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伞文学网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合集8篇)

admin
导读 [1]xxx.浅谈中医基础学的教学方法[J].中国科技纵横,2011,(21).[2]xxx,xxx,xxx.浅谈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25):272-273.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 第1篇

1组织学的学习特点

组织原理的掌握是组织学学习的核心

组织学作为一门科学技术,其学习的核心就是对组织原理的掌握,从而指导有关人员具体的操作步骤,帮助有关人员对实验结果进行有根据的验证,并能够及时处理操作时出现的问题,从而减少结果出现意外时候的手足无措现象。

独立操作是组织学技术掌握的途径

实践是医学组织学学习的关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获取组织学知识的精髓,而实践就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操作。学生在组织学的学习中,往往在老师的带领下能够验证理论结果,但是自己操作就会出现实验结果和理论不符合的情况,这是因为他们不注重实验操作的细节。

2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开设的意义

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帮助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在完成了计算机、管理、英语等专业学习的基础上了解医学概况,掌握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课程。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等有关医学的十几门课程。基础医学概论是对医学基础知识、技术的简要性概括,能够帮助专业和非专业的医学人员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结构、疾病发生等问题进行基础性的了解,为医学人员开展不同的医学活动打下基础。基础医学概论对于非专业的医学人员培养方面,更加注重对其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培养,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日后的医学相关工作奠定基础。比如日后从事法学专业的医疗有关人员要着重培养其医事法律能力,在其掌握法学知识的基础上向其灌输一定的医学知识;从事信息管理的医疗人员,要加强对其从事医院管理以及医院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的医学知识。基础医学概论作为研究人体、形态、功能结构以及疾病发展的学科,其内容涵盖了初学医学人员必备的医学知识,能够为其深入的医学学习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基础医学概论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医学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3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各个学科之前缺少交流

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的模式主要分为两种,第一是按照教材编订的顺序,由不同教师承担不同教学内容进行分学科讲解;另一种是将各个医学系统的内容在衔接后分系统讲解。很多学校采取的是分学科讲解,使得教师的备课内容较多,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不能对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和关联,从而造成了学科之间缺少交流现象的发生,甚至造成知识脱节的问题。

面对繁多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不够

基础医学概论的学习涵盖的知识面很广,但学校由于各种原因对其课时的安排不够,导致学生对基础医学概论学习中的很多知识要点理解不够。比如教师在对组织学绪论进行讲解时,一些学生对细胞的认识没有概念,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嗜酸性等概念就显得很困难。

学生学习意识不够

基础医学概论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冗杂,且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需要学生在具备化学、生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但是一些文科类的学生基本从未接触过化学和生物,学习基础薄弱;同时,一些学生认为基础医学概论的学习对其日后发展无用,导致对该科目的厌弃。

4将组织学纳入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研究的意义

非医学专业的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被学生普遍反映为内容较难,主要原因是:①很多学生是非医学专业的文科生,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基础医学理解存在困难。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对基础医学概论中组织学的内容重视不足,认为基础医学概论中的组织学内容不重要;②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深浅把握不当,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负担;③组织学中涉及的一些内容需要学生深入了解显微、超微结构,并进行实验课学习,才能理解组织学,但是学校往往不具备实验的设施。基于以上几点组织学教学中的问题,将其纳入基础医学概论教学研究显得更加必要,通过基础医学概论的学习能够更好地辅助组织学的学习。

5组织学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的整合策略探索

实现对教学方案的重组,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

教学大纲对医学专业和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内容的层次要求不同,组织学在基础医学概论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以培养具有一定医学知识为目标,同时还要利于促进非医学专业学生所学专业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实现重点突出、由浅入深的讲解。另外,组织学在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的课时安排较少,因此就需要教师在丰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体把握教学内容,要对和教学重点关联不大的课程进行适当的删减。要在课前实现组织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合理、统一规划,在课时和课时安排的衔接上恰当准确,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基础医学概论教学中,组织学的四大基本组织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因为课时安排得较少,教师不用再对器官进行统一讲解,而是适当地对内容进行删减,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器官进行授课,引导学生在明确组织和器官关系的基础上,加强对人体结构的整体性认识。

实现多种教学手段的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应用多媒体电子投影教学能够简化观察的对象,根据教学需求,对图片进行具有代表性的科学选取,能够实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人体各个器官部位组织结构的展示。通过图文并茂、声音和动画具备的多媒体信息的集成,制作成具有动态效果的多媒体课件,实现声、光、电等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加强学生对组织结构的认识。其次,在组织教学中要从功能入手,逐渐引入结构,改变传统的结构为先的讲授顺序。比如在空腔器官的教学,教师可以先以大家熟知的人体消化和吸收器官的常识入手,引导学生从功能继而联系到结构,逐渐实现对小肠消化以及小肠吸收面积等方面知识的分析,像绒毛、微绒毛等,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镜下小肠管壁的组织结构,加强学生对组织学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板书设计将管壁的四层分解结构进行展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最后以小肠吸收消化制作的动画效果收尾。通过由静态到动态的教学展示,将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向学生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组织学知识,教师要在课前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在课程进行时要及时归纳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能力,在课程讲解之后要利用表格、大括号、图片等形式对内容进行总结,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梳理。比如在神经元结构特点教学时,教师要及时用简短的字数总结出神经元结构特点;在讲解肺导气部时,教师要将肺导气部里涉及的名词进行简化处理,并用简练的语言总结出肺导气部结构变化的特点,比如“三减二增”即指环状细胞、腺体和软骨块的减少以及平滑肌和粘膜皱壁的增多。通过简化口诀的提出,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组织学知识,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选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基础医学概论是针对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帮助其了解基础医学的课程,课程开设的目标是让他们了解医学,而不是让他们都从事医疗工作。因此,基础医学中的组织学考核形式要尽可能实现多样化,也可适当地选择开卷的考核形式,并在考核中以综合体可应用题的考核为主,减少一些生硬理论的考核。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解答问题,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而不是将学生变成缺乏理论实践,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的书呆子。比如可以让学生根据基础医学概论,并结合组织学和胚胎学的知识来分析尿液的形成和排出;结合组织学和生理学知识分析神经冲动在神经肌接头上的传递等。

通过形象的举例,培养学生的动态空间思维能力

组织学是形态学科的一种,其中,对机体微细结构的灵活运用是组织学教学的最终目标。而现阶段的组织学教学无论是在图片选择还是观察实验,都是采用平面的二维图像,没有实现对组织结构的真实再现,无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动态空间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在组织学教学中要通过形象的举例,实现其从二维图形向三维图形构像的发展,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掌握机体的微细结构。

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组织学教学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 第2篇

【关键词】 PBL LBL 教学模式 医学免疫学

随着免疫学理论的日益更新和免疫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免疫学在医学本科生教学中已成为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由于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很可能造成学生对实验内容难以理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然而,传统教学是以授课为基础的LBL教学模式,LBL以教师为主体、以授课为中心,采取大班全程灌输式教学,其对象是学生整体,往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我们结合医学免疫学教学的特点,参照国内、外学者的做法,将PBL教学模式引入到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中,我们尝试将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应用于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实践中,以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为理论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尝试。

1 医学免疫学教学特点和教学现状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一门独立学科。随着近年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医学免疫学教学对于培养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即教学难度大,教学效果差。究其原因,除了与课程设置(如课时较短等)的不合理性等因素有关外,学科特点及授课对象也是主要因素。医学免疫学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知识抽象;与多学科交叉,横向纵向联系广泛;知识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对于这样一门复杂难学的课程,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较多信息,不但要求学生有好的基础,还要求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但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础知识较差;自主学习意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当前医学免疫学教学基本采用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模式。

2 LBL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LBL教学模式是一种常用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以授课为中心。该模式以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大班全程灌输式授课,学生听讲,达到传授知识的教学目的,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中被广泛采用[1]。

此教学模式的优点:①教师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对授课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讲解,准确、快速的将专业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学生;②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授课效率,增强学生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③LBL教学模式通常采取大班授课,一名教师可以带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有效节省了教学人力资源;④教研室根据教学安排,选择合理的课程内容,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教研室全体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进行集体备课,可以有效掌控教学过程;⑤通过大班授课,教师可以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深入浅出地讲授知识,按时完成教学计划,使每一名学生得到机会均等的教学资源;⑥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考核容易标准化。

此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从而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②“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较小,对老师产生依赖,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利于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③教学与实践脱节,理论知识与临床疾病脱离,教师更加注重知识点的讲解,使得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强,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在临床学习时,学生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有效应用到临床实际中。

尽管LBL教学模式存在诸多缺陷和质疑,但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和传统,LBL教学模式在今后的一段时内仍会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3 PBL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PBL教学模式,最早由美国的教授Barrow1969年创立。该模式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有效运用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团队精神为教学目标。目前国内医学本科教育PBL教学模式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2]。

此教学模式的优点:①PBL 教学过程:发放病例(不完整的),学生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小组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再次发放病例,学生再次提出问题,小组交流与讨论,归纳总结,再次周期性进行,PBL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和讨论来解决问题,锻炼其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了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内讨论来解决问题,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与讨论、归纳总结,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适应了当代社会对综合性素质人才的需要;④PBL 教学以临床病例为基础,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锻炼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在临床实际中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此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①PBL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和讨论来解决问题,通过病例讨论及学生自我导向式学习,学生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到解决问题上,而忽略了对知识点的掌握,无法在短期内构建完整系统的医学知识体系;②在教学实践中,无法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体现老师的作用,由于教师不能把他们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而提炼获取的专业知识和独到见解明明白白地传输给学生,使学生无法在短期内获得完整系统的医学知识;③学生本身的医学知识水平以及主动学习的意识品质不同,导致教学效果差异较大;④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学生主动配合,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从而得出最佳结论,导致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久之必然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PBL在西方国家已广泛渗透到大学教育中,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到目前为止,国内医学院校采取以下两大主流模式开展PBL教学:①学科内的PBL模式:该模式是在学生获得完整系统的医学知识后,进而进行案例讨论,其特点是容易开展并实施;②跨学科并行式PBL模式:这种模式将PBL教学作为独立课程单列,与原有医学课程并行,病例以器官/系统为基础设计,将所有学科的知识完全融合,教学团队也由来自基础和临床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之所以目前没有全盘原有课程体系应该是考虑到国内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希望将PBL教学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或补充形式,优势互补,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优化。

4 PBL和LBL双轨教学模式在本科生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医学免疫学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我们尝试在医学免疫学的理论教学中有针对性有选择的引入PBL教学模式,将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应用于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实践中,具体应用如下:

PBL教学前的准备

教师方面:事先精心选取3个PBL案例,涵盖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应用等内容,每个案例分成2幕,每幕准备若干个相关问题。选择案例遵循以下原则:①紧扣教学大纲的重难点授课内容;②案例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③案例的难易度适中,学生能够通过查资料及课堂理论进行正确的分析;④案例首先在教研组论证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教学过程中,在完成相应理论课的LBL教学后,将PBL教学案例事先通过课堂分发给学生。学生方面:事先向学生系统的介绍PBL和LBL教学模式,让学生了解两种教学模式,尽量争取学生的配合;考虑学生性别、宿舍、性格特点等因素,在进行PBL教学时,将学生分为8人一个小组。

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和实施

为了不增加学生负担,LBL与PBL教学模式主要在课堂内完成,PBL教学模式的资料查阅需要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执行。组织实施注意:①为了保证教学的一贯性,学时不变,仍为40学时。应用22学时主要讲授免疫学理论体系、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的内在规律,以多媒体辅助教学解决重点和难点的内容,为18学时的PBL讨论课提供知识支撑点。18学时的PBL讨论课为学生提供3个病例,围绕病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如果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他们在自学时会感到茫然而无从做起,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实行先授课,后讨论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提高PBL的教学效果。②将PBL与LBL有机结合起来,相互穿插、渗透及补充;③PBL教学案例在PBL小组讨论至少两周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回答问题并提出问题,通过2幕学习后,学生提交总结报告;④受教学条件及体制的限制,无法按照严格的8人一组的小班授课的PBL 教学模式执行,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组织实施改良的PBL教学模式。

教学的考核和评价

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学生提交的总结报告、期末考试成绩,以及将教师对学生的整体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等方式引入到以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的医学免疫学教学的考核和评价中。在同一教师授课的两个相同层次的班级间,任选的一个班级作为试点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班级,引入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的班级期末考试成绩及格率和平均分均高于单纯的LBL教学模式。问卷调查及教师和学生自我评价都显示:与LBL相比,大部分学生更乐于接受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学思维,让学生提前接触临床,有助于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综合能力。参加教改的教师认为,准备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进行相关医学知识的学习,拓宽了教师的视野。

总之,在传统的LBL的基础上,引入PBL教学模式,将两者有机结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学免学的教学质量。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在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教师和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不适应。为了适应21世纪教学改革的需要,不断总结PBL和LBL相结合的双轨教学经验,进一步拓展思路、开扩视野,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才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培养出知识面宽,基础扎实且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 第3篇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方法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入院的6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2组,对照组30例,给予西医内科基础治疗。实验组30例,在西医内科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综合治疗。两组均治疗10d,随访10―15d,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第1和第10d疗效进行比较,并观察两组的中医症征积分表(SSTCM)积分。 结果:随访期间两组内比较,治疗第10 d后患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均优于治疗第1d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

近年来,缺血性中风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因其致残率高,死亡率目前已超过冠心病和恶性肿瘤,其已成为城乡排名第三位的死因,因而受到医学界的极大关注[1]。因此,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方法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特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入院的6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入院的6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均符合全国中风内科学会于1986年6月制定的标准)随机分2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1-74岁,平均年龄±岁,给予西医内科基础治疗。实验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2-73岁,平均年龄±岁,在西医内科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综合治疗。两组患者在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西医内科基础治疗:即将0.5g胞二磷胆碱加入维脑路通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点滴,1次/d。实验组在西医内科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综合治疗:即主要加用自拟活血通脉汤治疗,具体药物组成如下:熟地10g、白芍10g、当归15g、xxx10g、川芎10g、地龙10g、红花5g、黄芪30g、丹参15g、赤芍15g、酒大黄10g,1剂每日,水煎2次,共300ml,早晚各1次分服。

疗效判定 两组均治疗10d,随访10―15d,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第1和第10d疗效进行比较,并观察两组的中医症征积分表(SSTCM)积分。疗效评价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分为显效:治疗后症状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自理;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评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定量资料用t检验进行组间显著性测试,定性资料用χ 2 检验比较,检验水准定为P≤。

2 结果

随访期间两组内比较,治疗第10d后患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均优于治疗第1d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表1 治疗后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疗效 实验组 对照组

治疗第1d后 治疗第10 d后 治疗第1d后 治疗第10 d后

显效 1 22 1 15

有效 5 7 5 11

无效 24 1 24 6

总有效率(%) 20% 20%

注:两组内治疗后第10d后与第1d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明显(P

两组间相比,治疗第1d后SSTCM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治疗第10d后实验组SSTCM积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二 两组患者治疗后SSTCM积分对比

组别 第1d 第5d 第10d

实验组 ± ± ±

对照组 ± ± ±

T值

P值

注:两组间相比,治疗第1d后SSTCM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治疗第10d后实验组SSTCM积分优于对照组 (P

3 讨论

缺血性中风是由多因素诱发而成的,因此通过中医药辩证论治的治疗,有望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使中风患者神经恢复功能加快,从而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综合性的提高[3]。本研究中随访期间两组内比较,治疗第10d后患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均优于治疗第1d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总之,应用中西医结合早期治疗缺血性中风,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疗效,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应当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 第4篇

一、当前PBL在中医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许多中医院校已陆续将PBL教学方法引入基础理论教学中。xxx等在《内经》教学,xxx等在《针灸学》教学,xxx等在《方剂学》教学,xxx等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均引入PBL教学模式。这些院校的探索及研究均表明,PBL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其应用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PBL教学质量,应注意以下问题。

1.问题设计要突出教学重点

问题设计是PBL教学的关键,中医理论的抽象性、思维方法的异质性以及临床病例的复杂性,为问题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中医基础理论》课时短,内容多,PBL教学的教学目标应与传统教学模式相一致,即让学生能充分掌握中医基本概念及知识。因此,问题设计应突出教学重点,并注重中医知识的系统性。如在中医“气”这一章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掌握“气”的概念、对机体的意义。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以“气”对人体的意义作为问题,引导学生认识中医中的“气”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生理功能的区别,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理解“气”,加深印象。同时结合临床呼吸衰竭、呼吸困难病例分析,增强学生对“气”认识的科学性。

2.增强教师PBL教学的组织及管理能力

首先,教师在PBL教学中发挥着指导作用。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PBL对教师对中医理论的知识结构、组织及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应熟悉中医教学大纲;此外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了解,以便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如在讲授阴寒凝滞型心痛病例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可将“心痛的发病机理”、“为何在夜间发作”、“为何以辛、温、行、散之品治疗该病”等作为问题。其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组,如将学习能力强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将善于表达与内向的学生分为一组,实现学习能力及性格的互补,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发言,以调动学生学习及讨论的积极性。最后,教师旁听学生的讨论并负责记录,控制课堂的节奏,对于问题偏差太大的可以加以引导。对于未弄懂的问题,留给学生作为作业,课下自行查阅书籍寻找答案。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

PBL教学的成功实施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从资料准备、结合教学提纲及病历查阅文献、小组讨论及得出结论,学生花在前期准备的时间及精力大于传统学习模式。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还应增加学生自学、研讨的时间。首先,应减少教师课堂教授的时间,如对于基础知识比重较大的大可讲授,可系统讲授该章节的基本概念、核心知识,留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查阅书籍、资料。其次,可通过鼓励、竞赛、讨论及学生课堂总结等方式来增强学生自学积极性。最后,改变《中医基础理论》成绩考核方式,如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60%,平时课堂表现、课堂参与积极性及竞赛成绩占总成绩的40%~50%。

二、《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及实施

以“藏象”这一章的教学为例,该章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中医脏腑名称,中医治疗的方法等。如讲授该章时,应让学生认识到虽然中医与西医脏器名称相同,但含义存在一定差异,可将问题设计为“中医称脾胃后天之本,缺之不可,但为何在治疗脾脏疾病时可将其摘除呢?”以此引导学生讨论,并告知学生可查血相关参考书目寻找答案。

具体实施步骤为:第一步:课时结束前10分钟,教师将下节课的内容提前告知学生,并引出设计好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性格及学习能力分组,每组5~10人。第二步:课下学生查阅相关参考书目,由小组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将讨论内容归纳、总结得出初步讨论结果。第三步:在各小组充分学习及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全班进行课堂讨论。由各组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结果,并提出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分歧及未解决的问题,本组成员可随时补充,其他小组也可主动回答他人提出的问题。教师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只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控制课堂节奏,对于问题偏差太大的可以加以引导。第四步: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点评,总结的重点为学生讨论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对于未弄懂的问题,留给学生作为作业,课下自行查阅书籍寻找答案。第五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如小组讨论发言10分,查阅资料能力及态度5分,论文撰写质量3分,团队合作精神2分,多媒体制作2分,小组代表表述1分,共计25分,按照成绩比例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

三、小结

PBL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中医理论知识的兴趣,强化对学习内容的认识深度,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思维能力,对中医临床各科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xxx,白增华.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类课程课堂教学应用的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5):250-251.

[2]xxx,xxx,xxx.浅谈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25):272-273.

[3]xxx,储真真.PBL教学法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7):70-71.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 第5篇

传统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传统和自主授课结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将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信息、英语专业共54名学生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均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授课方法,试验组在传统教学的同时,实施学生自主授课方法。学生自主授课方法主要在传统教学进度的前1/3后进行,此时教师限定一定课时数,由试验组学生自主选择讲授内容,自主选择授课方式,每位试验组学生都要参与授课,进度和时间由教师全程控制,教师在学生自主授课结束后,总结和梳理知识体系,并对授课的学生进行点评和打分。试验组最后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和自主授课打分作为评价指标,理论考试和自主授课成绩各按照70%和30%计入总成绩。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结果证明,试验组的平均成绩是,对照组的成绩是,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有明显差异。

2对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法改革的认识

培养成就意识促进知识掌握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 第6篇

关键词:中专;《中医基础学》;教学质量

中专学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专《中医基础学》是中医基础教学课程,对于中医学专业学生后期学习影响较大,中专学生由于中医知识积累较少,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加强《中医基础学》教学质量成为中专学校中医教学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中医基础学》教学要求

1.牢记概念。《中医基础学》教材最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三个方面,而基本概念是掌握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精讲的方法,对于涉及到的概念重点讲解,例如对于阴阳的概念、脏腑的功能等需要详细介绍,在下次上课之前教师要对上次课中涉及的概念进行复述或者提问。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在最佳时机提出概念让学生记忆。

2.建立中医思维。《中医基础学》教学中的基础理论都是通过长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归纳出来的,要对《中医基础学》基础理论进行研究必须让学生了解中医思维方法,通过合理运用中医思维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中医基本理论,同时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教学中教师要对《中医基础学》各章节中体现的中医思维方法进行评析,让学生对中医思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全面了解。例如,在讲述脏腑学说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由表及里的思维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此概念不仅是解剖学概念,更是生理学和病理学的系统概念。

3.基本技能训练。在《中医基础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各种辩证方法,例如四诊八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通过一定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这些基础技能。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对四诊的类项和意义全面了解,然后让学生通过模拟病人,相互诊断。另外,基本技能训练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最终保证学生具备独立分析和诊断的技能。

4.学以致用。一切理论学习的目的均是为了实践需要,而《中医基础学》中的基本理论、技能均来源于医疗实践,同时又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完善。因此《中医基础学》教学中的另外一个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在让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合理应用这些知识,为医疗事业服务。

二、如何提高《中医基础学》教学质量

1.培养学生兴趣。《中医基础学》是学习中医的基础课程,对于中专学生而言,学生在入学初期对中医的了解不够,学习动机也不是很明显,在此时培养学生兴趣,不仅能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而且能为其他中医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从如下方面入手:第一,要强调《中医基础学》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中医基础学》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第二,要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展示中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建立学生发扬中医药学的信心。第三,合理选择历史典故,通过神农尝百草、xxx坐堂、华佗创麻沸散等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

2.明确教学主次之分。《中医基础学》中有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内容,虽然大纲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均要掌握,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中专学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要求进行选择性教学,对教学内容详细划分。因为中专学生毕业后从事临床医疗的较少,大部分学生主要从事中药的生产、销售,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熟记基本概念和理论,对于临床技能方面则以够用为标准。通过把握教学关键点,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学生对实践中需要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和深入,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较大的帮助。

3.合理调整教材顺序。课堂教学是以教材为蓝本进行的,但是当前《中医基础学》教材中很多相关内容并未联系起来,给教学带来困扰,也阻碍了学生的理解。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教材,重新制定教学顺序。例如,在五行学说版块中包含了其在中医学中应用的知识,但是由于学生还未学习脏腑学说,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鉴于此,教师可以将五行学说的应用放到后面,在讲完脏腑关系之后进行。另外,在《中医基础学》中很多病证具有共性,教师可以将前后教材的病证归纳,让学生形成对共性病证的系统认识。

4.理论联系实践。《中医基础学》作为中医学习的入门科学,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较深,尤其在基础理论方面具有抽象性、整体性和主观性特点,学生对很多知识的理解存在障碍,教师需要让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易懂,可以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作为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与中医理论有关的现象进行研究,而且自己要不断总结归纳,形成庞大的知识库,在教学中灵活应用。

5.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中医基础学》教学中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突破说教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第一,课堂讨论法。针对某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得出答案。第二,对比教学法。中医和西医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两者之间既存在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教学任务可以通过两者的对比来实现。第三,扮演法。在学习完成之后,分别由学生扮演医生和病人,进行问诊,不仅提高学生兴趣,而且巩固了所学知识。第四,案例法。就是选择一些具体案例来说明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案例可以是以往蕴含医理的典故,也可以是学生常见的病理现象,还可以是临床中常见的病例,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第五,现代化教学。多媒体技术现代教学中应用最广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绘制表格、展示图片、展示案例声像资料等,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医知识的应用,加深学生印象。

综上所述,《中医基础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实施,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掌握中医思维和临床技能。提高《中医基础学》教学质量,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特点,理顺教材内容,保证教学更加系统化。同时在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xxx.浅谈中医基础学的教学方法[J].中国科技纵横,2011,(21).

[2]杨娜.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基础学》教学中的尝试[J].科技信息,20011,(1).

[3]徐耀琳.多媒体在中医基础教学中的利弊[J].甘肃中医,2010,(9).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 第7篇

【关键词】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治疗;综述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RNS)是指经强的松标准疗程治疗无效者,或经强的松标准疗程治疗有效,但6个月内复发2次或1年内复发3次以上者。目前西医治疗RNS主要以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为主,其中多数患者对药物有拮抗作用或治疗无效,并产生较大的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治疗颇为棘手。近年来,中医采用多种治疗方法配合西药治疗,在缓解病情、防止复发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就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进展做一综述。

1 辨证分型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特色之一,由于RNS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千变万化,证候又不一致,各家的辨证分型有所不同。xxx等[1]治疗RNS 4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2例),均给予激素标准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辨证施治,脾肾气虚证药用:党参、黄芪、白术、桂枝、泽泻、茯苓、山药、芡实;阴虚内热或湿热证,前者药用:知母、xxx、生地、女贞子、山茱萸、首乌、山药、泽泻、茯苓、芡实;后者药用:苍术、xxx、牛膝、生苡仁、白花蛇舌草、土茯苓、丹皮、白茅根、石苇。结果:治疗组总缓解率,对照组总缓解率为。xxx等[2]将58例RN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治疗组(31例)进行治疗,对照组用激素标准疗程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湿热型:白花蛇舌草、土茯苓、银花、益母草、怀牛膝、鹿含草、xxx;气阴两虚型:黄芪、旱莲草、鹿含草、益母草、土茯苓、xxx不留行、xxx、知母、xxx;脾肾阳虚:党参、黄芪、仙灵脾、xxx、鹿含草、益母草、怀牛膝。结果:治疗组缓解率为90%,复发率为3%;对照组缓解率为63%,复发率为26%。xxx等[3]观察RNS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治疗组56例。两组均采用标准激素疗程治疗,治疗组加用中医辨证治疗,湿热型:药用自拟肾复康1号颗粒(白花蛇舌草、xxx、穿山甲、益母草等);气阴两虚或肺肾气虚型:药用自拟肾复康2号颗粒(黄芪、太子参、女贞子、旱莲草、穿山甲、益母草等);脾肾阳虚型:药用自拟肾复康3号颗粒(黄芪、党参、熟地、仙灵脾、菟丝子、巴戟天、穿山甲、益母草等)。结果:对照组总缓解率为64%,治疗组总缓解率为。xxx亚娟等[4]将61例RNS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予以标准激素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辨证论治。气阴两虚型:药用生黄芪、太子参、生地、麦冬、川芎、丹参、xxx、地龙;湿热型:药用白花蛇舌草、土茯苓、淮牛膝、鹿衔草、丹参、川芎、xxx为主;脾肾阳虚:药用生黄芪、仙灵脾、菟丝子、杜仲、鹿衔草、怀牛膝、川芎、丹参、xxx。结果:治疗组缓解率90%,复发率3%,对照组缓解率63%,复发率26%。

2 分期论治

xxx[5]临床观察RNS 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剂量xxx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在大剂量激素治疗阶段予以滋阴降火之剂:生地、知母、玄参、丹皮、夏枯草;在激素减量阶段予以益气温肾之剂:黄芪、党参、仙灵脾、锁阳、枸杞;在激素维持阶段予以补肾益气之剂:黄芪、党参、杜仲、白术、补骨脂、枸杞。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周婷[6]将RNS 23例,在激素标准疗程治疗的基础上,用中药分阶段辨证治疗,初期:脾肾气(阳)虚,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阳虚明显者,加制附子。中期:阴虚火旺,方选二至丸合大补阴丸。后期激素减量及维持阶段:脾肾阳虚,方选右归丸加减。若以气阴两虚为主,方选二至丸合四君子汤加减。结果:总有效率为。xxx[7]治疗RNS 35例,根据西药运用的不同时期,将中药分阶段辨证施治。第一阶段:基本方:茯苓皮、茯苓、xxx、车前子、芡实、猪苓、白术、当归、川芎、水红花子、泽泻、丹参、黄芪。第二阶段:指综合治疗3个月后,尿蛋白消失,激素减量为 mg口服,每日1次或隔日1次。基本方: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金樱子、女贞子、桑葚子、厚朴、水红花子、白术、当归、车前子、茯苓皮、茯苓、桑螵蛸、xxx、丹参、黄芪。第三阶段:指综合治疗后,病情稳定,尿检及各项生化指标恢复正常。基本方:熟地、山药、茯苓、紫河车、党参、山茱萸、枸杞子、杜仲、黄芪、白术、砂仁、鹿角胶、龟板、陈皮、三七、地龙。治疗结果:痊愈15例,基本痊愈12例,部分缓解5例,无效3例。

3 专方专药治疗

xxx同[8]将60例RNS患者进行分组对照,对照组采用激素标准疗程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黄芪当归合剂(黄芪60 g,当归10 g),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复发率为,对照组有效率为72%,复发率为。xxx等[9]将113例RNS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xxx、环磷酰胺及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清热解毒活血汤(白花蛇舌草、xxx、金银花、蒲公英、黄芩、山栀、知母、生地、赤芍、丹参、红花、当归、陈皮、黄芪、太子参、甘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对照组总有效率为。xxx等[10]选择RNS患者为9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7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激素标准疗程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口服肾衰3号颗粒剂(人参、黄芪、白术、葛根、淫羊藿、山茱萸、xxx、丹参等)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复发7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复发13例。xxx等[11]把66例RN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标准激素疗程,并同时使用1个疗程的环磷酰胺,治疗组加用中药肾综固本汤(熟附子、淫羊藿、菟丝子、熟地、芡实、金樱子、黄芪、白术、泽泻、猪苓、法半夏、大黄、xxx、xxx、赤芍、柴胡、牛膝)治疗,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14例,无效3例,1年后复发10例,对照组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12例,无效10例,1年后复发16例。xxx等[12]将60例RN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肾病合剂(黄芪、银柴胡、白花蛇舌草、丹参等)配合激素治疗,对照组单纯用激素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对照组总有效率。随访18个月:治疗组总复发率,对照组总复发率。xxx等[13]用红花注射液联合环磷酰胺治疗RNS 38例,结果:完全缓解27例,部分缓解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xxx等[14]将58例RN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治疗组32例,两组均给予激素标准疗程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舒络固肾的肾舒胶囊(黄芪、生地、苦参、石韦、益母草、水蛭、紫苏)。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50%,部分缓解,无效,6个月内复发0例,1年内复发;对照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效,6个月内复发,1年内复发。

4 基本方加辨证治疗

xxx等[15]将75例RN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激素标准疗程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服补肾活血利水方:生地黄、准山药、山茱萸肉、淫羊藿、当归、川芎、丹参、益母草、茯苓、泽泻、车前子。脾肾气虚加生黄芪、党参、白术;脾肾阳虚加熟附片、干姜、生黄芪、白术;气阴两虚加太子参、女贞子、麦冬、丹皮;肝肾阴虚型加xxx、知母、女贞子、旱莲草;瘀水交阻加xxx、红花,水蛭;阴虚湿热加白花蛇舌草、xxx、蒲公英、xxx;伴血尿者加生侧柏、小蓟、蒲黄炭;蛋白尿明显者加金樱子、芡实、女贞子、旱莲草;血压高者加钩藤、xxx;血脂高者加生山楂、草决明、xxx。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对照组为。xxx等[16]将46例RNS患者在应用激素治疗基础上加用雷公藤多苷及中药益气化湿降浊汤(黄芪、泽泻、茯苓、白术、xxx、白扁豆、白芍、牛膝、车前子、厚朴、当归、川芎等),脾肾阳虚加熟附子、干姜;脾肾气虚加淮山药、砂仁;阴虚湿热型加生地、石斛;瘀水交阻型加麻黄、桂枝;热重加金银花、连翘。结果:总缓解率。xxx等[17]采用中成药火把花根片为主,中西药结合治疗符合RNS诊断标准的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以火把花根片为主配合中药汤剂辨证论治及西药对症处理方法治疗,停用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类药物等。中药基本方:炙黄芪、白茅根、川芎、xxx、当归、赤芍、蝉蜕、地肤子、地龙、xxx、红花。随证加减:气阴不足加太子参、山药;结石加石韦、金钱草、威灵仙;腰酸乏力加杜仲、寄生、菟丝子;阴虚血热加二至丸;夜尿多加芡实、莲须、桑螵蛸;兼湿热加xxx、xxx、连翘;易外感加玉屏风散、金银花;兼瘀加三七粉、蒲黄等。结果:总有效率。xxx[18]把60例RN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按标准激素疗程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气祛瘀补肾方(生黄芪、白术、川芎、丹参、红花、水蛭、紫河车、山茱萸),随证加味:阴虚加生地、知母;湿热加石韦、xxx;血尿加三七、蒲黄;尿蛋白24 h定量超过 g加白果、芡实。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3%。xxx等[19]将62例RN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治疗组(31例)在此基础上以桃红四物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味:脾肾阳虚加用炮附子、牛膝、车前子、仙灵脾、菟丝子等;肝肾阴虚加用知母、女贞子、旱莲草等;气阴两虚加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等;风热犯肺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气滞水停加陈皮、大腹皮、石韦、藿香等;湿热壅滞型加大黄、苍术、汉防己、枳实、萆薢等;用CTX出现恶心、呕吐胃肠道反应者,加xxx、陈皮、竹茹等;若出现骨髓抑制者加xxx、鸡血藤等。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为,总缓解率为;对照组完全缓解率为,总缓解率为。

5 外治法

xxx[20]将62例RNS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穴埋闷灸”治疗组(治疗组),单纯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均予以标准激素治疗及中药辨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穴埋闷灸”疗法。结果:经过长期追踪观察4年以上。治疗组完全缓解率为,部分缓解率为;对照组完全缓解率为,部分缓率为。xxx等[21]将95例RNS随机分成电脑肾病治疗仪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两组均予以常规激素、环磷酰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电脑肾病治疗仪(北京伟力技贸公司生产)治疗,患者取坐位,选取八个穴位:xxx穴、水道穴(右)、左右肾俞穴、膀胱xxx右)、足三里(右)、阴陵泉(右)、三阴交(右)、涌泉穴(左,为公共穴)。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显著缓解,部分缓解,无效,总有效率为;对照组完全缓解,显著缓解,部分缓解,无效,总有效率。xxx[22]在标准激素治疗的基础上,用肾敷灵(黄芪、白术、仙灵脾、附子、川芎、三棱)外敷辅助治疗小儿RNS 12例,肾敷灵外敷肾俞、神阙、三阴交等穴位。结果:痊愈10例,显效1例,好转1例,无效0例。高xxx[23]在使用标准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加中药内服外浴治疗RNS 56例,中药内服方:蚕茧壳、僵蚕、蚕砂、蝉衣、党参、生黄芪、淮山药、茯苓、淡附片、仙灵脾、葫芦巴、补骨脂、益母草、露蜂房;中药外浴方:麻黄、桂枝、细辛、附子、羌活、防风、当归、益母草。结果:总有效率。

6 小结

目前,多数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RNS能提高机体对激素的敏感性,增强激素的疗效,同时拮抗激素的不良反应,减少并发症及撤减后的反跳现象,临床疗效显著,明显优于纯西药治疗,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辨证论治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在RNS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医家的看法不同,辨证论治时出现的证型太多,不统一,使医者无所适从,从而不便于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辨病论治即固定方药的应用,抓住了RNS的主要病机,拟定一个针对主要病机,旨在解决疾病的主要矛盾方面的固定处方,临床上较便于掌握。但其缺点是,对于某些证型的疗效较好,某些证型的疗效较差,虽在临床应用上时有报道,但并不受医者青睐。辨证论治加辨病论治(即基本方的加味治疗)综合了前两者的优点,既针对了RNS主要的病机,又可以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及患者的体质个体差异进行辨证加味治疗。从资料上来看,效果相对较好。近年来对其研究也较多,也是对RNS研究的一个新趋向,但它也还处于疗效观察和经验积累的阶段。相信随着中医药研究的发展,今后会出现更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xxx,xxx.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观察.四川中医,2007,25(4):62-63.

2 xxx.中药加激素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观察.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9):18.

3 xxx,xxx.中西医结合治疗106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0,1(1):28-29.

4 xxx亚娟,xxx,xxx,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4,5(8):465.

5 xxx.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6,7(9):540.

6 xxx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四川中医,2004,22(9):41.

7 xxx.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湖北中医杂志,2002,24(12):17.

8 xxx同.黄芪当归合剂治疗成人复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6,7(7):423.

9 xxx,韦先进,xxx,等.清热解毒活血汤联合西药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6,7(10):586.

10 xxx,xxx.肾衰3号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辽宁中医杂志,2006,33(9):1122.

11 xxx,xxx,xxx,等.肾综固本汤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4,5(6):352-353.

12 xxx,xxx,xxx井和,等.肾病合剂配合激素对小儿复发性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9(3):258.

13 xxx,xxx,郉广群.红花注射液联合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5):586-587.

14 xxx,xxx,xxx.舒络固肾法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1723-1724.

15 xxx,xxx.补肾活血利水法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临床观察.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0):1206.

16 xxx,xxx,xxx.益气化湿降浊汤治疗激素抵抗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46例疗效观察.新中医,2007,39(7):86.

17 xxx,管竞环.火把花根片为主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46例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1):47-48.

18 xxx.益气祛癖补肾方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12):935.

19 xxx,xxx,xxx.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9):526.

20 xxx.中西医结合配合“穴埋闷灸”法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4,5(7):425.

21 xxx,xxx,xxx,等.肾病治疗仪配合强的松与环磷酰胺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1,2(3):174.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 第8篇

1.1中医基础理论特点中医学不断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完善与发展,是综合化、系统化、动态化的一门科学体系。总的来说,中医基础理论具有三大特点,分别是开放系统性、实践指导性与哲学思辨性。中医基础理论的这些特点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医基础理论具有开放系统性,能够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之初,便将各种学科融合作为基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吸收融合社会学与自然学的研究成果,xxx综合的理论体系,在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中这些学科理论占据着理论基础与源泉的地位。中医基础理论具有实践认知性,中医基础理论之所以具有实践认知性是因为基础理论的发展同步于临床实践应用,中医基础理论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因而具有实践认知性。中医基础理论还具有哲学思辨性,中国古代的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其形成与发展与哲学密切相关,如其中的阴阳五行学说等都是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中医也有相关的应用研究,并已发展成中医学的基础理论。1.2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与创新近年来,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研究方法也不断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且多元研究方法的应用也提升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现阶段,应用比较广泛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等。其中文献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国古代的医学文献解读与参考;理论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医基础理论及理论学科框架进行的研究;临床研究主要是病证研究、药方研究、治则治法研究等;实验研究则是利用现代化的实验设备与手段进行的药理研究与疗效研究,并基于实验进行药理诊疗理论阐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交叉学科研究主要是将医学与数学、信息科学、天文学、哲学与气象学等结合,并进行医学实践阐述医学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还在不断完善,而且创新因素不断增加,信息化水平与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甚至有学者着力进行技术方法创新以不断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

2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规律与态势研究

2.1中医基础理论发展及其必要性我国的中医理论源于先秦医学,其基本理论体系发展成熟于汉代之前,是中国现代中医学的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对古中医学的继承与创新。中医主要关注人类活动,并对人类发展的身体技能与规律进行探讨总结,并在反复总结、论证、概括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体系的构建。在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众多医学大家的医学理论探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意义突出,也决定了我国中医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发展与创新的核心,其中的认知思维与理论特点对中国现代中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医的发展不能脱离中医基础理论框架,也不能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的片面取舍,导致中医研究精髓缺失。2.2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规律研究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具有必然性与不可逆转性,现阶段的社会需求与疾病演变都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并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规律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应用,对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的突破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现阶段,中医基础理论在发展与研究中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规律性不断强化。中医学从产生之初便与其它学科相结合,并注重对生命与自然的整体性、能动性及发展性的研究总结,近年来更多的是与西方现代科学的结合。现阶段,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不断进行整理、吸收与改造活动,还充分运用各种创新思维方法进行理论研究与诊治技术创新。中医基础理论发展基于传统医学学术思想与临床应用的基础不变,又加入了现代科技因素,发展更具有能动性。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以临床应用为基础,但其对临床的依附性呈弱化态势。传统中医的发展都以临床需求为推动力,可以说中医理论是在临床应用中完善发展的,由此看来,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对临床需求过于依赖。中医基础仍与中医临床学科相结合,但发展已呈现出临床依附弱化的趋势。中医基础理论开始注重假说临床验证,这是中医的进步与创新。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中假说量不断增加,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近年来,中医不断与西方学说理论相结合,各种假说应运而生,如中医着重脏象学说中脏象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就传统中医经典学说进行论证,这是对中医科学化水平的创新探索,意义重大。中医基础理论发展还进行语言创新与规范。中医发展历史悠久,其中含有众多古言词汇,以致在使用过程中术语混乱,规范性缺失,且由于语言障碍,众多的中医理论不能被广泛解读与传播,影响了中医的可持续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的语言创新极大地提升了中医基础理论的严密性、准确性与严肃性。此外,中医基础理论语言规范过程中还进行了新的理论补充创新,剔除了中医基础理论中比较含混的理论词汇,推进了中医理论的系统发展。

3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发展途径

3.1中医基础理论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性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是整个中医学发展进步的关键所在,随着近年来中医学发展的新要求,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必须进行理论创新,与时俱进。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但我们仍应注重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并在理论创新的同时加大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应用,力求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用成熟正确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3.2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发展的途径中医基础理论发展与创新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进行有效的中医基础理论创新需先进行创新途径探讨,笔者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需遵照中医理论发展的趋势,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不断推进中医理论研究,此外,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还要加大中医理论与其它多学科的结合,加大创新宣传。笔者认为要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引向科学实证研究的方向,是当代中医理论发展的趋势所在,以实现中医理论的实质进展。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