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伞文学网

行政事业单位审计报告范文(必备4篇)

小伞
导读 可以看出,现代国家审计对内部控制规范审计实际上已开始执行广义范围的审计。第三,效果性,合理评估单位经营过程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工作计划目标与预算执行情况等。其次,在业务控制层面要依据对单位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以风险控制为导向,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加强对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

行政事业单位审计报告范文 第1篇

关键词:效益审计;行政事业审计;意义;应用

随着社会公众对专项资金、预算等财政资金使用知情权要求不断提高,财政部门需要加强预算管理,采用效益审计,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监督。

1.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内容和意义

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内容

第一,经济性,合理审查预算编制和支出。

第二,效率性,审查行政单位的经营效率。

第三,效果性,合理评估单位经营过程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工作计划目标与预算执行情况等。

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意义

首先,采取效益审计,加大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力度,避免单位职工滥用职权。效益审计是审查行政事业单位活动的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济性,对单位运营情况进行严格监督,对单位的公权力有约束作用。

其次,加强效益审计,有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节约纳税人支出。我国许多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创造的经济价值不大,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维持运营。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对纳税人和国家负责,保证收支的合理性,不能浪费国家资源。

2.加强效益审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应用的措施

第一,将效益审计和满足对外公告要求结合起来。近几年,在_的委托下,_对_委员会所做的审计报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媒体将其称为“审计风暴”。审计长_明确指出,今后需要加大审计报告公告力度,除了涉及_和商业机密报告外,其他设计报告必须对社会公告。而效益审计的出现,顺应了审计报告对社会公告的要求。进行效益审计,对单位资金使用的效果性、经济性和效率性进行审查,不仅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情况,也披露了被审计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合理调整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加强职工培训。实践证明,需要不断创新效益审计方法,将采访和调查研究方法贯穿效益审计工作全过程,统计分析方法贯穿于采访和调查研究方法中。效益审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财经知识、传统审计知识以及会计知识,同时还需要了解经济学、统计学、心理学、法律学、社会科学、数学以及公共财物管理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拓展思路,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惯性思维,在研究问题时,从宏观性和深度上分析。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人员基本都毕业于会计专业或审计专业,无法适应效益审计的发展需求。因此,需要合理调整效益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但是这个调整是有一个过程的,当前任务是增强效益审计人员的创新意识,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效益审计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学、经济学、公共财务管理学、社会学等科学的专业知识;效益审计实务培训;国内外效益设计理论研究成果。必要时可以邀请有关专家或学者到单位开展专题讲座,有效解决审计机构、经济管理、法律等专业难题,保证效益审计意见的权威性。

行政事业单位审计报告范文 第2篇

【关键词】效益审计理念 行政事业审计 融入

在当前社会中,在一些财政资金使用方面,例如预算、专项资金等方面,公众对其知情权的要求不断增加。对此,财政部门应当对预算管理工作进行加强,在行政事业审计当中有效的融入效益审计理念,从而使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能够受到更为良好、有效的监督。

一、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概述

(一)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意义

效益审计的应用,使得行政事业单位提高了监督力度,同时防止职工对职权的滥用。效益审计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严格监督单位运营情况,约束单位的公共权力。另一方面,效益审计还能够使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进行提高[1]。在我国,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无法自己创造经济价值,因此,其运行需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来维持。对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当确保合理的收支,对国家和纳税人负责,避免对国家资源的浪费。

(二)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的内容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效益审计主要具有效果性、效率性、经济性等方面的内容,具体来说,需要在单位经营过程中,对预算执行情况、工作计划目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评估。对行政单位的实际经营效率进行高效的审查。此外,还需要对单位的指出和预算编制等进行合理的审查。

二、行政事业审计中效益审计理念的融入

(一)结合效益审计理论和实践

在效益审计中,审计评价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其与其它审计之间的区别之处。在我国,由于行政事业效益发展的时间较短,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较为不足。因此,在当前的发展中,无论是业务还是财务方面,行政事业单位也制定了考核与评价指标[2]。应当基于此,吸收国外效益审计的相关经验和内容,从而对自身的考核评价指标进行优化与改善。同时,也可以针对效益审计召开相应的研究讨论会议,邀请社会公众、被审计单位的审计人员、财经领域专家、审计领域人员等参与到效益审计实践中。经过反复的验证和实践,从而使行政事业效益审计评价体系能够更加适应我国的实际国情。从评价范围方面来看,对被审计单位行政事业效益的审计,可以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内控制度、决策过程、管理水平、经营状况等方面来进行。

(二)融合现代化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

在我国当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中,已经实现了较高水平的电算化,但审计工作却相对落后,对效益审计的开展也较为不利。审计人员除了掌握审计知识以外,还应当具备计算机操作知识[3]。在这一领域,很多高校中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财务电算化系统,同时也设置了相应的管理系统。在科研机构中,科研项目的管理也是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的。在检疫和检验领域,也采用了报验系统。因此,从业务、财务等方面来说,被审计单位已经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因此,如果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人员不熟悉计算机的操作,也就难以开展有效的效益审计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审计报告范文 第3篇

我国关于内部控制的规范政策,可以从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于2006年7月发起成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研究推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问题算起,到2008年财政部、_等五部委正式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财会〔2008〕7号),首先在上市公司开始施行,自此初步走向正轨,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设计与运行、监管也逐渐趋向成熟。相应地,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在这一阶段,主要还是依据会计法、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由单位根据自身情况设计执行,可以具体参照的行政规章并未正式施行,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随意性较大。

党的十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依法治国方略提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为配合这一重大治国方略,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财政部随即制定并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下简称《单位内控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自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有了具体指引,可操作性、强制性、规范性都大大增强。

财政部自2012年11月底《单位内控规范》,预留了一年时间给各单位部门做好准备工作,并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加以监督落实,从审计实践上看虽然 “……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部分单位重视不够、制度建设不健全、发展水平不平衡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规范认识模糊

有的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规范的全面性认识不足,甚至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单位财务报销制度;有的对内部控制规范不健全的危害性没有正确评估,也有的对各内部控制规范的关联性、相互牵制性认识不足。

(二)内部控制规范存在设计缺陷

有的单位没有从单位层面、业务层面整体设计内部控制规范,造成规范缺失或碎片化,单位层面与业务层面脱节。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缺陷是,普遍缺乏信息内部公开的规范,没有按要求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等。

(三)内部控制规范存在运行缺陷

运行缺陷一般是指控制执行者未按照内部控制规范要求执行或不具备有效执行控制的能力,导致控制目标无法实现。实践中,有的基层单位即使设计了相关控制,却未具体运用,形同虚设。

(四)内部控制规范风险评估不及时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各类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各类潜在风险越来越多,当本单位业务面临变化时,没有建立定期评估机制,特别是没有对一些看似与经济活动无关,但实际运行后却会对经济活动产生很大影响的业务活动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这类业务的规范控制往往被忽略。

(五)财政部门监督检查验收力度不足

在财政部《单位内控规范》后的一年准备时间里,有的基层财政部门,虽然按要求专门召开有关学习宣传动员会,但没有很好的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必要的指导与验收,造成2014年正式执行《单位内控规范》时,不少基层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设计和运行较以前没什么大的变化,内控效果并不理想。

(一)强化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设计与规范运行

首先,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应严格按照《单位内控规范》的基本要求,从单位层面对本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作出总体规范要求,为业务层面实行具体内部控制打下必要基础。具体说,就是要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根据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注意发挥财务与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协同作用;将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其次,在业务控制层面要依据对单位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以风险控制为导向,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加强对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等方面的具体设计,对于本单位尚未发生的业务,也要前瞻性地制定具体控制规范。

最后,财政部门必须加强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建设的指导与验收。审计机关应对财政部门实行再监督,同时,也应尽可能地发挥专业优势,配合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好内部控制规范。

(二)规范审计对内部控制规范的监督

一是规范不同类型审计对内部控制规范审计的深度。

国家审计按其内容和目的不同,目前可以分为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其他专项审计和专项调查。由于不同类型的审计目标、以及作业时间等各不相同,因此不可能要求所有不同类型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审

计深度、方式、评价都完全一致。我们建议,主要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对被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规范进行全面审计,这是由于中办、国办的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在有关条款中,明确规定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必须包括内部控制规范审计;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各单位或部门主要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他们对规范的建立与执行情况负有主要责任,规范水平直接体现了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管理水平。如果存在重大缺陷的单位,其主要领导人很难说是合格的。在其他专业审计或审计调查中,可以只对涉及与本项目重要事项有关的内部控制规范进行必要审计,但应严格遵守《国家审计准则》第七十五条“当审计人员认为存在某项内部控制设计合理且预期运行有效,能够防止重要问题的发生;或仅实施实质性审查不足以为发现重要问题提供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应当测试相关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的规定。

二是审计人员必须从国家治理的高度来理解对内部控制规范的审计。

《单位内控规范》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相较于前面我们引用的内部控制含义而言,显然是狭义的,财政部的定义重点强调了内部控制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ASB的定义则强调了内部控制是为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后者的定义明显是广义的,他强调了内部控制对经济活动和业务活动的同时控制。

从审计实践中看,审计将自己的定位从单纯财务收支审计提升至积极参与国家治理,对国家生活中各个重要领域展开工作,积极发现体制机制中存在的弊端和漏洞和经济生活中的重大腐败线索,如在“在对稳调促惠防的跟踪审计”中,自上而下对各级政府组织落实宏观经济政策、工作机制的合理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估审计,这些审计实际上很多就是针对单位部门内部控制或工作流程进行的。

可以看出,现代国家审计对内部控制规范审计实际上已开始执行广义范围的审计。

显然,《国家审计准则》在第六十一条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对控制的监督等五个方面对审计人员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相关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进行了指导,但审计人员还是不能忽视对关键部门的重要工作流程的必要审计。

(三)规范对内部控制规范的审计评价

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实践经验上看,作为中国版萨班斯法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对于内控审计报告的强制性披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分阶段、循序渐进。从2011年1月1日由双重上市公司(内地和香港)开始,到2014年上市公司必须强制性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我国的控制审计报告披露有一个明显的从“自愿披露”(鉴证报告)到“强制披露”(独立于财务审计报告的专门审计报告)的过程。

目前,《国家审计准则》对内部控制规范如何评价,没有做出具体指引。考虑到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建设正在进一步深化中,审计机关当前对其内部控制规范的建立与执行情况独立审计报告时机尚不成熟。

我们建议,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的审计评价中,使用专门的段落来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建立与执行情况进行描述,对于发现由于内部控制规范设计缺陷或内部控制规范失效引起的重大问题,应将责任界定为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责任,从而真正体现《单位内控规范》第六条“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的严肃性,对于发现被审计单位在内部控制规范的建立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统一放在审计发现主要问题部分的首个段落,以引起被审计单位重视,并引起报告使用者注意。在其他专业审计或审计调查的审计报告(调查报告)中,可以考虑只就审计所发现的内部控制规范在设计或运行中存在的重大缺陷或问题做出披露。

行政事业单位审计报告范文 第4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问题;改善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内部审计具有保证国有资产完整、促进廉政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促进单位正常运营等多种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作用却无法得到全面的发挥。因此,有必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展开分析,以便更好的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一、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内部审计缺乏重视

就现阶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很多领导并没有认识到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在这种思想下,单位的管理人员只是将内部审计工作当做是经济收支活动,仅仅需要完成对单位收支情况的记录。而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甚至将审计工作当做是一种形式化的工作,并未落实内部审计对单位财务收支情况的监督管理工作,以至于内部审计部门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监督、约束作用。

(二) 相关制度体系不健全

随着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开展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单位的内部审计制度和体系却没能得到改进,以至于无法满足对单位财务收支情况的管理需求。从国家法律层面上来看,目前仍然没有出台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管理的法律法规,以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无法获得应有的法律支持[1]。而这直接导致了单位的内部审计操作缺乏规范性,并且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无法形成一定的约束力,继而给审计工作的落实带来了困难。

(三) 组织机构设置不科学

从组织机构设置角度来看,行政事业单位没能进行内部审计机构的科学设置。从职能角度出发,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应该独立进行监督检查职能的履行,所以机构的设置应该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就现实情况来看,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总是以人员编制有限为理由而不进行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而即使一些单位设置了这一机构,也会安排财务人员兼任内部审计员,以至于无法真正实现对单位内部经济收支活动的监督。

(四) 审计人员素质水平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无法得到落实,与单位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不高也有着直接的联系。作为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由思想觉悟高和技术水平高的人员完成。但是,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都是之前从事纪检监察或财会工作的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审计业务培训,也无法掌握有关法律、经济和管理知识[2]。而这些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几乎很难发现深层次的问题,从而使内部审计工作的力度遭到了削弱。

(五) 审计方法与内容落后

目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将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局限于进行财务收支审计,所以只能发挥内部审计的事后监督和纠正违纪事项的作用。而在审计方法的选择上,也多采取传统的查账方法,很难对一般性财务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全面监督管理。在这种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无法对各部门的职能发挥进行监督,也无法对单位运营的潜在风险进行客观评价,以至于难以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

二、 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现状的措施

(一) 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为了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改进,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具体来讲,就是单位主要负责人应该直接进行内部审计部门的领导,以便使内部审计人员拥有足够的权利进行审计职能的发挥[3]。此外,作为内部审计人员,本身也应该努力做好内部审计工作情况的整理工作,并进行高质量的审计报告的提出,以便使单位领导采纳自己提出的合理建议,继而使领导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二) 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体系

想要使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得到提高,还要做到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以便使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的财经法规和审计法规,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体系,以便使审计工作能够按照固定的程序和方法开展。而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单位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并且单位也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责任制度,以便使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向着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三) 设立科学的组织机构

为了确保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需要进行科学的组织机构的设立。一方面,单位需要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且给予审计人员独立行使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权利。而通过直接向领导提供内部审计报告,则可以帮助内部审计部门树立一定的权威性。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加强与外部审计人员的合作,以便在提升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的同时,提高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4]。此外,通过与外部审计加强合作,内部审计机构也可以更好的进行单位内部各部门关系的协调。

(四)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水平

想要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水平得到提高,还要使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水平得到提高。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才的培养,并为内部审计人员树立业务精、品德好和作风硬的队伍建设目标,以便尽快完成高效的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需要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并为审计人员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提供机会,从而使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水平得到尽快提高。

(五) 改进审计方法与内容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尽快改进现有的审计方法与内容。一方面,需要将内部审计工作内容扩充到实现对单位的内部控制方面,以便使内部审计部门为营造良好的财务控制环境提供助力。另一方面,需要实现对现有审计方法的转变,即通过实现财务收支情况的全过程监督来做好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以便进行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事前预防作用的发挥。此外,针对内部审计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审计部门需要提出一定的改进对策,从而更好的督促单位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