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伞文学网

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合集19篇)

admin
导读 确立: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贯彻分权与制衡,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xxx),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xxx),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1篇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_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xxx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xxx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xxx一的措施:①颁布xxx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

一 xxx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2篇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多轮次教学。

高三历史教学要在一个学年中涉及古今中外大量史实,课时很紧张,又要把有限时间进行一轮、二轮、三轮复习。教师基本上是对课程的重复和机械强化,致使每轮学习都比较肤浅,没有了复习课的深度与广度。结果是: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到厌倦,以及对教材的重复和盲从。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背下来的东西在考试中用不着,考查的东西很多是记忆教材知识之外的东西。

为改变这一状况,在今后复习中应将一轮二轮结合在一起进行,放慢进度:以现有教材为依托,以通史体系对知识进行整合。这样难度虽大,但能稳打稳扎,一步到位,在并不充裕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具体做法如下:

(一)帮助学生转变思维,改变方法

1、端正态度:学生认为所有知识高一、高二都已学过,高三无非是在“炒现饭”。上课会没有多少兴趣而且缺少对知识的求知欲。教师应在高三开始复习前向学生灌输一种理念:高考赢在态度。对待复习课的态度要和新课程一样,一切都是“零起点”。

2、改变学习方法:如果高一、高二是在对基础知识的逐层掌握,那么高三就要做到宏观把握,高屋建瓴,“先见森林,再见树木。”

(二)教师课堂讲解的深入与拓展:复习课不同于新课

1、加强知识间的整合。

历史学科的知识浩瀚,但时间性强,阶段特征明显,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密切,总体上是繁而不乱,有规律可循。复习时要注意知识间的重组,打破国界,打破代界,打破模块界,用一条线串起来。每一次整合的过程都是对教材知识的回顾整理、归纳分析的过程,也是一次重新学习和升华的过程。

(2)处理好选修内容与必修内容之间的联系

选修课,从课程目标来看,其内容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载体;从内容体系来看,选修是对必修的拓展和延伸;从高考命题来看,选修更侧重考察学生理解教材的能力。可见,选修内容不可轻视,但目前现状是:选修内容较多但在高考试卷中所占分值较少,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如何更好进行选修的复习呢?

在复习课中应将选修内容渗透到必修课教学之中:如复习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与发展》,联系补充选修2第2单元《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第3单元《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等相关内容,则会更便于学生理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的实质和特点。在运用中突出选修内容的选择性,不用面面俱到;同时利用选修内容加强学生对史料的辨析和解读,体现选修课的探究性和针对性。

2、学术观点的引入

历史学科是一门拓展性极强的学问,掌握的信息量越多,构建的知识体系也就越完善。

学术观点的引入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高三学生的高考复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的历史高考试题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很多较为前沿的历史学术观点开始逐渐渗入高考试题。部分学术观点性质的试题成为学生获取高分的障碍。因此,向学生适当地介绍这些历史观点不仅以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也十分有利于学生的高考应试。应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学术观点的引入已经成为确保高考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对学术观点的引入一定要把握好: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精神,必须xxx生发展规律。

3、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指导和培养

课程目标要求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经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教材是历史信息的一个载体,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媒介。复习课中提升对教材信息的解读、获取、加工、表达非常关键。

(1)明确指导:教材在章、节、目、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和规律,引导学生进行整合;①读模块目录,进行专题间整合。同一模块的专题在内容和目标上有一致性,这样整合能以简单有效方式理清复杂的历史现象,从中找到典型特征。②读单元章节目录,理清历史史实间联系。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宏观把握,也提升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③读单元正文内容,建立主干知识结构。高考是对知识面综合考查,复习中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要纵横联系前后贯通,对教材中大量史实加以整理归纳,实现对教材核心知识的建构。

(2)注重教材的运用:阅读教材的过程就是提取信息的过程,就是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归纳问题的过程。课前教师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阅读时将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粗读是为了弄清课文大体结构,明确主要内容,有一个清晰思路。粗读后再精读,即针对学习目标和思考题全面细致阅读,对重难点部分反复阅读。通过分层,把握中心句,找到关键词来加强理解。阅读完成后,就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寻找问题的依据。最后引导学生对阅读过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在教材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充实细化,再把各部分按一定思路构成有机整体,以规范简洁书面形式写下来。

4、运用多元化史观

近年来,历史考试中比较关注一些史学理论:如近代化史观、文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坚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史观,能引导和促使学生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去认识丰富多彩的历史现象,理顺历史史实间的联系、突破重难点。如对_的评价:(1)革命史观: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2)现代化史观: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3)社会史观:他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4)全球史观:他是有世界影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其次,关于历史试题的筛选与讲评,要有针对性

任何有效的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用心的教与学生踏实的学这两大环节,要想赢得高考,高三复习还需要有高质量的试题来巩固。

(一)选题要慎重,远离垃圾题。

大量做题是高三教学中核心环节。通过做题来弥补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发现问题,这固然是一个重要也是必要的方法,但选好题,做好题便至关重要了。一般说来,在众多资料中,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考前模拟题,还有很多学校组织一线教师的自主命题含金量较高,这应成为学生训练的首选题。

(二)试卷讲评的针对性

要使训练有效,教师对试卷的评讲就应具有针对性。针对不同学生,针对不同题型,做到讲前心中有数。哪些题目得分较低,共性问题是什么?哪些题目是教师一人讲解好还是由学生一起解决?

1、加强主观题训练:主观题是学生得分最难的题型。训练中可采用“评—改—析—练”的模式。即第一步,在每次考试的试卷中抽取几份样卷,在班上由学生评价打分,并说明失分的理由;第二步:修改完善学生答案。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从选择的知识点,语言的组织及答题的方法各方面进行。第三步:对比答案。与参考答案进行比较对照,认清自己答题的不足。第四步:及时检测。把刚刚讨论的方法及出现的问题运用到相近的试题中去,看是否适用?这样学生参与的方式远比教师千百次强调“做题前要审题,答题时要规范”效果好得多。

讲评课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一是讲评课不能过“满”,给学生以思考提问时间;二是不能唱独角戏,要学生参与其中。

(三)加强学生主观题答题的指导

1、答题形式上:要求答案的程序化、条理化。清晰美观有利得分;字迹书写规范化;语言学科化,要求言简意赅,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 课程体系 变化分析

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才能适应不同领域的需求,教育界同样如此。教育要跟现代化建设相合拍,要为学生的综合发展着想,因此,实行新课程改革是必然的。新课程标准自从落实以来,教育的不同层面上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使教育再现了生机和活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高中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让学生了解必要的史实,还使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深层问题,从而将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以史为鉴。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探讨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发生的种种变化,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从灌输知识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转变

与旧的教学大纲相比,新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出现了多元化。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体系中,注重的是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目的是在应试中获得高分,而没有将历史学科深刻的人文性和情感价值观发掘出来,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历史的感触也比较僵硬。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这三个要素突出出来,要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注重对历史知识的剖析和深刻挖掘,总结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实践学习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在历史老师的引导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减轻对老师的依赖程度。

第二个变化是,高中历史新的课程体系中,对课程目标的概括十分具体,包括总目标、模块目标等,学生从这些目标中就可以得知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并且可以认识到具体的要求。比如高中历史“程朱理学”一节课中,要掌握程朱二人的主要观点,这些观点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这些观点的提出与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这些观点的文化本质是什么等等。不同层级的课程目标中都有详细要求,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不再单纯背诵书本知识。

二、课程体系专题性突出

以往的历史教材编排中,大多按照时间顺序和从中国到世界的层次来编写历史教材,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材的编著都按照这个原则,这样编排有一个弊端,就是初中和高中学习的历史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重复的,会造成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自从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的编排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就是改变了直线式的历史内容的编排,而转为专题性的历史知识编排。比如,必修一设置为政治制度的学习,涵盖了我国历代重要的政治制度xxx外的重点政治制度;必修二则设置为经济史专题,将我国不同时代经济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汇总。这种专题性的编排,有助于对历史内容进行归纳,而且与初中时代学习的历史没有重复,就相当于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历史发展的脉络,有利于进行专题性的研究。在历史必修教材中,每一册都设置了不同的版块,这些版块也是一个小专题的汇总,不同版块之间既有独特性,又有割不断的联系,能够进行比较学习,有助于知识体系之间的融会贯通。

三、兼设必修课和选修课

高中历史课程分别设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以前就存在,不是新课标实施以来的新发明,但是新课标落实阶段的高中历史必修课和选修课,与之前的必修和选修是存在着很大区别的,尤其体现在课程的结构方面。以往的历史选修课,就是直接将一个阶段的历史知识划归到选修行列内,但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选修课的设置是将必修课中的某些知识点进行细化,进行扩充,目的是满足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更多追求,开拓学生们的知识面,学历史的目的不只是应试,还在于人文素养的一种提升。例如,选修教材中有一个“重大历史改革事件回顾”的专题,实际上是从必修一中的政治制度这个专题中延伸出来的,它讲述得更加详细和具体,能够结合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共同思考历史,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历史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以上分析了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变化,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论述了新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第二,与新课程标准精神相一致的历史教材编排出现改观,不再是线性历史,而是专题性历史研究,不同的专题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历史体系,进行归纳和比较;第三,高中历史设置的选修课和必修课较之以前,更加合理和完善,选修课不是一个阶段的历史知识,而是对某一专题的细致研究,能够扩大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

【参考文献】

[1]xxx,xxx. 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评论,2007(05).

[2]xxx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J].教育研究,2007(05) .

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4篇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xxx的地理环境与小国xxx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xxx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xxx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xxx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二、xxx

1、xxx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xxx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xxx体系的最终完成。

2、xxx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xxx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xxx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xxx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xxx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xxx。但斯图亚特xxx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_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_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xxx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xxx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xxx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xxx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xxx),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xxx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xxx帝国。

八、xxx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5篇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日军的军事侵略:

(1)原因:

①根源在于为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寻找出路,因此制订了“称霸太平洋”的既定国策。

②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制定了“征服满蒙”的计划。

③受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迫切要求摆脱经济危机。

④国共对峙,_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日本的侵华过程:

(1)局部战争:九一八事变、长城会战、华北事变等。

(2)全面侵华: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等。

(3)结果:中国失去了大片的领土,其原因是:xxx我弱;_的战略部署及片面的_路线;缺乏国际力量的支持等因素。

3、侵华日军的罪行:

(1)罪行:屠杀、细菌战、化学战、劳工与_以及野蛮的殖民统治等。

(2)殖民统治:①政治:以华制华。②经济:野蛮掠夺。③文化教育:奴化教育。

二、关内外的抗日救亡运动

1、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背景: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不断扩大侵略;_的不抵抗政策。

(2)表现:_发表抗日宣言;东北义勇军以及_领导下的抗联;_爱国将领的抗日行动等。

2、救亡运动的高涨

(1)背景:中日_上升为主要矛盾。

(2)表现:关外抗日救亡运动;平津“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等。

注意: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6篇

根据相关文件精神,我校在文学生中主选选修1与选修4的同时,再增选选修2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选择,也为学生届时高考选做试题拓宽了答题的空间。近三年福建高考文综卷历史选做题均按三本选修教材,各命制了一道选做题供学生进行三选一,本文拟从新课改高考历史选做题的试题命制谈选修教材如何加强教学的有效性。

一、选做题的试题命制特点分析与学生存在问题

(一)选做试题的命制特点分析

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09年考与明治xxx题,注重考查学生依据课程标准对基础和主干知识的掌握,如了解两次变法内容,理解近代化的多样性;注重对三维目标学科知识能力考查,尤其突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运用,如考查两国变法比较,探讨改革原因与成败等;此外还考查学生利用新情境、新材料进行知识理解运用的能力,如要求学生据材料说明康有为建议学习明治xxx的理由等。(2)2010年考民族关系与北魏孝文帝改革题,第一问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问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判,此外还考查了以教材为载体,对教材综合利用的特点。(3)2011年考日本确立近代的内容及比较日英两国政体差异,注重考查考生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材料不新,但设问角度新颖,对教师的复习角度也提供了借鉴作用。

2.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009年考资产阶级政治家华盛顿与_题,第一问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二问更多关注史学观点和史学研究及人物评价方法,并非单纯考查考点的具体内容。(2)2010年考亚洲觉醒先驱甘地题,试题考查学生历史分析、评价能力和从历史结论向历史认知过程的转变,特别突出对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要求,从而达到多角度探寻历史,形成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等。(3)2011年考拿破仑题,人物熟悉,但提供的材料学生不大熟悉,很好地考查了“材料在课外,答案在书本”的知识迁移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如能善于把学生不大熟知的设问转换成学生熟知的设问,这样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该题与选做1类似,也重在考查学生对事件或人物的评述。

3.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2009年考近代法国国家政治体制设置题,考查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并使用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2)2010年考梁启超与_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人的观点对立与否,该题考查学生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限信息以及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从而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3)2011年考康有为题,人物熟悉,但有关民主政治的知识却为广大学生所不大熟知,并进而考查了康有为与xxx改革的观点异同比较。

(二)选做试题答题存在的症结分析

1.提取与解读史料中有效信息的能力薄弱。高考历史非选择题按提示语划分为四类型:一是根据材料回答;二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三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四是综合上述材料或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如2009年与明治xxx题目,第一问“据材料一说明”和第二问“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2010年孝文帝改革题目,第一问“据材料一指出”和第二问“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11年日本题第一问“据材料概括日本确立近代内容”和康有为题“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方面的主要思想”,便是这一类题型的最好写照,失分原因在于考生因不重视提示语、材料的引文出处和基础不扎实等而导致失分。

2.概括归纳能力差,不能达到论从史出。在答题中考生难以找出材料与试题设问间的关联点,造成考生在组织答案时语言不够准确精练,无法达到论从史出,即所得答案没有史实做支撑。如2009年华盛顿与_题目第二问“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辞职后重新投入政治活动作何评价”,2010年甘地题目第二问“评价甘地的经济思想”,2011年评析日本在明治xxx后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的情况。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思考之余发现症结存在主要缘于历史学科本身叙事性较强的学科特点,教师习惯于“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旧教学模式,未能及时建立“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新教学模式,从而导致“苦教”与“苦学”的无效,只有摆脱以往旧模式,整合优化必修与选修教材知识的交叉点,方能实现历史教学有效性。

二、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的内在联系为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了可能

选修教材的编写者在分析教材知识结构的时候,均撰文提及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二者间的关系“选修教材从内容上看是对必修教材的必要拓展与延伸,是对必修I教材的延伸与扩展”,显而易见,虽然不同模块的立意及具体内容在选择上互不相同,但它们在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等目标要求方面却是一致的。教师在讲授选修模块时应善于整合选修与必修教材之间部分知识点存在的交叉和重叠之处,打破模块间的壁垒,并根据一定的主题(俗称的小专题)对模块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配置,进而形成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整体性(本人另撰一文,内容涉及新课程历史备课如何整合、配置必修与选修教材)。

如2009年选修1康有为题目第一问的第一个小问题《应诏统筹全局折》在变法中的地位,这一设问的答案可直接在选修教材第15课P107页体现出来。本题较难的第二设问“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的实质及其局限性”,实质可从必修3教材第20课康有为主张向西方的学习实际处在“仿制度”层面,即主张中国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观点;而局限性一问可直接参照选修1教材第14课P100页“明治xxx的历史局限性”来进行回答。再如2011年拿破仑题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的原因可回归到选修4教材第9课P42进行摘录相关信息,而第二问的综述题则可回归第9课P41进行参考回答。总之,学生答题欠缺的能力是如何根据题意在分散的必修与选修教材中选取有效信息为己所用。当然,这一能力主要应落实在平常的教学中多多引导学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三、2012年选修教材复习备考建议

1.以《考试说明》为指导,不拘泥于选修教材,可渗透一些必修教材中有关的背景知识,注重与必修教材的衍接与深化,避免简单重复做无用功。

2.夯实基础,狠抓落实基础知识,进一步优化选修教材复习效果。

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7篇

二、xxx

1、xxx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xxx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xxx体系的最终完成。

2、xxx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xxx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xxx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xxx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高一历史必修一(四)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近代:欧美)

自查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和发展历程、特点?

美国共和制确立和发展历程、特点?

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标志?

xxx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背景、确立的标志、特点?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过程:光荣革命:1688年,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

《权利法案》: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主权,国王受限

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特点:

①保留国王,实际上 “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

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_并对议会负责。

2美国共和政体

背景: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

确立: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贯彻分权与制衡,

包括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原则、人民主权原则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确立美国为联邦制总统共和政体。

②促进美国近代化的发展。

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发展: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_的格局

3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背景:(艰难之路)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xxx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xxx的确立。

确立: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xxx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xxx),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4xxx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背景: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xxx帝国。

确立:1871年《xxx帝国宪法》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高一历史必修一(五)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_战争

1、1840年6月,英军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_战争爆发。

2、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3、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_战争爆发。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旅游、经商和传教;外_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暗通航等。

不久,英法火烧圆明园。

1860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4、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1、《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

○1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

○2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3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核心思想),无人不饱暖(目的)”的理想社会。

2、《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

积极意义: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xxx斗争思想结晶。

消极意义: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3、《资政新篇》: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的。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由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最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2、《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辛丑条约》:19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功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4、《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5、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xxx,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第13课 辛亥革命

1、1894年,_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19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1910月10日,武昌起义。

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8篇

第18课 xxx主义的诞生

一、xxx主义的诞生

1、xxx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弊病和基本矛盾也日益暴露:劳资间阶级矛盾尖锐,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2)xxx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3)法英德工人运动——阶级基础

(4)xxx、_所作的努力——主观条件

2、xxx主义的诞生

(1)标志:1848年《_宣言》的发表

(2)《_宣言》的主要内容:课本85页

(3)xxx主义诞生的意义: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二、巴黎公社

1、背景: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xxx国被推翻,第三共xxx建立,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镇压巴黎人民起义

2、巴黎公社的性质:无产阶级专政

3、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4、巴黎公社的失败及其原因

(1)主观原因:缺乏先进政党领导;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没有乘胜追击,给了敌人可乘之机。

(2)客观原因:巴黎公社寡不敌众。

(3)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仍然是xxx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巴黎公社具有偶然性)

5、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

无产阶级建立_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xxx主义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9篇

【关键词】规范办学 高三历史 复习策略

在课时大幅度缩减的新情况下,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在高考中仍有出色的发挥,就是摆在每个高三教师面前必须思考的问题。鉴于历史学科覆盖面广,层次深,能力要求高的特点,我们历史教师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思考更是责无旁贷。下面就是笔者在规范办学的新背景下,关于高三复习策略的一些思考与实践,恳请同仁交流指正。

一、 整合教材,节约时间,使学生的认识全面深刻

1.同一知识点的整合。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以专题模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编者为了教材体系的完整有些知识会从不同模块反复出现,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_”,在必修一《辛亥革命》时出现,必修三《_的民主追求》,选修四《革命的先行者_》都会出现。在复习中,我们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整合,不仅克服了同一知识点反复讲,并且在哪里都讲不透的弊病,而且也节约了大量的课时,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

2.三本必修教材的整合。专题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因此在复习中,我们须按通史体例重新整合三本必修教材,构建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这样做,既可温故,即整理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模块的内容;又可知新,即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归纳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构建知识体系,融汇贯通,从而形成新的认识。

3.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整合。选修是必修的补充,拓展。在高三复习时,我们可以把选修内容有机地穿插到必修内容中来。这样做,不仅使知识更成体系,深化认识,节约教学时间外,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

4.初高中教材的整合。考纲中明确规定“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中国人民共xxx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因此,在高考中会出现在初中已经学习过的而高中教材不再呈现的知识点,如2010年北京文综21题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的考察。因此,在高三复习时,我们历史教师还要经常翻阅初中教材,把一些和高中教材有关联的内容提取出来进行复习,有效地应对高考。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规范办学新的历史背景下,习题的处理也压向45分钟。如何打造优质高效课堂,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也很关键。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1:2:1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新的办学形势。

每节课的前10分钟,做学生的诊断性自测。由教师精选习题,主要是近5年的高考真题和近3年的名校模拟题。通过自测,及时了解在即将复习的内容中,有哪些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哪些还存在欠缺,哪些还必须巩固强化,哪些还必须澄清。这样,老师在下一环节的知识梳理中,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学生也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应努力的方向及程度。

中间的20-25分钟,进行基础知识的梳理。常考点是什么,易混点在哪里,重、难点分别是什么以及突破它们的方法技巧。通过此环节,明晰历史概念、总结历史结论,把握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形成扎实的历史基本功。

最后10分钟,练习反馈。练习题的选择要精。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深入题海,把那些内容相近、容易混淆的选择题目归类,争取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把那些具有新意、创意的题目挑选出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强变通能力。学生训练后,教师及时评讲,不仅要讲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评讲审题、解题的方法,明晰解题思路,分析错误原因以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让学生掌握要领。

三、建立xxx制度

考试,无疑是检验我们教学效果的最有效的方法。规范办学,我们也应坚持xxx,使师生及时反思教学中的得失成败,便于调整改进。

考前,试题的设计应注意:①问题具有代表性、广泛性。②问题的综合性、总结性;③难度具有挑战性。我坚持了较大难度的考试训练。我认为:平时的训练难度较大,虽然部分学生可能会有畏难心理,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适应了较难的题目面对高考中的各种难度的题目都会有更大的心理优势。

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10篇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xxx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xxx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11篇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知识点归纳

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背景:

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与国王斗争

(2)过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成立共xxx

1660年斯图亚特xxx辟

1688年“光荣革命

2.确立标志——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1)内容:它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_、司法权和军权等。

(2)作用: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也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概况

18世纪初,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行_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2.组成:下院议员由普选产生,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3.职能

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4.特点

内阁成员(各部大臣)集体负责,与首相(内阁首脑)共进退;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国家大权(行_立法权);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_;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5.意义: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_,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_之间的关系

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12篇

第17课 解放战争

一、_胜利后_为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_“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2、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1945年8-10月)

(1)国共重庆谈判的原因:

_方面:一是国际国内的舆论压力;二是_尚未完成内战的全部准备工作。

_方面:为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

(2)重庆谈判结果:签订《双十协定》(主要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3)重庆谈判的意义:_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扩大了影响。_如果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在政治上就陷于被动地位。

3、政协会议的召开(1946年)和通过的决议:改组_、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_队、制定宪法

二、内战爆发和解放军的战略防御

1、全面内战爆发标志:_进攻中原解放区1946年xxx、解放军的战略防御阶段:解放军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展开运动战,先后粉碎_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决战

1、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原因:

经过一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军具备了发起进攻的条件。

2、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xxx、xxx大军xxx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

(1)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2)意义:基本消灭了_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和谈

2、渡江战役与南京_的覆灭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国内意义:

国际意义:

思想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13篇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汉代:刀耕火种,曲柄锄,一牛挽梨,二牛抬杠,战国时,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耧车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 (3)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是基本的阶级,赋税和力役是剥削的主要手段

(4)水利工程:xxx的都江堰 xxx的xxx渠 汉代,井渠 xxx代,立井水车 长江流域,高转筒车 宋代,水转翻车 明清:风力水车

工官匠户:垄断性 :仅限与贵族与皇帝 高超性 封闭性 缺乏积极性 特殊性 奢侈性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种植业为主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14篇

【隋xxx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发展特点:A少数民族先后建立_,开发边疆;B民族经济文化交往密切,促进边疆发展。C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加强对民族地区管辖;D疆域空前辽阔(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

一、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1、崛起:兴起于xxx山一带,6世纪中建立突厥汗国,统一西北。突厥人锻冶技术较高,和中原地区有贸易往来,突厥成为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

2、_:xxx年,突厥被隋打败,_东西突厥。贞观初期,xxx朝大败_,俘获颉利可汗,_灭亡。xxx实行开明政策,在其旧地设都督府,任用突厥人为都督、将军。xxx的开明政策对北方各族产生巨大影响,他们纷纷入朝,尊称xxx为“天可汗”。

3、西突厥:太宗时,xxx朝先征服依附西突厥的xxx,置安西都护府,统辖xxx故地。高宗时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武则天时,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二、从回纥到回鹘:

1.回纥的统一及接受xxx朝封号:①7世纪初,回纥在色楞格河一带逐水草而居;②_灭亡后,回纥逐渐南移,归附xxx朝。③xxx任用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④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xxxxxx册封他为怀仁可汗。

2.回纥与xxx朝的亲密关系及经济文化交流:①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xxx。②从xxx宗开始,几次同回纥和亲。③这是以往和亲中少有的。④回纥以畜牧业为主,盛产马、羊和骆驼,通过互市与中原进行贸易。⑤一部分贵族开始建筑宫室、城邑,逐步定居下来。

3.回鹘汗国瓦解及西迁:①8世纪后期,回纥改名回鹘。②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有的西迁至新疆,是今天维吾尔的祖先;有的西迁至今甘肃,是裕固族的祖先;还有的西迁到中亚。

三、靺鞨和xxx:

1.靺鞨族的生活:①靺鞨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他们以渔猎和放牧为生,也经营原始农业。②7世纪中期以后,靺鞨的黑水和粟末两部落强大起来。

2.xxx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①8世纪前期,xxx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②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xxx朝版图。

3.xxx与xxx朝关系:①粟末靺鞨在黑水靺鞨南面,受中原封建文化影响较大。②7世纪,粟末部首领xxx建立_,自立为王。③开元初,xxx封xxx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

授忽汗州都督。④粟末靺鞨以渤海为号。渤海也正式划入xxx朝版图,并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四、南诏的崛起:

7世纪前期,在彝族、白族祖先生活的云南洱海一带,分布六诏,最南边的南诏逐渐强大起来,建立了_。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在xxxxxx的支持下,xxx诏。xxxxxx封他为云南王。

五、吐蕃的统一和xxx系:

1、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一个王朝,其首领叫赞普。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的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为xxx治,仿xxx官制,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创制了吐蕃文字。

2、文成公主入藏:xxx时,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xxx。xxx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农业、手工业、医药技术。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xxx自此结为姻亲之好,新赞普即位,必请xxx天子“册命”。

3、xxx会盟: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9世纪中期,吐蕃与xxx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六、xxx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及原因

1、主要方式:战争、设置管理机构、册封、和亲、会盟。

2、原因:强有力的中央_控制和影响;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隋xxx时期文化的繁荣】

发展原因: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基础);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氛围);民族交流融合,中外文化交往(吸收);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继承)。

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15篇

_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是中国被侵略的开端。以下是_战争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

1、背景:清政府政治腐败、国防废弛、矛盾尖锐;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加紧对外扩张

2、_走私:原因; 闭关锁国、英国入超、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影响:掠夺大量白银,摧残中国人民身心健康

3、禁烟运动;:原因:_走私严重,危及清政府统治 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_、虎门销烟(1839、6)

4、_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列强为了夺取 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1839年)

5、过程(理解即可):第一阶段:(1840年——1841年),珠江口——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南下广东

第二阶段:( 1841年——1842年),攻占虎门炮台——强占香港岛——南京下关江面 军民_: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浙江定海xxx重炮牺牲 _战争

6、结果:清政府战备求和,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附件,中美《 望厦条约》(1844)、中法《黄埔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

割香港岛 ;(破坏 领土主权完整)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南京条约》附件:

攫取中国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受到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等特权

7、影响; 社会性质:中国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 革命任务:反侵略 xxx

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16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_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外因)

(2)表现:

①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破产(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

②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和城乡商品交流发展,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③城市手工业受沉重打击

④洋行大量增加

⑤买办(殖民地半殖民地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企业,推销商品的代 理人)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

(3)影响:一方面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又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

1.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企业名字 创办时间 地址 创办人

安庆内军械所(最早) 1861 安庆 xxx

江南制造总局(最大) 1865 上海 xxxxxx

福州船政局 1866 福州马尾 左宗棠

天津机器局 1867 天津 崇厚

2.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人 备注

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2 xxx 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公司

开平矿务局 1878

湖北织布局 1890 张之洞

汉阳铁厂 1890 中国近代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

3、军事工业性质、特点

性质 封建性企业

(官办企业)

使用新式机器生产,出现了新的生产力,但企业都是官办

的(用国家的经费由官吏来办理),由封建官僚管理。产品

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一个工厂形同一座衙门。

4、民用工业性质、特点

性质 带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官督商办)

(官商合办) 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生产出的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到市场上,xxx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扩张,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洋务派创办近代工业的影响

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xxx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总之,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起了诱导作用。

四、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_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的破坏,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

2.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期间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五、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过程?

第一阶段:1912民国成立——1918一战结束(民国初期)

状况:进一步发展阶段(短暂春天、黄金时期)

原因:①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压迫,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客观外部条件);

②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_,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③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如_等以及“实业救国”风气的形成,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但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华,民族工业发展也并不顺利

第二阶段:1918一战结束——1927(南京_成立前夕)

状况:发展受挫

原因:①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加紧对华侵略

② 封建主义的压迫控制、封建军阀混战,没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

第三阶段:1927年南京_成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

(_统治前期)

状况:获得显著发展(夏天)

原因:南京_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及以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而开展的“改订新约运动”等措施,国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也得到显著发展。

(但由于官僚资本的挤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民族资本的发展仍然受到阻碍)

第四阶段:1937-1945年(_时期)(_统治后期)

状况:日益萎缩(秋天,困境)

原因:① 沦陷区,日伪_疯狂的经济掠夺,日本侵华资本膨胀,毁坏或吞并民族工业

② 国统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地位空前加强。官僚资本乘战时民族工业之危,吞并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掠夺。

第五阶段: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状况:陷入绝境(冬天)

原因:解放战争时期,为内战筹集军费,_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掠夺措施

① _加紧剥削人民,苛捐杂税多如牛毛;

② 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③ 寻求美国的援助,使美国资本和商品大量涌入。

④ 官僚资本依赖垄断地位排挤压制民族资本主义

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该如何认识?

① 资本主义的救国强国方案,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从实践结果看:《资政新篇》的无法实施;“百日xxx”的失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付诸东流

从理论上分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对中外反动经济势力的依赖性。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因此,中国资产阶级担当不起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实践和理论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想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② 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xxx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

随着它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_的成立准备了阶级基础,因此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又起着积极的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即国家工业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发展生产力(工业化)与变革生产关系(三大改造)同时并举。

二、“一五”计划(1953年开始实施,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因此全面展开。

三、三大改造

1、内容

(1)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跟农业相似)

(3)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创举)

2、意义:标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评价: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但遗留了许多问题。

四、_八大的正确决策

1、主要内容:

(1)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总任务: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4)经济建设方针: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2、影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五、_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_”(1958)

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后果: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教训: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渐进反急于求成。

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1、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前提)

(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关键)

(3)组织路线:形成以_为核心的第二代_领导集体(保证)

(4)伟大决策:改革开放

2、历史意义:

(1)伟大转折:开始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

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从“左”倾思想转为实事求是。

(2)光辉标志: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

1.背景: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

2.内容:

①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步骤:安徽、xxx先实行——1978年底11届3中全会提出应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但当时还“不许包产到户”——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双包”生产责任制——1982年,中央认为“双包”责任制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从此全国推广。

3.作用:(1)把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为中国农村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八、讲述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作用。

1.背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各方面积极性都不高,企业缺乏活力。

2.内容:

① 大致经历两阶段:一是试验探索阶段(从1978——1984年);二是全面改革阶段(从1985——现在)。

② 主要从三方面入手:(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

一是把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是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推行多种形式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三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在经济发展中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③ _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3.作用: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企业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九、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史实:

① 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② 1984年_中央、_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江苏的连云港和南通)

③ 1985年以后,_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④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形式多样

⑤ 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十、_南巡讲话(1992)

1.主要内容:

①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百年不动摇

②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③判断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④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⑤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⑥发展才是硬道理

2、意义:以_南方谈话和_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十一、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 过程:

① 1992年10月,_“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 1993年_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了《_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目标具体化、系统化。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③ ,_“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 到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⑤ 11月,_“_”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2.意义: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开拓和开放各种市场,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才能使中国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状态,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怎么学好高中历史呢?

对于历史学科来说,以下的几点是必须要记住的,如果你死记硬背的话,需要浪费多少时间!

1、时间,一定要有时间概念,历史最基础的就是时间。

例如:五四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独立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南昌起义、红军长征、二战、三大改造等重要大事件,一提到这些,你就要立刻反应出来他们的发生时间与结束时间。

2、结构,就是知识的归类与总结,也可以说是书上的模块。

例如:古代商业的发展过程、英法美资本主义政治确立相同与不同之处,中国近代化道路,技术到制度到思想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思想对比,这都需要总结需要联系很多课的知识点,也是考试最容易材料放在一起考察的地方。

3、对一个事件的整体把握性。以宗教改革为例,它的背景是什么?它的主要改革提倡内容是什么?它对后来有什么影响等等。

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17篇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xxx的地理环境与小国xxx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xxx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xxx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xxx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

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18篇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xxx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_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xxxxxx——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_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_,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总结 第19篇

关键词: 全国卷模式 福建历史高考 应试策略

从2016年起福建省普通高考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的全国卷。因此,我省的高中历史教学和高考备考,要依据全国卷考试大纲、说明及试卷变化,作相适应调整。

1.认真分析研究全国卷考试大纲、说明和试卷,调整备考观念和策略。

要全面地分析和研究全国卷的考试大纲及说明,特别是与福建卷考试说明进行深入对比分析,研究教学内容和能力要求,明确已考什么、怎么考,进一步思考和分析还能怎么考、还会考哪些内容。加强对考点研究,分清主次,理清条理,研究每一考点可能的切入点。教师依据“考核目标与要求”对复习设定教学复习的难度,重视学生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学科能力,实施“能力立意”“发展素养”的高三课堂教学,提高复习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机械性。对一些历史问题分析,程度好的学校可适当拓宽、加深,程度一般的学校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即可。在历史能力要求方面,程度一般的学校重点训练“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应用知识”这两项能力;程度好的学校侧重于“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两项能力目标要求。

2.根据全国卷试题的能力要求和特点,调整备考目标和训练方法。

由于全国卷和福建卷试题考题型情境素材、问题设计特点等的不同,因此要求考生所具备的历史基本知识结构和历史思维能力不同。全国卷试题的专业性非常突出,突出了“历史的学科性和完整性,强调了学科能力和素养的考查”。因此,在备考中要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对学生进行应试能力训练和指导。专题复习教学是知识与能力系统化、深刻化和规律化的过程,要通过专题复习教学总结专题规律,做到精选精练,拒绝题海战术;经典试题,反复训练;核心内容,多角度、多形式训练;具体题型,专项训练。教师通过剖析例题、点拨思路、提炼方法、总结规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解题思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包括思维方法、答题顺序、答题速度、答题规范化等。

历史论证题是全国卷的压轴题,在复习中要加强对此种题型的解题指导。主要有历史阐释题和历史探讨题。历史阐释题是对历史观点结论的说明,需要考生选用具体的史实进行解释。这类试题是对历史结论的阐释说明,只要对观点进行解释和支撑性的说明,能自圆其说即可。历史探讨题是对材料和题目中所呈现的观点进行评论、探究,既需要学生指出观点是什么,更需要对观点进行论证和评价,思维和论证含量要高于历史阐释题。做此类型题目要提炼和确立观点,作答时要深刻揭示材料的观点;观点的确立与选择的论据是与观点关系最为密切、最能支撑观点的那些史实。答案要体现“论证性”的特点,做到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证层次清晰,逐级深入阐释,实现抽象概括、理论升华。教师在平时历史教学中要用多种史观解读历史,将新的史学观点和成果渗透于历史教学之中,强化学生的历史意识,提升认识水平。

3.夯实基础,突出三基。

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是历史学习和高考命题的着眼点,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主要载体。因此,牢牢把握基本史实和概念,理解基本历史观点,才能奠定决胜高考的基础。

第二阶段复习,断代通史复习,实现基于一定主题的“横通”,包括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包括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概括出一定时期的社会发展特征。整合历史线索,疏通历史脉络,把握时代特征,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立体的历史知识体系,构筑整体认识。

4.加强时政、史观教学,开阔学生视野。

适应全国卷历史试题的特点和要求,主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关注前沿研究动态与成果,挖掘和利用其与教学内容的联系,拓宽复习视野。

运用正确的历史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在复习中要重视史观渗透,重视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正确史观解读历史现象的能力和意识。让学生学会思考历史,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到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

高三复习中要注重对新学术观点的学习和理解,要用新视角和理念备考,整合知识。以“文明史”为总纲,以“近现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结合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和学术观点的新变化,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不同历史事件的实际,用几种不同的范式从多角度诠释同一历史阶段和同历史事件,对教材知识从新的角度构建新的体系,对重大历史问题运用新观点进行分析评价。(1)运用不同史观评价同一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2)运用同一史观评价不同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这样通过运用同一史观评价不同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达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