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伞文学网

语文教育叙事范文(热门4篇)

小伞
导读 我忽然明白了:原来上帝不是叫我牵蜗牛去散步,而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呀! 【感想】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而当叙述的内容属于自己的教育实践或解决某些教育问题的过程时,教师的叙事研究就成为“教师叙事的行动研究”。这种方式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也可以在教育研究者指导

语文教育叙事范文 第1篇

一、技能学习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功能

在职业高中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似乎很少有人思考其必要性与恰当性。但当我们提出一个看似荒诞却又值得思考的问题――职业高中为什么要教语文时,答案并不是那么清晰。显然,这里我们不能用“职业高中不教语文怎么行”“国家规定了职业高中必须教语文”这样的答案来回答,笔者以为即使是一名普通的职业高中语文老师,也必须思考这些问题。因为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给出答案,可以让我们对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甚至是语文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

事实上,职业高中的语文课程教学,离不开对职业也就是技能学习这一背景的理解。学生选择了职业高中,首先是冲着某个技能来的,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在技能的学习上,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包括语文在内的文化学科的学习。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语文老师或语文课程的价值实际上也就体现出来了,语文教师要通过语文课程的价值,引领学生在技能学习中深化对语文以及对专业的认识,是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努力地将自己所教的语文课程与不同专业的特点结合起来,以让学生感觉到语文与专业技能原来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众所周知,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笔者这里想着重说一下后者。在职业高中,无论什么样的专业技能学习,都是需要以语文来奠定综合素养的基础的,良好的语文教育功能,体现在学生在职业交往中语言优雅而不粗鄙,体现在语言精确到位而不会词不达意,体现在语言具有感染力而不是空洞乏味。对照这些要求可以看出,其实工具性与人文性已经包含其中,这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一个启发,那就是面对职业高中学生的发展需要,要切实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环节,切实培养学生的语言及表达能力,从专业理论以及实用技术两个角度,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

二、就业需要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功能

将语文的教育功能放到就业背景下来讨论,可能是一种创举。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对语文教育功能的讨论不会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但面对当前的就业实际,笔者以为在这一背景下关注语文的教学功能,是有实际意义的。因为职业高中的学生已经知道了在学校学习时就必须关注自己的就业。而实际问题又在于,学生对自己就业的关注往往只关注就业本身,而忽略了就业背后需要的文化支撑,语文学习实际上是可以提供这种文化支撑的。因此可以说这种文化支撑应当成为职业高中语文教育的功能之一!

从理性角度来看,就业不只是找到一份工作,而是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与特长,去寻找一个可以让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的地方。那么,语文教育在这一方面可以发挥什么作用呢?笔者以为最为基本也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理性思考。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常常会在文本的阅读与理解中去关注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这些人与事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实际上是因为叙事者能够将人与事很好地与读者的心灵结合起来,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通过文本打动学生的心灵。而这与就业或者说求职中的某些场景极为相似,作为求职者,如何通过语言将自己擅长的技能表达出来,并打动评价者的内心,是就业背景下语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一般情况下,这一任务都是等到学生即将毕业时在就业指导中完成的,笔者以为那种临时抱佛脚的动作是不恰当的,应当渗透到日常的语文教育中来。

在笔者的语文课上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让学生进行应聘者与聘任者的角色模拟,让他们分别以求职者的需要与聘任者的需要,通过精确的语言向对方表达自己的需要。同时将他们的语言记录下来,形成文字,以供后面的分析之用。这样的教学策略很受学生的欢迎,很多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到了应当如何表达,在对语言的分析中也容易发现自己表达的不足,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应聘能力。而这样的教学方式由于与专业技能的学习与需要接近,受到了学生的喜欢。

三、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育功能思考

笔者以为,在职业高中实施语文教学,必须跳出语文看语文,跳出教学看教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的教育功能。那种通过语言来强调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对职业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基本上是起不到明显的促进作用的。

语文教育叙事范文 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教育;渗透;浅析

所谓人文教育,就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受教育对象理想境界、人生价值、道德素质的提升,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完善。高中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刚刚萌芽,极易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偏差。同时,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高中阶段人文教育始终处于一种半真空的状态,急需解决这一问题。语文教学可以有效地将人文教育寓于教材之中,通过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有效手段之一。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路径,希望可以对大家丰富语文教学方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高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从我国教育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我国非常注重人文教育。在古代,学生启蒙教育中,就已经包含了《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典籍,这些教材即使文化教材,更是人文教材,由此可见,人文教育必须要趁早,所以在高中阶段进行人文教育是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的。

一是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高中阶段,学生的思想意识十分活跃,思维方式灵活多样,对于新鲜事物存在盲目模仿的冲动,也很容易受到外界意识的干扰,甚至出现偏差和过激行为。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们树立更好的价值观念,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导向,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就可以对高中生思想意识中存在的一些错误思想进行纠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二是人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综合素质。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人文教育缺失现象

1.过于注重语文基础能力建设。

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过于执着于从局部角度去审视语文教育,这就导致大部分教师将语文教学的关注点放在了对于字形、读音、词义、语法上,将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作为重点,而没有将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性、艺术性放在首位,导致学生们虽然基础知识较为丰富,可是自身分析文章、阅读文章、独立写作的能力却不强。尤其在讲解一些古文的时候,比如《孔雀东南飞》,老师常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一些古语用法和生僻字的讲解上,忽视了《孔雀东南飞》的创作背景和价值地位的解读,忽视了刘兰芝、焦仲卿这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不愿违背人性而苟延残喘,进而以死来反抗封建家长制的权威这一悲剧性艺术效果的赏析,那么学生就无法体会到这首叙事诗所关注的活着的尊严与追求美好的爱情的人文精神,更谈不上受到什么人文教育了。

2.与当代的人文精神结合不紧密。

语文教育叙事范文 第3篇

一、育德于文,打造情感共鸣的语文课堂

语文教育是一门基础科目,其始终将“听、说、读、写”的基础教育贯彻在课堂当中。《爱的教育》译者序言中总结说“教育如果没有了情爱,就变成了污水的池,任你是四方形也罢,还是圆形的也罢,总归逃脱不了一个空虚”。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进程中要积极寻找语文教材中可以真实感动学生的地方,将语文教材中语言以及感情的熏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统一师生的情感,构建良好氛围的语文课堂。

例如,在讲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这篇散文的时候,在学习课文之后,可以布置一篇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感受的文章,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对于作业的题材可以不作限制,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于情感的理解能力。当语文课堂成功构建这种情感交流的氛围之后,传授知识就变得非常简单了。如此,不仅完成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进而让学生们理解到父母的辛劳。

在语文课堂中融入情感的教育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情感教育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将其应用在语文教学的课堂当中,可以行之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并且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二、构建情境,营造愉快和谐的语文课堂

“情景教学”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所创建的。当前的语文教学理论也非常重视情境教学,希冀以此来充分发掘高中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并且帮助高中生达成自身的目标。从心理学的方面来说,情感的建设需要的是实际经历;认知和感知建设的模式是不同的。心理学家普遍都认为情感是由感觉、知觉与表象引起的,依靠人体第二信号系统引起的情感非常少。尽量多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创建良好的“情境教学”,利用音乐、视频及图片等各类信息方式构建对应教学材料的情境,能够促进高中生尽快进入到教学氛围中去,使得高中生处在快乐的气氛中,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

例如,在进行《沁园春・雪》一诗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大雪纷飞的影片,先让学生组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眼前看到的情境,并说出看到如此壮丽的雪景时内心的感受。之后再提出,诗人在面对如此壮观的情境时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阅读全诗之后,选出美术较好的同学在黑板上简单画出雪景中诗人的形象,同时让学生举出自己最喜欢的几个词语。在教学之后,要求学生以《沁园春・雪》为题材进行对应的写作,可以写雪景、可抒情、可叙事,也可以写出学生自己的所想、所见、所思。要求可以放得比较宽松,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学生就会有较高的积极性,采用“情境教学”这种全新且生动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弘扬志士仁人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精神,使得学生深刻理解了当前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三、注重交流,打造平等对话的大课堂

在中国传统教育当中,学生与老师的地位是不平衡的。《学记》就曾经强调过:“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所谓的“天、地、君、亲、师”,传统所谓的“师道尊严”,通常教师在课堂中都拥有非常高的地位,教师的这种高地位不仅体现在课堂中,同时还体现在课余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活动中。而教育作为师生交往中重要的一环,学生与老师在教育的活动中本应是平等的,两者之间的差距仅仅是知识的储量不一样,而人类都是具备独立意识以及独立个性的,这一点学生与老师没有差别。从学生的学习方面来说,个人的努力是其中一点,而另外一点则是需要一个积极向上的教学环境。教师在这个教学环境的组成当中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因此,教师的本职工作要有所落实,让教育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与教师交流,对教师有信任感与亲近感,之后才可以将被动教育转变为学生主动接受教育,这种教育所取得的效果才是最好的。

语文教育叙事范文 第4篇

怎样撰写教育叙事(附教育叙事案例)

教育叙事就是对那些富有价值的教育事件和具有意义的教学活动的描述与揭示。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做什么,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做什么。教育叙事要求有典型性,能让读者有心灵的触动。情感交流;唤醒教师主体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而当叙述的内容属于自己的教育实践或解决某些教育问题的过程时,教师的叙事研究就成为“教师叙事的行动研究”。这种方式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也可以在教育研究者指导下进行。它追求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日常生活。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这种方式主要是教育研究者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包括以教师的“想法”(内隐的和外显的)或所提供的文本(如工作日志)等为“解释”的对象。

上述两种研究方式以不同的形式表达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教师本人通过叙述自己的教育生活史,形成教育的自我认识,达到一种自我建构的状态。教育研究者则更关注教师叙述的教育事件之间的关联,尽量使他们所叙述的教育现象呈现出某种理论框架或意义,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 教育叙事研究特别适合于教师。因为教师的生活是由事件构成的,这些事件就如同源于教师经验的短篇故事。对教育事件的叙说,能使教师看到平时视而不见的例行事项的意义,并把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遇到这个问题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除了课堂教学的叙事以外,教师还可以叙述课堂以外的生活事件。教师一旦以类似于“自传”的方式叙述自己生活中的教育故事,也就意味着教师开始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为背景去反观自己和观察世界,内在地承受着对自己的言行给出合理解释的思想压力。这就促使教师进入沉静思考的层面,不得不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不得不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思和挖掘自我,从而可能激发出许多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想法。这意味着他们开始不再依赖别人的思想而生活。这种教育“记叙文”使发生的事件不再随记忆淡忘而成为无意义的东西,它以记述下来的形式保留了“历史”,给看似平凡、普通、单调、重复的活动赋予独特的韵味,从而固守了一份对这个世界和生活创造的意义。它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更能体现作品的研究价值。

教师自我叙述教育故事不是为了炫耀某种研究成果,它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自我叙述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实际上会成为转化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的突破口。

对于教育研究者而言,作教师实际生活的叙事研究无疑是进入了一个极富人文关怀和情感魅力的领域。但采用这种研究方式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研究者和叙说者(被研究者)之间必须坚持开放性、平等性的对话原则。在已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以权威的面目出现,所有的主动权都掌握在研究者手中,要么忽视被研究者、左右研究的过程,要么利用各种先入为主的暗示引导被研究者。这样研究的对象,实际上并不是真实的被研究者,而是研究者头脑中假设或创造出来的“被研究者”,这样的教育研究是缺乏真实性的。已往教育研究的成果往往不能有力地指导教育实践,其原因之一就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没有平等的对话。在教育叙事研究中,如果没有平等的对话,研究者就无法获知或真正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态度与体验。所以,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必须首先建立一种相互平等、信任的对话关系。有了这样的前提,研究者才能探究到一个真实、真诚、自由的心灵世界,搜集到各种真实的材料,梳理出叙说者的实践经验,建构起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故事,从而实现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某种契合。这里的叙说者不仅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等“人的叙说”,还包括学校文件档案资料、建筑、校风校训等学校历史文化,以及学生档案、日记、周记、作业本,叙说人的日志、自传材料、图片、信件等“物的叙说”。教育叙事研究既区别于已往纯粹书斋式的研究,也不同于单纯凭着思辨和文献得出结论的研究方式。它从生活出发,从事实出发,从教育实践出发,“从学生以及家长的经验与感受出发”,能够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共鸣,“让我们有机会能够听到中国数以亿计的平凡人物的声音,尤其是学生、家长以及普通教师的声音,让我们透过他们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这“不仅可以为目前讨论中国教育的常规方式开辟另一条意义丰富的言说道路,而且能够使中国教育政策的制定与落实过程变得更加完善。”。可见,叙事研究是中国教育研究中值得提倡的一种研究取向。

莎士比亚告诉我们“世界就是一个舞台”。在教育这个舞台上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的和不平凡的故事,这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发生、出现、遭遇、处理过的各种事件,不是瞬间即逝、无足轻重、淡无痕迹的,它会长久地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从这些事件中,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得到很多启发,甚至会产生心灵的震撼。因此,对真实的教育世界进行叙事研究,无论对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来说,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具有深刻的意义。这也正是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所在。

广大的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同时要与教育科研同步,用心去发现、感受,用笔去记录、叙述,利用教育叙事研究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例1:一则化学教学中的教育叙事

这堂复习课打破了以往复习课沉闷的局面,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实现了教师在新课程中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不仅尊重、赞赏学生,而且更加强调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协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本节课在生生、师生的互动中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如果教师预先把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多角度变换,再结合多媒体实物投影进行拓展,效果会更好。

本节课是在对前几节课的影响下,经过事先的备课形成的。课堂更多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欲望,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反思这堂课:教师讲得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师生单向的交流少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多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少了,学生探索规律、讨论方法的时间多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积极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情绪高昂,切身感受了学习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合作、表达、交流的需要。 我想新课程新理念意义上的“备课”应该是:更加注重备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关注他们的所需,课的设计要能引起学生全员参与、主动探究、积极表达;备课堂可能事件---根据教学设计和学生情况预想课堂可能发生的事件并做出相应的对策,以更灵活的进行课堂调控。

我们应该告别平静得像一潭死水的课堂,应允许学生讨论、交流、表达甚至争论、辩论,从而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切忌不能不顾学生的感受,完全按照自己事先写好的教案“一帆风顺”的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对教师和学生都将毫无收获。

通过这样一节复习课我认真地审视自己平时的教学:每节课前要精心备课,进行教学设计,力求设计新颖,尤其复习课更要经常变换教学方式,不断出新点子、新模式,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如对较简单的基础知识可以进行“希望杯”知识竞赛,并评选“希望之星”,并适当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还可以走进实验室进行以实验为主的复习课增强复习课的趣味性。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思索、改进、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例2:和蜗牛去散步

无意中看到以下两则寓言让我的心灵激起许多的涟漪。 寓言一:我牵蜗牛去散步 有一天,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可是蜗牛爬得实在太慢了。我不断地催它,唬它,责备它。它却用抱歉的目光看着我,仿佛在说,“我已经尽全力了!”

我又急又气,就去拉它,扯它,甚至踢它。蜗牛受了伤,反而越爬越慢了,后来干脆趴在那里不肯向前爬了,而已筋疲力尽的我也只好看着它干瞪眼。

无奈之余,我不禁有些奇怪:上帝为什么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呢?

寓言二:蜗牛牵我去散步

又有一天,上帝还派我牵那只蜗牛去散步,看着它那蜷缩的身体、惊恐的眼睛,我不禁起了怜悯之心,我不忍再催它、逼它,干脆跟在它后面,任蜗牛慢慢地向前爬。

咦,这时候,我突然闻到了花香,原来这里是花园。接着,我听见了鸟叫虫鸣,感到了温暖的微风,还看见了满天的星斗。陶醉之余,无意中向前一看,呀!蜗牛已爬出了好远。等我跑步赶上它时,它用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来迎接我。未等我开口,它已经带着自信,奋力地向另一个“驿站”爬去了„„

我忽然明白了:原来上帝不是叫我牵蜗牛去散步,而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呀! 【感想】

面对学如“蜗牛”的后进生们,我常常有第一则寓言中的“我”那样的迷茫与急噪,面对学生的不努力,面对他们因贪玩而落下的功课,面对他们龙飞凤舞的字迹,面对他们拖欠的作业,我常或痛心疾首而“怒发冲冠”,或“温柔以对”,有的因此而留下了感动而悔恨的泪,尽管如此,效果还是不理想,往往会陷入寓言中“我”的尴尬境地。我是不是应该站到“蜗牛”们的角度去考虑一下呢? 由寓言中的蜗牛我想到了我的一个学生,所谓的后进生。他不聪明,做事速度很慢,字也不漂亮,一开始他常常在我的“催促”与高期望下做事,得到的结果是他很累,而我也很累。一次,无意间给了他机会让他帮我查作业本,他认真地做着这项工作,虽然速度并不快。于是第二次他又成了我的小助手,渐渐地,班级的卫生工作因他的这份认真仔细大有改观,再后来他做了小组长,慢慢他的成绩一点一点向前进,虽然很细微,现在每次有什么需要认真细致的事他都能很好完成。

“我牵蜗牛去散步”和“蜗牛牵我去散步”有什么不同呢?细细品味,似乎这里要我们对蜗牛多一点“宽容”,多留给它们一点“自己爬行”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不仅使自己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景,愉悦了身心,更主要的是使那些“无可救药者们”又有了获得“新生”的机会。一声“夸大其词”的赞扬,一句“言过其实”的评价,也可以是一个“徒有虚名”的“官职”,也可以是一颗在我们眼里一点也不起眼的“红星”,也可以是我们“糊涂”后的“弄假成真”,还可以是„„

一句话说得好“一切多变的云霞有彩虹,拨开了,背景是一个湛蓝的天空。”他们又何尝不是呢!

会这样想但要这样做自己知道并不容易,用这样一句话勉励自己,学生是可爱的,微笑是免费的,进步是常常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