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伞文学网

艺术批评范文(汇总10篇)

小伞
导读 [2]咏枫.批评:不是艺术――艺术批评本性观批判[J].社会科学,2000(03).[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115【Key words】Acts appropriately to the situation; Is fastidious art;

艺术批评范文 第1篇

艺术圈从来不乏奇闻轶事,何况著名艺术家与著名收藏家诉讼公堂的巅峰对决现象;但是,恰在他们寻求公理的同时,也在娱乐着公众而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无异于社会普法的典型案例,而其矛盾的焦点,则是艺术批评的准则和底线。尊重艺术家的创作自由。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艺术家选择什么题材以及材料、技法而从事艺术创作,应当享有宪法规定的充分自由,任何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以及其他机构或者个人,不能以任何理由横加干涉。艺术家的工作室无论豪宅还是斗室,都是艺术家私密的个人空间,既可以横躺竖卧,也可以横涂竖抹,他人是无权干涉的。至于采取“流水线作画”或者其他方法作画,也是艺术家的个人的意愿,艺术家具有充分的理由和自由选择适当的方式作画。即使一部分业内外人士,包括艺术批评家,对艺术家的人品、作品以及创作方法或者运作方式看不惯甚至反感,只要他们的创作和作品与法律、法规及公众利益不相抵触,就应当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而不同的旗帜下,采取宽容、包容、顺其自然的态度,这既是一个法治国家、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条件。

艺术批评无禁区——艺术批评既可以评画,也可以论人。艺术批评家艺术批评与批评艺术文/张新建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研究,评价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学术地位和市场态势;但是,艺术家的人品和创作方法同样不能忽视。北宋蔡京的书法艺术堪称众臣之首,但其又被视为“六贼之首”,故史家仍将其拒于“宋四家”之外。尽管曾任伪_总理大臣的郑孝胥书法颇有成就,但因国人鄙视其卑躬屈膝的民族败类行为,致其书法不受市场追捧。古人云:人品即画品,尽管有的时候人品与艺品亦有背离。但我们这个产生《正气歌》的民族,当更应重视人品、正气、民族尊严。其次,艺术品进入公共领域,公众有权知人论画。艺术家创作是相当私人的劳动,一旦进入公共空间,无论是友情馈赠、商家购买或者拍卖竞得,与之相关的利害关系人甚至无关的看客,都有权了解艺术家的生平经历以及创作过程等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自然也包括艺术圈的“八卦”、艺术家的绯闻。以投资为目的的艺术品收藏,特别是收藏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就像证券市场买股票,股民购买的是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和股票未来的增值幅度,艺术家的行为操守、创作得失,包括艺术家的公众形象、媒体和学界评价及其作品进入市场的质量以及数量,都与艺术家作品的市场走向、未来预期息息相关,说得明白一点,就是直接关系投资者和收藏家的升值空间、增值预期。他们的关心、忧心、不放心,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投资者和收藏家真金白银购藏艺术家的作品,自然应当享有对艺术家及其作品充分的知情权,而且与艺术家享有的创作自由权一样重要。艺术批评无禁区——艺术批评既可以就事论事,也可以指名道姓。

艺术家的作品进入公共领域,也就成了公众人物,由于性格、才能或者人生态度以及道德取向的缘故,有些艺术家为人低调,风格内敛,无疑平添一抹神秘;有些艺术家长袖善舞,在扩大个人社会知名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其作品的市场价值。对于他们的选择,外人自当无可厚非。但是,艺术家之所以成为社会公众人物,享有众多“粉丝”的追捧和神圣的光环,大多得益于大众传播媒体的鼓吹造势。而对于大众传媒的歌颂和赞美,很少有艺术家严词拒绝,甘当无名英雄。因此艺术家也不能要求大众传媒不能刊载指名道姓的批评文章。有些艺术评论家的文章,批评了当下书画界包括流水线作画、批量生产等浮躁现象,问题虽然尖锐,却指向当今中国书画界红火热闹的痼疾,无论国画界还是油画界不仅同时存在,且有的相当严重,极少数江湖成名艺术家不仅流水线作业,甚至雇佣“”涂鸦、“学生”,以应付纷至沓来的艺术家成名作或代表作的市场订单。书画创作贵在原创、独创、唯一,最忌窠臼、雷同、抄袭。如果艺术家的作品重复别人,也重复自己,千张一面,放开闸门,大批量涌入市场,既是对原创艺术的亵渎,也是对投资者、收藏家的损害,未来艺术家的学术地位、市场前景都将因此而大打折扣。任何有良知的艺术家,都应当以对艺术创作负责、对社会公众负责的态度,扪心自问,坚决抵制违背艺术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行为,维护艺术创作的崇高和神圣。

艺术批评无禁区——不能强求批评家尽陈善意。中国人厚道,厚道得有点儿中庸,一般不会当众揭短,伤人自尊,即使批评也报着善良的意愿。无怪乎“”浩劫将人折磨得灵魂出窍,美其名曰治病救人。其实,在法治健全的文明国家,对于艺术批评大可不必如此纠结,艺术品既然进入公共领域,无论艺术家是否情愿,都要接受大众的品评、学术的评价及市场的选择;艺术家作为公众人物,也只能接受公众的品头论足,热捧固然欢欣,冷嘲也应入耳,有道是“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话短长。”因此,不必要求批评家的分析研究一定是善意的,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就可成一家之言,文责自负,既可以是善意的,也可以是恶意的。批评家对某些艺术家及其作品、或者某种创作现象不满意,甚至强烈反感,硬性要求其批评必须是善意或温和的,也是强人所难。艺术批评家善意与恶意的底线是法律,也就是说艺术批评不能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公然贬低、损害他人的人格,破坏他人的名誉,否则情节严重的便即构成我国《刑法》规定的诽谤罪或侮辱罪。当然,法律底线只是冰火两重天的最后分野,艺术批评家除严守法律底线外,还有道德底线,即艺术批评家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当今市场经济环境、官本位氛围及人情世故的缠绕,艺术批评既面临诸多诱惑,也承受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企图超然物外,独善其身其实很难。但是,艺术批评家应当具有独立人格,至少不应为金钱左右而丧失艺术良知,不为权贵屈服而放弃学术标准,艺术批评家应当始终不渝地维护艺术界的崇高正义,代表艺术界的道德良心。正因为如此,艺术批评家坚持职业操守则尤其难能可贵。

艺术批评范文 第2篇

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在高中阶段表现尤为突出。高中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避免让孩子出现叛逆的强烈反应,特别是批评孩子的过程中应多给孩子一些时间、空间,让孩子在自我教育中成长,并在适当的时候教师的教育参与进来从而促进孩子的转变。这就需要将批评延后,让批评在延后中体现她的艺术。批评在延后中的艺术称之为批评的后现代艺术,主要突出一个后字,体现主体的自我教育,强化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回避教师的强势行为。根据孩子认知发展特点将批评在延后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冷静期;沟通期;观察督促期;进步审视期。批评的后现代艺术以阶段化、循序渐进的方式促进孩子的发展并有效的避免孩子叛逆的强烈反应。

一、冷静期

上例中,教师没收孩子的书本时已用行动让他意识到犯错了,之后进行冷处理进入冷静期。冷静期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认识,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冷静期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情绪平息期,如果老师带着愤怒、激动去处理问题往往表现出教师的强势行为,有时甚至鲁莽的对孩子进行一顿批评,既起不到教育的目的,更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从而激发孩子的叛逆心理。面对孩子犯错,先用言语或行为告知孩子:你犯错了。再给孩子一点时间、给自己一点时间,让孩子去反思自己的行为,让老师去了解事情的整个过程及孩子行为背后的想法,这一阶段对教育效果起到关键性作用。在玄幻小说事件中,教师在冷静期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家庭状况、同学关系、个性特点等方面对学生作一个全面的了解,为与学生交流而准备第一手资料。

二、沟通期

经过冷静,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对事件有了自己的认识,而且能做到不带情绪色彩来处理。在此基础上彼此沟通,交换自己对事件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这一阶段从多角度帮助孩子去认识事件的前因后果,帮助孩子从不同的立场去理解当事人的感受。从而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并责令其加以改正。同时还可以与孩子一起约定惩罚措施、再犯处理意见等,这样,今后若出现反复时能用彼此的协议加以约束而不至于产生叛逆心理。

三、观察督促期

经过冷静期和沟通期,孩子对错误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关注孩子的发展变化,在发现反复或苗头性问题时加以适时的提醒或以沟通期约定的处理方式加以惩罚。在观察与督促的同时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注,感受你对他的重视,这种关注和重视无形中会建立彼此的信任和尊重,有利于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同时也在促进孩子的转变。

四、进步审视期

在观察督促期,孩子对自己的问题有了一定认识后在行为方面会表现出往好的方面转变。此时应及时抓住教育的契机,用表扬和激励代替批评和训斥,让孩子感受进步的快乐。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和孩子一起重新审视犯错及转变的全过程并分享彼此的感受。譬如“玄幻小说”事件在征得孩子同意的情况下,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有关玄幻小说与学习的关系”主题讨论会,结合该同学的切身体会让更多的孩子受到教育。

艺术批评范文 第3篇

关键词:艺术批评;艺术市场;批评家;独立性

画廊、艺术品拍卖公司、艺术博览会是属于艺术品交易中的“商业中介”,它们的出现导致了整个艺术生态链更加完整,艺术界的内在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明确。艺术家是艺术品的生产者,这些被生产的艺术品进入到经营艺术品的画廊、艺术博览会,或流入艺术品画商的手中,或出现在艺术品拍卖公司的拍卖目录中,最后通过交换,由藏家、美术馆或博物馆购买艺术品,艺术品就完成了自身价值的转换,从而完成了艺术品的市场流通过程。在以上的过程中其实并没有出现“艺术批评”的影子,但这并不意味着“艺术批评”是可有可无的。相反,“艺术批评”是艺术生态链不可或缺的一环。艺术批评对于艺术市场的作用和影响是深远的。尤其在我国目前缺少艺术经纪人的情况下,艺术批评介入市场尤为重要。

首先,从艺术家的角度看,他所创作的美术作品,并不能直接面对广大的接受者,它必须通过种种中介环节,如美术展览、画廊等才能与广大的接受者见面,艺术品市场不能接受这一时期中所有艺术家的作品,而是必须在一定的艺术水平和思想内涵上对其进行严格的选择,把那些符合要求的艺术作品介绍给接受者。这种选择的职责就是批评家的职责。批评家对美术作品客观而公正的批评,使上乘的作品得到赞誉,低劣之作受到批判,这种权威舆论能够引导消费者购买、收藏佳作,使艺术品市场具有一定的文化指向。美术批评家在操纵美术展览进行商业运作和销售,对质量高的艺术品正面宣传,引导公众对这些艺术品的投资收藏,确保优秀的作品以较高的价格销售。这样,艺术批评影响了市场的走向,使较好的作品得到较高的商业价值。

其次,从接受者的角度看,艺术批评对作品的分析能对欣赏性的接受活动给予理论上的指导——美术批评通过对作品的审美价值、思想意义、风格特征、艺术手法等各方面的阐释,给广大的接受者以理论上的指导,从而能使他们有效地理解、感受和体验美术作品。批评家进入艺术市场,可以通过批评使消费者提高艺术鉴赏力,保证艺术市场活动的正常开展。

最后,艺术批评在创作、鉴赏、品评舆论导向和决策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甚至可以决定艺术家或艺术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命运。他们应该是艺术作品思想艺术水平的鉴别者,使生产的产品能迎合社会的需要。此外,由于他们最了解产品,产品营销宣传的工作也要他们承担。于是他们还应该是产品销售的宣传者,通过宣传为即将投入市场的产品大造舆论。批评家作为站在艺术前沿的专业者,对抨击赝品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艺术批评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影响、引导消费、推动艺术创作的作用。

那么,面对国内火爆但无序的艺术市场,艺术批评家该怎样为自己定位呢?要成为一个有学术品质又熟悉市场,能影响市场又能保持自身独立性的艺术批评家,该怎么做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

首先要坚持独立的学术品格。真正的批评家,不会因为市场需要而降低学术水准,更不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盲目地为艺术家鼓吹褒奖,做虚假广告。

其次面对艺术市场,既要置身其中,又要游离物外。只有深入市场,了解市场,剖析市场才能有真知灼见,切中时弊。这样的批评才能被大家所接受。不过,深入市场但不能掉入利益圈。用“出淤泥而不染”来形容我们对当代艺术批评家的期待再合适不过了。

最后,艺术批评家只有对市场进行宏观、全局性的研究、认识与把握、进行高屋建瓴式的精辟分析与概述,弄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才能使市场中具体环节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在艺术市场火爆而无序的今天,要求批评家既要置身其中又要独善其身其实是很难的。一方面社会要求批评家尽可能是复合型的,既要懂策划、经济、鉴赏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又不能去做策展,中介,鉴定方面的工作。因为一旦介入其中,便多少会影响批评的独立性和纯粹性。

总之,艺术市场越成熟越需要批评家的参与,批评家的参与是艺术市场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的艺术批评应该把视野投向那些更为实在的目标,把对艺术的纯粹精神性的探讨扩展到艺术市场的“情境性”的探讨中。批评要进入市场,要获得消费者,就必须在如何提高批评质量和水准的同时也研究市场和消费者,研究批评效果和反馈。批评要走进市场,而不能仅仅站在市场外评论市场。市场机制要求艺术批评家对艺术作品风格进行历史定位,对作品制作技巧、材料质地和真伪的判断,对社会环境及其对艺术时尚的影响等。只有在艺术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中,重新把握艺术的本质及其在市场经济下的发展规律,才能给艺术品市场发展以指导,进而建立起真正科学的艺术批评。

参考文献:

艺术批评范文 第4篇

[关键词]批评艺术实事求是技巧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115

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古人把“忠言”与“苦药”等同,足见批评的话确实不中听。然而,批评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实践中是不可能避免的。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批评的时候,要讲究批评的艺术,要像药师把药包上糖衣一样,将批评的“良药”变得“可口”。

一、实事求是,因人而异

众所周知,批评是一种反向教育方式,是对不良行为发出的“黄牌”警告,班主任的这张黄牌出示,必须因人、因事、因时而异,才能显示功效。

1.弄清事实。班主任在批评之前,一定要弄清事实,不能道听途说,主观臆断。要仔细分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分析当事学生的动机态度,然后采用适当的批评方法。切记批评时不分青红皂白,使得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如果批评错了,就要诚恳地向学生道歉。千万不能因担心丢面子,强词夺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这会使自己的威信丧失殆尽,甚至让学生对自己的人品产生怀疑。

2.因人而异。学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不同的性格特征,导致不同的学生接受批评的态度和方式也各不相同,所以批评的方式应因人而异。有的学生平时缺少关爱,批评他们时要显示出父母般的慈爱,使其既能看到自己犯的错误,又对改过充满信心;有的学生犯错是因为一时糊涂,教育他们可以采取谈心的方法,使其既感到内疚,又感受到班主任对自己的信任;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可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批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反思、认识错误。有的学生脾气急躁,逆反心理比较强,可采用商量探讨的方式,将他们置于平等的地位上,使他们在心平气和的条件下虚心地接受批评意见。总之,由于学生存在差异,班主任必须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批评原则。

3.适当时机。班主任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时机加以批评教育。对于产生严重后果的错误,应迅速做出反应,但对问题不太严重或脾气大、性格倔强、自尊心强的学生,不要短兵相接,要“冷处理”,到适当的时候再采取适当的批评方式。

二、情理交融,以理服人

1.示以诚意。班主任批评学生,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并且改正错误。学生一旦犯错,有些班主任就摆出权威的架势,甚至动辄训斥。其实,有的学生犯了错,在班主任没有批评之前,自己就已经深刻地认识到错误了,心中惴惴不安,内疚不已。可是面对班主任的威严训斥,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发现,只要班主任在批评中融入关爱,再调皮的学生,也会从内心感受到班主任是在关心他、爱护他,是在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从而对班主任充满感激之情。

2.注入情感。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应注重以情动人,打开对方的心扉,增强批评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绝不能用粗暴的行为和刻薄的语言。要尽量理解学生,包容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温暖。

三、运用技巧,惩前毖后

1.充分肯定。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不要只是一味地否定学生,还必须肯定学生的优点。肯定学生的优点,是给学生暗示,“我本质上是好的,班主任对我很多方面的表现都是很赞赏的”,“这次的错误是完全可以改正的”。给学生以鼓励,激起学生的自尊,这样才会使他们勇气十足地去面对错误,信心百倍地面对未来。

2.把握分寸。高中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因此,班主任在批评他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几句话就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多说,点到为止;一次批评已经奏效的,就不要再次提起;宜私下批评的,就不要采取公开批评的方式,要充分顾及学生自尊心。批评时不宜把批评对象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认为班主任偏心。批评时不仅要指出学生的错误,更要平心静气地和学生一起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给出建议,或者一起探讨有效的弥补办法,让学生产生被爱护感。

艺术批评范文 第5篇

【关键词】批评;动机;效果;甜化;耐心;艺术

司马迁的《史记》里,有一段“刘邦去秦宫”的故事,对我们老师很有些启发意义。在秦朝末年的反秦起义中,刘邦率军攻进京都咸阳后,看到金碧辉煌的皇宫,花枝招展的美女,再往秦二世的龙床上一躺,心已飘飘然了,着意要在皇宫住下来。他手下的猛将樊哙怒气冲冲地责问刘邦:“是想得天下,还是想学秦王?”气得刘邦高声怒骂:“滚出去,再叫,我砍了你的头!”张良知道这件事后,规劝刘邦说:“要想得到这里的一切,必须和项羽决战,击败他。如果您长期住在这个城市,使军心涣散,我们被项羽打败了,那你就永远得不到这里的一切了。”张良的一席话,把厉害关系说得清楚明白,且娓娓而谈,循循善诱,使刘邦幡然醒悟,马上率军队驻扎到咸阳城外,揭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要说樊哙和张良对刘邦讲的道理是一样的,均可谓治病的良药。但由于樊哙的话说得过于刺耳,使刘邦感到“苦口”,产生“抗药性”,不仅没有达到规劝的目的,还几乎招致杀身之祸。张良讲究语言的艺术,把批评的话讲得“甜口”,使人愿听、爱听,达到了规劝的目的,使刘邦心悦诚服,感激张良。老师教育自己的学生不亦如此吗?

老师在对学生的批评中怎样才能使良药甜口,忠言顺耳呢?笔者认为做好下面三点就能应付了。

一、要把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

批评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错误,纠正错误,如果你批评的语言过于刺耳,引起学生的反感,使他们拒绝你的批评,即使你的动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要使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就必须讲究语言的艺术,使学生愿听、爱听,使批评达到自我批评的目的。老师在处理学生早恋的问题时,往往感到棘手,大多老师都采用把家长叫到学校来,把问题踢还给家长去处理,问题的结果可想而知。我班有一位学生暗地里也谈起了恋爱,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我考虑到直接批评会诱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于是在找这位学生交谈时,我有意给他讲了大自然中的一种现象,我说:“山东烟台是我国苹果的主要产区,有一年因为地温高,果树早早地都开了花,但一场暴风雪袭来,苹果花全被打落了,使得这一年苹果没收成。由此说明了一个道理,不该开花时过早开花,是会受到自然规律惩罚的。你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是否也应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呢?”学生明白我的话是有所指的,并且感到很有道理,以后自觉地纠正早恋的问题,我对学生的教育也收到了直接批评收不到的最佳效果。

二、要把批评的语言“甜化”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完全可以做到良药甜口,忠言顺耳,现在不少很苦的中成药,都裹上了糖衣,使人服药时不仅感觉不到苦味,而且如吃糖果。在批评时讲究语言的艺术,把话说得更甜些,学生就会乐于接受了。我自己在工作中就曾犯过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那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我校规定学生不准骑着自行车进校园,可我班上的赵某某同学偏偏骑着自行车进校,更为严重的是还被值日老师抓住了,扣除班级常规管理2分。我气不打一处来,把他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各种难听的话都用上了,并且还把他的自行车扣留了一天,事后我才知道他家离学校很远,放学后他步行回家,到6点多钟才进家门,到家后又被家长教训了一通。从那以后,我班的常规扣分居高不下,其中有大半是赵某某违纪而扣分的。现在想来,如果我当初注意一些方法,说一些比如“今天你可能是担心迟到而在校园内骑车,下不为例”之类中听的话语,结果肯定是另外一个样子。

三、要耐心地讲好道理

批评本是治病救人,是不应当引起学生的反感的。引起反感,究其原因,大都是因为老师不耐心,道理没讲好,所以,老师在教育学生中,要善于说理,长于诱导,用甘露般的语言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正确的批评道理融进对方的心灵深处。我班有一位学生叫张某某,在与他一个学期的相处中,我发现他属于那种逆反心理比较严重的学生,有时候明明他犯了错误却不肯承认,有时候即使承认也是敷衍了事,过后照样我行我素,对老师的谆谆教导他往往是左耳进,右耳出,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口服而心不服。我记忆最深的是有一次他违反了班级纪律,我把他狠狠地训一了顿,但当他回到教室时,他竟然以头撞墙来进行无声的反抗,我深感自己对他的教育失败了。但我没有放弃,我决定改变一下教育方法。也不记得是哪次他又和同学打架了,我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一个人走路时被石头绊了一跤,脚好痛,他气极了又用脚狠狠的向石头踢了一脚,你看这个人聪明吗?”他愣了一下说:“傻瓜一个。”“他傻在哪里?”“脚已经很痛了,再踢不是更痛吗?”我因势利导把他与同学打架和“绊脚”的道理放在一起比较利害得失,真没有想到,以前疾言厉色地批评半个小时都无法解决的事,如今却只花短短的十分钟便解决了,而且我可以看出,他确是心悦诚服的。因此只要正确地诱导、耐心的讲理,就能消除学生的对抗心理,让教育水到渠成,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面对“心理断乳期”的学生,面对敏感而自尊的学生,一味的批评只能治标,无法治本,有时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抗。我们做老师的不妨多一点耐心,多一些表扬,正确诱导学生,掌握教育的艺术,让学生健康成长,让教育少走弯路!

艺术批评范文 第6篇

《中国艺术批评史》最为突出的特点,是首次系统地梳理出了自先秦至“五四”时期,在中国艺术发展的各个阶段中艺术批评思想的传承流变的过程,即“以中国朝代更迭的通常分期为经,以特定朝代里的艺术批评现象和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为纬,对艺术批评‘史’进行梳理和研究”,[1]成为国内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全面的中国艺术批评通史。之所以如此定位,是因为以往的一些关于中国艺术批评史的研究,往往是各种门类的艺术批评史,如绘画批评、音乐批评、舞蹈批评、书法批评、戏剧批评、设计批评等的大拼盘,而本书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研究路径,编著者从数千年的中国艺术批评思想中抽取出一些普适性的命题、范畴、观念等,并描述出这些命题、范畴、观念在几千年中国艺术的发展中演化嬗变的历程,力图寻找出中国艺术批评观念的共同规律。应该说,这正是艺术学学科研究的基本理念,正如作为学科创始人的张道一先生在十几年前所明确指出的那样:艺术学的目标并非仅限于归纳各门类艺术的特质,而是要总结出整体艺术的规律,[2]凌继尧的《中国艺术批评史》正是遵循着这一理念,灌注了东南大学艺术学学科长期的理论探索与研究积累,最终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成为近十多年来中国艺术学学科理论研究的重要突破。

除了成功地实现艺术学研究的基本理念,撰写出一部反映整体艺术规律的艺术批评通史外,凌继尧的《中国艺术批评史》在中国艺术批评史研究领域还表现出十分显著的特点,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新的理论模式、理论范式的创造性的运用。首先,《中国艺术批评史》的写作,与传统的偏重文献史料考证的批评史论著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差异,它更重视对历史现象、古代文献的新的阐释,而这一特点的实现,是通过理论模式、理论范式的创新来完成的。作为国内著名的艺术学家与西方美学研究专家,凌继尧教授对于西方美学理论、艺术批评史都有着精深的研究,因此能够站在世界艺术整体发展的高度,从比较的视野来深刻把握世界艺术现象的规律,并力图借此建构出新的研究模式与理论范式,以之归纳中国数千年艺术批评思想的发展脉络,并做出全新的诠释,这在《中国艺术批评史》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如在第四章《<周易>的艺术批评思想》中,编著者在谈到《周易》中的“观物取象”和“观象制器”命题时,将其与亚里斯多德对事物的分类及看法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中国古代的造物原则使形而下的器荷载形而上的光辉”。[1]

在第十二章《主体的关切:唐前期艺术批评思想中“人”的向度(上)》中,编著者则从“主体的关切”的视角来审视李世民、李嗣真、王维等的艺术批评思想,认为唐代的艺术批评思想是从“人的向度”出发,因此“唐前期的艺术批评充盈着尼采酒神式的生命沉醉”的特征,[1]其中在分析李世民创作的《秦王破阵乐》时,编著者完全采用主体、客体、接受美学等理论来分析李世民的“悲情在于人心,非由乐也”的艺术观念等。[1]这一研究理路与方法的探索,成为《中国艺术批评史》写作的一大特色。其次,本书着力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视角来考察中国的艺术批评,如在第三编《唐宋艺术批评思想》中,编著者充分吸收了来自于日本汉学的“唐宋变革”的历史研究命题的核心理念,并以此角度来分析阐释中国艺术批评思想史的唐宋变革。编著者明确说明:“本书所论述的‘唐宋变革’侧重点不在于宋代‘近世说’还是‘中世说’的历史分期问题,而侧重于转折内容及原因方面的探讨。即着重对‘安史之乱’前后,艺术批评思想史在内容上出现的大的转折变化予以论述、阐释,并综合现有的各‘唐宋转型’论的有关知识作为背景,融合到艺术批评思想史的研究中去。”[1]应该说,这为唐宋的艺术批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从而使研究视域宏阔,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诸多唐宋艺术批评研究中的难点、盲点,对中国艺术批评史的研究做出了突破。

实际上,凌继尧教授的《中国艺术批评史》对理论模式、理论范式的创新背后,蕴含着构筑新的中国艺术批评史体系,对中国艺术批评做出全新阐释的宏伟的理论设想。应该说,寻找中国的艺术批评规律,与寻找中国化的理论话语、理论范式,对于中国艺术史家们来说,是其一贯的理论追求,尤其在寻找适合中国现象的民族化的理论话语方面,花费了几代人的心力。以张道一、凌继尧等先生为代表的东南大学艺术学学科团队,正是在前辈学者工作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至高目标定位为创立纯正中国本位的艺术批评话语,并在这一方面做出了相当程度的努力与尝试,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化的理论诉求。他们的研究,在理论术语、范畴等的制定上努力贴合中国现象自身的特点,始终竭力避免简单套用西方的理论观念,尽量化用中国传统艺术批评的范畴加以改造,为我所用。此外,在述学风格上,他们也在竭力避免食洋不化的八股习气,不是构造出一些晦涩难解的理论术语、观念系统,让人震慑于其理论话语的玄奥,观之头晕目眩,读后不知所云,而是有意识地追求以浅近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理论洞察,以之构建中国艺术学理论系统与观念范畴,应该说这一特点在本书中得到了充分彰显,编者在前言中坦言,本书在写作上追求“有深度的通俗”,“‘有深度的通俗’完全不同于肤浅的通俗,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前者耐读,值得反复玩赏,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滋味,通俗的文字中蕴含着大量的知识点和信息量”。[1]

当然本书现有的探索,与东南大学艺术学的学科团队追求的至高目标相比,仍有着一定的距离,尚有很大提升空间,这较为明显地表现为,这部《中国艺术批评史》尚不能完全避免搬用西方的理论范畴、观念架构等分析观照中国古代艺术批评现象、归纳艺术批评发展规律,如书中提到唐前期的艺术批评思想时,认为“在感性的昂扬中,唐前期的艺术批评充盈着尼采酒神式的生命沉醉。舞蹈的身姿、书法的骨力、绘画的情性,都彰显着对大写的‘人’的华丽赞美”,[1]其实唐前期的艺术特征,深受佛教及西域文化深刻影响,因此过度套用西方理论来阐释,并不一定能真正揭示其特征及价值。应该说,不能摆脱使用西方的理论范畴、观念架构等来分析观照中国的历史文化及艺术现象,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各类中国史写作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的问题,对此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1930)中对中国学界善意的提醒,是需要我们不断警醒、时时注意的,陈寅恪以中国哲学史写作为例,实际是有普泛的针对性,“近日之谈中国古代哲学者,大抵即谈其今日自身之哲学者也。所著之中国哲学史者,即其今日自身之哲学史者也。其言论愈有条理统系,则去古人学说之真相愈远。此弊至今日之谈墨学而极矣”。[3]

艺术批评范文 第7篇

关键词:艺术批评;艺术形态;音乐批评

艺术批评伴随着艺术的出现应用而生。众所周知艺术批评是连接艺术接受者与艺术家的桥梁,也是连接艺术理论与艺术作品的桥梁。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音乐会的座无虚席,电影院的档期满排,美术展览中的人流络绎不绝,都体现出了人对于艺术的追求,对于精神享受的重视。人们在关注艺术的同时,对艺术的批评也随之升温。

一、艺术形态的转换与批评内涵

二、批评的本体要求:阐释的相对性与客观性

艺术批评本身就有一定的艺术性缘故,但并不能据此将艺术批评确定为艺术。艺术批评是否可以承担起沟通作用和批评使命,那就需要对批评的本体进行考察。语言文字是艺术批评主要借助手段,用来阐述艺术的意义。艺术的批评,一定程度具有主观性,主观性理解为批评者本身所阐释的主观性,以及读者读后的主观性,这就致使批评本体含义的多角度多含义理解,因此说批评具有相对性。语言文字作为能明确,清晰表达想法的媒介,在批评的表达上有着基础性的地位。批评从产生到发展再到结束的历程,注定了批评具有相对性。批评家以自身的经历,经验对艺术进行批评,会受到自己之前的理解影响,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在批评中对语言含义与历史论述要坚持客观,极力的刨除主观的影响。然而完全脱离批评者本我意识,是不现实的,也因为主观性艺术批评的多元化,增加了艺术批评的丰富性。艺术批评的主观与客观性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批评所要割除的是恣意恭维,武断夸张,主观臆断的非批评语。同时要尊重批评者的自我特色评语,使艺术批评精彩而价值非凡的存在。

三、以音乐为例探讨艺术批评的相关理论

(一)我国音乐批评的现状

我国音乐批评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常见的流行音乐批评与理论研讨就历经了三个阶段,呈现不同的面貌特征,分别是质疑与争议阶段(1979-1985年)、认可与探究阶段(1986-1996年)、深化与超越阶段(1997年至今)。总体上,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音乐批评的大方向是向着客观与科学迈进的。但一经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现实生活中音乐批评的领域还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存在着诸多非良性的音乐批评。首先,行政手段往往左右着音乐的发展方向,也左右着音乐的批评方向,常见的行为是将生硬的政治术语替代了音乐的学术评论。如很多时候人们善于搬出陈旧的言论来形容音乐批评,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类言语,对音乐批评缺少全方位的视角,并且传统而保守,无法地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其次,音乐批评者学艺不精,基础功底不强,且缺乏人文学科基础,提出的音乐批评贻笑大方。另外,音乐批评还作为一种现象存在着,还未成为独立的学科,之所以出现同化现象和单一化现状是因为缺乏团结精神,甚至存在着“占山为王”,自成一派的问题。比如武断地将二十世纪为国音乐分为“欧化道路”和“传统道路”二者相互对抗,极端化。导致音乐批评难以形成统一。此外音乐批评表现的较为粗劣,表现在,艺术依附于商业,因而音乐批评具有虚假,夸张,阿谀奉承的现象。媒体的介入使音乐批评披上了伪批评的外衣。真正的音乐批评被浮夸的炒作掩埋,所存在的是利益驱动,违背良心的音乐批评。这样的发展状况真的令笔者感到忧虑,长此以往下去音乐批评将走向不归路,何谈音乐批评的振兴。

(二)音乐批评原则分析

音乐批评要本着真善美的原则。从古至今,真、善、美、一直是立人之本,立国之本。当真、善、美落实到我们平时的艺术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真、善、美是音乐批评中核心艺术价值标准。正因为音乐批评原则有核心标准,在对音乐的批评中才更加多元化,更加的鲜活。音乐批评的多元化应该走“和而不同”的道路,和的标准当然是“真、善、美”,不同的标准当然是音乐批评者对于多维度音乐文化的认识差别。音乐批评在多维度的环境下产生的想法,论点,建议,一定会体现出多元的文化认同感,批评的标准会有所变化。

(三)音乐批评中的文化转向与当代意义

音乐批评对于我国的音乐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音乐批评可以引导音乐向着健康创新的道路发展,并且对于音乐的教育学,音乐的表演,音乐的创作都起着促进与激励的作用,能进一步使音乐作品在大浪淘沙中,屹立不倒。随着近些年世风日下,音乐批评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这无疑会阻碍音乐批评的发展,一些音乐批评者无立场的大肆吹捧,另外批评的文章被左审查,右审查,这大大的打击到了音乐批评者客观批评音乐的积极性,这样下去真的是无法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原则。音乐批评者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外部环境所改变自己最初的心,应该积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不要向权威性与指导方针变得无想法,无主见,盲目服从,应该对音乐有自己的认知,有自己的领悟。当代人们必须从音乐全人类的角度来理解音乐批评的科学性与客观性,这对音乐艺术的未来发展,以及提升音乐批评者的素质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音乐批评的发展更有着重大意义。

四、艺术批评者的责任思考

对于整个社会的艺术生产而言,艺术理想绝不是仅仅靠艺术家自身的创造就能实现的,闭门造车之路并不可取。艺术理想的实现和审美品位的提高,是整个艺术活动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受意识形态、艺术观众和时代特征的影响。艺术批评者应勇于承担自身所肩负的艺术批评良性发展的重担。要积极思考艺术批评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改善。艺术批评者只有遵守以下原则,才能使批评的道路越走越宽。首先,作为艺术批评者要保持着公平公正,客观科学的精神进行艺术批评,做到不一棒打死,也不轻饶一棒。其次,艺术批评者需要运用自身具有的文化素养,扎实功底,审美情操以及自己的生命对作品予以解读。另外,艺术批评者要培养敏锐的洞察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勇敢进行批评,不阿谀奉承,如果不勇于说批评,那么艺术批评就没有了存在价值,批评者要及时对读者喜好进行研究,使批评符合读者口味,又不庸俗。最后,批评者要开发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批评道路,将批评荣誉中国语言元素,精神元素,将中华精髓渗透到批评的骨髓之中。只有如此,批评才能更具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沈语冰.何谓艺术批评――论现代艺术体系的形成与艺术批评的兴起[J].新美术,2003(04).

[2]咏枫.批评:不是艺术――艺术批评本性观批判[J].社会科学,2000(03).

艺术批评范文 第8篇

[关键词]艺术批评;媒介;媒介批评

本文中所谓的媒介批评,即从艺术符码的存储和传达的技术和传播视角,对艺术作品进行的分析和评价。媒介批评的对象除艺术作品外,还包括大众文化,因为大众文化涵盖的“通俗诗、报刊连载小说、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都属于艺术范畴。

但是,作为艺术批评方法的媒介批评与传播学中的“媒介批评”不同,传播学的媒介批评是指对新闻传播媒介活动的批评,与社会学家们指责利用控制媒体形成的话语霸权去操纵民意,以此限制公共民主性政治活动的批判也存在差别(如布迪厄的媒体批评)。作为一种艺术批评新方法,如同精神分析批评把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理论运用于文艺研究一样,媒介批评从技术的层面,将传播理论运用于艺术批评,从其他学科吸收理论资源,带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

口语媒介时代,歌谣、神话和史诗是这个时代的主要艺术形态。最初的言语艺术作品,就是依靠口耳相接流传下来的。口语的诞生,是人类自然进化的结果,不需要科技的力量,口语媒介的存储性和传播性都很低,很多口头文学作品因此而失传。

文字媒介时代,带来了语言艺术如诗歌、散文以及传奇的兴盛。文字媒介的传播性较之前两种媒介形态有所增强。用刀笔刻录在石头、兽骨、纸张、绢帛上的文字利于长期留存,文学作品在时间流逝中依靠人力或驿马的携带传播开来,因此,这个时期的文字在更大程度上起到的是媒质的作用。

手工印刷媒介时代的主要艺术形式是白话小说。文字和图画的一次制版,可以被反复印刷多次。手工印刷与刀笔刻写相比,大大加快了文学的传播速度,也促使该时期的文学作品的代表性体裁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篇幅和数字上有显著增加。手工印刷媒介的发明,开创了媒介技术的新纪元。它向我们预示:下一次媒介技术革命不会遥远。

大众媒介的时代到来显示出媒介的强大威力。在大众传媒时代,电影以先天的传播优势和巨大的媒介商业利润,宣告了文学传播霸主地位的终结。手工印刷时代结束,机械印刷,如报纸、杂志、书籍等机械印刷媒介形态和电影、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成为主流传媒。从这个时代开始,人类认识到媒介对人类进步的巨大意义。

艺术批评范文 第9篇

关键词:艺术批评场域传播价值

[摘要]:

源于美学的艺术批评是一个有专业门槛的场域,但是它的自律是相对的,受制于社会空间的权力逻辑,越来越多的介入者开始争夺有价值的支配性资源。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艺术界面临的诱惑、压力、强迫甚至是贿赂源于非艺术的逻辑和传播的需求,由此使得艺术与政治、经济场域的价值观念和结构形态趋向一致。这种力量关系的变幻组合终于使得今天的艺术批评本身面临挑战。本文试图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出发,结合近现代艺术史的经典案例,分析艺术的传播在市场空间的修饰下如何成为经济再生产的对象,这种转换过程使得艺术的传播策略成为多种艺术得以生存的前提。换言之,对艺术品的价值评判实际上就是价值诱导推广和价格评估的统一,这需要制造议题来诱导人们的兴趣并形成参与状态,如确立一种命名艺术家的方式,或谈论他们及其作品本质以及作品报酬方式的特性,这样的信息包装有助于确立起特定的艺术价值并产生价值转换功能。有效的传播意味着需要将关于艺术作品的信息简化到一个较大数目的人群可以理解的程度,从而通过信息控制、形象制造和舆论构建形成大众传媒对艺术的权力。艺术产业化的发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艺术观念,甚至改变了艺术生产者本身的形象,由此使得艺术批评陷入危机状态。

在近代之前,艺术是作为一种装饰品或仪式为政治权力服务,或是描绘宗教真理的工具。文艺复兴之后,艺术逐渐从对宗教和政治的依赖中解放出来,步入“美”的殿堂。美学的学术合法性一旦确立,其重要主题就是解释艺术在多大程度上拥有独立性以及它的内容是什么,换言之是探讨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源于美学的艺术批评是一个有专业门槛的场域,但是它的自律是相对的,受制于社会空间的权力逻辑,越来越多的介入者开始争夺有价值的支配性资源,这种力量关系的变幻组合终于使得今天的艺术批评本身面临挑战。

本文试图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出发,分析艺术的传播在市场空间的修饰下如何成为经济再生产的对象,这种转换过程使得艺术的传播策略成为多种艺术得以生存的前提,由此提出对艺术批评的命运挑战。

一、界线与意义

在布迪厄看来,艺术场域自主性的获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套自有的秩序逐渐被建立起来,今天的艺术场域是一个历史过程的结果。

如果回顾过去的四百年,那时对任何类型艺术家的待遇完全相同。画家、诗人、音乐家或建筑师均可以有保护人——另一个具有财富和权力的个人——或者没有保护人;但是他们受到的待遇相同,均视保护人对其作为的评定而定[1]。因为可以作为赏赐的多余财富的存在,保护人可以支持和支配艺术家的创作,如著名的美第奇家族的作为。资助当然不是无偿的,这与困顿中的艺术家所设想的相反。十五世纪以来,艺术的“保护人”逐渐把自己的人格、甚至自身的物理状态强行纳入艺术作品之中,这种做法常常受到注意。起初,这些“保护人”是虔诚的施主,他们谦恭地跪在画面上昏暗的一角,但随后他们在画面上所占的尺寸和重要性越来越大直至在荷尔拜因的《圣母圣子与市长及其家人》(1526年)一画中保护人被画得与圣母一样大[2]。依赖保护人,对于艺术家来说可能产生如下反应:变成谄媚者,迎合保护人的观点、趣味,满足其虚荣心;反抗,成为革命的艺术家,在表达形式上革新,如印象派的工作。

当时在艺术场域里通行的标准是建立在与机构性体制的决裂过程中,将生活作为艺术的一部分,以反抗的方式为动摇的态度获得结果,是波德莱尔那一代先锋艺术家的大概情形。1862年,波德莱尔要求福楼拜向法兰西学院推荐他的候选人资格,这使后者莞尔:想象波德莱尔代表当时意义上的纯文学!这一挑衅行为在一个世纪以后的美术界称为“行动”:是对与社会结构结合得极其紧密的精神结构、对认识的评价和评价的范畴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圣伯夫记录了当时的情形,他说波德莱尔先生竭力要引人注目,人们原以为要看到一个奇特、怪异的人,结果他们发现面对的是一个彬彬有礼、令人尊敬、堪称榜样的候选人,一个和蔼可亲的小伙子,谈吐优雅,完全是老式的做派……

只有在一个达到高度自主的文学和艺术场域中,一心想要在艺术界不同凡响的人,特别是企图占据统治地位的人,才执意要显示出他们相对于外部的、政治的或经济的权力的独立性,法国19世纪下半页的情况就是如此。于是,只有对权力和荣誉、甚至表面看来最权威的法兰西学士院以至诺贝尔奖采取漠然态度,与当权者及其价值观保持距离,才能立刻得到理解,甚至尊敬,并因此得到回报。结果这个做法越来越被推而广之,作为合法行为的实践箴言确立起来[4]。

报纸的发展使文化作为产业有了可能,这是现代媒介发展的开端。印刷媒体在18-19世纪的内容需要,为大量新兴的知识青年提供了生存可能,这些人接受过人文科学和修辞学教育,但缺乏必要的经济来源和必要的社会保护,无法实现他们的价值[5],大名鼎鼎的卡尔·马克思名下至今仍然在被引用的文献,很多也来自这一时代的媒体和作家如欧仁·苏的长篇连载小说。小说家们尤其通过创立和传播落拓不羁这种观念本身,大大促进了新的社会实体的公开认可及其身份、价值、规范和神话的构建[6]。作家和艺术家与市场建立了联系,市场有形无形的制约造就了他们对大众的双重态度,这种态度对应于自主的艺术场域里的法则,源于价值转换的可能。

艺术批评范文 第10篇

【关键词】对症下药;讲究艺术;忠言顺耳

【Abstract】“The criticism education has not been the incomplete education”, the teacher must explicitly criticize student’s goal, regards the criticism to grow a medicinal preparation good medicine into the student. The teacher must prepare for following before the criticism: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s the student; Clarifies the wrong tendency; Appropriately chooses the criticism the way, the method and the situation:①Criticizes in the presence of the everyone; ②Inpidual criticism;③Contains the type criticism;④Discusses the type criticism;⑤Namely the stylish or extends the stylish criticism;⑥Humorous humorous criticism. In the criticism, the teacher also wants to be fastidious art, the general method includes: After first praises criticizes; Educates with reason, moves it by the sentiment; Hard and soft aids, grasps the duration and degree of cooking; Must pay attention violates the wrong student’s emotion change, the criticism must at the right moment be moderat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criticism language art.

【Key words】Acts appropriately to the situation; Is fastidious art; The honest talk is pleasing to the ear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但需及时表扬,也需要及时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国外有位教育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表扬应占教育的70%,批评应占教育的30%,如果失衡于这个比例关系,对受教育者都是不公平的。由此可见,批评在学生的成长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都爱听表扬的话,不愿挨批评,这是人的共性,少年儿童更是如此。“良药苦口”早已有了糖衣的外套,“忠言逆耳”现在也应改成“忠言顺耳”了。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就需我们的教师认真地研究学生的心理,讲究批评的艺术,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使其知错、认错、改错,不断地健康成长。

1正确理解批评的含义少年儿童的认知水平低,可朔性大,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他们的引导和及时表扬固然重要,但批评决不可少。从心理教育的角度来说,批评也是对少年儿童的一种挫折教育。教师对学生批评的目的是为了他们更好的成长,这就需要教师要以满腔的爱对待犯错的学生,既做慈母,还要做严父,而且要比慈母爱得深远,比严父严的科学,千万不能感情用事,不分青红皂白的对学生大喊大叫,凭自己的好恶去评价学生,更不能以权压人,强词夺理,讽刺、挖苦、变相体罚学生。教师要把对学生的批评看作是他们成长不可缺少的良药,科学地运用批评这一手段去教育学生。

2批评前的准备

全面了解犯错的学生:批评必须实事求是,对症下药,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弄清错误事实,不能仅凭表面现象和片面之辞枉下结论。这样的批评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记得我小时候,一次,早晨上山打柴,摔了几跤,结果迟到了,被正在上课的老师不问青红皂白的赶出了教室,我一气之下背着书包回家打算辍学,要不是校长及时到我家做我和父母的思想工作,我现在很可能是一位大山里的农民。由于老师不明真相、不了解事实就严厉的批评学生,导致了严重后果的例子不胜枚举。

恰当地选择批评的方式、方法和场合:由于学生的家庭、个人情况各不相同,学生犯错的原因也大相径庭,所以,采取批评的方法也应因人、因事而宜,正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待犯错的学生要以说服为主,“攻心为上”。要达到教育效果,我们不妨把批评化作暖流,选择批评的场合,心里避免在公开场合下批评学生,更不能当众揭短,使犯错的学生无地自容,产生逆反心理,不接受批评,由此可见,教师批评学生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和场合。

个别批评:这种批评方法是采取单独谈话的方法进行。这也是教师最常用、最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学生易于接受。特别是自尊心强、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应采用这种方法。 当众批评:这种批评方法适用于犯错的性质比较严重、影响范围大,并带有共性的问题。这种方法威力较大,不仅能使当事人受到深刻教育,对其他学生也起到了敲响警钟的作用。这种方法除了犯错的问题严重或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外,一般不宜采用。

商讨式批评:这种批评是带有商量讨论性质的,用温和的口气进行的批评。这种方法适用于脾气暴躁、个性和对抗性很强的学生。此方法可以造成一种商讨式气氛,逐步地引导犯错的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消除对抗心理,使之能虚心地接受批评,改正错误。

即时式或延时式批评:即时工期或延时式也称热处理或冷处理,采用这种方法要根据错误的性质,犯错学生当时的情绪和学生的性格而定。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火候,如果火候掌握得不准,批评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含蓄式批评:这种批评也叫旁敲侧击式。它是一种含而不露、柔中带刚的影射批评。当发现学生有某种错误苗头,但还不能确定时,采用含蓄暗示,提醒学生注意的批评方法,以打消学生的某种不良动机和错误行为。

幽默诙谐式批评:幽默诙谐式批评,是教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巧妙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引起学生注意,启发学生改正,这种批评方式不但不会让犯错学生产生逆反情绪,反而会使其在愉快中自责,心情舒畅地接受了批评,提高了批评效果。但严重的错误,不宜用这种方法。

3批评中的艺术做好批评的准备,选择了恰当的批评方式方法,但这并不表明批评会取得预期效果。要达到批评的目的,关键还在于批评进行得是否顺利有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重视批评的艺术。

先表扬后批评:在批评前,教师要找到犯错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再指出其问题.这样,犯错学生往往易于接受批评。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批评学生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教师要以关爱学生的目的出发,对学生要和蔼可亲,语气温和;要平等商讨,消除对抗;要正确引导,多加鼓励和希望;要注意语言分寸,留有余地;要换位思考,切忌讽刺挖苦,枉下结论。

刚柔相济,把握火候:教师要准确掌握犯错学生的个性和错误的性质,恰当地选择批评时犯错学生的态度。如果犯错学生是无理取闹,明知顾犯,屡犯不改,不妨采取先严厉的批评,这样能“杀一儆百”,然后讲清道理,最后和颜悦色地提出希望,这种方法容易被犯错学生接受。

要注意犯错学生的情感变化,批评要适时适度。在批评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犯错学生的态度和心理变化,要根据其态度与心理变化而适时调整批评的策略,不能将准备好的方式、方法和语言一成不变地进行下去。要以变应变,灵活准确地把握批评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批评取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