机搞上去。已经55岁的胡双钱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申报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第18篇

胡双钱,在30年的航空技术制造工作中,他经手的零件上千万,没有出过一次质量差错。

他叫胡双钱,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数控机加车间钳工组组长,一位本领过人的飞机制造师。

“每个零件都关系着乘客的生命安全。确保质量,是我最大的职责。”

核准、划线,锯掉多余的部分,拿起气动钻头依线点导孔,握着锉刀将零件的锐边倒圆、去毛刺、打光„„这样的动作,他整整重复了30年。

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和着空气中漂浮的铝屑凝结在头发、脸上、工服上„„这样的“铝人”,他一当也是30年。

胡双钱读书时,技校老师是位修军机的老师傅,经验丰富、作风严谨。“学飞机制造技术是次位,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这句话对他影响颇深。

一次,胡双钱按流程给一架在修理的大型飞机拧螺丝、上保险、安装外部零部件。“我每天睡前都喜欢‘放电影’,想想今天做了什么,有没有做好。”那天回想工作,胡双钱对“上保险”这一环节感到怎么也不踏实。保险对螺丝起固定作用,确保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不会因震动过大导致螺丝松动。思前想后,胡双钱不踏实,凌晨3点,他又骑着自行车赶到单位,拆去层层外部零部件,保险醒目出现,一颗悬着的心落了下来。

从此,每做完一步,他都会定睛看几秒再进入下道工序,“再忙也不缺这几秒,质量最重要!”

“一切为了让中国人自己的新支线飞机早日安全地飞行在蓝天。”

从参与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后,胡双钱对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他深知ARJ21是民用飞机,承载着全国人民的期待和梦想,又是“首创”,风险和要求都高了很多。胡双钱让自己的“质量弦”绷得更紧了。不管是多么简单的加工,他都会在干活前认真核校图纸,操作时小心谨慎,加工完多次检查,“慢一点、稳一点,精一点、准一点。”并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对质量的执着追求,胡双钱在ARJ21新支线飞机零件制造中大胆进行工艺技术攻关创新。

型号生产中的突发情况时有发生,加班加点对胡双钱来说是“家常便饭”。“哪行哪业不加班。”他总说,“为了让中国人自己的新支线飞机早日安全飞行在蓝天,我义不容辞。”

一次临近下班,车间接到生产调度的紧急任务,要求连夜完成两个ARJ21新支线飞机特制件任务,次日凌晨就要在装配车间现场使用。

他下班没有回家,也没有让大家失望,次日凌晨3点钟,这批急件任务终于完成,并一次提交合格。

“如果可以,我真的好想再干三十年!”

胡双钱从小就喜欢飞机。小时候,为了看飞机,他不惜从家步行两个多小时到大场机场附近,躲在跑道边的农田里看飞机起落。炎炎夏日,他常常被水沟边的蚊虫叮得满身是包。

胡双钱技校毕业后进入上飞公司。一进门,学钣铆工的他就被分配到专业不对口的机加车间钳工工段。一些人走掉了,可老实憨厚的胡双钱选择了留下。凭着“只要能造飞机,自己坚决服从组织分配”的一股劲,他开始了自己的钳工生涯。

30年里,无数艰难时刻他都挺过去了,唯独“运十”飞机的命运成了他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心结。现在看到国家又重拾大飞机的梦想,他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延续再干30年的豪情——把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胸怀大飞机梦的年轻人。在一届上飞公司技能大赛中,他带领的班组3位参赛选手,囊括了钳工技能比赛前三名。

胡双钱说:“参与研制中国的大飞机,是我最大的荣耀。看到我们自己的飞机早日安全地翱翔在蓝天,是我最大的愿望。”

能够研发大型客机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在这个处于现代工业体系顶端的产业里,手工工人虽已越来越少,却不可替代,即使是生产高度自动化的波音和空客,也都保留着独当一面的手工工匠。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高级钳工技师胡双钱就是这样一位手艺人,35年里他加工过数十万件飞机零件,没有出现过一个次品。

“梦想成真的感觉多少钱都买不来”

胡双钱出生在上海一个工人家庭,从小就喜欢飞机。制造飞机在他心目中更是一件神圣的事,也是他从小藏在心底的梦想。

1980年,技校毕业的他成为上海飞机制造厂的一名钳工。从此,伴随着中国飞机制造业发展的坎坎坷坷,他始终坚守在这个岗位上。、我国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项目先后立项研制,中国人的大飞机梦再次被点燃。有了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胡双钱觉得实现心中梦想的机会来了。 大飞机制造让胡双钱又忙了起来。他加工的零部件中,最大的将近5米,最小的比曲别针还小。胡双钱不仅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部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时间,为了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部件,在当时却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连图纸都没有。打完需要的36个孔,胡双钱用了1个多小时。当这个“金属雕花”作品完成之后,零件一次性通过检验,送去安装。 现在,胡双钱一周有6天要泡在车间里,但他却乐此不疲。他说:“每天加工飞机零件,我的心里踏实,这种梦想成真的感觉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飞机关系到生命,干活要凭良心”

55岁的胡双钱是上海飞机制造厂里年龄最大的钳工。在这个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里,胡双钱和他的钳工班组所在的角落并不起眼,而打磨、钻孔、抛光,对重要零件细微调整,这些大飞机需要的精细活都需要他们手工完成。 划线是钳工作业最基础的步骤,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结果。为此,老胡发明了自己的“对比检查法”:他从最简单的涂淡金水开始,把它当成是零件的初次划线,根据图纸零件形状涂在零件上,“好比在一张纸上先用毛笔写一个字,然后用钢笔再在这张纸上同一个地方写同样一个字,这样就可以增加一次复查的机会,减少事故的发生。”胡双钱说。

“反向验证法”则是令胡双钱最为珍视的“金科玉律”、“独家秘诀”。这也与最基础的划线有关:钳工在划线零件角度时,通常采用万能角度尺划线,那么如何验证划线是否正确?如果采用同样方法复查,很难找出差错。这时,胡双钱就会再用三角函数算出划线长度进行验证。结果一致,OK;结果不相符,就说明有问题了。这样做,无异于在这一基础环节上做了双倍的工作量,但却为保证加工的准确和质量,减少报废等打下基础。他说:“质量问题不是罚不罚款能解决的,飞机关系到生命,干活要凭良心。”

因为长期接触漆色、铝屑,胡双钱的手已经有些发青,而经这双手制造出来的零件被安装在近千架飞机上,飞往世界各地。胡双钱在这个车间已经工作了35年,经他手完成的零件没有出过一个次品。

“最好再干、,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20,承担大型客机研制任务的中国商飞公司成立。职工收入有了相应增加,还增加了补充公积金,胡双钱一家也开始盘算买房的事。前两年终于贷款买了一套70平方米的二手房,搬离了蜗居20多年的30平方米老公房。为此,全家人开心不已。胡双钱闲下来时,也会清理清理房间,把玻璃刷得干干净净,油烟机擦得清清爽爽。做家务也和工作时一样,一丝不苟,表里如一。

近年来,默默无闻的老胡获得了不少荣誉。,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平生第一次走进庄严的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胡双钱感慨:“我们赶上了好时代。”他说,“我们的民机事业经历过坎坷与挫折,但终于熬过来了,迎来了春天。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今天的事业,想要更好,也还要靠自己。”

胡双钱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申报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第19篇

李麟,维修四项目部第一车载维修部主任。凭借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以过硬的业务水平,带领维修部员工攻克了“110车反方向发车”、“102车无法定位”等罕见故障,解决了设备厂家都束手无策的难题,避免了长时间扣车对机场线运营造成的重大影响。积极开展“传、帮、带”,将多年积累的宝贵工作经验传授给新员工,灵活运用疑难故障分析、经典案例复现等方式带动班组员工认真学习专业技术,有效提升员工分析、处理故障的能力,该维修部员工在近两年的中、高级技能等级考试中通过率100%。

在2017年三大战役重点保障期间,以身作则冲锋在保障第一线,带领维修部员工圆满完成了保障任务。

申报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第20篇

刘丽:过硬功夫源自“铁人”

刘丽始终把“我为祖国献石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为己任,坚守在生产一线,苦练本领。她专注于解决生产难题,研发各类成果200余项,其中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33项、国家专利及知识产权软著41项。她研制的“上下可调式盘根盒”,使操作时间缩短四分之三,填料使用寿命延长6倍,在60000多口油井应用,年节约维修工时10万小时、节电亿多度。她研发的“螺杆泵井新型封井器装置”等一批成果填补了国际国内技术空白,累计多产油60000多吨。

作为中国石油技能专家协会主任,刘丽带领专家团队行程17万公里,走遍石油、炼化、石化生产现场,攻克中国石油生产难题1000余项,取得国家专利704项,技术技能成果获奖2081项,为油气勘探领域技术技能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撑。

她扎根采油井场近30年,用勤奋与韧劲解决了一个个生产难题。她带领“刘丽工作室”全体成员,先后实现技术革新1048项,用团结与创新培养了一批批石油领域人才,在实干与奋斗中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石油精神。

申报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第21篇

如今的刘湘宾是所在单位的数控组长,主要承担国家防务装备惯性导航系统关键件的精密、超精密车铣加工任务。在_成立70周年大会阅兵式上,当装备方队从天安门城楼前缓缓通过时,刘湘宾油然而生出一股自豪感。

实际上,刘湘宾数控团队加工的惯性导航产品参加了40余次国家防务装备、重点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大型飞行试验任务。这其中还包括一些长征系列火箭导航产品关键零件、卫星中的重要部件。

因重量轻、节约材料、结构紧凑等特点,薄壁环状零件被广泛应用在各大工业领域。但薄壁环状零件在加工过程中经常遇到装卡易变形、装卡状态下的零件形位精度与释放后的状态不一致、难以准确测量薄壁件的尺寸等问题。

2008年,刘湘宾就通过自制测量表架、选择高精度的精镗头等方式,对零件结构、装卡、测量、刀具选择以及加工误差、加工参数进行分析改进,让被加工零件尺寸和位置精度均达到图纸要求,成功研究出了一套薄壁环状零件侧面镗孔的方法。

刘湘宾告诉记者,2018年,某型号特急项生产任务进入数控组,时间紧任务重,一点点失误都会导致后续发射的失败。“我们接到任务后,打破常规生产模式,工艺、技术人员提前‘铺路’,生产人员一人多机三班倒,检验保障人员统筹安排、全力配合,两个月的任务竟然只用22天就优质完成,为随后的装配调试争取了更多的宝贵时间。”

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他曾经和多家研发单位组织74次试验,自创了一套高精度机床加工刀具,完全替代了进口产品,并取得了发明专利,每年可为公司生产节约成本80余万元。

申报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第22篇

周建民:周式精度如琢如磨

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周建民在工具钳工这个平凡的岗位上40年的坚守,走出了一条令人尊敬的工匠之路。

他完成了15000余项专用量规生产制造任务,进行小改小革,工艺创新项目1100余项,累计为公司创造价值3100余万元。他秉承工匠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产品态度,15000余件微米级专用量规没有出现一件质量事故。他用工匠担当,组织团队破解位置量规、无人机内外轴、中国现代第一枪电磁枪等工厂、国家乃至世界级的机械制造难题。面对一次次高薪聘请、各种诱惑,他选择了工具钳工这个平凡的工人岗位,敬业坚守、道技合一、精雕细琢、默默敬业奉献。

他有一双神奇之手,工作39年来,完成创新成果1000余项;他有一双可靠之手,研制的16000余件专用量规无一发生质量事故;他有一双精准之手,凭借眼看、耳听与手感,使专用量具达到微米级精度。执着忘我练就一身功夫,巧思钻研成就创新达人,一人一册培养后辈新人,他用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

申报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第23篇

雷振锋:龙穴管业船舶电焊工,高级工。于2007年6月技校毕业后,毅然决定做一名中国造船工人。从上海江南造船有限公司做船舶电焊学徒工开始,他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学习焊接理论知识,掌握焊接技能,在短短三个月时间,便出师独立干活,但从未懈怠对焊接技术的钻研。为了一个狭窄空间的产品焊接,为了确保一次成功,他在焊接前对站位、姿势研究半天,班后还自习、研读相关焊接专业书籍。正是有了这种刻苦钻研、工匠精神,雷振锋很快就成为所在电焊班组的技能好手,“顶梁柱”。

2014年,雷振锋进入广州龙穴管业有限公司,由于焊接技术过硬,成绩突出,工段专门安排他负责焊接拍片管及焊接难度系数较大、要求高的管子。他在工作中逐步成长,积累经验,并不断加强对焊接技术的钻研,尤其是某产品货油系统不锈钢管的焊接,要掌握好管子焊缝的温度、焊缝成色控制。而要掌握焊接温度控制,就必须控制好气体压力、流量、焊接方式来确保焊接质量。他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终于确定了氩弧焊焊接电流采用85-100进行焊接速度提高到5-8cm/mim,二氧化碳150-180,速度提高到10-15cm/mim,打底完成后必须将温度控制在100度以下,实际操作降到60度以下效果更佳,再进行第二道焊接,并保持焊脚高度与管壁厚一致,减少热量输入,焊缝颜色多数控制在金银色,管内热影响区基本保持管材原色,得到了船东的认可。

在生产过程中,雷振锋非常注重管子焊接方面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研究。2016年初某型船上有大量的厚壁紫铜管,如果用传统的风焊方法,外径140mm、壁厚8mm的一道焊缝足足要焊接30分钟以上,工作效率非常的低。他通过细心研究,根据火工风枪火力比较大的特点,把焊接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反复做了很多实验,终于找到了既能焊接出优美焊缝,工作效率又特别高的焊接方法。同时带领全班组焊工轮流上岗培训,焊接效率提高,又赢得了船东的认可。另外,在此批管的焊接任务完成后,他又开始琢磨起新的焊接方法,考虑到风焊的温度高,如果在炎热的夏季焊接时,工人犹如火烤,因此尝试用氩弧焊的方式来代替。在十多天的时间里,每天班后他都泡在车间反复研究、反复琢磨,终于试验成功将氩弧焊的方式来焊接紫铜管。目前,此项工艺评定已通过DNV、CCS的签字认可,后续的紫铜管可采用此种新工艺来焊接了。

雷振锋从一名农民学徒工成长为优秀的焊接技能人才,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从未退缩过。他坚定地对自己说:“不管面对什么困难,我都没有想过放弃我的焊接事业”。回忆起当年在当学徒的过程时,自己连续一个多月加班加点的守在车间,持续不断的进行焊接。正是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信念,让他拥有了不一般的耐心和韧性,也让自己在原本十分艰苦和枯燥的焊接岗位上,找到了很多的乐趣。在公司生产一线默默奉献,也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同事,并成立了“工匠创新工作室”。在培训技巧方面,他致力于将班组员工培养成实际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复合型人才,要求班组员工不仅要掌握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去工作。由此,他为公司带出了多个技术能手。

在公司的培育下雷振锋凭借着优异的焊接技能获得多个奖项,2016年荣获广船国际职业竞赛广东省二类职业技能竞赛第三名,2015、2016、2017连续三年荣获“广船国际技术能手”和“广船国际技术创新能手”的荣誉称号,2018年参加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焊接技能比赛荣获第二名的好成绩。

申报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第24篇

刘更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事“京作”硬木家具制作与古旧家具修复已近40年。他多次参与重要文物的大修与复制,2013年故宫博物院“平安故宫”工程中,他成功修复故宫养心殿的无量寿宝塔、满雕麟龙大镜屏等数十件木器文物,复刻了故宫博物院金丝楠鸾凤顶箱柜、金丝楠雕龙朝服大柜,使经典再现,传承于世,为“京作”技艺、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贡献。

他多次承担国家重点工程任务,参与制作了香山勤政殿、颐和园延赏斋、北京首都机场专机楼元首厅等项目的.经典家具,设计制作了2014年APEC峰会21位元首桌椅、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座屏、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贺礼、国庆70周年天安门城楼内部木质装饰等国家重点工程家具。他设计的“APEC系列托泥圈椅”荣获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会“国匠杯”银奖。

刘更生大力弘扬传承“京作”文化,坚持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非遗基地文化游等活动,年均组织活动30余场,参观人数达千余人次。2021年4月,天坛家具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生活家具供应商”,他秉承“产业报国、传承经典”理念,向世界讲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冬奥会场馆中再现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申报工匠事迹材料范文 第25篇

师傅带徒弟,是从事技术工种长久以来的惯有模式。刘湘宾告诉记者,回顾自己近40年的奋斗历程,他首先要感谢的是自己的师傅。

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国家劳动部提出了学习苏联劳动后备制度,并设置技工学校要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培养既有文化技术理论,又有操作技能的工人。据刘湘宾介绍,他的师傅是我国第一届技校生,曾远赴苏联学习技术。

拜师入门少不了考核。“见的第一面,师傅就问我,你这当兵的回来会干啥?我说我啥也不会,接着他就给我出了几道题,让我解。”刘湘宾回忆,师傅出的是三角函数的六个公式,要用勾股定理来解题。

“我高中虽然没上完,但这些东西,对我来讲还是挺简单,在部队待的三年,我也没放弃文化课的学习,解个方程,再反推出来进行验证,结果数字都合适,我心里就感觉特别激动。”师傅一看,题解得不错,就让刘湘宾跟着他学。

铣工是机械加工里最难的工种之一,它要求对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有很好的掌握。因为以前没有数控机床,都是手动机床,所以对手工计算要求极高,空间尺寸的测量也要精确到分。

刘湘宾说,最早那一批技工,思想还有点保守,尤其是在传授“绝活儿”的时候,信不过的人是不会传的。做航天产品的一些关键件,一般白天不干,都是晚上锁着门做。活儿做好后,到第二天天亮,师傅又会让他把工装夹具都拆了。

“现在可不一样了,我当师傅,带了三十多个徒弟,恨不得把本事都教给他们。” 刘湘宾告诉新京报记者,你所做的每个零件都是要上天的,所以任何一步都要做好,没有的产品,所有产品的标准必须是100%的。这也是师傅给他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